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羨這似乎有著美好生活品質生活模式的台灣人,看不到的卻是這郊區生活背後極高的社經和環境成本。不像台灣地小人稠,美國國土遼闊,得以讓許多人即使不用成為大富翁也能如願構築自己的獨棟住宅,從1960年代開始,因應戰後高漲的住屋需求,建商開始建設一個又一個完全由獨棟住宅(single
family
home)組成的社區,也有越來越多人不想住在擁擠的都市,使城外的獨棟住宅社區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這樣的居住模式就從市中心外緣一直不斷的向外擴散複製,郊區開發案像皮膚病一般快速的在美國國土上蔓延,吃掉了農田和森林,綠地(green
field)被象徵都市化的柏油路面、屋頂、草皮取代。許多美國人和移民圓了夢,但專家學者卻發現郊區無限制的擴張卻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這種現象也被賦予了負面的名稱「都市蔓延」(urban
spra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