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2.2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南方電子報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推薦瀏覽
勞工陣線
新世代青年團
台灣生態學會
中華鯨豚協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海洋台灣
塔山自然實驗室

荒野保護協會 

 
  美國克拉瑪斯流域要拆4座壩 河川復育向前行

克拉瑪斯河上的Iron Gate水壩。 Jim McCarthy

【相關連結】

哥倫比亞河水壩計畫:鮭魚勝訴,布希敗訴

美國百年水壩拆除搶 救當地生態

鐵道古城拒開發 平溪鄉民反水庫

2010前瞻:搶水戰爭起 蓋水壩難平息
為發電蓋水庫,是綠色能源嗎?缺水缺電一定要蓋水壩嗎?正當農曆新年前一連串大度攔河堰、美濃水庫、平溪水庫等水壩興建的爭議浮上檯面之際,美國針對水庫的反思運動持續向前──克拉瑪斯河的4座水壩拆除議題,各方已達成進一步協議。

這4座水壩為太平洋電力公司(PacifiCorp)所有,過去飽受爭議,現在則透過聯邦、州政府、電力公司與原住民之間的夥伴關係,達成兩項協議,「克拉瑪斯流域復育協定」著重復育與維持野生鮭魚族群數量的行動,並為流域中的社區與用水戶確保水源的供應。「克拉瑪斯流域水電處置協定」,則明定各項研究與一次環境審查的時程,內政部長將考量調查結果,審酌除壩對魚類復育的必要性與公益性。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八八水災後的家園戰爭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 陳志昌 能否回家?

成為八八水災之後,在山下避難的居民們,心中最大的問號。在不斷的會議與抗議聲中,一場以「安全」與「重建」為堅持的家園戰爭,在台灣災區土地上,激烈展開… 八八水災之後,災區土地的安全勘訂,成為政府劃設危險區域的標準,也影響部落居民回家的權益。在霧台鄉災區的勘查行程中,許多憤怒的部落居民,攔路阻擋勘查人員上山。部落安全勘查,分別由水保局和水利署負責,依照部落居山或靠河的災害威脅,分工進行勘查,但是過了山下第一關,半山腰的部落抗爭更加激烈。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春節期間,全台陰雨綿綿,濕冷天氣讓人吃不消,不過,連日來的雨量,全台各水庫水位明顯增加,就連南部瀕臨水荒的曾文和南化水庫也解渴。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日前於屏縣春日鄉「江山谷」發現一隻來自台東的小紋青斑蝶,證明過去被推測的「北大武山東西兩側蝶道」確實存在。另一則生態新聞則沒有這麼幸運,僅分布在台東卑南溪和楠梓仙溪的高身鯝魚,去年林務局認為「族群穩定」,高身鯝頓時降級成非保育類,淪為菜桌上美味佳餚;現在,主要棲息地新武呂溪、卑南溪又遭到莫拉克颱風重創,短時間內族群恐銳減。

自1979年賓州爆發三哩島核電廠事故後,美國人就對核電廠的安全存有疑慮,能源業者也因成本上漲、安全議題和環保人士抗爭等原因,多年來不再興建核能發電廠。然而近日歐巴馬卻宣布提供約80億美元的貸款擔保,以興建美國近30年來首座核能發電廠。據中國山西訪民反映,山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賺錢,2005年底把全省二類疫苗的供應和管理權轉包給一家私營公司,這家公司的變質疫苗造成至少70多名兒童生病、死亡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書齋:《卯上台塑的女人》之14:卯上台塑

作者:黛安威爾森(Diane Wilson)

他打路易西安納州來,最會幫人喬事情。他坐在那,兩手交叉,指頭緊緊相互纏繞。他說他是來認真的,還問我到底要怎樣,才不一直堅持反對卸貨港許可證?我說:「老實講,安得烈先生,這樣討價還價實在沒意思,因為你們根本沒有拿出誠信。要找我談判可以,但前提是你們先同意做環境影響報告書。」精采內文

 
   
  論壇:司馬庫斯櫸木事件無罪宣判的啟示

作者:林益仁(靜宜大學南島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台灣高等法院刑事庭2010年2月9日針對司馬庫斯風倒櫸木事件,做出更一審宣判,審判長引用原住民基本法精神,判決3名被告無罪,歷經4年多來的努力,司馬庫斯堅持的無罪抗辯,終於獲得司法認同。此一宣判創下台灣首例,從此在台灣的司法判決上也將具有決定性的歷史與社會意義。精采內文

 
 
   
 
美國克拉瑪斯流域要拆4座壩 河川復育向前行

摘譯自2010年2月18日ENS美國,奧勒岡州,塞倫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太平洋電力公司主席暨執行長 Greg Abel暨、內政部長、加州州長阿諾與奧勒岡州州長(由左至右)共同簽署拆壩協定。美國聯邦、州政府官員、電力公司主管與原住民議會長老於18日簽署兩份協定,意味著美國史上最大的河流復育計畫──克拉瑪斯(Klamath)河復育計畫及其4座水壩的拆除工作,更趨近於完成階段。這4座水壩為太平洋電力公司(PacifiCorp)所有,其中3座位於加州,1座位於奧勒岡州,生產足夠7萬人使用的電力。然而這些水壩阻絕了350英里長的鮭魚洄游,使其無法上溯產卵。

兩項協議中,「克拉瑪斯流域復育協定」著重復育與維持野生鮭魚族群數量的行動,以支持內河與海洋漁業,並為流域中的社區與用水戶確保水源的供應。至於「克拉瑪斯流域水電處置協定」,則明定各項研究與一次環境審查的時程,內政部長將考量此協定規定的研究與環境審查結果,審酌拆除4座水壩對的魚類復育是否必要並符合公眾利益,而就此做出決策。

美國國會曾同意在2020年開始拆除4座水壩,兩項協定則為此提供了法律框架。

克拉瑪斯河上的Iron Gate水壩。 Jim McCarthy攝內政部長沙拉薩(Ken Salazar)表示:「數年來飽受爭議的克拉瑪斯河,現在成為令人激賞的範例,即透過合作與夥伴關係可以如何解決複雜衝突。在復育美麗河川與其歷史悠久的鮭魚洄游之際,這兩項協定能提供符合當地社區、部落、農民、漁民與其他相關利益者往前邁進的坦途。」

這兩項協定也因未能保證水壩的拆除而招致批評,但保育團體「美國河川組織」(American Rivers)與「鮭鱒類保護協會」(Trout Unlimited)均肯定拉瑪斯流域水電處置協定是「在謹慎協商下,對水壩拆除提出最具權宜、科學基礎與最可行的路線。」

鮭鱒類保護協會的科學家傑克‧威廉斯(Jack Williams)說:「我們知道這些協定對於魚類的復育有部分風險和不確定性,但經過仔細審視所有條文,我們認為什麼都不做的風險與不確定性更大。」

實施「克拉瑪斯流域復育協定」將在10年的時間耗費約10億美元,將由聯邦政府提供經費。全額中90%以上將用於漁業復育與野放,以及改善魚類生存的水質並增加水量。

水電協定則需要募集4.5億美元的基金,其中的2億美元基金,則是由奧勒岡州立法部門,根據2009年例行立法會期通過的州參議院第76號法案所授權核准的。

歷史上,克拉瑪斯流域是美國西岸鮭魚產量第三大的河流系統,每年孕育的成魚曾經高達110萬隻。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feb2010/2010-02-18-092.html

Top

  我們的島:八八水災後的家園戰爭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 陳志昌
 
能否回家?成為八八水災之後,在山下避難的居民們,心中最大的問號。在不斷的會議與抗議聲中,一場以「安全」與「重建」為堅持的家園戰爭,在台灣災區土地上,激烈展開…

八八水災之後,災區土地的安全勘訂,成為政府劃設危險區域的標準,也影響部落居民回家的權益。在霧台鄉災區的勘查行程中,許多憤怒的部落居民,攔路阻擋勘查人員上山。部落安全勘查,分別由水保局和水利署負責,依照部落居山或靠河的災害威脅,分工進行勘查,但是過了山下第一關,半山腰的部落抗爭更加激烈。

上山勘查難行,經過協調,前往鄉公所召開說明會,讓部落居民知道勘查的目的。事前缺乏溝通,事後告知說明,成為政府與部落之間,最大的信任危機,因此懷疑與憂慮的氣息,瀰漫在災區居民的心裡,也一直是重建工作難以推動的原因。

霧台鄉道路最深處的阿禮部落,部落居民包泰德與古秀慧,在災後就先行回到家園,過著沒電的自然生活,他們希望部落能夠分區劃定,讓他們住下來,打造一個生態部落。勘查人員進入部落,進行簡單的說明後,開始勘查部落,他們發現下部落區域嚴重毀損,但是上部落區域仍可居住,在四處勘查後,要做出最後決定。

阿禮下部落被列為可居住區域,包泰德夫婦聽到這樣結論,心裡相當高興,但是幾戶家屋毀損的居民,想要離鄉分配山下永久屋,安全劃定卻讓他們失去機會,於是抗議勘查行動太草率,忽略掉他們的心願與安全。目前霧台鄉被劃定為危險地區,必須進行遷村的部落,分別有吉露、佳暮、阿禮下部落,但是必須再進一步完成遷村意願調查。

霧台鄉許多居民,回不了家,必須繼續住在營區,但是那瑪夏鄉的部落居民,到了回鄉的時刻。

仁美營區舉辦歡送,分發返鄉紅包,部落居民高興終於可以回家,但是也有少數人,因為山上家園毀壞,又無戶籍資料,無法分配永久屋,就變成無家可歸的人。看著部落居民回鄉,不能回鄉又無處可去的族人,開始過著流浪的生活。

在營區官兵列隊歡送下,那瑪夏鄉民踏上歸鄉之途。從甲仙穿越小林村後方的搶通山路,縮短回家的路程,但是漫長的河床路,居民擔心一下大雨就會中斷。一些提早回來的鄉民,等在部落路口,歡迎從營區回來的族人。

回鄉不是苦難的結束,而是重建的開始,民權村居民周姚莉女士,從災害發生後下山,就沒回來過,這是她第一次回家,沒想到要進家門,竟是困難重重。家園保留災後的樣貌,依然無法居住,她開始擔心未來的生活。災後半年,政府關注的焦點,放在遷村與永久屋建設上,對於居民返鄉後的原鄉重建,仍然沒有全盤的規劃,部落居民必須自己找生路。

布妮是民權村居民,災後二個月就回到山上,因為她覺得山下生活不易,還是習慣山上的環境,但是山上重建卻一團混亂。為了生活,她將小吃店整理後重新開張,災後山上沒有居民,她就為修路工人準備餐飲,甚至為了讓先生投入修路工程,她投資買入了搬運卡車,賺取生活所需。夫妻倆人同心開創未來,但是並非所有部落居民,都有布妮的思考與行動力,有些年老的部落居民,回鄉後三餐不繼,依賴鄰居分享山上捕捉到的老鼠,作為食物來源。

一場風災水患,讓部落裡的家園戰爭,悄悄的展開,那不僅是家園安居的渴望,更是生活安康的期待。當政府全力推動永久屋安居政策,也該想想,如何協助回鄉的居民,開創一個安樂的生活。

Top

 
 
危機暫解 南部三月不限水
 
摘錄自2010年2月20日自由時報桃園報導
 
春節期間,全台陰雨綿綿,濕冷的天氣雖然讓人吃不消,不過,連日來的雨量,全台各水庫水位明顯增加,就連南部瀕臨水荒的曾文和南化水庫也解渴。水利署長楊偉甫19日表示,預估北部地區今年上半年供水無虞,另南部地區的缺水危機暫獲解除,原訂3月實施的限水措施將暫緩進行。

楊偉甫說,水利署評估,如果3月份進流量能持續,4、5月可望不用實施限水措施,但對於宣布停灌的嘉南地區,仍鼓勵農民改種需水量較少的旱作雜糧,預計24日開始供水。

至於高屏地區因為沒有水庫,所仰賴的高屏溪攔河堰流量雖然明顯增加,但要撐過缺水危機,楊偉甫強調,仍須靠梅雨來解救,水利署為做最壞準備,將與中央氣象局、國軍密切合作,視天候進行人造雨,一旦有足夠的雲層和鋒面,會立刻進行人造雨,希望2010年全台都能風調雨順。

Top

 
 
北大武山東西兩側蝶道 確實存在

摘錄自2010年02月13日自由時報屏東報導

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日前於屏縣春日鄉「江山谷」發現一隻來自台東的小紋青斑蝶,證明過去被推測的「北大武山東西兩側蝶道」確實存在。

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南部總召集人廖金山表示,義工們於2月10日在全台灣最大紫蝶幽谷之一的春日鄉,捕獲後翅標記代號為M4-1212的小紋青斑蝶雌蝶。根據紀錄,這隻斑蝶來自台東知本是由義守大學教授趙仁芳研究團隊,在2009年12月中旬標記放飛。此紀錄亦證實斑蝶越冬亦受全球暖化的影響,提早了一個月開始遷徙。

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表示,台灣越冬斑蝶遷徙時都是幾十萬隻群體行動,這隻青斑蝶的到來,也暗示著有龐大數量的斑蝶從東部飛到屏東。而發現小紋青斑蝶的江山谷,是排灣族貴族江明山的私人土地,江家為了每年來此越冬的20萬隻斑蝶刻意降低開發及林務工作,令生態人士感動。

Top

 
 
  高身鯝魚返鄉難 卑南溪生態重創

摘錄自2010年2月21日中央社報導

高身鯝魚要立刻保護,招牌菜是高身鯝魚的小吃店老闆林德政,呼籲應儘快保護這種魚;他說,莫拉克颱風過後,卑南溪重創,捉不到鯝魚了。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橫公路山頭,坍方的土石順著新武呂溪和轆轆溪,沖刷至卑南溪,已經過了半年,卑南溪水至今還是混濁狀,對於卑南溪生態造成空前浩劫。

台東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劉炯錫表示,卑南溪經過龐大的砂石沖刷,加上溪水長時間混濁,溪裡的藻類幾乎死光,就算逃過風災的魚類現在也「餓的不像樣了」。

高身鯝魚僅分布在台東卑南溪和楠梓仙溪,因為是台灣特有的淡水魚類,過去曾經被列為1級保育魚類;不過,去年林務局認為「族群穩定」,忽然將牠連降 3級,從1級保育變為非保育類。高身鯝成為非保育類後,淪為菜桌上美味佳餚;現在,主要棲息地新武呂溪、卑南溪又遭到莫拉克颱風重創,短時間內族群恐銳減。

Top

 
 
  美將蓋核電廠 30年來首見

摘錄自2010年2月18日經濟日報報導

為降低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並推動減碳的相關立法,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提供約80億美元的貸款擔保,以興建美國近30年來首座核能發電廠。

歐巴馬計劃在喬治亞州東部的伯克郡興建核電廠,以鼓勵能源業者積極投入乾淨能源,未來也可望為營建業創造上千個就業機會。

這筆貸款能幫助南方公司在伯克郡現有的一處核能發電廠興建兩座新的核反應爐;部份專家則預估該計畫需要88億美元的經費,2016至2017年時可望開始營運。

歐巴馬說:「在攸關美國經濟、安全和未來地球存續的議題上,我們不能再度陷入過去左右派之爭、或偏向環保人士或企業家的論戰。」目前各國正競相創造就業機會並發展能源產業,核能也不例外,例如法國和日本都已針對核能產業擘畫長遠的投資。

自1979年賓州爆發三哩島核電廠事故後,美國人就對核電廠的安全存有疑慮,能源業者也因成本上漲、安全議題和環保人士抗爭等原因,多年來不再興建核能發電廠。

由於興建核能廠或反應爐都需要龐大資金,由聯邦政府擔保貸款因此格外重要,然而這筆逾80億美元的貸款也引來輿論批評,認為能源業者的高貸款違約率很可能讓這筆貸款變相成為一種補助,因而加重美國的財政負擔。

Top

 
 
  山西變質疫苗 70兒童致病或死亡

摘錄自2010年2月21日大紀元報導

據中國山西訪民反映,山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賺錢,2005年底把全省二類疫苗的供應和管理權轉包給一家私營公司,這家公司的變質疫苗造成至少70多名兒童生病、死亡。事件曝光後,供應變質疫苗的公司不見蹤影,當地法院對受害者家長的訴訟不予立案,檢察院和藥監局也推脫責任。

中國自由亞洲電台2月20日報導,山西省疾控中心和相關部門至今無人因「高溫變質疫苗」受到懲處。而在問題出現之初就進行實名舉報的山西省疾病控制中心員工陳濤安,卻遭到各種打擊報復,並在2007年底遭到山西省疾控中心降低工資和職稱,扣發工資的開始日期追溯到2006年1月1號,正是北京華衛公司正式開始為山西省配送二類疫苗的日期。

根據陳濤安的舉報,山西省疾控中心領導在2005年底外包給北京華衛時代醫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每年向省疾控中心交380萬元,與此同時,公司經理田建國被任命為山西省疾控中心下設的生物製品配送中心主任,從此壟斷了山西全省的二類疫苗供貨權。

隨後,山西省疾控中心自行設計了「山西疾控專用」標籤,從2006年初開始,僱用民工、無業人員,在疾控中心的樓道裡,給該公司提供的疫苗貼上「山西疾控專用」的標籤。陳濤安介紹說,疫苗應該在2~8℃避光保存,而數小時暴露在室溫、陽光下貼標籤,會造成疫苗變質。

山西省疾控中心並下發檔,要求全省各醫療部門只能用貼了這種專用標籤的二類疫苗,以確保北京華衛時代醫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對二類疫苗供應的壟斷。這些行政檔還規定,各地在注射免費的一類疫苗的同時,必須注射價格昂貴的二類疫苗。

然而,據陳濤安統計,至少超過70名兒童因注射該公司提供的變質疫苗而致病或死亡。

自從發現「高溫變質疫苗」的問題,陳濤安便開始向檢察院、藥監局等多個部門實名舉報,卻一直石沉大海。直到2007年9月,山西「高溫變質疫苗」經多家中國媒體曝光後,山西省疾控中心中止了跟北京華衛公司的合作,也沒敢再外包疫苗配送權,但以前的變質疫苗並沒有召回或銷毀,仍在繼續危害百姓。

Top

 
 
  書齋:《卯上台塑的女人》之14:卯上台塑

作者:黛安威爾森(Diane Wilson)

他打路易西安納州來,最會幫人喬事情。他坐在那,兩手交叉,指頭緊緊相互纏繞。他說他是來認真的,還問我到底要怎樣,才不一直堅持反對卸貨港許可證?

我說:「老實講,安得烈先生,這樣討價還價實在沒意思,因為你們根本沒有拿出誠信。要找我談判可以,但前提是你們先同意做環境影響報告書。」

我們在咖啡館相對而坐。他的臉色很難看,跟那身特別訂做的西裝很不相稱。「妳看看,」他說完,把又長又白的手指在我面前攤開。「這個環境影響報告書造成了多大影響。所有的營建計畫都會受波及!馬塔戈達灣的挖鑿計畫跟我們一點關係也沒有,但也被取消了!再說,現在的處境可跟以前不一樣。一舉一動都被人拿放大鏡在看。妳放心,以前我們犯下的錯誤,下次一定會多注意。」

「是啊,一聽就知道你們在建蓋前,根本沒人在做影響研究,犯法了也不管。」

「環保局確實警告過我們,說我們如果沒接到許可證就動工,是非常冒險的。我們現在就是這樣。許可證拿不拿得到手,誰也不敢說。」

「你說誰......誰說你們是在冒險?達拉斯的環保局行政人員?還是葛蘭參議員的前任競選經理?這位葛蘭參議員當初不是還興沖沖迎接台塑來德州?這不是得了便宜又賣乖嗎?」

「威爾森女士,我跟妳保證,環保局後來真的有派人質詢我們。況且我們明天還要開一場會,對五六個州及聯邦機關報告......」

「明天?真的嗎?在哪?」

「新建的行政大樓......怎麼了嗎?」

「可以讓我進去聽嗎?」

「呃,妳想要做什麼?」

「就好奇啊,我想看看政府機關到底打什麼主意。」

「好吧,那麼航海站許可證的事,妳要不要考慮罷手?還是說,妳跟妳的團隊、律師,究竟要怎樣才肯放棄?」

「喔,我來這沒打算談這事。」

此話一出,我們原本營造出的和諧假象,一瞬間消失無蹤。桌上的咖啡,他碰也沒碰擺在原位,我則拿起咖啡喝個精光,只可惜涼了,涼了,涼了。他突然露出牙齒,接著又抿起嘴。

我去了那場會議,身穿黑色洋裝,踩著繫上皮革鞋帶的高跟鞋,在場半數男士都只到我的肩膀,其他則跟我平視。亮面長桌坐了十五位男性,一半是台塑的人馬,一半是來自漁業與野生動物局、國家海洋漁業局、德州公園及野生動物部門、德州水資源委員會。政府機關的人一身牛仔裝,外罩一件外套,坐在位子上,拼命地筆記,整場會議下來,常交頭接耳,不時露出嚴肅與吃驚的表情,似乎在說:「喂,你有聽到那個嗎?記得要把那個記下來啊。」

漁業與野生動物局的人個個板著臉,提出的問題也老大不客氣。他們劈頭就問,德克薩那湖抽取淡水、台塑廢水排放、船道掘深,還有科羅拉多河轉向,這些問題會如何衝擊到馬塔戈達灣的鹽度?

此外,他們也想瞭解馬塔戈達灣目前囤積了哪些污染物。汞含量多少?抽樣顯示,就連食物鏈最頂層的海鳥,身上測到的汞含量都不斷增加。台塑排放的二氯乙烷與銅,萬一碰上超級基金場址洩出的汞,又會產生什麼影響?各種化學物質的綜合效應,是否會加劇海洋生物的毒性?芳香烴、多環芳香烴、多氯聯苯呢?這些污染物早已被馬塔戈達灣的魚類吞進肚裡去了。台塑到底排放了多少化學物質?

國家海洋漁業局的人士則質問,濕地消失的可能性有多大?是否有其他方案,可以解決毒素排放到港灣的問題?要回答這問題,寫篇環境影響報告書確實會有幫助,至少能針對潛在問題找出可行方案。

原本振筆疾書的韋特,突然抬眼瞪視這群拋問題的人們。他說,大家都猛問台塑排放及洩漏的可能情況,但都也只是「萬一」的假設性問題,根本無法明確回應,況且他們總是丟大問題,就算他回答了,大家很可能又追問十幾個小問題。假設台塑真做了環境影響研究,但得出的答案若不是他們要的,也只是白忙一場,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

雙方僵持不下,雖然沒人說要起訴台塑擴廠,我在一旁也聽得好爽,好久沒聽到這麼多抱怨了。就在這時,來自柯柏斯奎斯提港跟迦維斯敦島的兩位官員朝角落走來,遞給我一份剛剛提到的研究報告:〈海洋環境中銅對汞之影響〉,然後又給我他們的名片,說有內部消息要給我知道。他們說,環保局打算對台塑違法排放有害廢水,開罰共八百萬美元。看來,我花那麼多功夫煽動民怨,還是有點用處。

我悄悄離開了行政大樓。雖然營建計畫還沒通過,但這棟行政大樓照蓋不誤,就連門口花圃都已一坑坑挖好,頂著工地帽穿牛仔褲的工人,忙著從卡車後面捧起一棵棵秋海棠和長春花苗。我走回漁屋,回到日復一日的水泥路,回到百無聊賴的海灣。兩天過後,一位休士頓的記者來電告訴我內幕:台塑違法排放有害污水,環保局即將開重罰,而且據知是這五州歷來最高的罰鍰:八百三十萬美元。

台塑被罰,說實在,我感覺不出什麼差別。他們房子照蓋,傷害還是造成了,問題根本還沒解決。好在布雷朋早有盤算,說該是爛果子摔到樹下的時候了,輪到我們將他們一軍了。

「我們該學學游擊戰術啊,黛安。我們人少,不花點腦筋不行。現在台塑正被那些機關繞得團團轉,妳也曉得政客的官僚作風,要他們做一件事起碼要等上十年。我們就趁現在,像非洲殺人蜂那樣,死纏他們不放。」

於是,我們對環保署、台塑提出告訴。前兩天布雷朋跟瑞克相處得還不錯。瑞克跟我是原告,布雷朋則代表分文不取的公益律師。一貫信奉生態女性主義精神的布雷朋,現在滿面笑容,興致勃勃,渾身露出爭個你死我活的律師氣魄。「想到就超興奮!」他說他巴不得飛奔到卡杭郡,把他們告個屁滾尿流。

又過了兩天,我們發一封新聞稿,宣布要在康福港召開記者會。布雷朋跟瑞克個別開車過去。沿途中,近午的豔陽高照,遠方台塑的冷卻塔不斷吐出濃白的煙。見此光景,我們決定要好好幹上一場。(明日待續)

※ 想閱讀更多內容?請點此連結
※ 本文轉載自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出版之《卯上台塑的女人》一書
※ 支持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歡迎訂購本書

Top

 
 
  論壇:司馬庫斯櫸木事件無罪宣判的啟示

作者:林益仁(靜宜大學南島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台灣高等法院刑事庭2010年2月9日針對司馬庫斯風倒櫸木事件,做出更一審宣判,審判長引用原住民基本法精神,判決3名被告無罪,歷經4年多來的努力,司馬庫斯堅持的無罪抗辯,終於獲得司法認同。此一宣判創下台灣首例,從此在台灣的司法判決上也將具有決定性的歷史與社會意義。

首先,這樣的判決應是部落族人一致的堅持與決心所獲致的結果。從一開始族人就決定以無罪抗告,嚴拒認罪協商的委屈妥協策略,認定取用風倒櫸木的集體決定合於傳統規範,拒絕被國家管理單位林務局冠上偷竊的污名。弱勢的部落族人於是結合社運團體,以政治談判與司法訴訟雙軌並進的方式,進行在地自主的抵抗行動。同時,在主流媒體低度關照的情況下,以中英文部落格的小眾媒體向國內外發聲,這些論述與行動贏得如雪片般飛來的國內外支持,更有國外信函直接寄向總統府與行政院伸冤。但不管如何,最重要的還是部落族人與聯盟屢敗屢戰的精神,在每一次的挫敗中累積能量。所以,在無數次的協商破裂與一審、二審被判有罪的情況下,族人仍然堅持上訴並勇敢挺進,在部落入口處放下柵欄,宣示自主管理與在地抗告的決心,令人感動的是放下柵欄並未阻斷遊客,觀光人數不減反增,更有遊客簽名參與行動,遙遠的司馬庫斯部落與小眾的部落格引爆了足以伸張正義的歷史性司法判決,因此打贏了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戰役。

其次,這次的判決還立下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傳統領域以及傳統慣習/知識在司法判決過程中獲得肯認。就台灣社會的運作,這個判決絕對是歷史性的,從此以後原住民的史詩、傳說、吟唱、故事、漁獵、雕刻、編織、陶藝等慣習的元素與精神所在,不再僅是民俗人士的探奇與浪漫懷想或是商業炒作的利基而已,因為在這次的個案中,它們儼然是體現原住民世界觀多元文化價值的呈堂證物。過去,原住民礙於口述、實做與不落文字的傳統,所以他們的文化與世界觀的細緻與實用面,除了人類學與文化研究學者得以親窺與論述之外,實在少為人知!另一方面,標榜著現代化管理的政府單位,更是經常性地帶著狐疑與忽視的態度來看待原住民的傳統知識,其中原住民狩獵管理制度的推動就是一個例子。

司馬庫斯部落地圖。圖片轉載自司馬庫斯部落議會近年來,由於數位科技的進步,可以承載視覺與音效的強大功能,搭配3D實體空間的展示平台如Google Earth等媒介,讓原住民傳統知識中依賴口語與空間的特性得以大大表現,這次的判決中司馬庫斯數位部落地圖的佐證以及部落格中大量的影像資訊就是取信社會大眾的重要基礎。另外,這種傳統與現代科技的結合,說明了什麼是傳統的真正意涵。在相當程度上,傳統是必須由生活在當代的承繼者不斷地用各種方式去詮釋才有可能傳遞下來,過去的歷史所發生的事情實在太多,不可能一一紀錄,那些經過有意地論述與操作流傳下來的才成為傳統。司馬庫斯部落與結盟的部落及社運團體在系列的行動中,像是在台北街頭與部落所執行的諸多儀式如Pinhaban,就是傳統知識在現代社會體現的最佳例證。此外,司馬庫斯部落善用其生態旅遊的現代產業經營模式,透過部落教室與生態文化導覽行程在地傳播與論述泰雅族的知識與文化,抗拒一味地商業化的觀光逸樂型態,不僅展現知識經濟的精髓,也再現了部落的傳統。主動、多元且持續地回去詮釋自身的傳統,讓她在現代社會中甦醒過來,是櫸木事件勝訴的關鍵論述基礎。

第三,這個事件間接證成了在地原住民部落有管理週遭自然資源的能力。管理必須具備的要素如領導、組織、知識、制度甚至價值規範等,司馬庫斯部落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展現出來。司馬庫斯部落有睿智的耆老與齊心的中堅幹部肩負起決策的重擔,並且有機制完善的共享共榮Tnunan生產組織,部落族人操用流利的泰雅母語,有自主的部落教室教學,對於週遭環境有深刻的知識與了解,更有稱為上帝部落的堅定宗教信仰與自然保育價值觀,部落甚至有節制狩獵的保育公約。反之,肩負國家山林管理任務的林務局,對於該山區的理解與管理都不見得有部落族人的深入。去年,有林務局的巡山人員迷路在司馬庫斯部落山區,升狼煙求救不慎引發森林大火,其尷尬的處境引起尖石後山部落議論紛紛,爭相討論林務局管理山區的能力,甚至有人倡議控告林務局破壞原住民傳統領域自然資源,「誰比較能管?」頓時成為議題。

台灣的山林自日據中後期就落入國家的管理之手,這次在櫸木事件上國家遇到了部落。問題是,國家的管理單位心態一貫就是本位主義、防堵、不信任、甚至完全缺乏學習彈性,正是這樣的態度作祟才導致去起訴部落族人為小偷。但是,反觀國家的管理手段就真的比較良善嗎?去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政治學者 Elinor Ostrom教授就說不一定,她終其一生在世界上蒐集例證說明在地部落的管理慣習,常常是比國家與市場機制更能保護公有財如森林與河川等。櫸木事件起因於林務局僅看到被拿走的櫸木是國家的財產,卻沒看到這棵風倒櫸木之所以倒下,可能跟林務局自己開放商人砍樹造林所導致的生態破壞有關,過去這些慘烈的山林砍伐歷史就算是族人指證歷歷,林務局也不願意承認與回應,然而這些觀察都累積在部落族人長期的在地生活知識當中。表面上,這是一個法律訴訟事件,但是其深遠意義卻在於公有地保育以及原住民文化與社會發展的更廣大層面上。

最後,櫸木事件足以作為反省災難社會與生態政治的重要案例。從去年的莫拉克風災以來,台灣已儼然成為一個災難社會,人民遭受災難的傷害不單來自災難本身,更嚴重的是來自現代國家管理單位對於災難後續處理的顢頇與無能。宣稱照顧人民福祉的現代國家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風險,顯得左支右絀、進退失守、甚至誤判連連。司馬庫斯的風倒木處理是每年颱風過後國家管理單位如林務局的大筆災難財,很少人注意到災難的背後竟然潛藏著如此巨大的財富,也沒有人認真討論過這些財富應該如何公平正義地分配!同樣,災難過後累積在國家與社福慈善團體的大筆捐款,也少有社會大眾仔細地去檢驗其運用的正當性。否則,為何會出現部落災民不願意住進慈濟大愛屋,以及永久屋或中繼屋比較的爭議。事實上,這些資源的分配都是因災難而起,受害與得利都應該有一套公平與正義的論述來支撐與檢視。櫸木事件凸顯國家的管理單位有一套過時的法律來處理災難財,同時也暴露國家單位不願意體察原住民部落如何認識災難所帶來資源的高貴理念。傳統上,部落不會去砍大樹,如果有需要就是去使用風倒木,因為這是上天所賜,是可遇不可求的,這是這次櫸木事件為何三位被告不是占為私有,而僅是執行部落公決的重要文化脈絡。櫸木事件背後的文化知識蘊藏了原住民經長期演化所產生面對災難的態度,也凸顯了現代國家管理手段的荒謬之處。

同樣是風災過後,莫拉克對於災區的衝擊與傷害顯然遠遠大於櫸木事件中的司馬庫斯。馬政府面對風災的舉措從救災無能到安置無方,現在又準備灑錢丟出許多產業振興方案,試圖轉移災民安置問題的雜亂無章。更令人感到憂心的是,整個災後重建過程中這個政府有意無意地,透過空洞的無人山林保育論述,試圖與慈善團體合作,威脅利誘地驅趕原住民下山永久居住與謀生的手段,根本與櫸木事件中司馬庫斯所展現的傳統知識與原住民參與山林保育的觀念背道而馳,難怪災區部落屢屢抗爭政府的做法是刨根滅族的計畫。在櫸木事件中,司馬庫斯部落證明了原住民是山林的夥伴,原住民的在地山林知識應該是風災重建過程中關鍵的一環,不管是安置或是產業的重整都必須納入這樣的思考。此外,災難往往有正負兩極的面向,司馬庫斯部落因為風災的一棵倒立櫸木,而展現出令人敬佩的原住民智慧與行動。這次的風災觸及到更多的原住民族群,其中何嘗沒有更多的生態知識與智慧,然而櫸木事件告訴我們,這些知識必須在更堅定的自主行動中展現,而不是依賴慈善團體的布施與政府的口號。人必自助,才得天助,這應該是櫸木事件最值得體會的深意。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葉人豪‧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