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5.6
大地之音

聯合公園「末日警鐘 毀滅.新生」

資料提供:華納音樂

 

聯合公園《末日警鐘》主題和以往聯合公園所創作的主題比起來,顯得特別深沉而引人省思,專輯標題《Minutes to Midnight》想要表達的其實就是「世界末日鐘」(Doomsday Clock)的概念,此概念源自於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在日本長崎及廣島投下2顆原子彈後,由一群芝加哥大學研究原子科學的科學家們,在1974年所一起提出的,以末日鐘這個虛擬的計時器,警惕人類終將因過度使用核武,而導致自我滅亡,「Midnight」午夜所象徵的就是滅亡的時刻。

自然人文

「心」河川故事:內溝溪生態展示館

作者:李若韻、陳品潔
 

內溝溪畔的跳石。陳演城提供基隆河,流經13個鄉鎮,在汐止轉入台北盆地,沿岸皆為高度都市化的地區,近年來經濟發展、產業轉型,亦承載了大台北地區的汚染,加諸水患不斷,承受了災難河的污名,也隔絕了人們親近河川之情。近年來由於公民意識的增強,環保相關議題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數個民間團體相繼出現,展現民間對家鄉與河川的守護力量,重新拉近人與河川的距離。

你知道基隆河也許是你的鄰居嗎?你知道她其實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嗎?你知道有一群熱愛環境的志工,在每個社區、每個角落默默耕耘,為基隆河增添一抹色彩。不妨跟隨我們的腳步,一同去拜訪這些新的河川故事。

專欄作家

漢廣

譯者:賈福相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漢水寬廣

南方有棵大樹,不可在樹下休息。
漢水有位女子,不可向她追覓。
漢水太寬,游泳渡河難。
江水太長,不能木筏航。

薪柴亂糟槽,最好砍荊條。
漢水女子要出嫁,快把馬兒餵飽。
漢水太寬,游泳渡河難。
江水太長,不能木筏航。

薪柴亂糟糟,最好砍蔞蒿。
漢水女子要出嫁,快把馬兒餵飽。
漢水太寬,游泳渡河難。
江水太長,不能木筏航。

自然書

野地躍動的藍寶石──褐翅鴉鵑

文字/攝影:陳秀竹(金門國家公園)
 

褐翅鴉鵑有民眾來電,說在金門特產店「一條根」附近的盤果路,發現一隻似乎受傷的鳥,希望我們能夠協助救傷,我仔細問了地點,並要了對方的電話,經對方報了姓名,才知道是金門技術學院的研究助理詹先生,我接著帶著同仁及紙箱開車前往來電的地點。

果然從伯玉路往金城在「一條根」特產店的紅綠燈處右轉,往頂堡不遠處,即發現詹先生與同行的人員和一隻略顯受驚的鳥,在馬路邊等我們,一旁是他們田調的車子,我近看立即發現牠是金門常見的留鳥「褐翅鴉鵑」。

 

編者的話: 週日副刊邀稿中

 
 

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不論是文字小品式的「自然書寫」、「自然人文」,或是充滿畫面張力的「攝影賞析」,或是從「大地之音」、「綠色影展」撰寫從電影、音樂啟發而來有關自然的冥想、喟嘆或讚美,本報都非常歡迎,讓您的感受與眾讀者們一同分享。

投稿請寄 infor@e-info.org.tw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攝影: Rod Sayler蜾蠃築巢(劉玉成攝)故事的主角

 
大地之音
自然人文
專欄作家
自然書寫

編者的話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專欄
環境副刊
熱門內容

北極冰層消失 提早30年

野生蘭筆記

熱門關鍵字
紀錄片 外來種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大地之音聯合公園「末日警鐘 毀滅.新生」 --﹥

資料提供:華納音樂
聯合公園(Linkin Park)睽違以久的第3張全新大碟《末日警鐘 毀滅.新生Minutes to Midnight》即將問市,從2003年的《天空之城──美特拉(Meteora)》之後,已有4年之久未發表新專輯的聯合公園,推出了這張被視為2007西洋樂壇最重要的專輯,由聯合公園首腦麥可(Mike Shinoda)及拿下多座葛萊美獎的傳奇製作人暨搖滾宗師Rick Rubin共同操刀,許多搶先欣賞過的音樂評論家都宣稱,這將是聯合公園出道以來最震撼的一張作品,並將帶領著樂團邁向下一個新的里程碑。

聯合公園花費超過14個月的時間在錄音室裡、創作出超過100多首的DEMO,細心雕琢出新專輯《末日警鐘》,麥可說,這是聯合公園出道以來最大的突破,不管是在創作、錄音時所用的樂器及錄音器材、或是聲音的詮釋表現上皆是嘔心瀝血之作;Rick Rubin也表示,聯合公園在這張專輯裡不斷自我創新,其多元音樂性及侵略性的驚人旋律表現,將讓這張作品成為無可挑剔的經典之作。

《末日警鐘》主題和以往聯合公園所創作的主題比起來,顯得特別深沉而引人省思,專輯標題《Minutes to Midnight》想要表達的其實就是「世界末日鐘」(Doomsday Clock)的概念,此概念源自於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在日本長崎及廣島投下2顆原子彈後,由一群芝加哥大學研究原子科學的科學家們,在1974年所一起提出的,以末日鐘這個虛擬的計時器,警惕人類終將因過度使用核武,而導致自我滅亡,「Midnight」午夜所象徵的就是滅亡的時刻。

聯合公園紀念品二次大戰後,核武急速發展,世界末日鐘的時間一度被推進到只剩不到15分鐘的時間;在1960年代美蘇冷戰、核武競爭時期,還曾被推進到只剩3分鐘。目前在經過18次調整之後,在核武、天氣異常、及環境汙染的影響之下,距離毀滅的午夜時分只剩5分鐘的時間。聯合公園主唱查斯特(Chester Bennington)表示,創立這個末日鐘的目的是要提醒世人,雖然人類擁有巨大力量,但當這股毀滅性力量反撲之時,我們都該仔細思考其所將帶來的嚴重影響。像這樣具爭議性的主題,幾年前我們是完全不會觸及的,但現在我們認為它和我們息息相關。

這張專輯意在喚起樂迷們對生態破壞、種族衝突與戰爭等人類浩劫的重視。專輯中的「午夜」更不單指涉及地球遭到人類破壞的巨觀層面,也映射出聯合公園自我的微觀層面;可說是音樂界的關鍵時刻,即將改頭換面;或者是世界的局勢,不只是政治、還有環保,情況必須立刻改變。「午夜」所代表的「終結」更呼應了聯合公園在音樂上面的改變,所有樂迷們將在這張最新專輯裡發現聯合公園的全新面貌,過去大家所熟悉的聯合公園將毀滅消失,並以嶄新姿態重生。

單曲聆賞「過去的我」What I Have Done

In this farewell, 在這最後的道別裡
There's no blood, 沒有殺戮流血
There's no alibi, 沒有辯解謊言
'Cause I've drawn regret 我已獻上我的懺悔
From the truth of a thousand lies. 在無以彌補的謊言之中找到真相
So let mercy call 讓寬容降臨 憐憫重生
And wash away what I've done. 淨化洗滌過去的我

I face myself 面對自我
To cross out what I've become. 將過去的我毀滅
Erase myself 讓自己歸零
And let go of what I've done 埋葬過去的我

What you've asked, 你所乞求的一切
What you've thought of me. 你所熟悉的我
Well, I clean the slate 現在 我用不安的雙手
With the hands of uncertainty. 抹掉昨日一切
So let mercy call 讓寬容降臨 憐憫重生
And wash away what I've done. 淨化洗滌過去的我

For what I've done. 卸下過去的我
I start again 再次出發
And whatever pain may come 無論任何形式的苦難折磨
Today this ends. 都在今天終結
I'm forgiving what I've done. 我要原諒過去的我

What I've done. 過去的我
Forgiving what I've done. 原諒過去的我

自然人文「心」河川故事:內溝溪生態展示館 --﹥
凝聚守護基隆河的民間新力量:巡守、展覽、休閒及教育
作者:李若韻、陳品潔
「心」河川故事基隆河,流經13個鄉鎮,在汐止轉入台北盆地,沿岸皆為高度都市化的地區,近年來經濟發展、產業轉型,亦承載了大台北地區的汚染,加諸水患不斷,承受了災難河的污名,也隔絕了人們親近河川之情。
近年來由於公民意識的增強,環保相關議題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數個民間團體相繼出現,展現民間對家鄉與河川的守護力量,重新拉近人與河川的距離。

你知道基隆河也許是你的鄰居嗎?你知道她其實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嗎?你知道有一群熱愛環境的志工,在每個社區、每個角落默默耕耘,為基隆河增添一抹色彩。不妨跟隨我們的腳步,一同去拜訪這些新的河川故事。

新河川故事路線圖 林松億製圖

順著基隆河道奔流,在五指山拐了個彎,進入了位在台北市東湖區的邊陲仙境――內溝溪。內溝溪是基隆河的支流,由基隆河口至五指山,全長約7,000公尺,在過去只要下大雨超過2個小時,康樂街一帶便會嚴重淹水,使得居民生活不堪其擾。2000年之後,當時的內溝里里長陳演城提議,與台北市政府建設局配合,以半生態工程的方式整治河川,整治後不僅解決了淹水問題,也改善了地方景觀、增加了親水設施,更成立了內溝溪生態展示館。內溝溪生態展示館是台灣第一座以河川為主題、完全由社區志工經營管理的展示館,館內記錄了內溝溪的整治過程和社區文史發展,館外的大自然教室更有步道可供民眾踏青,上百種蝶類、鳥類、植物等鄰居就是最佳的生態老師,每日透過輪班志工的導覽,向遊客熱情放送屬於內溝溪的溪流故事。

全台第一座以河川為主題的生態展示館

內溝溪生態展示館。陳演城提供內溝溪生態展示館位於東湖地區康樂街256號之3,自2004年7月開幕至2006年9月止,簽名統計到的遊客人數已高達4,5000人,登錄團體共102團!到了周末假期,遊客更是絡繹不絕,解說志工們曾創下一天6趟的導覽次數。進入生態展示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超大型內溝區立體地圖模型,以1/500的比例呈現內湖地區的山脈走向,和內溝溪流經的蜿蜒路程,志工們可利用此模型詳細解說內溝溪流的整治過程、建設成果,館內多幅生態照片和早期的竹編農具,說明內溝溪豐富的生態及文史資源;館內二樓則以內溝溪為主題的圖書館,在查閱資料時伴著窗外的青山綠水,悅耳的鳥鳴聲、蟲聲,讓人神清氣爽,即使發呆也很愉快。放映室內播放著內溝溪整治紀錄片、生態照片,是國中小學的鄉土教育題材。

展示館外的豐富的自然生態資訊。李若韻翻攝外觀現代感十足的內溝溪生態展示館,很難想像他的前身是荒廢的民眾活動中心。安泰社區發展協會前總幹事陳演城表示,在2001年的時候,市政府有意規劃在內溝里興建第3座垃圾掩埋廠,當時為了取得居民同意,開始整治內溝溪水患、並承諾重建民眾活動中心為生態展示館,以「給你們壞垃圾、但給你們好建設」作為條件交換;到了2004年,生態展示館完工、內溝溪疏濬問題也進行順利,垃圾掩埋廠的興建計畫卻因市府垃圾分類跟資源回收成功而取消,內溝里保留了淨土、解決了水患、更得到一座重新包裝的生態展示館,陳演城笑說:「我們是三贏、更是全贏!」為不讓完工後的生態展示館再度荒廢,陳演城隨即在里內張貼布告,招募解說志工,並籌備館內解說資料,推動內溝溪展示館不遺餘力。

志工致力生態教育推廣

陳演城正解說內溝溪整治過程。李若韻攝內溝溪生態展示館過去委託安泰社區發展協會代為經營,在2006年11月開始交由區公所管理。從草創時期便一路相伴的志工隊長陳素霞表示,展示館原本就屬於公部門負責,志工的重點仍是服務,會更加用心做進一步的努力規劃。生態展示館已經成立2年多以來,館內志工人數維持在40位左右,以內湖地區的居民為主,年齡層為30-40歲,還有非本地的夥伴,他們大多為過去參觀的遊客、或是志工的朋友,因為深深喜歡這個園地,而加入這個大家庭。因為人員組成都不是生態專家,所以在導覽的訓練上會給予10堂室內課程與10堂戶外解說訓練,大約需要受訓3個月後才可以開始排班。陳素霞很高興這一路走來,志工們的感情非常融洽,大家都沒有分彼此,以大哥、大姊互稱,他自己也很喜歡大家直呼他的名字,而不是尊稱為隊長。由於志工「視館為家」,展示館聲名遠播,目前已有數個來自東部的社區發展協會前來學習,分享經營社區的經驗。陳素霞很謙虛的表示,目前的活動多是外界主動規劃,邀請志工參加,若要志工策劃活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也會規劃參訪其他社區的行程,開闊志工的視野。

記錄內溝溪的過去、現在、未來

解說志工們與大自然教室。李若韻攝目前內溝溪的水患已經解除,溪畔景觀工程以半生態工程呈現――工程施作以鋼筋水泥鋪底,並在外觀包覆石頭;將過去婦女河邊洗衣的傳統文化,規劃為現在提供民眾休憩的親水平台;一座座的大石橫越溪水,將孩提時在溪畔石頭上玩耍的美好回憶,做得更加穩固,讓小孩玩得更開心與安全,生態展示館記錄了內溝溪在這轉變期間的一點一滴。若要談到展示館的願景,陳素霞開心的笑著說,希望生態展示館可以成為內湖地區的旅遊據點,甚至成為「東湖地區的生態知識寶庫」。

內溝溪生態展示館每周一休館,開放時間為8-17時,欲前往的民眾可在昆陽捷運站搭s小1直達展示館,或搭乘公車287、630、903、203、284、藍22到達東湖總站,再順康樂街步行10-15分鐘即可抵達。預約導覽請洽服務電話(02)2634-7851,展示館除了提供環境導覽,也機動性視遊客需要作變化,曾舉辦過社區觀摩、健康講座、手藝教導、登山導覽、淨山淨水、生態闖關遊戲等活動,歡迎大家蒞臨指導。

採訪側記:內溝溪變身全記錄

內溝溪在整治前是一條放蕩不羈的野溪,在五指山群區內蜿蜒,流向彎曲且溪底地勢深淺不一(上游較陡但下游較緩),只要連下2個小時的大雨,雨水夾雜著周圍五指山群內的大量的泥沙沖入內溝溪,到下游時便會造成泥沙擱淺、河道升高、河水四溢,使得東湖國中、東湖國小一帶泡在水裡,常在放學聽到學校廣播宣布:「各位小朋友,現在外面淹水,請大家晚一點再回家!」

經過2001年整治至,今已完成4,350公尺了!政府以改善防洪與景觀為重點,詢問當地居民意見,並詳細記錄當地的生態資源,以最不破壞生態的方式進行整治,將河道流向、溪底坡度稍作改變,與河底易造成溺水事件的低窪處填平,並在河道周圍以半生態工程的方式規劃跳石、平台、涼亭、原石護欄、還有細膩的橋樑等,皆成為地方的新景觀。整治後的內溝溪讓環境煥然一新,平緩的溪底、清淺的溪水也成為夏季時學生的最愛,因此夏秋季節假日的黃昏,館前的廣場及溪畔每每成為遊客流連忘返的景點。

專欄作家漢廣 --﹥
譯者:賈福相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漢水寬廣

南方有棵大樹,不可在樹下休息。
漢水有位女子,不可向她追覓。
漢水太寬,游泳渡河難。
江水太長,不能木筏航。

薪柴亂糟槽,最好砍荊條。
漢水女子要出嫁,快把馬兒餵飽。
漢水太寬,游泳渡河難。
江水太長,不能木筏航。

薪柴亂糟糟,最好砍蔞蒿。
漢水女子要出嫁,快把馬兒餵飽。
漢水太寬,游泳渡河難。
江水太長,不能木筏航。

Broad Han River

Translated by Fu-Shiang Chia

A large tree in the south, tenders me no shade.
The young maiden of the Han River is difficult to pursue.
The Han is too broad to swim across,
The Yang-zi too long to travel by wooden raft.

Firewood is tangled but plenty; I choose to cut the thorn bush.
The Han maiden is ready to marry –I had better feed my horse.
The Han is too broad to swim across,
The Yang-zi too long to travel by wooden raft.

Firewood is tangled but plenty; I choose to cut the Lu grass.
The Han maiden is ready to marry –I had better feed my horse.
The Han is too broad to swim across,
The Yang-zi too long to travel by wooden raft.

菊科植物「蔞」今名「蔞蒿」,多年生草本,植株具香氣,下半部半木質化。葉紙質,莖下部之葉寬卵形,長8-12公分,寬6-10公分,呈掌狀,3-5裂,全緣或全不分裂;表面綠色,背面密被灰白色絨毛;葉緣有細鋸齒。上部葉指狀3或2深刻,或不分裂;緣具疏鋸齒。頭狀花序排成伸長之圓錐花序。分布於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各省,多生於低海拔地區之河岸邊及沼澤地帶,可在水中生長,或見於森林中、山坡和道路旁。

菊科蒿屬的種類很多,「蔞」為蒿屬植物大致沒有疑問。陸璣《詩疏》指出「蔞」就是蔞蒿,說「其葉似艾,白色,長數寸,高丈餘,好生水邊及澤中」;又描寫該植物「正月時長芽,芽呈白色。嫩芽可生食,味香而脆,葉又可蒸煮作菜」,進一步證實「蔞」為蔞蒿,因蔞蒿「古今皆食之,水陸俱生」,且應為蒿類中最可口的野菜。

《救荒本草》稱之「閭蒿」,傳說能解河豚之毒,未蘇軾詩云:「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蘆芽」或「荻芽」是古代用來配食河豚的最佳菜蔬,當蘆芽尚短時,則可取蔞蒿代之。

〈周南•漢廣〉第三章「翹翹錯薪,言刈其蔞」,意為在眾多錯雜的植物叢中,詩人只割取最有用途的蔞蒿,用以比喻所愛慕的漢水游女為眾多女子中最出色者。(本段植物解說文字摘錄自林業試驗所潘富俊研究員著作《詩經植物圖鑑》

自然書寫:野地躍動的藍寶石──褐翅鴉鵑 --﹥
文字/攝影:陳秀竹(金門國家公園)
有民眾來電,說在金門特產店「一條根」附近的盤果路,發現一隻似乎受傷的鳥,希望我們能夠協助救傷,我仔細問了地點,並要了對方的電話,經對方報了姓名,才知道是金門技術學院的研究助理詹先生,我接著帶著同仁及紙箱開車前往來電的地點。

果然從伯玉路往金城在「一條根」特產店的紅綠燈處右轉,往頂堡不遠處,即發現詹先生與同行的人員和一隻略顯受驚的鳥,在馬路邊等我們,一旁是他們田調的車子,我近看立即發現牠是金門常見的留鳥「褐翅鴉鵑」。

把傷鳥帶回金門國家公園的野生動物救傷中心褐翅鴉鵑的羽色,上背及翼為粟色,其餘全身為黑色,有藍綠金屬光澤,翼下覆翼則為黑色,嘴形十分粗厚,腳也是黑色,眼則為紅色。常喜歡單獨或偶有成對活動,常出現於平地或丘陵的灌木叢、旱田等環境活動,是屬於肉食性,擅長在地面奔走,甚少飛行,田野調查經驗豐富的金門縣野鳥學會理事李慶豐老師戲稱牠是「爬、走多於飛行的鳥」,也有人稱牠是「隱密鳥」,只因牠喜歡在灌叢活動,要發現牠並不容易。牠的鳴聲為連續低沈的「忽忽忽……」,春、夏天,在金門經常可以聽到牠的鳴唱聲,尤其是繁殖季,鳴唱聲特別的吸引著大家。

把傷鳥帶回金門國家公園的野生動物救傷中心,我們有專人負責照護,準備有麵包蟲餵食,也有簡單的救護藥品,希望很快可以進行野放,並歡迎大家一起關心和保育野生動物。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副刊主編:倪宏坤
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彭郁娟•網編:李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