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植物簡介/科博館科普專欄]

楓香

作者:胡維新
攝影:彭鏡毅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前任館長)

圓球型蒴果和雄花  這一期要跟大家介紹的「楓」是屬於金縷梅科的楓香(Liquidamber formosana),接下來幾月的時間各位如果有機會到科博館的植物公園來就可以明顯的發現,公園裡中部低海拔生態區的許多樹種由綠轉黃或紅,微風吹來繽紛落葉,漫步林間別富詩意,其中今天的主角楓香就是最有名的紅葉樹種之一。

  楓香是台灣固有的原生樹種,在自然環境下從平地到一千多公尺的山區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植株可高達20公尺以上,屬於喜好陽光的陽性樹種。葉片多呈掌狀三裂,互生或叢生於枝條頂端,乾燥後常被用來做為葉片書籤;屬於雌雄同株單性花,果實為具有芒刺的圓球型蒴果,蒴果乾燥後開裂,內含一至兩枚的種子,是優美的庭園或行道樹,也常被用來做為盆景的材料,它的木材也可以用作栽培香菇的段木,真是全身上下都是寶。

球狀雌花  楓香和許多落葉樹種一樣,隨著溫度的改變,在內部生理上也跟著產生巨大的變化,最明顯的莫過於葉片內的花青素、葉黃素等取代了葉綠素而顯現出來,因此溫度越低,時間越久,紅葉的現象會越明顯越漂亮,所以每年冬天的一道道寒流,是讓植物公園的楓香紅得美麗最重要的功臣,如果您錯過了楓紅的盛況,接下來鮮紅的新葉則正繼續等著您來駐足,幸運的您說不定有機會在落葉繽紛中同時見到新舊交織的景象。

  談起楓香大概免俗不了提到槭(ㄘㄨ`)樹科(Aceraceae)的植物,這兩類植物對許多人不但在形態特徵上產生混淆,就連許多學術著作上的中文名稱都是一種誤用,根據台大植物系退休教授李學勇老師在1985年所發表的一篇考證文章顯示,楓字早在春秋時期的「爾雅」這本書中就出現了,依據植物地理分布的情形,楓樹指的就是現在我們說的槭樹類(Acer sp.),而「槭」這個字其實是日本人跟「楓」的誤用,再加上我國近代許多植物漢名多承襲自日本,也就錯誤延用,因此根據李教授的文章Acer屬的植物不叫槭樹應叫「楓樹」,而本文主角屬於金縷梅科Liquidamber屬的「楓香」則不可稱為楓樹,以免名稱混亂。

  這兩類植物除了具有紅葉的特性之外,形態上其實有很大的差別,「楓香」葉互生或叢生於枝條頂端,果實為具有芒刺的圓球型蒴果,「楓樹」類(目前大多數書本仍稱為槭樹類)則是葉對生,果實為翅果。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