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2.4
綠色影展

10年了…… 關渡平原

作者:洪淳修

 

2004關渡平原「城市.河口.人」――用紀錄片看關渡正在此展開,裡頭播放我3年來在關渡平原拍的2部紀錄片,許多觀眾無畏低溫加陰雨,專程來關渡看《城市農民曆》與《河口人》,這分別呈現台北市僅存的農漁人,在面對都市快速發展後,農漁人們的強韌生命力的片子。這兩部片在很多地方放映過,卻沒有在關渡平原放映來的有意義,因為這是兩部有關土地的紀錄片,能在看過紀錄片走出放映廳,還能馬上面對片中的場景,我想會讓觀眾多一些思考留在心底吧。

攝影賞析

石滬 舊情與新解

文字:李宛澍;攝影:林建勇
 

澎湖七美石滬1

江海滔滔,石滬捕魚,與大自然謙卑討食,不貪婪地在潮間溼地等待漁獲。

相傳,東晉時期,太湖水三分,其一經松江入東海,海口漁民在灘上插竹,以繩相編,向岸展兩翼,漲潮沒竹,落潮魚受阻不能進出,漁人上灘撿拾,竹網陷阱是為「滬」。千年江水悠悠,河口淤積成陸,古稱「滬瀆」,簡稱「滬」,為今上海,繁華的起點竟是消極的捕魚陷阱。

綠色書訊

綠色學苑:從佐賀超級阿嬤的生活哲學出發

作者:王麗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佐賀的超級阿嬤書封(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話說每個人都有阿嬤,最有時間跟阿嬤相處的時候莫過於童年,阿嬤出現在童年回憶中,只是當時年紀小,阿嬤的話語,阿嬤的行為中,透露出的生活智慧,沒有體會的,成年後再細細回味,才發現那是阿嬤留給自己最好的寶藏…日本導演北野武這麼說:「洋七這個傢伙,竟然擁有阿嬤這麼棒的資產!」,幸好,洋七把阿嬤的故事寫了出來,不僅寫了出來,還連出了三本,從「佐賀的超級阿嬤」、「佐賀阿嬤,笑著活下去」,到「佐賀阿嬤的幸福旅行箱」等。

自然人文

美國夢的真相

作者:廖桂賢
 

街道沒有人使用 只有車子(攝影: 倪宏坤)

曾經,我也做過美國夢。小時候對「移民美國」有著無限的嚮往,以為可以拋開擁擠喧鬧的台灣,進入天堂般的先進國度,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高品質生活;但我的美國移民夢從來沒有實現,甚至連半個得以移民美國的親戚朋友都沒有。卻是在來到美國唸書工作後,看清了美國夢的真相,再也不想移民美國。

 

編輯報報: 週日副刊邀稿中

 
 

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不論是文字小品式的「自然書寫」、「自然人文」,或是充滿畫面張力的「攝影賞析」,或是從「大地之音」、「綠色影展」撰寫從電影、音樂啟發而來有關自然的冥想、喟嘆或讚美,本報都非常歡迎,讓您的感受與眾讀者們一同分享。

投稿請寄 infor@e-info.org.tw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攝影: Rod Sayler蜾蠃築巢(劉玉成攝)故事的主角

 
綠色影展
攝影賞析
綠色書訊
自然人文

編輯報報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專欄
環境副刊
熱門內容

因所知不足而冷漠

守護彰化海岸──從彰工火力電廠看環評制度

熱門關鍵字
電子廢棄物 農業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綠色影展10年了…… 關渡平原 --﹥

作者:洪淳修
2006關渡自然公園2006年12月,入冬的第一波寒流抵台,但在關渡自然公園的多媒體放映室裡,卻讓我倍感溫暖。「城市.河口.人」――用紀錄片看關渡正在此展開,裡頭播放我3年來在關渡平原拍的2部紀錄片,許多觀眾無畏低溫加陰雨,專程來關渡看《城市農民曆》與《河口人》,這分別呈現台北市僅存的農漁人,在面對都市快速發展後,農漁人們的強韌生命力的片子。這兩部片在很多地方放映過,卻沒有在關渡平原放映來的有意義,因為這是兩部有關土地的紀錄片,能在看過紀錄片走出放映廳,還能馬上面對片中的場景,我想會讓觀眾多一些思考留在心底吧。同樣地,在影片放映過後,我望著關渡自然公園外的風景,也想著……跟關渡平原的緣分,一晃眼也10年了。

關渡自然公園觀景屋1996年3月台海飛彈危機,我正好在當時的關渡師服役,看守著防禦淡水河口的飛彈基地。那年的3月全營管制休假,總統大選也沒人能回家投票,全營的M-41坦克被移防到沿海待命。我不會開戰車,只能留守營區,被分配到的戰備位置就是關渡平原,任務是防止共軍空降關渡平原進入台北市。我是觀測兵,負責報座標給砲班攻擊,當時我就看著手上的地圖,心想台北市怎麼還有這麼大片的地方,可以讓共軍來空降,那時也根本沒去想,上頭怎麼會沒有房子?也不知道裡頭有人在種田。之後我才開始去注意關渡平原上有什麼,不然我一直都以為上頭長都是雜草。退伍後,沒事的時候就會騎車去那閒晃,慢慢發現那裡秋收時,夕陽灑在稻穗上很美;春夏交接時,那裡會開滿成片的蓮花;在貴子坑溪的盡頭還有個漁村。對從小在城裡長大的我來說,這裡真的跟台北市很不一樣,沒有擁擠吵雜,空氣裡還帶點淡淡的花草味。那時心想,住在這的人應該是蠻幸福的。

2006陳楷元畢業典禮只是這樣浪漫的想像,在拍了《城市農民曆》之後破滅了。營建廢土傾倒、焚化爐落塵、財團購地、休閒與農業衝突,全都是住在上頭的人所遇到的困境,以前聞到空氣中淡淡的花草味,好像現在聞起來,都充滿戴奧辛的味道。田園牧歌深入了解後,似乎是首城市變奏曲,原先的浪漫變得殘酷起來。2006年我又拍攝了另一部《河口人》的紀錄片,內容是紀錄關渡平原一個叫八仙的漁村,生活在那兒的人,面對河流日漸污染後,祖孫三代對河流的不同想像。雖然拍這兩部片的過程中觀察到了一些現實面,讓眼前的風景再也浪漫不起來,但還好是上頭那群可愛的人,讓我沒事的時候,還是會想去那看看,找阿郎(《城市農民曆》主角)泡茶聊天;去捏一捏陳楷元(《河口人》主角)越來越胖的臉,看看他阿公的身體好一點沒。前陣子在八仙的廟裡聽說,政府有意徵收河堤內40公尺的土地,作為河濱綠帶來供市民休閒,若這個傳言屬實,不知道這群八仙人會如何?變成遊客的活標本?還是離開他們世守百年的家園?但不管未來如何,只希望八仙人…… 你們未來都好。

本文原刊於「城市.河口.人」部落格

 

河口人    《河口人》Fisherman in  the City   
  • 片長:62分鐘 
  • 導演:洪淳修
  • 攝影:洪淳修、邵易謹、康家豪
  • 剪輯:洪淳修
  • 得獎 :2006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南方影展競賽入圍

 

 

 

 

 

城市農民曆    《城市農民曆》   
  • 片長:60分鐘 
  • 導演:洪淳修
  • 攝影:洪淳修、邵易謹
  • 剪輯:洪淳修
  • 得獎 :2005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入圍、台灣地方志影展優選影片

 

攝影賞析石滬 舊情與新解 --﹥
文字:李宛澍;攝影:林建勇
江海滔滔,石滬捕魚,與大自然謙卑討食,不貪婪地在潮間溼地等待漁獲。

相傳,東晉時期,太湖水三分,其一經松江入東海,海口漁民在灘上插竹,以繩相編,向岸展兩翼,漲潮沒竹,落潮魚受阻不能進出,漁人上灘撿拾,竹網陷阱是為「滬」。千年江水悠悠,河口淤積成陸,古稱「滬瀆」,簡稱「滬」,為今上海,繁華的起點竟是消極的捕魚陷阱。

再回頭,台灣島夷,澎湖石滬,數量和密度居全台之冠。石滬是舊日互助鄉情,漁村集眾家之力,私人造產,觀潮、選點、認股、採石、搬運、堆砌、拜神、巡滬,分食獲利,自有秩序。

漲潮,「伸腳」導魚游入深水處,「伸腳」末端捲尾,魚進得出不得;潮落,魚陷「滬房」,不得脫身。盛時,補丁香、魚堯仔、臭肉、青鱗、花煙、紅甘……. 又名「看天滬」,五分靠人,五分靠運氣,靠神明幫忙驅魚入陷阱。

如今,潮浪風水轉向,徒留空滬,消極閑情不再。或被重新詮釋賣弄,七美雙滬房為戀人雙心相映,是戀愛景點,為石滬新解。

澎湖七美石滬2

自然書訊綠色學苑:從佐賀超級阿嬤的生活哲學出發 --﹥
作者:王麗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大家讓開… 阿嬤登場了!

話說每個人都有阿嬤,最有時間跟阿嬤相處的時候莫過於童年,阿嬤出現在童年回憶中,只是當時年紀小,阿嬤的話語,阿嬤的行為中,透露出的生活智慧,沒有體會的,成年後再細細回味,才發現那是阿嬤留給自己最好的寶藏…日本導演北野武這麼說:「洋七這個傢伙,竟然擁有阿嬤這麼棒的資產!」,幸好,洋七把阿嬤的故事寫了出來,不僅寫了出來,還連出了三本,從「佐賀的超級阿嬤」、「佐賀阿嬤,笑著活下去」,到「佐賀阿嬤的幸福旅行箱」等。阿嬤的故事感動著許許多多的人,究竟阿嬤有什麼魅力呢?阿嬤可不是超人,沒有超能力可以打擊壞蛋拯救地球,但阿嬤卻可以開朗面對現代人難體會的窮困貧乏,讓那麼艱苦的生活也津津有味了起來,這應該也是一種超能力吧!

作者島田洋七出生於二次大戰後,本名德永昭廣,母親因無力撫養而將八歲的昭廣送去佐賀的外婆家寄養,小昭廣沒想到外婆家更是窮的一清二白,在這裡什麼都沒有,又很想念媽媽,阿嬤則要面對一個正在成長的小孩子,什麼校外教學、家長會、帶便當…要準備些有的沒的,還要應付小孩子的課業、小孩的問題…,想想對一個窮困老人來說應該很不輕鬆。但這可沒有難倒阿嬤,阿嬤還跟昭廣說:「你不要怕,要有自信,因為我們跟最近才變窮的人不一樣,因為我們家的祖先可是世世代代都窮的喔…」,就是這種阿嬤精神,讓人又哭又笑還留著感動。

除了以另一個角度看待貧困的生活外,阿嬤更發揮物盡其用的生活智慧,透過資源回收與再利用,填滿一家老小的胃。雖然,這時代的生活已不像戰時那樣資源匱乏,但因為過度消費與物化的生活方式,反而促使另一股慢活與樂活的風潮興起。活的慢、活的簡單、活的健康,從佐賀阿嬤的生活哲學裡,我們重拾了生命最簡單的本質。

也許你還沒看過這本書,但你絕對不要錯過阿嬤的經典語錄:

「阿嬤,我英語都不會。」
「那,你就在答案紙上寫『我是日本人』。」
「可是,我也不太會寫漢字。」
「那你就寫『我可以靠平假名和片假名活下去』。」
「我也討厭歷史…」
阿嬤思考了一會兒…
「那就在答案紙上寫『我不拘泥於過去』。」

佐賀的超級阿嬤

作者:島田洋七
譯者:陳寶蓮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06 年 01 月 19 日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綠色學苑即將開學囉!本書為第一次聚會分享主題。希望看完這篇書介後,也會讓您愛上這本書,並且來綠色學苑裡分享您的感動與想法囉。

有關綠色學苑的詳細活動訊息與報名方式,請見http://e-info.org.tw/node/19207

自然人文: 美國夢的真相 --﹥
作者:廖桂賢
美國夢隱藏著嚴重的社會、經濟、環境成本(攝影: 倪宏坤)曾經,我也做過美國夢。小時候對「移民美國」有著無限的嚮往,以為可以拋開擁擠喧鬧的台灣,進入天堂般的先進國度,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高品質生活;但我的美國移民夢從來沒有實現,甚至連半個得以移民美國的親戚朋友都沒有。卻是在來到美國唸書工作後,看清了美國夢的真相,再也不想移民美國。

美國夢不是只有我曾做過,許多台灣人以及全世界大部分開發中國家,有數不清的人也對美國生活有著美好的想望:遠離嘈雜都市、座落安靜郊區的獨棟洋房、專用的車庫、廣大翠綠草坪的私人庭園…… 這就是典型的美國郊區的生活模式,也幾乎是美國夢的具體圖像,大部分美國人和外來移民終其一生的努力目標,無不就是擁有一棟有私人庭院的獨棟住宅。記得曾經與一位台灣留學生聊到美國的生活環境,他殷切的希望學空間規劃的我能將美國的生活環境帶回台灣、提高台灣的生活品質;但我卻憂心忡忡,美國不是什麼都值得學習的啊!

傾羨這似乎有著美好生活品質生活模式的台灣人,看不到的卻是這郊區生活背後極高的社經和環境成本。不像台灣地小人稠,美國國土遼闊,得以讓許多人即使不用成為大富翁也能如願構築自己的獨棟住宅,從1960年代開始,因應戰後高漲的住屋需求,建商開始建設一個又一個完全由獨棟住宅(single family home)組成的社區,也有越來越多人不想住在擁擠的都市,使城外的獨棟住宅社區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這樣的居住模式就從市中心外緣一直不斷的向外擴散複製,郊區開發案像皮膚病一般快速的在美國國土上蔓延,吃掉了農田和森林,綠地(green field)被象徵都市化的柏油路面、屋頂、草皮取代。許多美國人和移民圓了夢,但專家學者卻發現郊區無限制的擴張卻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這種現象也被賦予了負面的名稱「都市蔓延」(urban sprawl)。

都市蔓延造成了許多社會經濟以及環境上的負面衝擊,當多數有能力購置獨棟住宅的中產階級選擇遷居到郊區,市中心人口大量流失,剩下經濟能力較不好、無力搬家低下階層,於是市中心漸漸沒落,治安越來越壞,洛杉磯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市中心幾乎已經成了危險破敗的死城。

除此之外,一個接著一個的郊區開發案漸漸啃食掉原本的農地和森林等自然區域,直接造成其他物種的棲息地大量縮減,原本自然土壤的透水表面,為柏油、屋頂、草坪等不透水表面取代,改變了原本的水文循環:不像在農地和森林,雨水可以自然滲入地表,當開發成郊區住宅後,雨水全部被下水道收集起來排到污水處理廠或河流中,水源無法涵養,直接排到河流中的雨水徑流更造成河岸侵蝕,雨水徑流中夾帶的污染物,更是威脅河流生態的主要元凶之一。

另外,郊區生活模式的資源利用極度沒有效率。郊區的人口密度比都市低許多,但其公共建設卻不見得比較少,馬路、需要供電供水的設施以及下水道等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也比城市低許多。郊區純粹是住宅,辦公室和商店等都遠在走路不可及的地方,不得不開車通勤或購物,汽車變成郊區生活的必需品,沒有汽車就像沒腳一樣,汽車的無限制使用,也使溫室氣體排放不見下降。新蓋的獨棟房子若只有一個車位的車庫是賣不出去的,有3-4個車庫的房子更是比比皆是。

因為出門就得開車,許多人進出家門完全使用車庫門,住宅正門不過是裝飾品,從來沒有使用過;每天花上2-3小時通勤的大有人在,生命中有好大一部份時間是在汽車和高速公路上渡過。且郊區環境完全為汽車需求所設計,郊區面貌極度無趣單一,街道上兩旁所見盡是式樣相同的房子,以大片無表情的車庫拉門面對街道,郊區成為沒有生氣活力、完全失去特色和地方感的居住機器。

美國夢的真相,將我小時候的美國夢徹底打碎;然而全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的國家卻正在自己的土地上複製這樣的美國夢,即使地小人稠的台灣也不例外。也許,移民來到美國、終於得以在郊區擁有一棟全新獨棟住宅的移民,並不在乎表象生活品質所帶來的社會環境成本;也許,在台灣的人們有著複製美國夢的居住環境所反映的社會地位;但我們至少不能不知道,美國夢背後隱藏著什麼樣嚴重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成本。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副刊主編:倪宏坤
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劉香君•網編:李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