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日焦點:前瞻2007
我們可有永續的未來?
--﹥ |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在燦爛煙火烘托的歡樂氣氛中,我們步入了2007年。回顧2006,展望2007,在面對全球暖化步步進逼、開發壓力持續擴大、生物資源節節緊縮、區域衝突仍持續威脅人類生存與環境健康的同時,我們可有什麼樣的心態與行動來因應?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世界趨勢變化帶給我們什麼啟發與動力,我們的作為對全球又扮演什麼角色?
2005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發表「環境永續指數」(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ESI),台灣排名全球倒數第2;2006年1月同一單位發表「先驅性2006環境績效指數」(Pilot 2006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EPI),台灣在參與評比的133個國家中排名24。台灣在世界永續發展的舞台上,有進步有落後,本專題將從氣候、碳排放、垃圾、農業、能源、保育與公民行動等面向,提出趨勢、展望或機會,提供各界在國際合作、政策遊說或個人行動等方面,作為行動的參考與方向。
一、低碳社會前瞻:低碳目標不僅是經濟願景
更是社會工程
台灣對於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戰略思考,不應忽略全球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趨勢,而延宕台灣朝向低碳經濟與低碳社會轉型的契機。事實上,從英國近年發表的能源白皮書,以及各國所提出的節約型社會的未來發展願景,我們都可觀察到這波朝向低碳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二、科技垃圾前瞻:電子廢棄物的許諾與失落
全球電子產業在其產業與產品生命週期的每一階段,均有勞工權利與環境正義的疏失,不單單只是電子廢棄物的問題。因此製程無毒化、延伸生產者責任,僅僅只是電子產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的一步,若不能意識到現行台灣電子產業,在人才排擠、稅賦補貼、城鄉發展失衡、職業健康衝擊等問題,綠色矽島的夢,只會飄散在風中。
|
|
台灣新聞
--﹥ |
開採蛇紋石 花蓮清水溪生態代價高
摘錄自2006年12月31日自由時報花蓮報導 花蓮縣卓溪鄉清水溪流域經由炸開山腹開採,曾是銷往中東的珍貴蛇紋石,敵不過低成本競銷淪為造景石牆。環保人士認為,蛇紋石開採使山河變色,如今淪為造景石牆,代價未免太高!
蛇紋石40年前就在清水溪上游山區開採,當時用最原始的炸藥、鑿岩機開採,先用炸藥炸開山腹,再用鑿岩機把蛇紋石山鑿開,再鑿成一塊塊的方形原石載運下山。60到70年代輝煌時期有八家礦主分租成二十多家開採小組,帶動周邊輪胎、汽車修理業的發展,原石一噸賣8,000多元,產品曾遠銷中東;但如今敵不過印度每天台幣約20元工資開採的競爭,開採小組只剩兩組,多年來運出的蛇紋石銷不出去,次級品還淪為造景石牆材料。
環保人士說,礦石開採礦務局雖然有嚴格的水保、環保規定,但實際上原始森林經過植被清除、炸山、挖山,原始森林變成光禿山頭,颱風豪雨一來表土沒有保護被沖刷下溪,清水溪變成滾滾濁水,名不副實。
清水溪從中游到上游皆有礦區,都經過40多年的開採,地形、地貌大變。而清水溪地權也一變再變,先是警備總部清水習藝農場出租,後來地權轉為國有財產局,最近再撥交給原住民族委員會。原民會已原則決定,要把清水溪邊包括出租山坡地、礦區以查估、補償收回,讓清水溪面目全非的兩岸邊坡休養生息。
|
|
國土計畫增列國土保育費
摘錄自2006年12月30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內政部部務會報日前通過國土計畫法草案,對於建商開發土地,草案除明訂收取開發影響費外,還增列收取國土保育費。此外,內政部指出,待國土計畫法實施後,現行的區域計畫法將落日。內政部希望這部已三進三出立法院的國土法草案,能盡速通過立院三讀。
內政部次長林美珠說,目前台灣的土地經由區域計畫、都市計畫與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等體系進行土地使用管制,但衍生下列問題,包括未將海岸及海域予以宣示,未能突顯海洋國家特色;為能落實國土保育與保安,造成環境破壞。
|
|
鳳山登革熱防疫有成 獲表揚
摘錄自2006年12月30日聯合報高雄報導
鳳山市執行淨街計畫,里長全力動員區里清除登革熱孳生源,已1個月無確定病例出現,縣長楊秋興29日頒獎表揚里長與相關單位,並呼籲鄉親維持環境衛生,永續防疫。頒獎典禮由鳳山市長許智傑代表受獎,另財團法人歐巴尼基金會也因熱心協助登革熱宣導,於會中獲表揚。
|
|
大漢溪垃圾山 可望成自然生態區
摘錄自2006年12月31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大漢溪高灘地原本有座垃圾山,經台北縣環保局將垃圾清除、整理後,興建完成浮洲、新海兩座人工溼地,最近發現許多水鳥蹤跡,還有紅冠水雞築巢、下蛋,可望成為生態復育區。
建置人工溼地及礫間處理,是淨化都市汙水的新工法,在下水道建設還沒有全面普及時,透過營造溼地生態的食物鏈關係,可以有效減少家庭汙水對河川環境的影響,同時成為都市叢林裡的自然生態區。
|
|
台北縣對水污染源將加強管制
摘錄自2006年12月30日東森新聞報台北報導
台北縣環保局自2007年1月1日起,將針對縣轄內重大水污染源加強稽查管制,包括電鍍業、印刷電路版製造業、金屬表面處理業、晶圓製造、半導體製造業及印染整理業等613家,以及土城、五股、林口工二工業區內水污染的列管工廠,希望能藉此再進一步改善淡水河水質。
環保局表示,近十幾年來,在環保單位加強稽查取締的結果,使得事業廢污水排放大致上已能符合放流水標準,為求進一步降低河川污染負荷,促使事業就源頭予以控制來降低廢水排放量,及妥善操作廢水處理設施、減輕廢水排放濃度,環保局自2007年1月1日起將對於重大污染源加強稽查管制,以改善淡水河水質。
|
|
檢警突擊嘉義非法掩埋場
摘錄自2006年12月30日中國時報嘉義報導
檢察官陳振義、楊騏嘉29日聯手出擊,率員查辦嘉義縣水上鄉非法垃圾場,開挖3處被檢舉的可疑空地,都挖出大批惡臭污泥及固態水泥塊等非法掩埋廢棄物,已採樣送請檢驗,不排除含有重金屬汞汙泥,檢察官並指揮地政事務所人員到場測量,以追查土地所有權人。
兩位檢察官現場指揮開挖的3處非法廢棄物掩埋場,面積約3、4百平方公尺,怪手深入4、5公尺仍然發現各種廢棄物,可見其掩埋之深,估計數量極為可觀。
|
|
恆春古城受強震損害 待修復
摘錄自2006年12月31日中國時報報導
恆春的百年罕見強震,重創二級古蹟恆春古城,立法委員潘孟安30日邀集文建會副主委吳錦發及多位專家學者實地會勘,其中以古南門木造結構受創情形最為嚴重,在潘孟安強力要求下,吳錦發允諾全力協助修復古蹟工作,文化局也會協調鎮公所儘快圍籬,避免遊客進入發生意外。
在26日晚間發生規模6.7大地震,不但有多處民宅、學校倒塌、龜裂,還造成2死47傷,半島突然陷入一片愁雲慘霧,而恆春地區超過百年歷史的二級古蹟恆春古城,也慘遭強震破壞,南門等多處城牆倒塌,西門至北門段的城垛,全倒15座,損毀10座,情況慘不忍睹。
|
|
痛苦指數 環境污染第一名
摘錄自2006年12月30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向陽公益基金會公佈2006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數調查報告:青少年今年分項痛苦指數都較去年低,痛苦指數平均58.6分,為三年來最低。環境污染嚴重、政治紛亂無章、法律缺乏保障、教改無所適從的痛苦指數,高居前四名,都屬於「政府作為因素」,也是調查20個指數歸類五大類中痛苦分數最高的一類,高達71分。
其中,教改雖令青少年無所適從,但痛苦指數68.2分比過去兩年都降3.2分,降幅相當大,分析指出,教育單位對教改檢討意見的回應和改善用心值得肯定。
|
|
棉花嶼海芙蓉疑遭盜採
摘錄自2006年12月31日中國時報基隆報導
基隆外海的「北方三島」棉花、花瓶、彭佳嶼3座島嶼,10多年前,農委會列為原生動植物保育區後,凡未經核准登島者,一律依法論處。
但最近傳出棉花嶼的海芙蓉幾乎被拔光,漁民懷疑是越界的大陸漁船船員登島拔走,並泡成草藥酒禦寒。
「北方三島」中的棉花嶼島上遍地長滿抗強風、耐鹽、耐旱、耐寒、耐陰性的海芙蓉。
由於傳聞海芙蓉有主治風溼性骨節痛及解毒、固肺、治刀傷等療效,更是東引的名酒海芙蓉藥酒的原料。
|
|
國際新聞
--﹥ |
繁華大街鄰近居民 罹呼吸道疾病機會高
摘譯自2006年12月28日外電,楊璧如編譯,莫聞審校
戶外的空氣污染物,尤其是微小的粉塵,很容易被人們吸入肺中而危害健康。一項刊登在《美國流行病學學報》的瑞士研究指出,住在離繁忙街道愈近的人們,就愈容易罹患呼吸道疾病。該研究是由巴賽爾大學的拜爾─歐莉絲比(Lucy
Bayer-Oglesby)博士所進行的,她在研究中分析空氣污染和肺部疾病的關係。調查共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1991年隨機挑選9651名年齡在18到60歲的受試者進行研究,其中有8047名在2002年再度接受第二階段的檢視。
研究發現,受試者的家如果在主要幹道的200公尺內,得到氣喘的機會則會比一般人多13%。而在沒有吸煙的族群裡,每遠離幹道100公尺,得到氣喘的機率就下降了12%。受試者的家如果離主要道路20公尺內,在呼吸道中的痰會比一般族群多,有氣喘等呼吸道疾病的機會也會比一般人大。
研究指出,空氣污染對健康影響的效應在男性及不吸菸的受試者中較為顯著。而且科學家也發現空氣污染的效應在1991年差別較大,據推測是因為近年對車輛排氣規定要求較嚴格的結果。究結論是住在靠近主要幹道或繁忙街道的人,有較高機會得到哮喘相關症狀,如氣喘或呼吸急促;以及支氣管相關疾病,如慣性咳嗽或呼吸道有痰等症狀。
【參考資料】
路透社報導 |
|
研究發現:人類吃的習慣影響海洋生態
摘譯自2006年12月27日外電,丁秋仁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海洋地質暨化學研究員表示,一般居家假日烘焙與聚餐對環境也會有所影響。研究人員每週定期抽查普捷灣淨化後的污水後發現,當中摻雜高濃度的肉桂與香草等香料。一旦海洋生物的嗅覺受到這些烘焙食材的破壞,將造成覓食或溯源上的困難。
【參考資料】ENN報導 |
|
澳洲甘蟾數量為患 要求軍方協力剷 「蜍」
摘譯自2006年12月27日外電,丁秋仁編譯,蔡麗伶審校 甘蔗蟾蜍(cane
toads)是澳洲環境生態的頭號大患之一,牠們超強的生命力不但像瘟疫般蔓延整個北部,甚至嚴重威脅原生物種的生存數量。蛙類觀察組織發言人莫里斯(Ian
Morris)27日公開表示,他們必需盡可能集結這塊土地上人們的力量,若軍方能提供控制此外來種的策略,必將事半功倍事。
【參考資料】ENN報導 |
|
歐盟要求德國加速碳排放減量
摘譯自2006年12月27日外電,丁秋仁編譯,蔡麗伶審校
歐盟執委會日前分派給德國一項關於歐盟溫室氣體排放機制的目標,要求她在2008-2012年這段期限內,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低至4.53億噸,遠低於德國政府原訂之排放水準。執委會主席巴洛索(Jose
Manuel Barroso)24日指出:「德國政府必須遵行此項指令」,「畢竟,對抗氣候變遷是我們共同的使命與目標」。
【參考資料】路透社報導 |
|
狂犬病浣熊威脅紐約 專家籲減少與野生動物接觸
摘錄自2006年12月30日國際在線紐約報導
目前紐約市正受到帶有狂犬病病毒的浣熊的威脅,2006年共捕捉到35隻感染狂犬病的浣熊,數量達歷史之最,其中7隻是在12月份發現的,而其最常出沒的地方是紐約史登頓島。
因此,紐約市衛生防疫部門的專家向市民發出警告,希望盡量減少和戶外野生動物接觸,只要被感染了狂犬病病毒的動物咬傷或抓傷,就極有可能被感染上狂犬病;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感染上狂犬病的人甚至會死亡。
|
|
研究報告:南極臭氧損耗遠超北極
摘錄自2006年12月29日新華網北京報導
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說,南極臭氧損耗程度遠遠超過了北極。報告說,根據極地觀測站和氣球裝載的測量裝置40多年的觀察數據,南極臭氧空洞中心地區大量存在局部性臭氧耗竭。這種情況始於1970年代末,此後逐漸惡化。1980年代後,南極局部性臭氧耗竭率在某些高度超過
90%,冬季甚至高達99%。在採集的部分大氣樣本中,幾乎完全沒有臭氧。
相比之下,北極的臭氧損耗只是個別現象。北極局部性臭氧損耗率偶爾會達到70%,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曾降至50%,低於北半球的普遍損耗水準。
|
|
北極冰灘崩裂 恐威脅鑽油航運
摘錄自2006年12月31日民視報導
氣候暖化再傳警訊。加拿大科學家這兩天發現,北極附近的艾爾斯冰灘,已經在去年夏天崩裂,成了一塊巨大的浮冰,面積約有台北市的5分之1那麼大,如果浮冰明年夏天往西漂流,附近的鑽油區和航道、將面臨一場大災難。
艾爾斯冰灘原本和距離北極800公里的艾士米爾島連在一起,不料卻短短1個多鐘頭、就崩離成為一座大浮冰,讓科學家相當震驚。艾爾斯冰灘,原本面積106
平方公里,它在去年八月崩裂時,連艾士米爾島240公里外、都測得到震動。但由於地點太偏遠,科學家直到現在才發現這起、該區30年來最重大的地理變化。至於冰灘崩裂的原因,科學家不排除、又是氣候暖化惹的禍。
|
|
為了魚翅 哥倫比亞海洋天堂成鯊魚屠宰場
摘錄自2006年12月29日公視報導
南美洲哥倫比亞外海約5百公里的麻玻羅島,由於位在洋流匯流之處,不僅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更是鯊魚的棲息天堂,附近海域擁有超過6百隻的雙髻鯊,以及好幾千隻的絲鯊,並且今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單,不過這處禁止漁獵的海洋保育區,卻無法阻擋漁民為了1公斤8百塊台幣的魚翅,大量捕殺鯊魚。
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告,為了供應全球日益增加的鯊魚魚翅市場,每年有多達7千3百萬隻的鯊魚遭到宰殺,而這項數字還是聯合國所獲知捕殺總數的3倍,顯示全球的鯊魚繁殖,面臨空前的危機。而且鯊魚屬於海洋生物鏈的上層捕食者,過度捕殺鯊魚,可能造成被捕食者族群瓦解,以及海洋生態的失衡。雖然歐盟方面已經率先通過,從嚴管理鯊魚鰭的相關法規,但為了保護海洋以及鯊魚生態,最好的方法,還是從自身做起,那就是不要吃魚翅。
|
|
正視暖化 北極熊擬列瀕絕物種
摘錄自2006年12月28日台視華盛頓報導
暖化危機鋪天蓋地而來,北極冰層逐漸融化,嚴重破壞北極生態。現在美國也正視溫室效應,把北極熊列入瀕臨絕種動物的保護名單。
冰天雪地的北極,原本是北極熊的樂土,不過如今冰層急速溶化,讓北極熊難得一塊立足之地。
溫室效應讓冰層溶化,不但剝奪了北極熊的生存空間,也讓牠們越來越難獵捕海豹;甚至還有北極熊為了潛入遙遠的大海獵食而溺斃。除了北極熊瀕臨絕種危機,海象也難逃一劫。去年底,海洋學家乘著破冰船經過阿拉斯加北部時,目睹9隻小海象落單找不到媽媽,命運岌岌可危。科學家推測這是因為北極冰層快速融化,逼得大海象必須捨棄孩子,獨自求生。雖然人類還無法立刻感受暖化危機,不過北極的動物,卻正在上演空前的悲劇。
|
|
美動物園侏儒黑猩猩集體感染 1死
摘錄自2006年12月29日中廣新聞網俄亥俄報導
美國俄亥俄哥倫布斯動物園的侏儒黑猩猩,集體感染呼吸道疾病,2個星期前出現咳嗽和流鼻涕的症,其中1頭15歲的猩猩23日死亡,獸醫解剖發現牠肺部嚴重感染。
哥倫布斯動物園總共有13頭侏儒黑猩猩,其他12頭在服用抗生素之後,病情改善,精神和胃口都變好了。
俄亥俄動物園的侏儒黑猩猩,都集中在一個玻璃帷幕隔起來的展示區,和他們接觸的工作人員,都會戴口罩,也嚴格遵守在與動物接觸前一定要洗手的規定,動物園最近沒有工作人員感冒,這些猩猩怎麼會被傳染,讓人相當困惑。 |
|
葉門外海發生規模6.3地震
摘錄自2006年12月30日中廣新聞網亞丁報導
中東國家葉門外海30日發生芮氏地震儀規模6.3地震,但沒有傷亡報導穿出。這次地震發生在亞丁灣,介於葉門跟索馬利亞之間,但目前傳出的消息顯示,這次海底地震對葉門首都亞丁沒造成任何破壞。至於索馬利亞是否有災情,目前還不清楚。 |
|
比利時餐廳明年起全面禁菸
摘錄自2006年12月31日中廣新聞網布魯塞爾報導
隨著越來越多歐洲國家全面禁煙,比利時決定從1月1號起在餐廳全面禁菸。根據這項規定,餐廳禁菸後,餐廳可以設立吸煙區供客人吸菸,但吸菸區必須完全密封,以免用餐民眾吸入二手菸。
但比利時反菸團體認為政府反菸決心不夠,步伐太慢,要求政府擴大反菸範圍。到目前為止,愛爾蘭、義大利、馬爾他、挪威、瑞典跟蘇格蘭都已經在酒吧餐廳全面禁菸。 |
|
西班牙青紅椒遭殺蟲劑污染
摘錄自2006年12月31日中廣新聞網馬德里報導
西班牙「安達魯西亞」生產的青椒和紅椒被驗出殺蟲劑殘留,英國將考慮禁止進口。西班牙衛生部已經通知當地農民,禁止販售遭不法農藥污染的農產品。目前還不知道農人使用的是哪一種非法農藥。英國食品安全局則表示,他們將嚴格把關,不讓遭污染的產品進入英國。 |
|
中國新聞
--﹥ |
2006中國10大氣象事件 災害種類多、範圍廣
摘錄自2006年12月30日新華社北京報導
中國氣象局評出2006年十大氣象事件,氣象局預測減災司表示,透過這些事件可看出2006年中國氣候異常多變,極端氣候頻生,災害種類多、範圍廣、災情重。
10大氣象事件包括有:
- 2006是中國1951年以來最暖的一年。
- 登陸最強颱風「桑美」:8月登陸浙江的颱風「桑美」,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7級,為中國人民政府成立以來登陸中國最強的一個颱風。
-
強熱帶風暴「碧利斯」造成嚴重傷亡:「碧利斯」橫掃中國南方,7省(區)出現大範圍強降水,發生嚴重暴雨洪澇、山洪,人員傷亡為近10年單個熱帶氣旋之最。
- 重慶、四川7至8月遭遇歷史罕見高溫:重慶遭遇百年伏旱,高於38℃的高溫日數達21天,創歷史新高。四川也出現1951年以來最嚴重伏旱。
- 春季森林火險等級高,雷擊引發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
- 強沙塵暴頻襲中國北方:4月9日至11日出現範圍最大、強度最強的沙塵暴天氣,造成9人死亡;北京4月16日至17日一夜總降塵量達33萬噸。
-
暴雪封阻旅客春節返鄉:1月17日至20日,山西南部、陝西中部、河南、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出現大到暴雪,導致鐵公路、民航全面受阻,僅鄭州一地滯留人數就達10多萬人;還有10多萬名旅客滯留北京西站,均為歷史罕見。
-
夏季暴雨洪澇導致福建高考延期:6月上旬,華南、江南、西南地區出現持續暴雨,多省發生嚴重洪澇。其中福建省建甌市城區被淹,影響近5000名考生,造成近半世紀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高考延期。
-
北方出現近14年來最嚴重的酸雨:北方降水酸度增強,頻率提高,年均降水pH值為4.5,酸雨頻率為44%,其中強酸雨頻率為23%,並出現近14年來最嚴重的酸雨。
-
12月太陽連續強烈爆發:12月5日至16日太陽連續發生強烈爆發事件,這是1957年以來太陽活動低年中最劇烈的一次。受其影響,中國多次出現長時間、大面積短波通訊信號衰減和中斷,國內外衛星工作多次失常。
|
|
香港禁煙條例2006年尾午夜生效
摘錄自2006年12月31日中央社香港報導
香港擴大禁煙範圍的「吸煙條例」31日午夜起正式生效,中國旅遊局網站特別提示到香港旅遊的人士勿違法吸煙,否則會被檢控。
禁煙條例實施範圍包括菜市場、飲食小販市場、垃圾收集站、公廁、骨灰安置所等室內地方,以及康文署轄下泳池泳灘、體育場、圖書館、文娛中心及大部分公園和遊樂場都將列為禁煙區。因此,赴香港的旅客只能在有吸煙標誌地方抽煙,勿在路邊及公共場所吸煙。
另六類「合資格場所」即夜總會、商業浴室、按摩院、麻將館、會所內指定的麻將房,以及某些酒吧可以向衛生署申請,至2009年7月1日才實施全面禁煙。
|
|
中國2006年因自然災害死亡逾3000人
摘錄自2006年12月31日新華社報導
據中國民政部統計,2006年中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3155人死亡,是1998年以來自然災害死亡人數最多的年份。
主要由少數重大災害事件造成,集中由颱風、洪澇、滑坡泥石流和風雹等災害造成。經統計,2006年因災死亡人數超過50人的嚴重災害事件共有5起,共造成1716人死亡,佔全國因災死亡人口數量的54.4%,而第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和第8號超強颱風「桑美」分別造成
848人和483人死亡,僅此兩次災害過程的死亡人數佔到全國因災死亡人口數量的42.2%。
|
|
防亂貼小廣告 北京2007擬強制建築使用新型塗料
摘錄自2006年12月30日人民網北京報導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員會委員表示,為防止小廣告泛濫問題,研製了一批新型塗料技術,塗在樓體表面可以讓樓體變得非常滑,任何膠水粘在上面都會自動脫落,如此小廣告根本就沒法黏上去。
|
|
成龍首筆環保計劃 拍賣募得10萬元
摘錄自2006年12月30日北京晨報北京報導
2006年12月29日成龍現身人民大會堂,與電動車龍頭企業新日公司簽約,啟動「成龍新日環保計劃」,現場以10萬元高價拍賣出成龍拍廣告時使用的一輛電動自行車,作為該計劃的首筆公益資金。
「成龍新日環保計畫」捐贈資金來源三個方面:一是自2007年元月1日起,北京新日電動車製造公司每銷售一輛電動車,將拿出2元人民幣作為捐贈資金。據新日公司銷售負責人透露,預計該公司2007年產銷量為120萬輛;二是北京新日公司通過拍賣新產品籌款用於捐贈;三是雙方募集其他資金。
|
|
中國氣候中心:2007年氣象年景偏差
摘錄自2006年12月29日新華網北京報導
中國國家氣候中心預測說,2007年的年景與常年相比總體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較常年偏多,汛期降水分佈將以南澇北旱為主,防汛抗旱形勢較為嚴峻。據介紹,對2007年年景的預測是根據前期大氣、海洋、海冰、青藏高原積雪狀況、陸地植被狀況等因素做出的,只是一種概率預測,還不能做到非常精確。
|
|
山東首座生質發電廠正式發電
摘錄自2006年12月29日人民日報單縣報導
山東省首座生質發電廠─國能單縣生物發電項目於2006年12月1日正式投產發電,主要燃料是當地的棉花秸稈和樹枝、林木加工廢料等。和風電、光電相比,生物質發電的電能質量好,不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
生質發電在中國才剛起步,僅約佔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的0.5%,遠遠小於世界平均25%的水準。到2010年,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計劃建成大約200
萬千瓦的生物發電能力,約佔中國生物發電能力的36%。目前全中國共有超過30個生物質發電項目獲政府核准,2006年底將有部分項目陸續建成投產。截至2004年底,全球生質發電裝機已達3,900萬千瓦,是風電、光電、地熱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總和。
|
|
天津萬噸級海水淡化工程通水 日產2萬噸
摘錄自2006年12月29日人民日報天津報導
2006年底海水淡化工程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成通水,該項目以熱源廠蒸汽為熱源,產品水主要用於熱源廠鍋爐補給和開發區內的其他用戶。其被列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總建設規模日產2萬噸。
|
|
新疆退運萬餘噸中亞國家垃圾
摘錄自2006年12月29日中國環境報烏魯木齊報導
2006年以來,共計1.65萬噸的垃圾被新疆阿拉山口、吐爾尕特和伊爾克什坦口岸退運出境。這些被退運的垃圾主要涉及放射性超標的廢舊金屬、少量易燃易爆品、廢塑膠和生活垃圾,絕大多數是夾雜在正常進口的廢金屬中入境的,主要來自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截至2006年11月底,烏魯木齊海關緝私局已經查處放射性廢舊金屬違規進口案件近200起,依法對71家企業進行了處罰,罰款逾890萬元。
|
|
銀魚大面積現身小三峽 恐影響三峽魚類生態
摘錄自2006年12月31日新華社重慶報導
上世紀50年代,重慶從洞庭湖引進了銀魚,但未能如願大量繁殖。自1986年起三峽庫區未曾大面積出現銀魚。
現在由於三峽庫區蓄水改變部分峽穀急流環境,下游銀魚遷移到大寧河繁殖,致使今年小三峽大寧河流域多年難覓蹤跡的銀魚大面積出現。
西南大學水產科學實驗室專家調查後,鑒定出這一地區的銀魚有兩類,一類為銀魚,數量約佔31.8%;一類為太湖新銀魚,數量佔68.2%。這兩類銀魚非常適應有一定程度富營養化的湖泊和水庫,二期蓄水後的三峽庫區水域正迎合了銀魚的喜好。
雖然銀魚重現豐富了三峽庫區魚類資源,並增加漁民收入,但專家認為,銀魚對其他魚類的魚卵和魚苗破壞性很大,如不及時監測,並控制利用銀魚資源,大寧河的銀魚可能影響三峽庫區魚類的繁殖和數量。
|
|
促進工業節水 中國頒布4項工業節水標準
摘錄自2006年12月30日人民日報北京報導
由中國國家發改委組織制定的《節水型企業評價導則》、《合成氨取水定額》、《酒精製造取水定額》、《醫藥產品取水定額》等4項節水標準,近日經中國國家標準委批准發布。4項標準分別規定了節水型企業的相關術語和定義,計算方法、評價指標體系、考核要求和評價程式,以及合成氨、味精、維生素C、青黴素工業鹽等產品的單位產品取水量指標以及取水定額統計計量邊界。
|
|
中國西部逾8成冰川退縮 總面積減小4.5%
摘錄自2006年12月29日光明日報蘭州報導
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負責完成的「中國西部冰雪現代過程研究」近日在蘭州通過鑒定。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中國西部冰川面積與儲量不斷減少,近50年來中國西部地區80%以上的冰川都處於退縮狀態,冰川總面積減小了4.5%。
在降水方面,西部降水變化大體上以青藏高原唐古喇山和天山為界,南北一致減少,中部增加。積雪方面,青藏高原積雪則呈增加趨勢;北疆和天山積雪年際變化大,但長期變化趨勢不明顯;東北和內蒙古地區積雪處於緩慢減少趨勢。
|
|
北京「綠色英雄」揭曉 老外首次當選
摘錄自2006年12月31日人民網北京報導
2006
年度北京最有影響力的環保活動之一「首都環保之星」評選活動由人民網等11家媒體與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聯合舉辦。10位「綠色英雄」經過公眾投票、媒體、專家評議後產生。30日評選揭曉,義大利環境與國土資源部可持續發展與研究司司長柯拉多•克里尼名列榜首,這是老外首次當選首都「綠色英雄」。
在克里尼的推動下,義大利援助北京的環保公交、空氣質量監測等近20項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環保項目得到順利實施後,許多市民都全力支持他,網絡投票過程中,最高峰時有2000餘名市民為他投票。
|
|
中國2006年氣溫創下55年來最高紀錄
摘錄自2006年12月31日中新社北京報導
2006年,全球大部地區氣候持續偏暖。世界氣象組織報告指出,2006年全球年平均地表氣溫較1961至1990年的30年平均氣溫偏高0.42℃,是自1861年有器測氣象記錄以來的第六暖年份。 |
|
每日1.6萬噸垃圾 香港堆填區最快5年填滿
摘錄自12月31日人民網香港報導
香港現在每日製造16,500噸的都市固體廢物,有約40%可以回收再造,其餘都送到堆填區;以這個速度推算,堆填區會在5至9年內填滿。
為延長堆填區的「壽命」,香港環保署近年推行家居廢物源頭分類,以及2006年11月起在20多個屋苑推行固體廢物收費試驗計劃,希望透過直接的經濟誘因,鼓勵居民減少製造廢物。同時呼籲市民目前應從生活上著手減少廢物,包括籌備派對時訂購適量食物、回收再造禮物包裝紙等。 |
|
綠色學習課表
--﹥ |
水水濕地宅即便 關渡自然公園到校推廣教師研習活動
開始時間: 2007/03/01 - 2:30pm
結束時間: 2007/03/01 - 4:30pm
地點:由關渡自然公園派遣講師到校進行2小時之教師知能研習課程
時程:3月1日至6月15日
主辦:關渡自然公園
電話:(02)28587417轉211, 218
傳真:(02)28587416
E-mail: service@wbst.org.tw
活動說明:
坊間流行以宅即便寄送各類小型貨品,因為有便利商店24小時的代收通路,已經成了快速方便的代名詞。延伸此概念,關渡自然公園於2007年推出「水水濕地宅即便」到校推廣環境教育計畫,將以台北縣市國中、小教師為對象,將濕地環境中多樣的生物、重要功能、生物與濕地環境間的相互關係等科學知識以及環境保育的態度帶入校園,讓教師們認識濕地環境,並體認濕地的重要性。
濕地環境是天然的除污納水系統,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綠色資產之一。濕地不但孕育了生命、孕育出文化,更具有調節水量、穩定海岸、便利交通、淨化水質、維繫自然過程和生物多樣化等功能。然而,雖然過去人們所認知濕地為「瘴癘之地」、「無用之地」的觀念,已隨著對環境生態知識的增進逐漸修正,但過去由於無知而不斷進行的開發破壞使得珍貴的濕地資源仍在快速消失,保護濕地環境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而濕地生態知識與保育觀念的教育工作正是修正人們錯誤認知,以及培養將來主人翁與環境共處智慧的重要推手。
國中、小學童不論是課業或生活上,仍多少需要老師們在旁叮嚀關心,也因此國中小教師除了教材課程的準備之外,可能還需要付出額外的心力時間照顧學童,繁重的工作對於老師們在專業知能或教學內涵的進修上成為一大負擔。針對此現象,關渡自然公園體貼的將教師研習活動送進校園,提供老師們更加便利的進修機會,園方也期冀能以這樣的方式將專業的環境教育方法與知識推廣給更多學校。「水水濕地宅即便」係由關渡自然公園與匯豐銀行合作推出之環境教育計畫,除了專業講師到校示範教學之外,參與研習活動的教師們還可獲得最新的濕地環境輔助教學光碟、海報、教學墊板、摺頁等教材。爲了鼓勵老師們在課餘時間能夠親臨溼地環境體驗與探索,關渡自然公園更史無前例的提供了入園門票以及「發現心濕地」解說卷。本研習活動全程免費,目前開放台北縣市的國中、小教師參加。
詳情請見
http://www.gd-park.org.tw
http://edu.tpc.edu.tw/edu/ftproot/C/20004.pdf |
|
全國教師生態研習營
開始時間: 2007/01/30 - 9:00am
結束時間: 2007/02/03 - 9:00pm
地點:靜宜大學(台中縣沙鹿鎮中棲路 200 號) 、台21線至阿里山公路段
主講:陳玉峰等
主辦: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台灣生態學會
報名:1月20日截止。費用新台幣 2,800 元
聯絡人:台灣生態學會
電話:(04)2653-0021
傳真:(04)2653-0021
E-mail: ecology@ecology.org.tw
活動說明: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為目前台灣第一所專事生態學研究及培養生態專業人員,注入文化改造新基因之機構。在全球環境變遷、生物多樣性日益減少,以及天然災害頻繁的今天,生態系的成立更具有其歷史意義及使命。為培養具正確自然觀的專業師資,生態學系特與台灣生態學會合作舉辦此次研習,研習課程由生態學系教授講授專長主題,將帶給參與研習者真正本土生態教育的第一手實證資料,完整的台灣自然史及土地倫理、社會關懷全方位的內涵。
詳情請見
http://ecology.org.tw/hotnews/teachers/teachers.htm |
|
中區河口生態教學設計工作坊
開始時間: 2007/02/05 - 8:00am
結束時間: 2007/02/09 - 3:30pm
地點:國立中興大學農業試驗場(台中縣霧峰鄉吉峰西路68號)
主講:王美鳳等
指導單位:教育部、臺中縣政府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海洋發展教育基金會、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承辦單位:台中縣永安國民小學、台中縣神岡國民小學
協辦單位:台中縣永續環境教育輔導團、台中縣永隆國民小學、自然生態環境教育解說教師培訓營
報名:1月12日截止
電話:04-26811747
傳真:04-26818751
E-mail:ltt7283@ms54.hinet.net
王美鳳主任 hai47@ms9.hinet.net
鄭清海主任 \活動說明:
以親身體驗的方式,增進參與教師及民眾對河口生態的認識,藉此提供正確的生態認知與態度,達到主動關懷河口生態環境,落實生態保育之教育目的。研發製作活潑生動的河口生態教學多媒體電子書與教案,提供後續河口生態戶外教學實驗使用,讓教師擁有更生動活潑而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提升海洋生態教學推廣之學習成效。
詳情請見
http://163.20.68.132/news/u_news_v2.asp?id=25&newsid=29
|
|
「白色大地」特映會
時間(一): 2006/12/30 - 2:00pm- 4:00pm
時間(二): 2006/01/01 - 2:00pm- 4:00pm地點:yoyo海洋樂園B1視聽室(北市基河路128號,士林夜市旁,捷運劍潭站1號出口)
主辦:前景娛樂
報名:當天入館的前50位民眾 (名額有限,要看要快)
電話:02-2926-2839
想要搶先一步看到可愛的北極動物們嗎?12月30~1月1日到士林yoyo海洋樂園來,可以一次把海洋動物們一網打盡喔!只要是當天入館的前50名,就可在售票處領取號碼牌,於下午兩點觀看「白色大地」特映會!!
詳情請見
http://www.miniworld.com.tw/d.795828.129160.html |
|
環境前瞻:低碳目標不僅是經濟願景
更是社會工程 --﹥ |
作者:林子倫(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由行政院召開的「經濟永續發展會議」於2006年7月底閉幕,大會在社會安全、產業競爭力、財政金融改革、全球與兩岸貿易、以及政府效能等五大議題中、共達成五百多項「共同意見」,不過,備受矚目的溫室氣體減量政策
(減量的時程以及減量目標等),包括經濟部與環保署的方案在內,最後共有五項建議方案,並未達成共識,被列為「其他意見」,將交由行政部門作為施政參考。
這項爭議,歷經1998年與2005年兩次全國能源會議,以及2006年4月由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召開的「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皆未能達成共識,
4月的永續發展會議中並決議將提交行政院永續會於一至三個月內召開協調會,透過公民參與的方式討論定案。綜觀這五個因應方案,背後各有其理念與堅持,也反映出台灣對於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願景的不同想像。
然而,筆者認為,台灣對於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戰略思考,不應忽略全球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趨勢,而延宕台灣朝向低碳經濟與低碳社會轉型的契機。事實上,從英國近年發表的能源白皮書,以及各國所提出的節約型社會的未來發展願景,我們都可觀察到這波朝向低碳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低碳經濟的願景
英國政府於2003年揭示其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建構一個低碳經濟」(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為這波全球經濟社會轉型的新趨勢作了清楚地宣示。由於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因此,其白皮書的內容以及所引領的未來政策方向備受矚目,也引起廣泛的討論,歐盟、加拿大、以及紐西蘭不僅跟進並紛紛提出邁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政策方案。這本白皮書有幾項重點:
- 它宣示英國除了將努力實現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減量目標之外,英國還將進一步在
2050年以前,其溫室氣體的排放將比目前的基準再大幅降低60%,以宣示一個低碳經濟的到來;
-
英國將採取積極政策措施,從發展環境友善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基礎設施、發展低碳生產、低碳運輸與低碳社區等,全面進行經濟社會體質的調整;
-
維持穩定的能源供應,發展再生能源,並確保每戶家庭、特別是社會弱勢能負擔合理的能源價格,經濟成長不應成為唯一的發展目標,須同時滿足永續發展的原則以及公義社會的均衡。白皮書強調,邁向低碳經濟的轉型不僅是技術可行的,也將促使經濟更繁榮的發展。
檢視白皮書中的英國能源政策,顯見其對於未來50年的國家發展願景與溫室氣體減量的進程已達成共識,除了大力推動資源利用效能的提升,也兼顧了公義社會的達成。
反觀國內,經濟部門與環保部門對於二氧化碳減量時程與目標仍然爭執不下,爭議的焦點主要在於台灣是否需於現階段訂定或對外承諾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以及溫室氣體減量的政策方向與台灣產業發展政策的矛盾。透過這幾次全國性的會議,我們可以發現,國內對於二氧化碳排放的減量問題,雖然仍存在不少歧異,其實已有部分共識:關鍵並非在於台灣要不要減量,而是在如何減量、以及減多少的問題。事實上,英國的白皮書即明確的指出,短期而言,溫室氣體的減量措施將對經濟產生影響,但是長期來說,國家的經濟體質將因此轉型,反而可提升國家長遠的競爭力。因此,政府相關決策部門應在現有的共識基礎上,正視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儘速針對各項因應方案持續對話與協商,以更宏觀的思考,早日確立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政策與長期發展戰略。
節約型社會的趨勢
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不僅是一項經濟願景,更是一項社會工程。由全球數千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家組成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在其最新的分析報告即指出,面對氣候變遷之衝擊,必須採行兩項主要的策略。第一項策略是因應(mitigation),亦即積極減少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以穩定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
京都議定書要求工業化國家,在2012年以前強制減量,其背後之精神意義即在於此;另一項策略是調適
(adaptation),亦即當今社會必須體認氣候異變的現實,積極面對氣候變化對於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系統所產生的影響,此一調適策略,不僅在抑低大氣變化對生命財產、農業的損失,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經濟與社會的結構性轉型。
2006 年初,英國與日本政府簽署一項名為「邁向低碳社會」的長期合作計畫,該計畫包含幾個面向:
考量降低溫室氣體行動的必須性、分享低碳社會的圖像、尋求科技的創新、解決方案以及行為的改變等面向,來思考邁向低碳社會的路徑,以找出執行的瓶頸、困境與機會,並加強國際在低碳發展的各項合作。中國也將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從社會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等各個領域,提升資源使用效率、調整產業結構、並擴大再生能源的投資,以期達成在
2020年以前減少 20% 耗能的目標。簡言之,節約型社會與低碳的生活方式將會全面性的改造目前以化石燃料所建構出來的現代文明。
總括而言,面對全球能源戰略的調整,台灣對於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之衝擊的思考,不應被簡化為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爭議,也絕非只是考量溫室氣體減量對於經濟面向的影響,卻忽略了氣候變遷正對人類的生態環境、社會文化、以及政治制度所帶來根本性的變化,更不應忽略了京都議定書背後所代表的朝向低碳經濟與低碳社會轉型的積極意義。
|
|
環境前瞻:
電子廢棄物的許諾與失落 --﹥ |
作者:趙家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隨著iPOD傳來的節奏拍動,低頭以光筆點擊著PDA檢視著今天的行程,偶而瞄一下頭上平板電視的筆記型電腦的廣告。這是台灣的資訊時代。
攀爬在成堆的機體之間,專注篩撿著每一塊電路板,揣想如何避開隔壁傳來的嗆鼻濃煙。這是中國貴嶼及印度曼度拉(Mandoli)地區的資訊時代。
這兩個迥異畫面,卻有個共同的節點──電子廢棄物。
電子廢棄物一般泛指各類消費型電子電機產品以及資訊產品於使用年限告終後,由日常生活中拋出。由於電子廢棄物內涵許多重金屬以及塑膠,若直接以掩埋或焚化處理,不僅有增加污染潛勢,亦導致資源的誤置,因此亟需妥善回收處理。但電子廢棄物的高度回收價值形成兩面利刃,一方面提高資源回收業者回收意願,另一方面各類重金屬間的價差,卻形成非法跨境輸出入的驅力,而成了中國貴嶼和台州以及奈及利亞伊凱賈等地的夢饜:「堆疊如山的電子廢棄物、隨意棄置的集塵灰、紅褐色的河水」。
「一年全球的電子廢棄物高達五千萬噸」、「全球有八成的電子廢棄物輸往亞洲處理」、「貴嶼當地工人毛髮內的戴奧辛濃度達25.6 pg TEQ/g,土壤更達32600
pg TEQ/g的濃度值」、「貴嶼當地河川底泥的銅含量達528mg/kg」(Leung et al,
2006),隨著一份份調查報告的出爐,終於促成2006年於巴賽爾公約締約國會議其間,召開電子廢棄物世界論壇(World Forum on
E-waste)。與會者並達成「電子廢棄物環境無害管理」奈洛比部長宣言(Nairobi ministerial declaration on the
environmentally sound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waste),指出將以促進電子產品的環境化設計與清潔生產、提倡以整合性廢棄物管理降低電子廢棄物的危害、調和巴賽爾公約與各國國內法規的落差以防止非法輸出入等策略,以因應電子廢棄物的環境污染。(UNEP,2006)
而身為電子廢棄物輸入區,亞洲各國則早已於2004年起於日本舉行電子廢棄物工作坊(Workshop on
E-waste),針對電子廢棄物產量預測、回收體系、跨境交易以及不當處理的環境衝擊等議題加以討論。其會議結論指出提昇對回收處理二次汙染的認識以及制定處理的標準、嶄新回收技術的研發、考量非正式回收者、推動電子廢棄物的減量、環境以及社會成本的內部化等電子廢棄物管理重要策略。(Terazono
et al, 2006)
由上述的會議結論可知,解決電子廢棄物的問題有三個關鍵點:「減少進入廢棄物量」、「避免非法輸出入」、「降低產品本身有害物質的含量」。針對第一點,歐盟提出電子設備回收指令(WEEE),由延伸生產者責任的概念出發,要求製造者付起產品最終處理的角色,並規定各產品最低回收率,以促進製造者將易拆解易回收納入產品設計準則。在跨境輸出入上,在現行巴賽爾公約中未管制電子廢棄物,但在此次論壇中,儘管美國代表認為禁止跨境輸出入是不相信市場力量的行為,但奈洛比宣言仍將非法輸出入的議題納入,可作為往後管制依據。但在未能根絕,電子廢棄物的輸出入之時,為了減少回收過程的污染,歐盟亦提出危害物質禁用指令(RoHS),限制管制的鉛、汞、鎘、六價鉻、聚溴二苯醚(PBDE)及聚溴聯苯(PBB)等六種物質於電子電機產品內的含量。
台灣身為主要製造國 責任更吃重
對台灣而言,其在電子廢棄物的問題之中,除了要面對國內自身的電子廢棄物流向的管理,更由於身為電子產品的主要製造國,在促進無毒化生產以及延伸生產者責任制更扮演關鍵角色。
在自身的電子廢棄物管理方面,雖在1998年領先各國推動四機一腦的回收制度,其後亦陸續增加應回收電子廢棄物類別,但根據統計資料,電子產品如廢冷氣機的稽核認證率不到20%,資訊產品之中,筆記型電腦於2005年更僅達3.74%。且現行回收機制,未如歐盟的WEEE指令中有明確回收率或再利用率目標,亦未能鼓勵環境化設計、易拆解設計的功用,更何況回收後,真正有進入合法的處理廠嗎?根據調查,2004年時,廢印刷電路板為台灣最大宗的輸出廢棄物,比例約佔四成,且其中有95%以上輸往中國大陸,形成另類的三通。
另在生產者的角色上,面對歐盟的RoHS以及WEEE指令,經濟部趕緊成立RoHS服務團,以品牌商為基礎,建立「中心—衛星」的輔導體制;也拼命舉辦研討會與培訓課程:綠色供應鏈輔導人才培訓、清潔生產工具推廣研習營、RoHS
進料檢驗與危害物質化學分析課程等,一個接一個,琳琅滿目。然而在廠商對WEEE、RoHS的規範朗朗上口以及環保署不斷追加公告應回收電子通訊設備之時,台灣真的盡到在電子廢棄物管理中的責任了嗎?
就現行兩大指令的因應狀況,可發現仍有以下缺陷。第一為中小企業品管能力不足。RoHS的因應牽涉到整個供應鏈的管理,當中小企業在一般零件產品品質管理以捉襟見肘之際,要針對其產品內所含有有毒化學物質進行管理,自然亦顯困難。其次,面對此整合性環境法規時,亦顯露出國內在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缺乏。傳統環工人才培訓多仍著重於污染物的管末處理,缺乏對製程的改善、清潔生產的概念的認知。而化工與材料方面,則缺乏對毒性物質對人體及環境衝擊的認知。而此狀況,在日後推行EuP指令(註1)時,更亦嚴重。EuP指令強調以生命週期思維來評估產品的環境衝擊。而台灣現有對生命週期評估的認知多只到污染物的盤查階段,對如何將盤查結果轉換成環境衝擊未有清楚的認知,將降低評估結果的可信度。此外在非歐盟會員國亦思考將RoHS法規內國法化時,本土的RoHS與WEEE法規闕如。現行環保署的綠色標章的規範,已將RoHS限用物質納入標準(註2),但對於未以取得綠色標章為目標的產品卻無力規範。雖然目前亦試圖在資再法與廢清法兩法合一中納入本土化的RoHS、WEEE、EuP指令,但由於此類法規,不似傳統的環保法規,亟需其他部會的配合,如經濟部下的標準檢驗局、工業局,阻力眾多。
除了技術面的層次,整個核心是在於產業以及政府的心態,是只將歐盟的指令當成貿易障礙?還是意識到此法規背後的整合性環境管理、生命週期管理、延伸生產者責任、清潔生產、永續消費等意涵。然而目前看來是悲觀的,因為若是意識到上述項目,應會如同美國環保署般,以生命週期評估法比較針對無鉛焊接與傳統製程進行的整體環境衝擊;更不會有所謂『企業環境報告已經不流行囉!現在產業比較關注的是WEEE、RoHS、EuP。』的說法;亦不會不經思考,既以『橫的移植』來達成RoHS、WEEE的內國法化。
而台灣的環保運動者又該如何突破既有限制,落實電子廢棄物的無害管理?
著名的社會學家柯司特(Manual Castells)提出的資訊時代的環保運動的主要策略為『碰觸人的心靈、馴化資本、向國家示好、與媒體共舞』。(Castells,2002)面對電子廢棄物此一資訊社會的問題,前兩項策略亦是極佳的參考。
碰觸人的心靈
綠色和平與巴賽爾行動網(BAN)親身調查中國、印度以及非洲各地的電子廢棄物回收狀態,拍攝「輸出傷害」(Exporting
Harm)以及「數位傾置」(The Digital
Dump)等紀錄片,以影像作為證據,喚醒民眾對電子廢棄物問題的認識。而台灣民眾,若看到那些以鋏子翻找著燒完的銅線的景象,必定不會陌生,因為現在貴嶼的景象,正是民國五○至七○年代的灣裡廢五金事件的翻版,而二仁溪與三爺宮溪的戴奧辛污染,更是歷史的傷痕。因此不論是推動台灣自身的RoHS法規或是要求廠商擴大其危害物質的禁用清單,或者限制電子廢棄物輸出入,都將面臨因非鄰避或LULU事件,受害者遙遠,民眾不易認同的困境。而此時這歷史的連結,則可作為環境運動者凝聚民眾意識的力量。
馴化資本
對電子廢棄物的管制,除了跨境非法輸出是可由政府直接管制外,其餘都是以廠牌為規範對象。有鑑於此,國際環保團體均試著利用市場力量,逼迫資本家正視其在電子廢棄物上的社會責任。如矽谷毒物聯盟以電腦評等卡(Computer
Report
Card),針對各電腦品牌在材料使用、延伸生產者責任、廢棄物最終處理等三大項目加以評分,逐年比較各品牌在社會責任以及環境績效上的是否有所改進,設定遊說目標。而綠色和平則提出電子產品綠化指南(Guide
to Greener
Electronics),針對各廠牌是否回應其擴大禁用物質(如PVC及全部溴化阻燃劑等)的要求以及是否有負起電子廢棄物回收的財務責任等進行評等。
然而既有的評分卡,均未能將各特定的勞工與環境爭議事件,如友達的七星基地的環評爭議。因此台灣的運動者,可由各科學園區的監督經驗,針對設廠以及製程過程的環境衝擊事件提出些評分準則,與既有的評分卡加以整合,彌補其不足。再者過去一兩年間,天下雜誌僅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企業責任調查與排名」,相較於此,台灣運動者可提出自身更有根據的企業社會責任排行榜,把電子廢棄物相關議題納為準則,並配合「綠色小股東」的操作,直接對資本家施加壓力。
面對電子廢棄物管理,因著奈洛比宣言的公布以及歐盟法令的施行,將能有長足的進步。而中國大陸為了改善貴嶼污染情形,亦提出成立專區,輔導其回收技術改善的計畫。身在台灣的我們,或許可以稍稍鬆一口氣,畢竟那漫天濃煙、小孩在廢電路板堆中玩耍的景象,離我們有段距離。然而上溯電子廢棄物的前世,沿著一個個零件走進科學園區的大門,那些穿著無塵衣不知有機溶劑成份、亦無法組成工會的員工;那些因腐蝕性廢液偷排而翻肚向上的魚;那些被前竹科管理局長的話:「農民的土地被徵收也是一種對社會的貢獻,可以讓下一代的子孫不用過與其同樣的生活」。氣的說不出話的農民,離我們卻不遠。
如同《挑戰晶片》(Challenge the
Chip)一書所揭示,全球電子產業在其產業與產品生命週期的每一階段,均有勞工權利與環境正義的疏失,不單單只是電子廢棄物的問題。因此製程無毒化、延伸生產者責任,僅僅只是電子產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的一步,若不能意識到現行台灣電子產業,在人才排擠、稅賦補貼、城鄉發展失衡、職業健康衝擊等問題,面對投資額度的誘惑,高喊「為你的到來,我們奉獻所有」,綠色矽島的夢,只會飄散在風中。
註1:歐盟耗能產品環保設計指令(Eco-Design Requirements for
Energy Using Products)是因WEEE
指令,雖然有明確的產品回收率規範,但卻未能相關的環境化設計理念或設計規範納入該指令當中,因此針對使用能源之產品 ( 運輸工具除外 )
,以此法令要求設計者需納入生命週期思維 (Life Cycle Thinking) ,並建立產品的環境特性說明書 (Eco-Profile)。詳見http://portal.nccp.org.tw/trilaw/article_list.php?catid=28&main=EuP
註2:http://greenmark.epa.gov.tw/greenmark/criteria.asp |
|
讀者投書:
土地才是我們真實依靠--﹥ |
作者:許又方(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中國時報報導,美濃龍肚國小的師生將學校傳統的種稻體驗課拍成名為《穀子.穀子》的紀錄片,召喚了土地的溫情,不僅獲得媒體及海內外觀眾的讚譽,並且感動了
2位日本企業家,特地來台捐贈龍肚國小一百萬台幣,協助校方推動閱讀計畫。這則新聞引人深思,繼台南後壁鄉崑濱伯的《無米樂》後,《穀子.穀子》再一次向世人啟發來自鄉土、結結實實的生命智慧。
古人說:「有土斯有財」,放在今天全球半數國家屬糧食短缺、每天至少超過8億5千萬人處在飢餓邊緣(根據聯合國世界糧食組織的統計)的情形下來看,這句話的意義再明顯不過。人類必然要靠土地養活,土地才是我們最真誠的依靠,也才是最上乘智慧的泉源。但我們真的珍愛自己足下所倚的這片良田嗎?也真的從中悟出了人生的至理?
過去幾十年,台灣過度發展工業,長期的汙染使得河川變色、土地積毒,可以耕種的面積愈來愈少;加上政府對國土劃分、利用的作為始終雜亂無章,不少本為良田的土地,紛紛被變更為工商用途,甚至遭任意傾倒有毒廢棄物。有些農民為求生存,只好隱瞞土地中毒的事實繼續生產作物,或者改向山林開墾爭地,使得山地水土保持受創,一遇風災,台灣美麗的容顏就必須承受一次比一次更嚴重的傷害。再這樣下去,台灣最後將成為無土可耕的國家,倘若經濟出了問題,沒有錢進口糧食,怎麼辦?
或許正因我們不珍惜土地,也就很難從大地體悟人生的真智慧--一種認分、樸實而知足的心境,而正是目前台灣社會最匱乏的東西。當手頭的拮掘的崑濱伯充滿笑意地把拍賣冠軍米所得捐出,期能幫助更多稻農時,不少在繁華世界裏載浮載沈的時尚男女們幾乎不可置信,紛紛豎起大拇指盛讚他的情操,卻不知,對長年在土地裏深耕智慧的農夫們而言,這種在凡人眼裏了不得的事,不過就是談笑之間的過眼雲煙罷了。
移居花蓮7年餘,筆者有幸認識不少真正用泥土捏出來的朋友。他們泰半讀書不多,臉上滿布猶如旱田乾裂般的皺紋;但每一條紋路都深深涵攝著生命的靈動,單純的眼眸中則透顯著一種看盡人世滄桑後的純淨喜悅,那是千金萬鑽也換不來的豁達與開朗。最可貴的是,他們是真理的實踐者,從自然中通透了人生的起落,一步步踏實地展示著凡人只會掛在嘴邊的大道理,不時吐出的簡單話語,其啟人之深,總令我這個半生與哲學、文學周旋難解的蛋頭學者自慚不已。
倘若那些引領社會價值、有權有勢的大人們,都能踏踏實實地到田裏走一遭,感受土地的重要,深思它所啟示的道理,台灣的前途將更美好。
※本文原刊於12月28日《中國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