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臺灣常見的棘皮動物(二)~海星綱(1) 作者:李坤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動物學組 助理研究員 二、海星綱 ASTEROIDEA 海星類身體成五角形或扁平的星狀,由數隻輻射狀的腕足聯結一個不很明顯的體盤構成。大部份的海星都是五隻腕足,但某些種類則可多達數十隻。口位於體盤的腹面,腕足中央各有一道步帶,由步帶中可伸出管足,是牠們最主要的運動及攝食構造,大多數種類管足末端有發達的吸盤。牠們的胃可外翻至體外消化食物,有的種類肉食性,以捕食軟體動物、海葵、珊餬,甚至其他海星為食,有的則以底藻為食物。某些海星具有驚人的再生能力,不僅能再生斷掉的腕足,甚至能由斷下的腕足再生成一隻完整的新個體。 臺灣附近海域的海星,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趙世民博士努力下,已記錄到的種類增加至10科31種,其中在潮間帶及淺水海域常見的種類有藍指海星、多篩指海星、花冠海燕、呂宋棘海星、尖棘篩海盤車、擬淺盤海燕以及飛白楓海星等,另外在珊瑚礁潛水時則偶而可見到棘冠海星、麵包海星以及棘疣海星。淺海沙地上拖獲的海星主要為槭海星及砂海星較多,偶可捕得蛇海星類。較深海域的海星主要以瘤海星及角海星類為主,常見的種類包括中華五角海星、顆粒花海星、光滑花海星、窄花海星等,其中光滑花海星在水深200~300公尺左右似乎極為普遍,經常在底拖漁獲中大量出現。顆粒花海星體型較大,但也是常見種,其身體反口面經常可發現有瓷螺寄生。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topic/echno/ASTEROIDEA/ASTEROIDEA.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