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3.2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森森如何不息? 人工林也有春天


阿里山柳杉人造林。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聯合國訂定2011年為國際森林年的當下,世界各地的天然林正遭遇大面積的砍伐;資料指出,2000年至2005年期間,巴西每年消逝的天然林面積,高達350萬公頃。另一方面,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亦指出:林業經營約可固定石化燃料約15%的碳排放量,對於紓緩氣候暖化,效果可觀。
 

反觀台灣,90年代初便禁止砍伐天然林,並規定伐木林地必須造林,今日台灣的天然林,佔總林地面積高達8成,僅有2成為人工造林。然而,目前台灣紙漿與木材,卻是100%仰賴進口,在這樣的條件限制下,我們真的理解人工林的價值了嗎?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2011國際森林年 為保育點燃希望

爭議30年後林業讓步 塔斯馬尼亞原始林將逐步禁伐

社區綠帶護地球 全民種植故事樹

倘若能有搖錢樹

我們的島 |城市農夫

採訪、撰稿:陳佳珣;攝影、剪輯:陳忠峰

住在集合式住宅的燕樂生,是一位城市農夫,有別於時下流行在郊區租一小塊地種菜,他的菜園就在自家陽台。

「你看,紫色萵苣,好漂亮!」「綠羅蔓,外面很少看到了,對不對?」帶點驕傲的秀著自己的成果,燕樂生自己種菜1年多,現在到處上課,推廣城市空中菜園。小小的陽台綠意盎然,蔬菜生長茂盛且色彩豐富,植物生長最基本的元素─陽光、空氣、水和土壤,陽台的日照是否足夠,是許多人的疑惑,燕樂升倒是不擔心,「要找半日照的環境比較適合,我們家環境日照3個小時,ok的!」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我國流浪動物越抓越多,遭到虐殺的新聞也沒有停息過,叫人不敢相信《動物保護法》已經上路了13年。25日環保署召開會議「研商地方環保機關協助執行捕捉流浪動物事宜」,然而與會的單位只去大踢皮球,還是沒有人好好幫這些動物想辦法。要踢皮球,還是讓專業的來吧!包括西雅圖海灣人足球隊,6個美加地區的職業球隊,日前啓動了非營利的綠色體育聯盟,他們呼籲所有職業運動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負擔。追求卓越還是可以愛地球的,尤其他們所屬的北美,民眾平均一天就用掉330公升的水,然而全世界近有10億的人沒有安全乾淨的水可用,這可是全世界都要面對的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是水與其他資源的管理者,26日8點半全球有130個國家響應「關燈一小時」活動。台北市劍潭便有6個社區,1200戶民眾同時響應,參與的民眾走出房門,與街坊鄰居談天,好像回到了以前。相信節約了一小時的電費同時也想起了另一種生活的可能。英國推動節能減碳,從小細節做起,他們使用了太陽能垃圾桶,它可以利用太陽能來壓縮垃圾,容納了一般垃圾桶的8倍份量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輻射恆久遠、落塵永流傳——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對海洋的影響

作者:陳雅芬(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志工)

日本核電廠意外事故震驚全球,也讓台灣甚至整個北半球「剉著等」,許許多多關心核能安危的論述紛紛出籠,包括核電危險或核電安全的都有。然而不可諱言的,日本福島的核電廠連續氫爆不但導致輻射物質外洩,且為了不讓災情惡化成爐心熔融進而導致核爆的危機,多日來不斷注入加有硼酸的海水,一方面減緩中子反應、一方面期能快速降低核子反應爐的高溫。

值得注意的是,海水注入核子反應堆後隨即受到輻射污染,部分海水因高溫而成為蒸氣逸散到空氣中,與輻射塵一樣空飄進入平流層,形成輻射雲後隨著雨水落下污染陸地與海洋;其餘停留在反應爐內,具高放射性受污染的海水該怎麼處理?目前仍無答案。

精采內文

 
 
 

森森如何不息? 人工林也有春天

本報2011年3月2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韋綸報導

金恆鑣教授聯合國訂定2011年為國際森林年的當下,世界各地的天然林正遭遇大面積的砍伐;資料指出,2000年至2005年期間,巴西每年消逝的天然林面積,高達350萬公頃。另一方面,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亦指出:林業經營約可固定石化燃料約15%的碳排放量,對於紓緩氣候暖化,效果可觀。

反觀台灣,90年代初便禁止砍伐天然林,並規定伐木林地必須造林,今日台灣的天然林,佔總林地面積高達8成,僅有2成為人工造林。然而,目前台灣紙漿與木材,卻是100%仰賴進口,在這樣的條件限制下,我們真的理解人工林的價值了嗎?

此次愛地球講堂特別邀請前林業試驗所所長、亞熱帶生態學會會長金恆鑣,帶領民眾理解人工林在環境於生態方面的價值。相較於天然林,人工林的林相單一;在台灣,人工林的樹齡約為20-50年,與台灣伐地需造林、並於90年代初禁伐天然林的政策有關。他指出,由於進口木材與紙漿的成本,低於台灣自給,加上人工造林對於生態是衝擊或是裨益等等,都尚有疑慮,人工林經營面臨的挑戰眾多。如何發揮森林「木材以外的價值」,是人工林經營的發展方向。

愛地球講堂金恆鑣對聽眾提出可供思考的問題:「目前台灣有42萬公頃的人工林地,如何使人工林的生態系經營,符合永續林業原則?」他憶及自己的學生時代,當時《寂靜的春天》一書剛出版,學生進入森林,「看的都是多少錢?」他認為這是過去偏重木材利用,以農業管理、材積生長的思維,造成人工林大面積單純林相的結構。單一林相的人工林,其生態系內的生物多樣性較天然林低,其中一項原因,便是因為人工林樹冠濃密,不利陽光進入。另一方面,樹冠濃密也使森林土地的有機物質分解速度降低,也就是地力衰退。

阿里山柳杉人造林。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有沒有可能改變人工林的結構與物種組成,增加人工林的生物多樣性,使它越來越接近天然林的生態系呢?進行疏林作業,或許是可行的方式。金恆鑣解釋,疏開過於濃密的人工林,將有利原生物種發育、更新,改變森林生態系的結構,使其接近天然林的生態系。他以南投信義鄉的人倫人工柳杉林為例,「當疏開程度達到50%的時候,森林內部的溫度上升,原生樹苗增加,各種蛙類及嚙齒類的數量也增加了。」

金恆鑣並認為:人工林的碳吸存能力佳,更具緩和氣候暖化的能力。然而,人工林經營複雜,必須釐清對於生物多樣性、森林功能、原生物種復育究竟是好是壞。因此,他強調發展人工林林業上,首先必須有「生物襲產」概念,以科學方式取得、累積資訊,並將資訊系統化,使下一代能夠持續使用所得的資訊。再者,則要有團隊精神,從管理機構林務局,到研究機構、學校以及監督機制如立法院和民間團體,都必須各盡其職。在經營思維方面,也應擺脫木材生產的眼光,而是從保育以及可永續的角度,重新審視人工林的價值。

Top

 

我們的島 |城市農夫

採訪、撰稿:陳佳珣;攝影、剪輯:陳忠峰

都市的陽台,應該是怎樣的面貌,拿來曬衣服、種種花草、還是堆置雜物?有人把陽台打造成菜園,當個快樂的城市農夫…

住在集合式住宅的燕樂生,是一位城市農夫,有別於時下流行在郊區租一小塊地種菜,他的菜園就在自家陽台。

「你看,紫色萵苣,好漂亮!」「綠羅蔓,外面很少看到了,對不對?」帶點驕傲的秀著自己的成果,燕樂生自己種菜1年多,現在到處上課,推廣城市空中菜園。小小的陽台綠意盎然,蔬菜生長茂盛且色彩豐富,植物生長最基本的元素─陽光、空氣、水和土壤,陽台的日照是否足夠,是許多人的疑惑,燕樂升倒是不擔心,「要找半日照的環境比較適合,我們家環境日照3個小時,ok的!」

土壤是種菜的關鍵,燕樂生選用培養土混合土壤,肥料則選用有機肥,他認為自己吃的菜,當然要用品質好一點的有機肥。用鏟子和手把土翻的更鬆軟,前一批菜收成後,要追加一點有機肥強化土壤養分,鏟子翻出了幾隻蚯蚓,燕樂生說,蚯蚓會吃腐葉,牠的存在可以把土挖鬆,對植物生長相當好。

要經營陽台菜園,還是有一點技巧,蔬菜要輪種才能有好收成,因為每種青菜吸收的養分不太一樣,如果一直種單一種類,菜會越種越小。燕樂生的陽台種的多半是季節蔬菜。另外,他的陽台菜園採用高架容器,方便清洗,維持陽台整潔,既有的花盆,也可以種菜。

播種耕耘自然會期待收穫,雖然種了蔥和韭菜,想利用特殊味道,抑制蟲害,甚至還用紗網保護,即使在8樓,蟲害還是免不了,格蘭菜葉子背面,仔細一看有小小的芽蟲,燕樂生還曾經去外面抓瓢蟲放進去,因為瓢蟲是芽蟲的天敵。

菜園還融合花卉與玩偶做造景,桂花開花時還可以聞道桂花香,參觀過花博的燕樂生,也看到日本造景,把園藝跟菜園做結合而印象深刻。

台南市區一片廣大的綠地中,市政府把一部分土地開闢成菜園,提供給民眾種菜,這裡人氣高超搶手,也為繁華都市增添了純樸風情。居民表示,好多人要登記都登記不到,當地里長還舉辦過票選比賽,社區大家在這裡互動,這樣的土地使用方式非常好。種菜成為都市人另類的休閒,更蘊含著居民心血結晶,也串連起鄰里的情感。燕樂生認為,都市裡有一定比例的空地,有荒廢、有也綠地,但如果部分闢成菜園,一定廣受市民歡迎。

陽台的空中菜園,成了燕樂生一家人生活的一部分,是親子間互動、老人家活動筋骨的平台。而且自己種菜,吃的安心,也樂趣無窮。

住在城市也可以一圓農夫夢,在陽台、窗台和屋頂露台,都可以打造小小菜園,享受另類的耕種樂趣!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捕犬業務回歸不同調 環署協商未果

本報2011年3月2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動物保護法》上路13年有餘,島上動物福利未受保障,流浪動物越抓越多,數量眾多的人道撲殺仍未有效降低流浪動物的發生。繼1月,監察院對行政院農委會提出糾正文,立法院也提案凍結補助地方政府辦理垃圾減量工作經費,要求落實人道捕犬精神。

由於事關全台垃圾業務經費,環保署遂於25日召開「研商地方環保機關協助執行捕捉流浪動物事宜」,農委會、動物保護團體及地方環保及農政單位皆出席參加,但縣級捕犬業務委由鄉鎮市公所的清潔隊員負責,卻沒有代表參加。會議仍以撇清責任為重心,農政機關與環保機關各自表述立場,沒有對焦。會議不僅不了了之,主席廢棄物管理處副處長賴瑩瑩甚至未公布會議結論,具體做法更付之闕如。

台灣雖有動保法,源頭管理以及實際的捕捉業務卻由不同單位負責。因犬隻身形較大,常為民眾申訴捕捉的對象,因此流浪動物捕捉以捕犬為大宗。負責動保業務的農委會畜牧處動保科技正鄭祝菁表示,捕犬業務由清潔隊員負責有其歷史淵源,他舉1999年之前省政府相關法規,明訂捕犬業務由環保機關負責。

鄭祝菁說,若要將業務移撥給動保機關,也應務實地將相關的員額經費移撥給農政機關。此言引發在場環保機關不滿。

事實上,農委會雖於2004年制定「人道捕犬作業規範」,但因相關的配套、實施人員的素質,執行成效而有落差,未必符合人道的標準。

各縣市環保局代表紛紛表示,要凍結該是農委會而非環保局;捕犬業務有如過街老鼠,負責捕捉的清潔隊員,多為約聘人員,毫無福利可言;被要求兼做此項業務,既未接受相關的訓練,也無經費提供完整的裝備與配備,何來員額及經費移撥。

台中市環保局代表即表示,大多數捕犬員是在沒有裝備的情況下捕犬,加上此業務吃力不討好,因此飽受身體及心理飽受威脅。雖申請農委會經費,但仍只有小筆預算用在護套設備;不要說專業的捕犬車、設備,甚至連油資都無法申請,只能挪用環保局現有的車輛使用。

這種情形又以縣級城市最為嚴重。目前5都皆已朝向捕捉業務回歸動保機關處理,除了台北市已成立動保處,捕捉業務收編;新北市、合併後的台中市、高雄市代表都表示預計下半年整併完畢。然而,縣轄之鄉政市公所清潔隊員甚至連受訓都無門。彰化縣政府環保局代表即表示,屏東科技大學所辦理的捕犬訓練便設限重重,當場即要求農委會協調此事。

有縣市代表表示,捕捉的犬隻要求當天送收容所,卻曾遇到因時間太晚,收容所不收,只好由隊員臨時收容,但清潔隊員並沒有收容動物的經驗,臨時收容所產生的住宿、飼料費用也沒有預算,必須由清潔隊員自行吸收,這對清潔隊員相當不公平。

雲林縣政府鄉鎮清潔隊員乾脆拒絕捕犬。雲林縣政府環保局代表表示,縣府已裁定捕捉業務回歸動保機關,清潔隊員依據《廢棄物清理法》只處理動物屍體;若動保機關要委託清潔隊員執行捕犬業務,必須透過行政程序法申請公告。意即動保機關仍將捕犬業務委託出去。

花蓮縣政府環保局代表直言,人道捕犬最後就是撲殺;台中市政府環保局代表直指應該要討論是源頭管理,而非要求清潔隊員受理民眾抱怨及捕犬。而捕犬不回歸動保機關,無法反映源頭管理端不佳所造成的後果。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農委會有沒有捕捉的義務,不在於有沒有寫在法規上;捕犬既為動保業務,就應回歸給動保機關;否則應修改法規,將相關的責任、義務、員額及經費明訂,讓行政、立法單位挹注對等的資源。

 

Top

 

綠色體育聯盟 跨項目6職業球隊共同發起

本文摘譯自2011年3月22日ENS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報導;張桂芳編譯;蔡麗伶審校

西雅圖的Safeco棒球場。圖片來自:維基百科。來自美加國境兩地的6個職業球隊,其聯盟和體育場館,於3月21日聚集在西雅圖的薩菲口(Safeco Field)棒球場,啓動非營利的綠色體育聯盟。活動目標旨在鼓勵所有職業體育聯盟、隊伍和場館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綠色體育聯盟創始成員包括西雅圖水手棒球隊、西雅圖海鷹橄欖球隊、波特蘭開拓者籃球隊、溫哥華加人曲棍球隊、西雅圖風暴女籃隊以及西雅圖海灣人足球隊。

這是首次來自大聯盟棒球隊、全國足球聯盟、全國曲棍球聯盟、全國籃球協會、女子國家籃球協會和職業足球大聯盟等組織的團隊,共同聯手為環境議題努力的合作。

這些團隊、聯盟和場館與美國環保署的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博那維爾環境基金會(Bonneville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和波特蘭州立大學在個自綠化行動的努力基礎上共同合作。

這個跨聯盟的環境管理計劃始於2009年秋季,保羅·艾倫所屬球隊代表和NRDC的發想與行動。艾倫擁有西雅圖海鷹和波特蘭開拓者隊,同時也是西雅圖桑德隊的所有人之一。

擔任NRDC資深科學家,也是職業體育環境顧問的艾倫·赫氏窛委玆(Allen Hershkowitz)表示:「來自該6個聯盟的6個職業團隊,用有意義的和公開的方式,以提高他們在環保方面的影響力,在職業體育的歷史上劃下分水嶺。此類型的跨聯盟合作是前所未見的。所有職業聯盟應該起而效仿。」

全國曲棍球聯盟專員蓋瑞·貝特曼(Gary Bettman)表示:「全國曲棍球聯盟大力支持溫哥華加人隊的綠化行動。像這類的行動為使職業球隊更趨綠化帶來希望。」

總部設在俄勒岡州波特蘭的綠色體育聯盟,將在其執行主任馬丁蒂尤爾(Martin Tull)領導下,舉辦一場綠色運動首腦會議。屆時場館管理者、活動製作人、市場總監事件與環境領域的領導者,將針對最佳做法進行交流,並討論各個團隊所面臨的契機和挑戰。

首屆綠色運動首腦會議訂於 2011年8月在波特蘭舉行。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水未來何在?充沛水資源已不復見

本報2011年3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黃健強編譯,蔡麗伶審校

圖片來自:UNEP。為慶祝世界水資源日,加拿大的凱文.費理德曼(Kevin Freedam)於22日當天僅使用25公升的水,而不像一般北美民眾在一天內就使用了330公升的水。他也徵求有31位民眾參與他的省水大作戰,也就是在今年的3月份的一整個月裡,每天只可以使用25公升的水來烹調、飲用、打掃和保持個人衛生。

費理德曼表示:「加拿大和美國的民眾並不知道他們每天用了多少水,浪費了多少水。」,「雖然有的人用水並不多,但每天僅使用25公升的水還是很困難,你沒辦法不洗澡或使用洗碗機吧。」他指出:「我希望可以讓大眾體認到水是有限的資源。」

將近有10億的人沒有安全乾淨的水可以使用。根據最近的研究指出,因為水資源需求將會超出可持續供應水量40個百分比,所以光在單一世代的人口中,缺乏水資源的人數很有可能會成倍數成長。充沛的水資源早已不復存在。人們使用的水量超出可永續使用的量,人們抽取利用千年來蘊藏於地底含水層中不可再生的水資源。

「水無法被製造,它只可以被管理使用。」加拿大水網路經理,瑪格莉特.凱特莉.卡爾森說到,她同時也是世界著名的水資源議題專家,以及聯合國和加拿大政府的前高級官員。

「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水資源缺乏是它們發展中須面對的根本問題。」卡爾森表示。「無法取得水資源將會導致饑餓、疾病、政治動盪,甚至是武力衝突。」

「各國政府僅扮演著傳遞水資源給社會大眾和工業生產的角色,而它們必須改變為另一個角色,為大眾和自然環境永續性地管理水資源。」

「決策者並沒有把水視為珍貴的資源,因此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像是會滲漏的水利公共建設流失了其原本應運輸水量的20到50個百分比。即使是水資源貧困的南半球國家,也沒有把水資源列為第一優先,因為只有女人或是窮人會有水源取得的問題,而他們卻無法代表他們的政府。相反地,有限的國家資金都花在像是軍事或是其他優先事物上。」她說。

「這是很令人沮喪的。」她說:「沒有石油我們可以生活,但沒有水我們無法生存。」

3月22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呼籲各國政府投入有利於改善窮人水資源和環境衛生問題的事務上,特別是在都市地區在過去十年來,有水資源問題的人數已增加了20個百分比。

潘基文表示:「這是統治管理的危機,顯示出政策失敗和管理不當,而不僅僅是資源缺乏的問題而已。」

依據美國所主導的研究報告--「【圖】出我們的水未來」(Charting Our Water Future)顯示,隨著世界人口和經濟的成展,水資源匱乏的問題變得更加棘手,到2030年後全球的需求水量將會比現今可取得,且環境可持續供應總水量多增加40個百分比;該研究報告係由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and Company)所完成。

報告顯示:「全世界約有1/3的人口集中在開發中國家,他們居住在盆地區域內,那裡的缺水量比其他區域超出一半以上。」

研究指出,現今的農業用水佔全世界用水量將近71個百分比,而水資源缺乏的問題與食物供應息息相關。無效率和不適當的灌溉用水佔了農業用水量的大部份。種植在西班牙或其他乾旱地區的乾旱作物,如玉米,都用大量的水來灌溉種植。即使是低經濟作物像是甘蔗,在某些地方也是用灌溉的方式來種植,這現象讓卡爾森直呼不可思議。

她表示:「疲弱的政策、許多不恰當的津貼,像是一些所謂的生質燃料作物的津貼補助,以及貿易協定和不適當的種植習慣,都是造成全世界濫用水資源於糧食生產的主要原因。」

家庭用水只佔了全部用水量的8%。而工業用水則是全部用水的另一個主要部份。所有的製品都佔有一定成份的水量,通常都用『實質用水』來形容製造東西時所需使用的水量。

清潔技術集團(Cleantech Group)主席,尼可拉斯.帕克說到:「舉例來說,1台桌機需要1.5噸的用水,1件丹寧褲需要高達6噸的水量;1公斤的小麥要1噸的水.....等等。」

每年全球貿易中所佔用的『實際用水』已超出8千億噸,這水量相當於10條尼羅河的水量。

帕克表示:「人們通常都不了解從T恤到紅酒等所有生產和購買的東西,實際消耗了多少的水量。」

「每個人都可以是水資源的管理者」,費裡德曼表示,他從為期一個月每天用水25公升的省水活動中,得到了許多心得,讓他可以一整年都天天省水。

「在北美洲的每個人都每天都可以減少使用少25公升的用水,我希望民眾可以約定一起來節約用水。」帕克表示。

※ 資料來源:IPS

Top

 

響應愛地球 劍潭1200戶關燈1小時

摘錄自2011年3月27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全球持續暖化,26日8點半全球有130個國家響應「關燈一小時」活動。而台北市除了大型公共設施外,首次有6個社區,1200戶民眾響應,民眾難得靜下心來,走到戶外,在夜幕中與街坊鄰居談天,同時也為地球祈福。

台北市政府副秘書長倪世標表示,日前日本發生百年震災,讓不少人開始正視地球暖化及氣候災變問題,透過這場「儀式性」的活動,鼓勵民眾檢視與回顧自己日常生活,讓節能減碳真正落實到生活中。

台北市劍潭里長畢無量表示,1200戶中預估至少有8成的家庭參與,雖然無法強迫每戶人家都響應,但只要把減碳的觀念及態度推廣出去,未來就能帶動更多的人參與。根據環保局統計,6個社區關燈一小時,可省下230度的電力,電費約690元,金額雖然不多,希望明年能有更多社區加入,省下更多的電費。

Top

 

英推節能減碳 首用太陽能垃圾桶

摘錄自2011年3月27日大紀元報導

太陽能垃圾桶──大肚桶(Big Belly Bins)首次在英國劍橋的格林恩德道公園進行試驗,它利用太陽能來壓縮垃圾,可容納的垃圾量高達一般垃圾桶的8倍。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此項創新的技術,不僅可讓清潔人員不需經常去處理垃圾,更讓人驚歎的是,其可有效減少廢棄物的「碳足跡」。當大肚桶的垃圾高達容量的85%時,它會發出無線電訊號來提醒工作人員,桶子需要被清空了。

這個垃圾桶可容納800公升的廢棄物,它使用一種機械裝置來壓縮垃圾。此壓縮裝置不使用液壓,而是由12伏特的電池供電運行,這電池便是利用太陽能進行充電。劍橋市議會街道項目負責人鮑勃.卡特(Bob Carter)表示,這些桶子只需要少量的陽光即可運作。

議員克萊爾.布萊爾表示,大肚桶對英國而言是全新的東西,但在國外已經很普遍,尤其是在美國。

Top

 

論壇∣輻射恆久遠、落塵永流傳——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對海洋的影響

作者:陳雅芬(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志工)

日本核電廠意外事故震驚全球,也讓台灣甚至整個北半球「剉著等」,許許多多關心核能安危的論述紛紛出籠,包括核電危險或核電安全的都有。然而不可諱言的,日本福島的核電廠連續氫爆不但導致輻射物質外洩,且為了不讓災情惡化成爐心熔融進而導致核爆的危機,多日來不斷注入加有硼酸的海水,一方面減緩中子反應、一方面期能快速降低核子反應爐的高溫。

值得注意的是,海水注入核子反應堆後隨即受到輻射污染,部分海水因高溫而成為蒸氣逸散到空氣中,與輻射塵一樣空飄進入平流層,形成輻射雲後隨著雨水落下污染陸地與海洋;其餘停留在反應爐內,具高放射性受污染的海水該怎麼處理?目前仍無答案。

放射性物質的特色是有半衰期(其放射性活度衰減一半所需的時間),其中,核能意外中易被測出的銫137半衰期達30年,也就是大約要300年後才能在自然界中消失;在福島核災中也已測出銫137,這樣的物質進入海水裡,雖然大海具有相當的自清能力,可以稀釋放射性物質在環境中的濃度,但並無法稀釋這些物質本身的放射性。

也就是說,輻射污染已隨著福島核災進入海洋,將直接影響海洋生物(牠們會直接接觸到海水裡的輻射污染)、間接透過食物鏈而進入人類及海洋高階掠食動物如鯨豚、鮪魚等的體內,導致「體內受曝」,這比起體表受曝的殺傷力更大,且輻射物質比起工業常見的重金屬毒害更加難以代謝;依據法國「世界報」(le Monde)引用車諾堡核爆事件後的研究指出,帶有輻射物質的漂浮分子會被海洋浮游生物吸收,再以團狀糞便排出,糞便中的輻射物質隨著沉積物沉到海底,之後有可能再度釋出──這表示,輻射對海洋的污染是極為長期且反覆不斷的。

而且,這些受污染的海水及浮游生物會隨著洋流的流動影響更多地區,在台灣,我們將受到流經日本的親潮(太平洋冷流)之影響。

東台灣海域將是台灣受到輻射污染海水影響的區域之最前線,在可見的未來(也就是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東台灣沿岸的海洋生物將飽受輻射污染之苦!大家還記得數年前核二廠海域出現的「秘雕魚」嗎?形成秘雕魚的主因據研究係水溫偏高,但不排除遺傳、胚胎發育缺陷、鹽度、溶氧、輻射、污染(重金屬或其它毒物)等因素的加乘作用。即將到來的日子,生活在東台灣海域的海洋生物可能會得癌症,只是牠們說不出來、也不會有人去醫治牠們;牠們也可能基因突變,生出畸形的小魚、小海豚……

核能安全一旦失控,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海、陸、空、動植物包括人類都無法豁免的。過去,人類抱著「人定勝天」的信念,用層層圍阻體、厚厚的水泥牆來建構核子反應的安全係數。如今,在氣候變遷日趨極端之際,日本的超級震災及海嘯戳破了核電安全的神話。

台灣的核電廠密度排名世界第一!此外台灣與日本同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而台灣的核電廠還有個特色是:鄰近地帶不是有斷層就是有海底火山,這些都使台灣不能忽視福島核電廠事故的教訓。我們必須審慎思考:核電只佔台灣發電量約20%,卻花掉龐大的人民稅金來維護三個既有核電廠並興建核四廠,這是必要的嗎?

核能災變不是機率問題,而是一次都不能發生!海洋與人類一樣是最終承受核污染的載體!

 

※延伸閱讀:
2011日本東北‧關東大地震啟示錄──安全用電的底線何在(內含更多連結)
日本核能危機問與答(內含更多連結)
核災、核安與台灣 -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每日更新)
解密核放射物
秘雕魚的成因說分明(邵廣昭博士撰文)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