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7.10
本日焦點: 賣環保袋 微風不歡迎環保消費者

環保團體帶著使用多年的平價購物袋前往微風廣場

本報2007年7月10日台北訊,陳誼芩報導


「I'm NOT A Plastic Bag」,台灣民眾一窩瘋搶購名牌,連環保袋也搶著買。不過環保團體批業者打著環保名義,販售名牌手提袋,造成社會重大衝擊,環保本質被曲扭,產生負面效應,昨(9)日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和主婦聯盟帶著使用多年的平價環保購物袋前往微風廣場,希望對業者進行柔性勸說,卻不得其門而入,被保全人員強制驅離,並遭到跟蹤與恐嚇。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生物多樣性

賞鯨標章:許藍色旅遊一個永續的未來

作者:黃苙詒


積極發展休閒觀光成為很多漁港的新方向,碼頭裡一到假日就擠滿了載客出海觀光的船隻。若您曾經參與賞鯨旅遊,必定會被這些悠遊在海中、舞姿曼妙的藍色精靈所深深吸引而無法忘懷…台灣四面環海,東部沿岸並有黑潮流經,帶來豐富的漁業資源,賞鯨活動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所發展。

賞鯨活動最早從花蓮石梯港開始,而宜蘭縣大里漁港、梗枋漁港、蘇澳商港及烏石港等,都有出海賞鯨的船隻,且一般都會安排繞行龜山島的航程,至於台東賞鯨的地點則以富岡、成功兩個漁港為主。

讀者投書

生態的實踐

作者: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已經在台灣進行第8年的「海灘廢棄物監測」,也發現許多便利大眾生活的消費品都在汙染海洋,比如塑膠袋、保麗龍、玻璃瓶碎片、吸管、瓶蓋、橡膠、燈管,還有針筒和藥罐。

亂丟垃圾不僅是個人的公德心問題,也反映現代人隨用隨丟的生活風格,人與人之間的輕忽,地方和地方之間的剝削。都市人把垃圾帶到山林海邊、別人家的樓梯間或無人商場,台灣人用欺騙的方式把核廢料儲放到蘭嶼,後來又提議運到北韓或中國,最近則傳出要放到澎湖縣望安鄉東吉嶼,而引發當地居民抗議。實際上,發達地區把廢棄物「合法」或「走私」運到較不發達地區的事情,時有所聞。

編者的話

築一方夢田~環境信託專欄開跑

 

作者:編輯室

「農地開放買賣興建住宅」、「政府徵收農地蓋中科」…看到一連串的土地「淪陷」報導,心中不斷湧起「如果我有錢,我一定要買下這些地,留下土地的生命力」。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7年前創會開始,即一直推動台灣的「環境信託」,也在2006年底接受一位認同這個理念的民眾,將他的地交付我們經營管理。然而到底「環境信託」、「國民信託」是什麼?

簡言之就是,「有錢出錢、有地出地」,透過民眾集體的力量募集資源,並交付可信任的人來維護管理公眾的資產。當然這之間有更細緻的論述與案例需要說明,透過這個專欄,我們從七月至十一月每隔周三將刊登一篇文章,從各角度與面向來呈現「環境信託」的現在與未來,期待您的參與並共同加入「築一方夢田」的行列!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生物多樣性

讀者投書

編者的話

本會快訊

熱門內容
Live Earth上海演唱會的「綠色」細節
聯合國:亞洲經濟成長榮景下 暗藏海洋污染危機
熱門關鍵字
紀錄片 水資源
推薦評論
成人硬要穿童褲 合理嗎? (4)
志工高呼「拔得不過癮」 陽明山工作假期深獲好評 (2)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 賣環保袋 微風:不歡迎環保消費者 --﹥

本報2007年7月10日台北訊,陳誼芩報導

「I'm NOT A Plastic Bag」,台灣民眾一窩瘋搶購名牌,連環保袋也搶著買。不過環保團體批業者打著環保名義,販售名牌手提袋,造成社會重大衝擊,環保本質被曲扭,產生負面效應,昨(9)日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和主婦聯盟帶著使用多年的平價環保購物袋前往微風廣場,希望對業者進行柔性勸說,卻不得其門而入,被保全人員強制驅離,並遭到跟蹤與恐嚇。

搶購名牌購物袋 一點都不環保

英國品牌Anya Hindmarch所推出的時尚環保袋,6日在微風廣場限量首賣,造成現場秩序失控,多名民眾受傷送醫,環保聯盟秘書長何宗勳痛批業者:「假環保之名,行行銷之實。」他認為在整個事件當中,只看見混亂與人性貪婪,業者使用惡質的行銷手法炒作人氣,出了事情卻不見出面處理。

在民間團體與專家學者呼籲大家重視環境議題的同時,企業界似乎也嗅到這個商機。但在這次的名牌環保袋事件中,商業行為太多,教育卻太少,環保變成了口號而非實際的落實,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顏麗娟希望業者能夠善盡企業責任,不要以環保之名行銷售之實。何宗勳指出,民眾為排隊搶購名牌購物袋,大量消耗社會與時間成本,一點也不環保。

微風廣場前擺出大陣仗保全人員環保團體疑遭恐嚇 不排除提告

環保團體昨日上午出現在微風廣場門口,希望以消費者身分與業者溝通,微風廣場卻派出大陣仗保鑣阻擋在門外,微風廣場董事長特助蔡明澤表示:「這是我們的店,你們是不受歡迎的消費者。」

環保聯盟吳麗慧說,活動結束後,一名身著白色上衣的彪形大漢尾隨環保人士與媒體記者,一路跟監還作勢拍照,他們覺得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於是向派出所報案,跟監男子在派出所作筆錄時則表示:「一切依上級指示。」

台灣新聞  --﹥

全球暖化下 公衛教育成為防疫前線

本報2007年7月10日台北訊,陳品潔報導
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系陳美霞教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2年的「世界衛生報告」(World Health Report )中指出:「氣候變化已經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氣候變化和傳染病的關係脈絡為何?對人類生活有何影響呢?台灣社會要如何因應這樣的難題?7月6日到8 日,由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與成大公衛所主辦「公衛教育在社大」社區防疫報導人才暨種子師資培訓營中,看到台灣防疫漏洞解決之道的曙光。

暖化造成傳染病爆發

全球暖化除了造成海面上升、降雨量分布模式改變,更嚴重地改變全球動植物生態的生存模式。「人類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控制生活環境條件的物種,因此最不容易感受到全球暖化引起的環境變化,」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表示,「隨著全球暖化帶來的環境變化,台灣也面臨傳染病爆發的可能性也節節上升。」以登革熱為例,以往病媒蚊通常好發在溫暖的夏天,冬天的寒冷的氣溫成為管控登革熱的防線,不過這樣的防疫界線即將面臨全球暖化而潰堤。

暖化的現象下,傳染病為何會爆發?「氣溫上升和傳染病的爆發環環相扣,」何美鄉以1997年立百病毒(Nipah virus)所爆發的腦炎為例,帶有病原的水果蝙蝠,平日生活在森林,並不會將病原直接傳給人類,而是得透過「活豬」才能使人、狗、貓致病。

當年因為強烈的聖嬰現象,降雨量銳減,加上森林開發使蝙蝠棲地與食物緊縮,蝙蝠因而遷移到近都市的郊區。在覓食的時候,食用的食物,也就是受到病毒感染的食物,可能掉入養豬場,豬隻是此病毒的擴充宿主,可以在短時間繁殖大量的病原,進而引起豬場的工作人員得病。

防疫是公共責任

2003年的SARS事件,突顯出社區防疫的基礎知識不足與應變上的漏洞,有鑒過去的陰影與預防未來疫情大爆發的可能性,「公衛教育在社大」計畫自 2003年以來致力於社區防疫教育的推廣。4年已培訓1000多位種子師資下鄉授課,修課人數已達4000多位。2007年更規劃師資與學員從社大走入社區,同時培訓一群報導志工尾隨紀錄與社區互動的歷程。

「距離正義理想的遠近,是判斷社會好壞的一個標準,」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錢永祥,在和學員探討社會正義的概念時說,「公共衛生這個問題的『公共性』,說明衛生並非只是一個人的責任,而是全體的公共責任,因此公共衛生的議題是社會正義最直接的判準。」計畫主持人同時也是成大公共衛生所教授陳美霞,強調「公共衛生的進步非個人的行動可改變,需要組織,甚至整個社會一起投入組織、加入行動。」

雖然目前社區防疫的工作仍不受政府部門與一般民眾的重視,且限於經費預算,每個學期只能到20~30所社大進行。陳美霞認為要讓社會覺醒,公衛教育首要的工作目標是「從行動者自身做好、組織好」,進而推動以草根力量強化公衛體系的可能性,讓更多參與者更有系統地參與與深耕。

此外《與SARS共存》也提到「從生態學角度嚴格說來,生物元素代代循環,一樣都不多也不少,也算公平!」人類是自然的一分子,無法違抗自然界之規則。何美鄉特別提醒學員,應以「順應自然」做為防疫教育思考的根本。

參考資料:
公衛教育在社大」社區防疫報導人才暨種子師資培訓營 
行政院農委會關於立百病毒介紹
小地方大新聞
 

pH值飆到9 石門水庫水質拉警報

摘錄自2007年7月9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石門水庫水質究竟是否已遭汙染?環保團體8日再度提出數據,質疑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蓄意隱瞞水體檢測真相。環保團體指出日前他們重新檢測石門水庫水質,pH值竟飆到9,呈現弱鹼性,與北水局網站公布的數據不符,要求北水局應公布水質真相。

綠色陣線顧問林長茂表示,石門水庫水質呈現弱鹼性,表示真菌數量增加,自來水公司在處理時必須加入更多的酸性化學物質,才能控制水質。

中華醫事學院副教授黃煥彰與林長茂8日指出,6月24日環保團體曾披露石門水庫水質pH值飆高到11,但北水局表示測量儀器剛好故障,水質沒問題。環保團體認為,北水局的說法有刻意隱瞞之嫌,6月底到7月初,再度到石門水庫大壩、龍珠灣、阿姆坪等處採集10個水樣,結果pH值平均是8.94,接近 9。

環保署毒管處表示,最近天氣炎熱,造成藻類過度繁殖,白天行光合作用,造成酸鹼值偏高,為了安全起見,民眾確實應多加關心水源區的環境生態問題。

 

甘肅史上最大沙塵暴肆虐 3天後影響台灣

摘錄自2007年7月9日東森新聞網台北報導
大陸甘肅和內蒙古交界處,發生當地有史以來最大的沙塵暴,發生當時不但風雨交加,風沙就像一片高牆,籠罩周圍的房子,場景就像災難片一樣,氣象局提醒,這個沙塵暴三天後就會影響台灣。滾滾黃沙從天空延伸到地面,就像一片看不到盡頭的高牆,不但把周圍住家的房子全部包圍,還不斷往兩邊擴散,逐漸往前逼近,場景就像在拍災難片一樣,這是甘肅有史以來最大的沙塵暴。

發生當時,白晝立刻變的就像黑夜,當地氣象單位說,當時能見度是零,而且還夾帶風雨、雷電交加,街道上也見不到任何車輛和行人,整個沙塵暴歷時90分鐘之久,對居民和農作物都造成嚴重的損害,目前經濟損失還在統計中。不過,氣象局也提醒,台灣很快就會感受到這場沙塵暴的威力,呼籲民眾要特別留意。

 

為地球撐一把傘 推動全民植樹造林

摘錄自2007年7月9日東森新聞網台北報導
全球暖化議題最近受到廣泛討論,更有學者指出,台灣暖化速度是全球的2倍,民間企業發起「為地球撐一把傘」活動,植樹造林是目前對抗暖化現象最有力的辦法。今年天氣暖化,梅雨不來,各種蔬菜生長格外快速,價格一路下滑,因為急速暖化,在海水過熱的情況下,大堡礁目前所面臨的是珊瑚礁大量白化的危機,地球暖化沒有停止,學者預言,台灣生態惡化的趨勢恐怕加深。

根據統計資料發現,最近100年地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和氣溫都急遽升高,這就是暖化的證據。專家建議,植樹造林是減緩溫室效應,成本最低,也是最簡單的方式。陳朝圳表示:「我們在大地上種樹,等於是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抓下來,抓在這個樹幹上,這樣的話無形當中,這棵樹就像是綠色工廠一樣。」政府和民間企業積極推廣林地復育和全民造林運動,跨出第一步,為地球撐一把傘,就從現在開始。

 

生質柴油來源 廢食用油跟能源作物

摘錄自2007年7月9日中廣新聞網嘉義報導
國內生質柴油6月27號從嘉義縣市跟桃園縣先上路試辦1年,初期內價格比石化柴油每公升便宜5角。不過生質柴油所添加的1%生質能源目前還是從國外進口,未來國內生質能源的生產製造來源有二,從廢食用油跟種植能源作物提煉,目前還在加快配合腳步。

生質柴油來源就是能源作物,這是由農委會進行規劃,利用台灣休耕農地種植大豆、向日葵、及油菜三種能源作物進行提煉生質柴油。農委會在今年規劃春作 1695公頃、秋作2635公頃,預計產出後可以調配出1299公秉的生質柴油。生質柴油是在中油桃園煉油廠跟台塑麥寮工業區進行摻配,配銷在示範加油站。生質柴油試辦1年內價格不會高於石化柴油,不過它的製作成本要比石化柴油每公升多出1毛9,等試辦結束後會不會產生價差,要看政府會不會繼續執行用油補貼。

 

布袋復育鱟勁十足 珍愛自然資源

摘錄自2007年7月9日大台灣旅遊網TTNews嘉義報導
「鱟」已是台灣溼地保育的重要旗艦物種,也是生態環境維護的指標,嘉義縣府和保育團體,所組成的「嘉義三棘鱟保育及復育工作團隊」,在布袋沿海正進行鱟的棲息環境復育工作,目前已發現5隻成鱟、30幾隻稚鱟,並進行成鱟產卵場圍網措施。
嘉義縣政府以「拼觀光」為施政主軸,幾年來不遺餘力推行生態環境保育工作,逐步建立民眾正確的保育觀念,避免不當破壞行為,裨益生態旅遊業的發展,地方也配合成立了「布袋鱟復育團隊」來推展「鱟」的保育工作。
 

擱淺台東鯨鯊搶救無效 就地掩埋

摘錄自2007年7月9日中廣新聞網台東報導
一隻長約7公尺的保育類鯨鯊,9日凌晨被民眾發現擱淺在台東縣大竹高溪出海口。海巡署岸巡八一大隊接獲通報後,立即通知大竹安檢所及鄰近單位前往搶救。為鯨鯊蓋涼被、澆水,不過仍然無法挽回生命,經台東縣政府漁業課人員現場判定死亡後,已經就地掩埋。
 

獲保育美名 英保育團體肯定台灣禁售鯨鯊

摘錄自2007年7月9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行政院農委會宣布6上月27日起,全面禁捕、禁售、禁進出口保育類鯨鯊(俗稱「豆腐鯊」),英國保育團體Co-Habitat代表Rebecca 9日在台北表示,台灣政府保育鯨鯊的相關措施,正面的回應國際保育組織的呼籲,已獲得國際保育美名,並有助鯨鯊得以永續生存。為教育台灣民眾不吃鯨鯊的環保觀念,並宣導鯨鯊已全面禁捕、禁售及禁進出口,關懷生命協會與英國保育團體 Co-Habitat  9日在台北市艋舺公園舉辦「謝謝你,不吃我豆腐鯊」教育宣導活動,向銀髮族長者說明政府已經規定不能吃鯨鯊及不吃鯨鯊的重要性。

關懷生命協會表示,捕獲鯨鯊對許多台灣漁民來說是「意外之財」,卻可能使數量非常少的鯨鯊更加稀少,愈來愈多國家不但已禁止捕獵鯨鯊,反而利用鯨鯊個性溫馴、體態龐大、優美的特性,發展鯨鯊觀光,吸引遊客下海享受與鯨鯊擦肩而過的樂趣,台灣東部海域鯨鯊迴游數量多,盼政府多加推廣,讓更多人享受這種無法以金錢衡量的樂趣,並從中了解保育鯨鯊的重要性。

 
國際新聞  --﹥

紐西蘭公有土地開放私人碳封存計畫

摘譯自2007年7月5日ENS紐西蘭,威靈頓報導;吳紀政編譯;蔡麗伶審校
紐西蘭公有土地上的雨林。紐西蘭保育部部長克里斯卡特(Chris Carter)4日發佈一項針對氣候變遷的倡議行動,將提供商業投資者6項試驗性計畫,把碳存放於公有保育土地。這些計劃將包括大約4萬公頃(154平方英里)的土地。

部長表示,私人企業已經和保育部接洽提出數百萬美元的保護經費和碳儲存計劃。部長說:「為了好好利用這個機會,政府同意核准在公有保育地上的6項試驗性計劃,由保育部提供商業投資者進行競標。」

綠黨發言人圖莉(Metiria Turei)對這個計劃表示歡迎,但她指出,這些研究案應該詳細檢視,確保利益不會完全由私有部門獲取。

圖莉說:「綠黨歡迎各種名實相副的氣候改變和對保育有益的倡議。表面上,這些計劃都可能有對兩者有益,如果透過私人在公有地上的投資,使這成為政府獲得公眾認可的一個機制的話,將會很理想。不過到目前為止,我們不清楚將會涉及哪些保存土地,還有如何管理支出。」

計劃的細節仍在研究中,但是它們可能會是兩種型式。

卡特表示,「政府試圖評估保存的計劃和兩年之後這些計劃的碳儲存價值。藉此,我們將決定是否允許在保育土地上有進一步的碳相關計劃。」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歐洲巴西將合作發展永續性

摘譯自2007年7月5日ENS比利時,布魯塞爾報導;謝芳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利用生物燃料運行的汽車散發較少的溫室氣體。圖片來源:Bio-Ethanol Carbeurant5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國際生物燃料會議上,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在演講主旨中承諾,歐盟將以保護地球,而非製造新風險性的方式,來發展與生產生物燃料。

巴洛索在強調歐洲必須克服種種挑戰,以實現2020年時生物燃料佔汽車燃料10%的歐盟最新政策,同時,由於能源安全和氣候變遷議題的相互關聯,讓乙醇和生化柴油等生物燃料已成為全球最熱門的政治話題。

由於非食用性植物中提煉乙醇尚在技術發展階段,目前製造生物燃料的原料為甘蔗、甜菜、棕櫚油和小麥。生物燃料甚至可能成為化石燃料的代替品,因此它也具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可能性。

歐盟與巴西在5日簽署共同協議,將就雙方的能源議題交換意見。以歐盟與巴西現存的協議為基礎,這項對話將建立兩方在生物燃料、可再生能源、低碳燃料技術,以及能源效能改善等方面的合作,而第一次會議預計在今年秋天召開。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南亞遭遇25年來災情最嚴重季風雨


摘譯自2007年1月22日ENS印度,新德里報導;謝芳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孟買道路上的泡水車。圖片來源:State of Maharashtra在過去一個月內,孟加拉已有超過150萬人因為暴風雨、颶風和山崩而受到影響,而這樣的災情也被視為25年來最為嚴重的季風雨季。滂沱的季風雨同時也讓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民眾的生活苦不堪言。

猛烈的大雨2日襲擊印度古加拉特省,造成48人喪生,4萬3000人由於房屋倒塌而被迫撤離家園,農地作物也都被淹沒在雨水之中。南非「行動援助組織」表示,本週在馬哈拉斯特拉省所降下的豪雨已導致50幾人喪生、上千人無家可歸。

上週遭受熱帶氣旋「葉明」侵襲的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實際災情仍不清楚,而紅十字國際聯合會已替兩國提出初步的緊急救援聲明。

這次的颶風預估已有150萬人受到影響,至少25萬人已無家可歸,而早先的評估也顯示當地糧食、乾淨飲用水和收容所已出現短缺問題。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杜拜人工島 嚴重破壞生態

摘錄自2007年7月8日法新社報導
在杜拜(Dubai)海濱修建的巨大人工島讓環保人士擔憂,他們擔心此一人造島嶼工程會破壞生態,污染環境。開發商納吉爾表示,這座人工島比紐約市曼哈坦的中央公園面積的一倍半還大,島上將修建數千棟豪華公寓、海濱別墅、高級旅館和餐館。

人工島所需數百萬立方公尺的岩石和沙土,來自阿聯大公國(UAE)的礦場或者海灣的底部,引起環保人士的擔憂。野生動物保護組織表示,大量抽取海底泥土可能破壞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專家警告說,大量人口集中住在人工島上,會增加對本地環境的污染。

大公國潛水協會(EDA)的朱比說表示,數萬人移居到人工島上,會給UAE的供水和供電帶來巨大壓力,製造更多污染和垃圾。 WWF警告說:「(杜拜)在不到30年內從以漁業、綠洲農業、畜牧業為基礎的傳統經濟,變成現代的高度城市化社會,對環境造成巨大影響。數個重要的海濱地區受到旅遊業開發的威脅。」 

 

南美蕉農受毒害 赴美告官

摘錄自2007年7月9日世界日報洛杉磯報導
至少5000名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巴拿馬香蕉農場工人在美國提出5樁訴訟案,控告香蕉公司在1970年代使他們接觸殺蟲藥DBCP,導致他們無法生育。DBCP是用來消除香蕉樹根部的害蟲,跨國公司曾經在中南美洲香蕉農場使用該農藥。

米勒(Duane Miller)律師說:「這是第一次香蕉農場工人在美國提出訴訟。」米勒代表30多位1964年到1990年在尼加拉瓜香蕉農場工作的原告提出訴訟。法律專家表示,跨國公司訴訟應該在其總部所在國或僱用工人的國家進行,頗有爭議。對工人有利的判決可能為其他類似的訴訟案開先例。

根據訴訟資料,DBCP的製造商是道氏化學公司(Dow Chemical Co.)和Amvac Chemical Corp.,他們「積極隱瞞DBCP對生殖功能有毒的訊息」。米勒提出的訴訟聲稱和道氏Am-vac1950年代就知悉DBCP的毒性。道氏化學雇用的科學家注意到曝露在該殺蟲劑環境中的動物產生萎縮現象。 

 

徵塞車費 倫敦車流少2成

摘錄自2007年7月9日中國時報倫敦報導
從2003年2月正式徵收塞車費以來,倫敦市區內交通流量平均減少10到20%,但此政策的爭議不斷。

倫敦是歐洲塞車最嚴重城市,駕駛人平均要花一半的時間在車陣中等待,倫敦每周因塞車平均損失200萬到400萬英鎊(約400萬到800萬美元)之間。

經過近2年檢討後,倫敦市長李文史東創全球首例,於2003年徵收塞車費,2007年2月更向西倫敦擴大塞車收費區。 倫敦收取塞車費政策施行以來,雖有不便,但確實達到控制交通流量、增加政府收入目的。這也是倫敦塞車區不縮反擴,世界其他主要城市紛紛效尤的主因。

倫敦宣布收取塞車費以來,雖然商家抱怨商機減少,居民日常作息被干擾。但倫敦市政府堅持此一政策,並強化其他配套措施,鼓勵公眾使用大眾交通工具進城。未依規定繳納費用,基本罰款為100英鎊(約6500元新台幣)。

 

綠色城市紐約 實行腳踏車共享計畫

摘錄自2007年7月8日聯合晚報報導
市民共用腳踏車有助於實現綠色城市的目標,在歐洲一些城市這已經實行多年,並且很有成效,但紐約是否可行?持肯定答案的「城市設計論壇」7日開始提供20輛腳踏車,擺在紐約蘇荷區藝術與設計商店門外,供市民騎用,進行為期5天的歐式綠色交通試驗,如果成功,將設計1年的共享計畫。

蘇荷區藝術與設計商店的牆上,貼著歐洲8座城市實行腳踏車共享計畫。自7日開始,每人都可取一輛車免費騎半小時,但需提供信用卡號,以保證還車。

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人口80萬,有1000輛腳踏車,可在80個地方取還,法國里昂的腳踏車為3000輛,取還地點350個。巴黎計劃9日實施腳踏車共享,設有750個取還處,提供1萬輛腳踏車。騎車人通常需交會費,騎畢後可在原處,也可在其他地點還車。如同租車人一樣,可上網查找距離最近的腳踏車站點。紐約腳踏車共享計畫定 9、10 兩日舉行民眾集會,贊助商將介紹歐洲的經驗,也希望民眾為更好的實施計畫而集思廣益。

 
中國新聞  --﹥

世銀與中國簽署垃圾填埋場沼氣發電專案

摘錄自2007年7月9日人民網北京報導
世界銀行日前與中國簽署了第一個垃圾填埋場沼氣發電專案二氧化碳減排協議――天津雙口垃圾填埋場沼氣發電專案。該項目的主要工作是在填埋場現場安裝氣體收集系統、氣體焚燒系統和發電系統,發電並網。

專案計畫於2008年初啟動,在填埋場打出的橫井和豎井組成氣體收集系統,沼氣經處理後輸送到一個中心設施進行發電或焚燒,電力併入華北電網銷售。

 

環保總局會議通過奧運空氣品質保障措施等

摘錄自2007年7月9日中國環境報北京報導
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日前主持召開環保總局局務會議,聽取對環保法規清理情況的彙報,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先進的國家環境監測與預警體系建設綱要」、「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草案)」和「第29屆奧運會空氣品質保障措施」。
 

無錫強化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保護太湖

摘錄自2007年7月9日新華社江蘇報導
無錫市政府與南京農業大學簽訂了「無錫太湖地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合作協議」,從7月開始,大規模治理無錫太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

根據此次簽訂的協議,南京農業大學將組織專家,深入調查無錫太湖地區農業面源污染情況,分析農業生產活動和經營方式與農業面源污染的關係,提出以水質保護為目標的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規劃目標,以及技術、途徑,並對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無錫環太湖地區土地利用作出新規劃,從而制訂出具有較強針對性、指導性、前瞻性、操作性的治理綜合防控技術方案。

 

江蘇農業專家著手將太湖藍藻「變廢為寶」

摘錄自2007年7月9日新華社江蘇報導
富營養化的藍藻是巨大的資源庫,其中含有的氮、磷等是優質的生物肥料。眼下,江蘇省農科院正在進行太湖藍藻綜合利用研究,使之變廢為寶。

江蘇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韓士群介紹,藍藻含氮量高達10%左右,含磷量也近1%。1立方米藍藻可生產4公斤氮,相當於8公斤尿素,加上生產沼氣的收益,綜合利用1立方米藍藻的總收入可達50元。他們已成功將藍藻製成優質生物肥料,可以很好地取代化肥。目前,這項成果即將在太湖邊進行中試,一旦項目取得最終成功,可解決太湖周邊40萬畝土地的肥料供應問題。

 

江蘇農業專家著手將太湖藍藻「變廢為寶」

摘錄自2007年7月9日新華社江蘇報導
富營養化的藍藻是巨大的資源庫,其中含有的氮、磷等是優質的生物肥料。眼下,江蘇省農科院正在進行太湖藍藻綜合利用研究,使之變廢為寶。

江蘇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韓士群介紹,藍藻含氮量高達10%左右,含磷量也近1%。1立方米藍藻可生產4公斤氮,相當於8公斤尿素,加上生產沼氣的收益,綜合利用1立方米藍藻的總收入可達50元。他們已成功將藍藻製成優質生物肥料,可以很好地取代化肥。目前,這項成果即將在太湖邊進行中試,一旦項目取得最終成功,可解決太湖周邊40萬畝土地的肥料供應問題。

 

甘肅省招商引資 注重環保效益

摘錄自2007年7月9日新華社甘肅報導
第14屆中國蘭州投資貿易洽談會舉行3天來,難得一見地以存量換增量、以資源換資金和「環境污染不要、精神污染不要」的主調,已簽約的41個重大項目總投資額達164億元。

甘肅是一個經濟欠發 達地區,投資項目相對少,投資環境相對差,從1993年第一屆蘭洽會開始,基本上是以來者不拒的滿腔熱情歡迎投資者,結果使一些經濟發達地區面臨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項目進入了甘肅。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度視水電開發為經濟增長優勢,裝機容量上去了,經濟效益也有了,但一座接一座的水電站卻影響了周邊的環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環境損失。甘肅省隴南市依託當地礦產資源進行招商引資,卻忽略了項目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使本來環境優美的地方變得滿目瘡痍,短時間內難以恢復。 

 
綠色學習課表  --﹥

綠色學苑――《樹》

2007/07/11 - 7:00pm
2007/07/11 - 8:30pm
地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主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報名:請事先寄E-MAIL或是來電報名
聯絡人:溫小姐
電話:02-23021122
E-mail: yswen@e-info.org.twwishin1206@gmail.com

活動說明:

綠色學苑邁入展新的一季,這一季的主題是:「環境信託」。

「環境信託」的推展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的一項重點。信託向來即為是世界各國廣納社會力量,共同保存自然與文化資產的 利器,例如:英國發展百年的國民信託基金會 (National Trust),所經營管理的土地、古蹟與生態保育區不計其數 。日本目前約有50個國民信託相關組織,積極從事自然及古蹟資產的保存運動。

究竟信託在台灣推動的情況如何,而困難點又是什麼?

我們將藉由尼可博士所著一書《樹》 進行討論喔。

7月11日,晚上7點,將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準時於你相見。

詳情請見 :http://e-info.org.tw/node/19207

 

千里步道第二十次智庫沙龍討論會

2007/07/13 - 6:30pm
2007/07/13 - 9:30pm
地點:永和社區大學(永和市永利路71號,福和國中707教室)
費用:免費(請事先報名以準備您的餐點,並請攜帶個人杯子)
聯絡人:黃詩芳
電話:(02)2923-6464#21、0928-236-112


根據公路法第二條第七項,「車輛」的定義為「有動力之交通工具」,使自行車長期以來無法成為正式之車輛,加上台灣的道路設計以汽車使用為本位思考,造成自行車路權長期被漠視與忽略。今年四月,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已將公路法部份條文修正完成,並在立法院完成連署,希望能在下個會期排入議程進行審議。配合法案的推動,籌畫中心更與十多個民間團體於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共同發起了「422單車上路爭路權」千人大遊行活動,目的即是呼籲政府提出完善之自行車交通政策與法規,使自行車成為正式之交通工具,並規劃出腳踏車道 (註1),還給自行車應有的路權。

民間的呼聲開始得到政府重視,交通部運研所將於三個月內完成自行車管理法規的修訂與自行車路網計畫,向行政院提出報告。籌畫中心訂於七月中旬協同王拓、賴幸媛、田秋菫三位立委與公共工程委員會代表拜會交通部,針對汽機車輛總量管制、促進大眾運輸系統方案、自行車現行相關法令、道路工程設計…等交通運輸政策提出全面的建議,期望能促使交通部早日擬定出以自行車與大眾運輸為主軸的綠色交通政策。為此,我們特地舉辦一場智庫沙龍討論會,希望能擴大討論,匯集更多民間團體的意見。

千里步道第二十次智庫沙龍討論會,我們很高興能邀請到長鬃山羊俱樂部負責人周盟桂先生,分享他們長期推動高雄成為單車優先友善城市的經驗。此外,還邀請到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何麗卿秘書長與綠黨單車支部徐文彥總幹事擔任與談人,以及政府相關部門如公共工程委員會李孟諺副處長、行政院體委會代表、交通部運研所代表等相關單位一同與會回應。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交通政策?需要我們一起來集思廣益!!

註1-依據内政部營建署「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修文草案(07/04/26) -腳踏車道係指腳踏車專用或腳踏車與行人共用之車道或道路。

詳情請見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

2007年認識大肚山台灣百合之旅

2007/07/14 - 2:00pm
2007/07/14 - 7:00pm
主辦: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台灣生態學會
協辦:台中縣沙鹿鎮公所
地點:靜宜大學台灣生態暨人文資訊館(方濟樓)及沙鹿大肚山金母宮西側
主持人:臺灣百合生態解說志工群
名額:30~50人,按先後報名順序優先錄取
報名:即日起至7月12日(四)截止
費用:研習費用200元,於報到時繳交
聯絡人:張明星先生
電話:(04)2631-3343
傳真:(04)2653-0039
E-mail:taiwaneco@yahoo.com.tw 龔子琴小姐

大肚山臺灣百合(Lilium formosanum Wall)的花期引起眾人關注,尤其近來於台中大肚山台地的平台上另發現超過千株的台灣百合即將盛開,屆時百花爭妍將更為壯觀。為了使更多人深入瞭解大肚山與臺灣百合之生態概況與習性,特舉辦『2007年認識大肚山台灣百合之旅』活動,期望透過更多朋友的參與,使大家能清楚地認識臺灣百合的生態習性及瞭解臺灣百合與大肚山生態環境的互動關係,進而認知大肚山的自然生態,並透過沙鹿鎮自行車道的設置讓鎮民更親近自然,借以培育與自然共存的情操,喚起各界瞭解它、愛護它。

 

【追索人與河流的關係】河川守望義工培力工作坊(新莊)

2007/08/05 - 9:00am
2007/08/05 - 6:00pm
地點:第二場【新莊】上課地點:新莊高中(台北縣新莊市中平路135號)
指導單位:行政院環保署
主辦單位: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合辦單位:荒野保護協會、新莊社區大學、淡水河守護聯盟
協辦單位:台北縣立五股國中、五股鄉加里珍文化藝術社、台北縣三重埔文史研究協會、蘆洲市愛鄉文化協會、五股鄉農業旅遊發展協會、板橋社區大學、枋橋河流文化協會、台北縣泰山鄉文史協會、台北縣社區營造中心
報名方式:填妥報名表,Email:gcaa@seed.net.tw或傳真:(02)2364-3511 (請盡量使用e-mail)
洽詢電話:(02)2364-3506 、0928-799227(陳先生)
招生對象:各縣市政府轄下之河川巡守義工及環保志工、社區村里巡守隊、社大學員、環保社團幹部、教師以及對守護河川環境有興趣人士。(教師可申請研習時數)
招生人數:50人
費用:免費課程,歡迎報名(2場次獨立、可分別報名)
活動網站:http://blog.roodo.com/gcaa/ (可下載報名表)

淡水河系的港口碼頭是先民來台拓墾的登陸地點,也是台灣物產輸往世界的國際通商口要,以及島內貨物的集散地,繁華一時。曾經淡水、艋舺、大稻埕、新莊、大溪、汐止、新店、木柵、深坑、…,多少淡水河系沿岸的渡口,承載了許多先民的拓墾血淚。如今,這些美麗景致,只能在老照片中追尋緬懷,在城市追求現代化的迷思下,河川污染日益嚴重,再加上防洪的高橋阻擋,讓我們將母親之河給遺忘了。所幸近十幾年來在公部門以及民間的努力下,逐漸將沿線垃圾山移除;陸續啟用人工濕地以減少生活廢水的污染,並進行生態復育,河川漸漸地恢復生機。邀請有心的朋友們,一起來參與培力課程及後續的河川巡守通報行列,希望藉由工作坊,能帶動更多民間力量參與淡水河系的守望,將關心城市發展的面向轉回對河流環境的關懷與親近,再造城市河流新文明。
 

賞蝠趣:親子營隊

2007/07/21 - 2:50pm
2007/07/21 - 7:30pm
地點:台北縣瑞芳海濱蝙蝠洞
主辦:台灣蝙蝠學會
電話:02-23705264
E-mail:batinfo@bats.org.tw

活動說明:

參加者每隊親子收取500元工本材料費,增加一位酌收200元材料費。費用包含室內解說、戶外解說費及DIY材料費用、場地清潔費。本活動不提供保險,請參加者自行投保;不提供晚餐,有紀念品及小點心贈送。

參加者可至台灣蝙蝠學會網站完成線上報名後,於3天內利用轉帳方式繳交活動費用。報名後活動前1週無法參加者,退費7成,前3天退費5成。活動3天內無法參加者恕無法退費。遇颱風本會公告無法舉辦之情況,可擇期參加,或退還全部參加費用。

詳情請見台灣蝙蝠學會

 
生物多樣性: 賞鯨標章:許藍色旅遊一個永續的未來--﹥
作者:黃苙詒
 
賞鯨標章若您曾經參與賞鯨旅遊,必定會被這些悠遊在海中、舞姿曼妙的藍色精靈所深深吸引而無法忘懷…台灣四面環海,東部沿岸並有黑潮流經,帶來豐富的漁業資源,賞鯨活動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所發展。

賞鯨活動最早從花蓮石梯港開始,而宜蘭縣大里漁港、梗枋漁港、蘇澳商港及烏石港等,都有出海賞鯨的船隻,且一般都會安排繞行龜山島的航程,至於台東賞鯨的地點則以富岡、成功兩個漁港為主。

一般而言,賞鯨旅遊服務分為兩部分:軟體的解說服務與硬體設施的服務。在解說服務上又可以細分為行前解說與海上遊程解說;業者在出發前會先將遊客帶至各公司的解說室,以影片或口頭的方式講解讓遊客熟悉整個遊程,上船後會另行配置解說員在船上講解海洋資源與相遇的鯨豚種類。而硬體服務則與船隻新舊、大小、船艙舒適度有關,有些船隻為了減少旅客暈船的不適,會在船艙底部加裝平衡儀。

花東地區的賞鯨活動是最熱門的航線賞鯨旅遊與一般陸地旅遊方式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對環境的衝擊最主要以船隻為主,因此船長的行徑路線以及解說員如何轉化遊客對近距離觀賞鯨豚的期待成為減低對鯨豚騷擾的重要因素。解說員在賞鯨旅遊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可以教導遊客認識鯨豚的種類,也可以透過在船上對海洋資源、沿途景點的介紹讓遊客認識海洋。

相對於賞鯨活動急速蓬勃發展與賞鯨船如雨後春筍般增加,賞鯨生態旅遊活動的法令管理並沒有更趨完善;由於法源紛亂加上部分業者著眼於短期經濟利益、或因競爭而不尊重鯨豚的生態習性,以至於給鯨豚生態帶來許多潛在衝擊;另一方面,現有賞鯨船大多是利用舊有漁船改裝,不論是安全性或娛樂設施上也略顯簡陋,而在解說員的人數上也嚴重的不足。

生態旅遊在推行後,即因標榜在生態保育與社區經濟、文化保存間的平衡而盛行全球,然而太過氾濫的結果反而讓遊客不知如何選擇旅遊產品,同時也使生態旅遊品質低落。有鑑於此,國外許多國家建立了對生態旅遊的認證與檢定制度,例如:澳洲自然與生態觀光認證計畫(Nature and Ecotourism Accreditation Program(NEAP))、加拿大薩克奇萬省的水平品質標章(Horizons Quality Seal)、全國性的綠色21標誌(Green Global 21)等。

以賞鯨而言,強制性的法律規定,必定難以被業者接受,而這也是推動賞鯨標章的原因,希望能以這種業者自我提升的機制,讓賞鯨活動的品質朝向保育、社區回饋前進。

藍色公路開航帶領民眾體會海上風光       映照著落日餘暉,海上的黃昏充滿浪漫風情。       積極發展休閒觀光成為很多漁港的新方向,碼頭裡一到假日就擠滿了載客出海觀光的船隻。

漁業署在賞鯨旅遊的推廣與管理上,在2001年開始推動賞鯨策略聯盟,並在2003年實施賞鯨生態標章制度,在這套「賞鯨標章」制度中,擁有賞鯨標章經營業者代表他們擁有的船隻、對社區的回饋、對鯨豚的干擾、解說員的配備與訓練等項目,都是經過公開程序的認可,遊客選擇有賞鯨標章的業者,將較有品質上的保障;同時也可以刺激賞鯨業者在經營管理上更上一層。

為了提升台灣賞鯨活動的品質,中華鯨豚協會在漁業署的指導下辦理賞鯨船評鑑,經過一連串的審查後,目前獲頒賞鯨標章的賞鯨船家計有:花蓮港的多羅滿一號、花東鯨世界的花東二號、紅龍賞鯨鳥踏石企業社的紅龍賞鯨鳥踏石號;以及石梯港的海鯨一號。

然而現階段的賞鯨標章並無法帶給遊客有效的區別,基於旅費、船班、旅行社等因素的考量,遊客在選擇賞鯨船時並不會特別選定擁有賞鯨標章的經營業者。在沒有實質的經濟誘因,同時為了符合標章品質而提高營運成本的影響下,賞鯨標章的宣示效果仍舊大於實質效果,因此如何加強賞鯨標章的行銷以及遊客的環境意識則是目前亟待加強的地方。

希望各位讀者也能共同響應賞鯨標章的推動,面對眼花撩亂的賞鯨旅遊產品時,能夠選擇擁有賞鯨標章的業者,為鯨豚保育與永續賞鯨盡一份力量,許賞鯨旅遊一個永續的未來。

參考文獻

中華鯨豚協會(2002),「台灣賞鯨策略聯盟、鯨豚推廣人員培訓及生態旅遊年賞鯨促銷活動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中華鯨豚協會(2003),「台灣賞鯨策略聯盟、鯨豚推廣人員培訓及生態旅遊年賞鯨促銷活動計畫(II)成果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中華鯨豚協會(1999-2003),「擁抱海洋-鯨豚之愛賞鯨活動宣導及調查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李幸蓉(2005) ,「可接受改變限度(LCA)方法之應用—台灣永續性鯨豚生態旅遊管理對策之研擬」,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珍珍(2004),「台灣賞鯨事業發展與展望」,農政與農情93年2月號,行政院農委會

黃苙詒(2002),「生態標張制度建構之探討—以賞鯨事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鯨豚協會網站

GO GO賞鯨去網站

 
讀者投書生態的實踐 --﹥
作者: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在21世紀初的今日,「生態」已然成為朗朗上口的關鍵字。「愛護生態」幾乎像是某種政治正確的標籤,一種無可否定的文化姿態,但也像所有的價值一樣,唯有在不斷實踐中趨向完成。

每年許多愛護這個島嶼的人身體力行,去進行潔淨山林和清理海灘的工作,但這也表示仍有不少人把青山綠水當成垃圾場。前2天,60位退役的傘兵空降特戰隊員,以驚險的高空垂降方式,從合歡山武嶺的狹谷中清出了總共一公噸的垃圾。已經是第4年,他們善用專業技能參與淨山活動,清出各種千奇百怪的廢棄物,除了遊客隨手丟棄的雜物,還有烤肉架、攤販架、馬桶、浴缸、甚至鋼筋和汽油桶。

而已經在台灣進行第8年的「海灘廢棄物監測」,也發現許多便利大眾生活的消費品都在汙染海洋,比如塑膠袋、保麗龍、玻璃瓶碎片、吸管、瓶蓋、橡膠、燈管,還有針筒和藥罐。

亂丟垃圾不僅是個人的公德心問題,也反映現代人隨用隨丟的生活風格,人與人之間的輕忽,地方和地方之間的剝削。都市人把垃圾帶到山林海邊、別人家的樓梯間或無人商場,台灣人用欺騙的方式把核廢料儲放到蘭嶼,後來又提議運到北韓或中國,最近則傳出要放到澎湖縣望安鄉東吉嶼,而引發當地居民抗議。實際上,發達地區把廢棄物「合法」或「走私」運到較不發達地區的事情,時有所聞。

在環境抗爭的議題上,我們經常看到一種「別在我家後院」的「鄰避」效應。在家與非家的界線之間,人們尋找廢棄物的出口--包括實質的廢料垃圾,以及精神上的腐敗惡氣。於是,人們對著萍水相逢的旅人吐露心中秘密,也目送載滿廢料的遠洋船隻開往異鄉的國度。在親密關係中疏離隱沒,在陌生聚落裡吶喊狂奔,在對生態的消費中,確認自己身為主體的幻覺。

實際上,無論是「生態」或「倫理」,都早已經帶著「家」的意涵,它們的希臘字根分別意指房舍家屋,以及聚合場所。環境不只是外在背景,更是生命的居所。而倫理,是關於群聚者共有的習俗,亦即,人們對待彼此的方式。因此,在思考環境問題的時候,不能只談人和人之間的分配與正義,而終究要去扣連社會倫理、土地倫理,乃至於更廣義的生態倫理。

在這樣的脈絡中,美國生態哲學家卡洛琳.默茜(Carolyn Merchant)提出了「伙伴倫理」的思考,一方面承認環境保育是為了人類本身的社會需要與永續生存,另一方面更深刻體認到人與非人生命之間的平等與合作。在許多原住民的文化中,其實早就認知到人類和其他物種、山川土地之間的伙伴關係。如果要談「永續」或可持續性,就不能不觸及一個全球的生命倫理。我們必須努力建立一個在生態上合理的生活方式,同時有利於人類和非人類共同體的生存。

反思現代生活高度消耗的生活方式,檢驗其中結構性的正義空缺和倫理破綻,以及近年來國際政治中無法迴避的環保議題,可以確定的是,生態議題的倫理學討論並不是學院裡的文字遊戲,而指向了我們心靈的真實景況:在日益惡化的全球困局中,人類正渴求一個重新接合文化與自然的實踐哲學。

轉載自2007年7月4日中國時報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 網編:李育琴
感謝環保署、教育部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