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0.1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誠徵生態工程翻譯志工!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南方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好燒的京都議定書
台灣地球日
洪雅書房 
綠色陣線協會  
 
  台紐單車騎士橫跨亞歐 宣揚無車理念
圖片來源:台灣地球日網站
圖片來源:google
【相關連結】
對無車日的省思──綠色道路通往何處?
環境養成習慣,習慣造就環境?
全球無車聯盟 推廣無車日、單車週
日本自行車道路空間規劃研議

旅行,也可以很環保,選擇低碳的移動方式。兩名台灣青年與一名紐西蘭自行車愛好者發起的「2007年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活動──迎接行的新時代」活動(簡稱B2P Carfree),經過4個月、1萬3000公里騎單車的艱苦行程後,10日傍晚順利抵達終點巴黎艾菲爾鐵塔前。 

據中央社布魯塞爾報導,來自台灣的吳懿婷及紐西蘭的歐立•鮑威爾發起的這項活動,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自行車旅行的長途探險模式,呼籲全人類減少車輛使用,推廣無車生活(Carfree living),以營造更安適的社區環境。他們在6月10日從北京出發,經過4個月的艱苦跋涉,並經由行程中善心人士協助與自身豐富的單車經驗,終於抵達終點。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大鵬灣黎明前夕
東港最有名的漁場大鵬灣

文字:李慧宜;攝影:陳添寶(公共電視記者)

近年來,黑鮪魚名氣響亮,幾乎已經成為屏東東港的代名詞。300多年以來,東港最有名的漁場,是東港溪南岸的大鵬灣,不過,現在的大鵬灣,卻因為長期過度養殖,以及近年政府推動的BOT觀光計畫,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破壞。為了尋求大鵬灣未來出現曙光再現的機會,我們一訪這片原本美麗平靜的水域。

一大片廢棄的魚塭,像面鏡子,在秋高氣爽的時節,把藍天和白雲一一嵌在水面上。在老漁民林佳進的帶領下,我們正慢慢靠近大鵬灣,探訪台灣島上最南界的紅樹林――海茄苳。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李育琴

 


2006年7月1日,政府機關開始禁用免洗餐具,然而看看外食人口對免洗餐具的依賴,要全面限制仍遙遙無期。免洗餐具所帶來的問題,除了製造來源不明的產品,還有廢棄物處理、資源的過度耗用等。算算每個人一天若減少使用2雙免洗筷,一年可省下730雙,如果這個數字再乘上台灣2300萬人口數,省下的免洗筷數量是16,790,000,000。

【相關新聞】
中市環保局推筷樂認同卡 鼓勵多用環保筷
北京300家飯店停用免洗筷
自備環保筷 有健康概念
推廣環保筷 日辣妹女社長率隊遊街
7月起禁用免洗餐具 公部門限塑咖啡攪拌棒都消失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深層海洋水波濤洶湧的省思

作者:林子凌(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

在立委質詢經建會與經濟部官員質詢的議場上,深層海洋水到底是不是一場騙局的話題又被質疑。主導整個產業發展的經建會副主委與水利署署長對於委員所提有關東部業者抽取的海水是否來自「溫鹽環流」的海洋深層水極力撇清,一再的強調政府的資料中從來沒有提「溫鹽環流」,並說明業者的定義就是200公尺以下,既為深層海洋水。而業者更強調抽到的水是來自東部的「黑潮」。然而,這樣的辯駁是否就能洗刷深層水產業在政府不當的產業推動政策下,所背負的原罪嗎? 精采內文

 
 
  台紐單車騎士橫跨亞歐 宣揚無車理念

本報2007年10月12日台北訊

 

旅行,也可以很環保,選擇低碳的移動方式。兩名台灣青年與一名紐西蘭自行車愛好者發起的「2007年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活動──迎接行的新時代」活動(簡稱B2P Carfree),經過4個月、1萬3000公里騎單車的艱苦行程後,10日傍晚順利抵達終點巴黎艾菲爾鐵塔前。

B2p成員出發前在北京合影

據中央社布魯塞爾報導,來自台灣的吳懿婷及紐西蘭的歐立•鮑威爾發起的這項活動,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自行車旅行的長途探險模式,呼籲全人類減少車輛使用,推廣無車生活(Carfree living),以營造更安適的社區環境。他們在6月10日從北京出發,經過4個月的艱苦跋涉,並經由行程中善心人士協助與自身豐富的單車經驗,終於抵達終點。

除吳懿婷與鮑威爾外,另有多位來自台灣、澳洲、紐西蘭、英國及馬來西亞其他人士,參加這項自行車長途探險活動。

吳懿婷與鮑威爾兩人沿中國絲路、哈薩克、吉爾吉斯、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德國,並按計劃於10日抵達巴黎;同樣來自台灣的黃嘉友則單騎走蒙古、西伯利亞、北歐三國及德國後,進入法國,抵達活動的終點站。

圖片來源:台灣地球日網站

他們在旅途中並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行的《台灣地球日電子報》合作,進行連線報導,針對沿途經過十幾個國家的城鎮交通、社會人文與環境生態實況,進行深度觀察與第一手報導,同時宣傳B2P Carfree的概念,提醒社會大眾珍惜自然資源,減少車輛使用。

「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活動」的發起源由,主要是吳懿婷與鮑威爾在2004年的亞洲單車旅行中,在中國瀘沽湖畔讀到雜誌介紹1907年第一次開車橫越北京到巴黎的競賽,受到報導啟發,兩人決定號召一場北京到巴黎的「無車」探險活動,希望一百年後的「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活動」,標示著更美好交通運輸時代的來臨。

在抵達艾菲爾鐵塔後,3名致力推動環保理念的自行車騎士除攝影留念外,並發表聲明,呼籲各國政府鼓勵大眾騎乘自行車,推廣無車輛生活。

Top

 
 
  我們的島:大鵬灣黎明前夕

文字:李慧宜(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添寶(公共電視記者)

 

近年來,黑鮪魚名氣響亮,幾乎已經成為屏東東港的代名詞。300多年以來,東港最有名的漁場,是東港溪南岸的大鵬灣,不過,現在的大鵬灣,卻因為長期過度養殖,以及近年政府推動的BOT觀光計畫,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破壞。為了尋求大鵬灣未來出現曙光再現的機會,我們一訪這片原本美麗平靜的水域。

一大片廢棄的魚塭,像面鏡子,在秋高氣爽的時節,把藍天和白雲一一嵌在水面上。在老漁民林佳進的帶領下,我們正慢慢靠近大鵬灣,探訪台灣島上最南界的紅樹林――海茄苳。

七、八歲跟著爸爸捕魚的林佳進,不只是漁民,也是嘉蓮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林佳進熟練地踏上竹筏、鬆開繩索,一邊划船、一邊緩緩道出海茄苳的故事。林佳進說,現在的這片海茄苳紅樹林,差不多有30年的歷史,長期以來,漁民都是把具有防風定沙功能的紅樹林,當成竹筏的停靠港。

穿過紅樹林水域,是生態豐富的潮間帶,有剛發芽的海茄苳種子,利用人海戰術占領地盤,也有害羞的弧邊招潮蟹,在洞口外小心翼翼地覓食,偶爾還可以發現用胸鰭爬行或彈跳的彈塗魚,正東張西望尋找食物。不過,當潮水漸漸退去,垃圾便開始現形。沙地上,都處都是廢棄的汽油桶、保麗龍、寶特瓶,枯枝、漂流木。林佳進解釋,30年前,草蝦養殖興盛,許多漁民私自把紅樹林旁的潮間帶開闢成養殖草蝦的魚塭,但是後來草蝦不賺錢,這裡就變成三不管地帶了。

水域、陸域面積共1,182公頃的大鵬灣,位於屏東縣西海岸,涵蓋東港鎮嘉蓮里、南平里,和林邊鄉的崎峰村,是東港溪、林邊溪長年挾帶泥沙堆積而成的潟湖。300年前,大鵬灣曾經是馬卡道平埔族的漁場,清乾隆年代,出現了養殖的文字記載,直到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將大鵬灣規劃為水上飛機場,同時灣內的水產產量,已經超過東港總產量的一半,所以大鵬灣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漁業變遷史。

1970年代,大鵬灣的養殖漁業正值高峰期,在灣內水域,漁民架設蚵架養牡蠣,在大鵬灣旁低地,漁民抽水到魚塭養魚、養蝦,直到1990年代,大鵬灣內的箱網養殖盛行,更為漁民帶來豐厚收入,卻也使得大鵬灣的水質迅速惡化。到了1997年,大鵬灣國家風景管理處成立,將大鵬灣的定位從漁業產地轉型為觀光景點,並全面徵收灣內的蚵架和箱網。

一大片廢棄的魚塭,像面鏡子          嘉蓮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林佳進          1970年代,大鵬灣的養殖漁業正值高峰期

大鵬灣的轉型,是政府規劃的遠景,但是進入老年的漁民,卻失去了賴以維生的依靠,嘉蓮里的漁民黃丁長是因此受害的典型代表。黃丁長12歲起開始捕魚,過去不是在大鵬灣內養牡蠣,就是利用天晴出海捕魚,但現在年紀大了,無力出海捕魚,加上大鵬灣內禁止養殖,苦無謀生出路的他,只好跟著祖先的腳步,用最傳統的「敲魚」方式來捕魚。

夜裡,水面上一片漆黑,幸好這一晚,月形圓滿、月光皎潔。黃丁長負責掌舵,開著馬達竹筏進入大鵬灣。黃丁長環顧四周、仔細打量,選定靜水水域下網,將綠色落水燈丟入水中,黃太太再用長竹竿,用力拍打水面,驅趕魚兒中網。

遠方的岸邊,不時傳來陣陣煙火,東港市區的大樓,持續地閃爍著夜燈。從晚上7-11點,黃丁長一共下網3次,但是這天的漁獲,卻是特別的少。水面上只剩下月色和倒影,靜靜地陪著黃丁長夫婦倆,以及他們的竹筏。

漁民生產與生活的劇烈改變,是因為大鵬灣未來的新任務――大鵬灣國家風景區BOT開發計畫。這個號稱全台灣最大的觀光投資,金額高達103億,在政府的眼中,即將有如大鵬展翅一般,正要啟動。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處長許正雄說,在大鵬灣開發遊樂區,是由民間投資開發建設,也就是一般BOT方式,土地由政府來提供並設定地上權關係,再由民間的經營團隊進行實質開發,預計營運50年。目前的BOT工作,已經在2004年進行招商,並於2006年11月完成簽約,目前正進行開發的前置工作。

「敲魚」一           「敲魚」二          「敲魚」三

所謂的前置工作,是全長16.4公里的環灣道路。這條道路經過部分紅樹林區,但施工單位的作法,卻讓關心環保的地方人士憂心忡忡。地方文史工作者陳智雄說,他看到的工程規劃,是把大鵬灣當作一張白紙,該怎麼計畫?該如何設計?完全沒有顧及大鵬灣既有的自然生態,直接受到砍除破壞的海茄苳,要如何維持原本的生態呢?

海茄苳,是招潮蟹、彈塗魚和許多鳥類的家,這完整而豐富的紅樹林生態,對大鵬灣來說,才是永續發展的關鍵。這點,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也很明白,技正許主龍就強調,海茄苳對水域環境的安定,具有一定功能,也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環節,所以,管理處要求施工單位,能不破壞就不要破壞,如果萬一因為工程施工需要移植或砍除,施工單位必須在周邊復育更多的紅樹林。

不過,能不破壞就不破壞,卻是模糊的原則,以工程為導向的思維,會讓紅樹林的破壞程度沒有上限,直接影響到漁民竹筏的停靠權利。南平里的里民黃文彬表示,環灣道路興建後,會把村莊和大鵬灣的水域切割,原本漁民可以停靠竹筏的水域,就無法再使用,會讓漁民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所以在2007年6月20日,管理處要施工的時候,漁民才會站出來抗爭。

雖然預計BOT開發案完成後,大鵬灣水域將完全禁止從事漁業活動,但目前很顯然的,政府與居民之間,仍然存在很大的歧見。不過到現在,開發案能不能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才是鵬管處最關心的焦點。像是正在進行填土工程的魚塭,是開發案中的國際級賽車場,但是卻有2位環評委員明確具文表示反對。另外,大鵬灣東南岸一處平靜的魚塭,是以後占地76公頃的礁島式高爾夫球場,但球場會不會讓水質更糟糕?也是居民害怕的問題。

海茄苳,是招潮蟹、彈塗魚和許多鳥類的家         穿過紅樹林水域,是生態豐富的潮間帶          東港鎮小魚市上的水產,許多都是來自於大鵬灣

然而,最讓人憂心的是,在大鵬灣漁業沒落、漁民生存困難的情況下,還有多少人,有能力站出來為大鵬灣的未來說話呢?陳智雄坦言,現在居民普遍的心態是,大鵬灣的BOT開發案是個錢坑,民眾對管理處是予取予求。但是,現在漁業沒落,能責怪居民嗎?現在留在大鵬灣旁生活的人,是出不去的人,幾乎都是老人和小孩,年輕人都去外地發展了,根本沒有人能真正了解開發案的內容,站出來為環境說話。

遊湖,是遊客到大鵬灣時,最喜愛的活動,因為坐上遊艇,可以親近水、靠近紅樹林,更能夠走上大鵬灣著名的人工島嶼――蚵殼島,在帶有鹹味的海風吹拂下,蚵殼島刻劃著大鵬灣漁業的歷史痕跡,也描繪出水鳥覓食棲息的身影。與大鵬灣BOT開發案比較起來,似乎這裡才真正存在,大鵬灣自己的特色與味道。陳智雄說:「大鵬灣不應該複製別的觀光區,她有屬於自己的美麗。」

東港鎮小魚市上的水產,許多都是來自於大鵬灣,這裡車水馬龍、行人熙攘,充分展現生猛有力的討海文化。到了傍晚,釣客在大鵬灣旁,有夕照餘暉的陪伴,正享受著悠閒自在的美好時光。在歷經過度養殖與開發的衝擊後,大鵬灣的自然生態與人文風情,是不是還有機會,可以與黎明一起降臨?

開發的前置工作,是全長16.4公里的環灣道路          在大鵬灣漁業沒落,漁民生存困難的情況下,還有多少人,有能力站出來為大鵬灣的未來說話呢?           遊湖,是遊客到大鵬灣時,最喜愛的活動

採訪側記

在大鵬灣進行拍攝,最讓我們震撼的,是那跟著漁民進入大鵬灣捕魚的夜晚。漁民手上的竹篙,重重地打在水面上,是啪、是咚、是唉呀、是打給你死,大鵬灣有如一面大鼓,竹篙化身為鼓棒,好似人的各種情緒,可以這樣透過水面、傳進水裡,把魚兒嚇得亂竄,一撞中網。漁民說,「咱討海人的命就是按呢,唉!賺食人啦!」所以,漁民應該是把對漁業沒落的痛心,打進水裡了吧!

我忍不住回想著,大鵬灣是南台灣擁有的特殊水域,是潟湖、是內海,是讓漁民可以安心捕魚的靜水水域。她滋養過平埔族、清朝時期的移民,也餵飽從日治時代至今依然生活在水邊的漁人。但是,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的BOT案,就要啟動了!未來,這裡會有五星級水上旅館、賽車場、水上活動訓練場,和高爾夫球場……那麼,駛竹筏的黃阿叔會不會變成擦車小弟?拿竹篙的黃阿姆會不會變成桿弟呢?誰a也不知道!

 
 
  中市環保局推筷樂認同卡 鼓勵多用環保筷

摘錄自2007年10月10日中廣新聞網台中報導

 

鼓勵民眾自備環保筷,台中市環保局定11月起,舉辦認同環境、筷樂響應活動,呼籲民眾及餐飲業者,支持使用可重複清洗的餐具,活動期間,民眾持筷樂認同卡,或環保筷,到配合的餐廳用餐,即可享有優惠,集滿5個筷樂小章,還可兌換贈品、參加摸彩。

台中市環保局長(李立德)表示,台中市每天約使用10萬3千雙免洗筷,估計1年要砍掉6千多棵30年才能長成的大樹,間接成為地球溫室效應的幫凶,同時,免洗筷所衍伸的二氧化硫、螢光增白劑、包裝袋上的鉛,危害人體健康、浪費自然資源,製造更多垃圾。環保局希望透過這次活動,鼓勵餐飲業不使用免洗餐具,呼籲民眾自備環保筷,維護自身健康。

Top

 
 
  北京300家飯店停用免洗筷

摘錄自2007年10月10日中廣新聞網北京報導

 

大陸北京300多家飯店響應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拯救森林活動」,即日起飯店內停止供應免洗筷。不過,有部分民眾及飯店業者表示,免洗筷的便利性,目前還難以取代。

綠色和平工作人員表示,大陸一天生產的免洗筷足以舖滿面積達44平方公尺的天安門廣場。綠色和平結合大陸一些環保組織、餐飲業者及消費網站,聯合推動「拯救森林」終結免洗筷的行動。不過,他們也了解,由於大陸民眾已經習慣使用免洗筷,因此要全面推廣停用需要時間,無法一蹴可幾。他們下一個目標是希望北京2000家飯店加入停用免洗筷的行列。

Top

 
 
  自備環保筷 有健康概念

摘錄自7月14日民生報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免洗筷的使用量高達十億雙,相當於十萬棵竹子,數量驚人!」除了造成環境負擔,製作免洗筷為求較好賣相,常會加上些許化學物質以防止變黃、變黑或發霉,長期使用有害人體健康。從7月1日起,行政機關所屬員工餐廳不再提供免洗餐具,越來越多人自行攜帶環保筷,當個健康的「筷樂族」。喜愛爬山、熱愛大自然的王品集團負責人也很支持這項活動,他認為,只要一個簡單動作,每人每年將可減少11公斤的垃圾,也能避免竹林、樹林面臨被大量砍伐的危機,還可達到健康衛生、安全的效果。

Top

 
 
  推廣環保筷 日辣妹女社長率隊遊街

摘錄自2007年5月15日自由時報報導

 

5月13日,日本在素有「辣妹界菁英」的辣妹企業家藤田志穗號召下,齊聚辣妹聖地─涉谷街頭,以時尚走秀的方式,呼籲「外食自備筷,隨手做環保」。

這場特殊的街頭環保走秀,由現年22歲的辣妹企業家藤田,還有經常出現在辣妹雜誌中的10名當紅模特兒領軍,外加100名自願參加的年輕辣妹。該活動是由藤田公司所發起的「綠寶石活動」之一,活動主旨在於喚起年輕族群的環保意識,守護如綠寶石般美麗的森林綠意。

19歲便開公司創業,立志掀起辣妹革命,顛覆一般人對於辣妹刻板印象的藤田表示:「據說每個日本人每年平均用掉兩百雙免洗筷,如果大家都能自備筷子,應該也能減少森林伐木量。」

Top

 
 
  7月起禁用免洗餐具 公部門限塑咖啡攪拌棒都消失

摘錄自5月2日中時電子報台北報導

 

環保署2月底提出限塑政策精進方案,以源頭減量優先,1日終於公告《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實施方式和實施日期》草案,確立對象和實施內容。免洗餐具的碗盤、筷子、湯匙、餐盒、咖啡攪拌棒,7月起都須從政府部門、公營事業機構和軍事機關消失;公私立國小到大學餐廳9月不得使用,逐步達到限塑目標。

環保署解釋,除非遭遇區域性缺水或發生法定傳染病,如SARS、腸病毒等,為確保飲食安全衛生無虞,地方主管機關可視情形,同意轄區內局部或全部政府部門和公私立學校,暫時提供免洗餐具。

因應環保署政策不斷出招,有腦筋動得快的業者承包「離場清洗服務」,業者表示,該公司2年前開始提供服務,目前主要對象都是工廠和學校,以1份餐具收費3元,1天約提供8萬到10萬份。

Top

 
 
 
 
  深層海洋水波濤洶湧的省思

作者:林子凌(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

 

在立委質詢經建會與經濟部官員質詢的議場上,深層海洋水到底是不是一場騙局的話題又被質疑。主導整個產業發展的經建會副主委與水利署署長對於委員所提有關東部業者抽取的海水是否來自「溫鹽環流」的海洋深層水極力撇清,一再的強調政府的資料中從來沒有提「溫鹽環流」,並說明業者的定義就是200公尺以下,既為深層海洋水。而業者更強調抽到的水是來自東部的「黑潮」。然而,這樣的辯駁是否就能洗刷深層水產業在政府不當的產業推動政策下,所背負的原罪嗎?

首先,政府在推動深層海洋水的產業過程中,是否如經建會官員所辯稱的,真的完全沒有提及或是利用到溫鹽環流這個名詞概念來作深層海水的置入性行銷嗎?溫鹽環流雖然是一個海洋物理現象,但是只要上網路的百科全書網(如維基百科)就可以查到相關的描述,同時都會看到一個簡單的示意圖。而這個插圖很明顯的指出,溫鹽環流的深層水在太平洋只流經夏威夷後就湧升到表面成為表面流,而這個洋流並沒有流經台灣與日本。類似的海流圖卻在主導推動深層海洋水的經濟部所屬的工業研究院網頁出現。

海流圖

只是這個圖上的溫鹽環流卻畫成流經台灣與日本,很明顯的與國際認可的溫鹽環流圖有很大的出入。在工業研究院的網頁中對於深層海水的描述其實也就是來自溫鹽環流的說明。這兩個圖的差異只有兩個可能,一是工研院擁有足夠未發表的證據,證明這個環流的確流經台灣與日本。另一個可能就是工研院為了將台灣東岸的深層海洋水掛上溫鹽環流而刻意修改這個環流示意圖。

很不幸的,這個被修改過的溫鹽環流圖和描述(如2000年無污染或是工業革命之前的海水等等)一再的被無知的業者引用轉載,過去的兩年之內不斷的在媒體大力放送,以置入性行銷的方式讓民眾相信這個藍金產業的商機無限。

當這個修改的溫鹽環流圖被八卦週刊踢爆後,經濟部和業者警覺到事情不妙,多次緊急的開會後才趕快定調在200公尺以下就是海洋深層水,而花東抽到的水是流經台灣東部的黑潮,並搬出日本提倡海洋深層水的學者作為其學術資料的擋箭牌。不幸的,這樣一個說法又被海洋大學的教授在海洋深層水產業人才培訓班的演講中戳破,黑潮流經台東與花蓮,但是黑潮水根本就沒有靠近業者抽水的岸邊管線。因此,業者的管線雖可以佈到700公尺深,但是,抽到的水也只是一般普通海水的窘境。

台灣海洋深層水的議題行走到此,雖然波濤洶湧,但其真偽其實不辯自明。然而,整個事件背後所突顯的問題才是值得深思。

第一,台灣對於新興產業的引進,仍然停留在全盤模仿的階段,而不去思考台灣的適合性。經濟部與業者不斷的強調,海洋深層水飲用產業在日本已發展30年,是值得台灣借鏡。但是,同樣是很早就發展深層水研究的美國夏威夷,只停留在冷水魚貝水產養殖應用上,而相關的溫差發電與飲用水卻停滯不前呢?這些負面的問題都刻意掩飾, 在海洋深層水被戳破後,經濟部仍執意的要去推動溫差發電,還請了日本學者到台灣來開課,不斷吹噓台灣是作溫差發電商業運轉最佳地點。

第二,我們對於台灣東岸的深海實在非常陌生。雖然過去國內的學者曾對黑潮進行過研究,但是對於深達4千公尺深的海底的生物、化學、物理與地質等狀況完全無基礎資料可查。這才造成當深層海洋水的騙局被踢爆時,官員與業者只能求助於日本學者,再以高達30億的訴訟去掩蓋資料竄改與引用錯誤資訊的謬誤。

當政府在2007年為台灣未來的海洋教育定調為「美與科技的領悟,型塑擁抱變化的海洋教育」的同時,是不是應該藉由海洋深層水的事件重新省思如何對待環繞台灣的海洋,不然,教育部要「培育海洋科技新貴」的口號,會不會又是另一個騙局的開始呢?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   Fax:+886-2-23020101 |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   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彭郁娟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