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4.15
攝影賞析

彰濱工業區肉粽角的沙塵暴

文字/攝影:蔡嘉揚

 

海洋公園北堤的北側佈滿成千上萬螻蛄蝦洞穴遺址

為了完成線西西三區的填海工程、於1996開所興建的海洋公園北堤,1998年完工後由於突堤效應,改變了線西崙尾一帶肉粽角灘地的地形地貌,阻斷海水浸沒肉粽角灘地的路線,使得部份肉粽角灘地裸露,無法被潮水覆蓋,當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襲乾枯的沙灘揚起飛沙,便形成嚴重的沙塵暴。1994年,線西西三區尚未填海時,肉粽角灘地是一大片乾淨溼潤的潮間帶,如今卻因為錯誤的決策、昧於自然的法則,如今肉粽角堆積如小山的沙丘和數百公頃的沙漠化景觀,成為社會大眾需共同承擔的嚴重後果。

然書訊

中心與邊緣的辯證――松山煙草工場與樂生院的命運

作者:阿鈍
 

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歷史建築圖錄1937-19422006年台灣文獻館出版了《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歷史建築圖錄1937-1942》,以煙草場及其香煙產品為引子,探究當時台灣有關工業生產管理、勞工生活、都市發展、廣告宣傳乃至國際貿易等狀況,一大冊書,圖文並貌,幾十幅細膩的施工圖,伴隨著更多社會文化變遷的探索,所呈現的煙草工場可以看成是日本治台現代化過程的一個重要側面。

專欄作家

桃夭

譯者:賈福相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桃樹

年輕的桃樹,花開如荼;女子出嫁了,夫家之福。
年輕的桃樹,果實累累;女子出嫁了,夫家之祿。
年輕的桃樹,枝葉蓁蓁;女子出嫁了,夫家歡欣。

自然書訊

山水雲天間的教育者與學習者

作者:許世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
 

《解說我們的襲產》譯序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一直很難忘在太魯閣的那一年解說歲月,當年我們都很年輕,是一群在山水雲天間的教育者、學習者、與生活者。每天清晨,在沁涼的山氣與婉轉的鳥鳴中甦醒,步出宿舍向山徑旁的紫嘨鶇與白鶺鴒道早安,再走入遊客中心或山林中展開一日的工作。晚上,我們常在太魯閣台地的宿舍中促膝長談,分享著白日的解說心得;或在空曠的山路上長跑,伴著峽谷的月光,跑入一山的靜寂,再隨著立霧溪的潺潺水聲甜蜜入眠。

 

編者的話: 週日副刊邀稿中

 
 

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不論是文字小品式的「自然書寫」、「自然人文」,或是充滿畫面張力的「攝影賞析」,或是從「大地之音」、「綠色影展」撰寫從電影、音樂啟發而來有關自然的冥想、喟嘆或讚美,本報都非常歡迎,讓您的感受與眾讀者們一同分享。

投稿請寄 infor@e-info.org.tw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攝影: Rod Sayler蜾蠃築巢(劉玉成攝)故事的主角

 
攝影賞析
自然書訊
專欄作家
自然書訊

編者的話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專欄
環境副刊
熱門內容

飛過滄海的蝴蝶

保留樂生 最後戰役 415樂生大遊行

熱門關鍵字
紫斑蝶 大巨蛋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攝影賞析彰濱工業區肉粽角的沙塵暴 --﹥

文字/攝影:蔡嘉揚
中國北方由於氣候因素以及過度放牧等人為因素,造成嚴重的沙塵暴現象,影響所及至整個東南亞,環保署因而建立沙塵暴的監測和預警系統,每每在中國沙塵暴來襲之前,呼籲國人在沙塵暴期間減少外出,以免吸入空氣中高濃度的懸浮微粒,造成呼吸道過敏引發相關呼吸道和心肺疾病;可是,就在台灣彰化海岸的線西、鹿港一帶,也有沙塵暴,卻是因為我們所開發的工業區操作不當造成的。這個沙塵暴的起源就是來自線西、崙尾工業區交界的肉粽角。

造成肉粽角灘地沙塵暴的罪魁禍首,海洋公園北堤的施工

肉粽角沙塵暴的成因

為了完成線西西三區的填海工程、於1996開所興建的海洋公園北堤,1998年完工後由於突堤效應,改變了線西崙尾一帶肉粽角灘地的地形地貌,阻斷海水浸沒肉粽角灘地的路線,使得部份肉粽角灘地裸露,無法被潮水覆蓋,當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襲乾枯的沙灘揚起飛沙,便形成嚴重的沙塵暴。1994年,線西西三區尚未填海時,肉粽角灘地是一大片乾淨溼潤的潮間帶,如今卻因為錯誤的決策、昧於自然的法則,如今肉粽角堆積如小山的沙丘和數百公頃的沙漠化景觀,成為社會大眾需共同承擔的嚴重後果。

1997年6月線西水塔施工中,肉粽角灘地仍是溼潤的潮間帶

肉粽角沙塵暴的不良影響

1.線西、鹿港區空氣品質惡化,不利於呼吸系統,有害人體健康。
一般認為風速大的時候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根據行政院環保署2006-2007年的空氣品質監測,東北季風強烈的時候,線西的空氣品質中懸浮微粒的濃度最高,PM2.5的測值超過1000μg/m3,如此高濃度的懸浮微粒將危害下風處鹿港鎮、福興鄉等鄰近鄉鎮數萬人的呼吸系統,引發相關的呼吸道、心肺等疾病發生。

1997年6月施工中的海洋公園北堤

2.崙尾工業區沙漠化,不利工業區開發
從海洋公園北堤南北兩岸吹起的飛沙,越過道路堆積在崙尾工業區範圍內,至少有300公頃原本應該是工業用地,卻成了一片沙漠,不符合當初開發彰濱工業區的目的。

飛沙嚴重影響線西、崙尾交通狀況,幾乎兩、三天就要清除道路積沙,民眾亦不堪其擾

3.不利風力發電機的運轉,損耗風力發電機組
2005年開始台電在彰濱工業區開始進行風力發電機組開發計畫,在肉粽角線西崙尾工業區交界的9-15號風機位置,其中11-13號風機正好是飛沙最嚴重的區域。在機組完工不到半年之內,飛沙已經堆積在風力發電基座下超過2公尺高,如果飛沙問題不解決,積沙情況愈來愈嚴重,勢必影響風力發電機運轉,導致風力發電效率不佳。

4.不利彰濱工業區的交通動線,沙龍經常組斷線西崙尾的主要道路
沙漠化使得當地作業的漁民和遊憩的釣客經常陷入沙陣中,施工來往的工程車也被迫無法通過,開發單位必須每2-3天清除一次路面積沙。

解決肉粽角沙塵暴的策略

解決肉粽角飛沙造成的沙塵暴,要從造成飛沙的根本原因著手。能在彰化海岸惡劣環境下存活的樹種不多,且種樹不能解決飛沙的問題,因此建議的方式是標本兼治:

治本:徹底解決飛沙來源的方法就是恢復肉粽角灘地的樣貌,讓海水重新覆蓋灘地,溼潤的灘地自然不會再吹起風沙。

部份有牡蠣殼散佈的地方是水鳥重要的棲息環境,不但可以降低沙塵暴的影響,還可以創造出水鳥的棲息環境

治標:預防肉粽角繼續被吹起飛沙的輔助策略,可以將鄰近的牡蠣殼蒐集後壓碎,平均散鋪在肉粽角裸露的沙灘上,使得乾沙不會直接暴露在外,也可以吸引水鳥來此繁殖、棲息。除了利用牡蠣殼碎片之外,還可以在肉粽角沙丘種植馬鞍藤、濱刺麥、海馬齒等耐旱、耐風的海岸植物。馬鞍藤可以散佈生長在肉粽角沙灘上,是定砂最佳的植物物種。

匍匐地表生長的馬鞍藤具有定沙功效,期待找回美麗的彰化海岸

肉粽角海洋公園北堤的北側有成千上萬螻蛄蝦所遺留下來洞穴的遺跡,因為突堤阻擋海水進入,螻蛄蝦因而枯死、沙塵風暴因此而起。錯誤的開發策略,失去的不僅是土地價值的淪喪,還有生態環境資源的枯竭。採用適合彰化海岸的復育和棲地經營管理策略,重新找回美麗的彰化海岸吧!

本文原刊於彰化海岸保育行動聯盟電子報

自然書訊中心與邊緣的辯證――松山煙草工場與樂生院的命運 --﹥
作者:阿鈍
松山煙場歷史建築 2006年台灣文獻館出版了《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歷史建築圖錄1937-1942》,以煙草場及其香煙產品為引子,探究當時台灣有關工業生產管理、勞工生活、都市發展、廣告宣傳乃至國際貿易等狀況,一大冊書,圖文並貌,幾十幅細膩的施工圖,伴隨著更多社會文化變遷的探索,所呈現的煙草工場可以看成是日本治台現代化過程的一個重要側面。

這本書是建築史學者蘇睿弼教授主持的一項研究計畫的成果,根據台灣文獻館館藏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裡松山煙草工場的建築設計圖及相關資料,蘇教授和研究團隊以3D還原出日據時期松山煙草工場各廳舍的建築樣貌,呈現其做為一座既是物資生產單位,同時兼具休閒遊憩功能的現代主義體制。一邊翻閱圖錄,一邊隨3D動畫在無人的廳舍之間徘徊進退,當年工作間人來車往和庭池夕陽的景象一時便瀰漫在深濃的煙草熏香裡了。

但翻看這樣飽藏歷史香氣的書,仍得保持清醒。書裡只一筆帶過卻不容忽視的是:松山煙草工場之起造,乃緣於因應中日戰爭爆發,日本軍煙需求劇增之故,因此雲霧的背後又是一場瀰漫更廣且更可怕的戰爭與殖民圖像。從中也可以推衍:所謂的生產現代化,終究不脫戰爭附庸的角色。近年國人高揚的「日治」功績,這一面是遮掩不得的。至於香煙與戰爭的關係,自有另一層社會心理的意義──我的想像是:越是殘酷的年代,可以暫時救民於水火的東西就越有需求。電影《近距交戰》裡,被徵召在戰壕前線服役的男高音抽著煙說:戰地裡每個人都抽煙。不抽煙何以挨過死神逼進的漫漫長日?

讀過該書之後,我帶了書到樂生院去與林煥彰老師和幾位朋友分享。看著那些以機動車代步的尚存院民在紅牆老榕之間緩緩往來,心裡想著:樂生院與松山煙草工場,這兩個當年在日據時期被誇譽為勞動生產和衛生醫療最「先進」的體制,其實是都充滿邊緣的意義:一個在戰爭的邊緣,扮演支援前線而不自知的角色,一個被流放在盆地與社會接納的邊緣。如今這兩處奇特的位址又在經濟發展的名義下,擠入台灣的中心,一個在幾番毀身之後將重新成為大都會裡的體育與消費娛樂重鎮,一個將被90%、接近「徹底」的抹除,翻身為先進交通的起終站之一。中心與邊緣的命運在這兩者之間遙相映對且反復辯證,歷史的複雜與政治的曖昧也在此渦流未矣。比起松山煙草工場記憶的保留,樂生院這深藏台灣幽明且事關更多醫療史、社會史及政治意義的宅院,至少至少也應該留下一冊類似蘇教授所著煙草場的圖錄吧!

如果說松山煙草場的歷史檔案都能保存得完好,照說樂生院的相關檔案也一定藏在什麼地方,當我們疾呼在現代犁刀之下留屋留人的時候,恐怕也更需要有人去把歷史檔案給挖掘、整理出來,紮紮實實地向權力體和大眾說明樂生院的過去與現在。但我懷疑眼下那些急於動刀的中央與地方權力以及權力附庸者,是否會容忍潘朵拉的檔案被開啟嗎?如果它終究被開啟了,恐怕還是權力者迫於選票之後對官僚體制的一聲令下而已,離真誠良知的中心還遠著呢!

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歷史建築圖錄1937-1942      《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歷史建築圖錄1937-1942》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阿鈍速回
專欄作家桃夭 --﹥
譯者:賈福相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桃樹

年輕的桃樹,花開如荼;女子出嫁了,夫家之福。
年輕的桃樹,果實累累;女子出嫁了,夫家之祿。
年輕的桃樹,枝葉蓁蓁;女子出嫁了,夫家歡欣。

Peach Tree

Translated by Fu-Shiang Chia

A young peach tree, with flowers aflame.
The lovely maiden marries, bringing comfort to her new home.

A young peach tree, with delicious fruits laden.
The lovely maiden marries, bringing fortune to her new home.

A young peach tree, with lush leaves festooned.
The lovely maiden marries, bringing happiness to her new home.

桃樹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卿狀披針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2公分,寬2-3公分,細鋸齒緣,兩面通常無毛。葉柄長1-2公分,近葉基處有腺點。先葉開花,花單生,花瓣粉紅色。核果卵形至球形,徑4-7公分,外密被絨毛,內果皮硬,外具皺紋。產於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省及西北、西南及長江流域各省。自古即為廣泛栽培的困木,栽培歷史超過3千年。

桃花花期雖短,但「落盡殘紅綠滿枝,留下瓊脂注子紅」或「夾道桃花新遇雨,馬蹄無處避殘紅」等淒美景觀卻令人低迴不已。《紅樓夢》中林黛玉及《桃花扇》中李香君所葬之花就是桃花。桃花鮮紅華麗,因此〈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盛讚桃花之豔容。

至於桃木,則是民間的辟邪之物,而且行之有年,其辟邪方法如下:(1)以桃枝編成掃帚,稱為「桃茢」,如《禮記》:「王弔則巫祝以桃茢前引」。(2)用桃木製弓,即「桃弧棗矢,以除其災」。(3)將桃枝插於門戶之上。(4)刻桃木為印,掛於門上;或立桃人於門邊。(5)桃木煮湯灑潑四處。(6)用桃木製成桃符釘在門上,此風俗後來演變為春聯。也有用桃花幫小孩洗臉者,據說可使小孩出落得漂漂亮亮。

桃花在《詩經》以至漢唐時代都是廣為稱頌的植物。但自宋代以後,其形象開始改變,甚至有「妖客」之稱,明朝時更是「桃價不堪與牡丹作奴」,並以娼妓喻之,在文人及一般人眼中,桃花已是負面辭了。(本段植物解說文字摘錄自林業試驗所潘富俊研究員著作《詩經植物圖鑑》

自然書訊山水雲天間的教育者與學習者 --﹥
《解說我們的襲產》譯序
作者:許世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
一直很難忘在太魯閣的那一年解說歲月,當年我們都很年輕,是一群在山水雲天間的教育者、學習者、與生活者。每天清晨,在沁涼的山氣與婉轉的鳥鳴中甦醒,步出宿舍向山徑旁的紫嘨鶇與白鶺鴒道早安,再走入遊客中心或山林中展開一日的工作。晚上,我們常在太魯閣台地的宿舍中促膝長談,分享著白日的解說心得;或在空曠的山路上長跑,伴著峽谷的月光,跑入一山的靜寂,再隨著立霧溪的潺潺水聲甜蜜入眠。日子像首青春的輕歌,在自然裏悠悠地吟唱著……而年輕時的友誼與理想就這樣地在山林中滋長,我們一起對台灣的自然保育留下許多期許與承諾。我也首次發覺,「環境解說」是多麼深奧的哲學與藝術,它有無窮的境界可供我追求與努力;而在山中的我更能深深體悟,解說員學習的不僅是自然這本大書、更在學習如何安頓自己的生命。

1992年夏,我不捨地揮別太魯閣的歲月與好友,也揮別了這養育我26年的台灣,遠赴美國的俄亥俄州立大學自然資源學院,展開長達5年的研究所生涯。那是塊四季分明的豐饒大地,尤其是絢爛的秋葉與靜寂的冬雪,讓來自亞熱帶的我感到興奮與著迷;然而,如同美國大多數的州一般,俄亥俄州是個沒有大山的地方,這讓從小與中央山脈為伴的我感到悵然若失,最後竟成為一股濃烈的鄉愁,我強烈懷念著台灣山林中那空靈的霧林帶、那壯麗的原始森林、那稜線上凜冽的東北季風、那湛藍激越的清溪、那夕日餘輝下的雲海、以及昔日山林伙伴那風雨同舟的情誼……我慢慢發覺,這些在台灣山林中所留下的影像與情感,彷彿是溫柔的母親呼喚,成為我在異鄉求學心中穩定力量的來源,甚至化為論文中的靈感。

那5年在美國的生活,時空的隔離使我更清楚台灣在全球生態體系中所扮演的珍貴角色。在研究所中我深交了許多美國同學,他們都是懂自然愛自然的人,但每當我放映在台灣隨手而拍的幻燈片供大家欣賞時,他們總是目瞪口呆欽羡不已,難以想像在這麼小的土地上竟有如此傲世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的確,對愛自然的人而言,生活在台灣真的是恩寵;但我也難過地發現,台灣人民對自己土地的認識竟是如此的無知,甚至帶點自卑;相對地,我那群熟稔的美國同學,即使來自於景觀單調乏味的窮鄉僻壤,依然對故鄉土地充滿了了解與愛戀,也往往願意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這強烈的對比深深地觸動我心,讓我更明了環境教育的重要,對自己的成長土地不了解,怎麼可能對土地產生關懷與愛?缺乏了對土地的愛,又怎會挺身而出捍衛大地?

經過多年的遠行,我如願回到東部這熟悉的山川大地,拾起年輕時的承諾,投入環境教育與自然保育的研究與教學;但與十幾年前相比,台灣重大的環境問題並沒因國民所得的提升而改善,土石流因高山濫墾而更加劇、西南國土因超抽地下水而繼續沉淪、海岸與河畔的珍貴濕地依然被大量破壞、地方民代為追求不法利益造成河川的水泥化及毒物棄置……而這些環境問題都正耗掉台灣子民的競爭力與長期福祉。不幸的是,新世代更注重消費、享樂、自我利益的主流價值觀,似乎更遠離簡樸、尊重生命、公義、節制、給予等有利環境問題解決的生命信念。面對這場環境戰役,我實在找不出太多樂觀的理由,常常,我因這土地上貪婪、短視、粗暴的人心而憂愁痛心;但另一方面,每當我看到那許許多多在台灣各地默默付出的高貴心靈、年輕學子們那摯真善感的情懷、以及那依然壯麗且陪我成長至今的中央山脈,卻又無比的感動,並重新獲得希望與力量。

對於決定選擇民主體制的台灣社會,環境教育就必須放在民主的脈絡中來思考。如果環境教育只促成個人行動(如隨手關燈或撿拾垃圾)來保護環境,將誤導人們以過於簡化與個人主義化的方式來處理環境問題,群體性的行動才能真正使環境問題改善,我們需要的是強化民主內涵與群體行動的環境教育,讓更多人願意挺身而出,形成公益團體以引領台灣社會向上提升。在激發人們內心對環境的熱情與使命感上,我相信充滿情意與哲理的「環境解說」必將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多年來的教育經驗讓我發現,人們對環境的熱情與愛,很少因著深奧的教育理論或理性的環境危機分析而被激發;但如果將他們引領至大自然裡或歷史遺跡前,再輔以動人的解說,人們常會被這些生命故事與直接體驗所感動,進而對環境產生更多的愛與行動,而這一切轉化往往可藉由「環境解說」加以激發。

所以,多年前內心就有翻譯《解說我們的襲產》(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的念頭,此書在過去數十年來一直是美國解說界的重要經典,作者費門.提爾頓(Freeman Tilden)以文學性與哲學性兼具的筆法來寫作,並非只局限在自然知識的解說,而是站在人性共同的出發點,展現對自然與人文深層的關懷。這正是台灣的解說員所需要的,只是我一直遲遲不敢動手翻譯,一方面惟恐力有未逮,無法完全翻譯出提爾頓所闡述的西方文學與哲學思想;另一方面,平日已忙於教學與研究,學術界重視的是生產出更多嚴謹理性的學術論文,翻譯是件不怎麼被肯定的苦差事。然而,當我看到這幾年在公部門或民間團體有越來越多的解說志工投入環境教育的行列,並獨自摸索著該如何呈現出美好的解說,終於讓我下定決心著手翻譯。我自我安慰著,即使只翻譯出提爾頓八、九成的原意,也應可為台灣的解說員帶來許多珍貴的啟示。

而在開始翻譯的同時,我的翻譯伙伴高思明老師與我就決定要將此書的版酬全數捐給荒野保護協會,以感謝「荒野」人士過去十年來為台灣環境的奮鬥,及在環境解說上所投注的心力。另外,我們亦期盼藉此能拋拋磚引玉,因為與西方社會相比,台灣社會對公益團體的捐獻力量實在太薄弱了,這些公益團體往往因財務狀況窘困而無法更壯大,也因此削弱了引領整個社會向上提升的力量。我們有個小小的野心,即希望讓更多國人知道多元的捐獻方式,也期盼能對這股風潮的鼓動盡份微薄的心力。

如今這本譯作終於完成了,我想感謝昔日在太魯閣相濡以沫的解說員們,至今我依然覺得那年的歲月像首美麗的詩歌;也感謝台灣環境教育界的熱忱朋友們,你們讓我感受到群體奮鬥的喜悅。當然,更要感謝我的翻譯伙伴高思明老師,若沒有你當初的決心與堅持,本書可能還沒開始翻譯;同時也要感謝堅守太魯閣解說員崗位的老友林茂耀先生之友誼,我永遠懷念那段在太魯閣同室而居的年輕歲月。還有放棄工程博士轉而投入英美文學的表哥張向良先生,感激你願意花數十個小時,與我廢寢忘食地討論書中的章節;同時要感激與我一起擔任學生團契輔導的英美系曾珍珍教授,在百忙的學術生活中還願意撥冗幫我解答書中許多關鍵的翻譯難題。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妻子麗美一路上的支持與陪伴,最後3個月甚至還與我一起潤稿與校稿;還有兩個孩子耘慈與牧恩,這本書剝奪了我許多陪伴你們的時間,如今一切都結束了,我們又能常常騎著單車悠遊在美麗的東華校園中,或一起躺臥在山中的溪水旁,仰望藍天白雲,讓時光緩緩流過……

最後,讓我們一起誠心祈願――

台灣的天空,永遠揚著我們的夢想
台灣的山水,永遠靈毓秀麗
台灣的孩子,擁有值得驕傲與愛戀的土地

許世璋
2005/10/20於星空下的花東縱谷

解說我們的襲產      解說我們的襲產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  

  • 作者:費門.提爾頓(Freeman Tilden) 

  • 譯者:許世璋、高思明

  • 出版社:五南文化

  • 出版日期:2006年3月10日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四月份我們以解說教育的角度詮釋生物多樣性,也藉此閱讀自然之美;閱讀更多文章:生物多樣性專欄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訂閱退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副刊主編:倪宏坤
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劉香君‧網編:李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