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5.24
本日焦點:

 擴大窮人供水普及率 世銀採私有化方案 NGO反對

在水資源匱乏的肯亞,淺井流出的水有如杯水車薪(照片來源:KWAHO)

摘譯自2007年5月21日ENS荷蘭,海牙報導;林盈秀編譯;莫聞審校

來自48國家,超過138個民間團體及工會,力勸各國政府撤回對世界銀行的資助,因為世界銀行決定將水資源的供應與運送私有化。社運人士表示,水資源和空氣一樣對生命至關重要,因此,有水可用應是基本人權之一。

社運團體此次抗議的對象是世界銀行的「公私合作公共建設諮詢基金」(Public-Private Infrastructure Advisory Facility,PPIAF),PPIAF業務範圍包括交通運輸、電信與水資源。他們指稱,PPIAF所謂的水資源「方案」傾向走私有化路線,這代表各國政府提供的金援並未被妥善的運用。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我們的島I

竹村桃源夢

在花蓮無毒農業的體系之中,賴盈羽是一位名人,也是一位奇人

文字:郭志榮(公共電視記者);攝影:張光宗(公共電視記者)

上山尋夢,當人生做出不同選擇,轉了彎,景致不同。不到30歲的賴盈羽,放棄城市裡的生活,一個人前往深山,經營她的有機農場,在簡單自然的生活中,打造現代的桃源夢。

我們的島II

蘇鐵生死劫

台灣蘇鐵

文字:林燕如(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添寶(公共電視記者)

中國人對鐵樹一直都很喜愛,加上傳說有避邪的效果、樹型又優美,總是可以在庭園內看到鐵樹的蹤影;不過如果仔細觀看,可以發現蘇鐵上面布滿密密麻麻的白色物體,包覆住鐵樹的枝葉以及芽心,原來是遭到白輪盾介殼蟲的入侵,從南到北,只要是蘇鐵科的植物無一倖免,這個孓遺時代就已經存在的古老植物,是否可以逃過一劫呢?

我們的島III

鏡頭下的世界

愛好攝影的王力平
文字:陳佳珣(公共電視記者);攝影:葉鎮中(公共電視記者)

拍攝動物是一個挑戰,苦苦守候,只為按下快門的瞬間,那張生動的相片;背後用了多少心血,是外人所不知道的。在生態攝影界中,像王力平一樣擁有紮實的學術背景的人並不多,也讓他的相片有別於其他生態攝影工作者,從他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情形呢?

環境節日

遨遊「High」洋生物多樣性

作者:黃鳳娟、張文樺

今年5月中,行政院國科會公布2001年以來推動「台灣深海生物多樣性之調查研究」的成果,共發現603種台灣以往未曾見過的深海生物,正當人類邁進一步探測海底生態之際,依此科技展開的商業觸角也打響了深海生態警鐘…… 攝影:懷特森

環保運動的先驅瑞秋•卡森在1962年的著作《寂靜的春天》中寫道:「各種生物,從最小到最大,生死大權全操在海洋的手中。」小從細菌、病毒,大至數噸重的藍鯨,生命源自海洋的思維在在獲得印證。

 

讀者投書:

定格在海洋珊瑚礁遭人為破壞的訴求為何是濫情

作者:陳昭倫(珊瑚礁學會 理事/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最近國際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發起的「國際珊瑚礁生活權的連署宣言」的網路連署,正在網路上熱烈的展開。在短短的3天之內台灣熱愛珊瑚礁的同好踴躍的簽署,已讓台灣名列第二名,僅次於美國和馬來西亞之後。但是,就在為此項義舉喝采的同時,確在中國時報5月21日的報導「復育珊瑚 鯝魚向山頂游方力行揭暖化真相」一文中看到ㄧ段令人無法苟同的報導,「不要再將畫面定格在海洋珊瑚礁遭人為破壞的濫情上,幫幫忙,如何讓淺海野生珊瑚大量人工繁殖,才是挽救台灣海域珊瑚群生態的重要關鍵!」。我不僅要問:定格在海洋珊瑚礁遭人為破壞為什麼是濫情?還有淺海野生珊瑚真的能夠大量人工繁殖?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我們的島

環境節日

讀者投書

本會快訊

熱門內容
大巨蛋說明會草率通知 民眾退場不為遠雄背書
巴基斯坦漁村觀察的反思:從「環境正義」觀點重新思考海洋文化
熱門關鍵字
生物多樣性 水資源
推薦評論
關於慈濟內湖基地案 給證嚴法師的一封信 (32)
科際整合小錦囊 (15)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 :擴大窮人供水普及率 世銀採私有化方案 NGO反對--﹥

摘譯自2007年5月

,只要兼採兩者優點,建立一套創新的公私合作關係,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利。」

全文及圖片詳見

 
台灣新聞  --﹥

貓空8成茶坊餐廳 山泉水不合格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自由

來水。衛生局自92年起抽驗業者使用的山泉水,多年來不合飲用水標準的比率始終居高不下。姜郁美說,山泉水總生菌數、大腸桿菌群超出標準,代表水源可能被動物排泄物、植物黴菌污染,人體過度飲用,可能會引發腹部不舒服,嘔吐、噁心。

 

縣府推生質柴油 業者吐槽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中國時

減少80%—90%,但卻會降低車輛引擎效率及增加油耗量。在兼具環保及經濟考量下,使用B20規格生質柴油才是最佳選擇。但目前生質柴油生產成本,每公升高達36元,比市場石化柴油價格貴太多,在未具市場競爭力之前,李不諱言說,政府花大錢生產生質柴油,不如投入經費做好植樹及水土保持,這樣「卡實在」。

 

花蓮縣發展無毒農業 農民齊聚「農民學苑」上課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中國時

合,民眾的肯定與支持更是助力。尤其近3年多來的茁壯發展,讓消費者對「花蓮無毒農業」品牌,愈來愈有信心,看到花蓮無毒農業品牌標章,就等同於純淨、安全的品質保證,這也是眾多農民以實際行動支持,一起打拚下的成果。

 

北市長:空調固定26至28度、下班電腦關機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中國時

制,郝龍斌也表贊成,也同意市府未來採購生質汽車,並請各局處進行耗油量年增率分析,並朝向逐年減少而努力。戴錫欽也建議市府打造對腳踏車友善的環境,除了河濱腳踏車道和信義計劃區部分腳踏車道外,北市交通狀況不利腳踏車行駛。交通局長羅孝賢表示,今年會以捷運站為中心規畫腳踏車步道,讓腳踏車族更安全地騎乘,預訂6月底完成初步規畫,年底前選定幾個捷運站作為示範。

 

苗縣新增2歷史建築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自由時

永豐餘疑非法掩埋 周邊草木枯萎井水變黑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自由時

所指的富豐山坡地是當地磚廠的私有地,雙方曾於91年簽訂為期1年再利用合約,由紙廠提供煤灰供應磚廠製作再生產品,但磚廠是否確實用於再利用,有無掩埋,都不是紙廠所能控制。不過,如果經開挖確認有非法掩埋事實,永豐餘願清理。

 

桃縣生活汙水 排入淨水廠取水源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聯合

導引至平鎮市鎮興里的農田、池塘排放。半年前,平鎮市農民發現後向社區抗議與圍堵渠道,於是,生活汙水就此搭排石門大圳。

 

七星潭飯店案 議員:縣府違法核准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自

,國有財產局已經同意展延租用到今年,土地租用應該沒有違法問題,至於其他問題將會進一步探討。

 
國際新聞  --﹥

基改稻米獲准通過 美國農民擔憂

摘譯自2007年5月2


 

海洋暖化 鯨豚存活面臨威脅

摘譯自2007年5

 

美方向中國施壓 希望採取更強有力的食品安全措施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路

國會和消費者感到憂慮的一大問題。「我們的目標是盡一切努力,建立一個保障食品消費安全的體系,不管食品來自世界何方,」約翰斯在會議場邊告訴記者。

 

美預估2030年前國際能源耗量增加57%

摘錄自2007年5月22日法

原油每日供應量將比2004年供量增多3500萬桶,每日供應8300萬桶原油。預估石油輸出國組織日產量將增加2100萬桶,非油國組織國家產量將增加600萬桶,才夠滿足需求。其它報告重點包括:平均每年增長2.2%的煤炭耗量,居全球能源消費成長之冠。

 

紐約的計程車將在5年內全部換成環保車

摘錄自2007年5月23

,把眼光放遠,它決對是划算的。計程車全面環保化,是彭博替紐約規劃的永續環境計畫之一,這項計畫目標是在2030年以前,把紐約市的廢氣排放減量30%。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歐盟民眾支持禁煙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

的癮君子也支持,禁止在餐廳、辦公室及其它室內工作場所與公共場所吸煙。歐盟執委會估計,吸煙造成每年歐盟境內65萬人死亡;雖然80%的歐盟民眾都知道二手煙對健康的害處,但每年因二手煙而致死的歐盟民眾仍高達8萬人。

 

中國新聞  --﹥

寜夏38家重點用能企業列入能源審計範圍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中

全區250多家重點用能企業進行全面的節能監察檢測,幫助企業排查節能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企業制定節能降耗的措施和辦法。

 

全球變暖提出新課題 中國將調查冰川變化情況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人

查,建立冰川動態資訊檔案,是保存可能消失的資訊資源的最佳途徑。開展新一輪冰川資源調查工作,能夠更加科學有效地監測西部冰川災害,有效評估冰川變化對西部尤其是西北乾旱區水資源的影響。為配合此次調查,中國科學院也立項開展了「西部冰川變化監測及其影響評估方法研究」,將預測冰川可能發生的變化趨勢,為中國冰川資源及其變化調查、冰川變化影響評估提供一套集成的方法。

 

可再生能源 2020年在能源結構中比重將達16%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人

 

寧夏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年引黃水量7年減少20億立方米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人民網

擴大節水高效的經濟作物種植,大力推廣農業節水耕作技術,實現了節水增效。

 

生態環境惡化得到遏制 自然保護區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5%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人民

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據瞭解,中國目前在相關規劃和政策中已開始考慮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因素,防止由於資源和土地過度利用對氣候變化及生物多樣性造成的消極影響。

保護生物 中—歐生物多樣性示範項目啟動

摘錄自2007年5月23

計劃署共同發起,歐盟援助3000萬歐元,其中2100萬歐元用於地方示範項目。每個地方示範項目要求至少50%配套資金,並由至少一個國際組織和一個國內組織合作。

每年投入1.5億元治理 陝西渭河水質逐漸變好

摘錄

廠,探索出了一條企業建廠、政府建網、市民付費、政府監管、市場運營的污水處理路子。

 

綠色學習課表  --﹥

2007永續發展際論壇

開始時間: 2007/05/29 - 9:00am

結束時間: 2007/05/30 - 12:00pm

地點: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承辦:財團法人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
報名:以傳真、電子郵件、或線上報名方式完成報名(報名表下載線上報名系統)
電話:(02)23753013 #176 傳真:(02)23753011
E-mail: 謝秀玲galan@ier.org.tw; 謝雯凱 winkai.air@gmail.com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1987年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將永續發展定義為「滿足當代的需要,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要之發展。」1992年聯合國於里約舉辦之環境與發展會議,將永續發展的觀念推廣於世界各國。2007年適逢此報告提出20週年,也是里約高峰會議提出21世紀議程15週年。去年台灣舉辦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擴大民眾參與永續發展事務,今年則以國際論壇方式,邀請國外永續會委員與成員來台,就國內外永續發展狀況進行交流,並提供學習典範。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將於96年5月29-30日於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辦理「2007永續發展國際論壇」,研討會將邀請韓國、日本、芬蘭等各國永續會人員針對國家永續發展策略、永續發展指標進行討論。會場中有同步翻譯,報名人數限制於200人,有意了解國外永續發展現況者,請盡速報名。

詳情請見 http://www.ier.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08 

 

2007陽明山蝴蝶季——蝶舞草山開幕式

 

習尊重各種不同的生命,因為,地球豐富且多樣的生態資源,需要所有參與運作的生命共同努力,當然,也包括了人類。

詳情請見2007陽

蝴蝶博覽會

詳情請見2007陽明山蝴蝶季

2007陽明山蝴蝶季——國家寶藏探索

蝶季

 

彩蝶心•草山情

入了互動的成員,只是每一種生物,在互動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罷了。

007陽明山蝴蝶季

 

公民前線講座(七)-改變台灣的力量在哪裡

 

 

2007「展望」系列演講~「從環境變遷的角度談臺灣的生態與文化特性」

2007/05/25 - 7:00pm

2007/05/25 - 9:00pm

主辦: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主講:郭城孟 (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主題:「臺灣的前世今生- 從環境變遷的角度談臺灣的生態與文化特性」
地點:台大應力所國際會議廳

從2003春開始舉辦的「展望」系列演講,每年分春秋兩季於台灣大學應力所舉辦,至今已進入第五年的春季,已經舉辦完畢的八季,主軸分別是「生活科技」(2003年春)、「探索未知」(2003年秋)、「人與環境」(2004年春)、「科學的極限」(2004年秋)、「物理光耀世界—紀念1905物理奇蹟年的一百週年(I)」(2005年春)、「物理光耀世界—紀念1905物理奇蹟年的一百週年(II)」(2005年秋)、「觀察與認知 — 心靈•生物•地球 • 宇宙」(2006年春),以及「建構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慧的尖端工程」(2006年秋) 。在過去這四年裡,「展望」系列總共舉辦了64場演講,講題內容跨越物理、天文、生命、認知、環保,和尖端科技等重要領域,有些探討宇宙的起源,有些則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很高興在每一場演講中,都能夠在應力所看到滿場的聽眾,專心傾聽學者的演講,同時也和講者熱切的互動。我們誠摯地希望,這一系列演講不但可以協助熱心求知的一般民眾獲得尖端科技新知,更希望能對我們的青年學子產生一些影響,在「展望」的年輕聽眾之中,未來能夠產生同樣傑出的學者。

春季系列將從今年4月20日開始,主題是「明天過後 — 從環境變遷看地球生物的未來」。我們邀請到了中研院、台大、清大,和中央大學等校的傑出學者,從氣候、環境、動物、植物,和海洋生物等不同角度,來探討這個關係全人類未來命運的重要課題,系列最後是由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作出結論。

 

我們的島I: 竹村桃源夢--﹥

文字:郭志榮(公共電視記者);攝影:張光宗(公共電視記者)

上山尋夢,當人生做出不同選擇,轉了彎,景致不同。不到30歲的賴盈羽,放棄城市裡的生活,一個人前往深山,經營她的有機農場,在簡單自然的生活中,打造現代的桃源夢。

進入太魯閣,中橫的美麗風景,沿著道路無限開展,二旁高聳的懸崖,無異是大自然中最險峻的屏障,擋住人類所有去路。但是在看似無路之中,卻有幽徑,通往桃源深處。

在花蓮無毒農業的體系中,賴盈羽是一位名人,也是一位奇人,一位年輕女生為了實現有機夢,進入深山種植水蜜桃,已經成為當地的傳奇人物。為了解她的苦心,也探詢山中的美景,我們跟隨著她,準備進入她所形容,必須越過好幾座山的農場。

來到中橫回頭灣的空地上,賴盈羽將準備帶上山的物品,一一搬運下車,等待接應的車輛,載運進入她的桃醉農莊。開著農用搬運車前來的是自立,原本他是地主,將農場租給賴盈羽經營後,就協助農場經營,幫忙管理果樹。

 搭上自立戲稱的台製F1賽車,開進竹村產業道路。這條隱密的山路,通往深山內的梅園與竹村農墾區。由於道路十分狹小,一般車輛無法通行,只能藉助農用搬運車進入。

賴盈羽放棄城市生活,前往深山經營有機農場          中橫的美麗風景          賴盈羽將準備帶上山的物品搬運下車,等待接應的車輛

道路狀況十分不良,不僅要留心頭頂突出的岩石,還要注意緊鄰車旁的懸崖,一路上十分驚險。山路沿著陶賽溪而行,必須經過4座吊橋,才會抵達竹村。車子緩慢爬行將近半個小時,來到梅園村落,這是山中第一個農墾區。

農墾區都是台地地形,早期由退役榮民進入開墾,目前都已放領給第二代子女,人口最多時有數百人,但是近年來由於道路損壞嚴重,居民交通不便,陸續將土地賣給太魯閣國家公園。交通不便,一直是當地居民的困擾,行走在危險的山路上,人車如同賭命。

農場地主自立          自立戲稱的台製F1賽車          進入農場的道路狀況十分不良

經過第三座吊橋,馬上又碰上一段崩塌的道路,必須以車輛接駁,才能繼續前行。經過四座吊橋後,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終於進入竹村農墾區。整個地區依高低地形分佈,分成7個台地,不同墾戶居住在不同台地。

在竹村第二台地上,原本是榮民畢爺爺的農場,畢爺爺過世後將土地捐出,建立一所教堂,提供外來者住宿,賴盈羽3年前上山,第一個落腳處就在這裡。一路向上爬昇,賴盈羽的農場,在最高的台地上,一棟簡陋的連棟平房,就是賴盈羽居住和工作的場所。這次上山,賴盈羽的父親賴光男,已經先到山上幫忙,協助女兒處理農場雜務。門口一隻前腳全斷的小狗,原本屬於畢爺爺,現在收留在到農場裡,叫做袋鼠小白。

畢爺爺過世後捐出土地建立的教堂          進入農場遇見崩塌的道路          賴盈羽的農場桃醉農場

為何選上這個深山偏遠地區經營農場,背後有著一段故事。賴盈羽的父親愛吃水蜜桃,又想幫自立,於是將它租下來。租下來的農場遠在深山中,賴盈羽自告奮勇上山經營,開啟她的人生新方向。原本賴盈羽生活在城市之中,完全沒有務農經驗,現在不僅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務農,而且還堅持有機耕種,是難上加難的工作。城市女來到山上,沒有多少人認為她能夠撐下去,更不相信完全不懂農事的人,能夠種好水果。

從一開始的挫折,賴盈羽沒有退縮,一個人就在山中撐著,靠著自立的協助,不斷改良土質,將水蜜轉向有機種植。3年來,水蜜桃年年成熟結果,城市女子變成農業專家,辛苦堅持終於有了成果。

袋鼠小白          賴盈羽自告奮勇要求上山經營農場          為了彌補虧損,農場內種植短期收成的蔬菜,一樣堅持有機的種植方式

水蜜桃收成,原來為著可以銷售高興,卻沒想到風災一來,造成路斷,除了少量以人工揹出販賣,許多水蜜桃運不下山。賠錢經營不是品質不佳,而是交通不便,讓水果送不到市場銷售。但年年虧損,沒有磨滅賴盈羽的信念,她始終相信,有機種植是可以成功的路。

為了彌補虧損,農場內種植短期收成的蔬菜,一樣堅持有機的種植方式。農莊由賴盈羽經營,自立協助管理,需要人手時,才臨時招募人力,需多事賴盈羽必須自己勞動。

以營火焚燒枯枝,一天的工作又將結束,賴盈羽在山中轉眼已過3年。摸黑下山,開始準備晚餐,簡單吃吃。吃完飯,沒有城市裡的種種娛樂,早早關燈睡覺,準備明天一早的工作。上次風災,一些果樹受損,賴盈羽運上樹苗準備補種。對於有機種植,自立和其他傳統農民,總是覺得困難重重,甚至擔心這樣照顧樹木,不夠建康。由於經營方向的認同不一,讓雙方合作有著陰影,盈羽擔心今年會做不下去,農場的願景終將幻滅。

賴盈羽的桃醉農場菜園          以營火焚燒枯枝,一天的工作又將結束          果樹樹苗

下山時刻,賴盈羽帶著無毒蔬菜送下山檢驗,心裡卻掛記著農場續租的事。回到城市中,賴盈羽沒有度假心情,跟著花蓮有機農戶,環島取經,讓自己的有機知識更加提昇。她們來到劉力學的有機農場,學習如何製作有機堆肥。

回到花蓮,在哥哥賴冠羽經營的民宿幫忙,她也將這裡當成一個推廣中心,試賣農場加工的產品。從西部到東部生活,兄妹一個人在山上、一個人在山下,彼此相互幫助,當賴冠羽確知自立不願再出租農地,哥哥心疼妹妹的苦心白費。重新回到山上,在開花時刻,盈羽想要回去看看農場,那是她努力3年的地方,更是人生的最美的記憶。盛開的桃花,將山坡染成粉紅花海,美麗的景致,像是世外桃源。農場被收回,讓賴盈羽可惜已經改良的土地,無法再永續經營。

即將告別桃醉農場,為帶不下山的小白擺上滿滿食物。農場夢碎,但是賴盈羽仍然不願放棄,她想找尋另一座山,實現她的桃源夢想。從城市裡來,賴盈羽愛上山林生活,對她而言,有機農業不僅是工作,更是一門人生哲學,在人與自然之間,一場無悔無終的愛戀。

跟著花蓮有機農戶,環島取經          桃醉農場是賴盈羽努力3年的地方,更是人生最美的記憶          即將告別桃醉農場,為帶不下山的小白,擺上滿滿食物

 

我們的島II: 蘇鐵生死劫--﹥

文字:林燕如(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添寶(公共電視記者)

中國人對鐵樹一直都很喜愛,加上傳說有避邪的效果、樹型又優美,總是可以在庭園內看到鐵樹的蹤影;不過如果仔細觀看,可以發現蘇鐵上面布滿密密麻麻的白色物體,包覆住鐵樹的枝葉以及芽心,原來是遭到白輪盾介殼蟲的入侵,從南到北,只要是蘇鐵科的植物無一倖免,這個孓遺時代就已經存在的古老植物,是否可以逃過一劫呢?

在台灣這座島嶼上,有一種植物橫跨了好幾個世紀,追溯起來至少是在1億4千萬年前就在地球上繁衍,它就是被稱活化石的蘇鐵。

蘇鐵又稱鐵樹,常被人跟棕櫚和海棗搞混,但仔細分辨仍可辨出其中的差異。

相傳鐵樹是由鳳凰轉化而成,因此羽狀複葉像是鳳凰尾巴的模樣。由於鐵樹深受中國人喜愛加上樹姿優美,在園藝植物中很受歡迎,據說早期原住民都到台東紅葉村山上採集蘇鐵出來販售,這才引起學者的注意,發現在紅葉村的山上有這樣一片珍貴的台東蘇鐵區,因此在1986年6月按照文化資產法,將占地最廣的台東鹿野溪上游劃設為蘇鐵保留區,在巡山員加強巡邏下,盜採情況已有所改善;但沒想到在2005年年初卻遇到一波更大的危機,就是白輪盾介殼蟲的入侵,造成保留區的蘇鐵全區感染,無一倖免。

白輪盾介殼蟲是從越南進口蘇鐵苗木挾帶進來,先在北部平地的校園傳出災情,由於白輪盾介殼蟲生長迅速、繁殖數量多,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全台的蘇鐵都發現到介殼蟲的危害。遭受到白輪盾介殼蟲侵入的蘇鐵,葉片會因為小蟲吸食汁液,導致枯黃無法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推測白輪盾介殼蟲疫情波及台東蘇鐵保留區的原因,應是人畜的夾帶,並隨著風力讓介殼蟲的幼蟲四處散布,目前台東只有海岸山脈的蘇鐵保留區得以保全。為了避免繼續惡化下去,台東林區管理處積極展開防治工作,從物理防治到生物防治以及化學防治方式,三管齊下,希望能夠搶救回這種古老的植物,目前蘇鐵的危機總算暫時減緩。

蘇鐵葉片上的白輪盾介殼蟲          治療台灣蘇鐵用藥          台東蘇鐵就像長蛇一般蜿蜒在石壁上

採訪側記

蘇鐵,也就是過去大家常說「鐵樹不開花」的鐵樹,其實鐵樹每年都會開花,只不過鐵樹是雌雄異株,所以看到不開花的鐵樹,大概就是雄樹。

來到台東蘇鐵保留區內,台東蘇鐵就像長蛇一般蜿蜒在石壁上,令人感到十分稀奇,不同於平地上所看到的蘇鐵。這裡的蘇鐵或許是受限於地形的緣故,大部分都橫臥在地上,分株三、四株甚至有五株以上,堪稱奇觀。

 

我們的島III 鏡頭下的世界--﹥

文字:陳佳珣(公共電視記者);攝影:葉鎮中(公共電視記者)

拍攝動物是一個挑戰,苦苦守候,只為按下快門的瞬間,那張生動的相片;背後用了多少心血,是外人所不知道的。在生態攝影界中,像王力平一樣擁有紮實的學術背景的人並不多,也讓他的相片有別於其他生態攝影工作者,從他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情形呢?

吹著長笛、喜歡聽古典樂曲、擅長寫作、略通素描的王力平,是一位生態攝影工作者。是生命中那股不安定的靈魂,厭煩了上班下班、吃飯睡覺的生活,在迷上看鳥後,就一頭栽進生態攝影的領域,即使收入不穩定,卻過得很快樂。

王力平跟金門結緣是在念研究所的時候,他的碩士論文就是研究金門的夏候鳥「栗喉蜂虎」,因為有紮實的學術背景,王力平的攝影作品裡就有點「學術」的味道,他不喜歡把鳥拍滿整個相片,而把鳥類的生態行為和棲地特性呈現出來。透過他的眼睛、透過他的鏡頭,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

採訪側記

王力平明信片攝影作品環頸雉讀王力平寫的文章,就可以知道他有著雙魚座的浪漫情懷;印象最深刻的是,用他的作品印成的明信片。一天晚上,5歲的姪子看到這些相片,問我這是什麼?我翻到背面看一眼說明,才詳細看了王力平所寫的短文,徵得他的同意,用數位像機翻拍一張跟大家分享。

環頸雉
我不是歸人,也不是過客,偶然落籍在這片
陌生的土地,而「適應」卻是最大的天賦。

從文字跟相片,我知道環頸雉會在高粱田覓食,牠不是金門的原生物種,也不是遷徙的候鳥,偶然來到金門,卻能適應良好、大量繁衍,因為在金門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蹤跡。這是我解讀到的訊息。

 

環境節日遨遊「High」洋生物多樣性--﹥

作者:黃鳳娟、張文樺

攝影:懷特森今年5月中,行政院國科會公布2001年以來推動「台灣深海生物多樣性之調查研究」的成果,共發現603種台灣以往未曾見過的深海生物,正當人類邁進一步探測海底生態之際,依此科技展開的商業觸角也打響了深海生態警鐘……

環保運動的先驅瑞秋•卡森在1962年的著作《寂靜的春天》中寫道:「各種生物,從最小到最大,生死大權全操在海洋的手中。」小從細菌、病毒,大至數噸重的藍鯨,生命源自海洋的思維在在獲得印證。

海洋生態系複雜而多樣

台灣雖小,僅佔全球陸地面積不及0.025%,但是台灣所擁有的海域物種卻是全球平均值的400倍,佔全球總種數的1/10。

海洋生態系複雜而多樣,更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奇特生物,圖為海龍。(照片來源:維基百科)為什麼台灣的海洋物種多樣性這麼高?我們首先要先瞭解台灣的地理位置,台灣位在全球海洋生物密度最高的東印度地理區,周圍又有黑潮、中國閩浙沿岸冷水流、南中國海等不同水團流經,也是東海、南海及菲律賓三大海洋生態系的交會處。而台灣本島加上周圍小島的海岸線總長超過1,500公里,涵蓋了陸棚、大洋、河口灣、紅樹林、岩礁、珊瑚礁、草澤和潟湖等多樣的海洋環境。複雜而多樣的海洋環境,孕育了各類的魚蝦蟹貝,更是候鳥遷徙、魚類洄游的落腳處。

台灣沿近海域的漁業資源理應豐富,但是近年來台灣的漁獲多來自遠洋漁船。

漁源枯竭 台灣也不例外

根據漁業署統計,目前台灣一年的漁獲量約為130萬噸到150萬噸,其中養殖佔25萬噸到30萬噸,沿海、近海漁獲量合計僅15萬噸到25萬噸,餘約60萬噸到80萬噸都是遠洋漁獲量所貢獻,遠洋作業船隻數量約僅全台漁船的6%,漁獲產量卻超過全台總漁獲量的5成。

由於過漁、棲地破壞及人為污染等原因,漁產量已大幅衰退,台灣沿近海的漁獲量近年跌了1-2成,不少台灣漁船因此跟中國大陸漁船交換漁獲,或進行海上交易,甚或到對岸去買漁獲。近海漁產資源步入枯竭階段,是台灣漁業政策亟需正視的問題了。

海洋─地球最大的維生系統

全球漁產量及海洋生物多樣性在迅速衰退中,造成的原因已公認為:(1)過漁、(2)棲地破壞、(3)污染、(4)外來種,即使可能成為「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5)全球氣候變遷,追究到最後依然是人為因素。在人類重經濟輕環保、重陸域輕海洋,肆意掠奪及污染、破壞下,豐富而多樣的海洋生物資源逐步邁向枯竭。

2048年後,人類將無海產可吃!?海洋學者發出嚴重的警告。不僅吃的食物直接或間接來自海洋,海洋也吸收並循環養分、淨化廢物,有平衡碳、氧,調節氣候的功能,主宰著整個生態系正常的運作,是地球最大的維生系統。

看不見的海洋 看得見的危機

硫磺怪方蟹(圖片提供:鄭明修)科學家在2006年全球海洋生物普查工作中發現可以忍受海底火山口高溫的深海蝦、截至目前看過最大的龍蝦,以及在南極冰層深處所發現的許多新物種,而這還只是所發現的其中一小部分。

甫於今年5月初獲得日本「生態學琵琶湖獎」的鄭明修,30年來持續研究台灣海洋生態,而他在2004年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關於硫磺怪方蟹生態的論文,更是學術上的一大成就,展現處於地震帶的台灣擁有不為眾人周知的特殊海洋生態;5月中行政院國科會公布2001年起推動「台灣深海生物多樣性之調查研究」成果,也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共發現603種台灣以往未曾見過的深海生物,其中80種更屬於世界新種生物。

當人類邁進一步探測海底生態的同時,依此科技展開的商業觸角也打響了深海生態警鐘,我們可以閱見陸地資源日漸緊張的今天,深海資源如金屬硫化物等礦產已成為許多國家鎖定的目標。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持續和其他公約與國際組織之合作,探討國家管轄權以外公海海域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深海海底遺傳資源探勘及永續利用核心等問題。幾場聯合國總部召開的非正式會議討論中,人類資源共享的原則再度被提起,相較於主張深海基因資源的活動應遵循公海自由原則的國家,發展中國家則強調深海基因資源開發所得利益不應是經濟和技術發達國家的特權,因此主張要建立新的國際法律機制使發展中國家能夠分享這一利益,即便在分享利益上難有共識,但是與會各方都同意加強發展中國家參與海洋科學研究與資源管理的能力建設。

關於超越國家管轄範圍外的深海海底遺傳資源探勘與使用部分,台灣為海洋國家,應密切注意此一議題後續的發展,一方面遵循國際法規的規定,共同致力於海洋資源的保護;另一方面也應維護台灣在此方面的權益。

【資料來源】
•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育/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 邵廣昭
•2007「展望」系列演講~「明天過後─從氣候變遷看海洋生物的未來」/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戴昌鳳
•生物多樣性概論/海洋生物多樣性/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戴昌鳳
•海洋生物多樣性/全球還境變遷導論 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魏國彥 許晃雄 
•.「2006科學季特展:多樣性台灣」特展系列(五) 生物的多樣性價值與財富
國家管轄海域外生物多樣性管理問題 相關國際組織與論壇的活動
國家管轄範圍以外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與可持續利用問題非正式工作組會議若干熱點議題
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8屆締約方大會報告

【延伸閱讀】
探索台灣的深海魚類
海洋立國願景 欠缺法律支持
【海洋保育人物】鄭明修探索海洋「內太空」
探索海底火山旺盛的生命力
成立海洋事務部以落實台灣優先
台灣深海生物研究 6年發現80種世界新種生物
世界保育聯盟催生海洋保護區網絡 盼世界齊力牽成
商業捕撈無度 2048年無魚可吃
夏威夷劃設全球最大海洋保護區
生態「漁」跡不永續 專家建議採購食物鏈末端魚種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成立 初期強調復育與監測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讀者投書定格在海洋珊瑚礁遭人為破壞的訴求為何是濫情--﹥

戳破珊瑚大量人工繁殖的偽科學

作者:陳昭倫(珊瑚礁學會 理事/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最近國際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發起的「國際珊瑚礁生活權的連署宣言」的網路連署,正在網路上熱烈的展開。在短短的3天之內台灣熱愛珊瑚礁的同好踴躍的簽署,已讓台灣名列第二名,僅次於美國和馬來西亞之後。但是,就在為此項義舉喝采的同時,確在中國時報5月21日的報導「復育珊瑚 鯝魚向山頂游方力行揭暖化真相」一文中看到ㄧ段令人無法苟同的報導,「不要再將畫面定格在海洋珊瑚礁遭人為破壞的濫情上,幫幫忙,如何讓淺海野生珊瑚大量人工繁殖,才是挽救台灣海域珊瑚群生態的重要關鍵!」。我不僅要問:定格在海洋珊瑚礁遭人為破壞為什麼是濫情?還有淺海野生珊瑚真的能夠大量人工繁殖,而挽救台灣海域珊瑚群生態嗎?

首先,全球的珊瑚礁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猶如全球暖化是個事實。誠如國際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網頁上所講的,我們已經損失到全球15%的珊瑚礁,而有30%正因為人為的活動正面臨滅絕的威脅。如果這樣的衰退速度無法減緩或停止,在太平洋島國將有超過2億的人口的生計會立即受到影響。在國際珊瑚礁生活權的連署宣言中,更闡明了全球所有的珊瑚礁都有不受到過度漁撈、污染、白化、海洋酸化和缺乏計畫的海岸開發等生活權利。國際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預計連署的人數為百萬,希望在2008國際珊瑚礁年開始,以這100萬人的連署向全球擁有珊瑚礁的國家訴求保護珊瑚礁的責任。台灣以擁有多樣的珊瑚礁生態為榮,如同全球努力的除去人為破壞珊瑚礁生態的行動,難道這是濫情嗎?

淺海野生珊瑚或是造礁珊瑚是建構熱帶與亞熱帶珊瑚礁生態系的主角,而這樣的生態系在地球上已超過兩億5000萬年。然而 不管無性生殖或是有性生殖而來的造礁珊瑚品系生長極為緩慢,最快的軸孔珊瑚1年達20公分,但是最慢的微孔珊瑚只有3公釐。況且,珊瑚礁生態系除了珊瑚之外,還需要其他生物,包括魚蝦貝類、藻類與眼睛看不見的微小生物等,是相當複雜的系統。而且珊瑚礁發育的海域通常是海水清冊,無陸域污染源的環境。以台灣周圍海域早已受到過度利用與污染的環境,既使能大量繁殖造礁珊瑚,如何能讓他們有生存下去的空間呢?除了發展養殖珊瑚取代野外採集珊瑚作為水族玩賞的商業目的之外,並沒有任何的科學報告證明大量人工繁殖造礁珊瑚,能挽救珊瑚生態。如果這是可行的方法,在台灣珊瑚礁區所投放的人工魚礁上移植的珊瑚如今何在?如果台灣真有這樣的技術存在,如何挽救台灣的珊瑚礁?資料在哪裡呢?為何不發表在有同儕審理(peer-review)的國際學術刊物,接受檢驗呢?讓科學的檢驗說明ㄧ切!不然就是偽科學。

1997年台灣的學界發起成立珊瑚礁學會,更在1998年加入國際珊瑚礁總體檢的活動。1999年台灣發生有史以來最大的珊瑚白化事件,導至台灣周圍海域損失了許多的珊瑚礁。但是,這10年來經過許多人不斷的努力,社會大眾漸漸的了解珊瑚礁生態對台灣海洋的重要性。2007更通過東沙海洋國家公園的成立,代表著我們正慢慢的邁向尊重海洋,愛護珊瑚礁的時代。猶如為了減緩全球暖化,發起全民騎單車上班ㄧ樣,而這樣的舉動絕對不是濫情!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彭郁娟 網編:彭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