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6.15
本日焦點:

 眾星獻聲為地球降溫

Live Earth7月7日在南非開唱 :: 照片來源:Soweto Gospel Choir

2007年6月12日ENS南非,約翰尼斯堡報導;陳維婷編譯;蔡麗伶審校

號召對抗全球暖化的「Live Earth」24小時演唱會,將橫跨全球七大州同步舉行。Live Earth於6月11日公佈南非站的演出陣容與售票訊息,表演地點在約翰尼斯堡近郊馬羅彭(Maropeng)的著名考古遺址—「人類文明搖籃」(The Cradle of Humankind)。

Live Earth全球環保演唱會預定在7月7日自澳洲雪梨拉開序幕,全球七大洲的其他城市將陸續加入連線,鼓舞世人以行動解決暖化危機…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五穀雜聊

蛋糕的滋味

圖片來源:青芽兒
亞飛8歲生日下禮拜就到了,他急急忙忙的提醒媽媽;媽媽也似乎期待亞飛會要求一個特別禮物,胸有成竹的告訴兒子:「我會送你一個由超過一百人做的蛋糕,好不好?」「超過一百人做的蛋糕!嘩!真是太偉大了!我可真 等不及了啦!」

吃著、吃著,亞飛嘴裡的味道變多了,他咀嚼的糕肉也變厚了。發覺它的層次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分明。當中有人的血汗與眼淚,有人和人的交往與合作,有人和自然的彼此承擔和疼惜,有人們的生命、人們的生活,有人們的成長、人們的生生世界…

 

讀者投書

吃海鮮,也要新文化

作者:陳永松(宜蘭大學動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中國時報登載廖學誠君〈林業經營的文化轉向〉,我極表認同。其實不僅林業經營要轉型,號稱海洋國家的台灣漁業經營亦須積極轉型。以往漁獲對象及漁法的不設限,再加上西部沿海受到工業汙染等的影響,使近年的漁獲量每況愈下。大陸沿海漁業亦面臨類似問題,更在竭澤而漁下,資源的新生早已亮起紅燈。

有鑑於此,台灣漁政單位在去年提出生態漁業的努力方向,主要是保育漁業資源,嚴禁危害資源或破壞生態的漁業。對於嚴重破壞生態的漁業,現階段目標鎖定鱙(吻仔魚)、珊瑚和飛魚卵等將於2009年起全面禁止…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五穀雜聊

讀者投書

本會快訊

熱門內容
5環委砲轟環署隨台塑鋼起舞 1人請辭抗議
英第4頻道紀錄片引起爭議 全球暖化是大騙局?
熱門關鍵字
綠化 能源危機
推薦評論
文建會不敢擁抱樂生 樂生拆遷危機未解 (1)
綠色唬爛:我們被廠商的綠行銷術洗腦了嗎? (4)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 :眾星獻聲為地球降溫--﹥

2007年6月12日ENS南非,約翰尼斯堡報導;陳維婷編譯;蔡麗伶審校

號召對抗全球暖化的「Live Earth」24小時演唱會,將橫跨全球七大州同步舉行。Live Earth於6月11日公佈南非站的演出陣容與售票訊息,表演地點在約翰尼斯堡近郊馬羅彭(Maropeng)的著名考古遺址—「人類文明搖籃」(The Cradle of Humankind)。

Live Earth全球環保演唱會預定在7月7日自澳洲雪梨拉開序幕,全球七大洲的其他城市將陸續加入連線,鼓舞世人以行動解決暖化危機。

音樂會選定的其他城市包括東京、上海、約翰尼斯堡、倫敦、漢堡、伊斯坦堡、里約熱內盧、與南極的英國科學研究站,最後在紐約畫下句點。

Live Earth將帶來超過100個世界當紅的音樂表演,希望能啟發全世界20億以上的觀眾,齊心協力加入這場抵抗地球暖化的公眾運動。

本次Live Earth音樂會其實是一項長期運動的序曲,此運動由「氣候保護聯盟」(Alliance for Climate Protection)與其他國際性非政府組織聯合發起,計畫連續推行數年,以敦促個人、企業與政府採取行動,解決暖化所帶來的融冰、海面上升、劇烈天氣等問題。

主辦單位在製作Live Earth的所有表演時,將採行新的環保守則,因應現場活動對回收、飲食、包裝、運輸、能源、用水,與場地本身造成的各種衝擊。

音樂會的發電與現場觀眾製造垃圾等問題也都納入考慮,他們將致力使產生的廢棄物減至最低,作為未來的現場娛樂表演活動的參考典範。

Live Earth並與網路媒體MSN合作,將音樂會實況向世界各角落播送。7月7日約翰尼斯堡站的音樂會可於http://liveearth.za.msn.com線上即時觀賞。預計透過MSN全球39個在地化的入口網站,預計每月吸引4億6千萬用戶。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台灣新聞  --﹥

政院通過萬頃農地釋出 開發田園社區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行政院會14日通過「農村改建條例」草案,將成立1000億元農村改建基金,全國釋出1萬公頃農地開發為「田園住宅社區」,每個社區面積至少25公頃,30%的低建蔽率,能保有完善公共設施。將進行補貼農舍修繕或新建、農村公共設施改善及進行田園社區興建等三大部分的農村發展計畫,以10年的期程完成三大改造方案。

在田園社區興建方面,經建會規畫此一田園住宅的開發,將會限定總量管制,全國開發上限考量訂為為一萬公頃。經建會主委何美玥表示,如此全國農地總面積將可有效控制,不致發生全國農地大量減縮情事,依據農委會統計,全國可釋出農地達16萬公頃,因此釋出1萬公頃絕不會危及糧食耕作安全存量。

每個田園社區不得少於25公頃(約北市大安森林公園),地點將選定在交通方便,公共設施較完備的區位,且田園社區為高綠化的社區,全區綠覆率應達50%,建築物也應採低強度開發及高綠化原則,因此個別建築基地法定空地的綠覆率,應達60%以上,其建蔽率不得超過30%,容積率不得超過60%。

質疑隱瞞新莊捷運工程問題 團體告常歧德違法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全民訴願救樂生小組發起人詹銘洲等人14日到台北地檢署表示,質疑台北市捷運局長常歧德對新莊捷運線工程問題未據實以報,漠視地下水危機。為維護未來捷運乘客安全,告發常歧德涉嫌刑法公務人員不實登載等罪及違反環境影響評估法,期檢方重視新莊捷運工程問題,盡速調查。

詹銘洲表示,日前有位大地技師的工程師,檢視捷運局所提供新莊機廠地質鑽探報告後發現,樂生療養院位於林口台地層上方,由透水性極高的礫石組成,地下水蘊藏豐富,加上新莊斷層剪裂帶通過,湧水問題一直都是新莊機廠施工的一大爭議。

他指出,捷運局對捷運工程進度、經費及可否通車情形經常發布不實消息,除以不實言論欺騙社會大眾,並使樂生療養院被隔離的老人家遭抹黑。詹銘洲表示,常歧德所為已涉嫌刑法第213條公務員不實登載罪、刑法第216條及環境影響評估法第20條,依法提出告發,希望檢方能重視捷運工程違法問題恐造成的後果,盡速調查。

 

自來水濁度提昇 環局:飲用水多煮5分鐘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東森新聞台中報導

因連日來豪大雨影響,台中市環保局取用自來水原水濁度均大幅提昇,平常原水濁度皆小於200NTU以下,經自來水公司向環保局回報原水濁度,今達1200至 3200NTU,高出平常日6至16倍以上,處理後之自來水質濁度亦較平日為高。環保局呼籲,民眾在供水不穩定時,飲用水應煮沸後掀蓋多煮3至5分鐘,即可降低消毒水味道及確保飲用水安全。

環保局表示,日前會同自來水公司加強抽驗管末之直接供水點水樣計35處,進行水質監測,其中餘氯0.6 -0.7毫克、pH值7.2-7.3符合飲用水之水質標準,濁度於平日水質濁度檢測結果大多小於0.5 NTU,因原水濁度較高致水質濁度偏高約達到0.5至1.9NTU,但仍符合飲用水之水質標準。
 

彰火環評補件不及 台電撤開發案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公共電視報導

由台電提出的、彰工火力發電廠開發案、日前並沒有通過環評審查,原本台電企圖尋求翻案,但最新發展是、台電已經決定撤銷開發案、不蓋彰工火力發電廠了。而台電曾經表示、如果不蓋電廠、台灣到了民國103年、就會有限電危機,到底情況有多嚴重?經濟部正在進行評估。

彰工火力發電廠沒有通過環評專案小組的審查,本來預定要在環評大會中翻案,但現在案子還沒進入大會,台電因為在6月15號以前補件來不及,所以決定要撤回案子,而公文也環保署也收到了。

至於將來經濟部,會不會再重提彰工火力發電廠的開發案,目前還沒決定。不過環保署也表示,如果將來再提彰火、新的興建方案,那麼整個環境影響評估的流程,就必須重頭再來。

 

屏東查獲斃死豬 追查是否用來包粽子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中廣新聞屏東報導

屏東警方會同縣府農業局和衛生局在屏東縣麟洛鄉一個廢棄豬舍,破獲一個斃死豬的私宰場,當場在一個冷凍庫裡面起獲12箱的已經支解的斃死豬肉,另外又在一輛小貨車上面發現20隻已經死亡以及奄奄一息的斃死豬,由於端午節前夕豬肉需求量大,警方擔心這些斃死豬被人收購用來包粽子,正深入追查這些斃死豬的流向。

屏東警方和縣府農業局官員在麟洛鄉查獲的這個斃死豬私宰場地出偏僻,查緝人員當場逮捕一名石姓男子,石姓男子供稱,這些斃死豬都是要用來餵魚的,由於他有宰殺斃死豬的前科,警方對他的供詞存疑,加上目前正值端午節包粽子,豬肉的需求量相當大,查緝人員擔心這些死豬肉被嫌犯魚目混珠,以低價賣給賣粽子的業者,正進一步追查這些斃死豬的流向。

 

有機驗證規範出爐 不得有農藥殘留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中廣新聞報導

農委會有意在制定有機農產品驗證辦法時,把有機農產品殘留農藥寬限值,由現在的「不得檢出」放寬為「5%以內的容許值」,遭到有機農業的專家學者嚴厲撻伐。

立法院今年1月底剛審查通過「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這個法案授權農委會研擬兩個子法,妥善管理國內和進口的有機農產品。農委會之前打算在子法中放寬有機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容許值到5%,這和目前各有機農產品驗證單位,對有機農產品檢驗「不得檢出」農藥殘留量的標準,寬鬆很多,引發各界不滿。

為了順應民意,農委會主委蘇嘉全今天宣佈,未來有機農產品不得有農藥殘留,同時,市面上的有機標章在2009年會完全換發成為「OTAP」標章,方便消費者辨識選購。

 

立院共識室內場所未全面禁菸 拒菸聯盟譴責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立法院朝野今天協商討論多時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達成雪茄館等部分場所室內不禁菸共識。由董氏基金會等115個民間團體組成的「台灣拒菸聯盟」,晚間發表聲明表示「夢想破裂」,並譴責反對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菸的朝野立委。

立法院朝野下午協商爭議多時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第15條條文內容,反菸團體極力爭取的「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菸」條文,贊成與反對各有立場,最後達成共識,將設有獨立空調及室內吸菸室的公眾消費室內場所、雪茄館、半戶外開放空間餐飲場所、酒吧及視聽歌唱場所,排除在禁菸場所外,其餘室內場所全面禁菸。

拒菸聯盟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菸草控制框架公約(FCTC)」,已獲得168國簽署,其中147國批准通過,必須依照公約規範修訂菸害防制法規,立法院的朝野共識不但背離 FCTC 規範,甚至還有18個月緩衝期,「台灣儼然在衛生領域成為第三世界國家」。

農作家禽遭保育動物危害 可人道獵捕宰殺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立法院14日三讀修正野生動物保育法,刪除馬戲團可輸入或輸出活體野生動物,及保育類野生動物產製品的相關規定。同時明確規定,農民面對作物或家禽遭保育類野生動物危害的緊急狀況下,可以依主管機關核定人道方式獵捕或宰殺。

條文中明定,經中央主管機關同意,只有學術研究機構、大專校院、公立或政府立案的私立動物園,供教育、學術研究用途,才能輸入或輸出活體野生動物及保育類野生動物產製品,刪除過去馬戲團也可輸入或輸出的規定。

另外,有鑑於台灣彌猴對台灣農作物與家禽等動物的危害,過去規範模糊且罰則偏高,農民通常只能自認倒楣。三讀通過條文明確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有危害農林作物、家禽、家畜或水產養殖,在緊急情況下,來不及報請主管機關處理,可依主管機關核定的人道方式獵捕或宰殺,以防治危害。

 
國際新聞  --﹥

增加都市綠地 有助於暖化現象趨緩

摘譯自2007年6月12日ENS英國,曼徹斯特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曼徹司特的居民喜歡在綠草地上享受陽光 :: 照片來源:FreeFoto認為全球暖化效應將反映在主要城市中的英國科學家們表示,都市公園與路樹數量的穩定成長,將可抵銷數十年的預期上昇溫度。這些公園與路樹同時也可望有助於降雨的保存,否則降雨將流至小溪、河流,最後回歸到海中。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估算,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中心,只要增加10%的綠地,都市表面溫度就能降低攝氏4度,等同於華氏7.2度。

上述關於溫度降低的數值,相當於受全球暖化影響之下2080年代的平均預測值。此種降溫的情況,導因於水分從樹葉與植物中蒸發到空氣裡的降溫作用,而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蒸散作用。

安諾斯博士(Dr. Roland Ennos)為曼徹斯特大學生命科學院生物力學專家,身兼一研究團隊領導者,其進一步解釋,「綠地可以匯集並儲存水分,效果比人工造景好上許多。當水分從植物與樹木的葉子中蒸發出來時,它可使週遭的空氣降溫,此種方式類似我們人體的排汗作用。」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華盛頓公約 執行成效有待加強

摘譯自2007年6月12日ENS荷蘭,海牙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鋸鯊因其獨特的外型而被當成展示動物,此外,肉、魚鰭也是人類取食的部位。 :: 照片來源: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在一場討論有關瀕絕物種貿易的聯合國大會上,來自171國政府代表日前已通過對鋸鮫(sawfish)的國際貿易限制,鋸鯊是一種類似鯊魚、有著獨特齒狀口鼻的大型魟魚;此外,與會代表也通過保護歐洲鰻的決議。

但根據發表於此次會議的簡報顯示,因部分國家的執行力不足,使得組織性的環境犯罪猖獗,程度與毒品、人口販賣、持槍犯罪以及洗錢等非法活動相當。

是次會議為華盛頓公約(CITES)的一部分,在11日的議程中,與會者決議,全球7種鋸鮫之中的6種列入「附錄一」名單,亦即全面禁止針對該類物種的貿易行為。不過,肯亞與美國則提出另一項聯合議案,希望7種鋸鯊均列入「附錄一」中。

目前唯一一種未被列為高度保護的鉅鮫,為發現於澳洲的淡水鋸鮫。為了回應澳洲方面的要求,該物種已被列入公約「附件二」名單,唯一允許活體交易的條件是必須賣給公共水族館作展示用途。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全球油產 四年內盛極而衰

摘錄自2007年6月15日聯合報英國報導

研究石油問題的英國著名智庫「油涸分析中心」(ODAC)指出,全球石油產量將在今後四年內達到頂峰,然後急遽下降,對世界經濟和人類的生活方式產生巨大影響。

他指出,標準石油(便宜又容易開採的石油)早已在二○○五年探頂。即使加上比較難採的重質油、深海和極區油藏,全球油產也會在二○一一年觸頂。

石油公司和油峰論者之間爭議不少,卻沒有人能否認需求正在飆漲。中國大陸和印度倚賴石油一如已開發國家,全球勢必加速採油。根據「國際能源總署」最保守的估計,今天全球平均每天耗油八千五百萬桶,到二○三○年將上升到一億一千三百萬桶。
 

基礎建設落後 印度水電問題大 國際企業也得自力發電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東森新聞報導

印度經濟起飛,但是都市基礎建設卻跟不上經濟成長的速度,許多城市都有缺水缺電之苦,許多國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前進印度設廠,沒想到被迫自掏腰包接水發電。

在印度古爾剛市,居民忍受著酷熱,不開冷氣也不開電燈,他們不是為了省電,而是因為根本就沒電!記者:一天多少時間停電?居民:有時候長達9到10小時。為了維持日常生活,這戶人家只好自己花錢安裝充電設備,白天就盡量不開燈以節省電力。除了停電,停水也是家常便飯,自來水一天才供應兩次,居民被迫到街上的水車去提水。

其實這戶人家的情況並不是特例,不只平民老百姓,就連當地許多國際性的大企業也都面臨缺水停電的苦境,這些企業本來想節省成本才搬到印度,現在卻因為要自己花錢發電得不償失。印度電力公司人員表示,目前印度的電力需求,供應與需求有兩成的落差。為了趕上都市發展的腳步,印度政府積極加強各項基礎建設,並且預料再過五年,電力就足以應付所有需求,但是在這之前,民眾以及企業只能繼續忍耐。

 

環保、能源發展 北歐向前看 挪威二氧化碳 海底鎖千年

摘錄自2007年6月13日中國時報挪威報導

北歐斯堪地納維亞三國80年代開始大量探勘生產的北海原油,雖嘉惠此一區域內挪威和丹麥兩國,尤其是挪威的經濟。

然而,全球石油危機的經驗,加上北海原油正以每年百分之十快速減產的事實,北海油田不但未改變這兩個國家對能源生態和安全的立場,反而使他們更加審慎,更了解未雨綢繆的重要性。

挪威擁有全世界半數的地下水電站,供應挪威全國99%的電力。身為一個能源充裕的國家,挪威不但不浪費能源,在別人排放二氧化碳時,挪威盡心研發二氧化碳儲存(CCS),把廢氣從產品中分離或捕捉出來,儲存在深海海床。

這是一項新穎,需要長時間研發、長期監視,並在安全上負起長期責任的技術。目前挪威擁有全球50%的二氧化碳儲存力。詢問奧斯陸國際氣候環保研究中心(CICERO)資深研究員瑞普多(K Rypdal),要把這些二氧化碳鎖在海底多久,一百年?她說,「不,一千年都不夠長!」

 

全球暖化/新加坡打造生質燃料製造中心 東南亞最大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東森新聞新加坡報導

新加坡政府致力推動環保,使用乾淨能源。全球第一大的風力發電公司(偉思特)VESTAS目前正與新加坡政府合作,預計年底蓋一座東南亞最大的生質油廠,除了帶給新加坡乾淨又環保的能源,更能提供七千多個就業機會。

新加坡政府正積極的吸引國外的乾淨能源公司到當地投資,而這股招商似乎已得到應有的回應,包括全球最大的風力公司VESTAS,以及歐洲最大的太陽能公司,都對在新加坡投資相當有興趣。

乙醇以及生物柴油將在2020年於全球佔有6%的市場,專家表示,新加坡可望在年底前成立東南亞最大的生物柴油製造中心。不過專家提醒,政府必須要全力支持才能有效的執行。

目前在燃料價格上,生物柴油及一般柴油的價格是一樣的,每公噸將近2萬新台幣,而乾淨能源在新加坡已被政府認定為主要發展的項目之一。如此一來將能幫助新加坡的經濟提升多達1500億新台幣,同時也可以在2015年之前提供多達7千多份的就業機會。

 

19億美元 聯國總部將翻修成綠建築

 

摘錄自2007年6月13日中時電子報紐約報導

聯合國耗時十年爭論的總部搬遷案,2006年底塵埃落定,仍維持在曼哈頓原址,並通過十九億美元的預算,進行大樓美容翻修工程,預定2015年完工,未來將符合紐約綠色城市的環保標準。

聯合國總部位於曼哈頓中城東側,依傍東河岸興建,橫跨五個街道,於1950年代落成,經過五十多年的使用,目前已陳舊落後,當時預定容納七十個會員國使用的大樓,現在增至一百九十二個國家,空間早已不敷使用,過去一年約召開七百場會議,現在一年則激增到八千場會議。

經過十年來多次激辯,去年底拍板,聯合國總部維持在原址,但舊大樓務必翻修整型。

 

中國新聞  --﹥

環保組織指過去10年 港人耗能浪費嚴重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中時晚報台北報導

香港環保組織「地球之友」表示,回歸10年來,港人製造廢物、用電及用水量增長,比人口增長還快,顯示香港是高消耗、高浪費及高污染的「三高城市」。

地球之友調查發現,過去10年,港人的人均用電量、用水量及廢物製造量都增加。香港的人均用電量10年來上升18%,人均家居用水量增加15%,運往堆填區的固體廢物增加25%;香港電燈公司和中華電力公司發電廠排放的溫室氣體也增加35%。

地球之友總幹事劉祉鋒表示,港府環保署在1998年曾定下目標,要在10年內將運往堆填區的固體廢物減少58%,但目前不減反增,顯示當局以鼓勵方式推行減少廢物,成效不彰,建議對家居廢物及工商業廢物引入收費制度。

 

中國開始發放豬藍耳病新型疫苗防控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中時晚報台北報導

中國農業部13日警告,中國目前處於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情好發期,疫情日益嚴重,除日前緊急撥款人民幣2億8000萬元外,14日起開始免費發放豬藍耳病專用新型疫苗防控。由於大部分豬隻沒有免疫,加上病毒擁有廣泛的污染面,豬隻大規模轉運更增加疫情傳播等因素,疫情防控問題嚴重。

中國今年前5個月有22個省份先後發生豬藍耳病疫情,當局及時發佈相關法令防控,中國農業部並加快疫苗研製,3個月內就完成實驗室研製,同時成立快速診斷法,成功研製出能夠鑑別豬藍耳病病毒的RT-PCR診斷試劑,即日起免費供應需要的養豬業者。

豬藍耳病又稱豬的繁殖與呼吸綜合症(PRRS),主要傳播途徑為呼吸道,是由外國傳入中國、嚴重影響養豬業者的傳染病,以繁殖障礙、呼吸困難、耳朵呈藍紫色、併發其他傳染病為主要病癥。

 

保護資源 西藏禁採汞砷泥炭砂金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中時晚報台北報導

中國西藏地區礦產資源豐富,青藏鐵路通車後,為加強當地礦產資源的開發與保護,西藏計畫禁止開採汞、砷、泥炭和砂金四大礦。新華社報導,目前西藏自治區政府和有關部門正在進行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將依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

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廳長王保生說,西藏有豐富的砷礦和砂金礦,但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看,應將這些礦產資源列入禁採範圍。汞和砷的開採污染水資源,泥炭開採可能破壞濕地資源,砂金開採可能破壞草原、河流等生態環境。

西藏擁有豐富的水、濕地、草原等資源,各類自然保護區共38個,總面積超過40萬平方公里,佔全區土地面積的34%,居中國首位。

上海浦東河道遭嚴重污染 野花被毒死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中時晚報台北報導

源源不斷排放的工業污水,使得上海浦東新區六團鎮的七灶港、八灶港、唐家濱等3條河道遭到嚴重污染,河面上的野花「一枝黃花」也被污水毒死。

上海「新聞晨報」報導,這3條河道在1年前還是魚蝦跳躍的小河,現在已經變成了可怕的大染缸;深紫、油黃、鐵銹紅、孔雀綠等各色污水,正讓這些河道漸漸失去生命的活力。

曾經承包七灶港與唐家濱交界水域,以捕魚為生的六團鎮純新村村民龔泉鑫說,從2006年6月開始,河水污染變得嚴重起來。到現在,河濱裡已經捕捉不到任何魚蝦了,徹底成了死水。

專家指中國太湖生態系統 20年內難好轉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中時晚報台北報導

據香港「明報」來自北京報導,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影軒在一項研討會表示,太湖「藍藻事件」暴露無錫有2大缺失:一是過度建設與生態相衝突;二是工程未能以「生態優先」為原則。

她說,雖然當地政府採取疏浚河道等治理措施,但這對太湖等大型湖泊作用不大,「這種外科手術式做法只能維持1、2年時間」。張影軒指出,日本生態科研部門經過20年研究得出結論是:湖泊「富營養化」本質上無法治理,藍藻事件表面上是自然生態問題,其實是人為造成。「科學技術解決無望,只有從社會學和政經體制上解決」。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也表示,太湖水質不斷惡化最根本原因是排入的污染物遠遠大於太湖環境容量,主要是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三大類,按照太湖流域現有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及太湖治理模式,未來10至20年太湖生態系統結構難根本好轉。

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泊水域面積持續萎縮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中國氣象報陝西報導

紅堿淖位於陝西省北部榆林市神木縣境內,是陝西省重要的濕地保護區,在當地乾旱風沙區背景下,紅堿淖作為荒漠中的綠洲,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湖區有30多種野生禽類棲息繁衍,紅堿淖鯽魚也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從2004年起,陝西氣象局、省農業遙感資訊中心開展了對紅堿淖連續動態監測專案,其遙感監測結果表明,1997-2004年,紅堿淖水體覆蓋面積急劇減少了14.6平方公里,減少面積為1986年水域面積的27.6%。

經過調查分析,紅堿淖水域面積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周邊地區環境氣候變化、農業灌溉與生態林建設用水、周邊煤礦開採、附近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上游補給水源河流水被攔截等。在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共同作用下,紅堿淖水域面積在1997-2004年期間大幅度減少。而水域面積的急劇縮減必將對其周圍的生態環境產生深遠的影響。

廣東水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中國環境報廣東報導

廣東省環保局近日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了對清遠市清城區和茂名市茂南區實施區域限批的有關情況。
據悉,清遠市清城區由於區內大燕河水質長期達不到功能區劃要求,樂排河水質為劣Ⅴ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已經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污染嚴重,對下游飲用水源構成較大的安全隱患。

廣東省環保局在2007年2月下達區域限批通知,暫停清城區範圍內的電鍍、印染、制革、造紙、禽畜養殖等新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根據區域限批要求,清遠市暫停了大燕河、樂排河流域的電鍍、印染等新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環評審批,關停了樂排河流域9家電鍍廠,整治了大燕河上游的3家皮革廠。目前,大燕河、樂排河水質已達到Ⅳ類水質標準。

中國控制電子產品污染多項行業標準2007年內出台

 

摘錄自2007年6月14日新華社北京報導

中國「電子資訊產品污染控制標準工作組」已經出台3項相關行業標準,另有6項標準預計在2007年底前推出,屆時將基本實現有害物質在電子產品中的替代和減量。

據資訊產業部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運行司黃建忠介紹,已經出台的標準對電子產品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檢測方法、污染控制標誌均有明確規定。預計8月出台的「環保使用期限通則」,規定如果電子產品中含有污染物,企業必須確保其在使用期限內不發生外泄和突變。另有5項標準涉及無鉛焊接等內容。

「國際貿易摩擦的增多使我國電子資訊產品出口風險增大。」黃建忠說,2007年8月,歐盟用能產品標準的生態化設計EUPs指令將正式生效,對電子資訊產品等用能產品的設計、製造、運輸、使用、回收等提出了生態化的標準要求,這一新指令將對全球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

 

綠色學習課表  --﹥

我們的島:彰火

開始時間: 2007/06/15 - 9:00pm

結束時間: 2007/06/15 - 10:00pm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彰火

1989年,彰化海岸開始填海造陸工程,成為彰濱工業區,其中,行政區屬於鹿港鎮的崙尾區南端,是台電「彰濱火力發電廠」的預定地。能源是個難解的習題,它是兩面刃,當我們享受能源提供的便利生活,也要付出代價。  

【人與自然】3952的約定

教育的形式,可以不侷限在書本與學校裡。山林本身,就是深奧的自然教室。鍾達誠老師為了讓學生能學得更多,決定用2年的時間培訓,在畢業前夕,帶領班上的都市小孩與學生家長,攀登台灣第一高峰――玉山。  

 節目內容詳見、訂閱電子報: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信義鄉布農族東埔獵人文化暨豐丘葡萄產業體驗之旅

開始時間: 2007/07/09 - 8:00am

結束時間: 2007/07/11 - 5:00pm

主辦: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
對象:須滿15歲以上,未滿18歲須成年親友陪同 
費用:每梯次每人收費2500元,共計辦理4梯次,每梯次20人
電話:(049)242-1167 金玉雲小姐
傳真:(049)299-1605 
Email:ic.ra@msa.hinet.net 

信義鄉為布農族人的祖居原鄉,今日布農人也在這塊土地上發展不同的部落產業風貌。玉山腳下的東埔部落素以樸質強悍聞名,至今仍保留濃厚的獵人文化色彩,可在行走獵人古道的過程中,認識到布農族的狩獵文化及生態智慧,並在野溪溫泉中放鬆緊繃的身心。豐丘巨峰葡萄的品質為全台之最,豐丘部落的布農族產銷班表現尤為翹楚,在葡萄成熟的夏季時節,正是進到結實累累的葡萄園中,體驗農戶辛勞及喜悅的絕佳時刻。 

詳情請見 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

世界新聞攝影展

開始時間: 2007/06/02 - 3:00pm

結束時間: 2007/06/24 - 5:00pm

地點:台北敦南誠品B2藝文空間
主辦:THERMOS、膳魔師、財團法人有容教育基金會

詳情請見誠品展演中心網站

東排灣與東魯凱部落的釀酒與祭典學習旅行

始時間: 2007/07/11 - 7:00am

結束時間: 2007/07/15 - 4:20pm

地點:台東
主講:劉還月
報名:即日起受理報名,請早行動,以免向隅,只接受21位朋友的報名。
聯絡人:劉還月
電話:0958020220
E-mail:liusir@pumo.com.tw

活動說明:

台東縣的金峰鄉在那裡?恐怕許多去過太麻里的人,都不知道就在太麻里的旁邊,有一個緊臨而立的小鄉鎮,就叫做金峰鄉!

歷史上的金峰,還真的跟太麻里鄉糾葛難分,民國35年初設鄉時,管轄的地方以虷仔崙溪(今金崙溪)流域為主,鄉名也叫做金崙鄉,轄有金崙、多良、歷坵、近黃及賓茂等5村,不久後政府決定將鄉鎮區分為平地鄉與山地鄉,以區分原住民和漢人的領地,金崙鄉靠海的金崙、多良兩村,劃歸太麻里鄉所轄,太麻里鄉原有的嘉蘭、介達、比魯等3個部落,成了這個鄉的轄地,但因金崙變成太麻里鄉的轄地,鄉名只好改成金山鄉,鄉公所則遷移到嘉蘭村。

民國42年到44年間,政府以「改善山胞生活」的名義,先後將居住深山之比魯、介達、近黃及賓茂等四個部落的排灣族人,遷到虷仔崙溪下游,比魯、介達兩個部落合併為正興村,近黃部落成了新興村,賓茂部落則改稱賓茂村,鄉名也才改成金峰鄉。

歷坵雖然只是現今金峰鄉下轄內的5個村之一,卻因位於金崙溪最上游的部落,許多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群山之中,會有一個保有傳統東排灣文化的古老部落,這個舊稱Rulakes(魯拉克斯)的部落,從來沒有放棄傳統的文化,每年夏天的豐收祭典(kazelju),老人家用傳統的方式釀酒,用小米製作成各種祭品,年輕人則從重返舊部落開始,延續起和祖靈的對話,並且用歌與舞,彰顯這個民族的榮耀…。

2007年的暑假,我們的田野營隊,將從學習如何製作酒餅、釀酒以及各種祭品開始,完全親近部落,向部落學習,和族人一同認識部落的原生植物,一起歌舞歡唱祭祖靈…。

詳情請見劉環月的避秦山

 

2007夏至關燈活動:不插電,聽見更多(台北)

始時間: 2007/06/22 - 7:00pm

結束時間: 2007/06/22 - 9:00pm

地點: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音樂台
演出團體:拉縴人、身聲演繹劇場、台北銅管合奏團
主辦: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
電話:(02) 2930-3193

活動說明:

連續舉辦三年關燈活動的大安森林公園,今年要上演那款夜生活?眼睛放鬆、耳朵打開,躺在草地上,享受一下自然天籟、不插電音樂會。

詳情請見Lights Out Day夏至關燈網站

 

荒野第38期自然觀察班

 

時間: 2007/06/02 - 9:00am

結束時間: 2007/06/27 - 10:00pm

地點:台北市興隆路一段113號 荒野保護協會台北總會B1荒野教室
主辦:荒野保護協會
課程日期:2007年06月02日至06月27日(每週三或六)
課程費用:會員600元,義工800元,非會員1,000元(不含戶外交通費及食宿)
報名:即日起受理報名,額滿為止
聯絡人:柯馨怡
電話:(02)2930-3193分機19
活動說明:
自然觀察不只是在記錄一朵花、一棵樹、一隻鳥…的名字,而是透過引導與學習,重新拾回與自然的連結,溫柔的看待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山川蟲鳥,了解每個生命的獨特性與存在,進而結交更多大自然中的朋友。這堂課程就是希望能引導學員在週遭環境中、就近和大自然接觸,體驗自然的奧妙,進而生疼惜和保護的心,加入保護台灣自然生態的行列。

※本課程將向台北縣教育局申請教師研習時數,全勤參與課程始核發研習條,歡迎老師報名參加。
※完成本課程並加入協會義工行列者,可優先參加本會相關推廣義工之培訓研習。

詳情請見:http://www.sow.org.tw/

 

五穀雜聊: 蛋糕的滋味--﹥

作者:裘亞飛

亞飛8歲生日下禮拜就到了,他急急忙忙的提醒媽媽;媽媽也似乎期待亞飛會要求一個特別禮物,胸有成竹的告訴兒子:「我會送你一個由超過一百人做的蛋糕,好不好?」「超過一百人做的蛋糕!嘩!真是太偉大了!我可真 等不及了啦!」

日子好難過,亞飛天天數著日子,小心注意媽媽的動作,心裡悶了整個禮拜。

生日快樂

生日那天放學,他立即衝回家;開門沒見到半層樓高的蛋糕;大圓飯桌上也空無一物。他氣急敗壞的進到廚房,見到在那兒守候的媽媽。「媽!我的上百人做的蛋糕呢?在那裡呀?在那裡呀?」驕嗔著,他嘟起了嘴,眼淚都快滴下面頰。

「蛋糕一早就買了呀!」笑容可掬的媽媽:「在等著你呢!」她轉身打開冰箱,拿出五吋的巧克力奶油蛋糕……

亞飛一見,驚叫起來:「媽!你騙我,你騙我,上百個人做的蛋糕不是這樣子的。這是我們天天在店裡見到的,不是特別的。嗚、嗚、嗚……」

媽媽靜靜捧著蛋糕,同情的望著亞飛,輕輕搖著頭,耐心等亞飛的抽噎漸漸輕下來,緩下去。「坐下來,面向我,亞飛。媽媽沒有騙你,也不會騙你。我要教你好好的看。看這個蛋糕,不是只看表面;要深深的看進去。學著去體會裡面包含了多少人出的汗、使的力與費的心,也學會去細細咀嚼和品嚐當中的粗細、甜苦,吃出當中包含的人與事,也吃出它們和我們的關係……」

「呀!媽,你給我的不只是這一個蛋糕?不只是一個生日禮物嗎?」

「不,不是的,兒子,這是媽媽的心意。這心意有多少,你大些了會知道多點。但在這小小的蛋糕中,你立即就可嘗到千百人的心意和他們各異的生計和故事。你慢慢吃著,讓我們一起想像一些他們的故事……」

嗚咽著,亞飛張開嘴,呷了小小一口,咀嚼著及和著滴下唇邊的鹹鹹的淚水,似乎難以下嚥。

這些是哪裡來的?

「蛋糕的麵粉,是那裡來的?他們是從農夫種的麥子磨出來的。麥子一天天的長,農夫和家人一天天的照顧,日夜的盼望收成。種麥子的田地恐怕也是農夫祖先們一代代勞作和保育,才有新的麥子長出來的吧!」

「蛋糕的蛋,是那裡來的?是從母雞身上來的。母雞是雞農飼養的;雞農一家大小也是日夜的清潔、餵養,生怕雞隻生病、死亡。雞的飼料,又是那裡來的?又是由多少人用多少心思和勞作,生產出來的?」

「甜甜的蛋糕,是放了甘蔗做成的糖。甘蔗要種,是由遠在夏威夷或是在我們台灣的蔗農種出來的。甘蔗要加工,要加工好多次才成為我們見到的白糖。這又是多少人的心思,多少人的勞煩……」

「你喜歡的巧克力,是用可可豆做原料的。可可豆是非洲的原生種--說不定也還是非洲黑人在烈日下呵護及收割而來的。而且加工為巧克力粉,做成巧克力--苦苦的、也甜甜的--又是經過多少雙手?各式各樣、各種膚色的手呀!」

「還有裡面的牛奶,是乳牛身上的。乳牛是飼養的,也是由各式各樣、不同行業、不同種族的人的流汗、心思飼養的。加上蛋糕師傅,加上店舖的店員、運送各種材料的司機、搬運伕,加上上街去買回來的媽媽。算算看,經過了多少雙手,這塊蛋糕才來到你的手上。才到你生日的嘴巴裡……」

生命的交會

吃著、吃著,亞飛嘴裡的味道變多了,他咀嚼的糕肉也變厚了。發覺它的層次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分明。當中有人的血汗與眼淚,有人和人的交往與合作,有人和自然的彼此承擔和疼惜,有人們的生命、人們的生活,有人們的成長、人們的生生世界……

「兒子,不要忘記,由這麼多人、這麼多東西做的、這麼多層次加工的蛋糕,儘管只有在生日這天才吃,也是我們少數人的特權呢!種麥子的農夫們一家,一生吃的恐怕也只及自己種的、去了麥殼的粗麥罷了!」

「媽!我忘不了這蛋糕的滋味,忘不了這些故事。忘不了!」一邊在心裡回答著,亞飛嚥下蛋糕,也吸吮了千百人的層次豐盛的生命。他過了生日,也在心中冒出個爭取社會正義的小青芽兒。

給「青芽兒」寫個媽媽50年前的故事,也算是種自我解放罷! 8/9/2003

 

讀者投書吃海鮮,也要新文化--﹥

作者:陳永松(宜蘭大學動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中國時報登載廖學誠君〈林業經營的文化轉向〉,我極表認同。其實不僅林業經營要轉型,號稱海洋國家的台灣漁業經營亦須積極轉型。以往漁獲對象及漁法的不設限,再加上西部沿海受到工業汙染等的影響,使近年的漁獲量每況愈下。大陸沿海漁業亦面臨類似問題,更在竭澤而漁下,資源的新生早已亮起紅燈。

有鑑於此,台灣漁政單位在去年提出生態漁業的努力方向,主要是保育漁業資源,嚴禁危害資源或破壞生態的漁業,對於嚴重破壞生態的漁業,現階段目標鎖定鱙(吻仔魚)、珊瑚和飛魚卵等漁業將於2009年起全面禁止。

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在生產端雖無能為力選擇捕撈的魚類,但只要有意識的避開食用這些較不永續的魚類,就能發揮抵制消費的作用,提升海鮮文化。像國立海生館推動「全民挑海鮮」的活動就值得響應,可惜由於是初次挑選,並未將許多敏感魚類列入評選。例如有「烏金」之稱的烏魚,由於歷年過量捕撈再加上近年大陸漁民在北方沿海捕捉尚未完全成熟的親魚,以致剩餘南下至台灣海域的烏魚捕獲量已無法同日而語。

其實台灣漁業受到大陸的連帶影響將愈來愈大,如近日將上場的飛魚卵漁業亦恐面臨類似情境,因除了台灣漁船捕捉外,近年大陸漁船更蜂擁而出,如此可能會影響飛魚(卵)資源的穩定或新添能力。目前漁政單位雖採用資源管理的預警模式,自去年開始宣導預定2009年起禁捕飛魚卵,但由於對其資源動態的研究是近兩三年才開始,故對整體狀況尚不十分清楚。

飛魚卵過去數年的產量雖減少,但大部分的漁民相信飛魚資源還是豐富的,也認為有不少的飛魚卵是被大陸利用掉,或者受到潮流的影響而使產量減少。漁民們認為飛魚每年都會游來,對於洄游的過路財神豈有錯過之理,又何懼資源之沒落?但是以海洋生態系的觀點,像飛魚這種初級餌料生物,應儘量不要開發利用,其魚卵最好也不要採捕,因為保育了較低階食物鏈的生產力,反而能提供更多高經濟價值洄游性魚類的產值。人類若能有遠見地改利用其他以飛魚為主食、更有經濟價值的鮪旗魚或喜吃飛魚的鬼頭刀等豈不更好?雖然蘭嶼原住民的飛魚文化是一定要尊重及保護的。

對飛魚卵漁業,現在最迫切的是要取得較正確的科學數據以建立資源管理模式,以研究者的立場,個人建議不妨採取民間官方學研三方合作的方式,待累積更多資源量的資料後再定奪。但對於此種對資源新添較不友善的飛魚卵漁法,採取總量管制絕對是必要的。再者,對這種跨疆界的洄游魚類之漁業管理,亟須要區域性的漁業組織,以大生態系的觀點讓兩岸人民有共享共榮的前景,積極邁向漁業經營的文化轉向,避免走向資源枯竭。

國際漁業研究人員去年預估,到2048年將無魚可捕,我們都不希望看到這樣的景象在台灣海峽先行上演。兩岸政府有無智慧面對此一課題,誠為兩岸漁民能否存續共享公共財的關鍵。台灣除應繼續對話以建立共管機制,亦可用漁業大國的思維,自律式的進行適當管理,再尋求對岸大陸的積極認同與跟進。

本文轉載自中國時報 2007.06.01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彭郁娟 網編:彭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