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1.14
攝影賞析

雲南西藏行系列:聖湖納木措

文字/攝影:楊茹琪

 

聖湖納木措

青藏高原的陽光下、海拔4,700多公尺的地方,念青唐古喇山靜靜地座落在聖湖旁。

寶藍色的湖水倒映著被烈日高溫蒸成了白色雲朵,一朵朵靠坐在積雪的山頭上休息,襯著湖邊悠閒發呆的白犛牛、羊群和旅人的身影,這就是世界最高的湖泊――納木措。

自然書寫

珠頸斑鳩的愛情故事

作者:企鵝
 

我鼓起葡萄紅色的胸膛,奮力發出第一聲鳴叫。這校園裡擁有著古老的傳說故事。傳說中會有著啼明鳥在清晨鳴叫,或許是作家的美化,於是有一群人便開始尋找那種鳥,聽說是住在樹林裡擁有藍色身軀的牠們。只是在這幾年間,牠們慢慢地消失了,我取而代之成為這座校園的「啼明鳥」,十分自傲這個角色,但好像沒有誰在乎過我的第一聲鳴叫。

除了她吧,我想…

自然書訊

無限制的成長真的可以與環境生態共存嗎?

作者:廖桂賢(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生、地景及都市設計師)
 

Cradle to Cradle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是一本在綠色設計或是永續設計領域中重要的文獻,我建議設計專業者或是對永續發展有興趣的人抽空閱讀這本書。這本書挑戰了當前工業製程的邏輯,並為工業設計如何走向較永續環保的方向提出精彩的見解,書中提供新的設計觀念頗具啟發性,但我也建議大家在讀這本書時,對書中的論點不要毫不保留的接受,我雖然相當同意書中大部分的論點,但對於作者認為「只要產品對工業製品對環境有正面,工業就可以無限制成長」的觀點,無法認同,在這篇文章中提出我對這個論點的評論,供大家參考。

綠色影展

消逝中的雪白大地

作者:陳胤安;圖片提供:前景娛樂有限公司

格陵蘭海豹極地,一般人的印象不外乎是高緯度的苦寒之地,終年白雪覆蓋,渺無人跡,只有少數物種如鯨魚、北極熊、馴鹿、企鵝等生活其中;然而,在看過《白色大地》之後,便對這樣的印象大大地改觀。原來,極地也是有四季之分,只是不如中緯度地區明顯。

極地生態的豐富多變讓人目不暇給,這裡儼然是化外淨土,野生動物的天堂。雖然氣候變化大,溫暖的季節不長,時而暴風肆虐,時而寒冰封凍。極地生物在這裡練就了一身禦寒的好本領,充分利用自身發展出來的各種優勢,或長長毛,或擁有豐厚的脂肪。讓極地的銀白世界有了生氣,豐富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編輯報報: 週日副刊邀稿中

 
 

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不論是文字小品式的「自然書寫」、「自然人文」,或是充滿畫面張力的「攝影賞析」,或是從「大地之音」、「綠色影展」撰寫從電影、音樂啟發而來有關自然的冥想、喟嘆或讚美,本報都非常歡迎,讓您的感受與眾讀者們一同分享。

投稿請寄 infor@e-info.org.tw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攝影: Rod Sayler蜾蠃築巢(劉玉成攝)故事的主角

 
攝影賞析
自然書寫
自然書訊
綠色影展

編輯報報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專欄
環境副刊
熱門內容

苦楝.溪底遙

阿里山BOT風雲

熱門關鍵字
電影 素食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攝影賞析雲南西藏行系列:聖湖納木措 --﹥

文字/攝影:楊茹琪
青藏高原的陽光下、海拔4,700多公尺的地方,念青唐古喇山靜靜地座落在聖湖旁。

寶藍色的湖水倒映著被烈日高溫蒸成了白色雲朵,一朵朵靠坐在積雪的山頭上休息,襯著湖邊悠閒發呆的白犛牛、羊群和旅人的身影,這就是世界最高的湖泊――納木措。

納木措也是青藏線上最知名的景點

納木措也是青藏線上最知名的景點。於青藏線途中經過海拔5,190公尺的那根拉山口,在天候變化多端、祈福經繙飛揚的山口,亦可俯瞰納木措的美景。

海拔5,190公尺的那根拉山口

 
自然書寫珠頸斑鳩的愛情故事 --﹥
作者:企鵝
天色還未全亮,我早己站在這棟擁有盛名建築物的十字架上等待著日出。對我而言,這是迎接日出的儀式;鳥瞰這周圍的景致,能發出第一聲鳴叫的我,其實才能稱為這片校園的主人。

天色似乎不太好,些微的雨絲慢慢地飄落,這一時的天色與前一時相比雖然亮了點,卻不見太陽露臉。算了,是這個時間沒錯,我的身體裡彷彿有座隱時的時鐘,總會提醒我在這一時與下一時該做些什麼。

我鼓起葡萄紅色的胸膛,奮力發出第一聲鳴叫。這校園裡擁有著古老的傳說故事。傳說中會有著啼明鳥在清晨鳴叫,或許是作家的美化,於是有一群人便開始尋找那種鳥,聽說是住在樹林裡擁有藍色身軀的牠們。只是在這幾年間,牠們慢慢地消失了,我取而代之成為這座校園的「啼明鳥」,十分自傲這個角色,但好像沒有誰在乎過我的第一聲鳴叫。

除了她吧,我想,也只有牠聽到了我的聲音。牠從大榕樹那飛向我來,我挪了挪位置,讓出個空位給她,我們總是在這個時間輕輕靠著彼此,我總是發出那第一聲鳴叫,而她便會朝向我來。一切就如此規律,而我也十分滿足現在的生活,淡淡而無語的默契存在我們之間,於是我們便在這十字架上,看著這所校園的變遷。

天空還是下起雨來了,水珠雖然一時間沒法弄溼我們的羽毛,但那水珠卻會慢慢地滲進裡層,畢竟我們不是鴨子,沒有那油脂可以防水,一旦真的弄溼,又得花上好長一段時間整理,雖然我挺愛整理自己的羽毛,但我更喜歡抬起下巴,讓她輕輕啄著我不乖的羽根。那是一種挺舒服的享受,我們以著許多的小動作來表達對彼此的關心。

該是找點東西吃的時候,經過了一夜,早己是饑腸碌碌,溼地松下有一片草地,那是我們極愛的餐廳,有時也會在樟樹開花時,去撿點小花,對我們而言,這所校園裡什麼都有,不缺食物,也沒有天敵。十字架下的人們常談論著「天堂」這兩個字,我不太明瞭人類的心裡在想些什麼,他們努力了好久,想尋找叫做天堂的地方。而我似乎正在他們尋找的地方,這裡是天堂,一個衣食無缺沒有煩惱的地方,對我而言是如此,對他們來說似乎並不是?

我不太明瞭,也不適合多想,踱步在樹林草叢間啄食著草籽果實,我葡萄紅色的胸膛又更鼓了,我挺著向她炫耀我的羽毛,她啄了一下我的肚子,指說是肚子太大了,不是胸膛變壯了。呃,或許吧,這並不重要。

我又鼓胸那葡萄紅色的胸膛,這次將我的羽毛全都撐起,我追著牠,咕咕咕咕的連叫著,這是我的求偶之舞,只屬於她一個人。她總是會害羞地飛上樹去,我知道她只是害羞,因為晨起運動的人們那麼多,早起打掃的學生那麼多,到樹稍上去吧,那裡適合溫存。

她停在樹稍的細枝椏那端,我輕巧地踱步過去,彎著頭,輕輕地啄著她的羽毛,她彎了一下頭抬起了下巴,我了解她的意思,這是我們淡淡而無語的默契,我循著她的下巴幫她整理羽毛,直到我們的嘴喙相互觸碰為止。

天色己經比之前還要光亮,只是灰濛濛的天色惹得我又開始想要打盹,她輕輕地把身體往我靠過來,我也稍微往她擠去,直到我們沒有距離。她瞇著眼,靠著我的肩膀,我輕啄了一下她,沒有反應,該是也已經睡去。

她正在做什麼樣子的夢呢?我彎著頭,想著想著,也靠著她慢慢地睡去。

這方才是一天的開始,稍微打個盹,或許才能稱為真正的閒適吧?

《後記》

我曾經觀察過牠們與紅鳩很長一段時間,珠頸斑鳩與紅鳩都是台灣平地十分常見的鳥類,只是在分布的地點與棲地的選擇上稍有不同,但對於捕食他們的人類而言,應該只有大小隻的不同。我曾經在台中的某家大開頭的賣場看到令我驚奇的冷凍食品「斑鳩肉」,整隻攤開來像極了鴨賞,讓我一時間不知道該做何種表情。

其實他們與人類的距離並不遠,悄悄地存在於都市與農村的生活之中,生活在都市的人們可能會將他們視為鴿子,而鄉下則通稱為「斑甲」。

故事以台中東海大學為背景,這也是我跟牠們相處很久的一個地方,牠們對我而言,是種極會享受的鳥類,在這校園裡輕鬆的漫步,擁有足夠的食物,沒有太多的天敵,沒什麼比這更好的。只是,東海校園內的景觀在這幾年裡己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建築物高出了樹林,於是站在十字架上的斑鳩,不再是擁有優勢的地位,因為還有比那更高的地方。牧場開始慢慢消失,切割效應造成了牧場小型哺乳類生態的一定改變,而紅鳩似乎也慢慢變少了。

人類擁有控制環境景觀的能力,而常常會忽略掉其它生物生存的權利。黑枕藍鶲從東海校園中消失,其實並沒有引起這所校園裡1%的人有所反應,正如如果八色鳥從湖本消失,或許台灣也只有不到2萬人有所感覺。

回過頭來,珠頸斑鳩的生活是我極為羡慕的,看著牠們輕鬆的踱步、悠閒地打盹,只是文章裡有一點與事實不符的,珠頸斑鳩的雄鳥在追求雌鳥時,並沒有我所寫的那麼簡單,所有的雌性動物都是很難擺平的,珠頸斑鳩的雌鳥當然也是。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Tracking
自然書訊: 限制的成長真的可以與環境生態共存嗎? --﹥
作者:廖桂賢(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生、地景及都市設計師)
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是一本在綠色設計或是永續設計領域中重要的文獻,我建議設計專業者或是對永續發展有興趣的人抽空閱讀這本書。這本書挑戰了當前工業製程的邏輯,並為工業設計如何走向較永續環保的方向提出精彩的見解,書中提供新的設計觀念頗具啟發性,但我也建議大家在讀這本書時,對書中的論點不要毫不保留的接受,我雖然相當同意書中大部分的論點,但對於作者認為「只要產品對工業製品對環境有正面,工業就可以無限制成長」的觀點,無法認同,在這篇文章中提出我對這個論點的評論,供大家參考。

人類似乎是地球上唯一有意識地不斷追求成長及發展的物種。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提出了所謂「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觀念,強調環境保護和經濟成長必須並存,並將定義永續發展為「符合當代需求,卻又不影響未來世代滿足他們需求的發展模式」。有趣的是,目前雖然人們已經意識到環境惡化產生的種種問題和危機,但是在尋求解決方法時,少有人會質疑「需求」、「成長」、或是「發展」背後的根本意義,我們的解決方式強調的是以比較「適當」或者說比較「環保」的發展模式來滿足人類需求,因此,所謂的「永續發展」基本上只是人類追求財富和成長的替代方式,比以往的發展模式多了些環境考量,目前已經成為時髦的口號,被視作人類未來發展的解答,但是基本上,永續發展的目的是確定成長或發展這回事會世世代代的持續下去。

無限制的工業或經濟成長能兼顧環境保護?

在這樣的觀念之下,麼許多關於綠色或永續設計的文獻多半都抱持著成長(尤其是經濟成長)和生態環境的健全是可以、也必須同時兼顧的的論點,這些文獻不外乎著重於探討設計的本身該如何對環境友善。有部分環境主義者反對無限制的經濟成長,在 《Cradle to Cradle》這本書中,作者不認同這些環境主義者認為工業成長的與環境永續無法並存的看法,並認為縮減人類的工業成長不該是綠色設計的關鍵,真正的關鍵反而是讓人類工業越來越壯大,而且想辦法讓工業的成長能夠修復滋養這個世界。在作者的觀念中,工業成長的本身並不是問題,只要透過好的設計:改善工業製程,改善工業產品,工業成長可以是一件好事;換句話說,作者認為只要我們想辦法讓所有的工業產品都設計成對環境有益而無害,製造再多的產品也對環境也不會有任何問題。作者舉了目前對環境造成沈重負擔、製造空氣污染的汽車為例,認為未來的汽車應該成為「空氣清淨器」,讓開車不但不會排放廢氣,反而可以潔淨空氣,而且,壽終正寢的汽車還可以在工業製程中回收,甚至可以透過生物分解,如果我們真的能夠設計出這樣的汽車,那麼「假如20年後,即使地球上車輛的數目是目前的3倍也不成問題」,作者寫道。

《Cradle to Cradle》的作者的確為人類的永續發展描繪了美好的遠景:人類以及生態環境都能在無限制的工業成長下受益。但是,真的有這麼好的事?永無止盡的工業發展,大量的工業產品,即使是所謂「環保」產品,真的一點問題都沒有嗎?這樣的觀點未免太過天真,硬要說無限制的工業或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可以兼顧,恐怕人類的自我欺騙。作者在倡導綠色設計的同時,卻忽略了當初造成造成我們生態環境惡化、大自然反撲、人類社會無法永續、威脅到下一代生存的根本原因,正是無限制成長的本身。

在大自然中,大部分的物種都有特定的天敵,生存的棲地也都會受到氣候或地理條件的限制,大自然創造了一系列的控制機制來抑制各種物種的無限制的成長,因此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不同物種彼此之間可以維持著相對穩定的關係,這樣穩定的關係其實對各個物種的生存和繁衍是正面的,維繫著生態系統的健全運作。人類的技術發展讓作為大自然物種之一的人類特別不用受到種種自然機制的限制,人類可以說沒有任何的天敵,而且幾乎可以任意的改造自然環境和氣候,讓人類棲息幾乎遍佈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並且在人口上無限制的成長,然而,大量的人口的成長,讓整個地球生態嚴重失衡,影響到其他物種生存和繁衍的權力,造成人類與其他物種以及環境之間極度不平等的關係。人類的不斷成長和發展需要更多的空間,因此越來越多其他的物種失去了他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糧食和水來餵養,因此越來越多的森林被夷為平地成為單一作物、講求高生產力的企業農田,無數的河流則被攔腰截斷以建造水壩;為了成長,我們必須投入大量的天然資源來作為工業產品的原料,因此其他物種和未來的人類所能分享到的天然資源就越來越少。

科技、設計的改革,能消除人類追求成長的負面效應?

作者在《Cradle to Cradle》中為了支持他們「人口和成長不是問題」的論點,舉了螞蟻為例,認為螞蟻就跟人類一樣,數量驚人且遍佈全世界,如果螞蟻的成長對環境不會造成問題,那麼人口的成長也可以不用成為問題,只要我們用「對」的方式來成長。 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類比,因為,螞蟻的存在,即使是大量螞蟻的存在,對環境造成的改變與人類比起來是微不足道,而且當人類追求成長時,我們不可避免的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需要對自然環境作出更多的改變來滿足人類需求,只要我們取用了更多的自然資源,對環境產生進一步的改變,就會造成地貌以及物種多樣性的減少。因此,不管是作者提倡所謂比較環保的「好」成長,或是當前人類不永續的成長模式,只要是無限制的成長,都會讓地球生態系統中人類與其他物種以及環境間的關係越來越不平等,只會讓地球成為以人類為主的單一文化,人類的成長也許暫時能夠持續,但沒有其他多樣物種和環境的支持,人類所謂的「永續」只是暫時的,追求無限制的工業成長是短視近利的。

當前,許多所謂永續設計或是綠色設計或是環境的解決方案,並不是沒有潛在問題的(這點其實在《Cradle to Cradle》書中作者自己也有提到),例如,可再生的生質能源漸漸成為石化燃料的熱門替代品,有著無限的潛力,使用生質能源是一件好事,但是想像一下,在能源需求不減的情況下,完全以生質能源來取代石化能源,未來我們將會看到大片大片單一的能源作物取代了原有多樣的地貌和作物,作物越來越單一,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同樣的,可以清靜空氣甚至可被生物分解的汽車的確比目前的汽車來的環保,但但如果人類的汽車的需求不減,要製造為數眾多的「環保車」需要大量非常類似的資源,再想像一下,一個充滿類似的所謂環保無害的汽車和其他工業產品的地球,如何還能夠在生物上、地理上、以及文化上豐富多樣?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應該要體認,沒有任何一樣所謂「環保」的產品,即使量多都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就舉水為例子,水對人類和環境再好也不過,但是太多的水成了水患,就產生了災難。

當然,我們仍是可以相信人類的生存和持續繁衍是可以與生態環境永續共存的,但是,人類無限制的繁衍和追求經濟或工業成長不可能對環境不造成任何危害,《Cradle to Cradle》作者主張無限制的工業成長是不切實際的,如果人類對自己的需求和成長不做任何妥協,要達成真正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是不可能的。作者和其他抱持工業成長觀念的人,都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認為科技和設計的改革可以消除人類追求成長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作者在書中引用了愛因斯坦的論點來談工業製程的革命:愛因斯坦說,「如果我們要解決一個困擾著我們的問題,我們的思維就應該超越當初製造問題時所用的思考模式」,因此,既然人類在人口、經濟和財富、以及消費的無限制增長是造成人類社會不永續的原因,那麼擁抱成長怎麼可能能夠解決問題呢?套句作者批評現有的工業製程所用的話,「為什麼要想辦法讓錯誤的系統最佳化」?

根據愛因斯坦的話,我們用來解決當前人類社會不永續的思維模式,應該要超越僅僅提倡所謂「好」的發展,提倡「永續發展」,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無限制的發展和成長真的有必要嗎?人類可不可以在最小的成長和發展下來支持人人類的存在和適度繁衍?人類如何有節制的發展並與其他物種保持比較平衡的關係?如果我們現在不開始檢討無限制成長的必要性,我相信,任何號稱綠色獲永續的解決方案,都無法真正人類走向永續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西雅圖凹凸鏡,亦有英語版。
豐泰基金會介紹Cradle to Cradle請見http://www.fengtay.org.tw/paper.asp?num=34

Cradle to Cradle

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   

  • 作者:William McDonough, Michael Braungart 

  • 出版社:North Point Press

  • 出版時間:2002年4月22日

綠色影展消逝中的雪白大地――談電影《白色大地》所表現的生命自然 --﹥
作者:陳胤安;圖片提供:前景娛樂有限公司
北極熊筆者有幸在電影《白色大地(La Planète Blanche)》開演前兩天拿到電影特映券,提前感受到了極地所帶給我的震撼與感動,與極地生物進行面對面的親密接觸。

極地,一般人的印象不外乎是高緯度的苦寒之地,終年白雪覆蓋,渺無人跡,只有少數物種如鯨魚、北極熊、馴鹿、企鵝等生活其中;然而,在看過《白色大地》之後,便對這樣的印象大大地改觀。原來,極地也是有四季之分,只是不如中緯度地區明顯。

讓我們從春季的北極說起,此時的北極白雪皚皚,萬物蕭條。北極熊多在3、4月間交配繁衍,北極熊媽媽懷了熊寶寶,正在廣袤無垠的白色大地挖洞,準備待產所需。看著熊媽媽哺育幼子,北極的冰原霸主頓時殺氣全消,取而代之的是溫馨感人的育兒景象。熊寶寶出生之後,柔柔軟軟的身軀靠著媽媽吸奶,母熊則憐愛的不停舔舐著牠。此時熊媽媽不吃不喝,靠著冬季來臨前所囤積的脂肪過冬。熊寶寶依賴著母熊的奶水,在地洞中等待著小寶貝的成長的過去。

終於,熊寶寶長大了,熊媽媽撥開雪堆率先出洞,兩隻小熊好奇的探出頭來,瞧一瞧這前所未見的世界。剛出洞的熊媽媽已經有約半年未進食,早已餓壞了,便帶著小熊離開洞窟,尋找食物。

海豹是北極熊最常捕獲的食物之一,北極的冰棚上正躺著一隻隻的大餐,等著北極熊大快朵頤;當然,海豹也不是省油的燈,早在北極熊來抓牠們前就跳進水裡,讓北極熊撲了個空,只得悻悻然的走開。然而為了餵養小熊,母熊當然不放棄,一直在冰原上找尋機會。終於,母熊用前腳撲擊雪地,抓到了一條藏匿雪中小海豹,總算是有了收穫。

除了陸地霸主,北極的生命豐富多端,不如我們所想像的寂寥無生氣。例如海豹,算是冰棚上最常見的生物,也是北極熊的眾多食物來源之一。看著牠們肥嘟嘟的身體,笨拙緩慢的在冰上爬行,殊不知一下水後宛如蛟龍,在冰層下方四處游動,快活很。其中,冠海豹的模樣十分逗趣,冠海豹如其名,頭部靠近鼻腔上方有一個氣囊,只要一充氣便會膨大。影片中兩隻冠海豹相互膨脹頭冠並低吼著,似乎在與鄰居叫囂示威呢!

馴鹿每年都要遷徙很長一段距離,是動物界中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每年一到春季,便離開賴以過冬的草原,經過幾百公里的長途跋涉,遷徙到南方水草豐美之處。另一種孔武有力的麝香牛在冰雪消融的季節中相互爭鬥,只為了當上牛群的共主。看著公牛先接近彼此,再後退幾步,最後全力衝向前去,用頭對撞分勝負,這石破天驚的一聲「碰」讓人知道這不是開玩笑的,彼此都以全力相拼,且看鹿死誰手。

海洋世界也同樣多變,絲毫不遜於陸地上的生物。極地海底世界展現的多元生命讓人讚嘆不已,讓人想不到冰層底下的世界展現如此生機蓬勃的一面。冰原上有北極陸上王者北極熊稱霸,海面下的霸主鯨類也是不惶多讓。

獨角鯨是十分特殊的齒鯨,其名稱便是來自於那長達2.7公尺、重達10公斤的長牙,讓人聯想到歐美神話中的獨角獸。影片中的獨角鯨在未被冰封的海域群聚在一起,時而躍出水面換氣,蔚為奇觀。

鯨魚是聰明又合群的哺乳動物,生活在食物獲取不易的北冰洋,牠們利用集體行動來圍捕魚群,並發展出特殊的獵捕方式。首先,鯨魚先驅趕魚群,將牠們圍困在鯨魚群的核心。此時,鯨群會潛入較深的水底呼出空氣,組成一個「氣泡網」,魚群被這層氣泡網困住而難以逃脫,最後,鯨魚群再一起享用這些美食。看著牠們用如此高明的補獵技巧捕魚,實在令人讚嘆不已。只見成群的鯨魚游入氣泡網中恣意品嚐鮮魚,數十隻鯨魚躍出水面的樣子煞是壯闊,好似水上芭蕾舞群,與成千上萬條魚群一同在海面上舞動,充分表現出海洋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橈足類、磷蝦、等浮游生物充斥整個海域,是其他大型海洋生物重要的食物來源。在更深的海洋中,櫛水母散發著霓虹燈般的光優游水中,更多不知名的發光生物,閃閃發亮好似耶誕節的燈飾般,格外讓人賞心悅目。

極地生態的豐富多變讓人目不暇給,這裡儼然是化外淨土,野生動物的天堂。雖然氣候變化大,溫暖的季節不長,時而暴風肆虐,時而寒冰封凍。極地生物在這裡練就了一身禦寒的好本領,充分利用自身發展出來的各種優勢,或長長毛,或擁有豐厚的脂肪。讓極地的銀白世界有了生氣,豐富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然而,在溫室效應的影響下,地球暖化,冰棚陸續消融,前一陣子還發生浮冰融化導致北極熊溺死的事件。種種的跡象顯示,人類不能再置身事外,將全球暖化問題拋諸腦後。假如人們不再關切這個嚴重的環境議題,本世紀很可能就是冰原生物的末日,分布於其他氣候的生物也將受到暖化的影響。

看完這部電影,只想著:我們必須有所行動,不能再拖了!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副刊主編:倪宏坤
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劉香君•網編:李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