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1.20



「2011年環境前瞻」網路直播論壇: 農學市集方興未艾 有機小農出頭天?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環境新聞、線上收聽!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農田水圳「控固力」 每年300公里!


高雄縣曹公新圳中游的鳥松大同圳 垂直水泥護岸

農田水圳是農民用來灌溉、蓄水的水路,人們印象中的農田水圳中,原本充滿魚類、蛙類,邊坡則長滿花草植被充滿野趣。然而20年前,U型溝、水泥擋土牆逐漸替代了自然工法的農田水圳,使得台灣的農田不再能吸納水源,全部集中到水泥化的排水溝。

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有7萬公里長的農田水圳,持續20年以每年300公里的速度水泥化;這些翻新、整修工程由全台15個水利會承包,除了桃園、台中以及高雄,使用的經費皆由農委會買單。然而水利會雖接受政府補助,卻以其法人身分逃避民間監督。

精彩全文

【相關連結】

另類生態危機 面子工程充斥兩岸社區

不要把「水圳」變「水溝」!!──我們對於美濃永安路下庄仔水圳駁坎改建的幾點看法

誰來幫幫水圳?

水圳在唱歌

2011環境前瞻:行政體制不尊重環評 司法訴訟仍將持續

 

本報2011年1月2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李鍾旻報導

2010年中科三期遭判環評無效定讞,行政院卻主張「停工不停產」,引發喧然大波,不僅名列2010十大環境新聞與十大人權新聞,更凸顯當環評制度不再受到民眾信賴,司法真的能重伸正義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新頭殼獨家合作「2011年環境前瞻」特別節目,由綠黨秘書長張宏林主持,邀請到綠黨召集人潘翰聲與環境法詹律師順貴與談。

過去一年發生許多的環境訴訟案件,造成環評與司法體系衝突頻繁,針對此一現象,張宏林表示,這顯示如今台灣環保團體的運作與素質的確有所進步。在今天,台灣各地環團與民眾已懂得運用司法程序,採取正當途徑追求社會公義。詹順貴表示,事實上許多案件都經多年爭議,正好在2010年開花結果。然而如今環評機構並未遵守自己所定下的規矩,表示政府官員並未認清事實。現今環評程序仍然是經不起考驗,如同政府未遵照標準程序。

精采內文

環球360°|雨林「黑手黨」

作者:Tracy McVeigh

牛漂浮在水中,雞群大聲尖叫著擠在堅固的竹筏上,孩子們在自家房屋內外游來遊去,潑水嬉戲,卻時刻注意著躲開混濁的深水急流;大人系著繩子走在用硬雜木搭成的臨時小路上,還有一些人劃著小木船來來去去。水裏漂著的所有東西都在拼命撞擊著那些還沒有掉進去的,不斷發出沉悶而令人驚心的聲響。

這就是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的莫廖村。

甚至在2010年底的雨季到來之前,「乾季」也給印尼婆羅洲的西加里曼丹省的人們帶來了無情的洪災。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中油去年底將國光石化縮小規模再送環評,對此,經濟學教授王塗發表示,發展石化產業將更依賴石油進口,根本的問題是使得台灣經濟、國家風險提高,即使縮小規模也無法解決。同樣是石化業造成的得不償失,俄國遠東庫頁島外海鑽油平台建造計畫,強烈威脅已瀕絕的西北太平洋灰鯨群,更進一步擾亂攝食生態,並增加鯨魚群遭船撞擊的危險,更甭提漏油的影響。時時刻刻都有生物從地球消失,然而日本今年將推出一項計畫,準備約用5年時間採用生物複製技術,使滅絕已久的長毛象重新復活。不知道復活後,看到這樣的世界,長毛象會生氣或是害怕嗎?

這樣的世界,我們能怎麼盡力呢?荷蘭科學家預備推出昆蟲料理食譜,推廣將把昆蟲視為蛋白質的替代來源的生活方式,以解決全球糧食危機、耕地和水資源縮減及氣候變遷。也許加入吃昆蟲的行列對大多人來說,還是有心理障礙,那從簡單一點的開始好了,上海今年要深入推進電子廢物環境污染防治工作,鼓勵對廢舊家電進行完全拆解和深度利用。這一點應該只要用心,誰都可以做好吧!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低能政府沒天良,宣導農藥不是毒藥

作者:賴鵬智

如果是農藥公司或農藥商打廣告說:「農藥不是毒藥」,雖然是昧著良心說話,畢竟在商言商,為了推銷自家產品可以說些鬼話,反正廣告詞可信的不多。但由政府出面說這句話,那除了昧著天良,還有將人民當白癡耍弄的輕蔑成分在內,或者就是這個政府太低能, 以為百姓也跟他們一樣都是白癡!

該廣告結尾還說:「只要吃進去農藥的殘留量低於MRL,『農藥的風險是可以忽略的』,是安全無虞的。」農藥的風險是可以忽略的這句話還用括符括起來強調呢!(MRL是「安全容許量」)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賴品瑀、詹嘉紋、李詩婷‧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