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9.23
綠色影展 族群.媒體.文化.多重奏的「在發聲」

2007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巴斯達隘: 1936 年的賽夏祭典「2007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由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主辦,9/28-10/2在台北西門町真善美戲院舉行。「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於2001年創辦,為亞洲第一個國際民族誌影展,為雙年展,每屆影展後於隔年進行台灣全島巡演。

今年的影展主題為「在地發聲」,從原住民和非原住民導演的立場,互相觀看原住民的世界。影展總監林文玲表示,希望透過不同族群、文化身份與角度所製作的影片,讓不同地域的人群所呈現的多元與差異,透過影片一同發聲。本屆影展放映來自世界各地與台灣本土的42部精彩影片,為了能讓主題和影片更能被理解,影展單位特別將所有影片劃分為5個專題:「回顧專題」、「導演專題」、「原住民影片機構」、「主題影片」,與「新視界」。

攝影賞析

雲南西藏行系列:被文明團團包圍的布達拉宮

文字/攝影:楊茹琪

 

早已被現代文明包圍的布宮

照片攝於2006年5月底青藏鐵路通車前的拉薩市區,前陣子在青藏鐵路通車周年的新聞畫面中,看見世界遺產布達拉宮前五光十色的噴泉燈光畫面,深深感嘆文明和商業的利益已經徹底攻陷了拉薩這個日光城。

專欄作家 《詩經白話新譯:〈邶風.日月〉
譯者:賈福相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
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報我不述。

太陽與月亮

太陽啊!月亮啊!照臨大地。
怎麼會有這種人?我發誓不跟他在一起。
他的心猶豫不定,對我完全不照應。

太陽啊!月亮啊!照臨國土。
怎麼會有這種人?我發誓不再愛他了。
他的心猶豫多疑,對我完全不珍惜。

太陽啊!月亮啊!升自東方。
怎麼會有這種人?沒有品格和天良。
他的心遊遊幌幌,把我完全遺忘。

太陽啊!月亮啊!升自東方。
父親啊!母親啊!我真不應該離開你。
他為人朝三暮四,完全不講道理。

自然書訊

一旦錯今天,便將失去明天

《不願面對的真相》中文版推薦序
作者: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
 

An Inconvenient Truth《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我已經看了非常多次,每一次都給了我相當大的感動與感慨。不只是影片中豐富且生動的資料,而是我確能感受到高爾源自內心的熱情而呈現出如傳教士般的使命:找出生命中最珍貴的事物,並竭盡所能地保護、捍衛它,在緊要關頭到來時,努力確保上天賜給我們這美麗星球上最珍貴的東西──我們、我們的孩子們、以及未來世世代代子孫的居所──不要毀於我們的手中。

 

綠色影展關懷.瞭解.護生――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動物篇

作者:謝湘儀;審校:楊懿如(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篇台灣有多少動物呢?走一趟逛到腳酸、四眼發昏的動物園之旅,別以為已經看盡了所有動物,園內可愛的動物只是台灣全部動植物資源的一點點代表,還有更多山林裡的獼猴、台灣黑熊…… 沼澤裡的樹蛙、山椒魚、蟹類…… 以及北來過境的灰面鷲及渡冬的黑面琵鷺等,正無拘無束徜徉在的大自然中呢,那可是數不完的豐富熱鬧!

 

綠色影展

攝影賞析

專欄作家

自然書訊

綠色影展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專欄

環境副刊

熱門內容

「微笑單車、微笑走路」 每個人都可實踐無車日

熱門關鍵字
樂生 烏來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台北鳥會電子報

綠色影展族群.媒體.文化.多重奏的「在地發聲」――2007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資料來源:2007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2007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2007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由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主辦,9/28-10/2在台北西門町真善美戲院舉行。「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於2001年創辦,為亞洲第一個國際民族誌影展,為雙年展,每屆影展後於隔年進行台灣全島巡演。

今年的影展主題為「在地發聲」,從原住民和非原住民導演的立場,互相觀看原住民的世界。影展總監林文玲表示,希望透過不同族群、文化身份與角度所製作的影片,讓不同地域的人群所呈現的多元與差異,透過影片一同發聲。本屆影展放映來自世界各地與台灣本土的42部精彩影片,為了能讓主題和影片更能被理解,影展單位特別將所有影片劃分為5個專題:「回顧專題」、「導演專題」、「原住民影片機構」、「主題影片」,與「新視界」。

於「回顧專題」中,將介紹享譽國際的著名美國導演Robert Gardner經典之作《死鳥》(Dead Birds);另尚有日本學者宮本延人先生1936年於賽夏族所拍攝的矮人祭影片《巴斯達隘:1936年的賽夏祭典》。這些16釐米影片隱沒數十年,近期才從台大人類學系的庫存資料中尋獲,極其珍貴。在此片拍攝的50年後,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胡台麗於1984年攝製了台灣第一部彩色有聲的民族誌紀錄片,同樣以矮人祭為拍攝主題。

水啦!跑跑跑「導演專題」介紹兩位原住民導演的作品:美國原住民霍皮族(Hopi)獨立影片的先驅Victor Masayesva與台灣原住民Mayaw Biho馬躍.比吼(Pangcah邦乍族);兩位導演皆由自身族群的觀點出發,製作了有關傳統文化與現代之間的衝突和適應,以及原住民於社會中面臨的處境和被主流媒體呈現差異的精彩影片。本影展邀集了兩位導演共計5部影片,由媒體、工作、文化流逝、適應等議題,切入展現由原住民自身發出的在地之聲。

當部落遇到國家「原住民影片機構」專題,介紹了三個來自不同地域的原住民機構影片。原住民影片機構的組成與相互連結,對推動原住民影像製作朝多元拓展與持續深化十分重要。來自南半球的「巴西村落影像計劃」(Video in the Villages)自1987年創立以來,便主張把攝影機交給村落原住民紀錄自己的生活。《伊邦小孩的影像信》(Marangmotxingmo Mirang , From the Ikpeng Children to the World)中,伊邦孩子興奮地向另一個世界的小朋友介紹他們的村落;《樹果飄香的季節》(Imbe Gikegu, The Smell of Pequi Fruit)是關於性與背叛,在男人和女人,蜂鳥與短吻鱷共築共享的世界。「中澳洲原住民媒體協會」(Central Australian Aboriginal Media Association, CAAMA)的《人心黃黃》(Yellow Fella),講述了主角對自己兩種血統感到焦躁不安的故事;《日落日出》(Sunset to Sunrise)則紀錄艾麗絲泉地區的傳統長者,喃喃地將他的智慧傳承給子孫;《畫我家園》(Walking Dancing Belonging)講述三個女人如何透過藝術表達的形式,描繪心中依戀最深的家園。而「台灣原住民電視台」的《當部落遇到國家》,則探討台灣原住民族在國家體制下受到的壓迫;《達利和雅給的對話》述說泰雅青年想要傳承保存自身文化決定文面的故事;《白色追憶錄》探究在白色恐怖噤若寒蟬的時代中原住民的處境。

草木戰役「主題影片」專題邀請了各地原住民透過影片/錄影帶,針對特定議題,表達自身意見、提出解決與產生行動的發展過程。《希•雅布書卡嫩》(意為「沒有飯吃的」)講述蘭嶼人如何面對人的老去、生病和死亡;《神氣家族》紀錄了一個美濃家庭生活與傳統信仰間的有趣故事;《阿美嘻哈》展現出台東都蘭阿美年輕人獨樹一格的阿美嘻哈;《草木戰役》拍攝草木之間的戰役進而引發人們對於這些戰役的一些「想像」;《迦納百事達》(Ghanaian Video Tales)則是非洲迦納的影像製作者,發揮怪點子所拍攝的讓迦納人為之瘋狂的聊齋誌異;《赤靈繞境》(On the Road With the Red God)講述尼泊爾最瘋狂的祭典,魅力與媽祖繞境不相上下;《馬拉比人的未來》(The Importance of Being MLABRI)敘述著馬拉比人如何適應這個地球村,不讓自己消失的故事;《舞動加德滿都》(Dancing Kathmandu)導演以身為女性、舞者、學者及半個尼泊爾人的背景,試圖找尋傳統舞蹈、現代舞蹈及舞者之間的新定位;《迦特已逝》(Ngat is Dead: Studying Mortuary Traditions)訴說荷蘭人類學家唐.歐特在養父死後,準備於美拉尼西亞的巴魯安島上進行祭祀儀式;《嘉年華的真相》(The Turcisce Carnival)將帶領我們進入面具表演者拒絕表演的背後真相;《遷徙之舞》(Seasons of Migration)藉由柬埔寨傳統舞蹈大師的巧思,舞出柬埔寨人民背井離鄉的心境;《白人研究院》(Qallunaat! Why White People Are Funny)講述加拿大伊奴族人專門研究「白人」學術團體。

自由之聲「新視界」專題的特色是邀集了近兩年海內外優秀之文化紀錄片,呈現出多樣性題材。《我會演布袋戲》訴說祖籍西藏的土登悅生,如何成為一位女頭手的故事;《炸神明》進入寒單爺核心人物的世界,紀錄他們戲劇化的人生;《思念之城》深入私人安養院的空間,呈現老人之間珍貴的友其情與愛情;《迢迢尋親路》(Chichester's Choice)記錄導演尋找父親下落的故事;《極樂之境》(The Ecstatic)呈現出虔誠的蘇菲神祕主義教徒,用狂喜的旋轉舞,求得靈魂和神性合一;《彩虹古巴》(Two Homelands Cuba and the Night)透過優美音樂,娓娓訴說同性戀於古巴社會中的痛苦、慾望與快樂;《畢摩紀》(The Bimo Records)紀錄了畢摩:咒人畢摩、招魂畢摩及村官畢摩在時代變化之下的故事;《走繩索的人》(On a Tight Rope)片中維吾爾族的孩子透過學走繩索作為與文化傳承的唯一聯繫;《我的女兒是恐怖份子》(My Daughter the Terrorist)中妲西卡與好友加入祕密恐怖組織,為的是拯救世人的理想;《自由之聲》(Mahaleo)是來自馬達加斯加島的音樂團體的故事;《怒僧》(Angry Monk - Reflections on Tibet)藉由歷史檔案記錄與現代影像的兩相對照,看到西藏這些年的變化;《喀布爾最後的猶太人》(Cabal in Kabul)紀錄兩位居住在穆斯林地區的猶太人的處境與故事。

同時,配合影展特別規劃以「在地發聲」為主題的國際論壇,林文玲特別力邀國內外重量級導演與學者出席,將就原住民導演、媒體、發言權等等議題,深入討論在地發聲的意義與重要性。屆時將有精彩的內容與大家分享、討論。
 

自然 人文雲南西藏行系列:被文明團團包圍的布達拉宮 --﹥

文字/攝影:楊茹琪

照片攝於2006年5月底青藏鐵路通車前的拉薩市區,前陣子在青藏鐵路通車周年的新聞畫面中,看見世界遺產布達拉宮前五光十色的噴泉燈光畫面,深深感嘆文明和商業的利益已經徹底攻陷了拉薩這個日光城。

布達拉宮的倒影

布達拉宮是西藏的地標,藏傳佛教徒心目中的聖地,過去它是達賴喇嘛的行宮,對於布達拉宮的印象,我還停留在電影《西藏七年情中》的拍攝畫面中。

布達拉宮的倒影

2006年當我進入拉薩城那一刻,深受震撼,不是因為布宮的雄偉,而是赫然發現原來這個靠近天堂的地方早已不是我們印象中、想像中那樣,眼前這個被現代建築、柏油和鐵皮圍欄團團包圍的布宮,已被現代化的洪流逼退到只剩圍牆內那立足之地。高聳地佇立在拉薩市中心的布達拉宮,彷彿象徵著藏族文化正逐漸被資本社會帶來的商業利益侵蝕,而只能苟延殘喘地守著這精神和文化的堡壘。

布達拉宮的倒影

觀察著布達拉宮周遭的改變,拉薩市區的快速發展,我們也許可以窺見那個正在急速變遷的西藏縮影。

從雍布拉康公園側看布達拉宮

 

專欄作家《詩經》白話新譯:〈邶風.日月〉 --﹥
譯者:賈福相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
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報我不述。

 

太陽與月亮

太陽啊!月亮啊!照臨大地。
怎麼會有這種人?我發誓不跟他在一起。
他的心猶豫不定,對我完全不照應。

太陽啊!月亮啊!照臨國土。
怎麼會有這種人?我發誓不再愛他了。
他的心猶豫多疑,對我完全不珍惜。

太陽啊!月亮啊!升自東方。
怎麼會有這種人?沒有品格和天良。
他的心遊遊幌幌,把我完全遺忘。

太陽啊!月亮啊!升自東方。
父親啊!母親啊!我真不應該離開你。
他為人朝三暮四,完全不講道理。


Sun and Moon
Translated by Fu-Shiang Chia
O Sun! O Moon! Shining over the earth below.
How can such a person exist? I swear I will leave him soon.
His mind is always shifting; he does not care about my feelings.

O Sun! O Moon! Shining over the land below.
How can such a person exist? I swear I will leave him soon.
His mind is always shifting; he does not respond to my attention.

O Sun! O Moon! Rising in the east.
How can such a person exist? He has no moral sense.
His mind never settles; he has forgotten me completely.

O Sun! O Moon! Rising in the east.
O father! O mother! I should never have left you.
His mind never settles; to me he is untrue.

自然書訊: 一旦錯過今天,便將失去明天 --﹥

《不願面對的真相》中文版推薦序

作者: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

《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我已經看了非常多次,每一次都給了我相當大的感動與感慨。不只是影片中豐富且生動的資料,而是我確能感受到高爾源自內心的熱情而呈現出如傳教士般的使命:找出生命中最珍貴的事物,並竭盡所能地保護、捍衛它,在緊要關頭到來時,努力確保上天賜給我們這美麗星球上最珍貴的東西──我們、我們的孩子們、以及未來世世代代子孫的居所──不要毀於我們的手中。

電影中,高爾反覆呼籲的都是針對美國民眾,以「道德責任」為訴求,要美國承擔造成溫室氣體全球暖化的最大責任(畢竟美國民眾的生活方式是高度耗能的最大罪魁禍首,同時不管以人均或國家比例,美國都是全世界最大耗能國家),這種「道德」的呼籲,看在我眼裡,情緒卻異常複雜。

這些年來,當我在公務員培訓單位演講完「永續發展」的題目後,朋友們詢問最多有關全球暖化的擔心,是「冰山融解後,台灣海岸多遠處會被淹沒掉?」

其實,問題不是這麼單純。

在南極冰山或極區凍土融解後釋出大量的淡水淹沒陸地之前,全世界已經將遭遇更多更大的災難了!

在未來10年左右人類首先面對的是石油供不應求的危機,倘若人類來不及因應這個明顯的問題時,有許多國家勢必會在這爭奪能源中被淘汰出局,當然經濟崩潰、動亂及瘟疫也會透過全球化的脈絡影響到全世界。倖存的國家與人類,在二、三十年內,已經得不斷面對地球的氣候系統一片大亂,所謂全球環境變遷,包括愈來愈極端的氣候變化、水災、旱災,以及洋流大氣流動的改變,會使得各地區降雨模式改變,若是原本下雨的地方不再下雨,而原本不下雨的地方開始下雨的話,有國家疆界束縛的民眾該如何遷徙逃生?

我很希望目前我們所知道的這一切只是杞人憂天,只是生態恐怖主義者的危言聳聽,可是,這些年來,我們所看到的許許多多科學研究與報導,愈來愈多的徵兆都不得不讓我們憂心。除了全氣候變遷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更迫切的問題,就是能源危機。

驅動我們這個文明的動力,石化工業與碳氫能源,若以現在的消耗速度來計算,即將在40年左右完全用完。但是問題不會在石油用到最後一滴才會產生,因為石油是現代每個國家賴以生存發展的必需品,一旦供不應求,只要有的國家開始買不到所需要的石油時,世界的動亂就會開始。而到達這個供不應求的時間點,專家估計大約只有10年左右。

深入一點講,能源危機的真正癥結點,是我們這個文明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有問題,我們使用自然資源的觀點以及經濟制度有問題。這些源於人心內在的改變沒有真正產生時,就算經過全世界人類共同努力,可以渡過這次危機,不久還是會再度面臨新的挑戰。

基於石油動力的我們這個文明要轉型,非常不容易(只要簡單隨便想想,我們現在產生電力的鍋爐機組發電設備全部要淘汰,所有用石油的交通工具全部變成廢物,以及我們穿的用的,幾乎全是來自於石化產品),這些轉型必須在10-20年內完全替換掉,加上目前其實還沒有任何成熟的科技可以產生足以驅動現在文明所需的電力(目前全世界所有非來自石油的能源生產量只佔總能源消耗不到10%)。

我們只有不到10年的機會。我們必須趁還有餘裕時(一旦石油供不應求,價格不斷不斷飆漲是必然之外,有些沒有經濟或武力實力的國家,面臨沒有石油,當地民眾無以為生勢必產生動亂時,瘟疫也會隨之產生),投入所有可能的努力在替代能源的發展,逐漸降低對石油的依存,每個民眾勢必也得改變對自然資源使用的態度,學習以更簡單的方式來生活。

以全世界資源分配與實力而言,全球暖化與能源短缺對美國人而言的確是種「道德責任」,未來即使糟糕到全世界只能支撐養活現在1/10的人口,美國2 億多民眾大部份也會在這些倖存的人類之中:但是對於台灣而言,98%以上的能源來自進口,加上地狹人稠,退無可退,未來,將是我們努力求生的挑戰。君不見,美國、中國大陸除了有自產能源之外,還不斷擴充軍備,這應該是為了在未來爭奪石油的戰爭中能派上用場。

《京都議定書》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為可以延緩地球暖化與全球氣候變遷的速度,更重要的,降低排放二氧化碳等同於強迫節約能源,降低消耗石油,假設石油供不應求的爆發點可以延後到20年甚至30年後,或許我們的努力,包括新科技與尋找替代能源,可以讓我們平安的過渡到非石油文明。

以前我們在推動環境保護運動時,所採取的是「為後代子孫著想」的道德訴求,想不到這二、三十年全世界人口大量成長及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的結合造成對自然資源過度耗損之後,如今的危機已不是「後代子孫」般遙遠的未來,而是我們及孩子們這現存的一代就會遭遇得到。

氣候會怎麼變,以我們個人的力量,或是政府,甚至對於全人類來說似乎都是艱困的挑戰,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的確必須增強我們面臨危機的應變能力!縱觀歷史,人類社會敗亡的原因,大致來說,自殺的成分多於他殺!

一個社會的應變能力取決於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以及文化價值觀,這些的確都是我們每一個人,每個團體或機構都可以努力而加以改變或塑造的。

因此,高爾還是樂觀的,雖然他也知道很多人會從「拒絕相信,直接跳到絕望」,但是他說還來得及的,只要我們願意改變生活方式,願意給政客們壓力,當然,還要祈禱,祈禱我們有改變的力量,並且一邊祈禱,一邊行動!

 

 

《不願面對的真相》《不願面對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 The Crisis of Global Warming

  • 作者:艾爾.高爾(Al Gore)

  • 譯者:張瓊懿、欒欣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7年5月2日

綠色影展:關懷.瞭解.護生――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篇 --﹥

作者:謝湘儀;審校:楊懿如(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台灣有多少動物呢?走一趟逛到腳酸、四眼發昏的動物園之旅,別以為已經看盡了所有動物,園內可愛的動物只是台灣全部動植物資源的一點點代表,還有更多山林裡的獼猴、台灣黑熊…… 沼澤裡的樹蛙、山椒魚、蟹類…… 以及北來過境的灰面鷲及渡冬的黑面琵鷺等,正無拘無束徜徉在的大自然中呢,那可是數不完的豐富熱鬧!

台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的交界,擁有秀麗綿延的群峰景致,多山的地理環境,加上四面環海帶來的宜涼氣候,雖然這兒只是個面積3萬6千平方公里的小島,卻有極為複雜且豐富的生態系,生物密度高且種類龐雜,是野生動物們數百萬年來的快樂天堂。

「野生動物」一詞最早來自於美國,國際上對於野生動物的定義是:所有非經人工飼養而生活於自然環境下的各種動物。目前台灣的野生動物約18,500 多種,若以國土面積和擁有的動物資源與其它國家相比較,以蝴蝶為例,日本面積約為台灣的10倍,蝴蝶的種類僅有我們的一半;若以鳥類來看,美國的面積是台灣的262倍,但鳥種只不過是台灣的2倍。由此可見,台灣動物資源相當豐富。

為針對台灣特有動植物及特殊生態體系的調查研究,並積極推動生態教育,1992年政府於南投成立「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協助動物調查及自然保護區規劃為主,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篇」影片中,顏仁德主任(現為林務局局長)帶著我們參觀中心的周邊環境與任務規畫,包括了動物急救站、虛擬展示教育館、展覽圖書區等多功能與特殊服務。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通過,也顯示出政府對於野生動物的重視。

但是,再多的保育計畫和政策,到了萬物之靈「人類」的手中時,往往一己利益才是最終的決定關鍵。隨著人為高度開發下的致命破壞,已經有許多野生動物正在消失當中。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工程的興建和環島公路的開拓等,一步步逼近動物們僅剩的棲息地。另外,違法盜獵,以及國人對野生動物的食補及藥用觀念態度,並沒有隨著社會進步而改變,反而越來越多虎鞭、鹿茸、熊掌等殘忍的犧牲品被冠上「大補品」和「身分象徵」,深深扭曲了大眾的思想。

保育不能只是口號,為留住這些可愛珍奇的鄰居們,須靠全民能對野生動物保育產生認同感,並以行動落實。也許你正擔心著,野生動物面臨絕滅的危機是否還來得及挽回?令人振奮的是,野生動物在良好的保護政策下,已逐漸延續其生命,他們會生活、會繁衍、會傳承,更願意重新回到山林間嬉戲,更重要的是國人要學會尊重地與牠們相處。

下次,當你我再看見「野味」、「山產」這些斗大字眼出現在眼前時,記得一定要大聲的說「不」!

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音頻道

觀賞「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篇」影片:上集下集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刊主編:倪宏坤
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李育琴
感謝環保署、教育部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