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05.21
本日焦點:

碳稅不痛不養 建築物能源效率影響減排

管制每年從建築物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比起管制交通運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效果要大的多。(照片來源:公共電視)

 

編譯自2007年5月14日外電報導;吳萃慧編譯;莫聞審校

除了工業及發電所排放的氣體之外,他們發現從建築物進行溫室氣體減量的成效最大。以碳交易價格每噸20美元來管制,每年就從建築物減排超過500萬噸的二氧化碳,而交通運輸每年只減少不到200萬噸。

對大部份企業來說,為了減排二氧化碳,將發電設備更換成風力發電雖然要花錢,但是,卻可以在2030年之前減少3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並且節省更多的錢。儘管已有一些大公司,例如杜邦及沃爾瑪等,因為進行建築物節能措施而省錢,又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成效卓著,為什麼仍然有大部份公司沒有跟進?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專   欄

中國需高度警惕耕地白色污染

耕地使用農膜一是建造塑料大棚生產反季節蔬菜或水果;二是直接鋪到耕地上,生產經濟價值較高的蔬菜或作物。(照片來源:中外對話)
作者: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從空中向下俯瞰,大地白茫茫一片;在高速公路兩旁,白色塑料膜更是一望無際,讓人仿佛來到了一個「水汪汪」的世界,真是「白色恐怖」。

田間地頭,渠溝路旁,甚至大街上,農户的院落裏,到處都是廢弃的農膜。舊的農膜没有處理完,新的農膜又鋪上了,這一奇特景觀在改革開放前的農村是根本看不到的。筆者曾經實地考察過幾十個國家,從來没有見到一個國家像我國這様,大張旗鼓地應用農膜。長此以往,耕作了5000多年的中國耕地將因為大量使用農膜、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物質而毁滅。

書齋

高山植物 哪裡來?怎麼走?

在低冷的溫度、稀薄的空氣中,高山植物展現它們旺盛的生命力。圖為玉山佛甲草(照片來源:褚侯森)
作者:陳志雄(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學組助理研究員)、王震哲(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台灣島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島嶼寬度雖僅約150公里,卻有將近4,000公尺的海拔高度落差,而伴隨著海拔高度的陡升,氣候類型從熱帶到亞寒帶皆有,也因此植群類型歧異度高、變化大。在台灣原生的4,000多種種維管束植物中,有1/4左右(約1000種)是特有種(endemic),而隨著海拔升高,特有種比例也跟著升高,台灣的高山地區,有超過半數的維管束植物是特有種,這些僅分布於台灣的種類,顯然與台灣的自然演化歷史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讀者投書

工業喝好水,農業喝毒水!

作者:李根政(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的林啟燦教授和研究生,組成了「鄉土環境污染調查團隊」,長期進行後勁溪的水質監測,在2001年時發現仁武橋下一個排放口,所排放的多種有機氯溶劑的濃度高得離譜,透過和某家知名大廠商的直接對話,污染行為很快獲得改善,然而到2006年,該廠又故態復萌,林教授與本中心商議,希望將此污染事證公開,讓政府和所有廠商知所警惕。

為了讓社會大眾能夠了解此一污染行為的影響,本中心針對後勁溪在八卦寮以下流域的環境進行勘查了解,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後勁溪竟是高雄地區1,600多公頃的農田的灌溉水源。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專欄

書齋

讀者投書

熱門內容
從動物身上,看見和諧的可能
白海豚、開發案與產業政策
熱門關鍵字
廢棄物 高爾
推薦評論
蘇花高將斬斷東部萬年水脈? (3)
行政院不願面對的真相——6位環評委員的聯合聲明 (9)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 碳稅不痛不養 建築物能源效率影響減排 --﹥

編譯自2007年5月14日外電報導;吳萃慧編譯;莫聞審校

跨政府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第三工作小組今年5月初剛發表的報告中有一些有關減緩氣候變遷的經濟學觀察,著實令人耳目一新。

過去我們大都將注意力放在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跨政府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第三工作小組的5月初剛發表的報告則提出整體性的溫室氣體減量模式,也就是必須從交通運輸、發電、工業、農業、建築物等主要污染源進行二氧化碳減量。

除了工業及發電所排放的氣體之外,他們發現從建築物進行溫室氣體減量的成效最大。以碳交易價格每噸20美元來管制,每年就從建築物減排超過500萬噸的二氧化碳,而交通運輸每年只減少不到200萬噸。對大部份企業來說,為了減排二氧化碳,將發電設備更換成風力發電雖然要花錢,但是,卻可以在2030年之前減少3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並且節省更多的錢。

目前還是有許多公司及個人認為,付了每噸碳排放量20美元就能將問題解決,因此浪費能源的情況還是比比皆是。以燈泡使用來說,雖然省電燈泡較一般鎢絲燈泡貴5倍,它所能省下的電費卻在一年內就可以回本了。儘管已有一些大公司,例如杜邦及沃爾瑪等,因為進行建築物節能措施而省錢,又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成效卓著,為什麼仍然有大部份公司沒有跟進?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從經濟學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他們認為原因之一可能是建築仲介商的問題(agency problem),這些建商不需要付這些建築物後續使用的電費,所以他們並不會主動進行例如隔熱或是智慧型照明系統節能建築措施,而應該很在意這些節能措施的消費者,則大部份還是比較注意房子是否在熱門區域,以及空間是否夠大。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能源費用太便宜,而電費多半都是直接轉帳,再則政府的節能獎勵措施也很少直接落實在減少企業的用電,因此企業或是個人都沒有特別注意他們到底花多少錢在能源使用上。

經濟學家認為要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可能是增加碳稅。但是目前每噸20美元的碳稅顯然不足以引發人們的節能行動,增加到30美元效用可能也不會太大,如果提高到100美元,政治上又會面臨很大阻礙。像這樣,當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無法從市場機制達成時,就是政府公權力應介入的時候。

政府單位可以透過建立能源效率標準來管理建築物的一些設施,但是光是那種能源效率標準足以達到減量目的就有得爭辯。雖然如此,加州及一些歐洲政府單位仍然開始執行能源效率標準管理措施,歐盟委員會及澳洲政府也對使用鎢絲燈泡祭出罰責,對市場機制一向不具信心的古巴總統卡斯楚則(Fidel Castro)是這種措施最早的奉行者。

【參考資料】經濟學人報導

台灣新聞  --﹥

鋼鐵礁壓死珊瑚 學者提警訊

摘錄自2007年5月20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專長珊瑚生態研究的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日前走訪綠島,發現綠島海外的鋼鐵礁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甚至不少石珊瑚群出現死亡,因此發出重要警訊。

鄭明修研究團隊今年4月在綠島海域調查發現,綠島馬蹄橋外水深30公尺處有4座鋼鐵礁,因為投放不當,造成不少石珊瑚群死亡,引發生態警訊。

他也諷刺地說,鋼鐵資源寶貴,許多人都需要鋼鐵蓋房子,政府卻花錢把新鮮鋼材投入海中,「難道魚會想住在鋼鐵房子中?」他強調,任何礁體投放都可能會改變海底棲地,不能隨隨便便亂丟礁體,「海洋不是人類的垃圾場。」

 

山老鼠烏山頭水庫盜林 採菸蒂DNA揪兇

摘錄自2007年5月18日東森新聞台南報導
位在烏山頭水庫集水區內,一片從日據時代開始種植的柚木林地,在10多天內被盜採了200多棵林木,警方發現盜林時,山老鼠己經逃之夭夭,不過還是抓到了人,因為警方利用DNA比對現場留下的跡證逮到了人,其中還有1人是鄉代。

台南地檢署發言人郭珍妮表示,「我們發現司機的唾液,還有盜林現場遺留下的檳榔汁,他們的DNA是相符的,所以才進而查獲盜林集團的主嫌。」

警方根據現場留下來的線索,查出涉案的人員,把這群山老鼠一一逮捕,這裏面還包括六甲當地的1名鄉代,鄉代沒有為地方爭取福利,還帶頭盜林,在進入梅雨季節後,這塊被偷盜的林地土壤流失,危害的就是六甲當地和週邊的民眾。

 

中國抽砂船入侵 越界盜砂

摘錄自2007年5月20日民視金門報導
中國抽砂船頻頻入侵非法抽砂,金門海巡隊19號出海實施淨化海域治安,當場查獲大陸船隻越界盜砂。這條新船今天才開工拜拜,出海不到3個小時就被抓,船長還裝傻,一再表示不知道不能越界我國海域採砂,真的相當離譜被逮捕的船長還一度辯稱不知道越界採砂已經違法。

金門海巡隊19號上午掃蕩大陸漁船時 看見這艘達峰866號在金門猛虎嶼外海正進行採砂作業,立即上船登檢,結果當場查獲7名大陸船員,並隨即將船隻押回料羅港停泊。越界盜砂是屬於竊盜罪,金門海巡隊祭出鐵腕,全案將移送金門地檢署偵辦。

 

中壢七股魚體牡蠣 檢出全氟辛酸

摘錄自2007年5月18日中時電子報報導
鐵氟龍不沾鍋的原料全氟辛酸有無致癌性尚無定論,但環保署已在中壢和七股的魚體、牡蠣檢出全氟辛酸;針對7條河川調查,也發現普遍存有全氟聚合物,尤其客雅溪和三姓公溪的全氟辛基磺酸濃度偏高,推測有經常性的工業排放源造成汙染。

環保署指出,同屬全氟聚合物的全氟辛酸(PFOA)及全氟辛基磺酸(PFOS)目前毒理不明,但已將其納入毒化物篩選候選名單,一旦確認毒理機制,即會制定標準,納入管制。

丁望賢針對南港溪和頭前溪的調查,兩條溪的全氟辛酸濃度均在每公升61到400奈克間,並在底泥中檢出每公克含18到500皮克。

 

鹿耳門溪疏濬 蚵架、漁網擋道

摘錄自2007年5月18日聯合報台南報導
安南區鹿耳門溪開始疏濬,但蚵架、定置網和廢棄物擋道,部分漁民要求適當補償,協調尚無結果,只能一步步施工再清除,溪旁船塢到出海口航道淤塞多次流標迄未發包,有人擔心影響10月全國運動會划船賽。

工務局水利課長王雅禾說,鹿耳門溪河道內蚵架等雜物影響疏濬,日前曾舉行說明會,有人要求補償但於法無據,為免困擾先從抽水站上溯施工,並請包商對中下游蚵架、定置網等養殖戶列冊登記,疏濬前照會遷移否則清除,工期150個日曆天,會要求在9月底前完成。

 

遭批阻礙產業 環保團體反諷抗議

摘錄自2007年5月18日公共電視台北報導
國內許多重大投資案,都有環評爭議,因此引發工商團體質疑環保阻礙經濟發展。這樣的批評讓環保團體很憤怒。今天有多個環保團體前往行政院,以反諷的方式表示,以後環評委員乾脆由產業界來擔任。

高喊拼經濟,環保團體所發出的的其實是一種反諷的聲音。環保人士指出,許多開發案是用台灣美麗的環境做代價,民眾現在面臨的紫外線威脅,就是最好的警訊。

環保人士以七股黑面琵鷺為例,放棄開發保留棲地的結果,不但每年吸引更多候鳥棲息,也為當地帶來觀光收益,生態與經濟不是零和,台灣其實也有能力取得平衡。

 

司馬庫斯土地共有 實現社會主義

摘錄自2007年5月17日TVBS報導
位在尖石鄉泰雅族的司馬庫斯部落,在5年多前,實行了以前祖先特有的土地共有制度,族人的工作由部落指派,部落也每個月固定給每個族人1萬元的零用錢,此外部落還負責小孩子的教育費或醫藥病,整個情況猶如理想社會主義的實現。

笑聲、汗水和自然美景,田園的恬靜生活展現無疑,而都是因為部落實施土地共有,集體分配。記者:「土地這樣共有,你們喜不喜歡?」司馬庫斯族人曾慧美:「當然非常喜歡。」記者:「為什麼喜歡?」曾慧美:「因為大家一律平等。」

全族一起工作,一起吃飯,生老病死交給部落負責,實行這5年來,近8成的族人,總計150人加入了共享制度,也許是宗教信仰,加上族人都有親戚關係,更可能是原住民傳統的樂天知命,理想的社會主義,在今天的司馬庫斯。

 
國際新聞  --﹥

保護生態資產 科學家敦促加拿大保育北方森林

摘譯自2007年5月16日ENS加拿大,渥太華報導;丁秋仁編譯;莫聞審校
加拿大的森林分佈圖(照片來源:Environment Canada)全球1500名科學家日前公開致函加拿大政府,在信中表示為了地球的未來著想,位於加國北方的寒帶森林至少一半以上應受到完整的保護。科學家們指出,這片廣闊的森林在北方延綿,是地球上僅存最大的原始森林和溼地生態之一。

占地面積14億畝的森林不但是北美純水主要的源頭,也是大匹狼群、棕熊和馴鹿的重要棲地。寒帶森林更是陸地上唯一一處儲藏二氧化碳的所在地,貯藏量高達1860億公噸,等於世界連續27年消耗石化燃料所累積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

不過人類伐木、採礦以及開發石油和天然氣等行為正逐步威脅這片寒帶林,其中目前僅十分之一的森林受到保護,遠不及長期以來科學認定永續生態系統所需的標準,科學家說。

擁有撰文數項IPCC報告豐富資歷的Terry Root教授也表示:「現在,世界各地的科學者齊籲加拿大應採取行動,履行寒帶森林保育框架」,保護這塊地球僅存的淨土。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may2007/2007-05-16-03.asp

 

印度風光籌辦大英國協運動會 河川生態恐擔代價

摘譯自2007年月5日16ENS印度,新德里報導;丁秋仁編譯;莫聞審校
德里的居民在充滿垃圾的雅母納河中游泳(照片來源: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s)印度首都新德里將承辦2010年大英國協運動會(Commonwealth Games),儘管政府寄望帶來旅遊榮景,不過水資源保育人士卻憂心政府為了10天的體育盛事,在雅母納(Yamuna)河兩岸的澇原上大興土木,如大型購物中心、商業建築、選手村與旅館等,肯定會為生態系統帶來負面衝擊。

雅母納河早已被列為全球汙染最嚴重的河川之一。儘管各方履次努力診治這條河川,不過由於德里人口密度過高、政府監督不周以及診治計劃實行不當,使得隨處可見固體廢棄物及未經處理的廢水非法傾洩河中的景象,最後這些努力還是不見實質成效。

保育運動發起人Jal Biradari指出,開發澇原以及在上頭建築將導致德里城內缺水的問題更形嚴重。當地許多地方的地下水位每年平均降低1至2呎;若持續縮減澇原面積將可能會提高水位降低的幅度。

近期拯救雅母納河的運動將從研討河川汙染的成因,以及雅母納對德里居民生命財產的重要性來切入。事實上,Biradari在評論政府診治行動的同時,也在尋求印度政府參與討論拯救雅母納的計劃,特別是妥善管理水資源這個部分。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may2007/2007-05-16-01.asp

 

科學家警告說海洋可能逐漸喪失吸收二氧化碳功能

摘錄自2007年5月17日新華社洛杉磯報導
英國和德國科學家日前發出警告,由於全球變暖的原因,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可能將逐漸喪失。

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刊登研究報告說,長期以來,海洋一直發揮著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中的25%是被海洋吸收的。但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氣中不斷累積,特別是近些年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猛增加,造成氣候變暖,海洋的「吸氣」功能也受到影響。

這份研究報告的主要撰寫人、東英吉利大學海洋學家奎勒指出:「所有的氣候模擬試驗都表明,海洋向大氣『回放』二氧化碳的現象在本世紀將持續下去,並將有所加劇。」

 

WWF:老虎面臨絕種危機最嚴重

摘錄自2007年5月19日中央社倫敦報導
根據國際保育團體「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公布的全球10大瀕臨絕種動物名單,老虎是最可能面臨絕種的動物,一旦中國開放老虎交易,絕種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

英國媒體引述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的報告,其它面臨嚴重絕種危機的生物依序還有:鼠鯊、鋸鮫、棘角鯊、紅色與粉紅珊瑚、亞洲犀牛、歐洲鰻魚、大象、大猩猩及大葉桃花心木。

WWF指出,這10大面臨絕種危機的生物因為全球市場買賣的需求高,導致非法濫捕、濫殺情況日益嚴重。
國際瀕臨絕種動物交易會議(CITES)今年6月3日到15日,將在荷蘭海牙舉行,預計171個國家代表與會,WWF特別在會前公布面臨絕種生物名單,希望會議期間藉由共同努力與對話,保護這些生存陷入險境的生物。

 

呼籲關注環保 綠色和平組織打造「諾亞方舟」

摘錄自2007年5月17日新華網柏林報導
在8國集團首腦會議即將召開之際,綠色和平組織開始在土耳其亞拉臘山重建「諾亞方舟」,提醒世界主要國家領導人關注氣候變化造成全球性災難的危險。

據報導,綠色和平組織正在亞拉臘山上2500米的高度建造一艘長10米、寬4米、高4米的木船。20名來自德國和土耳其的木匠負責建造,新“諾亞方舟”將來可充當高山上的臨時落腳點。

該組織能源專家安德烈‧伯林說:「我們正處在第2次大洪水的邊緣,但現在還為時未晚。如果以工業化國家為首,全球所有國家都努力保護環境,將可以避免災難發生。」

 

科學家完成埃及斑蚊基因圖譜 盼有助遏制黃熱病及登革熱

摘錄自2007年5月18日路透社報導
研究人員5月17日公布黃熱病及登革熱的傳播媒介,也就是埃及斑蚊的基因圖譜,科學家希望能夠利用這些資訊,來找到遏阻這些小殺手的方法。

埃及斑蚊的基因圖譜比傳染瘧疾的瘧蚊更複雜。埃及斑蚊藉由吸食人類的血液,在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散佈疾病。

研究人員表示,基因圖譜可以指引開發殺蟲劑或培育基因改造過的埃及斑蚊,降低或完全抑制牠們傳染黃熱病及登革熱病毒的能力。

 

厄瓜多爾原始印第安人部落面臨消亡

摘錄自2007年5月18日新華網報導
厄瓜多爾專家近日警告說,開發熱潮使厄東部亞馬遜地區3個與世隔絕的印第安人部落生存環境惡化,面臨隨時可能消失的危險。

在該地區生活了17年的專家安杜埃薩說,伐木工程、石油開發和疾病是印第安人部落面臨的三大威脅。

他說,這些土著居民只能選擇與世隔絕,因為他們對「現代文明」的侵擾沒有抵抗能力。如果一個土著居民揀了患有感冒的伐木工人丟棄的外衣,他就會被傳染,並把病菌帶給整個部落,全體部落成員都有可能病倒。

安杜埃薩說:「現代社會對堅持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神秘人群知之甚少。我擔心的是,當人們開始了解的時候,他們也許已經消失了。」

 

紐約市長:抽菸人口降5% 1億人獲救

摘錄自2007年5月17日法新社巴黎報導
紐約市長彭博說,如果在2020年以前,全世界抽菸人口下降5%,將可拯救1億人的生命。

預定5月18日出刊的最新一期英國醫學雜誌「刺胳針」,刊登彭博與紐約市衛生局長佛利登共同撰述的文章,內容指出:「如果2020年前,全世界成人抽菸人口下降5%,則至少有1億名目前還活著的人,不會因為抽菸而提早死亡。」

他們說,若能達成目標,未來20年內,另外還可以阻止5000萬人加入癮君子行列。而達成這項目標的主要手段將是透過增加稅賦、禁止香菸廣告、擴大設立非吸菸區,以及協助癮君子戒菸。

彭博指出,根據究估計,在21世紀結束前,將會有10億人口因為抽菸而提早走進墳墓。

 

智利參議院要求政府禁止捕鯨

摘錄自2007年5月18日新華網 聖地亞哥報導
據智利媒體5月18日報導,智利參議院日前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智利政府禁止在智利海域進行商業捕鯨或導致鯨死亡的科研性捕鯨。

智利參議院表示,國際捕鯨委員會第60屆年會將於5月28日至31日在智利舉行,智利政府應借此推出一項全國性鯨保護政策。智利參議院在決議中指出,國際社會近年推動的鯨保護措施已產生積極效果,一些大型鯨種群的數量有所上升,這也促使一些傳統的捕鯨國家開始重新評估其捕鯨政策。

智利參議院指出,某些地區要求恢復商業捕鯨,以科研名義開展的捕鯨活動也越來越頻繁,這威脅到南半球鯨的種群數量,也可能使保護鯨的努力化為烏有。

 

空污嚴重 印度警察配備濃縮氧

摘錄自2007年5月18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印度「加爾各答」是全球幾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為對抗嚴重的空氣污染,印度大城「加爾各答」所有警察局都配備氧氣濃縮器,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加爾各答」70%的居民都有呼吸道問題,交通警察更是首當其衝。最常見的病症包括氣喘、呼吸困難及肺炎。

印度「國立癌症協會」5月才公佈一份進行了6年的研究報告,結果顯示,空氣污染與「加爾各答」1800萬人口肺癌罹患率高居全國第一息息相關。因此有關當局撥款為交通警察配備氧氣濃縮器。不過,醫生表示,即使吸入濃縮氧可能也於事無補,因為許多污染物質都已經深入肺部。

 

印尼遭受巨浪侵襲 數百房屋遭毀損

摘錄自2007年5月19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印尼很多島嶼5月18日遭受巨浪侵襲,數百間民房毀損,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印尼媒體報導,5月18日印尼11個省份,沿海地區遭到巨浪侵襲,有些地方巨浪有7公尺高,沿海居民驚慌失措,逃離住家。遭受巨浪侵襲的地方包括亞齊,蘇門達臘,爪哇跟峇里島,數百間民房以及一些觀光設施及漁船遭到毀損。

外國記者詢問印尼氣象學家,一名氣象學家說,最近一段時間,因此附近洋流反常,海浪較大,5月18日特別大,因此引起民眾恐慌。

 
中國新聞  --﹥

環繞近半個中國宣傳環保 環保萬里長征啟程

摘錄自2007年5月18日人民網報導
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共同倡導並主辦的「2007全國首屆生態環境保護神州萬里行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今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據悉 ,活動分「生態環境保護神州萬里行」、「愛鳥護鳥征文攝影大賽」、評選「十大愛鳥護鳥大使」,以及環保公益大型頒獎晚會等四大主題,將先後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50多個城市、自然保護區以及重要景點展開。

本屆活動將歷時6個月,萬裡行車隊將於5月中旬,由北京天安門廣場出發,途經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東部沿海各省、中部和中西部20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行程約2.2萬公裡,環繞近半個中國,10月底前完成所有宣傳活動返回北京。此次活動將全程拍攝,搜集素材。為即將籌拍的15集大型環保專題片做准備。

 

中國研發人造太陽 解決能源短缺

摘錄自2007年5月18日公共電視台北報導
能源短缺是目前全球都在傷腦筋的問題,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都可能在未來100年內消耗殆盡。中國的科學團隊日前宣布,成功研發出所謂的人造太陽。利用原子核聚變,釋放巨大能量,將讓人類未來數億年的能源問題,都獲得解決。

中國安徽省合肥的物質科學研究院17號指出,經過反覆的實驗證明,這種被稱為EAST超導托卡馬克的發電裝置,的確能夠替人類未來所需的能源,提供穩定的能量供給。

 

中國江河污染嚴重 啟動綠色革命

摘錄自2007年5月18日TVBS台北報導
地球暖化問題持續受到關注,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世界第二的中國大陸,近幾年,不斷被國際環保組織點名,為了發展經濟犧牲環保。最近大陸正在全國進行污染普查,等於宣示:啟動一場綠色革命,大陸媒體首先針對名列七大江河之一的松花江,作追蹤報導,發現有80%的河段,遭受嚴重污染。

發動引擎,住在松花江畔60多年的老王,一如往常的出門捕魚,幾十年來松花江的改變,恐怕沒人比他更清楚。松花江沿岸居民:「原來的江水,比現在清澈得多的多,在以前那個魚都這麼大,現在沒準了,這麼大的白漂子(魚),一網才打十幾個。」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遭學者質疑

摘錄自2007年5月18日人民網報導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爭論愈發激烈,不少官員和專家學者質疑黃委會和水利部的方案。水利部和黃河水利委員會派出專家,遠赴西線勘測和調研。

在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相繼開工的同時,對於西線工程的爭論卻愈發激烈。甘肅省幾位長期關注水資源的專家在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對該工程何時施工表現出來的茫然和難以預期出乎記者意料。他們甚至表示出「有生之年難以看到工程順利實施」的悲觀態度。

 

世界最長輸水隧道 完工80%

摘錄自2007年5月20日新華網瀋陽報導
記者日前從遼寧省水利廳獲悉,截至5月17日,目前在建的世界最長輸水隧道——大伙房水庫輸水一期工程共完成主洞開挖67.72公里,佔主洞設計長度的79.39%。由於安全保障有力,這項世界級工程至今無一人死亡。

一期工程長85.3公里、直徑8米的輸水隧道建成后,將會超過世界目前公認最長的57.6公里的瑞士戈特哈爾德隧道,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輸水隧道。

 

錢糧湖防汛工程一拖7年

摘錄自2007年5月20日人民日報湖南報導
洞庭湖岸邊,錢糧湖垸安全區防汛工程自2000年擱置以來,一直未見啟動。錢糧湖垸屬湖南省岳陽市君山區管轄,垸中有錢糧湖、良心堡和採桑湖三鎮,總面積228平方公裡,一線防洪大堤長63公裡,蓄洪量為13.2億立方米。

1998年,錢糧湖蓄滯洪區建設工程啟動了3個建設項目,完成投資6000萬元。由於當時該項工程沒有立項,資金鏈斷裂后,錢糧湖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工程從2000年起停工至今。

 

與日合作 在青海湖畔固沙

摘錄自2007年5月19日新華網西寧報導
一種全新的防風固沙技術,日前在中國青藏高原東部的青海湖畔展開試驗。科研人員稱,這是此項技術首次在中國展開試驗,一待試驗成功,將大面積推廣應用於三江源地區和青藏鐵路的防沙固沙工程。

這項名為「固沙植生」的固沙技術是日本JCK株式會社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目前的試驗是他們和青海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所合作開展的。

 

中國面積最大黃土垣 正流失

摘錄自2007年5月20日新華網甘肅報導
中國保存面積最大的黃土垣——位於甘肅慶陽市的董志垣水土流失嚴重,垣面萎縮加劇,亟待進行搶救保護。垣是黃土高原地區的一種臺狀地貌,四週陡峭,頂上平坦。董志垣是中國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黃土垣,南北最長處110公里,東西最寬處50公里,垣面面積約910平方公里。在垣下仰望,董志垣與周邊山峰無異,在垣頂放眼望去卻如廣袤的平原。

但是,近代以來,由於人類活動加劇,這裡的水土流失日益嚴重,許多溝壑的源頭不斷向董志垣腹地推進,垣面也因此不斷萎縮。

 
綠色學習課表  --﹥

大巨蛋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會

2007/05/22 - 9:00am
2007/05/22 - 12:00pm
地點:聯經出版社地下一樓(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561號B1)
主辦:遠雄巨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席單位:市政府、市議會、週邊居民、有關團體

台北市政府於去年底與遠雄簽訂大巨蛋BOT合約,但是: 環境影響評估確定「全部重作」,所以才舉辦送件前的說明會。

大巨蛋真的還沒定案!一起來爭取公園綠地!

這將近一年來,每次和人談到大巨蛋,大多數人的反應都是「這不是已經定案了嗎?」 不管我們怎麼引述市政府官員的說法,舊環評應該重作的理由一籮筐,許多人還是半信半疑, 現在開發單位準備重提環評,並舉辦環評前說明會,終於證明 --巨蛋尚未定案,還有扳回的空間。

5月22日 (二)上午9:00 聯合報大樓前廣場集合

一人一句反巨蛋,讓他會議開不完!

我們要森林公園,不要財團金蛋!我們要體育園區,不要商業特區!

請上松菸公園催生聯盟部落格:blog.roodo.com/getoutdome/

 

生物多樣性系列演講 - 生態攝影家劉思沂的逐鹿之旅

2007/05/26 - 10:00am
2007/05/26 - 12:00pm
主辦: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主講:劉思沂先生(生態攝影家)
地點: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3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2784-6800 
傳真:(02)2784-6774
E-Mail:swanint@seed.net.tw

<雪嶺蒼峰的寂寞旅者-生態攝影家劉思沂的逐鹿之旅>
生態攝影家劉思沂先生 攀登南湖大山超過三十次、雪山五十次,挑戰過台灣百岳中的七十座,最近還先後出版台灣水鹿生態紀實書與紀錄片。他不畏外界眼光,離群索居的山中歲月,成就了自我,體悟不一樣的人生。

一個出生於台北的都市小孩,學術背景完全跟自然生態毫無相關,只因13 歲那年,翻開《百岳全集》的剎那,憑著初生之犢的膽量與莫名的熱切,揹著簡單裝備,跨步邁向山的懷抱,並藉由瞭解水鹿這個物種和自然開始溝通、對話,有了更多的互動,有了更深的情感。在仲夏五月天,讓我們一起來體驗劉思沂的逐鹿之旅吧!

詳情請見 http://www.swan.org.tw

國合會招募海外服務工作團「2007年長期志工」

2007/05/21 - 10:39am
2007/05/31 - 6:00pm
主辦: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報名:即日起至2007年5月31日止,填寫報名表以傳真或限時掛號方式寄國合會(以郵戳為憑)
郵寄地址:11157台北市士林區天母西路62巷9號13樓
聯絡人:
顏銘宏先生(02)2873-2323#224/(02)2876-8112
曾苑禎小姐(02)2873-2323#214/(02)2876-8112
傳真:(02)2876-6433
E-mail:tov@icdf.org.tw

服務,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程。透過服務,你會看見自己真正的價值,發現自己可以走得那麼遠、做得那麼多、被那麼多人所需要。國合會邀請您投入2007年的長期海外志工行列,來一趟壯闊的人生之旅,走向真實的世界,走出精采的人生。

2007年長期志工相關作業預定時程:

5月01日~5月31日接受報名
6年01月~6月08日第一階段書面審核
6月11日~6月15日寄發第二階段甄試通知書
6月18日~6月22日擇期辦理第二階段筆試
6月25日~6月29日擇期辦理專業面談口試
7月02日~8月03日公布錄取名單並確認核錄人員參訓意願
8月13日~9月21日國內專業暨語言訓練
9月21日~10月21日駐地語言訓練
10月21日赴合作單位報到

詳情請見 國合會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推廣部徵求:企畫專員

2007/05/18 - 12:28pm
2007/05/31 - 6:00pm
我們正在徵求工作夥伴。科系不是重點、性別不是問題、年齡也沒設限。只要你喜歡自然,關心環境、生態相關議題,並樂意傳達好的環境概念、帶動民眾參與,且態度積極、樂觀、樂於人相處、易溝通!依勞基法,享勞健保,有意接受挑戰、熱愛學習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提供履歷照片自傳,寄至service@e-info.org.tw ,信件標題請註明應徵的職稱。

需求條件

1. 對專案企畫與活動執行有興趣,有經驗者尤佳。
2. 具網站規劃有概念,文書行政能力佳。
3. 善於溝通表達、公關及文稿能力佳。
4. 喜好自然體驗或登山活動,可發揮創意融入教育活動者更佳。
5. 大專程度以上,願意學習團隊合作、朝向專業經理人才發展者佳。
6. 待遇:依個人面議及工作能力調整;依勞基法,享勞健保。

E世代青年人為出人頭地,努力儲備企劃力、創意力、執行力…是否也能為我們生存的環境使點力?也許是倡導一個樂活新主張;或者是帶動一場樹人森體驗,因環境公義,你將成為一位深具影響力的綠巨人!

時間:即日起至2007年5月31日

 

在花蓮看見賞鯨船-- 鯨豚生態體驗營 第一梯次

2007/07/12 - 10:30am
2007/07/14 - 5:00pm
活動地點 花蓮縣(以賞鯨為主軸,加入原住民部落探索)
集合/解散地點:花蓮火車站後站出口

主辦:中華鯨豚協會

報名:
步驟1- 請先將您的報名表e-mail至tcs@whale.org.tw (未滿18歲採網路報名者,請另行下載「家長同意書」連同繳款收據影本,一併寄回主辦單位)
步驟2- 為了確認有收到您的報名表,協會工作人員將於收到報名表後寄出繳費通知
步驟3- 收到繳費通知後,請於三天內進行繳費,逾時將取消您的報名資格,由下一位學員遞補
步驟4- 完成繳費手續以後,請將收據傳真至(02))2365-2829(請務必寫上您的大名))
步驟5- 傳真完成,請來電2366-1331確認是否收到
步驟6- 傳真完畢!恭喜您,正式完成報名手續囉~

對象:15-30歲,對於海洋生態有興趣的青年,20-35名。
費用:$ 3,600 元 (3天 2夜:含二宿七餐)

聯絡人:(02)2366-1331 黃妤婷小姐
E-mail:tcs@whale.org.tw 

活動說明:

本活動最大的特色乃是結合賞鯨生態旅遊,搭配花蓮周邊行程,尤其是莎娃綠岸的原住民歌舞互動表演,乃是一般遊客無法深入接觸的;而賞鯨探索則是挑選獲得『賞鯨標章』的船隻,讓學員更能體會到從選擇賞鯨船也能夠為生態保育盡一份力量;晚上分別夜宿船屋跟當地特色民宿,可細細品味花蓮人的生活步調;更透過公共討論帶領青年學子深入漁民生活、認識台灣的鯨豚生態,實際融入體會漁村文化。

報名、活動詳情請見 青輔會遊學台灣網站

 
專   欄: 中國需高度警惕耕地白色污染--﹥
作者: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
中國的農民在大量使用農膜、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等來提高土地生産力以獲得短期利益。蔣高明警告説,中國須重視可持續農耕的發展來確保農産品的質量和耕地的保護。

最近半個多月來,筆者連續在河南、河北、天津、山東農村考察,一個嚴重的現象令人憂心如焚,這就是愈演愈烈的耕地白色污染問題。北方耕地幾乎被清一色的白色塑料膜所覆蓋。從空中向下俯瞰,大地白茫茫一片;在高速公路兩旁,白色塑料膜更是一望無際,讓人仿佛來到了一個「水汪汪」的世界,真是「白色恐怖」。

田間地頭,渠溝路旁,甚至大街上,農户的院落裏,到處都是廢弃的農膜。舊的農膜没有處理完,新的農膜又鋪上了,這一奇特景觀在改革開放前的農村是根本看不到的。筆者曾經實地考察過幾十個國家,從來没有見到一個國家像我國這様,大張旗鼓地應用農膜。長此以往,耕作了5000多年的中國耕地將因為大量使用農膜、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物質而毁滅。

耕地使用農膜主要有以下兩個目的,一是建造塑料大棚生産反季節蔬菜或水果;二是直接鋪到耕地上,生産經濟價值較高的蔬菜或作物。在山東、河北農村,筆者了解到,目前農民種地,除了玉米、小麥等大宗作物外,種花生、土豆、西瓜、大蒜、茄子、辣椒、黄烟等等,幾乎毫無例外地覆蓋農膜。

據農民介紹,土地覆蓋農膜後,由於改善了土壤温度、濕度,生長季節可以延長,産量能够提高20%到50%,個別作物甚至可使産量翻倍,如花生等。通過覆蓋農膜增加産量是農學家的新技術發明,但是,誰也没有考慮到的是,我們的生態環境能够承受多少農膜污染?目前,我國每年约50萬噸農膜殘留在土壤中,殘膜率達到40%。這些農膜在15-20厘米土壤層形成不易透水、透氣很差的難耕作層。

盡管勤快一點的農民,會將農膜從地裏挑出,但他們僅僅是將農膜從自己家的土地扔到地頭而已。據説有人專門來收集廢弃農膜,但是,因為農膜輕而沾滿了土,回收利用價值並不大,因此,没有人願意收這種廢品。當農膜積累多了以後,農民們大多是一把火點燃了之。然而,他的這把火帶來的是更加嚴重的污染。

那些自然界不能分解的有機化合物,被稱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2004年正式生效的國際《斯德哥爾摩公约》,把艾氏劑、狄氏劑、异狄氏劑、滴滴涕、七氯、氯丹、滅蟻靈、毒殺芬、六氯代苯、二惡英、呋喃以及多氯聯二苯12種化合物列為首批對人類危害極大的POPs,在世界範圍内禁用或嚴格限用。它們在自然界中滯留時間很長(最長可在第七代人體中檢測出),毒性極强,可通過呼吸和食物鏈進入人體,導致生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中毒、癌變或畸形,甚至死亡。焚燒農膜極易産生上述12種POPs的至少5種,即列在清單上的後5類。

10年前,農業部和科技部的官員希望科學家們盡快拿出降解農膜的方案,篩選特殊的微生物來分解農膜。遺憾的是,至今令人興奮的消息不多。雖不斷有人傳言研制出了可降解農膜,但是,因其價高質劣,農民根本不用。這裏,主管官員和科學家們都犯了個常識性的錯誤――農膜是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哪裏有什麽微生物願意「吃」它們?為什麽不研究替代措施或者制定政策,讓老百姓停止使用農膜,從源頭控制白色污染呢?

誠然,大量使用農膜,産量提高上去了,但是生産出來的東西不好吃了,即質量下降了。任何生命,生長有其固定的規律,本來長的慢的如果讓它長的快,其代價就是質量的下降和環境的污染,表現在作物和蔬菜上就是風味下降和耕地污染。在現場,筆者看到,大蒜基部比拇指粗,這在2、30年前是根本不可能的,這是農膜和化肥的貢獻。然而,據農民們反應,現在的大蒜辣味不足了。以前種蒜是用覆蓋秸秆,而不是覆蓋塑料膜,是用大量有機肥,而非化肥,風味的大幅度下降是必然的。

或曰,雖然風味不好了,至少産量高,農民可多賣錢,管它好吃不好吃呢。真得是這様麽?實際上,農膜增産後的利潤「大餠」被更多的人瓜分了,他們為農民留的部分是很少的,而風險却讓農民來承擔。農膜商、運輸商、出口商、批發商、田間小販、零售商,他們的眼睛早就盯好了農業增收帶來的那點可憐的利潤(國家减免農業税或糧食直補帶來的效益很快就被農資漲價所抵消了)。農民承受了土地污染苦果,但他們永遠處在社會的下層,靠提高一點産量實現增收遠没有他出去打工挣的多。在沂蒙山區,筆者現場了解到的實際情况是,非常新鮮的蒜苔前天是5角一斤,昨天是4角,今天就是3角了。去年大蒜地頭價是1.2元/斤,今年只有0.7元/斤,每家每户種植同様的作物,市場風險是農民根本没有辦法克服的。

通過耕地鋪膜並增施大量的化肥,來提高土地生産力,正如給土地吃「鴉片」,植物長快了,産量提高了,但是,土地就會對這些物質産生强烈的依賴,地越種越瘦。現在農民普遍反應「地不上大量化肥就不長莊稼」就是這個道理。那些殘存在土壤中的農膜,再加上過量使用的化肥、農藥、除草劑、添加劑等,將逐漸在耕地中積累,長期下去,耕地將元氣大傷。

耕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我們應當像保護眼睛那様保護耕地。為了提高一點産量,鼓勵農民從眼前的短期利益考慮,大量使用自然界中不曾存在的東西。農膜的泛濫就是農業部和各級政府公開推廣的結果。

正確的做法不是將土地覆蓋農膜變白,而是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而使土壤變黑,即將秸秆通過牛羊等動物轉化成肉、奶和肥料,肥料産生沼氣提供能源後,再將沼渣和沼液還田,逐步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團粒結構,依然能够改善土壤水、肥、氣、熱條件,這個做法是使土地持續保持高生産力,而非短期行為。增加動物生産和能源生産後,耕地所創造的價值大大高于覆蓋農膜帶來的效益。增加有機肥就會减少化肥用量,取消農膜覆蓋就使生産成本下降,并從源頭杜絶白色污染。所有這些事關農業根本出路的問題,必須引起農業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土部、科技部等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總之,提高農民收入,必須采取正確的做法,增産的同時要增效,要保護耕地,减少環境污染。類似大量使用農膜這様「殺鷄取卵」式的用地不養地、反而毁地、害地的做法,不應當繼續下去了。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5月16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書齋 : 高山植物 哪裡來?怎麼走?--﹥
作者:陳志雄(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學組助理研究員)、王震哲(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台灣島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島嶼寬度雖僅約150公里,卻有將近4,000公尺的海拔高度落差,而伴隨著海拔高度的陡升,氣候類型從熱帶到亞寒帶皆有,也因此植群類型歧異度高、變化大。在台灣原生的4,000多種種維管束植物中,有1/4左右(約1000種)是特有種(endemic),而隨著海拔升高,特有種比例也跟著升高,台灣的高山地區,有超過半數的維管束植物是特有種,這些僅分布於台灣的種類,顯然與台灣的自然演化歷史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不僅台灣植群類型歧異度高、變化大,高山上的植物(註)開出極美麗的花朵,藍、黃、紅、紫,更為青山增添了點點繽紛,這是因為高山上的植物常受到強烈紫外線照射,植物體因而產生了「類胡蘿蔔素」和「花青素」等代謝物物質來吸收紫外線、保護自己,也使得花朵的顏色特別豔麗。

高山植物的代表──龍膽科植物

其中龍膽科植物是典型高山植物的代表之一,也是具有指標性的物種。雖然它們並不是台灣種類最多的類群,但其不平凡之處,在於幾乎全是只分布於臺灣的特有物種,特有率80%以上,為台灣原生植物之冠,與其它的開花植物相比,實在是異常地高。

在植物親緣關係的研究中,分子遺傳的訊息或標記,提供了大量的演化訊息,不僅可提供分子系統分類研究,亦可作為演化親緣之依據,並進一步說明植物的起源問題。因此,在重建龍膽屬植物的親緣關係分子親緣樹之後,發現從樹形圖上看到很重要的訊息,綜合地理分布的資料後,獲知台灣大部分的龍膽是源自於華南,而非直接由中國西南直接跳到台灣。

高山植物哪裡來?

然而在台灣的這些龍膽屬植物,又是沿著怎樣的路徑擴散與種化?從龍膽的分子親緣研究和傳播遷移的事件,將其解釋為和最近曾發生的冰河事件有關,雖然目前台灣看來像個孤島,但在最近幾十萬年間曾發生數次冰河事件,在冰河事件使得海平面上升與下降的過程中,台灣和大陸、琉球在陸地上曾相連。而適合在寒冷環境生存的植物,也因為氣溫降低而向下擴散到低海拔地區、甚至經由陸地的連接進行了遠距離的傳播。等到非冰河期的現在(稱為間冰期),又因為大地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使得這些適合在低溫環境生長的植物被限制在台灣,並被趕到高山地區演化繁衍,形成了如今部分的台灣高山植物。

高山植物怎麼走?

從探討龍膽屬植物的來龍去脈與生存狀態來看高山植物面臨的生存壓力,可看出其中在棲地零碎化與生存環境的溫度逐漸升高的情況下,生長在臺灣的高山植物,面臨的環境威脅可謂不小。

台灣高海拔山區植被屬於南北走向的狹長形分布,中海拔山區的植被則緊鄰環繞高海拔山區植被,亦為南北狹長形分布,容易因為棲地局部的破壞而切斷其完整性,造成棲地零碎化(habitat fragmentation)的現象。

而由全島尺度來看,高山特有的龍膽屬植物,也可說是經由氣溫升高的過程被限制隔離在少數幾個山頭,有的在雪山山脈(如伊澤山龍膽),有的在玉山山脈頂峰附近(高山龍膽),有的則只在中央山脈南段的百岳上(高雄龍膽);其實這些一年生的種類,如果大地氣溫升高,大概也沒有更高的棲息地可以適合生存。在沒有其它緩衝環境的條件下,其實可以預見族群數量受限,加上高山生育地大多屬於變動型的崩塌地形,小族群容易因環境意外而消失滅絕,目前約有近一成比例的維管束植物被列為稀有或瀕危,不論這些物種的潛在生存危機是否因為人類活動所造成,至少說明台灣的某些原生植物,有一定程度的滅絕危機存在,而高山植物更是令人擔憂。

註:所謂的高山植物,就是分布於「森林界限」以上區域的植物;這森林界限指的是在自然狀況下,森林分布的最高限。例如合歡山區公路附近,可看到綿延數公里的「森林界限」,由冷杉林和玉山箭竹灌叢所形成。

◎本文節錄自《基因生萬物》,不適用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林務局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讀者投書 : 工業喝好水,農業喝毒水!--﹥
記後勁溪污染
作者:李根政(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

工廠喝的是乾淨的地下水,農作物喝的卻是有毒的工業廢水、家庭污水,

水質髒到農夫不敢打赤腳下田,臭到不敢洗手,

但後勁溪下游1,600公頃農田,就用這些毒水灌溉稻米、蔬菜、瓜果,

這不是新聞,一晃眼就是30幾年…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的林啟燦教授和研究生,組成了「鄉土環境污染調查團隊」,長期進行後勁溪的水質監測,在2001年時發現仁武橋下一個排放口,所排放的多種有機氯溶劑的濃度高得離譜,透過和某家知名大廠商的直接對話,污染行為很快獲得改善,然而到2006年,該廠又故態復萌,林教授與本中心商議,希望將此污染事證公開,讓政府和所有廠商知所警惕。

為了讓社會大眾能夠了解此一污染行為的影響,本中心針對後勁溪在八卦寮以下流域的環境進行勘查了解,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後勁溪竟是高雄地區1,600多公頃的農田的灌溉水源。

後勁溪上游有二條支流,一條是從高屏溪引水的曹公圳至八卦寮與獅龍溪匯流,此處亦為左營圳路和楠梓圳路(後勁溪)的分水位置;另一條則是發源自大社鄉的楠梓溪(此河段旁設有大社工業區),二條支流往西行至西青埔垃圾場合流,然後至高雄縣蚵仔寮出海。

本次勘查的範圍是後勁溪從八卦寮以下至援中港圳取水口,筆者以橋樑作為分段指標,八卦寮與獅龍溪匯流處為「八涳橋」,往下游依序為仁武橋及右昌大橋。根據農田水利會左營站潘站長的說明,八涳橋以上的水污染源,在過去的鳳山、仁美一帶有電鍍、皮革食品業者,廢水排入灌溉渠道,水利單位向環保局報案後,迫於地方政治人物的施壓,多數不了了之,不過這些工廠大都已外移至中國,目前的污染源主要為生活廢水。不過,在八涳橋下,我們就眼睜睜看到一個排放口排放出紫色的污水。另外八卦寮的草潭埤正樹立起鐵皮圍牆正進行填土、填廢棄物之作業,刻正引發前後任縣長有關市地重劃與下游水患之爭議 [1]。

 八涳橋下的排放口排放出紫色的水。(照片來源:薛淑文攝) 仁武橋附近主要的污染源為石化產業。(照片來源:李根政攝)

八涳橋以下至仁武橋之後勁溪河段週邊,林立各式合法、非法工廠矗立於近數十公頃農田,這些農由尚在耕作中,水源來自左營圳,這樣的生產環境如何生產出優良的作物令人懷疑。另外,該河段兩岸幾乎是無政府狀態,不僅有工廠還有小規模農墾、雞鴨屠宰場、轉運站、肉狗養殖場等零星分布,本區都市計畫和治理情形,實為政府長期放任工業發展、都市擴張,侵蝕農業生產環境、破壞生態系統機能的縮影。

本區主要污染源為仁武工業區、台塑仁武廠,這些工廠為石化中下游的產業。台塑仁武廠的水源是在大樹鄉挖13口深水井,每天取得非常乾淨的水約26,000噸,然而,經過其製程後,大量乾淨的水變成毒廢水,排入後勁溪。該工業區並未有公設的污水處理廠,污水是否能妥善處理幾乎完全取決於廠商之道德自律、環保機關的稽查,更糟的是水污染相關法令的嚴重疏漏,完全跟不上台灣工業污染的特性,於是灌溉用水在此遭受嚴重污染。根據林教授團隊檢測出的眾多污染物中,以氯乙烯、氯仿(Chloroform)及1,2-二氯乙烷(1,2-Dichloroethane)的排放濃度最高,比歐盟和日本的標準高出數百倍至數十倍。這些有機氯化合物都具有致癌性,皆為環保署列管的毒性化學物質,然而,就這麼被排放灌溉渠道中。

後勁溪從仁武橋以下至右昌大橋,穿越了高速公路、省道,經中油煉油總廠東北側,後流經西青埔垃圾場(現在的都會公園)、楠梓加工出口區。其中,煉油廠及加工出口區大部分的廢水已全數經由海洋放流,然而,加工出口區還有五家廠商將廢水直接排放入後勁溪,林教授的團隊發現有較微量有機化合物之污染物。另外,大量的家庭廢水也是後勁溪主要的污染源。

 右昌大排下污濁含有油污的水。(照片來源:薛淑文攝) 後勁溪沿岸的污染源除了工業污水、家庭和畜牧廢水,還有雞鴨屠宰場的污水。(照片來源:李根政攝)

稀釋法─解決毒水灌溉

楠梓灌區兩大圳路之一的仕隆圳,其取水口位於西青埔垃圾場東側(翠屏國中小北側)的河段;另一圳路為援中港圳,取水口位於右昌大橋下游處約500公尺左右。不幸的是,這兩個取水口的位置都已是後勁溪最下游的河道,從高屏溪引來的灌溉用水,一路西行接納沿線家庭、畜牧業污水及工業廢水,混合成重金屬、有機化合物…等集大成之工業毒水。所灌溉的農田遍及高雄市的楠梓區、高雄縣的大社鄉、燕巢鄉、橋頭鄉、梓官鄉、岡山鎮,實際的灌溉面積為1, 643.64公頃(95年),主要的作物是水稻(約380公頃)、甘蔗(約1,000公頃),其他還包括旱作及77.85公頃的魚塭。 [2]

灌溉用水污染的情形農田水利會不是不知道。在本中心所舉辦的座談會中,水利會楠梓工作站蔡站長無奈的陳述:「水利會在曹公圳每天有3台350馬力抽水機24小時在供應水量,為了後勁溪的水質,我們增加了電費和馬力,一直到現在水質還是受到污染,水利會很無奈。」 [3]

事實上,水利會用「稀釋法」解決灌溉水污染問題已超過30年了。高雄農田水利會楠梓工作站的業務簡報資料(2007)寫著「本站灌區水源大部分取自後勁溪(後勁溪在民國68年列入全國河川嚴重污水區)於下游設置草潭埤制水閘門乙座取水灌溉,並由曹公圳每年撥水約360萬噸稀釋後勁溪污染,及灌區內設立地下深井抽水機共30口抽水補灌」。

稀釋後的灌溉用水真的就安全嗎?水利會一再表達「無奈」,聲稱他們只管水,不管農產品的檢驗與安全,但長期供應毒水給農民灌溉,難道不會出問題?

5月初,我們來到該灌區頂鹽田的農田。農民表示,在煉油廠未設立前,後勁溪的水非常乾淨,不只可灌溉,還可飲用、洗衣,然而在中油煉油廠(1968)、石化中下游工廠運轉後,污染日益嚴重,其間中油污水雖然已海放,獲短暫改善,但其他污水仍持續排入,水質仍日益惡化,髒到已不敢打赤腳下田,臭到不敢洗手。據了解,本區農民所生產的稻榖,大都由中盤商收購,並未發展自己的品牌,如果真的有風險,辛苦的農民該怎麼辦?消費者該怎麼辦?

沒有人可以告訴國民,工業毒水所灌溉的作物,對國民健康的威脅程度如何?這1,600公頃長期喝毒水的農地,污染到底有多嚴重?我們該不該繼續吃這裡生產的作物?

合法的放流水、灌溉水還是毒水!

工業區用「好水」,生產食物卻用「髒水」的荒謬現象,不僅出現在後勁溪,而是出現在全台灣;不只出現在過去,也出現在最新規劃的工業區。新竹科學園區的工業廢水,是排入新竹最大灌溉水圳─隆恩圳;龍潭工業區(華映、宏碁等)的工業廢水排入龍潭主要灌溉河川─宵裡溪;這幾年才運轉的中部科學園區一、二期排入筏子溪,規劃中的中科三期準備排入大甲、大安溪,下游都有廣大農田,至於夾雜於農田中的零星、違章工廠,灌排合渠所造成的污染同樣罄竹難書。目前,環保署所公告全台300多公頃污染農地,其指標僅砷、銅、鎘、銅、鉛、鋅、汞、鎳等8項重金屬,如果全面性的加上法規外其他污染物的檢測,此一數字肯定僅是冰山一角。

對於工業廢水排入河川,政府制定了排放水標準,然而,石化工廠所排放含氯有機化合物,科學園區所排放急毒性化學物質都不在放流水的管制項目。也就是說,合法的放流水可能還是劇毒的水。

根據農委會的統計,每年約有5億立方公尺的灌溉用水,不符灌溉用水標準,占總用水量106億立方公尺的4.7% [4]。然而,「灌溉用水水質標準」,這項行政命令從1978年沿用至今已快30年。其初驗項目,包含水溫、氫離子濃度指數及電導度3項,另依實際需要進行溶氧之檢測;複驗項目則包含懸浮固體、氯化物、硫酸鹽、總氮量、銅、鎘、鉛、鋅、鎳、總鉻、鐵、鈣、鎂、鈉、碳酸根、碳酸氫根、鈉吸著率及殘餘碳酸鈉,計18項 [5]。同樣不包括任何的毒性化學物質。

合法的放流水、合法的灌溉用水,都不表示水裡沒有更強、更毒的化學物質。政府的環保法規不僅談不上預防,連管制都慢了數十年,台灣的石化工業、電子產業已發展數十年,但政府竟未針對該產業的污染特性,制定地面水體中化學物質的管制與排放標準。這就是台灣圖利污染者的法規。

後勁溪沿岸的灌溉渠道與農田緊鄰工廠,而放流水質標準的法令卻己延用數十年未修改。(照片來源:薛淑文攝) 後勁溪沿岸的灌溉渠道與農田緊鄰工廠,而放流水質標準的法令卻己延用數十年未修改。(照片來源:薛淑文攝)

農田喝毒水,誰該負責?

6、70歲的末代老農民、髒污的灌溉水、毒化的農田,可說是在工業夾縫中奄奄一息的農村寫照。這擺明的就是犧牲農業,犧牲國民健康來發展工業,準備讓農業「自然死亡」?否則為什麼政府對於農田裡蓋違章工廠的違法行為,始終不願正視?為什麼政府眼睜睜的看著「工業喝好水、農業喝毒水」,數十年來坐視不理?再者,政府為解決河川污染問題,已將大量工業廢水排入海洋,對海洋生態與漁業生產環境的破壞,可有長期追蹤評估?

在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要求廠商改善污染後,據海科大的研究團隊和高雄縣政府的調查均顯示,仁武橋之監測點高濃度的污染已有下降,然而,會議中不斷詢問環保機關能否公告污染者,均以法規限制無法公告卸責,該公司向來素行不良,以環保機關有限人力,處理重大污染個案已是分身乏術,根本無法進行常態、24小時的持續監督,誰能保證不會故態復萌?

後勁溪的污染課題,凸顯台灣國土規劃紊亂,產業發展矛盾衝突的根本課題,加上灌排不分這種因循苟且的施政,惡質的政治生態等加乘影響,正是農業生產環境持續惡化的元凶,筆者相信,台灣從事區域計畫、都市計畫、農業生產、河川水質監測等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所了解必定超越筆者所陳述之現象,所欠缺者乃行動而已。

21世紀的國土暨產業政策,是不是該以工商業回饋農業,積極從事土地的復育,還給土地和農民一個公道?

最起碼,不能讓農業再喝毒水,人民繼續吃著毒米、毒菜了!

位於後勁溪下游的頂鹽農田,所用的灌溉水就是工業和 家庭混合成的髒水。(照片來源:李根政攝) 用髒水灌溉的稻米、蔬菜會送到誰的口腹?(照片來源:李根政攝)

致謝:

勘查期間有賴高雄農田水利會左營工作站潘詩謙站長、楠梓工作站蔡秀蘭站長、小港工作站陳清標先生;農民李水龍、李木奇帶領解說。

作者注:

[1] 草潭埤一部分之地主為余政憲家族,由於大規模的填土作業可能至使該區滯洪功能受損,加深該區水患,因此,引發地方民眾質疑,楊秋興縣長出面痛批。
[2] 2007.2,高雄農田水利會楠梓工作站。臺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楠梓工作站業務簡報。
[3] 2007.3.22,後勁溪污染追蹤會議。
[4] 2000.5,蔡明華、陳益榮。農業用水總量清查報告,農政與農情第95期。
[5] 灌溉用水水質標準於1978年公告(67.07.05府建水字第59931號)。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訂閱退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彭郁娟‧網編:李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