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草山之旅]

草山今昔─前山公園、後山公園、苗圃之旅 (十六)

作者:陳世一

◎後山公園 (下)

  「為什麼以前那些文人會發展出這種庭園風格呢?」女兒問。

公園內的涼亭和與本土歷史文化不相干的銅像  「可能是嚮往自然進而模擬自然的一種心情吧!中國大陸的土地開發利用很早,在平原地區也幾乎沒有什麼較原始的自然可言,因而,把自然美景的理念搬回家,同時以人工的手法雕塑、構築,納自然百景於小小的空間,使優遊其間的人可以從小見大,領略以人工組合琢磨出的自然之美。所以,很多庭園有假山、流水、瀑布、疊石、九曲橋和各式花木等佈置。」

  「對啊!我看有些地方都會有一顆立起來的石頭,這代表什麼意義呢?」女兒問。

  「那石頭叫孤賞石,擺在池邊或小空地旁,就好像西方的人體雕像一般,這是當主角的石頭,也有很多當配角的石頭,如池邊的疊石或一些石頭擺成的桌椅等。」

  「可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那麼多文化背景才來公園玩啊!如果我們用欣賞圖畫的眼光來看呢?」女兒問。

  「圖畫其實就是一種視覺的框框,而框框中的形式美感則是運用高低、大小、虛實、明暗、曲直、凹凸等對比的手法營造出一種勻稱的和諧感覺。」

  「我們照相的時候常要取景,有些人常喜歡說從哪裡看起來最漂亮,這種框框中的美感到底對我們是好是壞?」女兒追根究底。

  「取景就是一種分割自然、排除雜亂的過程。人在自然中取景,滿足一己形式美感的需求而不傷害自然還無可厚非,可是,如果人們老是想將完整的自然一塊塊的切割、塑造成符合其文化需求中形式美的零碎部份時,這種動作就很值得商榷了。」

  「是不是形式美本身就有問題呢?女兒問。

  「從人類美感的發展來看,人類從最原始的欣賞野獸的奔馳、果實的豐腴、稻穀的飽滿,一直發展到能欣賞抽象的形式美感時,同時也忘了欣賞對象的內容存在了。

  如同生物學上的分類學在過去一直被過份強調一般,許多優秀人才投入分類的結果,卻往往忽略類與類,物種與物種之間橫向的有機聯結,當生態學起步發展時,人類的環境已被弄得一塌糊塗了。所以,於今之計,我認為現階段我們必須發展一套『生態美學』,以調節形式美一支獨大,而又容易因美感眼光造成自然破壞的情形。」

  「什麼是『生態美學』呢?」女兒問。

  「自然原本是一個有機的統合體,我們的眼光如果經常侷限在一個小框框中,不論從形式上或實質上都會看不到自然的真相,而生態美學簡單的說,就是將我們的眼光放大,不僅要在形式上看到物與物、景與景的有機聯繫,而且要透過對自然的觀察,以全身的感官去體驗自然實質內容間有趣和美的循環過程。如果人人都有生態美學的素養,他就不用去追逐標籤化的所謂『美麗』風景,而在任何自然環境中都可以享受充滿變化的美感和樂趣了,而且,無論他在什麼位置、從事什麼職業,就不會無知的破壞屬於公共財的自然環境了。」

  儘管,現代的公園都有其多目標的功能,每個人都會各取所需,然而,和自然接觸仍應是公功能園的焦點所在。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