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2.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水產出版社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破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台灣立報  

推薦瀏覽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六足王國:台灣昆蟲
Grist Magazine  
地球憲章總部(Earth Charter Initiative)  
蔬食抗暖化行動聯盟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海洋台灣

台灣地球日  

 
  大度攔河堰環評範疇界定:健康風險評估要納入

大度攔河演堰位置圖。資源來源: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

【相關連結】

中科四期二林園區環評再審 再爆「水」爭議

國光石化環評大會結論進二階環評 引爆石化產業未來的論戰

救中華白海豚 阻建大度攔河堰

大肚溪建攔河堰 風沙恐更大
預計提供國光石化、中科二林園區、大城工業區水源的「大度攔河堰」,經2009年11月初審決議進入二階環評,環保署於週五(29)日召開「大度攔河堰工程計畫」範疇界定會議,討論替代方案與「範疇界定指引表」。由於攔河堰恐加劇濁水溪河床揚塵問題,決議未來應將健康風險納入審查範疇。 

另環保團體質疑中區水資源局在程序上有問題,且替代方案應該由未來使用的開發單位自行負擔,不該在此次會議上討論。但主席堅持進行範疇界定,短短三個多小時內便完成第一次會議。

精采內文 

 
 
  溼地日:夾縫中的溼地-台灣對待濕地的錯亂現象

作者:謝雯凱

2010年溼地日國際主題為「Caring for wetlands - an answer to climate change」(守護濕地是氣候變遷的解方)。減緩全球暖化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而具備匯碳功能的溼地,越來越顯得重要。台灣的溼地表現又如何呢?在討論這個主題前,我們必須正視長久以來台灣濕地面臨的挑戰。幾十年前,台灣地方政府放任將垃圾傾倒於河川、溼地旁,而工業污染水源,導致溼地污染,卻鮮少有人關注。民生報地方新聞中心曾於1998年策畫出版了一本《台灣沿海濕地調查》專書,針對台灣沿海濕地的現狀與問題做了詳細的調查報導,發現土地開發與污染是最大的問題。而十多年後,台灣的溼地又面臨什麼問題呢?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2009年的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環境受創,居民流離失所。位於屏東的八搖部落坐困走山危機,卻乏人關心。八瑤部落,是滿州鄉唯一的原住民部落,但滿洲鄉並不是原住民鄉鎮,所以長久以來居於弱勢,部落獲得的外界援助相當稀少。氣候變遷,世界各地飽受自然、人為災害。持續三年多嚴重缺雨,敘利亞東北部農業受損,深受旱災與飢荒之害。當地居民說,由於缺乏替代的經濟來源且政府反映失當,使得災情仍在惡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則在海地地震之後,對環境狀況進行了評估,確定面臨多種與環境相關的風險,如廢墟瓦礫、醫療垃圾、危險化學品洩露、山體滑坡以及大規模流離失所等問題,這些流離失所者的能源和生活需要將給海地本已非常稀缺的自然資源帶來進一步的壓力。

2月2日世界溼地日將至,由靜宜大學13名師生組成的守護台灣環境生態單車隊,為反對彰化縣興建國光石化工業區維護海岸溼地,1月29日從台中往北騎,30日下午前進到新竹縣政府,期望藉由真實行動,保留國寶級溼地。同樣為保護珍貴的埤塘,台北土城彈藥庫居民,拒絕土地徵收,反對過度開發。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我們的島:曾文水庫SOS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陳添寶、陳忠峰;剪輯:陳忠峰

每年的十一月到四月,原本就是南部的枯水期,莫拉克風災的侵襲,更加速了缺水的隱憂,讓南部水庫陷入一片乾渴……

滿地的淤泥和漂流木,佈滿曾文溪河床上游,只能夠用遍地狼藉來形容,走近來看,漫無邊際的漂流木,讓人心頭一驚,這要什麼時候才能夠清得完呢?

再往上走,大量的淤沙佔據了河床,南區水資源局預估淤砂量有二十萬立方公尺,一月底將會出動國軍幫忙清淤。更讓人頭痛的是在庫區,水底的淤泥高達九千萬立方公尺,讓曾文水庫的蓄水量不到四成,曾文水庫是全台灣最大的水庫,也是南部重要的水源,他的淤積也等同宣告,南部水資源陷入危機。

精采內文

 
     
  論壇:是誰 決定我們的未來
作者:傅恩過(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新的一年到來,各界不免俗地進行「總結與前瞻」,不過此時,眾所矚目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會議,大張旗鼓開幕,在失望、嘆息下落幕,實在難有新年新氣象的喜悅。是誰,在決定我們的未來?決定我們未來一年年面對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危機,未來一年年「新氣象」的考驗與挑戰?

氣候會議提醒我們的事

在我們所生存的世界中,確有需要人類全體一起共同解決的難題,像是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難,不是單靠一己之力可解決,但因沒有共同的急迫性,而在這麼多年來的國際談判中,需要共同努力、甚至相互資助的方案一再被延宕。

哥本哈根協定再一次提醒我們,在既有體制下,握有決定大權的集團,不可能在損失既有利益的前提下,公正思考我們長期的未來利益;決定我們未來的,也不應該是他們。

精采內文

 
 
 
大度攔河堰環評範疇界定:健康風險評估要納入

本報2010年2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呂苡榕報導

預計提供國光石化、中科二林園區、大城工業區水源的「大度攔河堰」,經2009年11月初審決議進入二階環評,環保署於週五(29)日召開「大度攔河堰工程計畫」範疇界定會議,討論替代方案與「範疇界定指引表」。由於攔河堰恐加劇濁水溪河床揚塵問題,決議未來應將健康風險納入審查範疇。

大度攔河演堰位置圖。資源來源: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

另環保團體質疑中區水資源局在程序上有問題,且替代方案應該由未來使用的開發單位自行負擔,不該在此次會議上討論。但主席堅持進行範疇界定,短短三個多小時內便完成第一次會議。 

程序不正義 不宜進入二階

開發單位1月11日曾於彰化縣政府曾開過一場公開說明會,彰化環盟施月英質疑,「開發單位曾經表示要舉辦『很多場』公開說明會,如今只舉辦一場?」管線未來會經過9個鄉鎮,一場僅5位民眾參與的說明會,怎麼能讓所有民眾了解,因此程序上不該立刻進入二階。台灣生態學會顧問張豐年表示,「我希望我們是有程序正義的,我們不應該再容許這種程序不正義,今天就應該讓程序走完再審。」

不過環署綜計處技正張同婉表示,公開說明會後才能進入範疇界定,但並沒有規定說明會的數量,所以有開一場即可。且主席李錦地也認為,環保署一向是「不告不理」,開發單位有案進來環保署就審。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蔡雅瀅提出建議,如果中科三期(已裁定環評撤銷)、四期(強行闖關)都已經出問題了,為中科供水的大度攔河堰依環評法應合併審查。否則政府機關便宜行事,最後進入司法程序,環評被判決無效,不就是白忙一場?

種種程序問題一度阻擋會議,不過專家小組認為,光是大度攔河堰無法提供中科、大城及彰濱等工業區足夠水源,因此先審範疇界定指引表,增設備援引水方案仍保留,另闢會議審查。

水資源缺乏整合觀點  被開發商牽著鼻子走?

中部地區水資源長期以來被工業搶水,包括湖山水庫、集集攔河堰、「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輸水工程」,皆由政府剝奪水資源,提供科學園區用水。張豐年呼籲,水資源政策應先評估供給面,再決定有多少水資源容許開發。

然而例如中科四期先強行闖關,政府再幫忙找水,張豐年認為這是「被企業牽著鼻子走」。雖然大度攔河堰關係整個中部水資源調度,但範疇界定卻不斷被限縮在大度攔河堰單一工程範圍內,環評主席頻頻以「不是這個範圍」、「回到這個案子」為由限縮討論。

災害隱憂、負面效益多 環團主張撤案

「攔河堰的開發會造成上游淤積下游淘空」,張豐年表示,這個問題集集攔河堰已經發生,大甲流域的石岡壩更嚴重,現在都是砂石淤積。彰化地區民生及工業用水每日約30萬公噸仰賴地下水,若再攔截河水,降低地下水補充,地層下陷問題會更加惡化。而攔河堰工程造成下游河床裸露,如濁水溪目前已出現沙塵暴,附近小學學童必須戴口罩上課,未來中部地區河川地沙漠化的情況令人擔憂。

由於揚塵問題嚴重,委員也特別強調需進行健康風險評估,提出十年內烏溪下游及大度堰下游,民眾呼吸道和眼睛疾病的相關資料,並分析未來增加的揚塵量,預測未來疾病盛行率增加的情況。

環團認為,河川開發應考量全球暖化可能帶來的極端氣候威脅。例如前年卡玫基颱風曾經造成烏溪流域一帶鄉鎮淹水,攔河堰將墊高河床,未來大雨更容易造成烏日一帶水患。

範疇界定會議上主席對環團提出的要求多數採納。環團質疑,環保署必須面臨政策壓力,是否為節省程序時間先稀釋程序上的困難,將未來開發問題留給開發單位?若真是如此消極對待民間意見,恐怕最後又是一場「政府、開發單位、民眾三輸」的結果。

Top

 
 
  溼地日:夾縫中的溼地-台灣對待濕地的錯亂現象

作者:謝雯凱

馬太鞍芙登溪水泥化與粉綠狐尾藻蔓生2010年溼地日國際主題為「Caring for wetlands - an answer to climate change」(守護濕地是氣候變遷的解方)。減緩全球暖化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而具備匯碳功能的溼地,越來越顯得重要。台灣的溼地表現又如何呢?在討論這個主題前,我們必須正視長久以來台灣濕地面臨的挑戰。幾十年前,台灣地方政府放任將垃圾傾倒於河川、溼地旁,而工業污染水源,導致溼地污染,卻鮮少有人關注。民生報地方新聞中心曾於1998年策畫出版了一本《台灣沿海濕地調查》專書,針對台灣沿海濕地的現狀與問題做了詳細的調查報導,發現土地開發與污染是最大的問題。而十多年後,台灣的溼地又面臨什麼問題呢?

土地大開發 破壞棲地

台灣濕地目前面臨最主要的威脅,來自於土地開發。由於台灣平地面積有限,當政府與廠商尋求大面積土地開發計畫時,往往將腦筋動到濕地上來。在他們的眼中,濕地不過是不具價值且便於徵收的荒地。

例如國光石化預訂地便選在彰化芳苑海岸,然而此處是台灣面積最廣闊的潮間帶,許多底棲生物賴以維生,更有為數眾多的遷徙性水鳥以此為中繼站或度冬地,一旦填土成為工業區,不但溼地破碎化,生態系也將遭受重大衝擊。

高雄的永安濕地也面臨類似困境,永安鹽灘地原本是一片歷史悠久的鹽田,在廢曬多年後,已蛻變成一處水鳥棲息的自然環境,並有黑面琵鷺等大型水鳥進駐,然而台電卻將此處規劃為大型太陽光電廠,僅保留一部分作為保育區。

到處開道路 分割濕地

2007年底,4隻丹頂鶴飛到金山清泉村的清水濕地,大家才發覺台北縣政府正規劃一條道路穿越溼地核心地帶,所幸在各方奔走下,營建署與台北縣政府宣布將變更道路設計,確保溼地能全整保留。

清水濕地躲過了開路危機,高雄的茄萣溼地(竹滬鹽田濕地)則正在與道路開發計畫對峙中。茄萣鄉1-6號道路將從這片濕地中央穿越,連結興達遊艇港,施工單位已經動工清除海茄冬,並排放掉濕地內的積水,使得水域面積大量縮減。縱使當地民間團體與營建署都已介入,但尚未阻止道路開發計畫。

土地屬私有 保育止步

宜蘭山區的雙連埤保有台灣豐富的原生種水生植物,且擁有大面積的浮島,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不過此處自1995年起,保育人士便和核心區域的地主有多次紛爭,地主曾經以放水、整地、施藥除草、放養草魚等方式,造成濕地破壞。最後是在宜蘭縣府與民間團體的持續溝通,使居民了解溼地生態。2005年縣府公告17公頃水域面積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才讓保育工作步上軌道。

除了雙連埤爭議外,還有許多零星的溼地因屬於私人而造成爭議,如新竹蓮花寺濕地附近的山坡,亦有類似的食蟲植物分布,卻因屬於軍方與私人土地而無法進行研究保育。然而也有正面案例,彰化福寶濕地便是由地主提供土地營造濕地環境吸引鳥類,最後帶動社區意識,也帶來了觀光人潮。

堤岸水泥化 扼殺生態

花蓮的馬太鞍溼地原本是芙登溪流淌而過、湧泉遍布的濕地沼澤,在優美的景緻吸引眾多遊客到訪之際,地主填土增設觀光設施、縣府也將芙登兩岸水泥化,嚴重妨礙了濕地水源的交換。桃園的各處埤圳是台灣萍蓬草的原鄉,卻也面臨著堤岸水泥化的危機,將會使殘存在此地的水生植物與兩棲類陷入困境。

與水泥化危機相似的,還有濕地周圍道路的開發。金門水頭、浯江溪口等地海岸濕地有鱟繁殖,亦有大群鳥類停棲,但均因沿岸道路的開闢,而壓迫到生物的棲息空間。

外來種入侵 溼地浩劫

早年入侵的福壽螺、吳郭魚侵害水域原生種的問題尚未解決,新的外來種軍團又加入了這場戰役。金門海灘近十年發現互花米草的入侵,這種禾本科植物會大量繁衍密生並加速濕地陸化,進而造成其他生物缺乏生存空間而滅絕。目前台灣本島的淡水河岸與中部海岸均已發現它的蹤跡,須加快防治腳步。

馬太鞍濕地的野溪部分河段,則遭粉綠狐尾藻所佔據,讓原生的水生植物無法生存。高雄洲仔溼地有志工定期清除外來種生物,陽明山大屯自然公園的大屯池則因放生的外來物種太多,以致於園方陸續辦理移除外來種魚類、烏龜的活動。

除了外國移入的外來物種,隨便移植台灣本土物種也會造成危害。過去曾有人在高美溼地海岸與清水大排口種植水筆仔,造成原不生長於此地的水筆仔蔓延,加速溼地陸化,致使高美溼地重要的稀有植物雲林莞草將無法生長,喜歡泥灘的台灣招潮蟹也無法生存,而讓位給喜歡紅樹林環境的弧邊招潮蟹。

濕地危機仍在 尚待法令通過

除了上述問題,台灣溼地還面臨諸多細碎的危機,如養殖漁業用水污染沿海溼地、工業污水污染河川下游溼地、廢耕的漁塭與農田轉作建地,以及氣候變遷下,濕地生態可能因為水文改變而受影響。林林總總的問題,都亟須妥善解決。

較過去而言,政府近年對濕地保育投入更多的心力,除了公告國家重要濕地並串聯成濕地網路之外,內政部城鄉發展分署提出了「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100-105年)」、濕地法亦在研擬階段,一切努力看似往正面的方向邁進。然而,在海岸法與溼地法均未正式通過的現在,對於溼地的保護只侷限在文資法與保護區相關法令,無法切實有效的防止濕地遭受破壞。因此唯有民眾的持續監督,聲援反對破壞濕地的行動,以及認識並關心週遭的溼地,才能確保台灣溼地的永續未來。

※「守護溼地、海洋、山林,您可以順手捐發票定期定額捐款

Top

 
 
 
坐困走山危機 八瑤部落乏人關心

摘錄自2010年1月30日公視新聞報導

八瑤部落一直都潛藏著走山的問題,早在八八水災之前,當地教會的廁所就已經滑落將近一層樓的高度。八瑤是滿州鄉唯一的原住民部落,但是因為滿洲鄉並不是原住民鄉鎮,所以長久以來居於弱勢,部落獲得的外界援助相當稀少。

八八水災之後,滿州鄉公所興建了擋土牆,暫時解決教會的危機,但是走山的問題依然存在,八瑤部落的民房,還是暴露在危機之中。

八八水災之後,八瑤部落未被劃入災區,在重建過程中又被忽略,教會牧師感嘆這裡不適合居住,應該考慮遷村,但是要遷往哪裡去,誰來給居民一個答案。

Top

 
 
  敘利亞深受旱災與飢荒之害

摘譯自2010年1月27日,ENS敘利亞,大馬士革報導;王茹涵編譯;蔡麗伶審校

持續三年多的嚴重缺雨已造成敘利亞東北部農業受損。當地居民說,由於缺乏替代的經濟來源且政府反映失當,使得災情仍在惡化。

住在卡米什利(Qamishli)鎮附近村莊的農業工程師哈邁德薩利姆表示,當地人的生活條件很差。他說,大部分的同村村民都搬到大馬士革或其他大城市,以尋找新的收入來源。許多人最後從事艱辛的勞務工作。

他說:「有些人靠著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間 走私香煙和電器維生,有時販運羊隻和柴油;婦女則養雞、販賣雞蛋為生。」

目前許多東北部的村莊呈現半荒蕪狀態,許多學校已廢校,房屋和土地也被遺棄。

長久以來,多條河流經的東北三省有著敘利亞最肥沃的農田,孕育著小麥、棉花、蔬菜和水果。觀察家認為,乾旱加上不良的灌溉方法,已導致當地居民陷於貧困和流離失所。

根據敘利亞政府和聯合國的評估,約有130萬人受旱災影響,其中80萬人幾乎失去他們所有的生計,面臨極困苦的生活。

2009年8月,敘利亞政府和國際援助組織發出警報,並發起一項緊急計劃,以避免該地區的人道災難並協助抗旱。

這項因應計劃嘗試爭取5290萬美元,到2010年中期可對農民提供糧援、種子和動物飼料,希望屆時新作物將有助於增強糧食安全。

但是,這份急需的資金似乎姍姍來遲。去年媒體報導,聯合國難以為敘利亞旱災災民募資,是肇因於該國與其他國家緊張的外交關係。

該計劃有一部分,是由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直到下個收穫季(即2010年7月)前,以2200萬美元預算,提供該地區食物。

該計畫預計有30萬東北部的居民可因此受惠。然而,目前募得的金額僅530萬美元,約預算的四分之一。資金來自澳洲、愛爾蘭、沙烏地阿拉伯、瑞典和聯合國中央資金。該計劃希望獲得更多來自歐盟和美國的資金。

Top

 
 
  環境署:海地地震之後面臨多種與環境相關的風險

摘錄自2010年1月28日聯合國環境新聞中心報導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海地地震之後迅速對其環境狀況進行了評估,確定該國之後將面臨多種與環境相關的風險,如廢墟瓦礫、醫療垃圾、危險化學品洩露、山體滑坡以及大規模流離失所問題給環境造成的壓力等。

環境署表示,災後開展的緊急醫療救助行動中產生了大量的醫療垃圾,目前這些垃圾在醫院等場所日漸堆積,而海地缺乏處理這些潛在危險物品的系統和設施。環境署正在與世衛組織和海地政府合作,在太子港設立存放這些垃圾的地點並制定處理垃圾的程式。

海地震中及周邊地區建築物受損的程度達60%至80%,由此產生了數以千萬噸計的廢墟瓦礫,部分已經得到清理的瓦礫被丟棄在道路兩旁,將進一步對環境造成影響。而且,工廠和倉庫等地點在震中受到損壞,有可能導致有害化學品的洩露。

地震還導致海地許多山丘發生小規模的山體滑坡,儘管現在已經看不到明顯的移動,但環境署擔心暴雨到來之後將引發更多的山體滑坡。另外,大約有100萬人從地震災區遷往受到影響較小的其他地區,短期內,這些流離失所者的能源和生活需要將給海地本已非常稀缺的自然資源帶來進一步的壓力。

Top

 
 
  守護台灣環境生態 單車隊前進至竹縣

摘錄自2010年1月31日中國時報竹縣報導

由靜宜大學13名師生組成的單車隊,為反對彰化縣興建國光石化工業區維護海岸溼地,1月29日從台中往北騎,30日下午前進到新竹縣政府,縣長邱鏡淳率領主管迎接,為成員們加油打氣。車隊預計31日下午抵達台北中正紀念堂,並在自由廣場上靜坐,表達維護生態環境的理念。

單車隊成員之一的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助教蔡智豪表示,由於政府在面對各項重大的環境生態問題時,未能長遠審慎考量,通過彰化縣在海岸溼地興建國光石化工業區,嚴重破壞生態。

故該校師生聯合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野蠻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生態學會、靜宜大學啄木鳥環境工作隊等單位,共同發起活 動,希望藉由騎乘單車方式,沿途宣揚環境保護的概念。

政府2月2日將公布國內重要溼地,營建署卻有意暫緩公告。蔡智豪說,他們希望政府如期公告。

Top

 
 
  反對過度開發 土城彈藥庫居民拒絕土地徵收

本報2010年1月3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呂苡榕報導

針對台北縣政府打算徵收土城彈藥庫剩餘私有地、並遷入土城看守所開發「司法園區」的「擴大土城都市計畫」,環保署週五(29)日舉行第三次政策環評會議,相較於前次會議所提的計畫,這次會議上北縣政府作了內容上的調整,取消爭議較大的商業區與文教區,將整個計畫開發面積縮減為126公頃,並且保留物種棲息地。

但由於北縣仍未提出司法園區的替代方案,且報告中沒有對當地人口產業、生態資源、文化資產和未來開發願景等項目進行具體的調查與說明,另審查會議經歷環評委員的更替,多數委員第一次接觸此案,因此身兼主席的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裁示,待委員前往現場勘查後再繼續審查。

土城彈藥庫位置圖(看守土城愛綠聯盟提供)

徵收背後 犧牲人民的土地炒作?

會議上一爭執焦點在於,當初擴大都市更新是為了舒緩未來土城人口成長的壓力,但有委員質疑,在報告中沒有詳細闡述人口成長的推估方式(例如台北市就是生育率最低的都市),開發單位是否有將生育率下降等因素納入考慮?

蠻野心足蔡雅瀅律師則指出,根據擴大都市計畫要點,空屋率高於全國平均數值的地區,不得申請新訂或擴大都市更新。目前土城空屋率14.36%,高於全國13.9%,根本不該申請擴大都市計畫。

「看守土城愛綠聯盟」代表黃仁志質疑,究竟擴大土城都市計畫案的目的為何?是為了解決人口膨脹的壓力或者是為了解決看守所的搬遷。目前土城每年人口成長為900人,與北縣推估的數字差距甚大,因此似乎沒有開發的必要性。若是為了解決看守所的搬遷,居民一致反對的情況下,有什麼理由非搬到彈藥庫不可?

現場有居民質疑,「司法園區只佔了整個計畫中的幾十公頃,但卻徵收了100多公頃的地。如果只是為了將看守所遷過來有必要大量徵收土地嗎?」居民表示,若是為了大台北整體發展需要,他們願意犧牲,但若是單純為了炒地皮,他們會不惜拼命抗爭到底。

「看守土城愛綠聯盟」總幹事劉麗蘭指出,要將看守所遷至彈藥庫,然後再將原址改成公園,完全是多此一舉。她質疑,將農民口袋中的土地全部拿走,究竟是想圖利誰?這項徵收的公共利益與合理性又在哪裡?

法務部:看守所遷址未鎖定彈藥庫

法務部次長李進勇則說:表示,雖然土城看守所確有增加空間的需求,但他們完全尊重環保署的評估,另法務部仍在尋覓適當地點,並沒有非土城不可。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如果法務部在看守所搬遷議題上能夠資訊公開、民眾參與,詳細說明利弊得失,相信一定能找到相對較好的「次佳方案」。

綠色土城 環境教育的天然素材

圖片來源:看守土城愛綠聯盟土城彈藥庫長期限制開發,保留豐富的生物多樣性,2004年禁限建解除管制後當地居民接受農委會輔導轉型為休閒農場,並陸續發展無毒農業,當地儼然成為環境教育的真實教材。自然步道協會近年來持續在當地舉辦插秧、收割等農事體驗與夜賞螢火蟲活動,此地即提供了絕佳的場所。該會認為,「我們不需要人工的公園式農村,而是一個能夠真正體驗農村生活的地方」。

環評委員也指出,土城在7000年前大約位於台北湖的邊緣,地形特殊在台灣已不多見,以埤塘為例,那是一種人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證明。委員認為,居民關心當地的原生生態是否有充分納入考慮,開發單位必須更慎重以對。

雖然台北縣政府修正規劃後表明會保持目前的生態農園和敏感地區,但是蠻野心足律師蔡雅瀅表示,土城彈藥庫本身屬於生態敏感區,應該以保育為優先,當地農民努力發展的無毒農業,在施工期間與開發之後,很難再維持目前的狀態。也有委員同意,一但開放開發,一定會有人動腦筋,到時想要保持生態大概很困難。

全球變遷 都市計劃應符合國土規劃

台大城鄉所研究生施柏榮表示,原本的土城彈藥庫能夠涵養地下水,一但進行建設,增加不透水層,土地就失去了防洪的功能。只要類似八八水災的降雨量下在台北,鄰近的土城市公所肯定淹水。

內政部代表也認為,氣候變遷在世界各地都造成嚴重災害,因此國土保育已經是普遍共識,為此內政部擬定了以國土保育為先的區域綱要計劃。目前開發單位僅以「基地」的概念去規劃地方,但內政部希望能把層次拉高,從國土規劃的角度來思考。

由於審查會議經歷環評委員更替,許多新上任委員第一次接觸此案,加上未到現場勘查,因此主席邱文彥表示,希望過年前能夠到場勘驗後,擇期再召開會議。同時希望開發單位從整體區域發展與生態資源的保護,從嚴評估這項開發計畫。

Top

 
 
  我們的島:曾文水庫SOS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陳添寶、陳忠峰;剪輯:陳忠峰

每年的十一月到四月,原本就是南部的枯水期,莫拉克風災的侵襲,更加速了缺水的隱憂,讓南部水庫陷入一片乾渴……

滿地的淤泥和漂流木,佈滿曾文溪河床上游,只能夠用遍地狼藉來形容,走近來看,漫無邊際的漂流木,讓人心頭一驚,這要什麼時候才能夠清得完呢?

再往上走,大量的淤沙佔據了河床,南區水資源局預估淤砂量有二十萬立方公尺,一月底將會出動國軍幫忙清淤。更讓人頭痛的是在庫區,水底的淤泥高達九千萬立方公尺,讓曾文水庫的蓄水量不到四成,曾文水庫是全台灣最大的水庫,也是南部重要的水源,他的淤積也等同宣告,南部水資源陷入危機。

雖然水利署規劃排砂工程來處理底部的淤泥,但工程需要時間,馬上要面臨的是,嘉南平原一期稻作需要兩億三千萬噸的用水需求,在供水吃緊的情況下,嘉南農田水利會決定休耕一期稻作,把農業用水移給嘉南灌區的民生和工業用水使用。

以往一期稻作,因為氣候的關係比較少病蟲害,因此收成好,這一次的缺水讓嘉南平原損失的產值也很高,為了彌補農民的損失,政府從原本一公頃六萬元的休耕補助,計畫提高到八萬元,但難以估算的,還有周邊的農損,像是原本在台南官田一帶,替人代耕的阿斌,意外地休耕就讓他今年找不到地可以承租,阿斌估算,地主一分地就可以領到八千元補助,遠遠超過他所承租的金額。他擔心此例一開,更加速農田的荒廢情形,讓台灣的糧食問題產生危機。

其實缺水影響的不只有農民,也傷害生態,因為水稻田還扮演涵養水源和溼地的功能,嘉南平原一萬九千公頃的良田在休耕之後,就無法擔任這樣的任務。

休耕畢竟只是應急,想要徹底解決缺水危機,就得找出問題根源,我們搭船查看曾文水庫的四周,到處都能看到裸露的山壁。船舶駕駛黃大哥擔心下方會有淤沙造成擱淺,不敢太過靠近,以往的水位都能到達綠樹生長的地方,現在大半個岩壁露了出來,比較淺的地方,都能看到高高的淤泥。

大量的淤沙,主要來自山頭的崩塌,我們從空中看水庫的全貌,更能感受到曾文水庫在大喊救命。再往上就是曾文水庫的集水區,自八八風災過後,整個山區剝落得亂七八糟,以往翠綠原始的山林已不復見,崩落的土沙堆積在上游形成沙洲,成為名副其實的沙河。

大面積崩塌,親臨現場更是觸目驚心,我們沿著嘉129線前進,來到阿里山鄉的新美村,這裡也是曾文水庫的集水區,目前林務局用灑播種子的作法來穩定崩塌地,不過,如果持續乾旱的話,小苗的生長情況就不樂觀。讓人憂心,下一次的豪雨侵襲,都有可能會再釀災。

嘉義的阿里山鄉,是曾文水庫主要的集水區,不當的公路開發和經濟作物的開墾,讓她傷痕累累,豪雨則是加深歷史傷口的嚴重性。

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許多專家也預測,缺水的議題將持續發燒,水資源的分配,就顯得更加重要,而農業用水 工業用水和民生用水到底該怎麼分配才是合理的,犧牲了農業用水的背後,會不會喪失了更多無形的代價呢?這些都是需要我們仔細去思考的。

因為缺水,也有人重提開發水庫的想法,但我們從曾文水庫的案例來看,建水庫是否真能解決缺水的難題,台灣水庫目前所需要面對的,除了徹底清淤之外,更重要的還有集水區的整治,如果不能根除集水區的崩塌狀況,曾文水庫的悲劇將有可能會再度發生。

※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論壇:是誰 決定我們的未來

作者:傅恩過(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新的一年到來,各界不免俗地進行「總結與前瞻」,不過此時,眾所矚目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會議,大張旗鼓開幕,在失望、嘆息下落幕,實在難有新年新氣象的喜悅。是誰,在決定我們的未來?決定我們未來一年年面對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危機,未來一年年「新氣象」的考驗與挑戰?

不是新議題卻沒有新契機

1985年,挪威奧斯陸,世界環境委員會公聽會上,研究者提醒:「很難設想還有什麼問題,比『溫室效應』對人類社會、自然環境有更重要的全球性影響......,現在才著手考慮政策已經是很晚了......」

1988年,氣候變化問題首次成為聯合國大會討論議題,各國認知溫室氣體(主要為二氧化碳)減量的重要。

1994年,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150國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但在之後,全球二氧化碳濃度仍在不斷上升。

1996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預估,要在21世紀末,將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工業革命前的2倍(550ppm),屆時全球排放量必須消減至少一半。

1997年日本京都,制訂UNFCCC補充條款《京都議定書》,協定各國個別、共同控制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但簽訂規範僅有38國家及歐盟,6年後俄羅斯才加入,至於美國等排放大國置身事外。

2009年,丹麥哥本哈根,來自世界各國領袖、非政府組織代表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協定如何限制各國的排放量、提供資金資助各國的調適政策,但最終完成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實際上,被評為差強人意的協定,除了完全偏離工作小組前兩年努力的建議結論,也被指為「政治宣言」,法律約束力低。

誰是我們未來的決定者?

23年前,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推出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進一步說明環境保護意識、行動,是全人類生存的重要依據,追求永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只能建基於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的持久、穩定基礎,對新世紀許多的期許、呼籲,的確影響當時工業社會唯利是圖的氛圍。

言猶在耳,邁入21世紀,第10年了,環境保護果然變成最「政治正確」的意識之一,但在政策、行動上卻處處障礙,再回頭來看,評論者(如紀駿傑,1998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提出,委員會缺乏政治經濟學分析、視野的處方,使其政策淪為不切實際的口號,更顯實際些。

批評認為,在不同族群、階級之間,並沒有「共同」的未來,因為社會的強勢者,特別是資本家及其代表,擷取最多的自然資源,然而環境的反撲與後果,往往是由弱勢者先承擔,而在強勢集團口中的「環境保護」,得在不妨礙他們切身利益的前提,才可能付諸於行動。

氣候會議提醒我們的事

在我們所生存的世界中,確有需要人類全體一起共同解決的難題,像是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難,不是單靠一己之力可解決,但因沒有共同的急迫性,而在這麼多年來的國際談判中,需要共同努力、甚至相互資助的方案一再被延宕。

近年不少全球賣座的災難電影,不約而同以氣候、自然環境的反撲為背景,但往往將災難化約為「滅絕者」,人類不分族群、階級,都會是「受害者」,事實上,被歸類為受害者的人類,因為強弱位置的不同,而被迫面臨不同時序的殘害。

世界銀行列出氣候暖化的最大衝擊除了海平面上升,還有旱、澇災害及農漁產減量,例如馬拉威、孟加拉、越南及蘇丹,以及吐瓦魯,還有馬爾地夫、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等島國,當操縱著哥本哈根協定那支筆的老大哥們,還在考量各國利益分配得失問題時,許多國家則是面對了生死存亡。對台灣而言,不僅僅是多數邦交國將沈入海平面的損失,許多研究顯示,我們在未來數年也將面臨一次次更艱困的危難。

哥本哈根協定再一次提醒我們,在既有體制下,握有決定大權的集團,不可能在損失既有利益的前提下,公正思考我們長期的未來利益;決定我們未來的,也不應該是他們。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葉人豪‧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