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6.3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為何收不到電子報?

我們正在徵求專職編輯與專案執行。

誠徵志工協助日文翻譯與採訪編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推薦瀏覽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社區營造學會

南方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洪雅書房 
 
  有機認證機制不成熟 扼殺作物生機

有機農業需要更多理性面的投入。
【相關連結】

農地面臨危機 變賣國家資產、房舍開發破壞大

合樸農學市集有機小農的友好平台

我們的島:有機的難關

硝酸鹽污染

上週末,第四屆「台灣農村願景會議」在嘉義社區大學展開,這個會議兩年前由民間倡議設立,每半年舉行一次。會議的目的在建立一個平台,提供農村發展工作與城鄉合作的工作者,互相交流與分享的機制,將相關工作者多年來透過實踐而累積的概念與行動經驗,進一步深化與推展,以維護作為人類重要資產的農村體系。

會議一開場,即批判現行有機認證對有機農業的弊病。除了有費用高昂,不利有機小農生存的弊病之外;有專家指出,台灣認證機制太過僵化,未能因地制宜,反而會扼殺作物的生機,造成作物殘留過量硝酸鹽,讓吃的人受害。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台灣如何面對全球暖化?
二氧化碳排放。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作者:張岱屏、林燕如、陳佳珣(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忠峰、葉鎮中(公共電視記者)

台灣,一個蕞爾小島,生物多樣性堪稱世界之最,從熱帶、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生態系,兼容並蓄存在島嶼內。溫度,決定生態的界線,也關鍵性的決定我們生存的地球。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台灣面對的挑戰是什麼?我們的島十年特輯,將從氣候、天災、生態、疾病、交通、能源、企業責任以及個人生活,多方面來探討,在全球暖化衝擊下,我們該以何種態度來面對台灣?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黃德宗

 


由於地球暖化,一名美國科學家表示,北極今年夏季可能短暫出現無冰現象,這將會是人類歷史上的首例。最新一期「科學」期刊的報導也指出,氣候暖化使歐洲植物產生向更高海拔遷移的趨勢,過去十年來物種的理想生存環境已向上推升29公尺。

因應暖化危機,鼓勵全民騎單車 英國投資上億打造單車城市 ,馬英九總統也表示,政府將以佔GDP3%為目標,致力於環保研發經費的成長台灣南社與16個民間團體則聯合呼籲政府加速開闢大眾運輸系統與設置生活腳踏車道,鼓勵綠色交通。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別讓澎湖成為貪婪與罪惡之島
賭場業是「高污染」產業。圖片來源:澎湖青年反賭場聯盟

作者:澎湖青年反賭場聯盟

自然簡樸的生活已成為世界的潮流,全球資源耗竭太多太快,許多先進國家人民已開始反省並以實際行動,挽救地球資源的破產。賭場業卻是朝奢華鋪張、虛榮炫富、高度消耗的另一方向發展,與崇尚簡樸的世界潮流相違背。在建立博奕產業的過程中,必然耗用大量的自然資源,破壞人文景觀,並摧毀寶貴的傳統價值觀。深入來看,賭場業比重污染的工業對社會人心的危害更為鉅大深遠…精采內文

 

 
 

有機認證機制不成熟 扼殺作物生機

本報2008年6月29日嘉義訊,莫聞報導

台大園藝博士林碧霞有機認證機制在台灣,除了有費用高昂,不利有機小農生存的弊病之外;有專家指出,台灣認證機制太過僵化,未能因地制宜,反而會扼殺作物的生機,造成作物殘留過量硝酸鹽,讓吃的人受害。多年來推廣有機農業、研究植物營養學的專家林碧霞,上週六(28日)在第四屆「農村願景會議」上如此表示。

林碧霞是台大園藝博士,曾任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副董事長,也是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創立的重要推手之一。從事植物營養學研究與有機農業推廣的她認為,台灣的有機認證機制太過嚴苛,全面限制化肥的使用,卻未考量某些作物需要的養分在自然環境中極為稀少,無法用有機堆肥來滿足,長此以往,將扼殺作物的生機,消費者也無法得到適當的養分。她建議師法歐盟立法精神,考量自然環境特性,開放部分非有機資材使用。

好的栽培者必須暸解影響栽培的各個元素,考量不同作物在不同的生理期有不同的營養需求。她以蔬菜為例,蔬菜需硼量高於其他作物,然而台灣的原始土壤普遍缺乏硼,蔬菜缺硼,容易促成苦味素的形成,又花生缺硼,外殼脆弱易產生破洞,接觸土壤可能感染土傳黃麴毒菌。

又例如蔬菜對鉀的需求較高,大部分葉菜類對氮、磷、鉀的需求比約為2:0.5:3,但大部份有機肥為3:1:1,明顯不足。因此,傳統農友習慣的耕種經驗,如追肥等,有機農友已不能荒廢。

除了養分不足的問題外,更大的問題是「硝酸鹽」殘留的問題。硝酸鹽是人類健康的大敵,過量吸收將提高罹癌風險。林碧霞說,有機肥料若沒有適度的掌控,也很可能帶給大地污染,最主要的就是硝酸鹽污染。何以如此,她解釋說,一般有機肥含氮量過高,大量施用含氮的肥料是蔬菜高硝酸鹽含量的主因。

高硝酸鹽蔬菜也容易徒長,外表虛胖卻十分軟弱,易遭病蟲危害,徒增腐爛與耗損的機會。此外,高硝酸鹽的蔬菜,其生長生理失調,礦物含量低,光合功能低,有機性營養(如維生素C)含量低,對食用者健康助益小。

林碧霞說,要重出健康的蔬菜,最重要的癥結是對植物生理的認識,以及對土壤的瞭解。有了這些知識,農民在精密控制下使用化肥,可控制對環境的衝擊,並可種出有益消費者的健康蔬菜;反之,缺乏這些知識,不當施用有機肥,也會產生慣行農法常見的問題,如土壤酸鹼度失衡、鹽基障礙、黃麴毒菌感染、磷鉀鈣鎂與微量要素失衡等。然而,當前的有機認證機制並未考慮到這些因素。

林碧霞指出,當前台灣有機農業推行的最大困難有四點,一、勞力成本高,二、可用資材貴且少,三、效能低,四、生產風險大,而其中第二、三項都和認證的限制有關。

因此,推行有機栽培,不能缺乏對作物的生理機能研究與營養研究,以及對耕作土壤、生產環境性質的基本資料研究等。缺乏上述知識,採用再嚴格的有機認證標準,都無法達到有效的推廣。

林碧霞認為,有機認證的任務應該是:讓生產者能安心生產且有合理收益,並使消費者能吃得起且真能獲得健康;因此真正考量周全的有機認證,要因地制宜。例如根據歐盟的標準,有機蘋果可以噴灑氯化鈣溶液,以防止蘋果開花期缺鈣所產生的苦斑病。

她指出,有機農業在台灣,真正需要的是「專業素養升級」與「可用資材合理化」。前者需要專業界的投入與協助,後者除了認證機制的解套,也可參考如國際間成立的有機資材彙總中心OMRI(Organic Materials Review Institute)。換句話說,從事有機栽培的農友,除了感性面以外,理性理性面也要出來,才能達到有機農作的「高效」與「高產」,也才不會浪費與汙染。

喬治•庫克(George Cooke)在 《高產施肥》一書中曾說,「當今世界上仍有眾多饑民,任何浪費食物的行為都是不能容忍的;同樣的,對於可以增加食物生產的關鍵性措施不予重視,也是十分錯誤的。」林碧霞期許有機農友調整理性面的心態之外,政府與專業人士也需要支持,提供充分的資源,包括科學的資訊,以及用資材的合理化、實用化、商品化與合法化。

Top

 

 
 

我們的島:台灣如何面對全球暖化?

作者:張岱屏、林燕如、陳佳珣;攝影:陳忠峰、葉鎮中(公共電視記者)

台灣,一個蕞爾小島,生物多樣性堪稱世界之最,從熱帶、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生態系,兼容並蓄存在島嶼內。溫度,決定生態的界線,也關鍵性的決定我們生存的地球。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台灣面對的挑戰是什麼?我們的島十年特輯,將從氣候、天災、生態、疾病、交通、能源、企業責任以及個人生活,多方面來探討,在全球暖化衝擊下,我們該以何種態度來面對台灣?

生態氣候篇

二氧化碳排放。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有人質疑,現在發燒的全球暖化議題是場騙局?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會肯定的告訴你,「人類」是這場地球災難的元兇!在太陽系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決定了地球的氣候變化,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氣候是在冰河期和間冰期之間,規律的來回擺盪,每個週期大概十萬年,而現在正處於溫暖間冰期(約八千年),地球暖化是個長期且必然的趨勢,但是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形成溫室效應,卻讓地球在短時間發燙、發熱!

18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是一場生產方式的革命,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從工廠製造產品的過程,以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能源使用、交運運輸、甚至每天生活中的三餐飲食,都直接、間接的排放二氧化碳。簡單的說,凡是使用石油、天然氣、煤碳等化石燃掉,都會產生二氧化碳。

工業革命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280ppm,現在已經飆升到381ppm,是60萬年來的最高值。當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地球溫度就會上升3到5度。這一百年來,地球氣候上升0.65度,看似微小,卻造成全球氣候大地震,生態失衡失序,氣候災害一波一波侵襲,始作俑者的人類也嚐到苦果。

地球暖化導致乾旱時間拉長,熱浪、旱災,常登上國際新聞的版面,但整體降雨量並沒有減少,各地於是發生極端氣候,台灣當然也無法倖免於難。2001年7月,納利颱風單日的降雨量,打破了台北氣象站105年來的記錄,台北市彷彿回到過去的台北湖。2002年,度過淹水惡夢的台北市,反而遇到缺水的窘境,這波旱災從桃園一路延燒到台北,台北市政府甚至祭出,供水4天停1天的非常手段,搶水大戰在北台灣上演。2005年3月,以往只在出現在高山的雪景,卻下降到海拔700公尺的山林,茶園、果樹受到寒害,農民損失慘重。2008年6月,西南沿海成為水鄉澤國,逢雨必淹成為雲林沿海居民難以脫逃的宿命。風調雨順才能國泰民安,當澇旱之災頻繁上演,台灣人如何安身立命?

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佔世界總量的1%,排名第22名,每人每年平均排放量高達12公噸,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台灣暖化的幅度也不惶多讓,是地球的2倍,溫度上升高達1.3度。一般民眾冷的加件衣服,熱了躲進冷氣房吹冷氣,但對置身在自然環境下的生物來說,這1.3度可是「代誌大條」。

靜宜大學生態所陳玉峰教授,在累積長期的調查資料中發現,溫度上升,海岸植物有北移的趨勢,移動距離在50到70公里。有些植物會因為氣溫改變、新物種移入競爭而滅亡。「我最擔心極端氣候」,陳玉峰教授指出,高海拔的植物生長週期動輒一、兩百年,這幾十年來氣溫急遽改變,植物感受到生存壓力,把能量用在開花,但如果遇到極端氣候,無法順利育成種子,如此反覆造成許多樹木不明原因猝死。山林植物也有上移的情形,在台灣已經生存了千萬年的冰河孑遺植物--台灣山毛櫸,生長在台灣東北部海拔1500到2000公尺高的獨立山頭,當全球暖化氣候帶慢慢往上移,山毛櫸將面臨無法向高海拔遷移而逐漸消失的命運。

台大生態所的李培芬教授也發現,中海拔的鳥種有8種往上遷徙,而運用電腦模式運算,地球暖化造成兩棲類適合生存的棲地縮小,分布有侷限性的物種,例如諸羅樹蛙,就可能有滅絕的危機。受衝擊最大的是無法遷徙的魚類,以櫻花鉤吻鮭為例,當溪流溫度改變,不適合魚類生存,往上的溪流環境又不是牠生存的棲地環境,最後就只能滅亡。

珊瑚白化。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而在海洋生態方面,台灣周圍的海域,一百年來增加了1.8度,連帶影響洋流的流動,溫度改變,海洋食物鏈最底層的浮游生物跟著改變,對定棲型的魚類來講,衝擊甚大,而迴游性魚類的移動路徑,也跟著不同,棲息在不同溫度的迴游魚類,隨著水溫差異而有所消長。溫度上升,對海洋生態系中最豐富的珊瑚礁生態,出現珊瑚白化的現象,2007年夏季,墾丁海域海水溫度比往常高了兩三度,到7月甚至還出現32到34度的高溫,不只有墾丁國家公園沿岸,包括離島澎湖、小琉球、綠島、東沙等海域,都發生珊瑚大規模白化的現象。

全球暖化,擾亂植物生理時鐘,改變生物的生存環境,人類生存不能置於自然環境之外,尤其是農漁產業和氣候更有直接關聯。

春天的水果攤,就可以買到夏季的水果,暖化讓植物開花結果亂了時序,如果遇到極端氣候,就只能用「慘」來形容。2005年的三月雪,罕見的下到海拔七百公尺的山林,果樹、茶樹承受寒害,農業損失就高達四億元。暖化讓植物病蟲害的防治面臨挑戰,2007年3月,水稻的葉稻熱病提早一、二十天發生,台中區農改場緊急發布警訊,水稻葉稻熱病如果沒有即時防制,水稻會枯死,影響稻米產量。

除了病蟲害之外,全球暖化造成水資源匱乏、極端氣候,已經讓糧食短缺的危機在全球蔓延。到2008年4月,國際米價在1年內已經漲了一倍,小麥、稻米等穀物的全球庫存不到60天,糧食危機引發的社會動盪,成為各國政府最急迫的課題。茶葉是台灣最重要的經濟作物,茶農也感受到氣候變遷的切膚之痛。這幾年冬天忽冷忽熱,降雨量分布不均,原本跟著節氣走的步伐全部亂了套,茶樹減產,茶農損失慘重。

氣候異常也衝擊著海洋資源。2008年2月,澎湖發生魚群大量死亡的事件,學者判斷,這應該是反聖嬰現象下的寒害所導致。祖先傳承下來的捕魚知識,已經不足以應付全球暖化下快速變動的海洋,面對漁業與農業資源的改變,看天吃飯的農漁民如何克服氣候變化的挑戰,找出因應之道,是政府與全民要面對的新課題。

公衛篇

2008年4月,台南市發現第一起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比起去年足足提早兩個月,在全球溫度不斷升高的情況下,防疫工作面臨考驗。

在溫室效應下,公衛學者早就對可能會發生流行的疾病提出警訊,跟溫度最有關聯的就是蟲媒傳遞的疾病,過去天氣冷蚊子會有休眠的現象產生,現在溫度高升下,台灣過去就曾經發生過蚊子越冬的案例,以往只有在夏季才有病例傳出的登革熱,在南部,已經陸續幾年冬天都有疫情傳出,證明氣溫的上升,的確讓病媒蚊能夠繼續在冬天活動。

科學家也指出平均上升1度,蚊子的數量就會增加10倍,透過蟲媒的散佈,登革熱的區域已經日漸蔓延,未來傳染病所要面對的,將不再是單一地區而已。

而異常氣候也讓相關的疾病發生的機率越來越頻繁,像是洪水、風災、等,都容易加速疫情擴展,傳播的速度將會出乎預期之外,面對氣候的改變,疾病將以不同的方式來襲,防治的工作如果沒有跟上變化的速度,很有可能就會導致一場難以承受的災難。

能源篇

夏日炎炎,讓人想要躲進冷氣房裡。用電量跟氣溫上升互為因果關係,用電越多,二氧化碳排放越多,天氣也越熱。過去15年,台灣每個人的用電量成長了3倍,能源消耗成長了1倍,也因此二氧化碳排放的成長率也增加了一倍以上,是全世界增加最快速的地方。學者指出,用電成長太快,再加上整個電力結構有問題,是造成二氧化碳飆高最主要的原因。

當世界各國為了減緩溫室效應,開始實施二氧化碳減量的策略,紛紛降低燃煤發電的比重,台電燃煤電廠的新擴建計畫仍一個接一個進行。包括高雄的大林電廠、台北縣深澳與林口火力電廠、和平火力電廠等的擴建計劃,總共將增加四千到五千萬公噸的二氧化碳。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說,火力電廠持續擴建,政治人物拼命脫衣減碳,等於完全沒有效果。

以深澳與林口兩個燃煤電廠興建案為例,興建成本高達一千四百億,未來的發電量將超過核四廠。海洋大學輪機系教授華健表示,深澳與林口兩個燃煤電廠正值除役更新之際,應該趁此機會選購最新、污染最低的機組,十多年前,國外就已經發展出效率較高、污染量較低的「超超臨界」燃煤機組,但台電採用的卻是效率不到50%的「超臨界」機組,當我們選擇一個效率比較低的燃煤發電,等於決定台灣未來半世紀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居高不下。

2008年政黨再輪替之後,核能發電被列為無碳能源的選項之一,許多人認為,核電可以解決台灣溫室氣體排放的困境,但伴隨著核能發電而來的安全問題與核廢料處理,仍然是棘手的難題。世新行政管理學系教授林子倫指出,從世界的趨勢來看,在2004年核能的新投資跟再生能源的投資有一個交叉點,再生能源已經超過核能,台灣其實有很多選擇。在德國與北歐等國家,小型分散的再生能源已經漸漸取代大型而集中的發電方式,能源不只是能源,也是創造就業機會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新興產業。

台灣擁有豐富的太陽光和風力資源,在發展再生能源方面,佔盡了天時與地利。而且台灣又是太陽光電主要的生產國,太陽電池的廠商茂迪、益通等等先後登上股王寶座,並且擠進全球太陽能電生產的前10名,發展出的產品也日新月異。

太陽能面板

現在越來越多家戶加入陽光建築的行列!這棟位於宜蘭的透天厝,將裝上1.8KW的太陽能板,生產的電力不但可以自給自足,多餘的電還可以回賣給台電。氫氣也是再生能源產業的明日之星,台灣已經有廠商開發出把水變成火的獨門絕技,將水電解後產生的氫氣,燃燒後釋放高溫,可以裁切鋼板、燒開水、甚至點燃蒸氣鍋爐。氫能源最大的優點是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加上水是可以循環再生的資源,未來有取代化石燃料的潛力。

其實創造能源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去尋找新能源,而是節省能源的消耗,於是各種節能的產品也應運而生。以台大校園裡,目前安裝的高亮度LED路燈為例,1盞燈1年可以節省3000多元的電費,台大新能源中心主持人黃秉鈞估計,未來大小巷的路燈如果都改裝LED照明,可以省下一座核能電廠的發電量。

高電價時代的來臨是節能產業的新契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就從省電節能開始!

產業篇

2008年6月9日,新政府上任不到20天,環保團體在環保署前高舉海報抗議,因為大林電廠、中龍鋼鐵等大型開發案一旦通過,台灣的溫室氣體將會增加7%。

火力發電廠

目前台灣的幾個大型開發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台塑大煉鋼廠1490萬公噸、國光石化800萬公噸、中龍鋼鐵擴建後1172萬公噸、台電大林電廠改建後1769萬公噸,陸續還有中科后里基地、和平火力發電廠等還在評估中,而今年除了中龍鋼鐵有條件通過外,其他的開發案都仍在審查中。

然而,全球暖化的壓力在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後,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成為關注焦點,在世界地球日前夕,還沒有上任的馬英九,就在會場喊出減碳時程,聲明在2016年恢復2008年的排放量,具體展現減碳決心。

未來溫室氣體減量法通過之後,鋼鐵、石化、水泥、造紙、人造纖維、紡織等六大高耗能產業自然也成為減量的重點對象,必須依照政府核配的額度進行減量。如果達不到目標就得購買碳權,以剛通過的中鋼子公司中龍鋼鐵擴建案為例,2008年6月9日的環評會議裡,新任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按照新政府的減碳時程,中龍鋼鐵在2014年大約要減少15%的碳排放,如果無法達成就必須透過碳權交易或是減產的方式來完成環評承諾,建議中龍鋼鐵將購買碳權成本納入營運考量。

最後中龍鋼鐵擴建案在董事長歐朝華的減碳承諾下有條件通過,創下在法源依據尚未完善前,就可以有條件通過的先例,也是全台灣首次在環評會議中,被要求將減碳成本納入營運考量的企業。此刻位於台中鋼鐵工業區,中龍鋼鐵正在加緊趕工,除了要面對世界競爭力,還得要想辦法減碳,中龍鋼鐵的一舉一動都具有指標性意義。

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台灣雖然不是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家,但台灣高度仰賴進出口貿易,在市場的壓力下,未來勢必受到國際減碳壓力影響。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半導體在產程中會使用的全氟碳化物也在溫室氣體管制的名單內,知名的半導體業者旺宏電子,在政府要求前就已經提早達到減量目標,再加上善用變頻器和熱回收系統,旺宏電子一年省下1億元以上的電費,同時也減少三萬噸以上的二氧化碳。

新科技可以做到節能,舊產業也有新的做法,在台灣已經30多年的台南紡織化纖廠,在2004年開始進行二氧化碳排放的盤查工作,結果發現排放最多二氧化碳的地方,是來自鍋爐室的石化燃料燃燒,於是決定從鍋爐室著手,台南紡織把廢熱回收,就可以省下燃料的消耗,一個月下來電費節省將近20萬元,在低碳目標下,如何從現有的設備改善去提升能源效率,是許多企業首先會考量的第一步,不過,除了產業的節能動作之外,台灣的產業結構定位才是關鍵,根據2008年6月的行政院院會上,能源局長葉惠青表示,產業結構未來將朝向高附加價值跟低耗能的方向調整,然而以目前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看,工業的部分佔了52%,其餘是住商跟建設的部分,台灣產業結構調整問題,不斷的引起討論,但卻沒有實際動作,台灣未來的產業主力究竟應該要放在哪裡?環保團體抱持疑惑的態度。

2008年7月1日起,台電公司將會進行第一階段的電價調整,產業用電漲幅調高15%,未來企業該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企業馬上面臨到的挑戰,全球走向低碳時代,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未來誰能先掌握低碳技術誰就掌握商機,在新政府全力拼經濟的大動作下,環保與經濟之間,要如何找出平衡點,面對全球暖化,台灣的企業準備好了嗎?

交通篇

交通運輸佔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根據統計,汽車每行駛1公里平均排放81公克的二氧化碳,機車每行駛1公里平均排放23公克二氧化碳。過去10年來,台灣汽機車的密度持續成長,平均每4個人就有1輛汽車,密度高居亞洲第二﹔平均每2個人就有1輛機車,這個密度更是高居世界第一。

機車通勤

機車的油耗比汽車小,製造的環境污染似乎也比較少,其實不然。機車所排放的氮氧化物等廢氣是汽車的3到4倍。台灣有一千三百萬輛的機車,每年所排放的污染物佔了全國總排放量的10%。雖然污染量大,但機車的輕巧與便利性還是讓人無法阻擋它的魅力,再加上油價高漲,讓許多人捨棄汽車改用機車當代步工具,同時也刺激了電動機車的買氣。依靠電力驅動的電動機車,不會排放廢氣、低噪音,是低碳運輸中理想的交通工具,但是推展的過程一直不順利。電動機車業者認為,沒有完善的配套設施是主要原因。

不只機車要節能減碳,汽車廠商也積極投入發展出更有效能的汽車。以油電混合車為例,同時具有汽油驅動的引擎和電動馬達,當它發動時完全聽不到引擎運轉的聲音。油電混和車是目前最省油的汽車,每公升汽油可以行駛20到25公里,耗油量只有一般汽車的一半,是目前同級車種中最省油的車,廢氣排放更只有一般車的1/5,每行駛10萬公里,減少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7公噸!

除了選擇比較省油的車之外,選擇生質柴油替代石油,成為國際的新興趨勢。包括大豆、玉米、向日葵種子,甚至是番薯或甘蔗,都可以提煉成為生質柴油或生質酒精。跟化石柴油比起來,生質柴油可以減少7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是生質柴油的風潮卻引發與窮人搶糧的爭議。原本生產糧食的農田,現在紛紛改種價格較高的能源作物,導致全球糧食危機惡化,讓能源作物的生產備受抨擊。

其實,省油還是要從交通習慣開始著手。台南縣環保局就推出「共乘網」,鼓勵縣府同仁和一般民眾共乘1部車,既經濟又環保。而台南市環保局則推出「反怠速」,要求汽機車駕駛臨時停車如果超過3分鐘就要熄火。南市環保局以開勸導單的軟性方式執行,希望民眾養成臨停熄火的習慣。在「反怠速」政策正式上路後,環保局做過民意調查,民眾的支持度高達98%,一個小小的動作,既能讓空氣污染減少,也省荷包。

油價節節上漲,腳踏車成為今年最夯的交通工具。街頭巷尾越來越多人加入單車通勤的行列。許多單車通勤族發現,騎腳踏車上班的時間,可能比開車花費的時間還要少。但是這個城市空間對於單車族是非常不友善。

單車上路

從2007年開始,全台灣吹起一股單車上路的風潮,單車將城市裡原本陌生的人串連起來,包括千里步道籌備會等多個民間團體呼籲政府在公路法中制定自行車專章,並且在市區推動自行車試辦道路。爭路權,並不只是替單車要更多的空間,而是改變原有的城市空間分配。

改變目前以汽機車為主的城鄉環境,是減少交通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最根本的辦法。當油價高漲,都市居民還有大眾運輸系統可以選擇,但是在絕大部分的郊區,卻還是必須倚賴汽機車才能代步,對非都會區的居民來說很不公平。要真正要達到運輸系統的節能減碳,非都會區大眾運輸系統的建立,也要及早規劃才行。

個人生活篇

從我們起床的那一刻起,溫室氣體就不斷在產生,為了方便計算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製造了多少的碳,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帶進溫室氣體計算機的概念,每天,你只要輸入自己的行為就可以計算出你的碳足跡。

根據統計,平均1個人,1年就給地球增加了12公噸的二氧化碳,在全球暖化議題不斷發燒下,大部分的人幾乎都可以理解現在地球面臨暖化的問題,除了要求企業進行減碳責任外,個人在減碳上,還可以有哪些做法呢?

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隨手關燈、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紙張雙面列印…等節能措施,過去比較常被忽略的是飲食環保,你知道嗎?吃東西也能夠做到環保減碳。由於畜牧業在生產過程中,需要餵養飼料,估算下來,平均1公斤的肉,就要增加4公斤的二氧化碳,一年下來就是1.5噸,差不多是家庭用電加上瓦斯1年的用量,因此肉吃得越多,二氧化碳增加得越快。

除了避免攝取過多肉食,在食物的選擇也盡量選擇當季當地的食材,既可以省下長途運輸的碳排放,營養也不會流失,吃得健康又環保。

其實只要在生活裡用心,到處都有減碳妙招,像是不迷信長途跋涉而來的進口產品,盡量使用本地生產的食物與用品、將不用的家電產品插頭拔下插座,節省待機電源,在電價調漲後,可以省下荷包也友善環境。

這些簡單的動作,卻能替地球減少溫室氣體的負擔,讓地球可以更輕鬆面對未來。早期資源取得不易,老一輩的人對於資源是格外珍惜,現代人習慣資源隨手可得,一貫地揮霍後,現在的珍惜資源是我們發自內心對環境的反省。如果我們仍然繼續以往的生活方式,製造大量的二氧化碳,除了讓身體不健康,對環境形成的傷害,往往也出乎我們能夠承受的。

全球暖化的危機下,或許是個轉機,重新給我們警惕,尊重地球上的一切事物,所有的資源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如果我們能夠有珍惜資源的思維,當設計者在設計產品時注入環保的想法,政府在擬定政策時,思考對環境更友善的方式,從上而下,把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我們所期望的美好未來就不會太遙遠。

我們生活在自然當中,只是其中的一份子。要學會如何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才是和地球永存,生生不息的道理。

側記

販賣看不見的溫室氣體,是幾世紀前無法想像的事,然而在全球暖化的壓力下,為了促進及鼓勵企業減量,碳權交易市場應運而生,新政府上台後也明白宣示會走向碳權交易與開徵能源稅的路,不過台灣不屬於京都議定書中的國家,碳權交易得透過第三國的認證,未來認證責任跟費用都是需要克服的難題。而未來要推動的碳排放核配,額度如何分配也需要更多細緻的討論,額度訂得太鬆散,失去管制的意義,額度訂得太嚴格,企業有可能轉戰其他沒有減碳壓力的國家,碳交易其實還有很多討論的議題存在。

躲在食物裡的秘密真的有很多!像是吃一個漢堡就等於是吃掉6平方公尺的雨林,你或許覺得哪有這麼誇張,但食物的確並不如你想像中那樣單純,每一口食物都是由環環相扣的食物鏈所組成的,當我們在享用美味的食物時,或許應該去深入了解背後所隱藏的故事。

Top

 

 
 

氣候暖化 北極今夏可能出現無冰現象

摘錄自2008年6月29日法新社華盛頓報導

一名美國科學家昨天說,北極今年夏季可能短暫出現無冰現象。這將是因為地球暖化,北極冰層在融化中進入新階段的重大事件。

科羅拉多州波爾德的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科學家塞瑞哲說:「今年夏季末,我們可能在北極找不到冰。原因是,北極地區目前覆蓋的冰非常薄,我們稱之為第一年冰,這層薄冰將在夏季融化。」 如果這層薄冰今年夏季完全融化,雖然只是短暫的,不過這將會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生這種現象。

塞瑞哲認為,發生這種現象的機率為50%,如果真的發生,而且「可能」發生在9月,船有可能從阿拉斯加直接開到北極。 塞瑞哲指出,即使北極沒有冰,今年夏季北極海的其他地區仍會有冰。 不過他承認北極無冰在人們心目中的象徵性意義,他說,這再次凸顯出地球暖化對環境造成的改變。

他說:「北極應該有冰,不過今年夏季末可能不會有,這告訴我們,有些事不對勁。」「明顯地,如果你回顧過去三年我們所見到的情況,以及我們的未來走向,我們是在長期走下坡,二零三零年左右,北冰洋夏季可能完全沒有冰。」 他回憶說,幾年前,預料到2050年和2100年之前都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他說,就個人而言,他無法想像現在會發生這種情況。

Top

 

 
 

全球暖化結果 歐洲地區植物向更高海拔遷移

摘錄自2008年6月26日法新社華盛頓報導

根據一份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學」期刊上的報導指出,在過去幾十年中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許多歐洲的植物有向上遷移到更高海拔的現象。

作者在報告中指出,這種現象可能會形成植物界生態學和演化學上的重要影響。

由各國科學家所組成的調查小組,比對了171種植物在1905年到1985年和1986年到2005年間的自然海拔高度變化。

研究人員指出:「沿著整個海拔高度而上,從海平面零到2千6百公尺間的範圍內,我們發現氣候暖化已經造成物種的理想生存環境在過去十年裡,明顯的平均向上推升29公尺。

負責這項研究的是法國AgroParisTech的雷諾教授。

這份參考法國國家氣候網資料的報告,針對歐洲境內六座高山進行研究。

包括庇里牛斯山北部、馬塞夫山中部、朱拉山、佛日山脈、西科卡山脈和阿爾卑斯山等地。這些地方從1980年代起,平均溫度都上升約攝氏一度。

Top

 

 
 

鼓勵全民騎單車 英國投資上億打造單車城市

摘譯自2008年6月23日ENS英國,倫敦報導;施宏燕編譯;莫聞審校
 
英國預計將布里斯托設為單車城市。圖片來源:Rob Green英國政府最近為了履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約定,開始主打能說服民眾「爬出汽車、跨上單車」的計畫。英國交通部長凱莉(Ruth Kelly)進一步將布里斯托(Bristol)設為英國的首座單車城市,並宣布其他11個單車示範城鎮。

布里斯托(Bristol)和其餘11個城鎮皆享有1億9740美金的經費,用來開發創新的方式,使增進當地的單車騎乘率,像是增進單車專用道等單車周邊設施、增加單車停車位、孩童的單車教學以及宣導騎單車等多樣好處與效益。

凱莉表示:「現在英國每天有1/4的汽車里程數小於兩英哩,騎單車將能為超過百萬的成人和孩童帶來健康的新選擇,除了可以省下荷包,也有助於對付交通堵塞。」

布里斯托之所以雀屏中選,是因為過去15年來它主辦了單車界盛事「布里斯托年度最大單車遊行」(annual Bristol's Biggest Bike Ride)。第15屆活動在6月22日登場,吸引了上千人一同為布里斯托慶祝獲選的這份殊榮。

「英格蘭自行車協會」(Cycling England)會長達爾頓(Phillip Darnton)表示:「我們效法荷蘭等歐洲鄰國的策略:要使更多民眾能享受騎車所帶來的多樣好處與效益,關鍵就在增加資金並持續投資。這些單車城市與城鎮所獲得的資金,將為騎單車帶來具體的階段性改變,為往後拋磚引玉。」

英格蘭自行車協會是致力於協助英格蘭地區單車化的國家機構,由地方運輸部長於2005年3月創辦,前身是國家自行車政策委員會(National Cycling Strategy Board)。現在除了運輸部,也由健康、教育、計畫和運動等政府部門共同資助。

英國在6月 23日宣布的政令,重點就在鼓勵更多的250萬成人和孩童改騎單車,藉此增進體能並對付塞車問題。
為了能在三年內使單車騎士增加兩倍,布里斯托架設英國第一個模擬巴黎成功案例的自行車租車網(Hourbike),並計畫建立一個「回收」系統,提供免費單車給資源匱乏的社區。

布里斯托也計畫在市中心打造一個專屬單車騎士的現代化中心,提供淋浴梳洗和附鎖停車。一旁的繪圖板上還有連通到市中心地鐵的詳盡單車道路線,提供原本仰賴汽車通勤的人更安全的新選擇。

另外11個單車示範城鎮將繼續2005年所指定的6個單車示範城鎮的工作,他們這幾年來顯著提升了當地單車使用的普及度。

道爾頓說:「單車運動不只需要各方良好合作、持續的投資和鼓勵騎單車的政策措施宣導,還必須有堅決勇毅的高層領導。很高興政府能重視這些,以及英格蘭自行車協會其他致力於增進全國騎單車的計畫,我們的目標是在2012年前達到20%的單車騎乘率。」

6月23日當天英國政府也宣布投資2億7千6百50萬美金,要在2012年前增加50萬學童的單車能力儲備訓練,並建立250個校園型的新安全通勤專用設施,打造英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單車城市,未來也將指定更多的單車模範城鎮。

Top

 

 
 

馬:環保研發經費 目標GDP3%

摘錄自2008年6月29日中時電子報台北報導

馬英九總統昨日指出,過去八年經濟成長平均不到4%,但能源使用效率卻減少8%,今後必須好好檢討能源使用效率,政府將致力全國研發經費逐年穩定成長,朝占GDP3%邁進,教育部也正推動綠色科技人才培育計畫,培育綠色科技整合應用人才,落實綠色產業發展。

馬英九昨日出席台大主辦的第一屆永續科技國際研討會指出,科技進步之後,環保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如何兼顧發展與永續是重要課題,尤其永續觀念比環保有更高位階。

馬英九說,我們雖然做了許多努力,但成果還是有限,過去幾年來,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很多,和世界相比名列前矛,這是很大的警惕。

他表示,中華民國雖不是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但不必自外於京都議定書的規定,他競選時曾提出,希望2016年至2020年間,二氧化碳排放量回到2008年的排放量;2025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量;2050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的50%。

馬英九說,雖然目標不易達成,但仍要一步步做,否則當產品被制裁時,也來不及了。他也指出,2005年全國研發經費僅占GDP2.52%,低於日本、南韓與美國,未來政府將促使研發經費逐年穩定成長,朝占GDP3%邁進。

馬英九指出,要順利達成減量目標,可多推廣太陽光電、LED照明等再生能源產業和節能產業;政府希望透過造林植草,八年內造林六萬公頃,以雲嘉南地區為主,除可減碳,也可涵養水源。

Top

 

 
 

16民間團體疾呼︰速闢生活單車道

摘錄自2008年6月29日自由時報高雄報導

地球暖化速度加快,台灣南社昨結合各縣市環保生態、藝文等16個民間團體聯合聲明,呼籲政府加速開闢大眾運輸系統,設置生活腳踏車道,鼓勵民眾步行、騎腳踏車或搭乘大眾運輸。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指出北極海冰消融可能提前到今年9月,這項研究震撼全球,台灣南社社長鄭正煜表示,這真是地球的浩劫,各國政府都應正視這個嚴重環保課題,南社昨結合千里步道籌劃中心、台灣生態協會、高雄市綠色協會、彰化綠色協會、台南市環保聯盟、台南縣環保聯盟、長鬃羊單車俱樂部、南方公民社會守護聯盟、文化愛河協會、高雄市文化導覽協會、龜重溪護溪協會、台南市愛台灣協會、我們現代女性協會、鍾理和文教基金會、花蓮自由車協會等發表聯合聲明,呼籲政府要加速開闢大眾運輸系統,大量施設生活腳踏車道。

聲明中呼籲全國民眾、社團、政黨,不分藍、綠,支持與促進政府加速開闢大眾運輸系統,大量施設生活腳踏車道的交通與環保政策。

近年來,腳踏車道在全國各縣市快速增加,可惜大部分都屬於旅遊、休閒性質,缺乏上班、上學、社區生活腳踏車道,南社建議方向應可再做調整。

Top

 

 

論壇:別讓澎湖成為貪婪與罪惡之島

作者:澎湖青年反賭場聯盟

一、賭場業是「高污染」的產業

自然簡樸的生活已成為世界的潮流,全球資源耗竭太多太快,許多先進國家人民已開始反省並以實際行動,挽救地球資源的破產。賭場業卻是朝奢華鋪張、虛榮炫富、高度消耗的另一方向發展,與崇尚簡樸的世界潮流相違背。在建立博奕產業的過程中,必然耗用大量的自然資源,破壞人文景觀,並摧毀寶貴的傳統價值觀。深入來看,賭場業比重污染的工業對社會人心的危害更為鉅大深遠。

賭場業衍生的嚴重犯罪問題。根據學術研究指出,美國賭場利益團體在七、八○年代步步進逼各州,迫使多州開放賭禁。但是隨著賭場研究蓬勃及反賭公益團體的茁壯,於1994年起,卻在全美持續遭遇到空前的挫敗,很多地區都成功地把賭場防堵在家園之外。短短30年來,賭場在美國已經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浪費驚人的社會成本,衍生諸多社會問題,如色情猖獗、毒品橫行,以及強暴、搶奪、暴力攻擊、竊盜等各項治安危機。一旦這些問題產生,任憑政府投入再多資源,也收拾不了嚴重的後遺症。

此外,賭博業對傳統非賭博產業造成重大打擊。以著名的賭城大西洋城為例,從1978年設立賭場以來,最明顯的效應,除了犯罪率躍居全美第一,也讓4成的餐館關閉,1/3的零售店關門,失業率更屢創新高。大西洋城的發展不是特例,在美國其他的賭場城市,也都觀察得到相似的現象。這是因為賭場的設立往往伴隨著便宜的住宿與餐飲,對於地方傳統產業(特別是傳統觀光業)會產生取代效應,以及蠶食鯨吞效應,往往獨厚了賭場大亨,卻瓦解了地方經濟,降低國家社會整體競爭力。在西方,賭博合法化也因產生如此效應,而被稱為:「經濟上的黑洞」(a black hole of economics)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山繆森(Paul Samuelson)說:「賭博是以毫無生產效益的方式將金錢與物品在人們手中進行轉換,不會創造新的金錢與物品,它是消耗時間與耗損國家經濟收入的活動。」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說:「開設賭場絕非解決地方經濟問題的正確處方,反而使地方經濟受創,讓人民陷入財務危機,令家庭破碎,並衍生種種社會問題。」

二、澎湖具有世界級的自然觀光資源

澎湖是台灣最後一片海洋淨土。曾有加拿大觀光客對澎湖下這樣的註腳:「Penghu、true Formosa」。「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旅人來到澎湖這裡洗淨風霜,在海天交錯之中放鬆心情,回到本島即可再蓄勢待發。很多被生活的重擔及競爭壓力折磨的朋友們,來到澎湖可得到真正的休憩,好像回到心靈的故鄉般自在舒暢。這是澎湖的魅力所在:讓台灣人有個絕佳的渡假選擇,以替代國外的渡假島嶼。

澎湖具有獨特的玄武岩地景,與阿里山高山火車齊名,足以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很容易吸引國際目光。此外還有燕鷗、綠蠵龜生態,以及一百多個美麗乾淨的沙灘。很多國外旅人來訪,常常驚訝於澎湖這麼豐富的自然條件,竟然沒有向世界大力宣傳。其實,問題是出在政府部門的行銷能力上。政府部門如有更積極的作為,善用優秀的企管行銷人才,把澎湖推向國際媒體,並做好配套,改善軟硬體的條件,便能讓遠道而來的旅人玩得更舒適安心。

澎湖的大海、藍天與沙灘。圖片來源:澎湖青年反賭場聯盟             澎湖的玄武岩島嶼。圖片來源:澎湖青年反賭場聯盟

我們應該審慎思考:澎湖是否要成為另一個澳門?或是更為實際的,澎湖是否有能力成為另一個澳門?還是應該發展成為東方的希臘?

在澎湖人的眼中,澎湖是天堂家園,它是無可取代的,我們應該走出屬於自己的路,讓澎湖永遠是綺麗迷人的澎湖。澎湖要有更為健康的永續發展前景,為世世代代子孫謀求最大的福祉。千萬不要貪圖眼前的利益,讓美麗之島澎湖,淪為貪婪與罪惡之島,讓後代子孫無法翻身!相信沒有任何的澎湖人以及任何有良心、有遠見的政治家願意成為歷史的罪人。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高美鈴、陳誼芩•網編:黃德宗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