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臺灣常見的棘皮動物(二)∼海星綱(1) 作者:李坤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動物學組 助理研究員 二、海星綱 ASTEROIDEA 海星類身體成五角形或扁平的星狀,由數隻輻射狀的腕足聯結一個不很明顯的體盤構成。大部份的海星都是五隻腕足,但某些種類則可多達數十隻。口位於體盤的腹面,腕足中央各有一道步帶,由步帶中可伸出管足,是牠們最主要的運動及攝食構造,大多數種類管足末端有發達的吸盤。牠們的胃可外翻至體外消化食物,有的種類肉食性,以捕食軟體動物、海葵、珊餬,甚至其他海星為食,有的則以底藻為食物。某些海星具有驚人的再生能力,不僅能再生斷掉的腕足,甚至能由斷下的腕足再生成一隻完整的新個體。 臺灣附近海域的海星,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趙世民博士努力下,已記錄到的種類增加至10科31種,其中在潮間帶及淺水海域常見的種類有藍指海星、多篩指海星、花冠海燕、呂宋棘海星、尖棘篩海盤車、擬淺盤海燕以及飛白楓海星等,另外在珊瑚礁潛水時則偶而可見到棘冠海星、麵包海星以及棘疣海星。淺海沙地上拖獲的海星主要為槭海星及砂海星較多,偶可捕得蛇海星類。較深海域的海星主要以瘤海星及角海星類為主,常見的種類包括中華五角海星、顆粒花海星、光滑花海星、窄花海星等,其中光滑花海星在水深200~300公尺左右似乎極為普遍,經常在底拖漁獲中大量出現。顆粒花海星體型較大,但也是常見種,其身體反口面經常可發現有瓷螺寄生。 藍指海星 Linckia laevigata Linnaeus, 1758 (圖1),屬於蛇海星科,是臺灣各地礁石海岸亞潮帶最常見的大型海星,腕長可達15公分左右,一般有5隻腕足,體色呈淺藍色或藍色,但偶有成紫藍色的個體,也偶可發現4隻腕足的個體。本種體表的骨板緻密、堅硬,在受到外來刺激、肌肉收縮後,身體堅硬如岩石一般。牠們通常出現在礁岩及珊瑚礁區的潮池或亞潮帶水深數公尺以內的淺水處,潛水時經常可見牠們在沒有掩蔽物的礁石上,將胃外翻消化底質上的藻類及其它有機物。臺灣各地礁石海岸及珊瑚礁區亞潮帶都可見到牠的蹤跡。 花冠海燕 Asterina coronata von Martens, 1866 (圖2),屬於海燕科,是臺灣北部海岸礁石區潮間帶最常見的小型海星,身體呈五角星形,腕足較短,腕長約1~2公分左右,通常為5隻腕足。身體表面有許多棘狀的骨板,體色變異極大,在灰綠色的底色上散布許多紅色斑塊,偶而可發現某些成體整個反口面變為紅色。大多出現在水深數十公分以內的潮間帶礁石下,為肉食性,有同類相食的現象,臺灣北部海岸礁石區潮間帶常見。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topic/echno/ASTEROIDEA/ASTEROIDEA.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