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4.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反毒戰爭的代價:厄瓜多人畜健康和雨林生態

哥倫比亞的噴藥行動危害雨林。圖片來源:美國國務院
【相關連結】

美國資助哥倫比亞於古柯田噴灑農藥 批評者詳述其害

紐西蘭人民控訴:飛蛾農藥噴液殺傷力大

越戰噴灑落葉劑含有毒戴奧辛 有損老兵性健康

阿富汗運用學童剷除罌粟田

哥倫比亞邊境一直是全球古柯鹼原料最主要的產地之一,為了消除毒品來源,並藉此削弱毒梟與反政府軍勢力,美國長期以來持續資助哥國政府噴灑殺死古柯樹的農藥。然而,反毒戰爭卻存在著不小的代價:無辜住民、家畜和野生動植物的生命,尤其是其南面的鄰國厄瓜多 。

空中噴藥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慣用的方式,包括越戰期間使用落葉劑,也造成不少老兵和無辜居民受害。長期以來,厄瓜多採取外交途徑交涉毫無進展,該國終於在上月底決定訴諸國際法庭,或許,這可迫使美方思考新途徑,尋求更安全、更可靠、更公正的反毒方法。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蓮池潭的生態悲歌
高雄蓮池潭
文字:陳佳珣;攝影:陳慶鍾(公共電視)

在文獻記載中,蓮池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1868年,鳳山知縣楊芳聲在湖畔建造孔廟,以蓮池潭為天然的「泮池」。依照古禮,孔廟建築會有一面臨水,這是當時諸侯的學堂所具備的建築格式,孔子也被封為諸侯,從此「泮池」就成了孔廟建築中必備的元素。在當時,廣大的水域中還種植蓮花點綴,「蓮池潭」的名稱由此而來。

蓮池潭原本的水深1公尺多,但做為水上運動競賽場地,深度要達3公尺,浚深工程於是展開。因為工程施作必須把水排乾,水中的生物就只有死路一條,在保育人士的建議下,高雄市政府要求承包商撈除水中的魚類。蓮池潭過去曾經有放掉池水捕魚的紀錄,這次拷潭的規模之大卻是前所未有;讓人好奇的是,這位在都會區,飽受人類干擾的湖泊,她的生態會是如何?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黃德宗
乾旱導致玉米枯萎。圖片來源:Fullerton College

 


因氣候暖化、能源作物的排擠 、肉類需求大增等原因導致糧荒的出現,目前已有40國陷入此危機中。人口大國中、印的冰川正融化,導致下游河川流量銳減,這將會讓此兩國的缺糧問題更為嚴動。為此各國紛紛提出應對方案,如多吃馬鈴薯、投資荒廢農地、開發抗旱植物等,希望能降低這波危機的衝擊。

【相關新聞】

全球糧價飆 40國鬧饑荒 未來3年仍供需失衡

全球面臨缺糧危機 印度專家建議多吃馬鈴薯

美研究報告:冰川融化將使中印糧食短缺

對抗近年狂飆糧價 UN鼓勵投資荒廢農地

科學家開發抗旱植物 增產食物有望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反毒戰爭的代價:厄瓜多人畜健康和雨林生態
摘譯自2008年3月31日ENS荷蘭,海牙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有鑑於哥倫比亞政府在邊境噴灑農藥,在殺死古柯樹的同時卻也危及厄瓜多邊境居民、家畜、農田以及脆弱又生態多樣的雨林地區。為了讓哥國禁止或限制使用抗古柯噴劑,厄瓜多政府於3月31日向國際法庭提出訴訟。

在訴訟國際法庭仲裁之前,厄瓜多已和這個北方鄰國進行長達7年的交涉,卻遲遲未有進展,未能說服哥國沿著雙方相鄰的國界設置一個長約10公里的噴劑禁區。

厄瓜多方面指出,化學噴劑已對人民造成危害、並毒化農田,且在生物型態相對敏感的地區造成損傷。不過,預料哥倫比亞則會以「違法古柯田是提供古柯鹼原料的來源,在空中噴灑熏蒸藥劑是反毒戰爭中關鍵的一環」作為抗辯理由。

厄瓜多外交部長沙瓦多(María Isabel Salvador)於首都基多宣布此訴訟案的記者會上表示,「有鑒於過去在古柯田噴灑熏蒸藥物帶來的危害,總統柯利亞(Rafael Correa)於2007年即成立了由本國傑出的科學家所組成的厄瓜多科學委員會。

「該委員會的實驗結果有了重要的發展,不可否認的,哥倫比亞的撒藥行動,危害了本國的人民與環境。無庸置疑,哥倫比亞政府的行動不但嚴重傷害到厄瓜多政府的主權,且違背國際法最基本的原則——禁止一國對於其鄰國的人民、土地與財富造成損傷。」沙瓦多如此表示。

厄瓜多在訴訟文件中明確指出,哥國自2000年開始使用噴劑,但一直拒絕採取任何相關因應措施。哥國裝載有農藥噴劑之飛機與直升機,反而在起飛、或有時直接飛越邊界時,釋放出消滅各種植物的化學物質。

古柯鹼。圖片來源:U.S. Justice Department這些噴劑飄向厄瓜多國境,當地村民呈報,皮膚上出現霧狀沉澱物。居住在厄瓜多邊境社區的居民,大多數為自給自足的貧苦農民,或者是種植少量現金作物的農民。他們的皮膚發癢起疹且受損、眼睛有灼熱感、噁心、頭暈、併發呼吸道疾病以及腸道流血等。部分農民並因而死亡。

厄瓜多方面指出,此類噴劑已對家畜與作物造成損傷,迫使村民放棄所養殖的動植物;同時,也危及生物高度多樣化的生態敏感地區。 幾乎有1/3土地作為保護區或公園用地的厄瓜多,被認為是全球生物最高度多樣的國家。

哥倫比亞境內為全球古柯鹼主要產地,美國因此自2000年以來,持續資助哥倫比亞地區古柯作物的氣體噴劑。據美國國務院於2007年3月公布的「國際毒品管制策略報告」(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Strategy Report),哥倫比亞警政署轄下的反毒品理事會,為減少非法古柯鹼與大麻作物,2006年噴灑的古柯噴劑約17萬1613公頃。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我們的島:蓮池潭的生態悲歌

文字:陳佳珣;攝影:陳慶鍾(公共電視)

台灣的淡水生態系,尤其是平原地區的水域,因為外來種的入侵,幾近崩盤。2009世運水上運動競賽場地的蓮池潭,將進行拷潭工程,並且移除水中的魚類。我們好奇,這個在高雄都會、飽受人類干擾的河流,她的生態是如何?

在文獻記載中,蓮池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1868年,鳳山知縣楊芳聲在湖畔建造孔廟,以蓮池潭為天然的「泮池」。依照古禮,孔廟建築會有一面臨水,這是當時諸侯的學堂所具備的建築格式,孔子也被封為諸侯,從此「泮池」就成了孔廟建築中必備的元素。在當時,廣大的水域中還種植蓮花點綴,「蓮池潭」的名稱由此而來。

2009年的世運,高雄市政府把水上運動競賽的場地規劃在蓮池潭早期,蓮池潭的湖域面積廣達75公頃,後來因為人為開發,大幅縮小到只剩下42公頃。從1940年代之後,春秋閣、龍虎塔等寺廟建築,陸陸續續在湖邊、甚至是湖中央矗立而起,蓮池潭的湖光山色,加上宗教建築林立,吸引了一波波的觀光人潮,高雄市政府於是成立蓮池潭風景區加以管理。為了迎接2009年的世運,高雄市政府把水上運動競賽的場地規劃在蓮池潭,被鐵皮圍繞的蓮池潭即將展現新風貌。

蓮池潭原本的水深是1公尺多,但做為水上運動競賽場地,深度要達到3公尺,浚深工程於是展開。因為工程施作必須把水排乾,水中的生物就只有死路一條,在保育人士的建議下,高雄市政府要求承包商撈除水中的魚類。蓮池潭過去曾經有放掉池水捕魚的紀錄,這次拷潭的規模之大卻是前所未有;讓人好奇的是,這個位在都會區,飽受人類干擾的湖泊,她的生態會是如何?

採訪側記

蓮池潭中大多都是吳郭魚和琵琶鼠負責這次外來魚種移除與本土魚類放生的沈建全老師,特別量身訂做方便分類的工具,但卻只有用到前面分類的格子,而且大多都是吳郭魚和琵琶鼠,看了挺讓人感傷。淡水魚類在強勢外來魚種的壓迫下,只能有「慘」字形容。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Top

 
 
  全球糧價飆 40國鬧饑荒 未來3年仍供需失衡
摘錄自2008年4月3日蘋果日報報導

食品價格飆漲,全球糧食危機持續惡化,目前已有40國陷入糧荒危機,各國紛紛祭出搶糧措施,專家前天更指出,全球糧荒已形成一場「完美風暴」,糧食價格上漲與供需不平衡情形將持續至2010年。英國《金融時報》則以「次貸危機後,緊接而來的是農產品危機」為標題報導。糧價飆漲已成為各國當前最急迫的經濟問題。

美國《洛杉磯時報》前天報導,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me,簡稱WFP)上周緊急公開呼籲,由於食品價格飆漲,該組織需要約212.5億元台幣來填補預算短缺。根據聯合國的記錄,全球糧食價格2007年上漲35%,這股逐步上升的風潮自2002年即開始,價格至今已漲了65%。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最近在一篇標題為「全球饑荒新面貌」的文章指出,「小麥、玉米及米等基本日常主食的價格,都在歷史新高,過去六個月來上漲50%或更高,但全球糧食存量卻在歷史新低……其影響處處可見。從西非到南亞,許多國家爆發搶糧暴動。」

加拿大《國家郵報》前天指出,引發「新饑荒」的糧食價格高漲,原因包括美元貶值,油價衝破每桶100美元(約3036元台幣),使得糧食生產及運輸成本提高,而且由於澳洲十年乾旱、中國雪災等天候因素造成各地農作物欠收,同時中國及印度富裕人口大幅增加,飲食習慣改變,大量消耗肉品,也連帶使得部分原本種植榖物的農地改作飼料。

美16%農田改種玉米,此外,北美洲及歐洲對生質燃料需求大增,使得栽種糧食榖物的農業土地大幅減少。WFP在羅馬的副執行長鮑威爾說:「這是史上首次,燃料與食品價格之間有明確的關連。」英國《金融時報》前天報導,全球數一數二農業貸款業者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的商品分析師布拉克斯(Paul Braks)指出,「全球穀物價格未來兩年都可能維持在高檔波動,直到2010年供應才會開始穩定,讓價格得以慢慢下降」。

Top

 
 
  全球面臨缺糧危機 印度專家建議多吃馬鈴薯
摘錄自2008年4月4日中央社新德里報導

印度知名的馬鈴薯研究專家建議說,在當前因氣候變遷和經濟成長需求而導致全球糧食短缺的危機時刻,不妨呼應聯合國糧農組織的「2008年馬鈴薯年」運動,少吃米、麥,將栽培方法簡單,而產量及蛋白質、澱粉含量較穀物更高的馬鈴薯,作為首要主食。

3月2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秘魯召開馬鈴薯國際會議,正式推動2008年為「馬鈴薯年」。會中為馬鈴薯定義是地球「未來的糧食」,並確認有必要使全世界關注,馬鈴薯在提供糧食安全和消除貧困以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

儘管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穀物出口國,僅次於第一的泰國和第二的越南,但根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2007年「全球飢餓指數」排行榜,印度在118個國家中排名第94,遠遠落後排名第47的中國大陸。 糧農組織日前公布最新報告說,印度是全球2006至2007年馬鈴薯產量第三大的國家,產量達2628萬噸,僅次於中國大陸的7200萬噸和俄羅斯的35718千噸。

馬鈴薯栽培方法簡單,熱能含量高,豐富的澱粉含量僅次於玉米、小麥和大米,是全球第四大糧食作物。 據報導,中國大陸農業專家已提議讓馬鈴薯成為主要糧食作物。在秘魯,糧食價格的暴漲也促使政府鼓勵人們食用添加馬鈴薯粉的麵包,作為減少高價小麥進口的一種措施。

上月六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已經警告說,由於氣候變暖、自然災害、中印兩國對糧食的巨大需求以及人類對生物能源需求的增大,導致全球糧食吃緊,基本農產品價格上漲的趨勢將會持續到2010年。

Top

 
 
  美研究報告:冰川融化將使中印糧食短缺
摘錄自2008年3月21日中央社報導

總部設在華府的地球政策研究所發表報告說,全球正面臨氣候變化造成嚴重河水灌溉短缺問題,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正在融化,將使中國和印度主要河流在旱季供水不足,導致農業歉收。

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布朗警告說,氣候變化導致的冰川消融正在威脅中印兩國的農業產量;由此引發的糧食短缺不再是抽象的理論推測,而是一場迫在眉睫的嚴峻考驗。

中國科學院青藏研究所所長姚檀棟也發表報告說,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到2060年,青藏高原上2/3的冰川將不復存在;長江和黃河的旱季流量將因此銳減,結果將是一場農業和生態災難。

布朗認為,儘管中國和印度面臨相似的糧食短缺問題,但在兩國引發的直接後果卻不盡相同。印度目前已有4成的兒童營養不良,急劇惡化的糧食短缺必將導致一場更嚴重的健康和人道危機。

Top

 
 
  對抗近年狂飆糧價 UN鼓勵投資荒廢農地
摘譯自2008年3月12日ENS英國,倫敦報導;吳萃慧編譯;莫聞審校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總裁勒米埃。圖片來源:EBRD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表示,全球食物價格在2007年上升了將近40%。該組織目前正與歐洲銀行業者合作開放東歐及中亞尚未運用的潛力,以不付出額外的環境代價,來生產更多的食物。

由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召集,3月10日於倫敦舉辦的研討會中,聯合國農糧組織及歐洲銀行業者的官員都表示在東歐、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及烏克蘭,都還有「可觀且未開發的農業生產潛力」。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總裁勒米埃(Jean Lemierre)表示:「私人及公共部門現在必須積極共同合作,以創造永續投資的情勢,用以重建這個區域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核心」。這些國家,大約有2300萬英畝適合耕種的土地在近年脫離了糧食生產行列。根據聯合國糧食部門表示,至少有1300萬英畝的土地可以重新耕作,而不造成環境成本支出。

勒米埃對參與此研討會的私人業者表示歡迎,因為這展現了他們對解決高漲糧價的誠意。他表示,業者清楚地了解「創新與增長的投資是現在急迫需要的。」

許多政府單位對飆漲的糧價也有所回應,他們引進價格管制措施,增加補助金,降低進口限制,並降低出口管制來造福消費者。

然而,一篇投稿於此研討會的論文卻警告說,許多作法在特意鼓吹的情況下,有可能反而在長時間後對生產造成反效果。這篇論文鼓勵政府單位們限制這些可能扭曲當地市場或是不利於生產者及交易者的介入措施,並主張「因應全球需求量上升而擴大供應源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協助對整體農業價值鏈進行投資。」論文裡建議,可以透過「對最脆弱的群體進行一定收入的支援」以協助最貧窮的消費者群。

位於哈薩克的蔬菜田。圖片來源:Susan Schoenian歐銀表示,銀行會把銀行自己的投資鎖定在發展地區供應鏈上以增加生產,並鎖定發展新的農村資金支援工具。僅僅是在農業產業部份,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就已經承諾提供49億歐元(約76億美元)在橫跨中歐與東歐及歐洲獨立國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CIS)的357個計畫上。

在與聯合國糧食部門合作之下,這篇論文指出,歐銀會追求更好的的政策對話機制,來協助克服私人公司與轉型區域相關農業主管單位缺少溝通及有效接觸的狀況。

Top

 
 
  科學家開發抗旱植物 增產食物有望
摘錄自2007年11月26日中央社華盛頓報導

一項新研究報告指出,在全球各地乾燥地區加速擴大情況下,科學家已開發出一種遺傳工程異種基因植物,能夠在極度乾燥的環境下存活,並且只要非常少量的水就能繁榮滋長,這項研究可能對食物生產大有助益。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即將刊登的這份報告說,在當前世界食物產量不足情況下,這項發現對於食物生產與維持產量,均具重大意義。 報告的共同撰述人李維羅表示,「我們假設一個可能:植物葉片因為乾燥所造成的衰退老化,是可以延緩的;而透過延緩老化過程,可以增強植物耐旱的能力。」所謂衰退老化,即植物從成熟邁向枯死的過程,或是植物生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美國加州大學李維羅,與日本橫濱RIKEN植物科學中心研究人員戴維斯與小島共同進行這項研究,報告登載在12月4日出刊的美國科學院院刊。報告寫道,「我們假設:衰老導因於一種細胞死亡過程;而在乾旱時期,這種細胞死亡過程可能在不同植物身上不適當地活動。」

研究人員解釋,對植物施加壓力,可能促使植物增強環境適應反應,結果植物會自行降低產量損失,以提升忍受乾旱的能力。 科學家是針對遺傳工程異種基因的菸草植物,進行這項實驗研究。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陳誼芩•網編:黃德宗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