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台灣下鱵 Hyporhamphus gernaeri
--產於淡水河口的台灣特有種魚類可能早已滅絕

作者: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動物所所長

台灣下鱵 Hyporhamphus gernaeri

  [台灣下鱵]是美國魚類學家Collette在1986年所正式發表的新種,很遺憾地這些標本都流失在國外標本館(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華盛頓Smithsonian Institution博物館,及日本東京大學動物系博物館)。這種魚的特徵是上頷短小,頂部是三角形,上下頷具三峰齒,根據他們的報告記載,這種魚的標本分別於1908,1943,1956,1969年,由淡水河的挖仔尾以及基隆河下游的士林一帶所採到,顯示當時數量應該還相當多,當時因為河水清,這些魚還可以上溯到士林。但遺憾的是中研院這兩年的調查卻始終沒有找到牠們,推測很可能這三十年來在淡水河的河川污染及棲地破壞的情況下早已滅絕了。更諷刺的是這種魚卻是在被分類學家發現和證實它是新種之前,就已經在地球上消失了。

  [台灣下鱵]屬於鱵科的魚類。鱵和一般俗稱為[水針]的[鶴鱵]魚很像,都是大家熟知的[飛魚]的親戚,和飛魚一樣,它們尾鰭的下葉比上葉大,會跳出水面,也多半緊貼著水面游泳,但鱵和鶴鱵的身體特別長些,鱵和鶴鱵不同的地方是下頷長上頷短,所以鱵的英文俗稱是[半喙魚]。大多數的鱵都是海產,但也有四個屬的魚是只能生活在半淡鹹水的河口及紅樹林的潮溝地區。他們大多以漂浮在水面上的海藻或昆蟲為食。也因為它們的分布只在河口區,所以一旦河口受到污染,就很容易滅絕了。

  其實早年全台灣只在淡水河口才有的下鱵另外還有兩種,它們是簡氏下鱵 (H. gernaeri) 及間下鱵 (H. intermedius),目前也沒有再發現它們的蹤跡,所以可能它們在台灣應該也應是消失了,只是這兩種魚分布的地理範圍比較廣,可以分佈到中國大陸沿海,乃至韓國、日本,所以在台灣的消失可能只是「區域性滅絕」(local extinction),而非「全球性滅絕」(global extinction)。但台灣下鱵卻是,所以它的滅絕是台灣人的責任,也可說是台灣人的恥辱。

董氏異鰭鱵 Zenarchopterus Dunckeri

  台灣的海洋生物相本來非常豐富,魚類種數可達全球的十分之一,就以鱵科魚類而言,遠東地區共有6屬18種,台灣就有5屬13種,其中包括一種去年才由中研院在曾文溪附近四草紅樹林區所發現的新記錄種,董氏異鰭鱵(Zenarchopterus dunckeri)。但是現在魚類的種數和尾數在各種污染和棲地破壞的情況下,卻正在迅速減少,到底有多少種消失或滅絕了呢?這個答案可能很難知道,因為我們不但缺乏分類的人才,分類和生態監測的工作也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和支助,所以我們對台灣本土究竟還有那些種還沒發現,那些種類已然消失或正瀕臨滅絕,完全不清楚。但我們相信一定有相當大的比例的魚種可能在台灣沿岸再也看不到了。這也印證了彼得雷文所言,地球上平均每日約有100種以上的生物正在悄悄地被人類趕盡殺絕。

  由於物種消失速度太快,想要調查瞭解也可能根本來不及,故唯有趕緊推動棲地保護、由整個生態系來保護,這才是挽救生物多樣性的根本之道,而不是像傳統那樣只保護幾種少數明星物種的作法。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有多少種生物,不管是已知的或是未知的正在一種一種的消失。

  為何海洋生物會有這麼多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呢,主要是海洋生物並未受到大家的關注,也無法受到合法的保護。因為大家對海洋生物不認識不瞭解,資料不足,以致於根本無法判斷他是不是特有種,更無法被國際保護組織列入稀有或瀕危的保育類動物名錄內的緣故。

[美麗桌布送給你 台灣下鱵 董氏異鰭鱵 ]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topic/fish/Hyporhamphus-gernaeri/Hyporhamphus-gernaeri.ht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