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0.1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每週五新推出聰明綠生活專欄,10月主題為「消費文化反思」,敬邀瀏覽指教!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推薦瀏覽
中華鯨豚協會
環盟彰化分會
水產出版社 
珊瑚礁學會  
 
  中華白海豚生存危機 保育人士籲阻擋不當開發
中華白海豚可愛的模樣 (楊世主提供)
圖片來源:楊世主
【相關連結】
保留台灣最後一段海岸線?
健康野放=救援成功?談鯨豚救傷保育之道
引導保育走向的鯨豚著作
全民總動員-為了山椒魚的美麗
無道路計畫:幾經波折的美國森林保育路

許多開發案往往因改變棲地環境,而威脅到原生種的生存。然而,是否有其他出路使二者兼得呢?且讓我們從日前第12屆鯨豚生態與保育研討會中學者的建言,及回顧國內外相關的開發案例,思考經濟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並存的可能性! 

台中縣大甲溪至大肚溪口很可能是中華白海豚重要繁殖棲地,然而政府對西部海岸的開發政策,皆是利用自然溼地與填海造陸,對於全球僅剩800隻的中華白海豚而言,不啻是最大的生存威脅。 由中華鯨豚協會、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學研究所、靜宜大學生態系所主辦的第12屆鯨豚生態與保育研討會,10日、11日在靜宜大學進行,商討因應鯨豚危機的對策。 精采內文

 
 
  聰明綠生活:一年都不買?可不可以?
該書封面照

作者:茱迪.黎凡;換日線

編按:生活中,廣告以各種形式充斥,催促人買這個買那個,悄稍地讓人產生不買就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幻覺。然而,多少時候當下興沖沖買的東西,過不久就打入置物櫃的冷宮,最後就變成大掃除的垃圾。《可不可以一年都不買》的作者,察覺到這現象,展開了2004一整年都不買的行動。本書以一篇篇日記的形式,分享作者過程中的調適與自我觀照。以下摘錄該書前言,及部落客換日線的讀後感,和讀者分享這不買行動的可能性與意義所在!

常有人會問:「你現在這樣沒有什麼收入靠什麼生活啊?」我好奇的是,究竟每個人要有多少錢,才會覺得那是夠用的?在這個廣告到處都是,又每個人互相比較的社會裡,我們需要多少錢,才能滿足我們心裡的欲望?我當然不完全贊成茱迪與保羅兩人接近小氣的作風,但是我們還是能從中去看見,消費帶給我們的意義,以及消費在人跟人之間所產生的變化。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環保團體希望,將來西海岸可以常常見到中華白海豚全家福。(照片提供:中華鯨豚協會)

 


海洋佔了地球面積的70%,隨著科技進步與陸地資源的開發殆盡,人們逐漸將科技應用在海洋資源的開採上,但是因為不當捕撈、環境變化、人為破壞等因素,目前全世界有超過50%的魚類被過度濫捕,如何維繫海洋生態的平衡?「永續漁業」成為考驗人類智慧的一大問題。 

【相關新聞】
保育組織:延繩鮪釣對其他物種傷害大
黑腳信天翁列入瀕絕物種法 美聯邦政府對此進行考量
20年商業捕鯨禁令面臨解禁 綠色和平組織抗議
【海洋資源】漁業資源永續之道:捕什麼?怎麼捕?
吃魚對健康有益,卻對環境有害?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生態工程:從治水計畫 看生態工程與環評制度新契機 

作者:黃修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生態工程推廣多年以來,雖然得到了不少的成果,但是也有一些被人詬病的地方,這當然是任何一種新的事物推廣都會面臨的現象。最重要的問題還是要如何取得一般人的信賴,使人們願意將自己周遭環境的改善委托給這種工程,這才是生態工程要能深化的最關鍵的要素。 生態工程要取得一般人的信賴,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雖然大力宣傳很重要,但若沒有許多實質成果的支持,宣傳效果不可能持久。以一個年輕的技術,卻比成熟的傳統工法要求更全面的考量,其成本的提高,失敗案例的產生,大概都是不可避免的,那麼生態工程的技術要如何取得進展呢? 精采內文

 
 
  中華白海豚生存危機 保育人士籲阻擋不當開發

本報2007年10月12日台中訊,陳品潔報導

 

環保團體希望,將來西海岸可以常常見到中華白海豚全家福。(照片提供:中華鯨豚協會)2007年為「國際海豚年」,根據台灣大學的研究發現,台灣西部海域為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尤其台中縣大甲溪至大肚溪口很可能是其繁殖棲地,然而政府對西部海岸的開發政策,皆是利用自然溼地與填海造陸,對於全球僅剩800隻的中華白海豚而言,不啻是最大的生存威脅。

由中華鯨豚協會、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學研究所、靜宜大學生態系所主辦的第12屆鯨豚生態與保育研討會,10日、11日在靜宜大學進行,有30多位來自美、日、韓、菲、中、紐、台的專家、學者與NGO代表,在會議中分享研究成果,並商討因應鯨豚危機的對策。

台灣西部海岸 白海豚重要繁殖棲地

中華白海豚(Sousa chenesis) 為IUCN紅皮書中保育類野生動物。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香港分會代表波特(Dr. Porter)表示,目前中國沿海只有5個族群,整體而言大約有800隻,分別位於廣東省的雷州、珠江三角洲、福建省的廈門灣、廣東省的三娘灣,以及台灣的西部海域,族群都很小。

由於距離與棲地的不同,中華白海豚的族群很少有交流,基因多樣性低,此外,都深受人類的影響。波特指出,目前的海洋保護區的數量稀少,鄰近國家針對中華白海豚的族群保護,在東南亞有5個指定、14個被提議的保護區;中國沿海則有3個指定和 2個提議的海洋保護區。反觀台灣,我們海洋保護區在哪裡?

從2005年開始,台灣大學生態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鯨豚實驗室研究團隊,展開中華白海豚之棲地與分佈調查,確定中華白海豚分佈在台灣西部海域,從新竹縣市,到台南北部沿海一帶。研究團隊發現,牠們通常1-6隻叢集出現港口、河口,若是外傘頂洲沿海,甚至可發現一次聚集達20隻以上的現象。

在台中縣大甲溪至大肚溪口,更發現嬰年期的個體與其他成員共游,林健州認為,「上述海域可能為中華白海豚繁殖與育幼的棲地,在保育上極為重要。所有海岸開發計畫,應審慎評估對中華白海豚棲地所造成的影響。」

填海造陸 犧牲保育 開發贏了嗎?

在沿岸海域活動的海洋哺乳動物,深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美國西北漁業科學中心(Northwest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的柯立爾博士(Dr. Collier)長期研究虎鯨發現,居留型虎鯨體內積聚的多氯聯苯(PCB)含量甚高。這些虎鯨的生理機能受多氯聯苯的影響達50年以上,可能與多在沿岸海域活動,受到人類活動影響最深有關。

中華白海豚常出現近海的淺水區域,正是居留型的物種。鯨豚是海洋哺乳動物,生活史長,是人類作為環境的指標,同時在基礎食物鏈上扮演關鍵性物種的角色。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楊瑋誠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類的活動可能是影響鯨類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這些不健康可能和人畜共同傳染病有關。根據他研究顯示,「鯨豚的疾病和死亡事件,可適時反映出海洋生態環境是否受到危害。這些危害可能潛在許多影響人類和其他水中生物的健康的因子。」

開發對海岸生態環境有2大影響,第一是棲地消失,其次是棲地切割。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家揚提到:「若要進行生態復育或經營管理,必須檢視開發案能否與該生態環境的特性共存。如果完全悖離,那再多的復育和經營管理都是枉然。」他以占地3600公頃彰濱工業區為例,彰化外海位於東亞、澳洲水鳥遷徙線,用水鳥最重要能量補給站1/3的精華區潮間帶,來交換廠商進駐率不到40%的工業區,並附送海岸線快速變遷危機、海岸沙漠化帶來的呼吸疾病致病風險、與海岸漁業生態資源萎縮,蔡嘉揚問:「這樣的開發贏了嗎?」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鐘丁茂表示,台灣中西部海岸大規模的生態破壞多來自政府政策,整個西部從北到南都是政府的開發案。從中部沿海依序看來,從竹南衛生掩埋場既焚化廠、通霄火力發電廠、台中港臨港工業區、台中港、台中火力發電廠、彰濱工業區、台塑六輕麥寮工業區、雲林離島工業區、台南市科技工業區、以及今年7月宣告終止的濱南工業區計畫等等,皆是利用自然溼地與填海造陸,無一不是破壞,這還不包括之後的工業污染對農、漁民造成的損害。但政府大興工程的種種破壞,卻聲稱是積極推動二氧化碳減量、保護溼地的政策,鍾丁茂指出,這完全是矛盾的政策。

鐘丁茂強調種種破壞導致海濱底棲生物帶量減少,也影響過境鳥的覓食、繁殖與生存,破壞海岸生態對於中華白海豚的保育一定有影響。他沉重呼籲:「關心鯨豚保育的專家學者人士們,為了鯨豚保育和我們的下一代,應挺身而出譴責不當開發的政策。」

Top

 
 
  聰明綠生活:一年都不買?可不可以?

作者:茱迪.黎凡;換日線

 

編按:生活中,廣告以各種形式充斥,催促人買這個買那個,悄稍地讓人產生不買就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幻覺。然而,多少時候當下興沖沖買的東西,過不久就打入置物櫃的冷宮,最後就變成大掃除的垃圾《可不可以一年都不買》的作者,察覺到這現象,展開了2004一整年都不買的行動。本書以一篇篇日記的形式,分享作者過程中的調適與自我觀照。以下摘錄該書前言,及部落客換日線的讀後感,和讀者分享這不買行動的可能性與意義所在!

對消費又愛又恨

我很清楚,對消費又愛又恨的人不只我一個。幾十年來,環保人士一直提出警告:從採礦到製造,從運送到零售,從使用過度到拋棄銷毀,毫無節制的消費行徑在我們的星球上不斷累積廢棄物。目前全球消耗的資源量是1900年的20倍。從1950年開始,紙的用量增加6倍,大多為包裝用途;地下水的用量增加3倍,大多為工業用途;世界各地的乾淨水飽受殺蟲劑和肥料毒害,此乃高密度工業型農業加上高爾夫球場和市郊完美草皮的後果。運輸工具的燃料需求攀升到最高點,地球處處蓬勃發展,有更多的油箱要加滿,有更多的工廠需要燃料。全球科學家(小布希總統的顧問除外)一致公認,化石燃料燃燒的最後結果是:大氣層成了溫室,溫度上升得愈來愈高、愈來愈快,25年來已經打破歷史紀錄。全球暖化再加上酸雨,物種與棲地飽受蹂躪,南北極冰帽融化成水,淹沒了土地。

物品消費愈來愈低廉,每件玩意兒都比上一件多出幾項功能又少了幾美元。新出爐產品的名稱,如黑莓機、蘋果電腦、iPod隨身聽,散發著樂觀的氣息。他方——通常是東方或南方,但也可能是街坊——的痛苦和不便造就了我們舒適的生活。世界各地的工人,有些甚至是兒童,身處惡劣的工作環境,領微薄的工資,換來的是我們低價的消費物品,他們的空氣和河流裡充斥著化學製劑。

雖說新玩意兒愈做愈小,我們的房子和城市卻愈變愈大,放東西的地方總是嫌不夠。北美家庭平均每天要丟棄四磅的東西,全國總計近10億磅。「你總不能什麼都要,」喜劇演員萊特(Steven Wright)打趣道:「哪有那麼多地方放?」有人答說:放在垃圾掩埋場。還有人說:放在別人家的後院。「全球垃圾」(Global Garbage)的負責人在薩爾瓦多和巴西北邊海灘上找到的垃圾,看得出是來自69個國家。

小布希提出探勘火星的計畫如曇花一現。參觀史密森博物館的學童被問及此構想時,對固體廢棄物處理倒是有另外的點子:有名男孩認為「等我們糟蹋完地球」,移民至太陽系的其他星球倒是可行之計。這句話也許是先見之明;「地球議會」(Earth Council)表示,如果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比照美國人的消耗和丟棄速度,要有3個星球才吃得消。

不只是一天的Buy Nothing Day

圖片來源:Wikipedia我擠過地下鐵的收票閘口,搭上開往布魯克林的列車,擠開幾個塞到爆的濕漉漉紙袋,找位置放我自己塞到爆的濕漉漉紙袋。感覺好像全美國的人都在這列車廂裡,但我知道其實有少數人選擇不加入我們的行列:有人開始抗拒感恩節後的星期五(美國最盛大的購物日),而選擇和世界各地近100萬人慶祝「什麼都不買日」(Buy Nothing Day),在這二十四小時之中,迴避並省思銷售季的真正意義。這個只有12年歷史的消費「國定假日」,是拉森(Kalle Lasn)和溫哥華「廣告剋星媒體基金會」(Adbusters Media Foundation)的戲謔之作。他們除了發起什麼都不買日,還倡導全國暫時不開車和不看電視。這批深具自我風格的「媒體干擾者」還製作了一系列的「非廣告」,其中最知名的是氣喘喬(Joe Chemo),駱駝牌香菸吉祥物的孿生兄弟,瘦骨嶙峋又病入膏肓的模樣。還有癱軟的伏特加酒瓶,瓶上貼著「絕對起不來」的字樣。

在耶誕購物人潮中,有一家子濕漉漉,肚子塞到爆,渾身充滿番茄醬的味道。我擠進兩名家庭成員之間的座位,眼前浮現一片景象:我看到誇張的卡通式幸福天堂,散發著溫柔的粉紅色光芒,背景響起恩諾(Brian Eno)的「機場音樂」。我祈求一無所有——沒有融化的汙雪,沒有家庭,沒有番茄醬,沒有信用卡,沒有購物袋,沒有購物。

此時,我靈機一動:假如我好好省思銷售季的真正意義——經濟、環境、社會、個人的影響力,不只一天,而是1個月?那太簡單了,光是我手邊的東西就足夠撐上3個月。好吧,那就3個月。不行,這段期間的欲望隨隨便便就能事先備齊。至少6個月,也許會有點難過。假如我能抗拒真正的零售季:整整1年呢?假如我(加上我的伴侶保羅)進行不消費的終極考驗,過一個什麼都不買年呢?

購買慾實驗:人能滿足於過得去的生活嗎?

於是,我們立下誓言,從2004年1月1日起,我和保羅只購買生活、保健、工作的必需品,包括日常用品、糖尿病貓咪的胰島素、衛生紙和上網配備。我的主要目的不是省錢,當然如果能攢點錢我也樂觀其成。我不是要宣揚簡樸生活的福音,也不會勸大家過這種日子。我很清楚,少買一張CD或一條裙子並不會撼動消費文化,我甚至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要撼動消費文化。雖然我和保羅盡量節約燃料,但是我倆有半年時間(夏季和冬季)住在佛蒙特州,開車往返絕對免不了,所以不能靠我隻手拯救臭氧層。大問題需要集體努力的大政策才能解決,停止摧毀地球的議案要放在立法人士、經濟學者和農業專家的會議桌上,而我們這些人負責大聲疾呼。

話說,不見水竭不知珍惜,我和保羅就要截斷水源,看看我們有多大能耐。我們能滿足於喝自來水嗎?還是非喝愛維養(Evian)礦泉水不可?這又是為什麼?

物質生活,我們應付得了,我最不擔心這方面的問題。但是我問自己,跨出購物的領域和經驗,人還能過社會、或群體、或家庭生活嗎?還能有份工作嗎?還能和文化不脫節嗎?還能擁有身分,甚至自我嗎?有可能撤出市場這塊地盤嗎?

這些問題幾乎都沒人研究過。我們購買的東西和購買的理由,有相關資料和理論堆積如山。但是,「選擇不購買,或尋求以減少消費、減少物質密度之方式滿足需求,此類研究即使有人做過也少得可憐,」在密西根大學舉辦的消費與環境研討會中,副主任普森(Thomas Princen)寫道,「理由很簡單,什麼都不做的行為很難加以分析或實驗。」經濟學者不會在午餐時刻出動,繞過街角的麥當勞,走進公園坐在板凳上,觀察自備午餐的人吃牛皮紙袋裡掏出來的花生醬三明治。普森說,「市場交易」向來是經濟模式和人在經濟中最重要的一環。吃花生醬三明治的傢伙,或是像我和保羅這樣選擇在電影街以外地方找樂子的人——也許我們這種不消費的人能為大大小小沒人注意過的消費問題找到答案,找出人們無法抗拒消費的原因。這個可能性,普森寫道,「使得不購買的決定成為探討的重點。」

這些字眼,似乎在替我加油打氣。我們的計畫可歸類為「過得去的生活」,奉此為圭臬的社會政策才能拯救地球;如此一來覺得自己好高尚。不過,我已經開始煩惱,雖然有粗體字和拯救星球任務的加持,過得去的念頭能讓我過完這1年嗎?

2006無消費日活動

曾有類似行動的部落客讀後感

會對這本書好奇,全然是我也過了比過去生活還要節省的一整年(請別誤會,在這一年之前,我也只是一個收入微薄的上班族)。如果你問我對於過現在這樣節省的生活會有什麼損失,我還回答不出來,頂多只是告訴你,上餐廳、逛街、買CD、看電影的機會變少了,這樣到底算不算損失?其實也還好,因為我還有堆積如山的DVD和VCD還沒看完,我也不愛逛街,所以也沒有什麼好損失的。

倒是因為這樣子的不消費,我才可以開始感受到,過往的自己是如何花錢的。尤其是如何花小錢,買一些品質不怎麼好的東西,把家裡堆得到處都是的景象,更讓我覺得,哇∼怎麼那麼會買東西啊!!(當然,這只是我跟自己比較的結果。)

茱迪與保羅兩人跟我不同,並非因為收入較少所以才一整年都不買,而是想從這個實驗裡,看清楚究竟自己是因為需要而買,還是因為被推銷而消費?這個遊戲其實很好玩,對於有錢的人與沒有錢的人,都可以實驗看看,便能從中發現究竟什麼是自己需要的,而什麼是因為行銷手段,讓你覺得不買會死的。

常有人會問:「你現在這樣沒有什麼收入靠什麼生活啊?」我好奇的是,究竟每個人要有多少錢,才會覺得那是夠用的?在這個廣告到處都是,又每個人互相比較的社會裡,我們需要多少錢,才能滿足我們心裡的欲望?我當然不完全贊成茱迪與保羅兩人接近小氣的作風,但是我們還是能從中去看見,消費帶給我們的意義,以及消費在人跟人之間所產生的變化。

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從小地方開始著手,至少,開始去挖出那些成堆很少穿的衣服、一盒又一盒穿一兩次的鞋子,以及很多很多被遺忘在你家裡各個角落的,你想買的東西。你會發現自己擁有的已經很多很多!

真的,你可以試著去看看,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書名:可不可以一年都不買?──365天零購物生活日記
作者:茱迪.黎凡
譯者:鍾清瑜
出版:先覺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
ISBN:9789861340869

【延伸閱讀】創意BND 邀你11/25一起Buy Nothing Day

* 感謝先覺出版社部落客換日線同意摘錄轉載其作品。
 
 
  保育組織:延繩鮪釣對其他物種傷害大

摘錄自2007年10月11日中央社日內瓦報導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說,以延繩釣捕捉南方黑鮪的方式殘害大量瀕危的海鳥、鯊魚和海龜;它抨擊包括台灣在內多國組成的「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CCSBT)」 功能不彰。 CCSBT10月16日起4天將在澳洲坎培拉舉行年會,總部位在瑞士格蘭德的WWF 11日發布研究報告,呼籲CCSBT拿出對策。

WWF 全球海洋計畫主任克利浦斯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在減少捕捉非目標物種(即「混獲」)方面,日本、南韓和台灣做得尤其差。

他說:「日本至少還有提供資料,顯示它的作業造成大量的海鳥等瀕危物種死亡,但台灣等一些國家則連資料都沒有;不過,從捕魚方法和總許可漁獲量來看,台灣造成的傷害勢必很大。」

據WWF引用CCSBT的數字指出,南方黑鮪總許可漁獲量最高的國家是澳洲、日本、南韓和台灣,但澳洲有99%是採用對生態影響較小的圍網法,其他3國則是百分之百採用延繩釣。

WWF 的報告估計,每年死於南方黑鮪延繩釣的海鳥有1萬3500隻,其中1萬隻是信天翁;而22種信天翁之中有19種瀕臨絕種。克利浦斯說,相較於其他的地區性漁業管理組織,CCSBT 的減少混獲措施最為貧乏,僅有一種強制性措施,就是使用驅鳥幡。

Top

 
 
  黑腳信天翁列入瀕絕物種法 美聯邦政府對此進行考量

摘譯自2007年10月9日ENS美國,夏威夷,火努魯魯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夏威夷中途島環礁的一對黑腳信天翁正在起舞。圖片來源:Kim and Forest Starr美國聯邦政府於9日針對是否將黑腳信天翁(black-footed albatross)列入瀕臨絕種物種法一案,再次進行正式的評估。目前黑腳信天翁在國際自然及資源保育聯盟(IUCN) 的瀕危物種紅皮書中,被歸類為面臨全球性瀕絕危機的物種。

學名為Phoebastria nigripes的黑腳信天翁,棲息於夏威夷群島的西北部;全球第二大黑腳信天翁族群即群聚在太平洋的中途島環礁。

如同其他種類的信天翁,黑腳信天翁同樣面臨延繩漁釣的威脅,即便其原定目標鎖定旗魚及鮪魚。全球總計21種信天翁,其中19種均受延繩漁釣所苦。

延繩漁釣,是將一條繫有上千魚鉤的繩索拋往60英哩外的海面,每年有超過30萬隻水鳥因而溺斃;信天翁與其他鳥類在進行覓食的時候,俯衝向綁有誘餌的鉤子,上鉤後被拖至水面下而溺斃。

美國魚類及野生動植物機構太平洋辦事處的專業督導李歐納德(Patrick Leonard)表示,「信天翁的健康,是我們所有關心海洋生態的人們所關注的焦點。我們接下來即將進行為期12個月的重新審視,決定是否將信天翁列入名單當中。」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20年商業捕鯨禁令面臨解禁 綠色和平組織抗議

摘錄自6月21日東森新聞報台北報導

 

國際捕鯨會議在加勒比海國家聖基茨舉行,20日閉幕,為期5天的會議裡,以日本為首的支持捕鯨國家獲得重大勝利,以33票對32票的些微差異通過決議案,要求委員會考慮廢除1986年實施的商業捕鯨禁令。

這個結果引發環保人士激烈抗議,綠色和平組織成員就在會場外的海灘將紙板做的鯨魚尾巴插入沙子抗議。由於聖基茨政府支持捕鯨,一直禁止綠色和平人士入境,不過他們卻搭乘小船上岸,當地武裝警察持槍前來阻止,雙方爆發衝突,多名綠色和平成員遭到警方強力逮捕。

野生動物基金會執行長里柏蔓也對可能解禁表示憂慮。以日本為首的捕鯨國家認為,目前全球鯨魚的數目已經容許捕殺部份鯨魚,批評此一禁令不合時宜,不過事實上,要完全正式推翻禁令還需要75%成員投票支持通過,但今年年度大會這項沒有約束力的決議,似乎已經呈現出一場捕鯨和反捕鯨雙方勢均力敵的角力戰。

 Top

 
 
  【海洋資源】漁業資源永續之道:捕什麼?怎麼捕?

本報2007年5月16日台北訊,曾彥蓉報導

 

今年的海洋事務及海洋法律國際學術研討會吸引國內外學者與會(照片來源:李育琴攝)海洋生態系統孕育著豐富的漁業資源,也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生態系統。根據統計數據,目前全世界有超過50%的魚類被過度濫捕,如何維繫海洋生態的平衡,讓人類可以持續吃到營養又美味的海鮮?2007年「海洋事務及海洋法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各國專家提供的海洋資源管理措施,提供了台灣永續漁業發展的參考方向。

目標魚種的監測復育

日本橫濱大學環境資訊科學研究所教授Hiroyuki Matsuda分析不同的海洋漁業生態系統方法,他表示過去傳統的方法「持續生長理論」(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並沒有考量海洋環境的系統動態、複雜度以及食物鏈的概念,如果透過「適應性的管理」,捕撈成年魚種和季節性的優勢魚種,禁止捕撈數量稀少及未成年的魚種,將可讓海洋資源慢慢恢復。不過,如何界定哪些魚種可以抓,哪些不能抓,還是必須持續改善捕撈技術,他認為不只要監測目標物種,還要瞭解海洋補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的動態關係。

水資源教育落實地區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溼熱地區水資源中心(簡稱CATHALAC)1992年成立於巴拿馬,為一國際性的水資源服務組織。該中心代表福羅斯(Eric Flores)表示,為保護巴拿馬的海洋資源不受陸地活動的影響,他們發展資訊系統,監測陸域活動,並且透過各方的努力與合作,來進行海岸系統的管理。例如,為了保護紅樹林,他們在土地上重新造林,除了保育之外,也設置遊憩景點,讓民眾瞭解紅樹林的重要,進行環境教育,此外,還成立社區委員會,支持當地社區持續辦理水資源保護活動。

CATHALAC發展的SERVIR計畫,除了跨國合作之外,也找了很多贊助商、非政府組織、政府合作,整合監控系統,並且公開在網站上提供下載,讓研究者、學生、民眾能夠瞭解環境的變化。福羅斯表示,海洋環境面臨很多的挑戰是來自陸域活動,透過這個計畫與方法,瞭解海洋的問題出在哪裡,並且經由彼此合作,試著整合所有的資訊,讓海洋資源可以永續。

WWF:想清楚再吃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海洋保育機構的香港代表Clarus Chu表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於1982年通過,為管理海洋的重要法依據,目前有153個締約國家。不過,為何有些國家簽約了,海洋的問題還是不斷呢?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所製作的「海鮮選擇指引」將海鮮分類,教導香港民眾如何選購魚類(照片來源:WWF香港網站)WWF 探討原因在於各國的政策因素,以及既得利益者的考量。為推動海洋資源保育,WWF以非政府組織的角色,成立區域管理組織,不定期開會,並且和政府單位合作,找出正確及良好的捕魚工具。Chu表示,不要去禁止民眾吃魚,那是沒有效的,而是要教導捕魚及人們吃魚的正確觀念,所以他們推出「海鮮選擇指引」(Seafood Guide),建議民眾可以吃、想清楚再吃,以及盡量不要吃的海鮮產品,內容簡單也貼近一般大眾。

儘管《海洋法公約》提供管理的依據,但是在執行面上還是會遇到很多問題,除了必須配合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他區域性公約之外,成立海洋保護區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作法可以讓海洋資源永續下去。

台灣現況與努力的方向

台灣在海洋保育的現況方面,2006年公告成立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即將成立的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以及高雄市政府公告的南沙太平島「海龜繁殖保育區」,在國際上都是相當具有前瞻性的作法。

2007年3月,教育部通過《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指出未來要加強學校的海洋資源教育。對照日本4月20日通過《海洋基本法》,台灣至今仍沒有一個保護海洋資源的法律,延宕十年的《海岸法》,多年由於政府與民間溝通成效不佳,遭遇漁民反彈,使得這部攸關海岸資源保育的法案,一直卡在立法程序動彈不得,目前內政部已擬定海岸法草案,將提案送審討論。

除了缺乏法源之外,海洋大學海洋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邱文彥指出,台灣缺乏海岸整體性的發展政策,例如近期為了推動綠色能源、風力發電,在海邊設置了很多風力發電機,不但沒有整體規劃,部分設置地點也造成海岸景觀破壞,未來應該少開沿海公路,強化沿海景觀的維護。

Top

 
 
  吃魚對健康有益,卻對環境有害?

摘譯自2007年8月13日外電報導;林盈秀編譯;蔡麗伶審校

 

吃鮭魚不但對身體好,對環境也可能有幫助!(圖片來源:wikipedia)醫生推薦鮭魚和鮪魚為很好的食物,因為對心臟的助益。但是這樣對環境有助益嗎?

許多研究指出奧米茄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對健康的益處,在某些魚肉內含有奧米茄3脂肪酸,造成民眾對鮭魚的需求大增。

根據美國心臟學會旗下的《循環》(Circulation)期刊6月的一篇報告指出,大量攝取富含此類營養素的魚肉、堅果、種子,可以降低人體血壓。其他研究則表示有助於眼睛及大腦發育,避免心臟疾病、阿茲海默症、和眼睛方面的疾病。

保育人士指出,在壽司變得流行之前,全球漁貨量就已經長期顯得吃緊,健康取向的潮流將使已經相當脆弱的漁業壓力更大。

提及奧米茄3脂肪酸含量,並非所有魚類均相同。脂肪豐富的魚類,像是鱒魚、鮭魚、鯖魚、及阿拉斯加綠鱈等,皆富含此類重要營養素。

綠色和平組織的海洋計畫人員克萊因(Phil Kline)表示:「奧米茄3脂肪酸在野生鮭上有很高的含量,而阿拉斯加的鮭魚漁業經營良好,就看你怎麼選擇……」

在所有漁業中,阿拉斯加鮭魚被位於英國的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 Stewardship Council)認證為永續的。漁業的生態標章授權,使用一套嚴格的標準。

在鮪魚漁業上,情況則未見穩定,但是美國太平洋岸鮪魚工業正在評估其永續性。

鮭魚的需求量當然是水漲船高。在妥善管理的情況下,這樣的需求也可導向保育的成果:畢竟秏盡某些東西的價值對誰都沒有好處。

阿拉斯加大學社會與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學教授奈普(Gunnar Knapp)表示:「長遠來看,有越多珍貴的野生鮭魚,牠們就會被保護得更好。」

參考資料:路透社報導

Top

 
 
 
 
  從治水計畫 看生態工程與環評制度新契機 

作者:黃修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生態工程推廣多年以來,雖然得到了不少的成果,但是也有一些被人詬病的地方,這當然是任何一種新的事物推廣都會面臨的現象。最重要的問題還是要如何取得一般人的信賴,使人們願意將自己周遭環境的改善委托給這種工程,這才是生態工程要能深化的最關鍵的要素。

生態工程要取得一般人的信賴,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雖然大力宣傳很重要,但若沒有許多實質成果的支持,宣傳效果不可能持久。以一個年輕的技術,卻比成熟的傳統工法要求更全面的考量,其成本的提高,失敗案例的產生,大概都是不可避免的,那麼生態工程的技術要如何取得進展呢?

自從17世紀初英國皇家學會和法國的法蘭西學院成立以來,一直到18世紀下半的工業革命,人類不知發展了多少種技術和知識。對於技術的改良也早有一定的瞭解,根本上還是在於公開的辯證以及激烈的競爭。公開的辯證對於科學和技術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激烈的競爭更是使得技術進展得以加速的主因。不過並不是任何事物都會自動產生激烈的競爭,而是在有足夠的誘因以及制度性的降低風險和資訊透明的情況下,才會有所謂的良性競爭。生態工程要如何擁有這些條件?

環評法是生態工程發展基礎

「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便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制度。依據《環境影響評估法》所成立的環評制度,其基本精神便是引進公共參與,要求在實施環評的適當階段引進利害相關各方面的意見,並且要求開發單位所製作的說明書、評估報告書以及環評委員會會議紀錄等,都要在網際網路上公開,這給公開辯證立下良好的基礎。

同時,我們也可以注意到,環評制度也是一個競爭性的制度,說明書的審查是開發單位的專家與環保署專家間的競爭,而第二期的環評更是引進各方面的意見而由環評委員做出裁量。更重要的是《環評法》在環境維護上強制性的考量,為生態工程引進了強大的制度性誘因,可以說是生態工程發展的基礎。

其實仔細考察生態工程和環評制度兩者,其目的完全一致,都是人類不得以必須改造環境時,對於整體生態系統的影響加以考量。兩者互相配合,相輔相成實為必然之舉。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環境影響評估程序冗長,而且各個種類的環評資料零散,生態工程要從中取得回饋,有其困難性。固然這是知識技術進展所面臨的一般性問題,但其實目前就有一個全面性、系統性的環境影響評估可以進行,而這些評估以及事後成果的追踪資料,可以為台灣生態工程界提供最完整有效的資料。行政院的8年治水計畫,特別是其中針對上游集水區整治的部分,就是生態工程要有突破性進展的大好機會。

治水計畫納入環評 是生態工程發展的契機

石門水庫上游攔砂壩整治工程不需做環評?可以想像,上游集水區中進行的整治,必然會面臨比平地更豐富的生態,也一定進行不少的生態工程,假如全面性依環評法做生態調查,那會是多麼珍貴的基本資料。其實主管機關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也意識到了這些地區生態的敏感性,因此要求施工單位進行「環境影響分析」,但是卻認為所進行的是保育及災害復舊工作,因此不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程序。這種規避環評制度的作法一方面是不適當的,另一方面更是可惜的。

不適當的原因是,《環評法》雖然要求「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但是重點應在是否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而非是不是開發行為。就實質而言,「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中第38條,要求開發單位對於建立攔砂壩等行為要做環評,而水保局的工程也同樣有這些行為,卻以保育為名未能進行環評審查。

而更可惜的原因是,雖然主管機關也意識到必須做環境影響分析,但是這種分析缺乏環評法所要求的公開辯證以及競爭的精神,對於生態工程進步所能做出的貢獻,將遠不如環評法的制度,用公共經費做生態調查所得的成果,都可能成為顧問公司的私產,而無法公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環評制度的運作到目前也一直有些陷缺,一般人總將環評制度簡化為環評大會中環評委員良心與現實的大對決。假如這個全面而廣泛的工程,可以將整個環評制度的精神表現出來,從事先的調查,對調查的辯證以及事後的驗證有系統的完成,那麼也可能對環評制度做出重大的貢獻,受益的將會是整個環境。

生態工程的前景,需仰賴和環評制度緊密的結合,而對8年治水工程全面系統性的環評,可以成為台灣生態工程發展最大的契機。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   Fax:+886-2-23020101 |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   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彭郁娟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