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山之旅] 草山今昔─前山公園、後山公園、苗圃之旅 (一) 作者:陳世一 契子 杜鵑花
調皮的杜鵑花喜歡 在花季上陽明山賞花是很多人的習慣。 和女兒在士林搭二六0的公車,直上陽明山,隨俗賞花去。 在北投、士林這邊的陽明山區,過去都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北投社、麻少翁社的居地,康熙末年時,漢人中的泉州人、漳州人進入北投和士林後,多向平埔族人租地或購地農墾,而平埔族中有田地或山坡地無力耕植或急需用錢的人,就會將土地租或賣給漢人,訂契約後要到衙門去公證,也有許多因姻親關係而融和在一起生活的。 由於北投的唭哩岸是大台北地區最早開發的地方,當時人數最多的泉州人也有人往北邊的山坡地發展,在乾隆初年時,詹、王、陳、曾等十八姓氏的人向凱達格蘭人承購該地,由於十八姓的人所共有,地名也叫十八分,往東的紗帽山附近則由泉州安溪人吳、張二姓開闢,自此而後,泉州人開墾的腳步就從陽明山的西南邊向上發展,往東北循頂湖、大坑、湖底而至竹子湖了。 在士林方面,從陽明山東南邊的外雙溪開墾的時間,據傳開始於乾隆初年漳州人楊國策向麻少翁社租地開墾而始,乾隆六年,漳州人何士蘭深入開闢內雙溪,漢人拓殖的腳蹤就一路溯溪而上了。 而仰德大道這條目前進入陽明山的主要路線,則稍晚開發。 乾隆末年後,漢人的拓墾足跡就全面從南方一步步地伸入了陽明山的中心地帶。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topic/yang/2001/to-yang0109210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