|
|
[自然人文] 民族植物隨筆-台東龍眼 台東龍眼 Pometia pinnata Forst.又名番龍眼,為常綠中型喬木,廣泛分布於亞洲熱帶雨林,西自斯里蘭卡,西至玻里尼西亞群島。在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薩摩亞群島、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地都普遍分布,台灣則僅分布於蘭嶼。 南島語族分布的生活圈中,幾乎都有台東龍眼的分布。但有的是自然分布在低地和山麓的森林中,被住民取來做為造船或住屋的建材,薩摩亞群島就是;但有的是隨著先住民的航海智慧,引進栽培於村落周圍,只供為果樹之用,東加王國就是。然而,蘭嶼島上的台東龍眼,是否為自然分布,至今仍然是個爭議的話題。 就筆者在島上所見,台東龍眼應該是雅美族人從菲律賓之巴丹群島引進栽植。雅美族人在林業的經營,可分為公有林地及私有林地。公有林地內未見台東龍眼的巨木或自然分布的小苗,可見台東龍眼無法自然更新於蘭嶼的植物社會中。私有林地內的台東龍眼,多半是雅美族人選種栽植照顧培育而成,蘭嶼島上的台東龍眼,除了東清有一棵台東龍眼的巨木,相傳是東清的祖先栽植,是全村共有之後,其它都可以知道是誰或是哪一個祖父栽植,其權屬關係亦極為明確。 在台東花蓮一帶的阿美族、排灣族及卑南族,偶而可以在庭院或田園看到栽植的台東龍眼,這種情形一如玻里尼西亞群島上的Uvea、Tonga、Niue等地。台東龍眼的栽植,是不是意謂著族群的遷徒或族群與族群間的類緣關係呢?這樣的聯想,一如漢人移居台灣,在自家宅院栽植龍眼一般。這個話題,值得民族植物學者進一步的加以探討。 斐濟、東加、薩摩亞都以tava稱呼台東龍眼,雅美族人則以「a-ca-i」稱呼台東龍眼,是指「果實累累」之意。在蘭嶼,台東龍眼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植物,也是最為普遍的栽植樹種。台東龍眼的果肉在盛暑的時候成熟,是小朋友暑假最好的消遣。台東龍眼的樹幹與板根可用來做屋內的厚木地板、盛置飛魚的木盤、搗檳榔之小臼、熔解銀器時的薪柴、織布機的刀狀打棒及供男性老人所佩戴半月形的項飾等等。主屋後室屋脊樑木下豎立著象徵家屋靈魂的「宗柱」,亦是以台東龍眼為材料。豎立大宗柱的時候,主人要殺豬或宰羊,取血塗抹在宗柱上,同時加以祝禱。 台東龍眼的耐腐性不高,但其木理通直,比重大,所以極為適合製作雅美船的船底龍骨。長期浸泡在海水,解決耐腐性不高的問題;通直的樹幹,一棵大樹不需拚接,解決結構全的問題;比重大,發揮船身鉛錘效應的功能。另外其材質鋸切、刨削及塗狀加工容易,所以亦極適合製作雕刻船下層的船板。但是因為它的木肌粗糙,容易條狀撕裂,所以經常與礫石接觸的船首與船尾龍骨,則多半以欖仁舅為材料。 台東龍眼的分布,隱約透露著太平洋島民航海技術的發展和其運用島嶼生物資源的生態智慧。植物與文化,有著永遠扯不完的話題,在造林的政策下,如果能夠考慮一下先住民與植物的關係,相信不只是物種的保存,對於文化的延續,會有另一番功能。 本文轉載自【塔山自然實驗室】 http://tnl.org.tw/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sunday/culture/2001/culture0110210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