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委員會宣布高爾與IPCC獲得和平獎的同時,全球暖化議題再度受到矚目。遠在太平洋南端的島國紐西蘭,以具體的政策回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正視。紐西蘭以豐富的自然資源著稱,然而該國的能源戰略,卻是以讓民眾節約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最大目標。
紐西蘭政府制定了一項能源新策略:在未來10年內禁止興建新火力發電廠。
雖然還沒有正式立法,但紐西蘭的立法委員們肯定會在未來數月高度關注這項能源策略。紐西蘭首相克拉克(Helen Clark)表示,「紐西蘭能源戰略將把我們國家推向一條雄心勃勃但確實可行的道路,以追求更永續且確保能源安全的未來。」 精采內文
作者:方偉達(東海大學景觀所兼任助理教授)
台灣萍蓬草(一名水蓮花),其生育地位於桃園龍潭八張犁,被農委會公告為保育類水生植物,目前在原生棲地八張犁僅有四口池塘,面臨滅絕的危機,而原生棲地目前已被劃成工業區的範圍內,緊臨和信龍潭科學工業園區。和信工業園區為辜家產業,租地予廣輝電子公司作為新竹科學園區之衛星工業區。
2004年起該工業委託大陸工程公司營造,而當地居民則憂慮廢棄土方製造上游地區污染,暴雨逕流導致坡地下之萍蓬草原生棲地遭到破壞。為建立企業創新及地方睦鄰的策略,筆者建議以聖吉理論,建立「生產價值」、「建構價值」、「社會協議」及「生態社區」的共生架構,將社區居民環境意識引導到企業決策過程,以契約協議的模式來營造社區參與的氛圍,以利企業之地區永續經營。精采內文
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垃圾隨水費徵收政策,引起民怨。上週垃圾處理費調漲消息才剛登上媒體要聞,這週政院卻掛保證「水電費短期不漲」,中央地方不同調,民眾看了霧煞煞。「丟垃圾者付費」的原則很合理,但要如何收費?定額收費、按量收費,還是隨水徵收?收費標準與高低,考驗政府智慧。若要達到垃圾減量,只從政策面著手,恐怕不夠,還必須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才能真正落實。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摘譯自2007年10月14日外電;鄭百評編譯;蔡麗伶審校
高爾與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是10月12日的頭條大事。但就能源、溫室氣體和氣候變遷來說,另一條重量級的新聞,卻來自距離挪威諾貝爾獎總部半個地球之外的紐西蘭。
雖然還沒有正式立法,但紐西蘭的立法委員們肯定會在未來數月高度關注這項能源策略。紐西蘭首相克拉克(Helen Clark)表示,「紐西蘭能源戰略將把我們國家推向一條雄心勃勃但確實可行的道路,以追求更永續且確保能源安全的未來。」
除了限制建造傳統發電廠,另一個大膽的目標是,在2025 年以前將可再生資源的發電比例提高到90%,而目前是低於70%。不止如此,新法令將確保在2015 年之前,進口汽車不論新舊都要比現在省油25%。這項政策預期將刺激柴油銷售。
2040年之前,運輸導致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也要減半。紐西蘭能源部長帕克(David Parker)表示,可再生能源中生質燃料的使用將持續成長,紐西蘭立志成為電動車的全球先驅。
政府也著手改善自行車和步行設施,及推廣公共交通以鼓勵民眾少用汽車,希望能減少單人使用1輛汽車的情況。居家的能源效率和保護則是另一個重點,將針對18萬戶家庭的牆壁絕緣進行升級,並改善能源效率,例如使用效率較佳的電器。
聯絡資料: *紐西蘭能源策略 *紐西蘭能源效率和保存策略
參考資料:ENN
Top
自從19世紀瓦特發明蒸汽機,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序幕,20世紀電視、電話、衛星等新型科技發明,創造了第二波的工業革命。然而企業注重商場上的收益,往往忽略環境成本,造成內部成本外部化,導致環境受到工業污染的傷害。因此,在21世紀世界環境不斷惡化的今天,如何將生產環境與生態環境相結合,創造更為潔淨及循環的工業製程,成為新一波綠色工業革命努力目標。
過去工業革命伴隨著資本主義,將產業以低成本原料及廉價勞工,以商品量產的模式,不斷藉由邊陲國家輸出,低收入國家成為先進國家的代工廠;而商品輸出化導致第三世界環境受到污染危害。這種全球競爭下的資本主義造成「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形成工業鄰近社區污染,而企業卻坐擁巨利的不平等現象。商業資本累積化的兩極社會,正是聖吉在解釋「企業良知型永續社會」所要摒棄的重商主義。
本文所要探討的即是商界如何在「理性主義」、「自然主義」及「人本主義」的思潮下,將企業覺醒的精神,納入零廢棄的觀念,讓工業生產不再是壓低生產資本,耗用自然及社會成本的產業,並且引導企業建立公益信託,以環境睦鄰政策,建構循環性企業體與社區共榮共存的模式。
聖吉提出「生產價值」、「建構價值」、「社會協議」及「生態社區」為企業主提供了一項新的思維之路。在生產價值上,企業競爭不是掠奪經濟資源,而是能創造資源。例如以企業生產的餘熱能源製造動力,營造社區循環性溼地,以復育當地環境資源,製造蟲魚花鳥的生態環境。這個生產效能在於建構價值論述,因為資源消耗是有窮盡的,而建構循環性社會正是達成社區居民的共識所要成立的契約協議。目前國內正有一個著名水蓮花案例,筆者試以聖吉理論作為一個案例研究,以謀求企業永續經營之路。
台灣萍蓬草(一名水蓮花),其生育地位於桃園龍潭八張犁,被農委會公告為保育類水生植物,目前在原生棲地八張犁僅有四口池塘,面臨滅絕的危機,而原生棲地目前已被劃成工業區的範圍內,緊臨和信龍潭科學工業園區。和信工業園區為辜家產業,租地予廣輝電子公司作為新竹科學園區之衛星工業區。2004年起該工業委託大陸工程公司營造,而當地居民則憂慮廢棄土方製造上游地區污染,暴雨逕流導致坡地下之萍蓬草原生棲地遭到破壞。為建立企業創新及地方睦鄰的策略,筆者建議以聖吉理論,建立「生產價值」、「建構價值」、「社會協議」及「生態社區」的共生架構,將社區居民環境意識引導到企業決策過程,以契約協議的模式來營造社區參與的氛圍,以利企業之地區永續經營。
水蓮花及棲地環境
「風微微、風微微,孤單悶悶在池邊,水蓮花滿滿是,靜靜等待露水滴。」(孤戀花)。根據記載,臺灣萍蓬草的原生地原來不只是侷限在桃園縣龍潭鄉八張犁,早年在楊梅鎮矮坪子、八德市、中壢市、新竹縣新埔、大茅埔一帶都可以看得到。光復期間台灣膾炙人口的「孤戀花」歌曲,歌詞中的水蓮花即是描述當年遍布南桃園台地的「台灣萍蓬草」。
台灣萍蓬草英文名稱為”Yellow Water Lily”(黃睡蓮),科學名稱為”Nuphar shimadai Hayata”。水上葉片形狀近似圓形,而且浮貼水面,在基部還有一個V形的缺刻;亦有水下葉片生長,似藻狀糾結。
台灣萍蓬草是日籍植物學者島田彌市(Yaiti Shimada, 1884-1971)於1915年在新竹縣新埔所採獲。萍蓬草種名shimadai,就是為了紀念島田的姓。Hayata係指日本植物學者及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早田文藏(Bunzo Hayata, 1874-1934)的姓,早田文藏於1916年在台灣植物圖譜(Icones Plantarum Formosanarum)中發表台灣萍蓬草為新種。早田文藏認為,島田彌市在新竹州桃園郡發現的萍蓬草屬於台灣特有種,外型上和日本萍蓬草品種不同,台灣萍蓬草花朵較為嬌小,而日本萍蓬草之根莖花朵都比新發現的台灣萍蓬草壯碩。
台灣萍蓬草既然屬於睡蓮科植物,一般分布在溫帶地區,生長在亞熱帶的台灣萍蓬草可說是萍蓬草在世界分布的南限,這也是台灣萍蓬草為抗拒高溫,演化成形體較小,防止蒸散過熱的原因。根據龍潭老一輩的人表示,在1941年間,臺灣萍蓬草數量頗多。1980年至1996年,桃園縣農業局以休耕補貼農作之方式,補助每口池塘2至3萬元作為萍蓬草復育工作。因精省案桃園縣政府缺乏經費支持,補助農作休耕計畫停頓。但是到了2001年只有發現6口池塘有萍蓬草出現,2005年調查發現龍潭僅有2口,平鎮尚有1口,其餘原生地的萍蓬草在桃園地區已經絕跡。
待續:下週三(10/24)將刊載(下)篇。
*本文轉載自荒野保護協會172期快報
摘錄自2007年10月16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有媒體報導,環保署為減少垃圾量打算推動垃圾處理費隨水費徵收每度漲4元的政策,對此,行政院秘書長陳景峻15日在立院答詢時指出,不知消息從那裡來,行政院、環保署至今沒有這個政策,短期內也不會調漲水電費。
陳景峻表示,請民眾放心,政院公布重要政策,一定會顧及民意與社會反應,政策推動前務必規劃配套,考量民生實際情況,行政院不會草率調漲垃圾處理費隨水費徵收的費率。
摘錄自2007年10月12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物價上漲,連垃圾處理費都可能從明年起漲。環保署計畫,不再補助地方政府垃圾處理費,如果地方政府採取隨水費徵收方式,未來每度水費外加的垃圾處理費,將由現在的3元左右漲到7元。
垃圾費徵收方式,全台只有台北市從89年起「隨袋徵收」,其他縣市都是「隨水費徵收」。垃圾由掩埋場處理的縣市,每度水收2.9元;垃圾進焚化爐的縣市,每度水收3.7元。調漲後,將漲到3.7元至7元。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長何舜琴表示,地方每年垃圾處理、機具等總支出中,環保署補助7成,約30億元,地方只負擔其餘3成。廢棄物清理法93年修訂時,即已要求地方應全額自籌垃圾處理費,環保署依此訂出從民國101年起不再補助地方。不足的經費,由各縣市調整垃圾處理費因應,且要逐年漲到不必依靠補助款為止。環保署初估,全台垃圾清除處理費平均要漲2到4倍,但也要看縣市議會是否同意。
綠色基金會董事長方儉說,民眾為了配合垃圾分類還多用水去洗回收物,增加用水後卻要多繳垃圾清除費,「資源回收變成一種懲罰」。綠黨召集人陳曼麗表示,垃圾少了、垃圾處理費一定也跟著減少,而且資源回收變賣所得應可用於垃圾處理費,「想不出有任何要調漲垃圾費的道理。」
摘錄自6月13日中央社倫敦報導
為鼓勵英國民眾進行垃圾分類以利回收處理,達到綠色環保目標,英國政府計劃倣效德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開始徵收垃圾環保稅,同時地方稅也可能提高。
英國是歐洲回收垃圾做得比較慢的國家,未來政府將雇用清潔人員,依垃圾的重量徵收額外的費用,每公斤約25~50便士之間,每個月約徵收10英鎊,希望藉此減少垃圾數量。其他西歐國家的垃圾稅收:在德國每公斤垃圾徵收約18便士垃圾稅;比利時是一包垃圾46~70便士;西班牙則是每40公升的垃圾袋收40便士。
對棄置垃圾較多的住戶與民眾徵收較多的稅,有助推動垃圾回收工作。不過在野的保守黨認為,此舉不僅可能使民眾支付雙重稅收,並可能造成垃圾任意傾倒的問題。
摘錄自8月3日第一財經日報北京報導
「十一五」期間,國家將釋出3,000億元,加緊各地汙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及配套設施建設,並積極打破壟斷,開放市場,鼓勵民營和外資參與汙水處理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營。據悉,由建設部、發改委和環保總局聯合起草的關於加強城市汙水處理和利用的專項規劃,即將由國務院頒佈。根據這項規劃,重點城市的汙水處理率在2010年要達到80%,中小城市要達到60%至70%。
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日前透露,到95年底,全國所有城鎮都要開徵汙水處理費,並逐步提高收費標準,原則上達到每噸污水收費0.8元,以保證汙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95、96年內,所有自備水源用戶都要開徵汙水處理費,同時要建立城市垃圾處理收費管理制度。據分析,除汙水處理外,由於國家加強了飲用水源地的保護,強化對排汙企業的督查,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也會給水務投資帶來新的機會。
摘錄自2007年1月18日明報香港報導
為期3個月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試驗計劃,推行至今兩個月,由於部分參與計劃住戶指專用垃圾袋容量太細而沒有採用,加上署方宣傳不足,以致參與率偏低。為了提升參與率,環保署本月開始向所有參加計劃的住戶派發「加大碼」垃圾袋,「加大碼」專用垃圾袋,每個20公升,較原有最大的15公升增加33%;「加大碼」的專用廚餘袋容量為15公升,較原有最大的10公升增加50%。
環保署最初在制訂專用袋的容量時,參考了台北及本港膠袋業界及物業管理公司等人士意見,原本預料收費後市民製造的垃圾量會減少,所以將專用袋造小些。但有民眾反映,原本15公升專用袋不吸引的原因是袋口太小,不能將袋口套在垃圾桶邊緣,以致使用不便;不過亦不排除有用戶的垃圾量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