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
2007.8.17
本日焦點: 亞洲國家共同合作 預防環境災難死亡事件

菲律賓地區的環境污染很嚴重。(圖片來源:Mark Gary courtesy WHO/WPRO)

摘譯自2007年8月14日ENS泰國,曼谷報導;朱以方編譯;蔡麗伶審校

根據上週在曼谷舉辦的會議指出,每年在南亞有至少660萬人死於環境污染,而這個數字相當於該區總死亡人數的25%。亞洲各國的部長均同意環境與衛生官員執行相關計劃,以降低這個數字。

此次在曼谷舉辦的部長級區域性環境與衛生論壇,是由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共同組織。Shigeru Omi是世界衛生組織的西太平洋區執行長。Omi表示:「假如我們有決心去扭轉現有趨勢,這個區域因環境惡化所導致的高死亡人數一定可以避免。」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生態工程

全球氣候變遷 海岸生態工程的危機與轉機

污染的河水排放入大海,對海岸造成另一種衝擊。(圖片來源:台南社區大學) 受全球暖化影響,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海岸地區首當其衝。以台灣海岸的現況來看,海岸工程似乎被認為是守護台灣海岸第一道防線。

海岸生態工程的觀念有別於一般海岸工程,除了防止海岸災害,保障人民安全,同時要確保海岸原有自然形態與附近生態系統、景觀、文化與社會經濟等各種因素之永續發展。這幾年政府與民間工程部門在生態轉型上的努力,可以看到許多綠意盎然的堤防。透過生態工程的原則——「尊重自然預留空間、維護生態多樣性、結構物與景觀環境之融合」(註1),讓我們一同來檢視當前的海岸生態工程。

讀者投書

水患越來越嚴重,到底為什麼?

作者:廖桂賢(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博士研究)

豪雨所帶來的水患災情。(圖片來源:我們的島)8 月13日西南氣流為台灣南部帶來豪雨,造成許多地區嚴重水患,美濃赫然成為眾多受災區中最嚴重的地方之一,在網路上的新聞搜尋中,我看到了美濃市區積水達半層樓高、一片水鄉澤國的災情,令人心痛。淹水對美濃人來說並不陌生,僅僅2年前,7月中的海棠颱風的風雨就重擊美濃,讓許多農田、民宅、和商家泡在水中。2年前的水患,是地方上記憶中不曾有過的慘重災情;2年後,一個西南氣流又帶來破紀錄的水災。

不只是美濃,台灣各地的水患似乎一直在破紀錄,近年來,水患越來越頻繁,所造成的損失越來越慘重,在一次又一次的水患中,民眾覺得身家財產越來越不安全了。許多人一定不禁想問:水患越來越嚴重,到底為什麼?且讓我們來思考一下可能的原因。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生態工程

讀者投書

熱門內容

水患越來越嚴重,到底為什麼?

聯合國:亞洲經濟成長榮景下 暗藏海洋污染危機

熱門關鍵字

水患

瀕臨絕種
推薦評論

不願意面對真相的人工魚礁政策 (14)

環保機動車輛暢行 綠色交通概念成型 (10)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台北鳥會電子報

本日焦點: 亞洲國家共同合作 預防環境災難死亡事件 --﹥

摘譯自2007年8月14日ENS泰國,曼谷報導;朱以方編譯;蔡麗伶審校

根據上週在曼谷舉辦的會議指出,每年在南亞有至少660萬人死於環境污染,而這個數字相當於該區總死亡人數的25%。亞洲各國的部長均同意環境與衛生官員執行相關計劃,以降低這個數字。

過去50年來,南亞因為快速工業化、都市化及大量汽機車成長,導致環境污染的急遽惡化。

官員們承認,這些後果包括都市的空氣污染、大量製造固體和有害廢棄物,而因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災難與緊急事件更是不勝枚舉。

此次在曼谷舉辦的部長級區域性環境與衛生論壇,是由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共同組織。Shigeru Omi是世界衛生組織的西太平洋區執行長。Omi表示:「假如我們有決心去扭轉現有趨勢,這個區域因環境惡化所導致的高死亡人數一定可以避免。」

這個會議的目的在強化東南亞、東亞及整個區域負責環境與健康事務部長們之間的合作關係。
在上週為期2天的會議中,各國部長與資深官員共同制訂了「環境暨健康曼谷宣言」。

而隨附的區域規章中明確指出在未來3年需要共同政策與計劃的6個環境暨健康優先項目。包括:
‧空氣品質
‧水資源供應、保健與衛生
‧固體及有害廢棄物 
‧有毒化學物質及危險物質
‧氣候變遷、臭氧層破壞及生態系變化
‧偶發事件因應計劃、環境健康緊急事件的準備與因應

曼谷宣言提供了一個機制使得知識與經驗得以交流,並且可以在國家層級與區域層級上改善政策與法規的架構,進而鼓勵整合性的環境與健康策略及法規的制定。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

台灣新聞  --﹥

集中燒金紙不污染?焚化爐淨爐儀式後再燒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中廣新聞網台中報導
農曆7月普渡法會,大量燃燒的金紙,常會污染空氣品質,台中縣環保局今年(2007年)擴大辦理「中元普渡紙錢集中燃燒」作業,配合各鄉鎮清潔隊進行收集,再統一運送到焚化爐,經過淨爐儀式後,集中焚燒,希望能改變民眾露天燃燒紙錢的習慣。

台中縣環保局今年(2007年)繼續辦理「紙錢集中燃燒」作業,環保局商文麟課長表示,集中後的紙錢,將統一運送到后里焚化爐、烏日焚化廠,循民俗儀式,由法師舉辦淨爐法會之後,在8月22、23號下午焚燒。

另外,環保局今年也首次製作2000個紙錢專用收集袋、封條及普渡文疏,分送給各廟宇和公寓大廈,希望民眾在「紙錢集中焚燒」作業期間,將紙錢放置在專用袋中,並且在專用袋上,勾選祭嗣對象,再貼上封條後,送交掛有「紙錢集中燃燒運送車」紅布條的清潔車,集中收集。

 

食品原料標示 小心有詐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自由時報台南報導
中元節、中秋節將至,消基會南區分會最近抽查各大賣場,發現部分食品原料標示不清,有些可能是誤植甚至造假,南區分會副主委林瑞成表示,這些都是問題食品,明顯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十七條的規定,消費者若遇此情形,應拒絕購買,同時可向各縣市衛生局檢舉,才能打擊不良食品,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健康。

其中位於仁德中山路新開幕的旺來鄉賣場有多件食品標示不符規定,包括蛋捲塔、鹹蛋黃、杏仁條及純棗泥漿等標示都有問題。

旺來鄉總經理陳正章坦承疏忽,他表示,該公司才開幕一個多月,工作人員因是新手而打錯標示,昨天(15日)已針對全店的產品進行過濾清查,有問題的產品將全部下架,並要求製造廠商改善,未來也將嚴格把關,以提供消費者一個安全、安心的購物環境。

 

縣定古蹟林內濁水溪發電所 再利用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聯合報雲林報導
日據時代興建的縣定古蹟林內鄉濁水溪水利發電所,使用超過80年,是國內碩果僅存的平原川流式水利發電所,具珍貴文史保存價值,縣府文化局委託雲科大城鄉發展及環境規劃中心規劃保存,讓這座跨世代骨董級水利發電所,以文史資源全新面貌,向世人放送。

環境規劃中心17日下午1時30分,在發電所舉行座談會,廣邀各界,尤其歡迎當地林內鄉民、團體到場表達意見,集思廣益,為發電所尋找新的歷史定位。

發電所坐落濁水溪下游南岸,地處林內鄉烏塗村,創建於日治時期大正10年(1921年),創建目在為嘉南大圳,組合烏山頭水庫工程的烏山嶺隧道工程使用,為工事用的發電所,目前雖因更新工程實施停止發電運轉,但發電所廠房建築,發電設施與機具都保存良好。

 

颱風沖刷露廢土 美麗灣變色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中國時報台東報導
針對美麗灣渡假村規避環評違法開發爭議,台東環保聯盟繼上個月控告台東縣長鄺麗貞,涉嫌包庇、圖利業者後,15日再度前往台東地檢署,補提杉原海灘處處裸露廢棄建築土石等證據。

自從4月開始,環保聯盟著手調查美麗灣違法開發案到現在,已多次要求業者,清除海灘週遭的不明廢棄土。但帕布颱風巨痕沖刷杉原海水浴場後,竟然還颳出大片建築廢棄物,台東環保聯盟立刻前往美麗灣開發案的周遭海灘拍照蒐證,發現海灘有多處明顯裸露建築廢棄土石塊。

劉炯錫表示,除了呼籲還回美麗的珊瑚沙灘,美麗灣渡假村蓋在距離海潮線約50公尺的距離,將來勢必出現颱風巨浪沖擊的危險。「整件工程有許多規避法令、包庇業者之處,台東環保聯盟的理想,是希望縣府能與開發業者解約、拆除建物,還回美麗沙灘。」

 

向下鑿井 解決野溪水患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中國時報彰化報導
為徹底解決八卦山脈野溪水患,水資源局長鍾鴻霖15日勘查花壇白沙坑溪時表示,縣府將改弦易轍,針對水患頻繁地區優先採取向下鑿井加以治理,讓洪水沿著井管通達地下透水層,達成減洪和補注地下水的雙重功效。

水資源局長鍾鴻霖表15日表示,八卦山系野溪計有175條,在彰化縣境獲有治理的野溪有104條,但因早期治理使用人工開挖,深度只及3公尺以上,造成護岸沒有向下扎根,野溪也向上生長的荒誕現象。

目前縣內不少區段護岸比兩側居家高,一旦潰堤勢必危及兩側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縣府將嘗試採用鑿井治理方式,鑿井的口徑為30公分,深度約在60至80公尺。

 

油灰改道林口電廠 且慢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中國時報北縣報導
深澳發電廠即將除役,燃料運送也將暫告一段落。除了運煤火車會暫停,從基隆協和電廠運來增加熱質的「油灰」,也將改送林口火力電廠,台電已向縣府提出申請,但被縣府環保局退回,要求補件。

深澳發電廠廠長李哲銘表示,47年歷史的電廠將拆除並原地重建,原則訂在9月底停機,停止運作後,至少5年不發電,燃料也會停止運送。李哲銘說,深澳拆除後,協和油灰改運林口發電廠再利用。

縣府環保局課長林松槿說,深澳、林口是2個不同的電廠,雖使用的燃料一樣,但不同廠得再做審核,以了解對環境汙染的影響。去年底的申請案,縣府要求補件而退回,至今未收到第二次申請。

 

搶救中埔山 市府允協調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位於辛亥隧道上方的中埔山為北市少見之綠林,因建商有意開發引起爭議。由作家朱天心、劉克襄等人組成的中埔山步道協會,於6月發起搶救綠地行動後,15日再度召開說明會,要求台北市政府協助保留這塊都會南區最後的「綠寶石」。

15日包括都市發展局、文化局、建設局及市議員蔣乃辛、徐佳青和林奕華等人,皆出席聆聽該協會陳情。都發局長許志堅承諾,將盡速對建商召開協調會,說服其以容積移轉的方式,讓市府順利取得該片土地。

協會表示,中埔山是台北盆地南區最後一塊完整的低海拔原始森林,生態豐富,更有北市難得可見的榕樹長廊,綠意盎然。協會理事長劉淑嫻說,多年下來,中埔山因人為少干擾,不僅是天然博物館,更是附近居民休閒運動的好去處,市府應傾力保留這塊綠寶石,就地規劃為都會森林公園。

 
國際新聞  --﹥

保護露脊鯨 美國會針對船速限制條例施壓

摘譯自2007年8月14日ENS美國,華府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瀕臨絕種的北大西洋露脊鯨。(圖片來源:wikipedia)環境責任公職人員組織(PEER)指出,白宮官員正在阻攔一項針對瀕臨絕種的北大西洋露脊鯨免於船隻撞擊的保護條例;而船隻的撞擊是導致鯨魚死亡的主因。

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NOAA)於2006年6月26日提議,在露脊鯨沿東部海濱在佛羅里達和新英格蘭兩地遷徙期間,於港口入口周圍設下時速11.5英里的限制。

環境責任公職人員組織於14日致信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漁業局局長哈格斯博士(Dr. William Hogarth),要求其解釋是何機關或何者阻礙最後條例的制定。

保護條例的持續延誤將使露脊鯨面臨瀕臨絕種的威脅,並引起世人日漸升高的憂慮。露脊鯨已達到目前官方「生物絕跡臨界值」(Potential Biological Removal)的零級程度,意即其族群連一頭幼鯨的死亡都無法承受。

新英格蘭環境責任公職人員組織主席班奈特(Kyla Bennett)表示,「目前露脊鯨的數量只剩300頭,牠們已經沒有時間等待長期政治角力的最終結果。」班奈特曾為聯邦生物學家,他已花了3年的時間努力於船速限制以及減少船隻撞擊的措施。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
 

農業灌溉的氣溫冷卻效果 無法減緩暖化

摘譯自2007年8月14日ENS美國,加州,利弗莫爾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灌溉可以冷卻土地。(圖片來源:Jack Dykinga courtesy USDA)一份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加州中谷(Central Valley)在過去幾年實施擴大農業灌溉,使得暖化現象不易察覺,然而灌溉的效果是有限的,對於暖化將不會造成明顯的影響。

此項研究由勞倫斯利弗摩爾國家實驗室與加州大學馬西分校共同進行,其主要作者邦菲斯(Celine Bonfils)表示,「在全球主要農業灌溉區進行灌溉,對於日間最高溫的降溫效果,在未來50年內不會較上一世紀來的明顯,也可能無法持續減緩暖化的影響。」

根據對全加州氣溫與灌溉趨勢的觀察,研究者證明灌溉確實導致農業區氣溫降低,但同時也顯示降溫的效果近來正逐漸減緩。此項研究結果登載於本期美國國家科學學院院刊。

研究顯示,加州聖喬昆谷(San Joaquin Valley)的高度灌溉區,自1887年進行灌溉至今其日間溫度與低度灌溉區相較減少了1.8至3.2度。

此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洛貝爾(David Lobell)表示,「相較之下,在1980年到2000年間無擴大灌溉的狀況下,灌溉對氣溫並無顯著的影響。」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

 

肥胖人口成美國隱憂 波士頓有機農場從推廣新鮮蔬果下手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路透社麻州報導
在大多數成年人口被歸在超重或肥胖的美國,取得食物成為問題實在令人難以想像。但是專家主張,這確實是美國都市舊城區面臨的一個問題--那些區域不乏速食餐廳,但卻很難找得到新鮮蔬果。有一個團體正在波士頓外約29公里處的一個12.5公頃有機農場內,致力改變這一情況。

這個農場是一個叫做「糧食計畫」(Food Project)的波士頓地區非營利團體所經營,位於林肯,距離19世紀詩人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藉以歌頌返璞歸真的華爾登湖(Walden Pond)才1.6公里。

該團體的主要人力由約60名青年組成,多來自舊城區與其郊區。他們暑假就在這裡幫忙照料萵苣、蕃茄等蔬菜。根據美國政府的數據,約66%美國成年人超重或肥胖。而在肥胖人口的比例日益上升,保健成本也跟著升高的情況下,專家指出,讓人更容易取得新鮮農產品會有幫助。

 

研究報告:全球暖化助長農作物疾病災害

摘錄自2007年8月15日法新社巴黎報導
英國皇家學會期刊「介面」(Interface)15日刊出的一篇研究報告表示,全球暖化將助長一種植物疾病,而這種疾病會造成油菜籽作物每年達數億美元的損失。油菜籽可用來榨取菜籽油。

運用以氣候為根據的電腦模式,英國研究人員預測,氣候變異將擴大莖點霉屬莖柄腐敗病(植物枯枝脫葉病變)的範圍,並加深這種病變的嚴重性,莖點霉屬莖柄腐敗病每年造成的作物損失達9億美元。

研究報告發現,暖冬會大幅提前莖柄腐敗病出現的日期,使這種植物疾病有更多的時間在農作物收成前蔓延;莖柄腐敗病原本應在春季才會現蹤。過去12年,有11年被列為歷來最溫暖的年頭;全球氣溫在這100多年來,則上升了攝氏0.8度。

領導這項研究的植物病理學家艾萬斯預測,莖點霉屬莖柄腐敗病會由英格蘭向北擴散到蘇格蘭,蘇格蘭目前尚未有這種植物疾病的蹤跡。艾萬斯說,研發上述電腦模式「是作為一種工具,以指導農民噴灑殺黴菌劑的時間」。他指出,「我們知道可以擴大其用途,用以檢驗全球暖化如何對未來疫病造成可能的衝擊。」

 

墨西哥罕見熱帶冰河 面臨暖化威脅消融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公共電視報導
墨西哥第一高峰、也是北美洲第三高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雖然地處熱帶,但是擁有罕見的冰河。不過受到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這處冰河也跟極區冰河一樣,面臨消退的危機,並可能在2020年完全消失,整個拉美地區都將直接受到衝擊。

休眠火山波波卡特佩特火山是墨西哥第一高峰,宛如人間仙境的美景也為16世紀古文明阿茲特克提供許多神話素材,傳說火山區兩座終年積雪的山峰,一座是一位美麗公主的化身,她在聽到情人戰死沙場的消息後,過度悲傷死亡,不料最後他的情人安然從戰場返鄉,就此站在一旁守候著死去的公主,將近5700公尺難以親近的高山,不只有著哀戚的神話故事,熱帶地區罕見的高度則出現難得一見的冰河。

由於是熱帶冰河,規模比不上極圈的冰河那麼壯觀,現在也抵檔不住全球氣候暖化的威脅,跟全球7成的冰河一樣,面臨逐年消融的危機。

 

「白色戀人」竄改賞味期限 生產線全面停擺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TVBS報導
北海道名產,白色戀人餅乾,爆發食品安全問題,日本衛生單位立刻到工廠進行突擊檢查,石屋製果也在16日決定,所有「白色戀人」生產線,將無限期停工。

各地的白色戀人餅乾,全面緊急下架,北海道的新千歲機場,一箱又一箱的的商品被撤走,讓習慣買白色戀人,當伴手禮的消費者,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是好。

經過一天的內部調查,石屋製果表示,從10年前開始,工廠就因為商品滯銷,開始竄改原來賞味期限,只有4個月的白色戀人餅乾,如果不是有員工內部告發,讓這起醜聞公諸於世,恐怕會有更多消費者,把過期的餅乾通通吃下肚。

 

全球環保最新第一公害:瓶裝水

摘錄自2007年8月15日法新社華盛頓報導
裝在1個細圓筒塑膠容器內獲利龐大的液體:瓶裝水,看在美國環保專家眼裡,卻是全球最新第一公害。美國瓶裝水銷量每年成長將近1成,扔掉的塑膠瓶垃圾迅速堆積,自初夏以來,鼓勵美國人重喝自來水的呼聲也隨之升高。

「紐約時報」8月初社論說:「美國是全球公共用水供應最好的國家之一,一年耗掉40億加侖個人瓶裝水,我們必須開始深思,這些塑膠瓶對地球的為害。」14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水資源週中指出,美國平均每人耗量,包括來自所有資源的用水,每日高達400公升(106加侖),相較開發中國家平均每人耗量僅10公升(2.6加侖)。

美國消費者每日飲用瓶裝水愈來愈多,根據飲料市場公司指稱,2006年瓶裝水銷量增加9.7%,市場總值約110億美元。不論來源是礦泉水或自來水,只要一裝入瓶子,就能賣出高價,紐約時報估計,有些消費者一年消費1400美元購買瓶裝水,如果換成家中自來水,費用可能不到1美元。

 
中國新聞  --﹥

紐時:中國病毒豬引發全球關注豬病大流行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中央社中國報導
中國製產品及農產品的安全問題,持續引發美國關切。紐約時報網站15日刊載一篇發自中國成都的消息指出,遭病毒感染的豬隻已經在中國擴散開來,導致豬肉價格飆漲,讓人擔心會引發全球飼養豬的大規模疾病流行。動物病毒專家說,中國官方刻意淡化事態的嚴重性,也拒絕與國際病理家的調查合作。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已經施壓中國,要求中國分享它的研究結果、以及動物的組織樣本。

這篇9日發自成都的消息指出,這一波病源相信是被稱為神秘病的豬藍耳病(blue-ear pig disease),已經擴散到中國25個省市地區,導致豬肉價格飆漲,去年豬價上揚達85%,以及最近10年以來最大的通貨膨脹。紐約時報說,中國醫療體系缺乏透明度,誠如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一般,已經導致全球關切。

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清楚證據顯示,藍耳病是何種疾病,對人類健康是否會是一項威脅。雖然中國坦承,這種病毒已在沿海和南部地區摧毀了豬隻存貨,但不願承認專家所言,已經逐漸移向內地,以及中國最大豬隻產地四川等西部省份。全中國有5億頭豬隻,中國宣稱今年只有16萬5千頭遭感染,但確切的數據有待進一步證實。

 

雨水侵蝕 西安古城牆沉陷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中國時報報導
建於明洪武年間、有600多年歷史的西安古城牆,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但7月以來受雨水侵害,古城牆上已出現多處沉陷,其中7處較為嚴重,目前有關單位正進行搶修中。

目前在城牆的一些地段,由於土層下沉,造成墻體裂縫達3至5公分寬,長度達5到6公尺。如不加緊搶修,隨時可能倒塌。

周長約14公里的西安古城牆去年7月受雨水侵蝕,曾經出現30公尺坍塌。由於城牆經過多次維修,不斷加固,各種土質黏度及密度都不一樣,所承受的壓縮性也不一樣,這使得內部為土質的墻體容易產生裂縫、沉陷。如果再加上雨水侵害極易坍塌。

 

地質調查不足又偷工減料 湖南沱江大橋 典型豆腐渣工程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中國時報湖南報導
湖南鳳凰沱江大橋倒塌事故,工程專家多傾向認為,原因應出在前期地質調查不足,加上施工敷衍偷工減料,導致橋橋墩無法承受橋樑重量所致,屬於典型豆腐渣工程。

拱橋是中國橋樑設計傳統,其精湛力學效用向來備受稱道,剛建成即倒塌的沱江大橋,也是一座採用傳統工法興建的拱型橋樑。橋特殊處在於以石材興建,全石材拱橋多用於小型橋樑,像沱江大橋這類大型橋的橋墩,都會襯以鋼筋或鋼樑強化結構,但現場目擊者曾指出,從倒塌的橋墩看並無鋼筋。

沱江大橋橋基河床屬於弱風化泥灰或白雲岩,地質條件先天脆弱不穩,且未設置緩衝制動橋墩,施工民工也表示,大橋倒塌前一個月,基座位於河谷第三座橋墩曾發生下沉情況,但施工單位最後僅簡單加固處理。

 

重慶展開「鉛封行動」不讓船舶油污排入三峽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新華社重慶報導
為了避免船舶油污給三峽庫區水環境帶來污染,重慶市展開「鉛封行動」,使船舶不能將油污排放到江中。

據瞭解,鉛封即將鉛封鉗和鉛袋將船舶的排油管閥門「堵死」,使船舶不能將油污排放到江中。過去,油污水是通過船舶自身的油水分離器處理,在達標準後排入江中。鉛封後,油污水將由各港口海事部門統一收集,並集中到配有大型油水分離器的船舶上,經處理後運到岸上。同時,被鉛封後的船舶不需啟用油水分離器,這樣,既保護了環境又降低了船舶運營成本。

目前,長江幹線重慶段擁有港口12個,水運企業380家左右,常年航行的船舶萬艘。船舶在日常營運中每年產生的油污水達60萬噸,使三峽庫區水環境造成污染。

 

天山氣候持續暖濕為新疆生態帶來變數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中央社新疆報導
新疆氣象局長遠40年的監測數據顯示,天山南北兩麓的氣候持續變暖、變濕,新疆北部地區每10年增溫攝氏0.36度,中部的天山山區及南部地區每10年增溫0.19度,專家憂心,遠離海洋、極度乾旱的新疆生態環境將充滿變數。

引述新疆氣象部門的分析認為,受氣候變化影響,新疆寒濕天氣未來50年將明顯減少,冬季增溫將高於夏季,暴雪、暴雨、低溫冷害和乾旱等極端氣候將因此增加。

氣候暖化也導致塔里木盆地周圍高山冰川將緩慢退縮,預計到2050年前,冰川融水將一直處於增加狀態,較本世紀初增幅可達25%至50%。但河水流量增加並沒有讓氣象專家樂觀,他們指出,由於新疆的水資源分佈不均,冰川融化加快,可能加大部分地區水資源供需失調,讓水土流失加劇。同時,這種變化還將影響森林分佈,造成內陸湖泊和濕地萎縮、冰川和土地面積減少、積雪量減少、原有物種的多樣性受到威脅。

氣候變化還會影響新疆農業生產,天山南北的耕種制度和作物品種將因此發生變化,農業成本和投資需求增加,潛伏的荒漠化危機增加,草原區乾旱出現的機率增大,某些家畜發病率可能提高。

 

廣州汽車逾100萬輛 交通面臨嚴格考驗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大紀元香港報導

廣州汽車從1999年底的34萬8千輛,至今不到8年,增至破百萬輛。目前廣州平均每天淨增汽車500多輛、100萬輛汽車中私家車超過7成。

按照國際上通行的說法,100萬輛的數字標誌著廣州「汽車時代」的到來,廣州也成為繼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後,汽車保有量過百萬的城市之一。

不過,廣州市交警部門表示,廣州跨入百萬輛汽車城市行列,交通也面臨嚴峻挑戰。目前廣州道路建設速度遠遠跟不上汽車增加速度。

 

統計局:中國大陸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重

 

摘錄自2007年8月16日中央社中國報導

中國國家統計局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大陸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仍十分嚴重,片面追求經濟發展是原因之一。

據「中國信息報」報導,統計局的研究報告認為,當前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重,相關單位大力倡導的節省能源減少污染排放效果不大,原因主要是受到幾個方面的制約:第一、以節能減排為重點的宏觀調控還落實得不夠;第二、能源和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第四、市場入和淘汰機制不健全。

 
綠色學習課表  --﹥

文山綠色尋寶—「綠色工作坊」開跑

2007/08/18 - 9:00am
2007/09/18 - 4:30pm
地點:台北市立動物園
主辦:台北市立動物園
承辦: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
協辦:台北市文山新願景促進會、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主婦聯盟
課程日期:2007年8/18、8/19、9/8、9/9(六、日)
課程費用:免費(廢油作肥皂酌收材料費50元)
報名:電話報名或親洽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35巷15號2樓
聯絡人:范月華0935-630-268
電話:(02)2358-3839
傳真:(02)2351-6921

活動說明:

您知道動物園裡有一座酷cool節能屋嗎?動物園如何讓雨水再回收?今年夏天,動物園要辦一系列文山綠色尋寶活動,本週六、週日第一個尋寶活動「綠色工作坊」將開跑,帶您參觀動物園裡的節能設施、以及教您廢油如何做肥皂、節省能源、廚餘回收、如何選用不污染環境的清潔劑…等等,讓您成為一個真正的「環保達人」。
這次「綠色工作坊」的環保主題,包括:「生活環保與綠色消費」、「簡易廚餘做堆肥」、「動物園節能設施參訪」、「健康的隱形殺手小心看不見的電磁波」、「污染從清潔後開始認識清潔劑」、「隨手DIY廢油做肥皂」、「認識景美溪」、「地球退燒的妙方減少碳足跡」,內容豐富、多樣,適合親子參加,而且費用全免,歡迎全家大小一起來參加。
 

詳情請見 台北市立動物園

 

夏日‧山中威尼斯之旅 ~ 獨木舟體驗活動

2007/09/15 - 8:00am
2007/09/15 - 4:30pm
地點:貢寮&雙溪
主辦: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

對象:溪流環境協會、生態旅遊協會、自然生態攝影學會會員及眷屬優先報名;社會大眾(請
先登記,通知後繳費)
報名:請填妥報名表並劃撥繳交活動費後,將報名表與劃撥單一同傳真至協會並致電協會確認。9月3日截止。
郵政劃撥:14958156 戶名: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 
可以上網下載報名表及詳細簡章,活動網址請點這裡

聯絡人:許小姐
電話:02-25773823
傳真:02-25786315 
E-mail:email:sosroc@hotmail.com

活動說明:

看過國家地理頻道&或Discovery裏別人划著獨木舟在河川上做生態觀察的情景嗎?
現在,我們也有這個機會囉!

獨木舟在台灣或許還在萌芽階段,但歐美國家早已是種流行的休閒活動。除了步行以外,獨木舟是傳統也環保的工具。

在東北角風景區上的雙溪鄉,鄉內大小溪流遍佈,有山中威尼斯的美稱。
獨木舟不是年輕人的專利,我們的體驗行程就是要給大家體驗的,所以大小朋友皆適合參與。
如果你已經在都市裡待得很煩躁了,那就跟我們一起去雙溪體驗獨木舟及河川的魅力吧!

* 獨木舟基本操作:體驗自由自在的水上巡弋經驗;如何上下船?如何拿槳?直線前划 & 後划、側
划靠岸、轉彎、平衡、復位。

* 自然景觀及人文歷史:雙溪貢寮大橋至龍門露營區河段,全段為平靜的內陸河域,沿途可觀察水鳥
陸鳥、河口魚類、沙丘地形、植物等,是一條極為新鮮有趣的水路踏查之旅。

* 達人帶路:
    1.邀請台灣獨木舟推廣協會專業教練群,帶領我們體驗划獨木舟的樂趣。
    2.專業領隊:協會秘書長楊秋霖老師,是國內濱溪植群、生態旅遊的專家,公認的超級解說員,著有《臺灣的生態旅遊》、《台灣的國家森林遊樂區》…等書,絕對讓我們有滿滿的收穫。
 

詳情請見 活動網址

「科學不簡單」講座—「全球暖化與颱風」

2007/08/17 - 7:30pm
2007/08/17 - 9:00pm
主辦:科學人
主講人:吳俊傑 博士(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地點: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231號地下一樓)
報名:即日起至2007年8月13日(五),座位有限,僅採網路預約報名,額滿為止


七、八月正是台灣的颱風旺季,近幾年來颱風的動線不明、行徑令人難以捉摸,隨之而來的是更強的破壞力。而這些異常的氣候變化,不禁讓人聯想與全球暖化有關係!

自從80年代末期,「全球暖化」這個詞彙登上國際舞台後,世界各國無不對此議題表示關注。大氣科學家們指出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之一,但是使二氧化碳含量急遽上升的原因為何,這更是大家必須要知道的事情。

氣候的劇烈變遷影響層面擴及全球,也與每個生活在地球的人相關。因此,《科學人》雜誌8月份的「科學不簡單」講座,特別邀請到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吳俊傑 博士。吳俊傑 博士為美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專長於颱風動力相關研究,同時也對全球暖化與颱風有深入的探討。

講座內容:

-「全球暖化」會造成更多、更強的颱風嗎?
- 颱風、海洋及氣候的交互作用關係 ?
- 人類活動與全球暖化的關連?
- 是否真有「明天過後」電影情境?

 

公視再度播出海洋環境紀錄片「記憶珊瑚」

2007/08/17 - 10:00pm
節目:公共電視「紀錄觀點~記憶珊瑚』CH13
播出時間:2007年8月17日晚間10點

近二個月來,幾位關心海洋環境的朋友,不斷傳遞珊瑚可能白化或死亡的訊息,4月底是恆春,7月份,綠島、澎湖也有了, 8月份日本海域也出現了。至於,東沙、南沙的情形,因受制於海巡署的管理,目前的情況未明。據海洋生態學者的判斷,往後二、三個月,如果颱風還是沒有進入台灣海域的畫,那9、10月份將是珊瑚存亡的關鍵時刻。

2007年4月底,恆春海域的水溫已較往年同期來得高,少部分位於水深五公尺以淺的珊瑚礁,已出現白化現象。到了2007年 8月初,核三廠溫排水出口海域的水溫一度曾高達34℃,後壁湖、跳石、紅才坑一帶海域的珊瑚白化比率也逐漸攀升,部份珊瑚甚至已呈現死亡現象。另外,據海洋學者表示,目前就連日本海域的珊瑚也不能倖免。

回顧1997、1998年的聖嬰現象,當時全球海洋生態環境面臨很大的壓力,台灣恆春、東沙海域的生態也遭受嚴重衝擊,許多珊瑚礁出現白化與死亡情形,到目前為止,東沙環礁內的生態環境都還沒有完全復原。而近十年來,台灣人與海洋的互動過程,以及海洋環境變遷的樣態,到底呈現何種風貌?「產房」與「記憶珊瑚」二部紀錄影片,從不同的觀察視角,一一審視海洋環境的美麗與哀愁。


附記1:『產房』紀錄片自2007年 2月播出之後,先後入選「韓國綠色影展」、「美國蒙大拿生物影展」、「保加利亞歐洲環境影展」、「印度環境影展」等國際影展。
 
附註2:另一方面,部分關心海洋環境的觀眾,也希望在全球熱浪籠罩之下,能夠利用「產房」與「記憶珊瑚」等二部紀錄片,作為海洋環境教材,因此,公視特委由風潮唱片代為發行,如有此需要的老師與NGO團體,可逕行到金石堂、誠品、何嘉仁、新學友、fnac法雅客等書局購買,謝謝。

附註3:另由柯金源與葉怡君共同撰寫並由玉山社出版的「我們的島」專書,【入圍】2007年7月新聞局[金鼎獎-最佳人文圖書類] 

 

看守台灣協會徵求有勇有謀之專職台灣看守人

 

2007/08/10 - 12:00am

2007/08/20 - 12:00am
學歷:大學以上,英文閱讀能力佳
經歷:兩年以上工作經驗,對 NGO(非政府組織)工作有興趣、熱情、有瞭解,樂於與人討論、合作但又具有獨力完成工作的能力;具備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具有編輯經驗更佳
待遇:面議
工作重點:議題參與、倡議、出版品規劃編輯(原則上,我們樂於根據你的專長來規劃工作重點)
E-mail:twwatch@ms31.hinet.net

你想要看守台灣的未來嗎?
你常常思考台灣環境問題,對未來感到憂心嗎?
你對全球環境與國際環境趨勢充滿興趣,想要與更多人分享嗎?
你想將對環境的憂心轉化為實踐行動嗎?
你是一位願意將工作視為挑戰、將挑戰視為成長機會的人嗎?
如果是,那你可能就是我們要網羅的專職台灣看守人!

詳情請見看守台灣協會網站:http://taiwanwatch.org.tw

 
生態工程:全球氣候變遷 海岸生態工程的危機與轉機--﹥

作者:陳品潔(靜宜大學生態所研究生)

水泥化的海岸(圖片來源:我們的島)台灣是海島,本島加上離島之海岸線總長為1600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地質的多樣性與變化,蘊藏豐富的生物與景觀資源,珍貴、美麗、卻也極端地脆弱,另一方面,受全球暖化影響,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海岸地區首當其衝。以台灣海岸的現況來看,海岸工程似乎被認為是守護台灣海岸第一道防線。

海岸生態工程的觀念有別於一般海岸工程,除了防止海岸災害,保障人民安全,同時要確保海岸原有自然形態與附近生態系統、景觀、文化與社會經濟等各種因素之永續發展。這幾年政府與民間工程部門在生態轉型上的努力,可以看到許多綠意盎然的堤防。透過生態工程的原則——「尊重自然預留空間、維護生態多樣性、結構物與景觀環境之融合」(註1),讓我們一同來檢視當前的海岸生態工程。

台灣地狹人稠 海岸地區過度使用

就「尊重自然預留空間」這點而論,台灣地小人稠,就是一大難題。沿海土地開發的型態,主要包括闢建海埔新生地、設置濱海工業區、興建商漁港、從事水產養殖、觀光遊憩土地利用及廢棄物處置場所等。「堤防效應」之下,人們相信,堤防除了可以保護身家性命,更能夠提供便民利用的空間,也因此更積極地利用海岸,甚至設置更多旅遊設施,侵佔本來不該佔的土地。

不過,這樣的過度使用,卻可能為環境災難埋下伏筆。2005年卡崔娜颱風在美國東南造成的重大災難即為顯例。(註2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曾在印度洋海嘯事件之後表示,「紅樹林、珊瑚礁、海岸防護林等海洋生態系統以及完整的海岸系統,對減輕海嘯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破壞力有著明顯的作用。……它們是自然形成的,因此具有天然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註3

南亞海嘯發生當時,泰國普吉島的萬豪酒店,因為地處海龜孵卵區域,嚴格遵照環保標準管理環境,因此附近的紅樹林保存良好,「那裡遭受的破壞顯然比其他地方小」。(註4

水泥化思維 造成惡性循環

生態強調的生命週期(life cycle)是可以藉由能量的傳遞的過程,可以被轉化、再生,正是永續發展所追求的「生生不息」互動關係。適應現地的生物,有其特有之生態區位(niche),及獨特的適應力,非人類規劃的統一式植被所可以取代。因此,生態工程當中的「維護生態多樣性」理解,應是現地植被生態的多樣性展現與維護。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統計,台灣加上澎湖約1600公里的海岸線,去年自然海岸線比率僅剩約50.9%,台灣本島僅剩下44.7%。西岸人工化比例極高。….海岸線人工化的比例高達9成以上。(註5)從西部海岸線水泥化的情形看來,台灣因應海岸沖刷、海岸線倒退等問題,過去只有水泥化的思惟,海岸水泥化後引起的「突堤效應」、「生態棲地破壞」等環境問題,反而需要投注更大經費來補救,可說是惡性循環。

最富裕的國家 也應尊重生態

隨著全球氣候異常、海平面上升,海岸生態工程觀念的轉變,仍是人類在有限陸地上生存的一線矚光。概括說來,氣候變遷對海岸的可能衝擊包括海岸侵蝕、洪氾、鹽水入侵及其他間接效應。國際上,對於因應可能的衝擊,有許多作法與建議。

東南亞海嘯之後,世界自然基金會對海岸生態環境提出幾點建議,例如緩衝海嘯影響的珊瑚礁、紅樹林、濕地和森林的設置(註6)。再者,高潮警戒線附近設立安全警戒區域,並且不要進行海岸線的開發,基金會並呼籲在這些地區制定嚴格的海岸管理政策和規劃,更積極地落實這些政策和規劃。

此外,新觀念與技術的發展也是關鍵。素有「低地國」之稱的荷蘭,因應水患之憂,設計出會「游泳」的「兩棲屋」(Amphibious Houses)。即使海水或河川洪水溢流過堤防,這些兩棲屋不會被沖毀,而會漂浮在水面上,隨水漲「房」高。獨立的兩棲屋還可與其他兩棲屋連結扣合,成為兩棲社區,洪水來臨時,整個社區一起安全的漂浮在水面上。(註7

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尼地區主管穆巴拉克‧阿曼說:「盲目的海岸開發使海嘯的影響變得復雜。我們應該確保不再犯過去的錯誤。」災難之下生命無力可施,金錢無處可用,台灣目前面對的問題,也是全世界的難題。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佛拉文(Christopher Flavin)說:「即使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富裕的國家,也必須尊重自然生態,加大保護環境的力度,才可以避免災難的發生。」(註8

根據中央大學應用地質所的資料推估,到2100年時,全球海水平均基準面可能高出58公分。許多現存的海堤、河堤的功能將完全消失,濱海工業區、垃圾處理廠、濱海道路、港灣設施都要面臨嚴重的破壞,乃至喪失功能(註9)。台灣海岸生態工程的難題僅是起步,如何從認清環境事實開始補其不足,並確立努力方向,集結國家、企業、民間與學術的共識與力量,共同突破傳統思維、發揮創意的思考,值得全民深思與努力。

海岸生態工程如何朝永續邁進?全球變遷的考驗是危機,也可能是轉機!

 
讀者投書水患越來越嚴重,到底為什麼? --﹥

作者:廖桂賢(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博士研究)

8 月13日西南氣流為台灣南部帶來豪雨,造成許多地區嚴重水患,美濃赫然成為眾多受災區中最嚴重的地方之一,在網路上的新聞搜尋中,我看到了美濃市區積水達半層樓高、一片水鄉澤國的災情,令人心痛。淹水對美濃人來說並不陌生,僅僅2年前,7月中的海棠颱風的風雨就重擊美濃,讓許多農田、民宅、和商家泡在水中。2年前的水患,是地方上記憶中不曾有過的慘重災情;2年後,一個西南氣流又帶來了破紀錄的水災。

不只是美濃,台灣各地的水患似乎一直在破紀錄,近年來,水患越來越頻繁,所造成的損失越來越慘重,在一次又一次的水患中,民眾覺得身家財產越來越不安全了。許多人一定不禁想問:水患越來越嚴重,到底為什麼?且讓我們來思考一下可能的原因。

民眾受苦是因為政府無能嗎?

受災時,許多人第一個情緒反映就是憤怒,認為政府無能,政府沒有好好做事!一切都是政府的錯!真的是這樣嗎?政府沒有做事嗎?

諷刺的是,即使扣除貪官污吏放到自己口袋的錢,過去政府投入的治水經費並不少,每年都編列龐大經費進行河川治理和海堤工程等相關防洪減災工作。而目前,在總經費高達1410億的行政院「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的金錢投入下,各地的河川整治與區域排水等工程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所以,憑良心說,政府不是沒有在做事情,而且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幾年後台灣的大小河川和海岸「可望」被全面水泥化,水道排水的效率增加,達到「全面整治」的效果。到時候,水患的夢魘是否就解決了?答案的絕對是否定的!要說未來不會有水患,是天方夜譚,而且,我大膽認為未來河川若被「全面整治」後,水患問題反而會更加嚴重。(過去曾經為文探討工程治水的問題,請參考「摒棄河流整治迷思,建立與洪水共存的環境哲學」一文。

台灣近年來的水患問題不在於政府有沒有做事,而在於作法不對,僅治標而不治本;換句話說,政府一直以來投入大量的金錢,卻做錯的事情,如果方法錯了,政府再怎麼用力地做,絕對不可能解決問題。政府的治水模式錯在哪裡?就其中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幾乎把水患問題等同於排水問題,天真的以為,只要河道能夠迅速地把洪水排掉,就不會淹水了,在水利官僚的眼中,河川不過是排水管道,只看無生命、流體的水,卻不在乎河川本身是一個有生命力的複雜生態系統,是整個流域人為和自然過程行塑下的產物,忽略了其他影響河川動態的因子。

在這樣的思維下,河川整治成了面對水患問題的主要工具,不分青紅皂白就拿河川開刀,把阻礙水流的礙眼河岸植被剷除,用平滑的水泥取代,或將原本彎彎曲曲的河道拉直,以增加排水的速率,保險一點,再築個高堤把水擋在低窪的洪水平原之外;處理市區的雨水當然也是用同樣的思維,只要用排水道盡快將水排除到河流就好了。

但是,水患如果只是排水的問題,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做不好?很簡單,那就是因為,水患的癥結根本不在於河流的本身,而在於土地開發利用的型態,近年來,因為加諸在河川的防洪工程越來越多,這些工程的本身也成為水患加劇的元凶。洪水是自然的作用力,除非哪一天,天公再也不下雨,不然洪水永遠都會存在。沒有被人類大量改造的河流流域自有解決洪水的機制:例如河道旁低窪的平原或濕地可以用來蓄洪,河岸兩旁植物的摩擦作用可以削減洪水的力量,此外,河川上游的森林以及流域中其他的不透水鋪面在降雨時也可以幫忙吸收雨量,減少河川的洪峰流量。

都市開發要負責任

都市開發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不透水鋪面,讓大部分的降雨無法滲透到地面上。想想看,降到地上雨的水,即使是百年難得一見的超大雨量,如果至少有一部份得以直接滲透入地下,或是被儲存起來再利用,災害是可以減少許多的。再想想看,如果河川上游的水土保持做好,有茂密的森林吸收水分,抓住土壤,河川的洪水量也會減少,而如果中上游的河道有著自然的河岸,有可以減緩洪水流速的植物,有了中上游的緩衝,滾滾洪水也不會直沖人口較密集的下游城鎮。

可是,每次當洪水又帶來災難時,政府的水患成因分析通常都忽略了都市發展的影響,往往歸咎於異常降雨,或是整治和排水工程還沒有完成。在河川已經被整治的區域,就可能將問題指向抽水機故障、排水道系統堵塞、或是沒有經費做河川疏浚。「整治尚未完成」與「管理疏失」成了不用檢討基本治水邏輯的最方便藉口,而民眾也以為問題都出在這裡,天真的相信一旦河川整治完成,只要又後續的維護管理和疏浚,天下就會太平。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有些地方做了整治加了河堤就沒有水患了?很簡單,因為本來應該淹到你家的水淹到沒有堤防的別人家去了。那你一定會說,那如果所有的河川都整治了,都加了堤防就沒事了吧?理想上是這樣,但是天不會從人願,因為當整個流域中的河流都築了堤後,水還是得找地方去,當超大的洪水來臨時,大家就一起淹水了,更恐怖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淹的水還無法排到河流中,那會是什麼樣的人間煉獄,難以想像。顯然,河流整治是一條治水的死胡同。

有更有續的方法可以減輕水患災害

換另一個角度想,如果人民花了好了辛苦的納稅錢來建造昂貴的防洪硬體系統,為了保障身命財產安全,卻必需要仰賴機器的不故障,政府再得在花更多錢定期清理綿密的排水道已經進行河川疏浚工程,還得仰賴這中間沒有管理行政上的缺失,這樣的系統真的能夠提供我們安全的保障嗎?台灣政府的行政管理效能是否可以提升見仁見智,但歷史告訴我們,管理疏失是難以避免的,事實上,經常發生;此外,得仰賴更多金錢持續投入的解決方案,並不是一個永續的方案,這代表了台灣政府和水利官僚一直以來仰賴的治水方法有根本上的問題,不值得信賴也不能帶領我們走向永續的未來,既然如此,我們沒有理由支持政府一直往工程治水的死胡同走。

那麼,水患有其他的解決方式嗎?當然有。許多研究已經證實,以河川整治為主的防洪工程無法解決水患問題,反而帶來更多的災害,因此,部分歐洲國家已經開始改變思維,思考利用河川的自然機制來處理水患問題(這部分我也曾為文介紹過,請參考「改變中的水患管理哲學—向歐洲學習」一文。

更永續的水患管理方法不是沒有,只是頑固的水利官僚仍然不能採納新思維,國家系統和社會環境也還沒有準備好接受新作法,同時,自私的政治人物也認為硬體的政績比較能夠吸引選票,台灣要邁向真正永續的水患治理,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但我們至少不能不知道,當前的治水模式是行不通的!尊重河川原有的自然運作,才是最好的解決水患方式,這並不是說「治水工程同時也要考慮生態」,應該說「治水等於尊重河川的生態系統」,如果忽略了河川系統的健全運作,治水永遠沒有效,治水就是保護生態,而不只是「考量」或「兼顧」生態。

回到最初的問題上:我們的政府沒在做事嗎?有,但是做的是錯的事。我們的政府無能嗎?我認為,政府的無能在於沒有長遠的眼光,即使再有魄力、有執行力的政府,若沒有用前瞻永續的思維做事、解決問題,再有能力也不會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的工程治水,不如不做,多做只是禍國殃民。

水患加劇不能全怪在氣候變遷頭上

越來越多人開始認識這個名詞,氣候變遷似乎成了最方便的天災咎因,水患、土石流的災難可以一律怪罪在異常降雨上。異常降雨是不是真的該為越來越嚴重的水患負責,仍需要嚴謹的研究來探討,但是將任何嚴重的災情都怪氣候變遷上,只是會掩蓋了其他也應該被關注的議題,就像以上的討論,水患越來越嚴重,人為因素(尤其是錯誤的防洪工程和不當的土地使用模式)也要負相當大的責任,至少,如果沒有人為因素的推波助瀾,異常豪雨所造成的災情不會那麼嚴重。

回想一下,許多水患並非導自於破紀錄的豪大雨,許多時候,一場午後雷震雨就會造成水災。因此,我們不能將水患的責任推到氣候變遷上。但是,越來越頻繁的破紀錄降雨量,的確為我們帶來了許多水患和土石流的威脅,因此水患治理必需要考量氣候變遷的課題。

氣候變遷是一個頭痛的課題。未來氣候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雖然科學家對地球整體的氣候有了大約一致的看法,但是各個區域的氣候變遷卻是難以預測。在未來台灣的降雨狀況無法精準預測之下,我們需要一個更有彈性的水患管理策略。可以確定的是,河川會繼續氾濫,我們要針對的問題不在於排除洪水,消除洪水,而在於洪水來時,能不能減輕災害?這需要新的智慧和解決問題的邏輯,需要我們從根本思考問題的來源。

用新的思維看水患問題

在地小人稠的台灣,在氣候變遷的威脅和不確定下,如果人們不得不居住在河川容易氾濫的地方,我們一定要思考如何在面對洪水時更有韌性。這並不是指像阿信般默默吞下苦楚的韌性,而是指在淹水時,不會受到傷害或是只會受到最小傷害的韌性;打個譬喻,流行感冒的季節,在密閉容易傳染的環境中,健康的人比較不容易感染,體質不好的人就容易生病,我們可能無法不處在有病菌的環境中,但是可以鍛鍊健康的體魄來防止生病。同樣的道理,有河流就會有氾濫,我們不可能消除洪水,但是我們可以打造一個讓洪水不會造成災難的生活環境,我們可以調整居住模式來適應洪水,解開人與洪水的衝突,才是真正的治本的水患解決之道。

在水災的議題上,我們一直進行著失焦的討論和指責,生命財產的損失固然令人心痛,但大部分的民眾和政客看不到真正的問題,才令人擔心。如果每當災難來時,就把矛頭指向政府整治不力或氣候異常,並盲目要求政府盡快解決,卻不去思考災難的根源,台灣島將永遠不會脫離多災多難的命運。

 

本文轉載自廖桂賢部落格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 網編:彭郁娟
感謝環保署、教育部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