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蝸牛簡介]

向左轉․向右轉

作者:謝伯娟

殼呈「右旋」的阿猴蝸牛  蝸牛的殼多為螺旋生長,而依照螺旋的方向,可將殼分為「左旋殼」與「右旋殼」。要如何判定殼是左旋還是右旋呢?最簡易的方式,就是將蝸牛殼頂朝上,殼的正面(有殼口的那一面)向著自己,如果殼口開口在右邊,即是「右旋殼」;如果開口在左邊,就是「左旋殼」。

  一般而言,由殼頂觀察右旋殼,會發現殼呈「順時鐘」方向螺旋,而左旋殼則是呈「逆時鐘」方向螺旋。殼的螺旋方向對不同種類的蝸牛而言是固定的特徵,在蝸牛的家族裡,大部分的種類是屬於右旋殼,而左旋殼就像少數的左派份子。雖然殼的螺旋方向因蝸牛種類而異,但有些種類的蝸牛卻具有左旋與右旋兩種殼。

芝麻開門-蝸牛的殼口

  殼螺旋至最後,會有一個開口,稱為「殼口」,這是蝸牛重要的門戶,是軟體伸出來的地方。由於殼口關係著蝸牛的進出活動與生命安危,因此常有許多精心的設計與複雜的構造。

殼呈「左旋」的班卡拉蝸牛  殼口的開口方向,對每個種類的蝸牛來說是固定的特徵。有些種類的蝸牛,殼口開口方向與體螺層垂直,有些則略微向下傾斜,有些則完全向下開口。雖然科學家還未真正了解殼口開口方向不同的原因,但似乎多少與蝸牛的殼形與生態習性有關。

  殼口的形狀,也因種類而異,從寬闊的圓形、多邊形,至狹長的半月形、線形,或是不規則的梨形都有,變化極大。殼口的邊緣稱為「殼唇」,殼唇依照與螺層的相對位置,又可細分成許多部位。如在體螺層上的「內唇」,靠近殼軸處的「軸唇」,與由上至下的「上唇」、「外唇」、「底唇」等等。這些構造多依照殼口的形狀而劃分,有些形狀的殼口可以明顯區分,有些形狀的殼口則無法辨別。

殼口形狀不規則的扭蝸牛  殼唇緣又可分為「連續形」與「不連續形」兩種,連續的殼唇緣各部位多為連續圓滑,不連續的殼唇緣常在內唇緣或上唇緣間中斷。殼唇緣上常有許多特殊的裝置,如尖尖的齒狀構造,或從殼唇緣螺旋進殼內的板狀構造等。這些構造又依照所在的位置,有著許多的名稱,如在軸唇上的稱為「軸齒」或「軸板」,在上唇的就稱為「上板」或「上唇齒」等。有些種類的蝸牛,成體的殼唇邊緣會外翻或增厚,就像人嘟著嘴唇般,甚至會有殼唇緣重緣的現象。這些種類的蝸牛殼唇,許多都會像擦口紅般有著不同於殼的顏色。

※蝸牛家族小檔案

臺灣豆蝸牛Pupinella swinhoei(H. Adams, 1866)

  形狀、大小像顆花生米般的「豆蝸牛」,是平地常見的蝸牛,尤其是在潮溼的樹林底層,撥開落葉或石堆,經常就可以發現牠們的蹤跡。

臺灣豆蝸牛  雖然像花生米的外表,已經讓豆蝸牛十分特別,但是牠們殼口緣上的水溝狀特徵,才是最為顯著的正字標記。而這個水溝狀的特徵,就在豆蝸牛增厚而重緣的殼口上,可分為前、後溝,位置也剛好相對著,只是靠近體螺層的後溝較為寬大,靠近殼臍的前溝較為細小。加上一般蝸牛少見的內唇緣,使豆蝸牛的殼口緣除了有垂直的「水溝」,更具有圓環形的溝狀凹槽。

•殼的細部形態

 殼形:卵圓形
 螺旋方向:右旋
 殼長:9-14mm
 殼寬:4-6mm
 螺層數:約6層
 殼口形態:殼口圓形。殼唇緣連續,具有前後溝,前溝較細,後溝寬廣。成體殼唇緣增厚、重緣,呈白色。
 口蓋:圓形褐色。年輕個體口蓋多為角質狀,老成個體口蓋則呈厚而多層的石灰質狀。  
 殼臍:封閉,呈裂縫狀

標本照正面 標本照側面

(2005-08-23)

本文節選自遠流出版之《蝸牛不思議》。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