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9.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苦勞網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破報

水產出版社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溪流環境協會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塔山自然實驗室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台灣土地倫理協會  
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  
 
  還地於河 非法占用行水區的養殖、種植應重新檢討
【相關連結】
真正的人道是斧底抽薪解決問題
嘉蘭村的八八山寨
遷村的欲走還留
從卡崔娜到莫拉克 期待災難社會學的成熟
莫拉克八八水災過後,發現大部分災區都在河的兩岸,超大雨量固然難防,但河川行水區非法被占 用養殖、種植才是災難的主凶。篡改河道,導致邊坡崩塌;河川行水區被限縮,洪水無處宣洩,才會漫延到陸地。因此,要談災後重建,應優先檢討河川地被占用, 以及危及環境的養殖、種植行為。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在高屏溪旁立的牌子「河川行水區,禁止下列行為」:●填塞河川水路●損毀或變更河防建築物、設備或防洪汛、搶險用之土石料及其他物料●建造工廠或房屋●啟閉、移動或毀壞水閘門或其附屬設施●棄置發土或其他足以妨礙水流之物●在指定通路外行駛車輛● 其他妨礙河川防護之行為。

詳細內文

 
 
  生物多樣性:莫拉克颱風 台灣面對極端氣候的警鐘(上)

作者:彭啟明(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

如果說十年前的921大地震是台灣山林的「內傷」,這次莫拉克颱風,無疑是對台灣中南部山區一次很嚴重的「外傷」。

記得在八月六日晚間在大愛新聞播報氣象時,以五十年前八七水災為例,提醒大家莫拉克颱風來襲,雖然期待它是個「好」颱風,能多雨少災,但解決旱象和水災只是一線之隔,跨過去就很危險,還是要戒慎虔誠,避免颱風侵台常有的「意外」。沒想到一語成讖,在隨後的兩三天內,莫拉克颱風解決了北部的旱象,卻為南部創造台灣百年來的驚世災難。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呂苡榕

澎湖珊瑚礁

爭議多時的中科四期廢水處理方案,在決定改排至雲林縣後遭遇當地居民嚴重反彈,經過多方斡旋下中科局終於同意順應民意,不再提出廢水排放濁水溪案,將以原排放彰化縣計畫為主。

八八水災後台東海岸線布滿數量驚人的漂流木,民眾指出,漂流木雖然經過河流沿途劇烈的碰撞,但樹根也不至於消失殆盡,許多一級漂流木外觀看似一塊切割完整的原木,懷疑是遭人盜伐。

另外這次風災造成的嚴重水患讓各界質疑6年3000億的治水預算到底用到哪去,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秘書長徐嬋娟痛批,事實證明,錢都被丟到水裡。

最近根據一份同業審查的科學報告,過去幾十年來,北極的氣溫比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幾乎兩倍。溫度上升讓原本埋藏在凍土裡的溫室氣體被釋放出來。

為了更加關注地球環境,即將到來的地球日四十週年地球日網絡將發起三波活動,期待能串聯全球數十億民眾成為永久的環保志願軍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豪賭下的大騙局﹝下﹞

作者:黃怡婷(台灣生態學會志工)

騙局六、自稱開發有助地層下陷減緩

中科管理局於區委會第三次審查意見回覆資料,指出「本計畫於施工及營運期間均不抽用地下水,對該地區之地下水文水質將不會有負面影響;況且園區開發後,區內有多處台糖農場既有的地下水井將不再抽用地下水,將有助於減少當地地下水抽用量,就區域整體觀點而言,對地下水位的回升應會有正面助益」。

精采內文

 
  論壇:「外面的愛心,我們感受不到!」

作者:李珊(媒體工作者)

八八水災過後3個星期,因工作之故有機會深入仍為孤島的高雄縣那瑪夏鄉,直昇機從旗山沿楠梓仙溪上溯,愈往中上游,青翠山頭變成黃土片片,大小碎石懸在陡峭山坡,小林崩坍規模更數倍於其他區域,大自然摧枯拉朽之勢令人悚然。從民權村一下機,滿地碎石的停機坪已昭告災區環境的艱困,二天的採訪中,行經多不勝數的泥濘便道,走訪了災情慘重的民族、民權村,目睹學校、公路被亂石土堆掩埋、橋樑沖落溪底、民族村幾乎全被吞沒的悽慘景象。

精采內文

 
 
  還地於河 非法占用行水區的養殖、種植應重新檢討

本報2009年9月7日屏東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莫拉克八八水災過後,發現大部分災區都在河的兩岸,超大雨量固然難防,但河川行水區非法被占用養殖、種植才是災難的主凶。篡改河道,導致邊坡崩塌;河川行水區被限縮,洪水無處宣洩,才會漫延到陸地。因此,要談災後重建,應優先檢討河川地被占用,以及危及環境的養殖、種植行為。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在高屏溪旁立的牌子「河川行水區,禁止下列行為」:●填塞河川水路●損毀或變更河防建築物、設備或防洪汛、搶險用之土石料及其他物料●建造工廠或房屋●啟閉、移動或毀壞水閘門或其附屬設施●棄置發土或其他足以妨礙水流之物●在指定通路外行駛車輛● 其他妨礙河川防護之行為。

牌子上還寫著:違者依法究辦。(這些規定都早有法律規範,就看要不要做而已,不必等國土計畫法通過。)

高屏溪旁的大片養殖漁塭,導致河川行水區從2500公尺,縮小到500公尺,洪水無處宣洩,泛濫到周邊鄉鎮造成大淹水。

屏東枋山多種植愛文芒果,芒果園為了節省人力而使用過多除草劑,八八水災後山坡地崩塌,捲起的海浪一遍黃土色。

陳美和是屏東環保聯盟在枋山推動「友善種植」的綠農之一。走進陳美和的芒果園,因不用除草劑草長很長,果園經過水災後幾乎沒什麼損毀。他說,不用除草劑割草比較累,但土地健康、留住養分,用藥就會比較省,跟人一樣,全部產品都要通過檢驗,消費者吃起來也比較安全。

美麗的枋山溪,河川地卻遍地是非法的西瓜田。為了種西瓜,怪手直接開入河床地,篡改河道,邊坡崩塌。使用塑膠布覆蓋西瓜田,每年120公里長、2公尺寬的塑膠布無法自然分解,流入大海變成海洋廢棄物,危害生態。這樣吃西瓜,你忍心嗎?

林邊溪行水區非法種植大片作物,自己還做堤防阻礙水流。

八八水災洪水威力大,行水區非法作物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受災地附近行水區,到處都可看到這種殘破景象。

連屏東縣政府也在行水區蓋河濱公園,原本公園內的腳踏車道,八八水災過後滿地的漂流水。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國土裸露是國家的恥辱。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


 

Top

 
 
  生物多樣性:莫拉克颱風 台灣面對極端氣候的警鐘(上)

作者:彭啟明(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

如果說十年前的921大地震是台灣山林的「內傷」,這次莫拉克颱風,無疑是對台灣中南部山區一次很嚴重的「外傷」。

記得在八月六日晚間在大愛新聞播報氣象時,以五十年前八七水災為例,提醒大家莫拉克颱風來襲,雖然期待它是個「好」颱風,能多雨少災,但解決旱象和水災只是一線之隔,跨過去就很危險,還是要戒慎虔誠,避免颱風侵台常有的「意外」。沒想到一語成讖,在隨後的兩三天內,莫拉克颱風解決了北部的旱象,卻為南部創造台灣百年來的驚世災難。

莫拉克造成重大的八八水災;攝影:munch一個中度颱風莫拉克為何會造成台灣百年來最大的水災? 其實可由他從生成開始談起,莫拉克生成前最早只是在台灣東方約兩千公里的一個大低壓帶,由於太平洋高壓東退,原本所有氣象單位均預估它有很大機會北移至日本。但在八月三日時,低壓帶開始縮小並正式被命名為颱風,此時台灣正苦於今年都沒有颱風,明顯出現水庫低水位,部分地區已開始實施限水措施,很期待有個颱風帶來降雨,而莫拉克似乎就如大家希望,罕見的直直往西,朝著台灣的方向移動,但在八月五日前,都還不確定颱風是否侵台或是偏北走,一直到八月六日發布颱風警報時,才明確有直撲台灣的機會。

莫拉克颱風的路徑是由台灣東部登陸,持續西進並由桃園出海,就以往的經驗來說並不少見,可是在八月六日到七日時,大氣條件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前一個颱風第七號柯尼,在五日侵襲廣東珠海一帶後,卻又在海南島附近逐漸成長,使得南海的西南氣流又逐漸增強,除了牽制並減緩莫拉克颱風的速度外,也帶來了充沛水氣。而莫拉克颱風原本外圍的雲系,也逐漸在颱風東邊成為低壓,並在八月九日成為第九號颱風艾陶,這兩股力量的拉扯,就讓莫拉克颱風在台灣附近滯留將近兩天,比原先預期的時間多了將近12到24個小時。

莫拉克颱風最早在八月七號為台灣東部帶來強風及雨勢,當外圍逐漸登陸時也逐漸發展為不對稱颱風,颱風中心顯得空洞空散,南方的結構明顯完整,而當颱風環流跨過中央山脈後,並未如往例,結構被明顯破壞,反而在南部產生一個非常穩定的颱風環流雲系,隨著中央山脈地形阻擋,迅速在屏東山區降下大雨,八月七號已經有1000毫米以上,由於滯留時間加長,雲雨帶逐漸北上,隔日山區又降下1000毫米以上。不僅從南投到屏東山區,最大雨量都有2000毫米以上,平地從台中到屏東,也都有五百到八百毫米以上的水準,已過去二十年山區的降雨資料來看,破了有觀測紀錄來的累積雨量最多紀錄。如果以八七水災雨量造成淹水面積來看,這次可以說從彰化以南都成為一個嚴重的淹水區,特別是雲嘉南屏地區,嚴重性遠超過50年前的八七水災,成為近百年來台灣有氣象觀測紀錄來最嚴重的天災,雨量之分佈詳見如下圖。

莫拉克颱風侵台期間,台灣各地之雨量分佈(單位為毫米),山區部分選擇各縣市雨量站最高值,平地部分選擇氣象局局署觀測站;圖片來源:彭啟明

為何會有這樣的異常颱風,造成的異常降雨?從目前初步的分析上發現,莫拉克有點類似去年卡玫基颱風的特性;如下圖所示,颱風是一個中尺度的大氣渦旋,可是如果加上較為大尺度的因素干擾,變數就增大很多,如這次莫拉克接近台灣時,導引氣流不明顯導致颱風滯留,或是從較大範圍區域輸送水氣,讓莫拉克水氣豐沛,就會導致異常性的降雨。過去我們在看颱風時,所使用的預測工具及研判經驗,對於颱風如何影響台灣都相當熟悉,但在近幾年開始都出現一些變化,例如2004年的中颱敏督利引發強大的西南氣流,2008年的卡玫基颱風造成中南部的大雨,這些都超乎目前氣象預測,常常更新預測資料。

這並非是無法掌握,而是變成颱風預測時必須有變動式的採用更大幅度的動態式預測,不能夠用一兩天前的預測來看颱風影響,颱風災害也開始並不能只看颱風登陸中心、路徑或暴風圈,而是要看外圍雲系的發展。

莫拉克侵襲台灣時,主要影響颱風走向之因素,包含柯尼(時已轉為熱帶低壓)及莫拉克衍生隨後生成的艾陶颱風,此外西南氣流也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圖片來源:彭啟明

颱風這樣多變的結果也增添預測的難度,颱風帶來的雨勢及災情往往在12到24小時內就產生相當大的變化,對於災害預警及防災而言,又增加了傳播及準備的困難,從這幾次的災害來看,都有這樣的問題存在。

莫拉克造成的極端降雨是全球暖化惹的禍嗎?(明日待續)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中科廢水 不排雲林了

摘錄自2009年9月8日聯合爆報導

中部科學園區位於彰化縣二林鎮的第4期工程,計畫將廢水引入濁水溪雲林縣境,引發雲林縣各界強烈反彈,立委張嘉郡等人昨天邀請中科管理局長楊文科舉辦說明會,他允諾廢水將排入彰化縣境,撤銷計畫排放濁水溪。

中科4期廢水原計畫排入彰化縣福興鄉舊濁水溪段後入海,因當地漁民反對,才擬改從雲林縣自強大橋北岸排入濁水溪;因濁水溪是沿線西螺、麥寮、二崙及崙背等鄉鎮農漁牧業主要引用水源,一旦排入廢水將嚴重破壞環境生態及民眾生計,引發地方反對聲浪。

縣長參選人張麗善說,中科4期位在彰化縣二林鎮,卻要將廢水排入雲林縣境濁水溪,十分不合理,相信沒有雲林人會同意;張嘉郡強調,經她與國科會、中科局等單位表達地方強烈反廢水決心,且不排除杯葛預算以維護雲林鄉親權益後,中科局終於同意順應民意,不再提出廢水排放濁水溪案,將以原排放彰化縣計畫為主。

楊文科也公開承諾,環評審查小組開會時,中科將不再提出4期廢水排入濁水溪雲林縣境計畫案,會以排放彰化縣原計畫為主。張嘉郡建議中科廢水排放,應採取高科技多元回收再利用,並輔導廠商以園區澆灌為主,朝向零排放為原則,徹底化解環保爭議。

Top

 
 
  台東漂流木沒樹根 疑盜伐嚴重 

摘錄自2009年9月7日中國時報台東報導

台東在風災過後,海岸線布滿數量驚人的漂流木,這次的漂流木屬於一級木的紅檜、扁柏、肖楠、櫸木、牛樟等珍貴大徑木,且幾乎都沒有樹頭,民眾指出,漂流木雖然經過河流沿途劇烈的碰撞,但樹根也不至於消失殆盡,許多一級漂流木外觀看似一塊切割完整的原木。

森林保育警察隊台東分隊指出,山老鼠的作業手法不斷翻新,早期會雇工將盜伐的木材切割小塊後,再背下山,現在許多山老鼠趁雨季快到時,砍伐靠近溪流的一級木,再到海邊撿拾出售牟利,盜伐仍是無可避免。森警隊說,有山老鼠砍伐林木後,直接向林務局檢舉,待林務局清運下山舉行拍賣會,再去競標,轉手獲利仍是高的嚇人。

台東環保聯盟召集人劉炯錫表示,其實台東山林中還有許多30年前,伐木殘存的木材,這次颱風的雨量實在太大,才將這些木材全都沖下山,有可能是這樣才會出現這麼多一級的漂流木。

Top

 
 
  6年3000億治水 錢哪去了

摘錄自2009年9月7日中時電子報報導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外界質疑台灣的治水防洪預算用到哪裡去了?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尚未公布的資料統計,這6年來,中央政府花在國土保安、監測資訊、通訊系統及防災的經費高達3000多億元,其中水利署就佔了近2/3。

立法院長王金平表示,6年編了高達3000億的防災相關經費,雖然不見得和這次莫拉克颱風災害有直接關係,但一定要檢討這筆錢如何運用。

根據這份資料,從2004年到2008年,經濟部、交通部、農委會、內政部、原民會等部會,從年度公務預算加上治水特別預算,就高達3000億。

交通部公路總局,在省道橋寮及危險路段防災上,特別預算也編了90億6千多元,公路養護計畫更高達490多億元。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秘書長徐嬋娟痛批,每次治水預算撥下來,就是「通通有獎」,這次災害,就是台灣歷來自作自受的整治惡果,事實證明,錢都被丟到水裡。

Top

 
 
  控制非二氧化碳污染物有助於遏止北極融冰帶來大規模洪災

摘譯自2009年9月4日ENS瑞士,日内瓦報導;張桂芳編譯;陳維婷審校

兩名科學家跨越格陵蘭島北部盆地部分融解的海冰搜集北極氣候相關資訊。攝於2009年7月25日。圖片由綠色和平組織提供。全球性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一份新的報告中指出,北極地區持續暖化可能會導致全球氣候變遷和引發波及全球1/4人口的洪災。

該報告發表於由世界氣象組織(WMO)主辦,在日內瓦舉行的世界氣候大會-3。2,000多名代表與會為全球氣候變遷預測系統架構進行商討。

根據一份同業審查的科學報告,過去幾十年來,北極的氣溫比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幾乎兩倍。該報告警告說,持續暖化的現象很可能會讓北極凍土中的溫室氣體釋放出來。

報告還警告說,北極海冰解凍加上格陵蘭和南極西部冰層的融化,截至2100年有可能導致全球海平面升高約1.2公尺(4英尺),較原先預期來得高。

科學家估計,導致21世紀全球暖化的排放物,有近50%是源於非二氧化碳污染物,包括黑炭、低濃度臭氧、甲烷和氮化合物。

黑碳的排放源來自焚燒森林、草原和作物殘餘物;生物能、動物糞便、烹飪、柴油引擎和燃煤發電站燃燒不完全所致。

黑碳是諸多造成每年160萬到180萬人因接觸室內空氣污染物而過早死亡的原因之一。而因接觸室外空氣污染物而致死的人數則有80萬人。

根據不同的研究人員表示,黑碳可能就氣候變遷短期内的影響比二氧化碳的暖化效應高了20%多到50%之譜。而遺留在冰雪上的黑碳排放物,包括在北極和青藏高原的喜馬拉雅山,其破壞性特別大。

對流層臭氧,包括近地表臭氧為一種主要的溫室氣體,不僅危害人體健康,更嚴重地破壞農作物和生態系。

另一項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所做的研究估計,美國5%的穀物產量受到地面臭氧的影響,並且截至2100年全球糧食產量可能會減少40%。

對流層臭氧存在於地表至海拔15公里處,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質與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溶劑等石化產品的排放物混合後,經陽光照射產生

研究人員估計,對流層臭氧的溫室效應可能是二氧化碳暖化效應的15%至20%。

不斷上升的缺氧海洋死區對於微弱並已近枯竭的魚類存量引發愈來愈多的關注。同時,氮化合物的排放物也因其人造施肥的效果而導致植被和生態系的變化。

 Top

 
 
  直擊! 地球日40周年「綠世代」大計

本報2009年9月8日美國華府訊,易俊宏、莫聞報導

1970 年起每年4月22日號召全球總動員的地球日活動,曾一度動員逾2億人,是全球年度環保盛事之一。為了迎接2010年將屆滿40周年的地球日,本報編採團隊於此地專訪「地球日網絡」(Earthday Network)副總裁Susan Bass,率先批露地球日40周年環境倡議大計。

迎接地球日40周年,地球日網絡將發起三波活動,首先於4月17-18日(六、日)發起「全球服務日」(Global Day of Service),期待能串聯全球數十億民眾成為永久的環保志願軍;緊接並在422當天,發起「全球行動日」(Global Day of Action),希望能號召民眾像世界各國政府施壓,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並促成政府在國內批准可望於年底達成的哥本哈根氣候協議。

而接續地球日之後的第一個週日(25日),則是Earth Day Sunday,地球日網絡要串聯華府、雪梨、倫敦、孟買、北京等36個城市共同發起環境教育活動,並強調這一世代對地球的承諾。

2009至2010的主題都是「綠世代」(Green Generation),呼籲每個人無論年齡、性別、種族、職業、族群,都要正視面對自己對環境的責任。在綠世代,強調「從每個人到學校企業全面改善環境,是所有人都要參與保護地球的行動;為的是給自己與孩子更好的未來,是全人類生活朝向更永續的轉捩點。」

Susan Bass表示,地球日40周年慶是該機構全力動員的盛事,總目標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加入環境志工行列、促成全球各地NGO之間更成熟的聯繫網絡,更重要的,是推動人們真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包括促成2012年以後、接續京都議定書的新氣候協議能獲得各國批准生效。

該機構除了理事會以及15位職員全力投入,也特別設立顧問理事會;在美國本地的串聯,包括「地方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ICLEI)、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國發展計畫署(UNDP)、世界銀行等官方/民間跨國機構。另結合美國退休者協會(AARP)、美國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各級學校、童軍團、各州政府等。國際在地串聯方面,則瞄準各國環保機構、城市首長等官方組織、企業、宗教團體、扶輪社與NGO組織。此外,地球日網絡也會邀請國會議員、宗教領袖、藝術家、運動員等,結合環境議題為地球日宣傳。

Susan Bass表示,得知台灣民間也計畫舉辦相關的環境教育推廣活動,非常興奮,希望有更多台灣民眾投入此一環保倡議行動。本報編採團隊也預計回台後辦理座談會,將第一手交流資訊與國內民眾分享,與各界研商國際串聯行動的可能。

Topp

 
  論壇:豪賭下的大騙局﹝下﹞

中科二林園區審查的觀察分析(下)

作者:黃怡婷(台灣生態學會志工)

騙局六、自稱開發有助地層下陷減緩

中科管理局於區委會第三次審查意見回覆資料,指出「本計畫於施工及營運期間均不抽用地下水,對該地區之地下水文水質將不會有負面影響;況且園區開發後,區內有多處台糖農場既有的地下水井將不再抽用地下水,將有助於減少當地地下水抽用量,就區域整體觀點而言,對地下水位的回升應會有正面助益」。

彰化縣98%自來水取自地下水,二林鎮的自來水更是百分之百取用地下水。但二林園區用水計畫初期與中期,皆由自來水公司提供每日4,800CMD的水量,既然二林地區的自來水皆抽自地下水,為何會有多餘的水量供應二林園區?可見二林園區間接使用大量地下水,卻把抽用地下水的責任丟給自來水公司承擔。
經濟部水利署的地層下陷資料庫顯示,2006年之後二林鎮已經成為最新且速度最快的地層沉陷中心。彰化地區於2006/10-2007/07期間的監測資料顯示,最大下陷速度8.4公分,地點位於二林鎮;同時下陷速率超過(3公分/年)之面積共計225.60平方公里。

二林園區承諾不使用地下水,卻間接使用自來水公司提供的自來水,難道真的不知道那些是地下水嗎?還是要推卸成為日後地層下陷元凶之責呢?

地層下陷淹水之苦
農業用水缺乏將導致地下水抽取更盛

二林園區中期用水,除了自來水公司4,800CMD以外,還要調撥集集攔河堰的農業用水量2,330CMD;後期若缺水嚴重將大量調撥農業用水,以滿足園區需水為優先。

為因應中期及後期須調撥農業用水,中科管理局與彰化農田水利會訂定「調度使用農業用水契約書」,內容指出在枯水期亦應穩定供水給中科管理局。但是集集攔河堰供水標的為彰雲地區之農業用水、雲林離島式工業區工業用水、雲林地區之公共給水;並沒有包括彰化二林園區的用水。

雲林縣政府於7/7與8/10兩次環評專案小組會議中,皆明確表達集集攔河堰與湖山水庫進行聯合供水,且供水計畫中並未納入中科四期的需水量,因此不贊成中科二林園區利用集集攔河堰的水。

枯水期缺水時,農民沒有水可以灌溉蔬稻米,被迫非法抽用地下水之情形,將導致二林鎮地層下陷速度加速惡化。中科勢必間接成為二林鎮地層下陷的幫兇。

彰化是台灣重要米倉 引自集集攔河堰的灌溉圳道

騙局七、宣稱廢水改排濁水溪為最佳方案

中科二林園區之所以未能依照行政院控管時程審查,最大原因在於廢水的排放問題。
彰化縣政府爭取中科四期所提出的二林基地開發企劃書中,提及因舊濁水溪嚴重汙染,建議以此方案規劃專管排放廢水,因此中科二林園區廢水排放方案,從審議之初就只有舊濁水溪一案(縣府提出的開發企劃書也僅有二林溪、區域排水與舊濁水溪三種方案)。

但是,在5/18彰化漁民進行抗爭後,縣政府態度驟然轉為不支持此方案,並提出排放點改往濁水溪的自強大橋下游,並宣稱此為最佳方案。

到底最佳方案為何?縣政府究竟支持何種方案?這種臨時轉變的方案、精神錯亂的態度,如何讓民眾安心?

改排方案汙染依舊

中科二林園區於環保署環評專案小組第二次延續會議審查時決議,針對廢水排放問題應召開放流水專家會議。在三次的專家會議中,與會專家指出中科排放的放流水標準水質,一定會造成沿海鹿港、福興、王功的牡蠣養殖產生有毒的綠牡蠣,顯示二林園區的廢水之毒性。

在彰化漁民抗爭後,中科管理局傾向從舊濁水溪改排至濁水溪。但改排濁水溪的影響範圍除了彰化縣,還有同為農業大縣的雲林縣。

雲林縣環保局代表反對廢水排至濁水溪,於環評第三、四次專案小組會議皆指出,濁水溪下游有高灘農作,出海口兩側有魚塭養殖等敏感因素。

符合放流水標準的有毒廢水,雖符合標準但問題依舊存在,改排只是造成另一個地方的農漁業汙染,並無法解決問題。更何況各項排放地點方案之比較,早應於規劃時期完成,而不是在環評會審查時,臨時加放新的排放方案,讓委員審查討論,顯示中科管理局的園區規劃,荒謬至極。

福興牡蠣養殖

廢水回收自給自足

多次環評會議中,中科不斷強調廢水處理符合國家標準,且比標準更嚴格。既然中科管理局認為廢水處理沒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百分之百回收,直接在二林園區內使用;用來養魚、種稻,供給園區自給自足,作為科學園區的榜樣,亦可減緩因改排而產生的地方政府及民眾間的對立。

台中基地內中科管理局旁水溝的冒泡廢水
台中基地內中科管理局旁水溝的冒泡廢水

騙局八、自稱VOCs可以移撥抵減

中科二林園區的環境影響說明書,明確指出VOCs(指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每年為1,593公噸。但經環評委員質疑後,卻在第二次初審會議中,改為每年1,093公噸。

彰化地區空氣品質惡劣,其中是懸浮微粒及臭氧量。中科管理局為解決VOCs空氣汙染問題,以紙上作業移撥其他縣市VOCs排放量進行抵減措施,包括距離25公里以外的台中縣台中園區600噸VOCs,以及雲林縣虎尾園區500噸VOCs,涉及三縣市的VOCs排放,真的有辦法可以確實抵減嗎?

既然VOCs可以收回,是否表示根本就不會有這麼高的排放量?在一次會議中就可以減少500公噸的排放量,估計的準確性如何令人信服?難道是先搶先贏的方式,先把量搶到之後再調撥給後續的中科五期使用?
此外,與空氣汙染息息相關的,即是廠商所使用的化合物,中科管理局採用由廠商自行申報的方式控管,對於廠商刻意隱瞞的化合物所產生的汙染,又將如何處理?這樣要如何保證,廠商可以確實公開所有資訊?

騙局九、自稱各項衝擊皆可解決

開發案在環評審查階段,目的就是要找出可能造成的各項衝擊與因應方案。無論是在區委會或是環評的審查會議上,委員皆曾對開發單位提出警告,除了前述水質與用水的問題外,還有人口與農業衝擊等,都必須詳實回答。但二林園區的審議過程中,許多衝擊中科管理局皆未詳細評估,卻僅列了解決的方法,因此答非所問及虛答的情形,比比皆是。

人口衝擊未曾評估

中科二林園區預計引入三萬人進入就業與居住,開發單位不斷提及中科進駐後如何帶動經濟發展,但針對三萬人進入後所產生的衝擊(只針對交通部分進行評估),包括需水量、廢水量、廢棄物、住宅、公共設施、科學園區特定區面積等卻未曾提及1,僅指出彰化縣政府為因應本案與未來其他的重大建設,擬定西南地區發展計畫,且以擴大都市計畫或新訂都市計畫的方式解決建設的衝擊,詳細都市計畫區的範圍、面積、使用分區等皆未說明2 ,尚會徵收多少農地亦未清楚說明,這樣沒有談到衝擊就提解決方案的做法,真的可以解決後續所產生的問題?還是只會引發更多的問題?

註1:中科台中基地設立時,提及「為避免中科園區周邊未來無限制開發,影響整體景觀及發展,並考慮計畫之一致性與周邊禁、限建問題,跨縣市的特定區計畫應提前規劃。」於台中基地91年核准籌設後決議擬定聯合都市計畫,為何同為科學園區二林園區不能像台中園區一樣審議時即提出都市計畫?

註2:台中園區331公頃,都市計畫範圍3100公頃;后里園區255公頃,都市計畫範圍1173公頃;二林園區635公頃,可見都市計畫範圍將更加可觀,因此更因及早評估擬定。

農業衝擊評估不全

彰化縣為農業大縣,中科二林園區的設置位置,已明顯違背農地資源空間規劃計畫所做的結論。2007年彰化縣政府在農委會的協助下,進行農地資源空間規劃計畫3,其中全彰化應繼續維持農業發展的地區,以二林鎮的面積最高,而農地釋出的優先區位中,二林鎮的面積為0,可見二林為農業適宜區。

有機的嫁接水梨 葡萄園

依據農委會台灣農地資訊系統查詢,本案基地周圍有重要蔬菜與稻米生產區,又農委會代表指出基地附近竹塘、西湖有農業生產專區,這些皆未在計畫中被評估。如此一來,基地周遭的農業將會有何衝擊?面臨何種汙染?農民又將如何因應?

註3:農地資源空間規劃計畫希望以策略規劃模式,成立在地、跨部門之農地資源空間規劃委員會,整合當地產官學界農業菁英意見,建構全縣農業發展願景,並藉由土地適宜性分析篩選最適農業發展地區、進行產業分析評估具發展潛力之產業類型及空間發展區位,以達成農地利用、釋出及管理共識,並建構後續推動之執行策略,以利整體農產業發展(農委會網站農業新聞,2008/03/17)。

二林鎮重要生產區分佈概況,資料來源:農委會台灣農地資訊系統
二林鎮重要生產區分佈概況;資料來源:農委會台灣農地資訊系統

此外,本案北側刻正進行萬興農地重劃,是農委會98年度預計辦理的農地重劃地區中面積最大者,也是重要施政計畫之一,亦為彰化縣政府所列的重大政策。卻因本案的設置,而被迫分期進行4 。但是中科管理局在區委會第六次專案小組審查,宣稱園區周邊之農地重劃區,並未因園區開發而減少其面積,明顯說謊。

註4: 萬興農地重劃之前規劃406公頃,為因應中科四期對農地重劃造成的衝擊,重新規劃,以彰148線以北102公頃先行規劃,彰148線以南地區等中科規劃道路台76與彰129線(新闢道路)規劃好再重新規劃。


萬興農地重劃區與中科二林園區相對位置圖;資料來源:修改自二林園區區委會第六次專案小組簡報資料

騙局十、過度膨脹此計畫對經濟的貢獻度

中科二林園區估計開發投資額約 1.2 兆,每年可創造 9,200 億營業額,新增 3 萬多個就業機會。但在歷次審查過程中,皆未曾針對因本案可能造成失業的農漁民數量,進行分析統計。

此外,區委會審查時,國科會代表明確指出,科學園區作業基金目前負債高達一千多億,尚不包括二林園區開發的五百多億負債。在景氣不佳的現在,政府一方面背負債務投入資金建設,一方面金援營運產生問題的廠商,所花的錢皆為納稅人的錢,況且高科技大廠針對銀行進行聯貸,亦為借錢開發的狀態,日後可否回收皆為未知。早在民國 96 年行政院即明確指示國科會在財務問題未解決前,全面暫緩開發科學園區,因此中科二林根本不該被列為國家重大建設。

試問這樣的投資計畫,僅為少數廠商獲益,公平正義在哪裡?國家既然說過暫緩開發,但現在又列為重大建設,國家所做過的承諾要如何取信於民?這個案子真的可以帶動國家的經濟發展嗎?還是只是把錢投入無底洞、讓失業率更加嚴重而已?

小結、歷史終將留下紀錄

總結以上,在水資源匱乏、糧食危機、金融危機、廢水汙染、全球氣候變遷種種問題下,在在顯示科學園區於目前的情勢下,設立可能面臨的問題;顯然這是一場豪賭,而賭的不只是二林的發展,還賭上了國家的農業政策、產業政策、水資源政策之衝擊,以及無法回復的農村景觀、環境與居民的健康。

中科二林園區區委會專案小組目前已審查結束,等待環評結論後提大會決議;環評程序亦將走到大會審查,正當 第七屆環評委員卸任前的最後一次環評大會為高雄人帶來令人欣喜結果的同時,中部地區正面臨許多重大開發案的挑戰。中部地區的天空,需要我們一同來維護,在本案越審越多次,問題越來越明確的情勢下,希望大家與我們一同監督環評會與區委會的審查,因為,歷史終將為他們所做的決定留下紀錄。


耗費許多社會成本的中科二林園區開發案
(左上開始彰化漁民、二林居民、雲林居民皆同聲反對)

Top

  論壇:「外面的愛心,我們感受不到!」

作者:李珊(媒體工作者)

八八水災過後3個星期,因工作之故有機會深入仍為孤島的高雄縣那瑪夏鄉,直昇機從旗山沿楠梓仙溪上溯,愈往中上游,青翠山頭變成黃土片片,大小碎石懸在陡峭山坡,小林崩坍規模更數倍於其他區域,大自然摧枯拉朽之勢令人悚然。從民權村一下機,滿地碎石的停機坪已昭告災區環境的艱困,二天的採訪中,行經多不勝數的泥濘便道,走訪了災情慘重的民族、民權村,目睹學校、公路被亂石土堆掩埋、橋樑沖落溪底、民族村幾乎全被吞沒的悽慘景象。

對照民族、民權的荒涼,最上游民生村的屋舍大多完好,但村民在水災3天期間飽受驚嚇的創傷非外人能想像。一位黝黑獵人還沒開始敘述受困經歷就頻頻拭淚,原來他和大腹便便的妻子、幼兒被暴漲溪水和土石流前後夾擊整整5天,水災夢魘讓他至今晚上難以成眠。一位鄉公所員工目睹村落集中區洪水沿著下水道孔蓋快速向上暴衝到一公尺高,街道兩旁的十多戶村民房舍遭洪水衝撞,村民怕水壓過大,紛紛敲破玻璃門窗,他則以怪手打破人孔蓋讓大水宣洩,再用怪手車疏散居民到高處,但自己一分鐘可達的住家卻被阻隔在湍急洪水外,對妻小安危心急如焚一整夜,...第一天晚上,幾位村民聞訊來到我們住處,傾吐二十多天來一肚子委屈,「秉燭夜談」到深夜。

我們不是死守家園

「最讓我們驚訝的是外面竟報導我們拒絕撤村,」鄒族知青周永泰說道,如果大家都撤下山了,家園怎麼辦?颱風已過,山上既無立即危險,為何不留下清理家園?許多人把太太小孩送下山,自己則留下和大家一起打拚,即便「半夜不敢一個人騎車,三不五時會聽到『轟』的巨響。」這十幾天和阿兵哥一起搶通道路、清理各處土石流,村民靠著互助,吃存糧、拔野菜來渡日。

「只要是在河邊50到100公尺的農作物都已全毀,四周地貌也面目全非,災後復建才是漫長的開始,」村民代表江明德表示,目前村民很需要知道政府提供什麼協助,但實情卻仍是「外面的資訊進不來,裡面的需求出不去」。

亟需溝通平台

他舉例,災後10天時他們聽廣播說外面捐獻的物資過剩,他們近千人卻在山上餓肚子,「還是馬總統來了以後,我們才有米吃。」災後第2、3週,政府救助金等措施紛紛出籠,但他們無法掌握清楚資訊,都聽說坐直昇機下山的村民才有種種「福利」,從政府發的到各收容中心、紅十字會等團體給的紅包,總共從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但留在山上的卻連急難救助金都沒有。

究竟有哪些單位提供哪些補助?對象是誰?補助到何時?因為道路電力中斷,只能靠發電機看電視,截至8月底,連民生村村長都說他的資訊來源很片面,不是山下親友口傳就是電視報導。而許多人農作物全毀無法採收銷售,政府對農損雖有補償,但手續曠日費時,手頭緊絀的村民無不望穿秋水!

資源分配不均

留守山區的鄉長,3星期來奔忙於搶通道路,協助國軍挖掘罹難者屍體,對鄉民的不平之鳴也能反映給縣政府,他語帶無奈地說,留在山上的村民在艱困中拚搏重建家園,不但打通3村落間的道路,聯外道路也逐步搶通,辛苦揮汗的結果卻備受冷落,難免令村民認為「政府這樣對待我們,是要逼我們下山嗎?」

其實,就短短二天觀察,不止是救助金資訊未透過適當管道傳遞到山區孤島,許多村民疑慮也欠溝通平台,第二天一早我訪問民生村村長時,直昇機從天空飛過,村長告訴我每天有關單位都會去勘查楠梓仙溪上游堰塞湖情況,但他不明白為何不趁早處理,「難道要等下一個颱風來讓它潰壩嗎?」村民提心吊膽,只好自力救濟,組隊前往探查。

事實上,第三天當我們回程下直昇機時,巧遇林務局和成大防災中心一行人正要進山區量測堰塞湖水體深度(水深則壓力大,潰壩危險性高),我隨即反映居民疑慮,成大防災中心主管表示,目前上游堰塞湖都有「溢流」現象,並非封閉壩體,因此無潰壩之虞,目前因重型機具無法進入引流,政府密切監控中,居民不用驚慌。像這樣的資訊若能充分傳達給災民,即可讓災民免於二度傷害。

至於更嚴肅的遷村問題,村民對也對外界或媒體認為「原住民不顧安危、執意死守家園」的刻板印象很無奈,民生一村旁山溝小野溪現已拓寬3倍,土石崩落岌岌可危,事實上,許多人經此大難,已在討論遷村問題了;但遷村事關重大,還是必須等安定下來後,全村充分討論,才知下一步怎麼走。

路斷了,愛心不能斷

面對迢迢重建之路,無論遷村與否的評估、就地重建的模式等,內容和過程將更複雜,需要更細緻的溝通、更有效的互動,目前看來,災難發生快一個月了,各重建單位的縱向橫向整合也應快速「搶通」,並建立有效率的溝通平台,讓政府的作為、提供災民的措施,民間的愛心也能到達交通中斷的鄉鎮,讓實質救助和精神慰藉落實到飽受苦難的災民。相信這不只是那瑪夏村民的心聲,也是許多道路中斷山區災民引頸期盼的甘霖。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呂苡榕•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