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嫦娥找到奔月之路─談光害問題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是每個人在中秋佳節時,都能夠琅琅上口的故事,中秋前夕,環境資訊中心跳脫「不要讓嫦娥笑我們髒」的宣導口號,想像嫦娥、吳剛、玉兔在現代的模樣。在注重養生與環保的年代,除了賞月之外,我們可以看看秋天的樹、認識各式各樣的藥草商品,取代烤肉、放煙火的方式度過中秋節。
多久沒有看星星了?月亮呢?中秋節總該看一眼吧!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月亮卻在燈火闌珊處?不不不,觸目所及,一路上燈火通明,恐怕連嫦娥也難以分辨奔月之路了!
中秋節,人們期待在這個特別的夜晚,看見又圓又滿的月亮。然而,老祖先們大概料想不到會有一天,月亮不再是夜晚天際最明亮的存在。到底發生什麼事,使得那些在黑夜中閃亮明星不復見?現在大家琅琅上口的光害,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相關連結: ◎東方之珠迷思:光污染 ◎烤肉文化 ◎中秋今昔談──明月依舊 天地境遇大不同
播報員:陳誼芩
水,一直以來,是與人們密切相關的民生議題,也因為對水的取用過於習以為常,反而造成了水資源危機,水資源已經不分國界,成為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近日,瓶裝水、自來水、污水處理、水污染、限水、缺水等問題,傷透大家的腦筋,各個國家又該如何應對呢?
相關新聞 ◎基隆2008年6月後不缺水 水公司掛保證 ◎加州長堤市遭受供水不足之苦 ◎善用中水道系統 廢汙水回收再利用 ◎中國治水缺陷 地表水中度污染 ◎中國民眾8成3不放心飲水
更多環境新聞請見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無車日專題:
想在平凡的生活中找點「刺激」嗎?來騎單車吧!
作者:劉威呈(PTT單車版版主)
單車,美其名有「車」這一個字;速度卻大家常用的機動車輛慢上許多。大部分的朋友在路上見到單車,都會選擇油門踩下迅速超越單車。若是一般車輛要右轉,大部分的朋友不會選擇在單車後面慢慢移動。反正先超過單車再右轉,就算擋住自行車要直行的路也沒關係。
等個紅綠燈,單車起步比較慢。眼看著汽機車見到綠燈一亮就瘋狂地衝了出去,單車才剛剛開始動起來。萬一後面的開車朋友耐性比較不好,被按個幾聲喇叭總免不了;還有單車騎士被後面汽車故意頂一下,單車肉包鐵,只好快快閃開讓對方先過去。
同步閱讀: 「全球無車聯盟」第2屆街道設計徵件活動
環境信託:
為每一個人永遠存在的國民信託
作者:孫秀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組主任)
1907年英國國會正式通過「國民信託法案」, 這項立法確立了國民信託的目的,並交付信託獨特的權力以永遠保護屬於全英國人民的歷史資產。今年正是立法100年紀念,「環境信託先鋒隊」(註)本次英國公益信託之旅的重點交流行程之一,即是拜訪英國 國民信託組織位於英國斯溫登的中央辦公室,透過其對外關係部及志工部專職人員的介紹與說明,來更進一步的了解英國國民信託組織是如何透過有效的規劃與運作來達成其宗旨-永遠為每一個人。
讀者投書:
脫離致癌大海 更是功德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近日大手筆的捐給台大150億新台幣建構全球一流的癌症質子中心。無獨有偶的,王永慶台塑集團下的長庚醫院也將投資30億建構相同的研究機構。
這兩位台灣首富都因為癌症無情奪走家族中的至親後,花下宏願,希望讓已患有癌症的病友能以低30萬元的費用使用質子治療對抗病魔。在小小的台灣就能擁有兩部質子治療儀,也將是這兩位首富又創出的台灣奇蹟。然而,這樣大手筆金額醫療設備與研究投資的背後,卻反射出許多發人省思的空間。
新聞播報
綠色課表
環境信託
本會快訊
9/17-20推出無車日專題,精彩內容,請勿錯過!
今天電子報版面作小幅改版測試,增加「新聞播報」服務,取消台灣、國際與中國的新聞列表,但當日新聞都可在網站上瀏覽,歡迎到討論區提供意見。
無車日
評論連結:綠建築獎勵政策的兩面刃
其實,台糖這個全台最大的地主,也是最大的敗家子,放棄太多有利的條件,去追求夢幻....
評論連結:別讓牠消失―諸羅樹蛙啟示錄
本日焦點 :幫嫦娥找到奔月之路─談光害問題--﹥
作者:香璞
中秋節,一個充滿傳奇,蘊含豐富文化意涵的節日,長久以來,人們期待在這個特別的夜晚,看見又圓又滿的月亮。然而,老祖先們大概料想不到會有一天,月亮不再是夜晚天際最明亮的存在。到底發生什麼事,使得那些在黑夜中閃亮明星不復見?現在大家琅琅上口的光害,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都是愛迪生惹的禍?
想想看,當愛迪生點亮第一盞燈泡時,曾帶給人們多大的驚奇與希望!照明設備的發明,帶給人們夜間行動的方便和安全感,但過度使用、依賴的結果,反而形成問題。過度的照明並不能使環境更安全友善,反而成為污染源之一!
「光害」英文為「light pollution」,明白指出這是一種光線的污染,是人類過度使用照明系統而產生的問題。光害的種類包括光害騷擾、過度照明、眩光、雜亂及天空輝光等。而都會區的燈光、廣告招牌、霓虹燈、高爾夫球場或棒球場的照射燈、路燈、隔壁鄰居投射過來的光線,甚至夜釣船的燈火,都是光污染源。沐浴在這些光線中,你曾否想過其必要性?
自從有了光害……
在了解光害的概念之後,不難想像其特殊性,越工業化的國家,越容易有光害的現象。光害是一種能量的浪費,當光線並不是照射到預定的目標時、製造的光線比需要的更多時,都是能量的浪費。更不可思議的,過度的照明並沒有增加安全性,反而減低了安全性。例如,錯置的燈光、炫光等,都適得其反。而光害也使人們無法在夜空看到月亮或星星,影響天文觀察及研究。同時,過度的光線可能也影響人們的健康,並改變生態。有越來越多的報告針對光線對人體的影響,長期暴露在光線之下,使人體無法滿足對不同光線的需要,逐漸形成健康上的問題。
想想我們熟知的螢火蟲,因為夜燈而迷失,無法達成繁衍的功能,造成台灣螢火蟲族群大幅減少。畢竟灼亮的夜燈要比螢火蟲忽隱忽現的光芒來得實用而穩定,但是即使在台灣偏遠的山區,一路上夜燈明亮如晝,使得以往在台灣田野隨處可見的螢火蟲,現在只能在某些特定的保育區,和沒有人居住的深山地區才能發現蹤跡。雖然光害不是造成螢火蟲滅絕的唯一原因,卻是有可能改善的。在談保育螢火蟲時,檢視某些地段路燈的設置方式,是我們可以優先完成的。
為黑暗而努力
光害防治並不表示停止夜間照明,而是檢視不必要、多餘、錯誤的照明。針對光害防治,最熟為人知的運動為1988年成立的「國際暗天協會」(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IDA),除了針對光害造成的影響進行研究,並推動相關的立法及大眾教育工作,鼓勵人們減少使用不必要的照明系統,以減少光害的問題。2002年2月捷克首先在法律上要求路燈裝設的有效性,成為第一個制定全國性光害防治法律的國家。
而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密德羅申開始國際暗天週(National Dark-Sky Week)活動,鼓勵民眾在每年4月涵蓋到新月的那一星期的時段進行,關閉不必要的戶外燈光、遮蔽室內的光線,以便天空能儘可能的黑暗,並達到最佳的視象條件,讓人們有機會重新接觸夜空。2003年5月,英國皇家天文學會(British Astronomical Association,BAA)發起「Night Blight」遊行,鼓勵民眾舉報不適當的照明,用以要求當地政府改善,以維護天空的黑暗。
在台灣,則有民間團體荒野協會與企業台達電共同發起夏夜關燈活動。以「夏至關燈,冬至吃湯圓」的號召,每年夏至前後一週,以夏至為象徵,期待夏夜關燈和冬至吃湯圓一樣自然而融入地生活中。 2007年「關燈」的成效,全台共有54棟建物、65萬人響應,估計活動省下30萬度電,減少排放187噸二氧化碳。
關燈,讓夜空更美麗!
關燈,節能省電之餘,又能有一片美麗的星空。現在,你可以檢查家中的照明設備是否:
準確地照射到需要照射的地方,而不是向四周漫射?
是否為密閉式的光源燈具,使得光線不會散射?
有效率運用燈具,不浪費一顆燈泡,發揮最大照明與氣氛營造功效?
最重要的,你是否已經接受為了淨空夜空,而願意減少不必要的光源。唯有人們心態改變,才能使星空得以壯麗。
有了這些努力之後,現在我們可以談談嫦娥在月亮的生活了!
參考資料: 世界光害防治現況 關於夏至關燈 光污染問題與防制簡介
基隆2008年6月後不缺水 水公司掛保證
摘錄自2007年9月18日中國時報基隆報導
台灣省水公司耗資超過3億元,在八堵抽水站至新山水庫間,興建長達2850公尺的自來水管線,預定明年6月前完工,基隆市民不再飽受夏季限水之苦。
為了擺脫基隆市每年夏季用水吃緊危機,省水公司第一區管理處從93年起,砸下重金,採分段與分標案施工,興建第2條自來水管線,從八堵抽水站延伸至新山水庫。目前仍在運作的自來水管線,也是從基隆河口取水,將原水從八堵抽水站,運送至新山水庫儲水。
由於水庫上游沒有集水區,全仰賴抽水站運送原水至水庫儲存。水公司說,明年六月底,第二條自來水管線將完工。屆時,新管線每天運送17萬噸基隆河原水至水庫儲水,新舊管線同時儲水,將增加儲水速度,水庫可搶在夏季基隆河枯水期來臨前,儲存足夠水量,應付夏季市民用水需求。
據了解,第二條新管線,僅剩223公尺未完成鋪設,水公司正全力施工。而水庫的總蓄水量為850萬公噸,若儲滿水,將可供應夏季全市用水達2個多月。
加州長堤市遭受供水不足之苦
摘譯自2007年9月14日ENS美國,加州,長堤報導;游珮綺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加州長堤水利會13日提出警告:「水資源短缺的問題迫在眉睫」,並提出一份正式聲明表明應該 要啟動城市供水不足的緊急計畫。
因而自13日開始,長堤市的居民和公司企業不能在白天使用可飲用的水在庭院澆花或灌溉,一星期也 不能超過3天。
他們不能用一般庭園慣用的塑膠管來洗車道、人行道、停車場、中庭或其他戶外的水泥地面,除非管 子有加上壓力省水閥。
除了要減少庭院用水過多,浪費過多的水資源之外,居民還必須立即開始減少淋浴的時間,同時安裝 節水蓮蓬頭,並檢查水表慎防漏水。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善用中水道系統 廢汙水回收再利用
摘錄自2007年9月18日聯合新聞網報導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6年的報告,全球用水量急速成長,但水資源的管理制度與基礎設施不足,造成全球約有20%的人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農業用水又占全球人類淡水消耗量近70%。故水的供需缺口已成舉世熱門話題。
日本在20年前就將汙水回收再利用,其大規模的回收,是在都市汙水廠增設高級處理設備,將處理後之再生水配送到中水道二元供水系統,供給住宅區或工業區作為非飲用水。至於中小規模的回收,則在單一建築物或社區進行回收再利用,成效頗佳。
台灣目前亦陸續設置小規模之中水道系統,如經濟部水資源局於1997年補助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置第一套校區中水道二元供水系統,將再生水供景觀、消防用水及人工湖補助水源之用。中水道系統除了能提供穩定供水外,更能減輕汙水廠及下水道管線系統負荷,未來若能逐步推動中等規模的社區汙水回收再利用,甚至是大型廢汙水處理廠的放流水回收再利用,則能大幅提高各種供水穩定性。
中國治水缺陷 地表水中度污染
摘錄自2007年9月18日中國青年報河北報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環資委副主任委員錢易表示,中國花費巨資治水20多年還是有缺陷,目前地表水總體水質仍中度污染,中國水污染治理存在一系列問題,其中包括「不按客觀規律辦事,不按法律規定辦事」。 例如,在水污染防治過程中只突出重點執法,沒有全面執法;大規模建設污水處理廠,卻沒有配套污水管網;處理污水卻未處理污泥等。 錢易分析,這些不夠完善的治理措施結果是,在重點地區被關停的污染企業又轉移到其它政策較寬鬆的地區;污水處理率官方的數據是52%,但由於污水管網沒有配套,實際處理率更低;污水處理廠沒有被要求配套污泥處理裝置,污水處理廠反成污染大戶。
錢易認為,除了要把水污染防治納入對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外,更應重新審視中國在水污染治理措施中有哪些違背客觀規律的成分。
中國民眾8成3不放心飲水
摘錄自2007年9月18日中國青年報報導
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網新聞中心上週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指出,97.2%的人認為目前水污染嚴重,其中68.4%認為非常嚴重; 89.6%認為現在水質比以前差了,其中62.9%的人認為「差了很多」;83.7%的人不放心自己喝的水。
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水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的民調顯示,75.8%的人希望提高違法成本,75%希望加強政府問責,67.5%希望完善公眾參與。
綠色學習課表 --﹥
十五份遺址專題講座
開始時間: 2007/09/05 - 12:00am 結束時間: 2007/11/28 - 12:00am
地點:文山社區大學景美校本部(景美國中內) 台北市文山區景中街27號 主講:多位知名學者合開「十五份遺址專題講座」,歡迎選修或單堂旁聽! 主辦:文山社區大學 收 費:1,000元。(單堂旁聽1堂150元) 聯絡人:文山社大 吳奕慧 電話:(02)2930-2627 (週一至週五 14:00-22:00)
活動說明: (文山新石器時代史 ) 考古遺址的發現很不容易,但文山社區大學學員鄭景隆,卻在九年文山社大的薰陶下,發現了台灣石器時代的十五份遺址。本課程針對十五份遺址發掘、出土器物及其重要性,邀請專家學者及政府相關部門成員,組合成系列性的學術探討主題,讓大家一起來探討十五份遺址,以及與之相關的遺址、器物。 課程大綱(主題與內容簡介): (每週三7:00-9:40 中場休息10-20分鐘) 9 月 5 日第一週 -台北十五份遺址的發現及重要性 鄭景隆先生 文山社區大學 9 月12日第二週 -園山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相關器物 鄭建文博士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 9 月19日第三週 -南科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相關器物 朱正宜博士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 南科文化遺址發掘隊長 9 月26日第四週 -營埔巴圖的發現與相關研究 劉克竑博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0月 3 日第五週 -台灣考古研究的意義 陳有貝教授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 10月10日第六週 -國定假日休課 10月17日第七週 -臺南縣下營鄉武安宮的巴圖 李坤修博士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10月24日第八週 -遺址發現與維護的官方措施 文化局官員 10月31日第九週 -公民週 11月 7 日第十週 -文化遺址的保護-以巴黎聖母院為例 楊雪梅女士國立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 11月14日第十一週 -地質科學在考古及藝術史的工作 劉瑩三教授 花蓮教育大學學務長 11月21日第十二週 -植物園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相關器物 郭素秋博士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 中研院史語所 11月28日第十三週 -十五份遺址與巴圖的相關研究 周述蓉博士候選人 文山社區大學、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 詳情請見 文山社區大學
2007 希望 夢想嘉年華 邀請您同來狂歡!
開始時間: 2007/10/20 - 1:00pm 結束時間: 2007/10/20 - 8:30pm
地點:見活動網站 指導單位:台北市政府 主辦:汐止夢想基金會、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內湖社區大學 協辦:國立師範大學 組隊報名:9月20日截止 組隊報名方式:下載報名表填寫後 傳真或e-mail報名 珍古德協會 傳真:( 02 ) 2391-5677 e-mail:hopeparade@gmail.com 夢想基金會 傳真:( 02 ) 2695-4171 e-mail:dream.m93@msa.hinet.net 聯絡方式: 珍古德協會聯絡人:王宜文 (02)2358-3058 夢想基金會聯絡人:李瑋娟 (02)2695-9393 協會電話:02-2358-3058 宜文手機: 0910-017-535 希望夢想嘉年華活動專用信箱: hopeparade@gmail.com 活動說明:
這是一場以 《 希望 》為題的狂歡街頭派對,不論生命萬物、人群社會、炫麗的各種文化,都將在這場盛宴中,去除彼此的隔閡、緊密相連,展現希望而快樂的生活新面貌! 這也是一場以藝術裝點的繽紛嘉年華,藉著藝術家之手,引領我們進入五大洲的不同面貌,請您與我們一起狂放拍打節奏、舞動熱情的音符、窺見美麗的世界 ... ◎報到:1:00pm(幸安國小) ◎遊行:3:00pm~5:00pm ( 路線:幸安國小→仁愛路三段→凱達格蘭大道) ◎嘉年華晚會:6:30pm~8:30pm ( 地點:凱達格蘭大道) 還有外國藝術家親自指導的藝術工作坊,也歡迎您捐贈布料 、紙箱、牛皮紙 、油漆等材料喔 ... 詳情請見 2007希望夢想嘉年華活動網站
主婦聯盟樂活家庭系列講座
開始時間: 2007/09/29 - 2:00pm 結束時間: 2007/09/29 - 4:00pm
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大樓 201演講廳(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主講:陳修玲/美國奧瑞崗州立大學毒理學碩士暨博士候選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消品會委員 講題:打造樂活家庭 對象:對樂活議題有興趣之成人 人數:200人(請儘早報名,額滿為止) 費用:免費 報名專線:(02)2368-6211分機13、15 活動說明: 『樂活』是一種對人友善,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態度,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多年來推行的『生活環保』,就是這樣的態度。今年,適逢主婦聯盟滿二十週年,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家庭,能成為『樂活』家庭,共同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心力,因此推出『樂活家庭系列講座』,九月份與十月份將各舉辦一場。 詳情請見 主婦聯盟
[自然生命印象]攝影、短片徵選
開始時間: 2007/07/02 - 12:00am 結束時間: 2007/09/30 - 12:00am
指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主辦: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報名:9月30日截止 聯絡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推廣組 電話:02-23021122 收件地址:請於信封封面註明「自然生命印象集」,以掛號郵寄至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國小、國中組
成人組
徵稿主題:自然生命印象 徵稿形式:4張為限之連拍作品 參加對象:國中、小學生
獎勵辦法:
國中小各入選5名 每人贈送國語日報1年份、國中小各佳作4名 每人贈送國語日報3個月及小作家一本。 另依網路票選累積總分,各選出一名「票選人氣獎」作品,頒與獎品。
徵稿主題:自然生命印象 徵稿形式:3~5分鐘影片 參加對象:一般社會大眾
第一名1萬2000元、第二名8000元、第三名5000元、佳作四名各2000元,另依網路票選累積總分,選出一名「票選人氣獎」作品,頒與獎品。
詳情請見 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像頻道網站
景美溪鴨鴨衝浪比賽
開始時間: 2007/09/25 - 9:30am 結束時間: 2007/09/25 - 12:00pm
集合地點:萬壽橋下 活動地點:萬壽橋至木新八號水門 主辦:臺北市立動物園、財團法人臺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 協辦:東南科技大學、自然步道協會、文山社區大學
中秋節不只是賞月烤肉吃月餅而已。歡迎到景美溪畔參加活動、看黃色小鴨游動、在景美溪畔走動,和景美溪的小叭呱一起護溪!
參加活動的民眾不限年齡,每位皆可在萬壽橋下現場報名時,獲得一隻黃色的小玩具鴨及一份附有記錄表及景美溪地圖的「景美ㄒㄧ遊記 - 護溪小叭呱活動卡」。
在報到處的萬壽橋下空地並將設置攤位,讓參加者自己用試紙測景美溪上下游的水質、並有東南技術學院的師生講解一般的水質監測原理及方法,並和過去各年的資料作比較,看看景美溪在一年過後是否有了改善。
當活動開始的放鴨令下,全員同時把寫好個人資料的小鴨放入溪中,再隨著水中的小鴨前往終點。在大約1公里的路程中,會有文山社區大學及自然步道協會的解說員沿途講解;而藉由鴨子的流動與停滯,也可觀察景美溪的水文、把當天觀察到的生物等記錄在活動卡上。
前5名抵達終點的鴨鴨主人可以獲得一份景美溪大富翁(內含一條80公分見方的布巾、四個手機吊飾棋子、機會與命運紙牌各一疊、小布袋一個)地圖布巾、第6名至第50名『景美溪地圖布巾』一條、第51名至100名可獲得一本『護溪小叭呱鴨鴨造型日記』、第101名至第150名可獲得『護溪叭呱筆記』一本、第151名以後贈送『生物多樣性-生命百匯』一本。
詳情請見 http://tzf.ngo.org.tw/node/226
無車日專題:想在平凡的生活中找點「刺激」嗎?來騎單車吧! --﹥
作者:劉威呈(PTT單車版版主)
常常和朋友提起,騎單車雖然速度不快卻也是很刺激的活動;很多人說我太誇張,但原本不相信的朋友騎過一次就知道我所言不假。就以筆者自身居住的大台北都會地區來說,騎自行車的環境就相當的刺激。
台北都會地區大車小車流動不停,對單車騎士來說是一大考驗。像是滿街跑的計程車小黃,司機大哥為了載客常常無預警往路邊靠。有時開過頭,甚至會倒車載客。為了搶客人,深怕載不到客人,看到單車在路邊移動,多半是不會禮讓。
而台北都會最自豪的公車系統,對單車騎士則是另一個惡夢。台北幾個著名的公車聚集地點常有一個現象,那就是公車一次來太多,公車站牌不夠停靠。這時就糟了,公車很可能會並排停靠,佔用過多的馬路。或是公車隊伍排得太長,使單車無法通過。若是冒險騎到內側車道想要超越公車,不幸遇到公車要出站牌,那就全部擠在一起險象環生。
越靠近都會區 單車環境越不利
單車,美其名有「車」這一個字;速度卻大家常用的機動車輛慢上許多。大部分的朋友在路上見到單車,都會選擇油門踩下迅速超越單車。若是一般車輛要右轉,大部分的朋友不會選擇在單車後面慢慢移動。反正先超過單車再右轉,就算擋住自行車要直行的路也沒關係。等個紅綠燈,單車起步比較慢。眼看著汽機車見到綠燈一亮就瘋狂地衝了出去,單車才剛剛開始動起來。萬一後面的開車朋友耐性比較不好,被按個幾聲喇叭總免不了;還有單車騎士被後面汽車故意頂一下,單車肉包鐵,只好快快閃開讓對方先過去。
目前的交通道路設計,基本上對單車不夠友善。多數的台北縣市橋樑設計,單車要上面騎乘相當困難。而路面的坑洞也考驗著單車騎士的騎車技術。很有趣的是,根據過去筆者在其他城市居住時觀察的心得,越靠近都會地區,單車越不受到用路人的尊重,且台北都會的環境對單車最不利。
「就拿高雄與台北來比較,高雄的公車與計程車比較少,車輛對單車的忍受度也高,很多學生朋友都是騎單車上下學,使用單車的人口也比較多。反觀台北都會區,連政府當局都不鼓勵使用單車當交通工具,雖然台北有許多的單車專用道,但是家住單車專用道旁的人不多,多數時候,我們要騎單車,還是必須與機動車爭道。對台北人來說,單車只是休閒運動的工具,而非貼近生活的好朋友。
小朋友根本沒機會接觸單車
最近台北市政府針對單車展開一連串的加強取締,引起了單車族很多的不滿;單車族不是對違規者被取締感到不滿,而是為什麼不先想辦法改善單車騎乘環境?台北都會,無論是硬體(道路設計)與軟體(路權教育和法規),都對單車族來說相當的不友善。最慘的是住在台北都會的小朋友,交通規劃的不適當,讓很多小孩根本沒機會接觸單車。以德國為例,國小4年級就要考單車的駕照,除了學習法規與交通常識,也為將來使用其他交通工具奠定下好的基礎。
身為一個單車愛好者,騎在馬路上無非是希望大家能互相尊重與體諒。請政府在做交通政策規劃時,把單車當作交通工具來認真思考,而不是辦一些嘉年華式的單車活動,這樣對單車環境的改善真的沒啥意義。
劉威呈 單車愛好者。因為騎著一台白色的單車,被朋友們戲稱叫做「白馬」。目前是PTT BBS站bicycle單車版版主,也常出沒於各大單車討論網站。最大的心願,有朝一日停紅燈時,可以聽不到引擎聲,吸不到廢氣,大家都騎單車。
「全球無車聯盟」第2屆街道設計徵件活動
詹雲翔編譯
不僅是出於市區民眾的需求,一般大眾也愈來愈渴望有更多的無車空間。但是,要如何轉換現存充斥各種交通工具的區域,創造出無交通適合人生活的空間?
「全球無車聯盟」第2屆街道設計大賽,將挑戰這項主題,邀請建築、景觀設計者,以及一般民眾能夠提供創意,將這樣的無車空間設計出來,也希望在可能的區域,將這些設計落實成真。
本次設計大賽由Artists' Project Earth贊助,截止日期為2007年11月7日,得獎獎金為100-200歐元。
競賽的主要規則是,把原本規劃為汽車與行人共用的空間,但被汽車等交通工具所獨占,使得這樣的空間喪失了社區交流與活力,讓居民無法使用。因此,這個競賽的目標就是重新規劃這樣的社區街道,除了畫出設計圖,也鼓勵長期實地進行街道變更。
所有參賽者需將以下原本為汽車使用地的空間改造成無車空間:
1. 路邊汽車停車格(2.4 x 6 m):
獎金:頭獎200歐元;二獎150歐元;三獎100歐元
2.大樓間的道路規劃(長100m,大樓間間隔20m ):
3. 十字路口區
參賽者的作品將由專業人士根據以下標準評審:
* 交通是否更為便利,是否可以減少民眾的通勤時間 * 設計能夠結合社區及在地需求 * 能夠提升生活品質的創意設計 * 減少交通工具的使用空間(增加行人的生活空間) * 充份並有效的利用土地,減少空間死角
作品可用設計圖或設計模型呈現,或者以鳥瞰圖並佐以圖說,或者3種方式並陳,請注意圖說內容至少600字,同時注意作品的可執行性。今年評審會對在競賽期間已經實地執行空間變更的競賽者給予特別加分,還有,請務必要設計成「無車空間」!
作品繳交截止日:2007/11/15 交稿方式:作品請以下列的檔案格式傳送至rghent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worldcarfree.net(有任何問題也可email詢問) 文字:.txt或.doc檔 圖:.tif或.jpg檔
得獎者除了獲頒獎金外,也會得到一年的世界無車聯盟會員資格,得獎作品也將刊登在Carbusters雜誌。
其他參考資料詳建築師萊特(Lloyd Wright)的「發展無車空間指南(Car-Free Development guide )」第107-109頁,或至REBAR網頁參觀。
參考資料:全球無車聯盟
環境信託:For ever, For everyone 為每一個人永遠存在的國民信託 --﹥
作者:孫秀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組主任)
1907年英國國會正式通過「國民信託法案」(National Trust Act), 這項立法確立了國民信託的目的,並交付信託獨特的權力以永遠保護屬於全英國人民的歷史資產。今年正 是立法100年紀念,「環境信託先鋒隊」(註)本次英國公益信託之旅的重點交流行程之一,即是拜訪英國 國民信託組織位於英國斯溫登(Swindon)的中央辦公室,透過其對外關係部(External Relations)及 志工部(Volunteering)專職人員的介紹與說明,來更進一步的了解英國國民信託組織是如何透過有效的 規劃與運作來達成其宗旨-永遠為每一個人(For ever, For everyone)。
就英國國民信託法的影響力來看,其最重要的三項劃時代意義在於: 1.給予信託組織宣告土地的「不可讓渡權」,以使信託承諾其可永久看顧土地。除非經過英國國會同意, 否則無人可剝奪信託組織看管的土地。 2.明列信託的宗旨是在「推動以造福全民、土地之美與歷史資產的永久保存」,這句話具體表達了信託的 意涵即為永久性、具有保存的義務、協助民眾享受與體驗的責任。 3.規定成立一理事會,以匯集由信託組織會員所選出的代表、其它同樣是關心此信託事務的組織所指定的 專家們。
依據國民信託對外關係部專員Sue Cassell表示,其組織被託管的土地資產很多,其要 歸功於國民信託法賦予國民信託組織有永久的土地所有權,而使得資產所有人願意且放心交付出其土地。 但這也代表該組織需擔負重要的社會責任,為了有效管理這些資產,其建立了專業的棲地與財產管理模式 並聘用相關專職人員協助。除此之外,亦依國民信託法的規定,成立了一涵蓋內部會員與外部專家的理事 會,有52人,其中有半數是由其它團體所指派參與的專家,此外部專家分別來自於:英國考古學學會 (Council for British Archaeology)、倫敦古物專家學會(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London)、英 國旅遊局(VisitBritain)、青年旅舍協會(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野生物信託(The Wildlife Trusts)、英國生態協會(British Ecological Society)等等,為一跨領域的專家組成。理 事會每年召開一次大會,以決定組織的政策方向。
在國民信託法立法屆滿百年之際,英國國民信託組織也開始思索組織的定位與角色上的轉變,相較於 過去較重視透過組織本身的力量來進行資產的維護,未來,其將尋求更多與其它組織、企業、民眾的合作 機會。
在其最新出版的國民信託法百年紀念手冊“Our future-join in”,即特別列舉其組織未 來最主要的四個主題:文化資產(cultural heritage)、自然環境(natural world)、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在地食物(local food)等。透過這些與每人每日生活習習相關的議題,來吸引並 創造更多民眾力量參與的管道。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文化資產保存與自然保護等工作,「氣候變遷」這個 議題可算是在這個世紀才出現的問題,也是英國國民信託未來所關注的焦點之一。起因即是該組織目前擁 有包含英格蘭、威爾斯以及北愛爾蘭等地,將近1/10的海岸地區,氣候變遷及其所連帶造成的海平面上昇 等現象,勢必將造成海岸環境的改變,而影響其所管理的土地。因此,英國國民信託組織也將致力於推動 再生能源使用、低碳生活等工作上。以其新建的中央辦公室為例,整棟建築即以「永續」為設計概念,透 過硬體建築的自然採光與通風設計,再輔以1554片太陽能板的再生能源發電,每年每平方公尺僅產生15公 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較於傳統辦公室的建築設計所產生的169公斤,其確實有效並大幅減少對環境的 衝擊與影響。
國民信託並不僅僅是土地或是文化資產的保存與保護 ,其更重要的任務是將所保留下來的資產,讓一般大眾得以親近並感受到這些資產與自身的關係為何。例 如,將農地持續進行農事生產,以使農村居民得以維持其生活,並推動英國民眾購買在地食材(Local Food),以教育群眾並集結消費者的力量來面對全球化對農村文化的巨大影響。除此之外,食材在地化也 可免除交通運輸的成本,而可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些政策與方向彼此之間皆是環環相扣,以達 成國民信託的精神-永遠為每一個人(For ever, For everyone)。
註:本會組成的「環境信託先鋒隊」,在青輔會與外交部等單位的經費補助下,順利於英格蘭完成為 期14天(2007/7/27~8/10)的英國公益信託交流學習計畫。
讀者投書:脫離致癌大海 更是功德 --﹥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近日大手筆的捐給台大150億新台幣建構全球一流的癌症質子中心。無獨有偶的,王永慶台塑集團下的長庚醫院也將投資30億建構相同的研究機構。這兩位台灣首富都因為癌症無情奪走家族中的至親後,花下宏願,希望讓已患有癌症的病友能以低30萬元的費用使用質子治療對抗病魔。在小小的台灣就能擁有兩部質子治療儀,也將是這兩位首富又創出的台灣奇蹟。
然而,這樣大手筆金額醫療設備與研究投資的背後,卻反射出許多發人省思的空間。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癌症的成因相當複雜,除了人本身的遺傳外,許多的研究都證實了,有大部分的因素是因為人本身暴露於誘發癌症的「環境因子」所引起。而這些環境因子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致癌物(carcinogens)。而致癌物的種類包羅萬象,從放射線核種、除草劑中的化學物質、殺蟲劑、農藥、戴奧辛到許多化學和高科技產業的汞、鎘、鉛、銅等重金屬,以及塑膠製品所含有的環境賀爾蒙,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致癌物。這些環境中的致癌因子所引發的公安事件,更是族繁不及備載。從台鹼的戴奧辛、桃園的汞與鎘米、新竹香山的綠牡蠣與環境荷爾蒙等等,這些致癌物都可透過食物鏈的生物濃縮,最後來到食物鏈頂端,重回到以經濟發展為優先的台灣人身上。
說台灣人是住在一片致癌物的大海中,其實一點都不為過。因此,當我們重新的檢視這將近200億台幣先進癌症治療設備的來源 ──新竹的科學工業園區與雲林麥寮的六輕化學工業區,不僅可以發現,我們已經付出的環境成本和暴露於致癌物大海的危險,早已是這2000億新台幣的千萬倍了。更弔詭的是,製造致癌物與投資治療癌症的機構都是相同的。
在這弔詭的情緒衝突中,讓我想起美國環境保護先驅,瑞秋卡森(Rachel Carlson)女士。卡森女士在她1962年最著名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中,特別以一個章節書寫環境致癌物與癌症之間的關係。她特別引用當時美國癌症學院依休柏博士的看法,今天我們的世界充滿了致癌物,把全部或大部分的精力用於尋求治療癌症的方法必然要失敗,因為留在環境中的致癌物仍然會比治療法治癒病人更快的速度取得新的病人。
那為什麼不採取預防措施去對付癌症?依休柏博士更直言比起預防措施,癌症治療比較具體,更令人興奮與著迷,而報酬率也比較高。但是癌症預防絕對是比較人道,也比癌症治療更有效。卡森女士在結尾也明白的指出環境中的致癌物都是人類放進去的,而致癌物以兩種方式進入我們的世界,一是人們要求更好、簡便的生活,二是由於製造和銷售這些化學物質已成為我們經濟與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可以把他們移除。
卡森女士以她備受癌症折磨的殘生現身於美國國會的聽證會,讓世人警覺到DDT等化學藥劑對環境與人類的危機,從此讓世界各國對於這些致癌物採取永久禁用或是嚴格限用的措施。雖然,她在《寂靜的春天》出版後兩年辭世,但留給世人的警語猶然在耳。
今年適逢瑞秋卡森女士百歲的冥誕,希望這兩位台灣首富能有機會一讀《寂靜的春天》這本書,或許就能發現讓台灣環境減少致癌物的存在,對於未得到癌症或是尚未出生的下一代,實施癌症預防措施才是真正的功德無量。
本文原發表於2007.09.07中國時報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訂閱/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 網編:陳誼芩 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環保署(1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