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植物簡介/科博館科普專欄]

海岸第一線之灌叢植物-白木蘇花

作者:楊宗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攝影:楊宗愈

圖1.蘭嶼雙獅岩附近的白木蘇花是成灌叢狀生長的。  當我們在春天經過「雙獅岩」的時候,可能會被珊瑚礁上的那片白花所吸引;這麼靠近海邊,甚至比林投樹都還接近鹹鹹的大海,這種灌叢竟然還能長成那麼一大片(圖1),真是不容易!不過到了秋天,情形又大不相同了,此時它們多數葉都已經枯黃而準備掉落了。由於長在環境如此惡劣的礁岩上,所以它們不得不成群成片地生長;又由於東北季風強勁,它們葉片轉黃及脫落的時間,也比長在內陸地區同種類的族群要早,所以只要到過雙獅岩,就不可能不看見今天的主角--白木蘇花。

圖2.內陸避風處的白木蘇花則可以長到3公尺以上。  白木蘇花(Dendrolobium umbellatum (L.) Benth.)又叫做「白古蘇花」,在分類學上是屬於豆科(Leguminosae)木山螞蝗屬(Dendrolobium (Wight & Arn.) Benth.)的多年生灌叢或是小喬木,一般多是1~2公尺高,在內陸避風處則可以看到3公尺以上的植株(圖2)。圖3.白木蘇花葉子是互生三出複葉,淺黃綠色,頂小葉是橢圓形。白木蘇花葉子是互生的三出複葉,上表面呈淺黃綠色而近光滑,下表面則是灰綠色且有時會有細毛(圖3),摸起來則是屬於厚紙質或亞革質的;而它三出複葉的頂小葉是橢圓形或呈略寬的長橢圓形,約4~8公分長,2.5~5公分寬。木山螞蝗屬的植物都有托葉;圖4.白木蘇花是腋生的繖形花序,不過花朵排列卻是疏鬆且參差。不過白木蘇花的托葉不但細小,而且早落,所以往往在成熟的葉片看不到,只能由「托葉痕」(註)來判斷。白木蘇花是腋生的繖形花序,不過花朵排列卻是疏鬆且參差(圖4),而小花梗則由4~6公釐不等。圖5.去掉花瓣的白木蘇花,可以看到裡面呈「單體小蕊」狀的雄蕊。白木蘇花的花萼短,約0.5公釐長,萼片外面密被絲狀毛茸,裡面則幾乎光滑無毛;花瓣白色,約0.8~1.5公分長,而若將花瓣剝掉,可以看到裡面呈「單體小蕊」狀的雄蕊(圖5),在單體小蕊的中間,則是較長的花柱及柱頭。白木蘇花的莢果呈長橢圓形,約2.5~5公分長,一般有4~5枚;隨著果實的成熟,莢果的顏色也會由淺綠轉為黃褐色(圖6),最後會一枚一枚地掉落,隨風或水流,再展開另一段生命的旅程。

圖6.白木蘇花的莢果顏色會由淺綠轉為黃褐色。  由於白木蘇花多長在海濱,所以它的分布也很廣,包括非洲、澳洲、太平洋島嶼、波里尼西亞、印度、錫蘭、馬來半島、台灣及琉球。在台灣,除了恆春半島外,就只有蘭嶼、綠島可以看得見了。白木蘇花的雅美語(達悟話)叫「kalotaki」,在當地並沒有特殊的用途,不過因為取得容易,所以是達悟人的薪柴原料之一;所以,當您現在前往蘭嶼一遊時,經過海岸、溪邊,走過林緣或是路旁時,請隨時留意一下站在您身旁的它--白木蘇花!

註:托葉掉落後在枝條上留下來的痕跡。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