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3.18
攝影賞析

樂生院的美麗與哀愁

文字/攝影:Kay

樂生院 

2006樂生大樹下音樂會,樂生院民的家,一片綠意。
曾經是囚禁漢生病友的院區,50年來,已經成為院民的家。

大地之音

被遺忘的國寶

作者:munch
 

編註樂生院的保存抗爭仍在進行中,青年樂生聯盟和院民邀請支持樂生院的朋友,本週末(17、18日)及下週末(24、15日)一同到樂生院參與「理想藝術活動」,現場並有市集和音樂會,由支持樂生的樂團,以及阿公阿媽組成的「樂生那卡西」表演。響應本次活動,我們特地將Munch所寫的「被遺忘的國寶」一文再次刊登,也邀請讀者週末到樂生院走走。

拿到傳說中,樂生療養院院民的歌聲CD,一聽之下,魂都被勾了進去,好久好久沒有聽過這麼好聽庶民演唱的音樂CD,連帶也墜回那條失落已久的人民音樂脈絡。

樂生收集925音樂會的現場演唱,在黑手那卡西協助下,編成這張《被遺忘的國寶》的音樂CD,無異又將這條失去好久的庶民音樂再度接合。但是請放心,它不是那種放大音量近乎咆哮一首又一首唱著愛來愛去搖來搖去的卡拉OK音樂代錄CD,而是樂生院民和著台語民謠曲調,唱出自己對家園保存的心情。

專欄作家

葛覃

作者:賈福相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
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
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澣我衣。
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葛麻

葛麻蔓蔓延延,佈滿山谷之間;
密密葉子好茂盛,黃鶯飛舞其中,
停在灌木叢,歌聲婉囀動聽。

葛麻蔓蔓延延,佈滿山谷之間;
密密葉子好蔥綠,砍了下來用水煮,
紡成粗布細布,製成舒適衣服。

去向師傅請假,「回家洗裙裾,回家洗內褲」。
不是完全洗衣服,回家也要看父母。

自然書寫

南台灣的藍色寶藏――小琉球

作者:潘佳修
 

潮間帶的驚奇!害羞不敢透臉的大寄居蟹(攝影:潘佳修)

很多人都知道台灣南部的墾丁的熱帶風情海岸,卻不知道地點、交通也相當便利的「小琉球」;甚至許多住在高雄、屏東的人,也搞不清楚「小琉球」在哪;更別說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小島也擁有藍色的珊瑚礁。

位於屏東縣東港外海14公里的小琉球,是台灣唯一有人居住的珊瑚礁島。海中生態的種類歧異性,僅有陸地上的熱帶雨林可與之比擬。小琉球面積6.8平方公里,海岸線約12公里,有8個村落,人口約1萬3千多人,70%以上的居民以漁業為主。討海人為求海上平安,往往會將自己未知的命運寄託在廟裡的神祇,每三年一次的「王船祭」便是最具代表性的祭典,據說平時不會回去的當地人,都至少要在王船祭時回去一次。全島雖人口不多,大大小小的廟宇卻有80多座。

 

編者的話: 週日副刊邀稿中

 
 

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不論是文字小品式的「自然書寫」、「自然人文」,或是充滿畫面張力的「攝影賞析」,或是從「大地之音」、「綠色影展」撰寫從電影、音樂啟發而來有關自然的冥想、喟嘆或讚美,本報都非常歡迎,讓您的感受與眾讀者們一同分享。

投稿請寄 infor@e-info.org.tw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攝影: Rod Sayler蜾蠃築巢(劉玉成攝)故事的主角

 
攝影賞析
大地之音
專欄作家
自然書寫

編者的話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專欄
環境副刊
熱門內容

樂生院保留爭議 政院仍扮不沾鍋

綠色學苑:樂活誌――作夥改變世界

熱門關鍵字
溼地 生態足跡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攝影賞析樂生院的美麗與哀愁 --﹥

 文字/攝影:Kay

樂生院 樂生院

曾經是囚禁漢生病友的院區,50年來,已經成為院民的家。

 

樂生院

這些「樂生療養院留念」的椅子,好似樂生院民迫遷歷史中一抹少見的色彩。

 

樂生院

樂生消費合作社,斑駁的牆面,講述著過往在此生活院民的歲月。

 

樂生院

捷運局的保留40.1%院區方案,將這一整片珍貴的歌德式醫院建築,全數抹平。

 

樂生院

午后的樂生院,悠閒散步,閒話家常的場景,將因捷運局強制拆除永不復見。

搶救新莊樂生療養院被強制拆遷連署網頁

大地之音被遺忘的國寶 --﹥
作者:munch
 

編註樂生院的保存抗爭仍在進行中,青年樂生聯盟和院民邀請支持樂生院的朋友,本週末(17、18日)及下週末(24、15日)一同到樂生院參與「理想藝術活動」,現場並有市集和音樂會,由支持樂生的樂團,以及阿公阿媽組成的「樂生那卡西」表演。響應本次活動,我們特地將Munch所寫的「被遺忘的國寶」一文再次刊登,也邀請讀者週末到樂生院走走。

 

拿到傳說中,樂生療養院院民的歌聲CD,一聽之下,魂都被勾了進去,好久好久沒有聽過這麼好聽庶民演唱的音樂CD,連帶也墜回那條失落已久的人民音樂脈絡。

在民歌時代,陳達以月琴談唱出《思想起》,就預示著一條有別美聲、華麗音樂工業的庶民音樂路線的脈流,無論早期《來自低層聲音》的收集民間音樂,再到陳明章、朱約信、甚至蕭福德與交工、黑手那卡西等帶有抗議風格的音樂型式,擷取人民心聲,以代唱方式為人民發聲,但是由庶民直接演唱發聲發行CD已經少見,除了近年收集原住民或民間形將佚失的音韻古調外,真的很少聽見不透過歌手或樂團代言,由庶民直接發聲的音樂CD。

樂生收集925音樂會的現場演唱,在黑手那卡西協助下,編成這張《被遺忘的國寶》的音樂CD,無異又將這條失去好久的庶民音樂再度接合。但是請放心,它不是那種放大音量近乎咆哮一首又一首唱著愛來愛去搖來搖去的卡拉OK音樂代錄CD,而是樂生院民和著台語民謠曲調,唱出自己對家園保存的心情。

音樂裡的美聲,不只是那種歲月練就嗓子的令人訝異,更是那種感情直接流露的宣洩,很難不被音樂吸引進去而無法自拔。

這張CD絕對值得收藏購賣,不僅因為支持一場挽救歷史、關懷人性的運動,就是單純從音樂美學考慮,也是一張值得晨昏一聽再聽的好CD。

2005年,台灣音樂工業出了許多好聽CD音樂,但是在年末當我拿到這張CD音樂,抱歉!真的必須請諸家歌手讓位,聽聽由這張樂生阿公阿媽直接發聲的美麗聲音。

這不是樂評!我不想分析那些DO RE ME,甚至沈浸在音樂播放的感動中,都賴得寫下這些文字,但是知道這張好音樂,竟然只賣四百多張,這怎麼對得起台灣非主流音樂,以及年末流淚的機會。

於是寫下此文,懇請拜託哀求務必瘋狂告知轉寄給身邊好友同學或路人知道,千萬別錯過這張好音樂,靜靜聽聽樂生阿公阿媽的音樂,也瞭解這場守護家園的運動。

  「被遺忘的國寶」試聽大公開

你咁賠得起!?
院民心聲
每天早上蟬在叫
妳的愛!?
阿湯伯的眼淚
故鄉

◎ 本文轉載自原作者「漂浪•島嶼」部落格

專欄作家葛覃--﹥

作者:賈福相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
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
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澣我衣。
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葛麻

葛麻蔓蔓延延,佈滿山谷之間;
密密葉子好茂盛,黃鶯飛舞其中,
停在灌木叢,歌聲婉囀動聽。

葛麻蔓蔓延延,佈滿山谷之間;
密密葉子好蔥綠,砍了下來用水煮,
紡成粗布細布,製成舒適衣服。

去向師傅請假,「回家洗裙裾,回家洗內褲」。
不是完全洗衣服,回家也要看父母。

Cloth-Vine

Fu-Shiang Chia

The cloth-vine spreads – across the middle of the valley.
So prosperous; the leaves, luxuriant.
A gold finch alights on a bushy perch
To warble a poignant air.

The cloth-vine spreads – across the middle of the valley.
So prosperous; the leaves, luxuriant.
Boil them for fibers fine, fibers coarse.
Weave them into garment cloth.

I ask my master for leave
To go home.
"I want to wash my skirt and underwear."
In truth, I want to see my parents.

 

藤本植物葛又稱葛藤,塊根肥厚,植物體披黃色硬毛。三出複葉,頂小葉為菱狀卵形,長6-10公分,寬5-16公分,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有毛;葉全緣,有時有淺裂。托葉盾狀。總狀花序腋生;蝶形花,花瓣紫紅色,長約1.5公分。莢果線形,長5-10公分,扁平,密披黃色長硬毛。原產中國大部分省區、韓國及日本,現引種至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包括台灣,作為水土保持植物。

葛自古即為著名的纖維植物,供製作葛布,如《越絕書》:「……句踐種葛,使越女織治葛布,獻於夫差。」葛布在棉花引進之前,是重要的夏服材料,《周書》云:「葛,小人得其葉以為羹,君子得其材以為君子朝廷夏服」,表示葛的主要用途是提取纖維供製夏天穿的衣物,嫩葉有時可以作菜。其纖維也是古代製鞋材料,稱為「葛履」,〈齊風.南山〉、〈魏風.葛履〉、〈小雅.大東〉中均有提及,葛藤在周朝時應為普遍栽培的經濟植物。再由白居易詩:「天寒身上猶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塵」,可知至少到唐代為止,葛還是重要的夏布材料。

此外,葛的地中塊根可製成葛粉蒸食;葛藤甚至可作為解酒用,據說生炒葛花,吃了不易醉酒,即所謂「葛花滿地可消酒」(韓翃詩);醉酒不醒可生飲葛汁兩升解之。葛藤長可達十幾公尺,常纏繞在樹上或其他植物之上,「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形容長長的葛藤蔓延到山溝上的情形,後世因此常用「葛藤」比喻事情糾纏不清,或形容人囉唆不知節制。 (本段植物解說文字摘錄自林業試驗所潘富俊研究員著作《詩經植物圖鑑》

自然書寫:南台灣的藍色寶藏――小琉球--﹥
作者:潘佳修
我心中小琉球最美的藍。望海亭的阿ㄅㄟ(攝影:潘佳修)被遺忘的藍寶石

很多人都知道台灣南部的墾丁的熱帶風情海岸,卻不知道地點、交通也相當便利的「小琉球」;甚至許多住在高雄、屏東的人,也搞不清楚「小琉球」在哪;更別說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小島也擁有藍色的珊瑚礁。

位於屏東縣東港外海14公里的小琉球,是台灣唯一有人居住的珊瑚礁島。海中生態的種類歧異性,僅有陸地上的熱帶雨林可與之比擬。小琉球面積6.8平方公里,海岸線約12公里,有8個村落,人口約1萬3千多人,70%以上的居民以漁業為主。討海人為求海上平安,往往會將自己未知的命運寄託在廟裡的神祇,每三年一次的「王船祭」便是最具代表性的祭典,據說平時不會回去的當地人,都至少要在王船祭時回去一次。全島雖人口不多,大大小小的廟宇卻有80多座。

最佳環島解說員:阿ㄅㄟ(攝影:潘佳修)近年來,島上開發了許多港口,許多卻荒廢無用、也避不了風;海邊人造設施逐年增加,不禁令人擔心,小琉球的美麗貝殼沙灘還能保留多久?十幾年前,小琉球的觀光業曾興盛一時,然而跟許多台灣的風景區一樣,小琉球也遭到不當觀光文化的影響,許多去過的人幾乎都說「很無聊」,使得旅遊業難以有突破性的發展。

小琉球不像釣魚台等其他無人島,甚至有不只一間的24小時便利商店;也不像遠在東南角遙遠外海的蘭嶼般過海交通不易,那麼為什麼小琉球的知名度卻不高呢?也許我們可以這樣想:低知名度還可以延緩因為不恰當的觀光而耗盡的生態資源,不至於像綠島一樣,浮潛時遊客像下水餃般絡繹不絕,魚群得要麵包餵食才會靠近;不會成了墾丁夜市、酒吧興盛的像燈紅酒綠夜生活。起碼,在小琉球還看得到傳統的商家於每月初一、十五於早晨巷口賣的潤餅、純粹手工做的粉條、仙草冰品……

最佳潮間帶解說員:阿添(攝影:潘佳修)廟宇興盛大約是許多遊客前往的原因吧?不時會有擠滿了進香團的整艘快艇到島上「朝聖」,然後搭乘環島船或觀光巴士繞一圈後打道回府。這樣的旅遊當然玩不出興味來!環島12公里一圈不到30分鐘,只能看到「海」和「各種形狀的奇岩怪石」,跟東北角、綠島、澎湖…… 又有什麼差別?

我眼中不一樣的小琉球

幸運的話,也許會像我一樣遇到兩位熱情永遠不減的在地人。從兩年前第一次踏上「小琉球」,就一直有他們相伴,讓我的小琉球之旅有了不同於進香客的「視野」。

許多小琉球的小故事,是不分四季一律穿著藍色背心,人稱「叔公」的阿ㄅㄟ帶著大家騎車環島時,一一聽來的;許多從未見過的海洋生物,是「夏日風情」民宿的老闆「阿添」,每次帶我們前往「潮間帶」時,讓我們見到的大驚奇!

以往在蘭嶼或其他台灣離島的生態旅遊經驗是:有人帶解說必須付一筆昂貴的費用;但「夏日風情」的「阿添」,每日帶著住宿的旅客前往潮間帶,做一遍又一遍的熱情解說,卻是「免費」的!前往小琉球6次,聽過「阿添」不下20次的解說,卻每次都讓我有新的認識與發現。潮間帶的生物多樣性令人瞠目結舌、大開眼界。不同地點、不同潮池,更有不同的特性,孕育出不同的海洋生物種類;白天與夜晚的生物又是如此多變,因為有日行性與夜行性之分,生物們自然照著生活作息的區隔,有了自己覓食的時段。因此,我每次的前往都是新的探索、新的體驗!

原來,近在台灣外海14公里處、白天每小時有一班快艇的交通便捷之處,我們就有這樣豐富的天然海洋教室,而且有最藍的天與最美的海。

小琉球的哀傷與希望

小皇帝神仙魚的死亡(攝影:潘佳修)然而,我卻曾親眼遇到因為不當的捕魚方式,悲傷躺在水面、還來不及長大、藍白相間的「皇帝神仙魚」。

在小琉球經營夏日風情民宿4年,天天帶遊客觀察潮間帶的阿添說,這樣的毒物污染一年至少可見3次。每次這些美麗的熱帶小魚長大不久,就會遭不法人士放置氰化鈉等化學藥劑於水中,少量的毒物可使魚群迷暈,便可輕易撈走浮在水面上的魚,然後賣給市場、海產店或水族館;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含氰化物的魚食用後對人體有害,過量還會致命;賣給水族館,魚也活不了幾天,買回家的消費者就成了冤大頭,還以為是自己養魚技術不佳。這些毒魚者貪得一己私利,若出了人命,是否會心安?消費者要睜大眼睛,拒養、拒吃熱帶魚阿!讓美麗的熱帶魚好好在潮間帶的小池子裡悠游,讓不會游泳的人、小朋友們,只要走在海水到腳踝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這些美麗生物,不是很好嗎?

下毒現行犯(攝影:王添正)阿添說,像這樣的生態破壞事件,除了毒魚,還有海水較深的炸魚、晚上的非法漁槍捕獵、以及流刺網等。又以流刺網生態的破壞最為嚴重。流刺網就是俗稱的「三層網」,就是有三層網狀洞口大小不一樣的網子組成,這樣的網子可謂「大小通吃」,什麼魚都跑不掉了!魚媽媽、魚爸爸不管怎樣努力生育,大概都得先教會小魚認識三層網,小魚才能安然長大、傳宗接代吧!流刺網不僅抓的魚種最多,大部分使用流刺網捕魚者,都不會在補完魚後立刻把網子收走,有時長達50公尺的網子就這樣被扔在海上、沈到海裡;隨著海浪一打,網子勾到了珊瑚礁,整面珊瑚就這樣被連根拔起!這是生態浩劫啊!

珊瑚礁就像是海中的熱帶雨林般,是珍貴的生態區、是物種的銀行,存有許多珍貴的生物。許多生物在珊瑚礁區演化,再慢慢播遷到其他地方;人類也跟珊瑚礁息息相關,小島的居民間接或直接仰賴珊瑚礁,吃生長在珊瑚礁的魚類,沒有珊瑚礁就沒有魚,沒有魚,當然小島居民也活不下去了;生態豐富的國家仰賴觀光業發展,唯有足夠的珊瑚礁才可孕育眾多熱帶魚,供人類欣賞,進而帶來更多觀光財源,使民生富裕。近來,科技發達,更有人發現從「珊瑚礁」可提煉出新的醫療物質,為醫學帶來了新希望哪!

流刺網(攝影:王添正) 2005年4月,屏東縣政府總算公告了小琉球保護區的範圍:從小琉球地標「花瓶岩」,即「靈山寺」到「美人洞」,全長約1公里,離岸300公里海域內,全面禁止違規採捕行為。海洋終於有了喘息的機會。大鵬灣小琉球管理站的職員簡慶發先生說:「現在還增列了十幾種海洋生物名單及相關公告;小琉球海岸的通報體系也越來越具體化,大鵬灣管理處接獲民眾通報,便會知會海巡屬執行」。駐營在小琉球的海巡署副所長鄭先生說,只要一接獲民眾通報,如果位置明確,5分鐘即可抵達事件發生現場拍照、錄影、查驗身份、做筆錄;然後交由大鵬灣管理處建檔,如果大鵬灣管理處審核需要起訴,就會做進一步處理。前陣子,就告發過高雄籍居民偷挖海膽的事件。民眾如果發現違法事件,也可撥打118海巡服務報案專線,會有專人處理。

花瓶岩保護區成立之後,有更多人自動加入海岸的巡守工作,雖沒有正式成立組織,但有心的當地人,都會不時騎著機車四處晃晃。熱心的阿添說:「我想我已經開始在慢慢影響其他人了;每天投訴、每天檢舉就能維護;現在連海巡署士官長都認識我,而我自己也會追之前我檢舉的案件,看是否有告罰…… 一年下來,違法捕魚的事情真的減少了!以前幾乎每個禮拜都有,現在則少了很多;花瓶岩一帶的魚群,也越來越多,簡直媲美帛琉的大斷層!好美!」

聽到這樣的成效,真是令人感到開心。小琉球在當地居民的監督與相關單位的配合守護下,保護海岸的適宜已漸露曙光。

觀光事業仰賴生態資源

受困的生物,是否來得及拯救?(攝影:王添正)小琉球鄉公所為了小島走向生態觀光化,多年來一直舉辦「生態人文解說營」,每次為期3天;但因為內容太過廣泛,成效似乎不如預期。如何抓住當地居民的心,讓利益獲得不再成為阻礙,使解說員更願意繼續服務,是當前必需解決的課題;否則,旅館業者眾多,很多都會帶浮潛、帶住宿者前往潮間帶,卻沒有正確觀念帶給遊客,阿添氣憤的說:「住在潮間帶露營區的遊客很誇張,有人帶著塑膠袋,遭人勸阻時,就說要帶回去拍照;但營區就在隔壁,為何不能回去拿相機再來拍呢?明明就是騙人。也有當地人帶完遊客浮潛後,發現有魚群、豐富生物出現,結束活動後便立刻私下前往打撈……」

前往潮間帶的遊客,如果沒有正確的生態觀念,滿手的貝殼、螃蟹等用袋子裝回家,日積月累下,生物就越來越少了,美好的生態資源如此消耗,有天終會消失不見!到時候觀光事業無法發展,直接受害的還是當地居民!政府美意在潮間帶附近規劃露營區,卻不負責教導遊客愛護生態資源,也間接成了生態殺手;如果,圖艦上的豐富生物,最後只剩書中的平面照片,難道不會是我們的未來以及下一代子孫最大的遺憾?

在擁有珍貴自然生態環境的島嶼,環境與經濟是可以雙贏的。我們的邦交國帛琉就充分發展了珊瑚礁島嶼特性,不僅維護了珍貴的特殊海洋環境,也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利潤。我們應該多多參考別人維護生態的作法,而非僅成了是政治人物造勢作秀、展現大方金錢外交的地方。

如何帶領當地居民轉行,走向觀光化,首要目地便是讓當地居民懂得愛護這片海洋資源,了解生態資源對觀光的重要性;進而一起守護這片家園,教育前往的觀光客。政府更應投資經費、輔導居民發展觀光業,並且加上生態的宣導教育,而非只做漂亮好看的竹棧道、涼亭,便利了遊客,卻危害了更多生物,最後遊客也不會再前往第二次。希望小琉球成為台灣的帛琉指日可待。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副刊主編:倪宏坤
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劉香君•網編:李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