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山之旅] 草山今昔─前山公園、後山公園、苗圃之旅 (十一) 作者:陳世一 ◎現在的陽明山國家公園 「是一九八五年九月成立的,面積約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六公頃,早年雖有一些農牧活動影響部份景觀,但由於大部份地區在軍事管制區及台北市政府劃為都市計劃保護區之下,仍保有許多地質、地形及生態上的自然特色。」 「那現在的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發展方向是什麼?生態保育較重要還是滿足台北市民的遊玩需求比較重要?」女兒繼續追問。 「我也不是很清楚,從世界上先進國家設立國家公園的發展趨勢來看,生態環境的保育應是主體,而休養、保養和遊憩的功能則是附帶的。國家公園的概念源起於美國在一八七二年首先設立黃石公園,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公園,以橫跨三州的大面積範圍來達到自然環境保育的目的,免於開發、破壞力量的入侵。我一九八九年去玩時,剛好那邊的森林被燒掉很多,有野牛死了也都不加以干預,除非擋到路了,才會稍加移動,他們對原始自然狀態的維護一向都很尊重自然。不過,位在都市附近的國家公園都會有遊憩的壓力,陽明山國家公園在台北市的旁邊,地緣上的特殊位置大概就註定它要承受許多遊客步履壓力之重了,然而,今日生態保育的觀念在台灣已日漸覺醒,想完全順應一般庸俗的觀光遊憩眼光規劃似也不太可能了,因此,在生態保育和滿足市民遊憩需求間尋求平衡點可能是個方向吧!」 「可是,你不覺得如果遊客數量多、又沒公德心的話,對國家公園生態和景觀的傷害很大嗎?」女兒說。 「是啊!我覺得最嚴重的一點,是許多遊客把到一般遊樂區遊玩的那一套習慣也全盤搬到國家公園來,無視於不同自然特色的環境也需要有不同的眼光和旅遊的方法,以致於烤肉、團康遊戲、大吃大喝或大聲喧囂的各種僵化遊樂方式都可隨處看到。」 「所以,我覺得國家公園應該大力提倡知性之旅才對。」女兒說。 「國家公園內有解說課,也有解說義工,不過,好像只有駐站,較缺乏主動出擊。我認為改變一般遊客的旅遊慣性,讓他們可以從各種管道的認識、感覺或體驗中發現,原來遊玩也可以是和自然中的萬物或景觀特色互動的一種過程。所以,我認為開發、改變一般遊客的旅遊習慣是國家公園可以思考和推動的方向。」 「可是,學校如果不配合教鄉土教材或自然教材,大概也很難改變旅遊習慣,因為,我們小朋友如果植物也不認得,石頭也不會看,地形也不了解,只好吃喝玩樂了。」女兒的想法很深刻。 「妳說的很有道理。看似單純的一種旅遊習慣,其實牽涉到最根本的教育、文化及生活層面中對本土自然與人文的價值認同,反過來想,我們如果能從旅遊中發現自然和人文中的樂趣,也有可能影響我們在教育、文化和生活上的選擇。」 「所以,我的結論是:如果大家能藉玩國家公園來提高『自然生活』的品質,並且認識我們自己的鄉土,才更值得。」女兒說。 「我完全同意。」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topic/yang/2001/to-yang0111300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