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蛙類簡介]

古氏赤蛙

Rana kuhlii

作者:楊懿如

  古氏赤蛙常見於台灣北部及西部一千公尺以下的山區路旁溝渠或溪澗。體型中型粗壯,體長約5∼7公分。牠的顳肌發達使頭部看起來特別大,所以又稱為大頭蛙。下頷有兩個齒狀突,眼睛瞳孔為菱形紅色,鼓膜小而隱於皮下;身體褐色光滑,身上有許多短棒狀突起,兩眼間有一條深色橫紋。雄性體型比雌性大,這點和其他的蛙種是不同的。

  常見於北部及西部一千公尺以下的山區。牠們是水棲性的蛙類,終年住在遮蔽良好、溝底有落葉淤泥的淺水溝或溪澗中,白天也看得到,但多半躲在落葉底下。只要氣候溫暖適宜,可以終年繁殖,但在寒冷的1月及2月比較少見。雄蛙的領域性很強,領域叫聲是單音節短促的「嘓」;求偶叫聲則是連續7-20個音節的「嘓、嘓、嘓」。雄蛙有時會先發出一聲領域叫聲,然後再發出求偶叫聲,如此既可以宣告領域又可以吸引雌蛙,屬於多功能的複合叫聲。當兩隻雄蛙碰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會打架,並利用下頷的齒狀突當武器互咬對方,甚至會頭破血流。

  雌蛙一年可多次生殖,一次產卵20∼60粒,卵徑約2mm,卵粒一顆顆散落在水底,很像沾著粉的麻薯。蝌蚪身體卵圓型,褐色散有黑細點,兩眼間有深色橫斑。尾長為體長兩倍,尾鰭低,小蝌蚪的尾部有三至五條橫紋,大蝌蚪則不明顯。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