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簡介/科博館科普專欄]
番龍眼
作者:楊宗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攝影:楊宗愈
在不同的季節裡前往蘭嶼,看到的植物景色各有不同,雖然在蘭嶼多數時間看到的植物主要是綠色的,但是今天的這位主角──番龍眼,可是多采多姿喔!請您先到位於紅頭村的忠愛橋上,向橋的兩邊深谷看去,圖1、圖2、圖3是番龍眼分別在長新葉、開花與結果期,可以比較一下喔!
番龍眼(Pometia pinnata Forst.)是屬於無患子科(Sapindaceae )番龍眼屬(Pometia Forster)的常綠性中型喬木,樹幹基部會形成「板根」,也是蘭嶼島上重要的海岸林成員之一。由於本種植物在台灣僅分布於東部及蘭嶼,所以又叫做「台東龍眼」或「蘭嶼龍眼」。
番龍眼葉子是一回奇數羽狀複葉,互生,新生葉往往呈紅棕色;小葉4∼10對,近對生,長橢圓形或長披針形,葉基心形或略歪斜,厚紙質,約15∼20公分長,3.5∼7.5公分寬,小葉柄短或接近無柄。 細長的圓錐花序由葉腋或枝條頂端長出(圖4),花黃綠色、小朵、簇生,且是雜性花(見民國87年4月之簡訊125期);花萼杯狀、4∼5淺裂、長橢圓形、外面密布細毛;花瓣4∼5枚、圓形、疏毛; 雄蕊4∼8枚,伸出花朵之外,花絲白色、中下部被毛,花藥小、紅色(圖5);子房2∼3室,花柱延長。果實為多肉且不開裂的核果、球形、直徑約3∼4公分長,初期為淺綠色(圖6),成熟時轉為橄欖綠色。種子棕褐色,被透明粘質的假種皮包裹著,而這層假種皮甜蜜多汁,就像我們吃的龍眼肉一樣,所以大家現在知道本種為什麼又叫做「蘭嶼龍眼」嘍!
番龍眼並非台灣特有,它廣泛分布於熱帶的玻利尼西亞、新幾內亞、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地。在蘭嶼,番龍眼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植物,達悟語(雅美話)叫做「achai」
,除了上面提到的果肉可以吃外, 樹幹與板根都可用來供做屋內的宗柱、牆板、厚木地板、船首、船尾板、座墊、盛置飛魚的木盤、搗檳榔之小臼、熔解銀器時的薪柴、織布機的刀狀打棒及供男性老人所佩戴半月形的項飾等等,現在大家可以知道為何我說番龍眼對達悟人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植物了吧!而事實上當地人對番龍眼也是非常照顧,他們會清除番龍眼附近的雜草,除了讓它有良好的環境生長外,當然是方便自己採收果實或是伐取木頭嘍!
番龍眼的果實一般多在6、7月間成熟,不過如果多雨、多颱風,可能在5月下旬到蘭嶼時,果實就已被打落許多(圖7) ;7月再去蘭嶼時,多已發芽生長了(圖8) 。不過在來年夏天的時候,大家可以把握時間前去蘭嶼,試試看這種甜美多汁的水果喔!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址:http://www.nmns.edu.tw/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fnmns.nmns.edu.tw/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topic/plant/Pometia-pinnata/Pometia-pinnata.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