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8.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
2010「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台灣立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苦勞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台灣綠黨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社區營造學會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環境信託網站
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國光石化要砂石 來去花東挖挖挖


花東美麗的海岸線

近日(8/4)於內政部營建署進行區域計畫委員會第5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此次會議主要針對填海造陸所造成之環境與生態影響進行審查,然開發單位報告尚未到進度之一半,多位審查委員即已提出眾多疑義,包括國光石化工業區暨工業港之區位選址嚴重錯置、所需用水將會排擠農業灌溉給水、地層下陷問題、突堤效應、開採東部陸砂石與彰雲南等多處土石資源區做為堤防以及覆蓋土所造成的問題等。

成大教授郭金棟表示:「填海造陸將嚴重破壞潮間帶的生態。」立委田秋堇表示,「依據中山大學劉祖乾所述,在濁水溪口設廠,無疑地將導致淹水情況加劇,引發嚴重的突堤效應。」在水資源方面,農田水利會代表林俊杰表示,因濁水溪之水源供給不穩,農業灌溉經常是採大區輪灌方式,若未來國光石化需要用水,將在不造成休耕的情形下供應給水,預計每天3萬公噸。此次會議更有一件荒謬決策,填海造陸所需之覆蓋土,將於南投、彰化、雲林等10處土石採取場挖取,更有大量來自東部花蓮。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學者評估 八輕每兩天將索一條性命
石油不含甲醛?國光石化健康風險評估遭批「亂來」
大城溼地不保護 國際國民信託專家:shame!
萬萬股民 要買下濁水溪口國寶溼地
 

農村草根行:良田戰爭──新竹二重埔田調紀實(上)

作者:陳建泰(工研院研究員)、黃淑慧(秀明農法農友)、楊秀之(工研院研究員);審稿:吳音寧

2008 年,農村再生條例引起了一連串關心台灣農村的討論與串連,而首當其衝的,受到關注的是台灣幾個農地的徵收案也,從北到南,土城彈藥庫、新竹二重埔(也就是本文的訪調地區)、苗栗灣寶社區、彰化二林中科四期園區,在當地都有反對的團體抗爭,希望保留農地與原聚落的生活方式。

二重埔在這些徵收案當中,歷時最長(自1981年就開始),涵蓋的範圍約440公頃,實際上包括的區域有:頭重埔、二重埔、三重埔與科湖里,因為民國2006年的抗爭是由二重埔自救會發起,開始為外界所注意,因此,這地區的徵收案,都用二重埔來通稱。

這個案子目前已經走到細部計畫,也已送交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查,就等審核通過、拍板定案了。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因應科學園區三期預備用地的徵收限制遷建所啟動的因果網絡,使得這裡房屋破舊,人口外流,農地買賣熱絡,卻也保留了一塊30年來未曾為水泥文明所染指的農村田野。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姿穎

動保團體揭露不法業者涉嫌違法買賣保育類動物,引起社會各界關切。農委會:全面清查保育動物,未來還將陸續為每一隻保育類動物建立專屬的身份證列管。而同樣引起社會關切的一連串土地徵收案,連日來,外界疑似受中科開發單位與地方政府誤導,紛紛遷怒或怪罪相思寮20多個住戶不願配合土地徵收是主因,相思寮住戶表示,沒反商沒反開發,求基本生存權

最近漏油事件頻傳,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影響,為保護珍貴的海洋生態系,夏威夷西北群島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是世界最大的海洋保護區之一,包含了美國本土約70%的珊瑚礁和瀕危的僧海豹以及其他約7000種海洋生物。但是,海洋生態系還有另一項危機。7月底發表於《自然》期刊的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暖化威脅海洋食物鏈,未來勢必影響到海洋生態系統、地球化學循環機制、海洋環流,甚至於漁業等各層面的研究。

溼地保育也非常的重要。溫州三垟溼地,營造人與自然共生的水環境,兩岸環保NGO暨獨立媒體水資源交流活動參訪的溫州三垟溼地,見證溫州市民爭取省政府支持、治理工業化後受污染水環境、營造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初步成果。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八八風災與暖化意識──語音辨識電話民調發佈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編按:88水災將屆週年,本週六、日,編輯室將連續兩日推出「八八水災專刊」(原「一週回顧版」、「副刊」暫停)。編輯室邀請前國策顧問、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理事李永展來談國土規劃、以及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的徐蟬娟等人,與環資一起來探討八八水災帶給我們的警訊以及未來環境可以努力的方向。今日先推出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的精采報告「八八風災與暖化意識──語音辨識電話民調發佈」,作為專刊的暖身。

八八風災重建工作將滿一年,民眾或許對風災的印象仍在,但對風災重建進度的了解卻不高。根據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委託台達電子智慧型語音辨識部門所作的電話調查顯示,有四成左右的民眾,對目前政府重建的進度並不清楚。不過在風災過後,約有七成的民眾對極端氣候現象變得更加關心,並有五成的民眾開始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節能減碳。精采內文

 


 
國光石化要砂石 花東山水遭殃

本報2010年8月5日台北訊,吳孟純報導

近日(8/4)於內政部營建署進行區域計畫委員會第5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此次會議主要針對填海造陸所造成之環境與生態影響進行審查,然開發單位報告尚未到進度之一半,多位審查委員即已提出眾多疑義,包括國光石化工業區暨工業港之區位選址嚴重錯置、所需用水將會排擠農業灌溉給水、地層下陷問題、突堤效應、開採東部陸砂石與彰雲南等多處土石資源區做為堤防以及覆蓋土所造成的問題等。

填海造陸破壞潮間帶生態 且引發突堤效應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教授審查委員郭金棟表示,「填海造陸將嚴重破壞潮間帶的生態,國外就明令禁止在潮間帶進行大規模開發,以荷蘭為例,類似的開發行為必須限定在低潮線以下30公尺之處的水體來進行開發,也就是以人工島的方式」。也因此,郭教授提出3個替代方案,第一,將工業區設在外海,也就是人工島的形式;第二,就近於彰濱工業區設廠(本區閒置面積有1000多公頃);第三,降低工業區與工業港的面積。

田秋堇立委表示,「依據中山大學海洋物理所教授劉祖乾所述,在濁水溪口設廠,無疑地將導致淹水情況加劇,引發嚴重的突堤效應,並建議開發單位,必須針對郭教授所提之替代方案進行可行性評估。」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廖本全教授則語重心長地說,「整個開發計畫,區位選擇錯誤是個重點,並強調,若這個地方都還可以填海造陸,請問台灣還有哪裡不行?」而在水資源方面,農田水利會代表林俊杰表示,因濁水溪之水源供給不穩,農業灌溉經常是採大區輪灌方式,若未來國光石化需要用水,將在不造成休耕的情形下供應給水,預計每天3萬公噸。

審查委員詹順貴律師問到,「猶記去年,同一位農田水利會代表在中科四期審查會議上,公開承諾,農業用水調撥給中科四期後,決不會再瓜分給其他工業單位,如今顯然承諾跳票。」過去曾參與中科四期審查之在場人士,紛紛點頭表示確有此事。然面對大家的指證,農田水利會代表表情尷尬,一再以「個人認知,沒有這回事來澄清」。專案審查委員王珍玲教授說,「您代表農田水利會出席與會,所發言論即代表水利會,所謂之個人承諾就等於機關承諾,若不是,那派人來出席會議有何意義?」田立委即要求營建署,調出當時開會的錄影紀錄即可真相大白。

荒謬決策 砂石大量來自東部花蓮

花東美麗的海岸線;攝影:潘佳修
 

此次會議還有一件荒謬決策,依據開發單位之可行性規劃報告書之所示。「本計畫堤防工程5公斤以上的石料需求量300萬立方公尺,預計供應方式為國內40%、中國40%、菲律賓及其他國家佔約20%。花蓮縣之卑南溪、秀姑巒溪及花蓮溪,可開採的砂石量約350萬立方公尺,其中石料約佔180萬立方公尺,符合本計畫需求。」因此所需陸上塊石料共計830萬公噸,而東部花蓮縣之砂石開採量即佔530萬公噸。

另外,填海造陸所需之覆蓋土,也將於南投、彰化、雲林等10處土石採取場挖取,但所需用量並未載明,卻已自行答覆,「供應覆蓋土應無問題」等字眼。審查委員賴宗裕教授說,「抽砂填海已經是相當嚴重地破壞生態,你現在又要抽取陸上砂石,又是另一個破壞」。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依照這樣的採砂量,依法一定要做環境影響評估,不是開發業者說了算」。

田秋堇立委舉出,「依據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辦法第十條:位於山坡地、國家風景區或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核定公告之一般保護區,其同時位於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申請開發或累積開發面積2.5公頃以上(含所需區外道路設施面積),或在河床採取,沿河身計其申請開採或累積 開採長度2百50公尺以上,或申請採取土石方40萬立方公尺以上,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而郭金棟教授則提出,「開發單位並未將石料來源明確指出,只說卑南溪、南投市、花壇鄉等處,相當草率,此外要怎樣輸送還有運送路線都應說明清楚才對。」

有關花蓮陸砂開採的疑慮,開發業者無法提出具體回應,只說明該資料是由水利署中部辦公室所提供,而覆蓋土則是依據經濟部礦物局網路資料,至於是否合法,以及是否需要做環評則未做解釋。面對開發單位便宜行事的作法,昔日中科四期環評主席蕭在安審查委員提醒大家,「近來中科三四期停工事件,浪費相當多的社會與經濟成本,而國光石化的爭議,也是越滾越大,因此任何評估都應謹慎處理」。審查委員吳綱立教授,則要求開發單位必須做成本效益分析,並提出國外對於環評的重視,並會透過明確的量化資訊來做為評估與決策的依據。

本會議已為第5次審查會議,然每次會議皆有待釐清的問題,開發單位始終無法提出新的數據來說服審查委員,會議末了,主席裁示關於填海工程之審查會將擇期再開。

Top

 
農村草根行:良田戰爭── 新竹二重埔田調紀實(上)

作者:陳建泰(工研院研究員)、黃淑慧(秀明農法農友)、楊秀之(工研院研究員);審稿:吳音寧

編按: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新竹二重埔組」成員共同完成。因原文篇幅甚長,顧及網路閱讀的形式,將原文切分成3篇文章進行。

一、摘要

2008 年,農村再生條例引起了一連串關心台灣農村的討論與串連,而首當其衝的,受到關注的是台灣幾個農地的徵收案也,從北到南,土城彈藥庫、新竹二重埔(也就是本文的訪調地區)、苗栗灣寶社區、彰化二林中科四期園區,在當地都有反對的團體抗爭,希望保留農地與原聚落的生活方式。

二重埔在這些徵收案當中,歷時最長(自1981年就開始),涵蓋的範圍約440公頃,實際上包括的區域有:頭重埔、二重埔、三重埔與科湖里,因為民國2006年的抗爭是由二重埔自救會發起,開始為外界所注意,因此,這地區的徵收案,都用二重埔來通稱。

這個案子目前已經走到細部計畫,也已送交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查,就等審核通過、拍板定案了。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因應科學園區三期預備用地的徵收限制遷建所啟動的因果網絡,使得這裡房屋破舊,人口外流,農地買賣熱絡,卻也保留了一塊30年來未曾為水泥文明所染指的農村田野。

二重埔的徵收紀實,一共有3位工作人員,兩位為工研院的研究員,另一位是三重埔的農民。經過兩個月的資料收集、與實地踏戡,並且訪問了15位當地的居民、各個自救會的領袖與新竹縣政府的承辦人員。

就本次草根調查所得到的資訊整體來看,要保留這塊四百公頃的農地,走到今日,主客觀因素都顯示極難板回,即便是祭出在地群眾的公決,期望保留的也是少數。至於為何我們還是認為這塊農地需要保留,主要是基於糧食安全與社會公義角度,並且希望藉由呈現這個台灣科技重鎮的徵收案另一面貌,讓更多人重新反思獨愛高科技產業,犧牲農地,除了看得見的經濟,還附上那些代價。

徵收區,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廣告牌

徵收區,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廣告牌

二、簡要徵收背景

1981年,新竹科學園區三期用地開始徵收,1989年間,在當時縣議員呂源貴帶領下,當地居民強烈抗爭。2000年,科學園區終因經費不足而放棄二重埔的土地徵收。然而2006年,新竹縣政府變更計畫並以 BOT(Build, Operate, Transfer;民間興建營運一段時間後再轉移政府)開發模式解決資金的問題,由廣昌資產管理公司得標推動土地徵收。

範圍/面積:「變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特定區主要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新竹縣轄部分」總共使用土地 411 公頃,需徵收土地包括:頭重里、二重里、三重里與柯湖里等共 441 公頃。其中,「工業專用區」與「工業區」僅約50公頃,「住宅區」則達164公頃,約佔總體用地2/5,因此與其說是工業園區計畫, 不如說更像是大規模的住宅區計畫,一片良田又將消失成為一棟棟的水泥住宅大樓。

二重埔是在計畫變更之後,第一個知道這個訊息的地區,並且積極的籌組自救會,努力保留這裡的百年聚落:湧泉、竹東大圳以及老伙房。其他的鄉里,則是一直到今年(2009)開始了解到苗頭不對,才跟進組織自救會。然而,在縣政府都市計畫團隊的積極運作下,整個開發暗的細部計畫已經送交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等候審議通過,就要開始啟動區段徵收作業。

三、徵收區的風土

台灣土地被政府以區段徵收的方式加以開發的地方很多,然而為何這裡會受到如此的關注,主要是因為這裡是一個客家百年聚落,擁有非常珍貴的天然與人文資源,這些資源一旦破壞,想要恢復幾乎是不可能。

(一) 地塹湧泉

根據竹東農田水利會與地質技師的現地勘查,在工研院的東南側有一個西北東南走向的地塹,在它的北側就是著名的二重埔的湧泉。湧泉的水源來自地下水層匯流而成一個天然湧出的池水,水源豐沛,多餘滲出的水由下游的排水路進入排水系統,因此,百餘年來,這裡即使是枯水期,也不缺灌溉用水。

2009年8月21日,二重埔湧泉生態教育園地落成。報導指出「新竹縣竹東二重埔山麓有一片湧泉,百年來源源不絕,灌溉上百甲農田,地方人譽為龍脈福穴地理,但因政府區段徵收計畫面臨被剷平的命運;地主劉慶昌為保護珍貴的湧泉寶地,提供逾千坪土地供新竹農田水利會,闢建古厝湧泉生態教育園地」。事實上,縣政府在這次的都市計畫細部計畫當中聲稱,「未來湧泉及地塹邊坡將原地保留並規劃為公園用地...天然湧泉...需予以原地保留且仍維持功能」。

(二)竹東大圳

日據時代,二重埔第一代的大地主林春秀協同地方人士在民國15年(大正15年)聘請日本季是動興建,其主要的目的在於汲取上坪溪的水源,並利用日本人早期興建的軟橋發電廠渠道作為導水路,花費兩年所完成的21公里圳道,灌溉面積530公頃,受益面積800公頃。

由於竹東地區的耕地多分佈於丘陵地帶,為了確保廣大的農地用水便利,於是竹東圳沿著地理的等高線開鑿,期水利可以涵蓋全區。自竹東圳的二重埔終點站往下望,綿延的農田,延伸至遠方的頭前溪,都受惠於這條大圳。

根據耆老的轉述,林春秀擁有二重埔地區約八百多公頃的土地,他無私的借錢割地建立竹東大圳,造福了二重埔地區的居民灌溉農地,自給自足渡過了數十個年頭,每次收租,總是騎著白馬,長統皮靴,相當威風。

順帶一提,由於科學園區需要乾淨的水源,而水源頭寶山水庫就是從竹東大圳取水,因此,到目前為止,竹東大圳的水,依然清澈見底,沒有污染。

竹東大圳 14 支道

竹東大圳14支道

(三)老伙房

民國68年之後,由於限制遷建,因此,在徵收區內,許多房舍都保留30年前的樣貌,只是坍塌了,只能用鐵皮來蓋。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有三間伙房:竹東大圳開鑿者林春秀的九牧第、自救會劉慶昌先生的祖父劉金榜建於民國41年的傳經第,以及一座全台少見的客家雙層三合院 - 范家洋樓。

在整個細部計畫中,除了畫入客家農業休閒園區的范家洋樓,其他的美麗老伙房也都獲得保存,然而,保存在一個沒有田地、沒有白鷺與蛙聲、沒有農人與農務當中的老伙房,不再炊煙裊裊,彷彿一個不再吐息的軀殼,還要硬撐它是一個人嗎?

竹東大圳開鑿者林春秀的九牧第

竹東大圳開鑿者林春秀的九牧第

四、田野訪談

與其說是田野訪談,倒不如說是去拜訪應該認識的朋友。在這四百多公頃的土地上,我們發現一個很讓人惋惜的現象,那就是壯年、青年關心徵收這件事情的人很少。我很納悶,這麼美麗的莊園,怎麼沒有年輕一點的抗爭者?無論是到立法院、行政院或是監察院,或是在我們訪談的夜晚,絕少看到青、壯年人的身影,即使是撞見了我們與他們的父執輩談話,也匆匆的離開。

以下是我們訪談對象的簡單統計資料:

* 全部受訪者平均年齡:57 歲

* 全職務農維生:3 位(竹東優質米前3名)

* 持續農務工作:12 位

* 在徵收區擁有農地者:8 位

* 平均農地面積:0.6 公頃

* 最大種植面積:3 公頃

* 萬一徵收,住屋將會拆除者: 3 位

* 徵收資訊來源:二重自救會(9 位),其餘除了「徵收」之外,一無所知

* 看過縣府公告的區段徵收計劃書:1 人

* 了解徵收完整過程的人:0 人

其實這些資料,並沒有多大的代表性,但是就縣政府與的自救會職責角度來看,關於最重要的徵收問題,卻明顯的顯示,居民的了解與認知,幾乎等於沒有。我們不禁要問30年來、3年來,政府、自救會彷彿在瞎忙!

雖然我不認為應該把了解徵收的所有責任都推給縣政府、自救會,事關身家財產,民眾自己要負起最大的責任,但是,若是資訊公開、政府單位多一點主動宣導與說明,情況絕對不至於如此。您可以想像一個普通百姓,收到縣政府的公文,裡面充滿法律文字與術語,讀也讀不懂,但是這些文件卻與自己的身家財產、自己的田地大有相關的那種心情嗎?

一位林姓的獨居祖母紅著眼眶告訴我們,每次收到公文,就擔心的睡不著覺。這當中也有非常專業的農民,他們可以種出極優質的稻米與地瓜,但是種地的學問拿來讀公文,了解整個繁複,拖延了 30 年,千頭萬緒的徵收與都市計畫,的確是強人所難。

在與縣政府的技正討論這件事情的時候,技正說「真的沒有那麼多人手」,而且「大門永遠是開的,電話也可以打來啊!」更何況公文都是掛號送到家。對於這樣的回覆,我並不以為然。難道這些技術官僚不聊解,你的一筆畫下去,就是好幾戶人家的身家性命?人手不夠就不用通知?況且這是技術性問題,只要經過設計,透過各種便民管道(例如:村里長受訓),就可以達成,而且,不能說公文有送到,就了事。

我甚至當場問他「我要是丟一段你需要一年才學的會的 Linux 的程式碼,你現在可以看得懂嗎?」

後來,縣政府的技正的確接收到這樣的景況,在二重埔五穀宮設立工作站,每週二、四下午派人駐點說明,只是,長久以來的不信任關係,與自救會堅決不肯妥協的態度下,駐點工作站只成為叫囂、怒氣的宣洩場所。

至於自救會的矛盾與情仇,我將在下一段說明。(本文待續)

※本文原刊於小地方新聞網以及台灣農村陣線出版之《2009夏耘‧農村草根調查》

Top

  農委會:全面清查保育動物

摘錄自2010年8月5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動保團體揭露不法業者涉嫌違法買賣保育類動物,引起社會各界關切。農委會林務局今(5日)邀集全台25個縣市政府與北高兩市產業發展局等保育相關單位,召開全國保育會議,要求各縣市在一個月內完成境內保育類動物的清查工作,未來還將陸續為每一隻保育類動物建立專屬的身份證列管。

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表示,優先清查項目包括靈長目、食肉目、河馬及其他瀕臨絕種哺乳類動物、海龜與金龜等等,並且建立每一隻保育類動物的身份證,以便後續管理。

除此之外,農委會還要一併檢討所屬的八個動物收容中心收容環境及管理情況,確認所收容的四千隻保育類動物受到良好對待。為了方便清查工作的進行,林務局的森林警察和保育警察將會支援各縣市。

Top

  相思寮住戶:沒反商沒反開發 求基本生存權

摘錄自2010年8月5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彰化縣各界積極爭取的「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開發案,因環評過程有諸多瑕疵,遭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暫時停止執行﹔連日來外界疑似受中科開發單位與地方政府誤導,紛紛遷怒或怪罪相思寮20多個住戶不願配合土地徵收是主因,備感壓力的當地老阿嬤表示,她們不了解什麼是「反商」只知道房子、農田可能遭到強行徵收讓她們很受傷。

高齡已78歲的「阿周伯」,則無奈又感傷表示,中科與縣府等開發單位,只有幾張公文,一、兩次說明會,就要他們搬離百年來、一家五代都在這塊土地打拼累積,才能獲得的家園與農地,做法太粗操。

當地大部分住戶則有志一同強調,從沒有反對中科四期開發案,或低污染的高科技廠商進駐投資,只希望藉由開發案受阻的機會,讓馬政府實際傾聽當地民眾心聲,慎重考慮保留「相思寮聚落」的替代方案,才能達到多贏的局面。彰化縣政府則表示,這也是正積極努力溝通協調的方向與目標。

Top



 
  世界遺產新址:夏威夷西北群島

摘譯自2010年7月31日ENS巴西,巴西利亞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玲審校

巴巴哈納摩古阿克亞的珊瑚礁海景;(圖片來源:NOAA)包括西北夏威夷群島的美國國家海洋保護區,因為其卓越的自然和文化價值,在7月30日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巴巴哈納摩古阿克亞(Papahanaumokuakea)是包含一列小而低漥的島嶼、環礁以及周圍的海洋,位於夏威夷群島主要部分西北方155英里處,兩端大約1200英里,佔地面積近14萬平方英里。

本保護區是世界最大的海洋保護區之一,其中包含了海底山脈、海底斜坡與潟湖。這座保護區包含了美國本土約70%的珊瑚礁,也是瀕危的僧海豹以及其他約7000種海洋生物的家,其中有四分之一僅分部於夏威夷。整個地區都是禁止漁撈的。

2005年9月,經過了3年公民運動的努力推動收集了超過25000份民意之後,州長林格爾(Linda Lingle)在夏威夷西北島嶼成立了州立海洋保護區,限制夏威夷州屬水域的使用以保護海域。

創造了美國史上最大的海洋保護區,保護了距離海岸線3英里內,面積廣達1026坪方英里的珊瑚礁。

林格爾當局隨後與聯邦政府合作,以確保此處的保護措施與國家層級類似,這促使布希總統在2006年6月指定夏威夷西北島嶼為國家海洋保護區。

這是第一個因為人類文化與海洋的聯繫而設立的自然遺產,也增加了太平洋世界遺產的代表性。這也是美國第一個海洋類世界文化遺產,同時是全球第一個文化的海洋景觀。

現在夏威夷的引水人-不靠儀器的領航員-仍然利用傳統的雙船體獨木舟航行至巴巴哈納摩古阿克亞來當成導航訓練,這一項橫越世界最大海洋的傳統導航技藝,讓這裡成為世界遺產而航向世界舞台。

巴巴哈納摩古阿克亞幾近原始的珊瑚礁、島嶼和水域,是地球上僅存以捕食者為主宰的珊瑚礁生態系之一,鯊魚和鰺主宰著水下生態系統。本區也是一千四百萬隻海鳥的築巢與覓食地,是全世界最大的熱帶海鳥聚集地。

成為世界遺產並不會改變保護區原本與聯邦政府合作的管理計畫與結構,也不會有徵收或者是管理限制的增加與修改。

保護區管理的理念與法規一直是以教育、虛擬導覽以及將人類活動限制在最低限度的方式「將環境帶到人面前」。

雖然被登錄到世界遺產之內增加了各個世界遺產點的觀光活動,但想在巴巴哈納摩古阿克亞進行各樣活動的人卻必須取得許可,只允許一般民眾到訪中途島(Midway Atoll),並且以環境承載的能力作為限制依據。

巴巴哈納摩古阿克亞是美國夏威夷州的第二個世界遺產;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保護並保存自然與文化遺產地「突出的普世價值」,世界遺產公約所定的標準和程序,是採用最能廣泛接受的國際協議,以保護自然與文化。

Top

 

  科學家:暖化威脅海洋食物鏈

本報2010年8月6日綜合外電報導,王元才編譯;莫聞審校

根據7月底發表於《自然》期刊的最新報告指出,海洋中浮游植物的數量──支持海洋食物鏈最基層的微小生命體,正面臨海洋表面溫度暖化的影響而銳減。

浮游植物大都無法以肉眼分辨,卻是海洋食物鏈的最底層,他們所涵養的能量,支撐起海洋中如鯨魚的大型動物。

報告中警告,暖化正持續在改變水下的生態系。這些微小生命體的族群數量,上個世紀就開始逐年以每年1%的數量在減少,但近幾年隨著氣溫的上生有加快的驅勢。自1950年以來,浮游植物數量減少了約40%。

這些渺小的微生物將會影響到所有的海洋生物,包括漁獲量。藉由捕捉太陽的能量及循環再利用的營養鹽,這些微生物在海洋中提供了大量的有機質,佔地球有機質的一半以上,同時也是海中生物的食物,同時也吸收了大量的碳。

報告作者、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指出,這樣的衰退未來勢必影響到海洋生態系統、地球化學循環機制、海洋環流,甚至於漁業等各層面的研究。

海洋研究者常量測海洋的透光度並檢測葉綠素的集中程度,有大量浮游植物的地區就會有明顯的綠色光澤,隨著地區的氣候、沿岸流不同而有所差異,但長期的衰退卻是「普遍存在」的狀況。研究表示,浮游植物減少現象在極地和熱帶地區最為嚴重,且減少速度與氣候變遷導致的海洋表面溫度上升速度一致。

在氣候學家公布了許多空前未有的證據,如海平面上昇、南北極融冰、大氣濕度、陸地跟海洋上空的溫度上昇等全球暖化效應之後,浮游性植物的族群衰退無疑又是一記警鐘。

【參考資料】
guardian報導
維基百科:浮游植物
自然期刊:全球浮游植物在過去一世紀因暖化而衰退

Top

  溫州三垟溼地 營造人與自然共生的水環境

本報2010年8月6日中國溫州訊,葉人豪、莫聞報導

三垟濕地中國古諺「天上天堂、地下蘇杭」描寫江南水鄉怡人風光,兩岸環保NGO暨獨立媒體水資源交流活動昨 (5日)參訪的溫州三垟溼地卻也不遑多讓,走訪期間, 見證溫州市民爭取省政府支持、治理工業化後受污染水環境、營造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初步成果。

河中的移動工具三垟溼地位於大溫州中央地帶,有溫州「綠色之腎」之稱。溼地中有161個島、26個村,總面積13平方公里, 由市府溫州生態園管理委員會負責經營管理,在走訪三垟溼地的過程中,可見居民洗衣、洗身、釣魚的傍水生活, 種植菱角、蓮藕維生,養殖草魚協助清理水中髒污,以及揖舟載客的生態旅遊嘗試。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沿岸房屋正普遍進行仿古景觀的改建。

三垟濕地的荷花與仿古建築記者問到居民為何願意配合更新或遷建,在地村長回應說:「 剛開始居民其實是排斥的,他們會認為自己的家不想被更動;但後來逐漸看到了遊客進來,政府也提供資金改建, 由村民改善內部、政府將建築外部統一格式與翻新,於是漸漸認同這樣的改變。」村長強調,即使到現在房價從原本的4萬一間房上漲到200萬一間房,當地居民還是不肯轉賣,「 正因為他們看到了此趨勢的經濟價值。」

工商發展毀了城市內河 溫州市民正設法補救

三垟濕地的廊橋 倒影三垟溼地屬於溫瑞塘河體系的一部分,所謂「塘河」, 是溫州人對於水道的稱呼,在工業發達前,緊鄰甌江發展的溫州,即遍佈大小水道,有塘有河,居民傍水而生、以河為路, 位於溫州與市轄瑞安縣之間總長度達1178公里的大小河流,即稱為「溫瑞塘河」。

不過,從1980年代開始,工業化與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整體環境的意識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水域污染欠缺管理, 水質黑臭隨處可見,逐漸。幸而近幾年來,城市內河治理的課題終於引起市民關注, 市政府展開一連串公共溝通做教育宣導,整頓工業、畜牧業遷建或做到「達標排放」, 市政府則爭取浙江省政府支持投入資金與立法,並於今年1月1 日起施行《溫瑞塘河保護管理條例》,臨時機構「 溫瑞塘河保護管理委員會」也正式成為常設機構。

溫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沈敏7月間曾組團來台參訪台北關渡溼地與台南二仁溪整治等台灣環保工作經驗, 身兼溫瑞塘河保護管理委員會主任的他表示,這部《條例》的實施,是由省人民大會為單一城市立法的少見案例,有了這部法令, 組織權責、違法罰則與整治資金才有了強制性的規範,「否則只能靠政府命令來做」。沈敏表示, 初步成果讓溫瑞塘河的治理成為是中國城市內河治理的指標案例,已吸引不少其他城市官員前來取經。

發展三垟溼地生態旅遊潛力 整治尚未成功

面積達740平方公里溫瑞塘河的生態整頓,同時讓位於溫州中央地帶13公里三垟溼地的環境整治獲得關注與更 多支持,從參訪團的初步印象來看,成果是令人驚豔,也非常具有善用社區營造來發展生態旅遊的潛力。

負責管理三垟溼地的「溫州生態園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戴秀存表示,管委會除拆遷違法工廠外,也正在做廢水集中回收的措施, 另外像是在煙塵儲存、垃圾管理等方面,也有做一些貢獻。」

不過,目前的管理力道還不足夠。戴秀存提到:「在三垟溼地的水網中,如果有點水源污染,將會變成整個流域的污染」 ,內河治理尚需更長時間的關注與耐心。他表示:「三垟溼地還是有污染問題的,主要是工業污染,從2004年開始, 我們已經強制拆遷500多家共占地40萬平方米的違法進駐廠家,但目前尚有50萬平方米尚未整頓」。

溫瑞塘河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張俊凱也提到:「溫瑞塘河的水系也和三垟溼地相同,都是網狀水系,兼顧了航運、 供水、水產養殖、生態環境等多種面向。」溫瑞塘河共有102條河道,主要面臨到的污染有生活排水的污染、以及主要的工業污染。 因為溫州市家庭工業的發源地,因此在過去2003年還沒重視環保的時候,開始做污水處理的設計,就是直接排入河中。

張俊凱也提到目前溫瑞塘河在做的污染整治,包括了大規模河道清淤、建立污水處理廠、設立下水道管網、 設計垃圾發電廠、畜牧業排放管理、餐飲管理,以及最重要的部份「加強全民教育。」他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要在2020年清除全長1000公里的溫瑞塘河的黑臭問題。」目前, 整體河域的污水處理接管率達70%,正面臨往80~90%突破的關鍵瓶頸。

張俊凱認為,在未來管理的部分會比治理還要來的重要,如果沒有好的管理方法,治理是沒有辦法延續的。 關於如何以教育加強管理,來自台灣藍色東港溪協會的幹事蔡蕙婷就提到社區號召的重要性。「 要以自己的出生地自豪」蔡蕙婷認為可藉由深入社區的體驗營活動,培養居民的社區情感。

溫州蒲鞋市清園社區主任王林對此表示認同,他說:「早上起來聞到臭水、下班回來也是臭水、一天到晚聞到臭水」, 因此他認為如果要解決這樣的情況,必須要從志願者做起, 把環境做好了,自然就不用怕人不會留在家鄉了。王林引用自己親身的例子說到:「我有次看到有人把垃圾從樓上往下丟,我就叫一個小孩上去批評他, 如果他不撿就賴在那裏不走。」塘河應該動員社會、社區居民的力量,才能把污染降低。

除了社區的力量之外,或許可以考慮用異業結合的方式來做環保,來自台南社區大學的黃煥彰以台南二仁溪為例, 二仁溪早期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電子廢棄物,旁邊有人燒廢電纜繩不說,連水中都充滿了酸洗液等重金屬, 銅離子一度飆高超過4000ppm,有一次漁民清晨出海,回來的時候就跟他反映:「是不是大陸攻進台灣了!」 原來早上出門時水是清的,可是回來的時侯溪面都變成了紅色。 於是他號召相關的民間社團、當地民眾、與環保相關行政機關、檢警雙方,構成了守護聯盟,逼迫政府正視二仁溪污染的問題。 目前,環保署已同意編列14億台幣清理兩岸三公里長的有毒廢棄物。

前來台南社區大學晁瑞光指出,在台灣雲林最近也發生皮革廠污染,據稱廠商是曾赴中國設廠在回台經營的台商。 他認為兩岸環境污染源有部分共通性,未來可考慮兩岸共同公布違法排放的黑名單,讓廠商知所警惕。

公共電視記者郭志榮關切中國如何面對經濟與環保的衝突?張俊凱認為:「現在中央透過各省層級會緊盯地方的經濟發展與GDP,如果地方的經濟或GDP都一直上不去,就會被施壓, 發展經濟常常是心不由己。此外,如果貿然拆遷工廠或畜牧場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 因為這是攸關居民就業維生的問題,因此在整治之時,也要同時考慮到他們的出路,包括相當的補助。」

台北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何一先認為,三垟溼地和關渡溼地的背景相似,都是因為城市經濟發達損害環境與生物多樣性。 但兩者仍有諸多先天條件的不同,「兩個溼地的面積差太多了,關渡溼地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 但這並不表示三垟溼地威脅性就小,例如底泥是否有遭受污染的尚未解決,如果颱風將底泥捲動, 可能會造成極大的衝擊。如果官方提到的整治方式都有確實做到,三垟溼地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因為官方並沒有把現地居民拆遷, 也必須要和當地的居民結合,才能在正確的方向上發展生態旅遊。如果能往此方向持續邁進,三垟溼地的整治經驗是值得台灣借鏡的。

Top

 
論壇:八八風災與暖化意識──語音辨識電話民調發佈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編按:88水災將屆週年,本週六、日,編輯室將連續兩日推出「八八水災專刊」(原「一週回顧版」、「副刊」暫停)。編輯室邀請前國策顧問、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理事李永展來談國土規劃、以及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的徐蟬娟等人,與環資一起來探討八八水災帶給我們的警訊以及未來環境可以努力的方向。今日先推出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的精采報告「八八風災與暖化意識──語音辨識電話民調發佈」,作為專刊的暖身。

(圖/郭英釗建築師在民權台地上勘察民權國小重建位址,張楊乾攝)

八八風災重建工作將滿一年,民眾或許對風災的印象仍在,但對風災重建進度的了解卻不高。根據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委託台達電子智慧型語音辨識部門所作的電話調查顯示,有四成左右的民眾,對目前政府重建的進度並不清楚。不過在風災過後,約有七成的民眾對極端氣候現象變得更加關心,並有五成的民眾開始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節能減碳。

按此下載調查報告

在本次調查中發現,民眾除對政府重建進度不了解外,對於政府整體重建的表現評價也不高。在關心重建進度的民眾中,不滿意政府重建進度的佔了47%,但不滿意民間團體協助重建進度的,僅有16%。滿意民間團體重建進度的有62%,滿意政府重建進度的則僅有28%。

不過,若區隔出民眾有無接觸過災民後作交叉分析,發現有接觸過災民的民眾,對政府重建進度不滿的程度,較沒接觸過災民的民眾為低(53%<66%)。

調查中顯示,有超過六成的民眾(62.2%)認為,八八風災的主因在於人類過度開發,並有超過一半(51.59%)的民眾指出,八八風災與全球暖化有關。國內學者目前對莫拉克颱風與暖化之間的關係,仍存有不同面向的討論(註一),但近年來極端降雨事件發生頻率愈來愈高,這卻是事實,也值得民眾持續注意。

在八八風災過後,有七成以上民眾(76%), 變得更加關注極端氣候,並有接近六成(57%)的民眾受到八八風災的影響,願在日常生活中採取減碳行動,且女性民眾配合意顯著高於男性。足見受到極端氣候事件的影響,的確會使得更多人關心暖化議題。

這份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因為八八風災的緣故,開始改變了一些想法和行為,但對於實際的重建工作卻不太關心,並對政府存有一定的成見。在「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委員會」的網站上,過去一年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的消息更新,電子雙周報也已發行了三十一期;而民間的《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每周也有各災區現場傳回來的二至三條在地新聞,或都可作為民眾關心重建進度的起點。也唯有民眾持續的關注,災區居民才能儘早回復到過去的生活,整個社會也才能從其中吸取經驗,面對未來愈來愈不可測的氣候。

此項調查是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委託台達電子智慧型語音辨識部門所進行,從六月二十五日至七月八日兩周期間,依亂數碼撥打手機與市內電話共11,183通,取得有效樣本數1,524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不超過3%。

【註一】
台大大氣系國科會研究講座教授、也是世界氣象組織熱帶氣象委員張智北,以及台大大氣系教授、前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兩人,曾就莫拉克颱風帶來破記錄的降雨,究竟與暖化有無關係,在「低碳生活部落格」上作過討論。相關文章請參考:
台大教授:莫拉克降雨多 與暖化關係不大》張楊乾 6-May-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柳中明回應:「莫拉克降雨多 與暖化無關」》柳中明 14-May-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莫拉克颱風、全球暖化和「±2℃」》張智北 26-May-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陳姿穎‧網編:陳姿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