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1.1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水產出版社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苦勞網  

推薦瀏覽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蔬食抗暖化行動聯盟
洪雅書房  
地球公民協會  
GreenMap System Home綠色生活地圖  
www.inforain.org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台灣綠黨  
 
  2012增環境資源部 自然資源應以環保為重

 
【相關連結】

馬英九:環保署轉環境資源部 高山禁開公路

前瞻2007之保育政策:行政組織重組再造時 棲地保育如何邁步

國土計畫緩不濟急 國土復育先行

要永續環境 不要愛台十二建設
行政院組織再造將由現行的39個部門精簡為29個,並將之前掌理水、土、林及空氣等環境資源的部門整合,結合環境保護的普世價值成立「環境資源部」,2012年1月1日即將邁步開展新局面。

然而,執行者是否也能跟著更新心思意念呢?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說,如果執行者的心態和價值不是站在保護環境,沒有換個腦袋思考,「給再多武器也沒用」。環境資源部的成立,點燃了台灣國土復育的希望,其中不無憂心。

精采內文

 
  生物多樣性:流行V.S.永續?講求永續的生態新時尚

作者:郭叙吟(資深紡織服裝業工作者)

就經濟的影響而言,服裝是全球性價值超過五千億美元的高附加價值商品。過去十年,市場全球化與流行情報快速變化,導致流行的循環越來越迅速。加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廠商製造出便宜服飾的加持下,商品越來越便宜,更刺激消費者的渴望,讓流行時尚的變化更加快速,進而讓市場需求逐漸達到一種極限。

快速流行的趨勢,逼著製造商以及供應商,在更短的時間內製造出更多的服裝,而這種運作模式也影響了消費者。這種快速流行大受歡迎的現象,同時也意味著快速淘汰服飾的消費方式,往往在穿過幾次、甚至只穿過一次之後,即被捨棄。所以流行,也就形成一種固定的浪費。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廖靜蕙


海地強大的地震,幾乎震垮了整個國家。其實地震所造成的傷亡,不容忽視。美國地質調查所在近日的報告指出,2009年地震活動至少造成全球1,783人喪生。此次海地強震,台灣救難隊也在第一時間出發,準備投入救援,CNN盛誇台灣救難隊的專業與經驗,有利救災。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作者佛里曼訪台,發表熱平擠世界解方,綠色能源、能源分散管理為主要趨勢,而且越早展開,越有機會存活!

翻石鷸來自何方?去年現身台東,又飛回澳洲。台灣研究者發現了來自澳洲的鳥過客,水鳥研究寶貴紀錄水鳥旅程。保育成果是為當地帶來豐富的鳥類,看準賞鳥帶來的商機,具有國際級賞鳥聖地的嘉義縣政府推賞鳥地圖。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世界遺產巡禮:波斯帝國風雲錄(下)

作者:劉長政(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正當米提亞及新巴比倫帝國雙雙擴張勢力之際,蟄伏已久的波斯人也蓄勢待發。在西元前559年,波斯領袖居魯士二世(Cyrus II, 559~529BC)歷經數十年的征戰,征服了西亞諸地建立波斯帝國,西元前550年時,居魯士趁米提亞王國的內亂出兵消滅將之合併,建立了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王朝,成為伊朗高原的新統治者。

橫跨亞非的波斯帝國

西元前490年,波斯領袖大流士一世派大軍十萬、戰艦六百艘進軍希臘,不料在馬拉松戰役(Battle of Marathon)慘遭敗績。繼位的薛西斯一世(Xerxes I, 486~465BC)面臨小亞細亞和愛琴海東部的許多小島,紛紛脫離波斯的統治而加入以雅典為中心的提洛(Delos)同盟。

精采內文

  論壇:水庫 不是蓋來沖馬桶的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元旦連假,我老婆開心地飛回香港,和她許久不見的老友相聚。對她來說,香江比台北好吃好玩太多;且最重要的,她連上廁所都變得很輕鬆,不用再被老公逼著提洗衣廢水沖馬桶。

提洗衣水沖馬桶,這當然不是我發明來虐待老婆招術,個人內心裏其實也希望台北的馬桶和香港一樣,都是用海水來沖穢物,大可省去許多我與老婆鬥嘴的時間。然而,根據自來水公司的統計(*1),台灣家庭裏最主要的用水,排名第一就是沖馬桶,佔每日用水的28%;而若以每人每天上四至五次廁所累計下來,每個人一年光是沖馬桶的水量,足足可裝滿一輛油罐車!對於每天得浪費35罐2公升裝寶特瓶的清水在馬桶裏,這樣的數據實在讓我無法忍受。

精采內文

 
 
 
2012增環境資源部 自然資源應以環保為重

學者:執行者思維不升級 換湯不換藥

本報2010年1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呂苡榕報導

12日立法院休會前通過了行政院組織再造法,2012年1月1日開始,行政院下轄部會局處機關,將由現行的39個精簡為29個,公務人員也將減少近萬人。其中研考會、經建會將合併為國家發展委員會,另外新設環境資源部與農業部等單位。對此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未來環境資源部的組織核心理念與價值必須定位清楚,才能真正整合環境保護與自然資源。

環境資源部的構想源於水、土、林及空氣等環境資源分別由不同部會掌理,在跨部會的協商方面往往遭遇困難。因此成立環境資源部,將林務局、水利署和國家公園管理處等不同單位納入,方便未來橫向協商。

李根政表示,整體而言這樣的部會改組是件好事,從前放在經濟部底下的水利署現在歸到環境資源部,那麼水利署就不會只是為工業尋找水源,而是就環境資源方面來進行水資源保育。加上河川局也被納入,幾個與水資源相關的機關能夠被整合,未來有機會從河川源頭進行流域管理。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則指出,環境資源部能夠解決目前環境保護與自然資源兩部分分開的問題,但這並不代表環境就沒事了。目前環境基本法中許多好的法令都沒有執行,例如對環境資源進行調查,並且資訊公開, 讓民眾了解住家附近的環境資訊,以及能不能開發,這樣才不會有飯店蓋在行水區上後來只得就地合法的問題。

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也認為,組織再造對於體制來說是加分,但這是硬體的部分。環境的問題並不在於環保署或者環境資源部,而在於軟體,也就是執行者本身的心態和價值。現行的環保署,根本沒有執行環境保護的功能,反而像是「清道夫」,站在工程的思維為企業解決環境問題。

廖本全也擔心,如果執行者的心態和價值不是站在保護環境,而是為企業做清道夫,未來環境資源部全力擴大之後,也許只會造成更多的不公平。「如果沒有換個腦袋,給再多武器也沒用」。李根政也表示,組織必須確定它的核心理念與價值,否則再高的層級也只是換湯不換藥。

另外潘翰聲也期許,新成立的國家發展委員會,能夠做為一個規劃國家發展方向的上位單位,同時進行跨部會的整合。而這樣的單位更應該加強資訊公開和民眾參與,讓公民能夠從源頭監督工程與開發案,例如蘇花高這類案子,能夠從源頭監督,不用拖到環評才擋。

體制上的精簡以提高效能,對整體制度的確有加分,但未來做為如何,還需執事的軟體部分,能夠調整心態與理念。

Top

 
  生物多樣性:流行V.S.永續?講求永續的生態新時尚

作者:郭叙吟(資深紡織服裝業工作者)

就經濟的影響而言,服裝是全球性價值超過五千億美元的高附加價值商品。過去十年,市場全球化與流行情報快速變化,導致流行的循環越來越迅速。加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廠商製造出便宜服飾的加持下,商品越來越便宜,更刺激消費者的渴望,讓流行時尚的變化更加快速,進而讓市場需求逐漸達到一種極限。

快速流行的趨勢,逼著製造商以及供應商,在更短的時間內製造出更多的服裝,而這種運作模式也影響了消費者。這種快速流行大受歡迎的現象,同時也意味著快速淘汰服飾的消費方式,往往在穿過幾次、甚至只穿過一次之後,即被捨棄。所以流行,也就形成一種固定的浪費。

另類的流行

長久以來,業界一直迴避這些問題。直到最近,在大型服飾品牌的帶動「環保、永續」的議題,與消費者的道德意識迅速高漲下,這些問題才開始被正視,「永續流行、生態時尚」已經逐漸成為趨勢。不僅戶外活動運動品牌大力推動,部分精品界也開始支持。例如台灣所舉辦的第一屆學學獎,跨產業、設計界等,鼓動「環保時尚」的各種實踐,其所展現的是在生活、藝術、時尚、食物與建築的生態友善,與對環境保護的態度。

這讓人想起2009年初舉辦的紐約時裝週,其與「地球宣言(Earth Pledge)」合作所匯集世界頂尖設計師的創作,不僅展現出業界時尚環保的替代方案,並教育消費者不影響設計師夢想的前題下,環保時尚方案也可以被納入服裝產品中。從倫敦到洛杉磯,從巴黎到米蘭,同樣議題也持續被關注。

「地球宣言(Earth Pledge)」創始於1991年,是與私人機構合作發展永續性計畫的非營利性組織;該組織致力於協助提升永續生活品質,讓人們得以在繁榮與健康的環境中生活與工作。其在2005年所推出FutureFashion宣言,旨在推廣使用可再生、可重複使用且無污染的材料和生產方法。其圖書館更有超過600種永續性材質所發展出來的獨特資訊可供查詢;涵蓋最原始的纖維來源到染整後加工,包括採低環境衝擊方式取得天然纖維的紡織品,可再生和回收再利用的人造纖維材質等。

舉例來說,在原料部分雖然很多人推廣「有機棉」以解決大量農藥使用的問題,但種植棉花所需使用到的土地和大量的灌溉用水,都受到不少批評;館藏資料即建議以「替代性植物纖維」來取代,像蘆葦、馬尼拉麻、椰纖維等。這些植物並非來自於農業生產,且區域性少量生產,亦對社區友貢獻而較具永續性。另外,像聚酯這樣來自於石化原料的合成纖維被認為很不環保,但如果是用回收的再生聚酯或消費過的寶特瓶等廢棄物作為原料,則被認為是比天然纖維還要對環境友善。除了以上我們所熟知的纖維外,它也另外建議像海藻、蘆薈、香蕉、椰殼等目前未被市場重視的原料。

當然,製程的創新技術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課題。染色過程所使用的偶氮性染料已被確認可能致癌且不能自然分解,因此有無氮染料的技術;另外亦有強調可生物降解的染劑、無氯漂白、無重金屬或天然染料等產品。製程呢?當然也可以對環境友善些,調整染浴比、水的循環再利用、廢水的回收再利用等。功能性加工就更多了,防蟎抗菌、防水抗污、濕式貼合加工、耐水壓等等,都需要創新科技。

透過創新技術與資源再利用,永續性設計是可以實現的,而且產品品質和功能性範圍不需要妥協。地球宣言的目標也在於支持該產業在過渡到可永續的解決方案,並有組織地直接面對農民,在公平貿易架構下銷售有機過渡棉花;並正發展一套明確可比較計算服裝衝擊的方法,如與碳足跡分析,期望提供給設計師完整可利用的材料範圍。

環保是一門好生意

不過即便如此,消費者也不可能馬上改變消費型態、完全免除追求流行的慾望,所以必須找出減少製造端與消費端無謂浪費的方法。Interfact就提到要用「科技的方法」的概念,就是將科技應用在新的製造流程上。

特殊科技應用讓布料機能或外觀上的改變,例如快乾和撥水性的功能已經不稀奇,還有防污、抗靜電等特性的產品;最近奈米技術也應用在服裝上,新科技「NanoTex」表面的奈米科技保護塗層以及透過電漿處理,據說可以延長衣服壽命,減少能源消耗量;而令人最期待的是微生物抑制處理、自我清潔的科技應用,因此還能讓不喜歡洗衣服的人有藉口!這些應用不僅帶給消費者全新的感覺,還可以提高產品的價值及壽命。

透過奈米技術使每根纖維都具有撥水性,可保持布料的天然柔軟度及自然呼吸,為衣物提供更好的防護,延長衣物壽命(圖片來源:Nano-Tex.)

從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做起

我們穿的每件衣服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在來到你的衣櫥前,它已往來千里。服飾的材料、組成來自許多個國家,加上從纖維、布料到服裝成品之間的運送,再歷經消費者的使用洗滌,而後掩埋焚燒或回收再利用;整個生命週期對環境產生很大的影響。曾有歐美研究指出,服裝清潔比生產耗費兩倍的能源需求;也就是說三分之二的碳足跡產生於服裝生產後的消費者擁有的洗衣、整燙和烘乾階段。

舊衣回收也是環保的一種方式。人們丟棄不同型態的紡織品,如舊衣物或布料。而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在2005年推出了服裝回收計劃。邀請其客戶將破舊的衣服送回,舊衣服再被重新製作成布料和新衣服,而形成所謂的「封閉式循環」。在成衣的製作過程中,從織布廠到剪裁的地板上堆滿各種紡織廢棄物,而這些也都成為回收再生重要的原料。

所以生態時尚到底是什麼呢?即是在產品設計中納入環境的概念和特色,例如採用天然有機材料或手工染色的服裝,可展現對自然保育的概念;如何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減少污染,都是很有用且有趣的改變。設計師、服裝製造者都參與科技應用,統整新設計概念與科技,即可能幫助我們保護地球。透過發展生態友好的產品,我們可以證明此種風格和永續性可以並存──創造市場需求並改善我們的環境和健康。

相關連結:

延伸閱讀:

Top

 
 
2009年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數達1783人

摘譯自2010年1月13日,ENS美國,維吉尼亞,雷斯頓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13日發布一份報告指出,2009年地震活動至少造成全球1,783人喪生。

2009年12月7日至2010年1月5日期間所發生的地震(照片由美國地質調查局提供)

當年度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9月30日發生在印尼蘇門答臘,規模達到7.5級,造成1,117人死亡。此數據經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確認。

2009年地震相關的死亡數字遠少於2008年的88,000人,乃因2008年5月12日發生於中國四川,規模達7.9級的嚴重地震所造成大量的死亡人數。

2009年最強烈的地震規模達到8.1級,於9月29日發生於薩摩亞群島區域。此地震引發的海嘯於美屬薩摩亞、薩摩亞及東加王國造成192人死亡。

在西半球,規模6.3的地震在4月6日襲擊義大利部的中世紀城市阿奎拉(L'Aquila),致使295人失去性命。中

整體而論,地震在2009年共在4大洲15個國家奪走民眾生命,包括阿富汗、不丹、中國、哥斯大黎加、希臘、印尼、義大利、哈塞克、宏都拉斯、日本、馬拉威、薩摩亞、南非、東加,以及美屬薩摩亞。

地震另於其它11個國家造成傷者,包括美國本土。5月2日發生在洛杉磯規模4.4的地震,造成1人受傷。

2009年亦是南亞海嘯5周年,當年12月26日的蘇門答臘-安達曼地震規模達9.1,並引發海嘯,共造成227,898人死亡,為有史以來因地震死亡第4多的事件,並是因海嘯導致死亡人數最高的一次。

美國地質調查局並在此地震後,改進地震通報與應變能力。改善作為包括於加勒比海週遭增加9個即時地震測站,該地區是美國南方邊界附近,易遭受地震與海嘯的侵襲的區域。

美國地質調查估計,全球每年會發生數百萬次地震,大多數因發生在偏遠地區,或是規模非常小,而未被測得,

平均而言,每年規模7.0或以上的地震僅有18起。

在2009年,有17起地震達到規模7.0或以上,有1起規模超過8.0。2008年則僅有12起地震規模超過7.0,且無8.0以上地震。

完整的2009年地震統計資料,可於網站上查閱。

Top

 
 
  CNN:台灣救難隊的專業與經驗 有利救援海地震災

摘錄自2010年1月15日中央廣播電台報導

海地強震災情慘重,台灣救難隊也在第一時間,搭乘專機前往海地救災,引起國際關注,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台灣救難隊已在第一時間出發,準備投入救援。

CNN指出,台灣救援團隊準備很多救援設備,包括23名救難隊員、2隻救難犬以及紅外線和熱影像、生命探測器、聲音監聽裝置,還有破壞機具等,以求能儘快找到深陷瓦礫堆底下生還者的蹤影。也由於當地通訊中斷,已準備好利用海事衛星天線進行通聯。

CNN記者科倫指出,這些隊員是這行的菁英,他們的專業與經驗,在抵達海地之後,會有利於救援;台灣對地震並不陌生,他們每年會遇到2、3個強震,所以這些隊員一抵達就可展開工作。

Top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佛里曼:綠色能源未來趨勢

本報2010年1月15日台北訊,記者葉人豪報導

「或許環保將是下一個最興盛的產業」曾經獲得三座普立茲新聞獎,被譽為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新聞領袖湯馬斯.佛里曼在「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觀點論壇」上如是表示。此論壇由遠見雜誌所主辦,12日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展開,包括環保署長沈世宏、台北縣縣長周錫瑋、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以及飛利浦大中華區執行官孔祥輝皆現身會場。論壇由《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擔任主持人,副總統蕭萬長致詞中表示,人類不重視大自然,就會被大自然反撲;政府應從IT(資訊科技)產業轉型為ET(能源科技)產業。

佛里曼在演講中提到:「台灣是我最喜歡的國家,因為這裡只有兩千多萬人,自然能源缺乏,但卻能創造世界首屈一指的外匯存底。這不是靠石油等能源,而是依靠人民的腦力。」他認為現在全球正在面臨著又熱、又平、又擠的全面性影響,哪一個國家能夠率先步入綠色革命,就有愈高的機率存活。

新能源必須便宜、乾淨、充沛

佛里曼首先提到目前全球有五個首要問題是必須趕快解決的,分別是:

  1. 能源及自然資源的供需失衡

  2. 產油國獨裁

  3. 失控的氣候變遷

  4. 能源匱乏

  5. 生物多樣性消失

而如何解決這五大挑戰的關鍵就在於誰能找到一種既便宜、又乾淨、且充沛供應的能源,答案就是「綠色能源」。因此,ET將是未來的趨勢,因為在綠色革命的過程中,如果不選擇改變,那就準備退場。

但佛里曼認為綠能革命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找出真正的危險,但又不讓人覺得這些困難是難以克服的,這樣人們才能在危急的同時找出可能的機會,而重點是強調現在就可以改變。當大家不再談論綠色革命時,就表示我們達到了綠色革命;我們必須下定決心,不環保就活不下去。

價值創造需求 需求決定價格

在IT產業的時代,可以因為資訊設備的購入而迅速提升效能,就如同將打字機換成電腦一樣,只要願意花錢,便可以馬上改變人們的生活;反觀ET產業,當我們將一般日光燈管換成LED燈管之後,燈還是燈,似乎沒什麼改變。那麼,它的價值在哪裡?佛里曼舉手機為例,新型手機提供更多功能而增加購買率,並能量產。需求量愈高,手機的價格就愈低;反觀綠能科技的相關產品,當產品需求量提高的時候,它的價值並不會因為量產而降低,反而更受到重視。

佛里曼再從價格提到政府的施政,他認為如不徵收石油稅及碳稅,無法刺激綠色能源的需求。現在電力需求量愈高,電力公司就藉由賣更多的電賺錢,但未來的思考應該是在自家放置能源生產設備(如太陽能電板),然後將多餘的電力回賣給電力公司,電力公司再將這些電力轉投資,賺更多的錢。

改革 引發綠色創意

他也提到,民主國家的困境就是無法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如果美國變成中國「一天」,只要一天就好,那麼政府便可以用強勢的手段強定法規,而這時候綠色的創意將立即出現。

而在論壇中,環保署長沈世宏提到目前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政府如何提高稅率,而又不會造成民眾的反感?佛里曼回應,政策的實施必須稅收中立,在人民薪水減少的同時,政府必須提供更多生活上的支持,才能達到平衡。他指出目前台灣的問題就是缺乏大規模的綠能建設。這些綠能建設短期看來是高成本的投資,但如果將時間拉長、規模放大,那麼成本便會降低。他認為丹麥的高電價、高油價,以及城市使用的「集中供熱系統」就是很好的例子。主持人高希均也認為價格提高的所得應該要拿到相關設施來運用,才能達到綠色革命的效果。

佛里曼在會議最後提出了給台灣的三個建言:第一、在扁平化的社會中,你不做別人也會做。做與不做,你怎麼選擇?。第二、吸引知識工作者的重要條件,就是需要有好的環境,就像是矽谷位於加州同樣的道理。第三、台灣有好的創意、有好的條件,因為人民就是最好的再生能源。至於要花多久時間改變?時間是足夠的,但必須從現在開始。

Top

 
 
  去年現身台東 翻石鷸飛回澳洲

摘錄自2010年1月15日自由時報台東報導

東海大學台灣水鳥研究群高級繫放員蔣忠祐表示,澳洲水鳥研究者去年執行新計畫,4月21日為6隻翻石鷸繫上足旗、金屬環等傳統設備,並加繫衛星定位紀錄器,從距台灣8000公里外東南澳野放,希望透過GPS儀器自動定位及紀錄翻石鷸過境路線,取得比傳統足旗觀察更精確的路徑。這是澳洲的水鳥研究者首次運用在翻石鷸遷徙路線研究上,更是台灣首次發現水鳥帶著衛星定位儲存器過境的紀錄。

他說,自去年5月台東鳥友在太平溪發現並拍攝編號「9Y」的遷徙性水鳥翻石鷸後,歷經8個月,澳洲的研究者最近向他通報已成功回收,並取下儲存器裡的晶片送往英國判讀數位資料,如果晶片未受損,將可精確比對出牠的世界旅行路線。

蔣忠祐說,同時繫放且被回收的還有3隻,很可能都是台灣的過客,但只有「9Y」被目擊及拍下過境影像,對澳洲研究者是很寶貴的記錄。

Top

 
 
  全球商機逾50億 嘉義縣府推賞鳥地圖

摘錄自2010年1月15日自由時報嘉義報導

嘉縣從濱海、平原到山林,鳥類生態豐富、多元,被譽為國際級賞鳥聖地。野鳥學會常務監事陳建樺便推薦嘉義縣的濱海公路,該處賞鳥點有環繞鰲鼓濕地堤防道路、觀海樓周圍、東石大橋兩側賞鳥步道、台17線公路布袋段廢鹽田區、好美里保護區及各地池塘;其中,鰲鼓西堤與北堤適合下午賞鳥,更是觀察魚鷹、裏海燕鷗俯衝抓魚的絕佳地點。

除濱海有世界級濕地生態、吸引數百種鳥類外,阿里山國家風景區也是賞鳥人士的最愛,區內全年都適合賞鳥,不過,以每年12月開始的花季到隔年5月鳥況最好,最佳觀賞點則在沼平公園、梅園、櫻花區及工作站附近。

嘉義縣綠化保育科長鄭永華強調,全球賞鳥商機年估算逾50億元,但台灣並不重視,嘉縣擁有山海平原絕佳賞鳥條件,可好好運用,縣府將主動出擊,籲請旅行社將嘉義賞鳥生態遊列入旅遊一環,縣府會全力支援。

Top

 
  世界遺產巡禮:波斯帝國風雲錄(下)

作者:劉長政(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正當米提亞及新巴比倫帝國雙雙擴張勢力之際,蟄伏已久的波斯人也蓄勢待發。在西元前559年,波斯領袖居魯士二世(Cyrus II, 559~529BC)歷經數十年的征戰,征服了西亞諸地建立波斯帝國,西元前550年時,居魯士趁米提亞王國的內亂出兵消滅將之合併,建立了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王朝,成為伊朗高原的新統治者。

橫跨亞非的波斯帝國

西元前490年,波斯領袖大流士一世派大軍十萬、戰艦六百艘進軍希臘,不料在馬拉松戰役(Battle of Marathon)慘遭敗績。繼位的薛西斯一世(Xerxes I, 486~465BC)面臨小亞細亞和愛琴海東部的許多小島,紛紛脫離波斯的統治而加入以雅典為中心的提洛(Delos)同盟。

西元前481年,薛西斯一世派出龐大的波斯軍隊赫然出現在希臘北部色薩利(Thessaly)地區,在此危及存亡的關頭,英勇的軍事城邦斯巴達(Sparta)被推為希臘聯軍的軍事領袖,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Leonidas)奉命率一支小軍團去防守連接色薩利和希臘南部省分的道路,這條道路位於巍峨的高山與大海之間,易守難攻。李奧尼達指揮勇猛的斯巴達士兵以寡擊眾、浴血奮戰,成功阻擋了波斯大軍前進的步伐,但叛徒埃非阿爾蒂斯(Ephialtes)引導一支波斯軍隊,沿梅里斯(Malis)附近的小路穿越山隘,深入到李奧尼達的後方從腹背發起攻擊,雙方在溫泉關(Warm Wells)附近德摩比勒(Thermopylae)展開血戰,李奧尼達和斯巴達士兵全部陣亡。

溫泉關的失手使波斯大軍得以長驅直入,希臘的大部分地區相繼陷落,波斯人氣勢洶洶地朝雅典挺進,攻佔了雅典衛城並將其夷為平地,雅典人扶老攜幼逃往薩拉米斯島(Salamis)。

波希戰爭落幕

到了波斯繼位者阿爾塔薛西斯一世(Artaxerxes I, 465~424BC)政風轉為清明,為了結束波希戰爭,遂於西元前449年與雅典締結了卡利亞斯和約(The Treaty of Callias)。到了西元前386年,希臘已落到簽訂安大奇達斯和約(The Treaty of Antalcidas)將小亞細亞的殖民地和賽普勒斯(Cyprus)獻給波斯的地步。但波斯的軍力已一蹶不振,在西元前399年失去了埃及領土後,稱雄一時的波斯帝國國勢日衰,漸漸被迫放棄對小亞細亞的統治,值此,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崛起,開啟歷史的新頁。

波斯領袖居魯士的紀念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波斯文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希臘Greece

伊朗Iran

名字:雅典衛城Acropolis, Athens
區域:歐洲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i) (ii) (iii) (iv) (vi)
列入遺產時間1987
遺產概述:雅典衛城顯示著希臘一千多年繁榮的文明、神話和宗教,包含了古希臘藝術的四個最偉大的傑作帕德嫩神殿廟、通廊、厄瑞克席翁神殿和雅典娜勝利女神殿,因此它被認為是世界傳統思想的象徵。

名字:比索頓Bisotun
區域:亞洲及太平洋地區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ii) (iii)
列入遺產時間2006
遺產概述:比索頓保存了古伊朗歷史上的重要階段如米底亞、阿契美尼、薩珊及伊兒汗的遺跡。特別是西元前521年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在登基時完成的淺浮雕及楔形銘文,這是唯一一件記錄大流士重建阿契美尼王朝的紀念碑文,也見證了波斯帝國境內碑銘藝術的發展與書寫間的交流與相互影響。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名字:維伊納考古遺址Archaeological Site of Vergina
區域:歐洲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i) (iii)
列入遺產時間1996
遺產概述:艾加伊城遺跡於19世紀時被發現,在當時是馬其頓王國的第一個首都,靠近希臘北部的韋爾吉納。其中最重要的遺蹟是一個以幾近奢侈的方式,用馬賽克及泥灰裝飾的宮殿,以及擁有300多座古墳的公墓,令人驚奇的是,這其中還包含可以追朔到西元前11世紀的古墓。在大公墓中有一個皇家墓穴,認定為飛利浦二世的葬身之所。

名字:帕薩爾加德Pasargadae
區域:亞洲及太平洋地區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i) (ii) (iii) (iv)
列入遺產時間2004
遺產概述:帕薩爾加德建於西元前六世紀,為波斯人的故鄉、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座都城,其出自於統治波斯的偉大君王-居魯士二世之手。帕薩爾加德為西亞最初的多文化帝國之都,涵概範圍從東地中海、埃及一直到印度河流域,其尊重不同種族與文化的理念被視為世界之先驅。這種理念顯見於風格迥異的阿契美尼德建築上。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名字:提洛Delos
區域:歐洲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ii) (iii) (iv) (vi)
列入遺產時間1990
遺產概述:阿波羅的神殿吸引朝聖者從希臘各地慕名而來,除此之外提洛島也是個繁榮的貿易港。從西元前3000年到古基督教時代,這個島在愛琴海世界也曾有過輝煌的文明,也因著提洛島的特殊的遼闊與富饒性,所以它也是地中海區一個巨大的世界性港口。

名字:柏賽波利斯Persepolis
區域:亞洲及太平洋地區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i) (iii) (vi)
列入遺產時間1979
遺產概述:這座由大流士一世建於西元前518年的古代城市-波賽波利斯,為阿契美尼德王朝之都城。其宏偉壯觀的宮殿遺跡群建於半人工半天然之基台上,而靈感則源自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此古城遺址對了解古波斯帝國而言頗具考古研究價值。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本文與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合作刊載。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Top

  論壇:水庫 不是蓋來沖馬桶的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元旦連假,我老婆開心地飛回香港,和她許久不見的老友相聚。對她來說,香江比台北好吃好玩太多;且最重要的,她連上廁所都變得很輕鬆,不用再被老公逼著提洗衣廢水沖馬桶。

提洗衣水沖馬桶,這當然不是我發明來虐待老婆招術,個人內心裏其實也希望台北的馬桶和香港一樣,都是用海水來沖穢物,大可省去許多我與老婆鬥嘴的時間。然而,根據自來水公司的統計(*1),台灣家庭裏最主要的用水,排名第一就是沖馬桶,佔每日用水的28%;而若以每人每天上四至五次廁所累計下來,每個人一年光是沖馬桶的水量,足足可裝滿一輛油罐車!對於每天得浪費35罐2公升裝寶特瓶的清水在馬桶裏,這樣的數據實在讓我無法忍受。

減少耗水 從減少沖廁水著手

減少馬桶用水的方式很多,像放寶特瓶在水箱內,或是改用省水的手把都是方法。不過,我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台「馬桶洗衣機」,也促使我兩個月前添購洗衣機時,考量的重點除了省電省水外,還外加上要讓洗衣廢水易於回收。因為即使我的洗衣機不像馬桶洗衣機,能裝在馬桶上直接儲水沖馬桶,但洗衣後所產生的廢水,總是可以利用其他方法回收利用吧。

和沖廁水相較,洗衣用水約佔家庭用水的22%,為台灣人排名第二的每日用水項目,但這是以每公斤衣物使用38公升的舊機型計算。我所新買的滾桶洗衣機,每公斤用水只要8.8公升,本身已大幅減少用水,但每洗一次仍會產生近90公升的廢水。

於是,除了洗衣機外,我還多買了三個桶子,打算只要洗衣機一開始排水,我就先把廢水裝在桶子裏,之後再拿來沖廁所。實行之後除了每三天要提一次水,對我生活品質沒有造成太大影響,而隨著這幾天天氣轉冷,擺在廁所裏的幾個水桶,也可盛接蓮蓬頭出來還沒變熱的洗澡水,也能再次減少淋浴時的用水量。

歷經了兩個月嘗試,上個月水單下來,我和我老婆在過去兩個月的每日的人均用水量,大約只有93公升,遠低於馬英九總統日前宣誓的250公升(*3)上限,總算是對自己有了交代。

台北人耗水 全球第二

當然,台灣不是唯一拿自來水沖馬桶的國家,但由於台灣的水價太過便宜,幾乎只有瑞士日內瓦的1/10、巴西聖保羅的1/2、或香港的3/4,也使得關於水的諸多議題,始終沒有受到民眾的重視。

也因此,導致台北市成為全球主要城市裏,排名第二浪費水的城市。

根據國際水協會(IWA)在2008年所發佈的報告(*2),在水協成員國所屬的一百多個城市當中,光是住宅與辦公室的耗水量部份,台北市的居民平均每天會用掉352公升的水,僅次於以色列的耶路撒冷;這比愛乾淨的東京市民還多111公升,更是全球每日人均用水量170公升的兩倍。

如此不光采的數據,即便是台北市的前任市長馬英九,在任內提出了每人每日245公升上限的政策,仍無法阻止台北人浪費水。就算是國內自己的統計,台北市每日人均用水也達335公升,比全灣平均261公升高出74公升,等同每天多用了37罐保特瓶裝的水。

多利用灰水 減少水足跡

當然除了回收洗衣廢水沖馬桶外,我家本身並不開伙、家裏也沒有浴缸、水龍頭也都裝了省水器,用到水的地方比一般家庭來得少。而我現在則還在尋找,可以用來盛接淋浴用水的水盆,讓這些學理上稱「中水」或「灰水」的水資源,可以再次的利用。

在台灣,除了少數的綠建築,能採用回收的雨水沖馬桶之外,大部份仍然是使用自來水來沖馬桶。也就是說,沖馬桶的水與我們每日煮沸喝的水,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經由水源保護區進到水庫,再經由淨水廠處理過後送到我們家裏。我們在水價裏付出了水源地保護費,付出了淨水的基本費,結果卻有三分之一每天只在一眨眼的工夫,全沖到下水道去。

如果我們仍習以為常,繼續使用水庫流出的好水來沖廁所,則不論總統召開再多抗旱會議,或是再繼續蓋更多水庫,仍無法洗刷台灣人浪費水的惡名。或許不是每台洗衣機都能回收水,也不一定每棟建築都可以加裝收集雨水的設備,但只要大家嘗試回收用過的水來沖馬桶,我相信對於減輕旱象甚或是減緩暖化衝擊,一定都會有助益的。

※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之「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葉人豪、潘佳修‧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