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3.2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台灣獼猴:殺或保育?


臺灣彌猴。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隨著採收季節的來臨,野生動物偷食農產品造成農損,使得農業與保育的兩難再度浮上檯面。住在台東縣成功鎮的宋老爸今年76歲了,種了20幾年的臍橙,卻因台灣獼猴而展開臍橙大作戰。宋老爸除了養2隻狗、一天3至5次隔一柱香時間的鞭炮巡禮,再加上加高的網子當圍籬,全都讓猴子一一破解。後來縣府雇工驅趕,有效期限仍只限縮在日間。

 

宋老爸接受獼猴造成的農損,繼續發揮想像力與台灣獼猴鬥智鬥志,但多數的農民卻力倡撲殺造成農損的台灣獼猴。農民認為獼猴數量太多不該列為保育類動物,並視《野生動物保育法》為惡法,受此限制無法保護自己的收成。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獼猴列傳

邊緣求生

跟蹤孫悟空

遊塔塔加別餵獼猴 國家公園警察將嚴格取締

生物多樣性 |國際社區林業的故事:以印度和尼泊爾為例

作者:李鍾旻

隨著永續發展的概念逐漸在全球環境政策中醞釀成熟,致力於維護社會永續發展以及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已然成為國際上對於自然資源管理的宗旨與潮流。在當今時代下,社區林業已成為了林業經營的新趨勢,世界各國不但逐步將其概念納入森林經營政策中,更努力的推動相關措施。社區林業其實就是一種以夥伴關係存在的林業經營策略。在這樣的模式下,透過國家政府與社會大眾的合作,不以營利為目的,共同對國家自然資源進行協同管理與維護。

社區林業的概念最早始於國際機構贊助開發中國家的一些林業管理計畫,以勞務生產的目的改善當地經濟。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早期即積極推行以森林為主題的國際開發援助。而後這種觀念逐漸發展為整合環境保護與社區發展,同時重視社區民眾自身參與維護地方自然資源的社區經營模式。在印度和尼泊爾,社區林業的發展過程主要由政府所主導,用以協助林業部門經營森林,他們在社區林業經營上的成功,即為值得仿效的模範。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投資者和決策者越來越提倡利用海水淡化,以解決現今的淡水不足的狀況,然而這項技術倚賴化石燃料、造成全球暖化,且剩餘的鹽鹵也將影響海洋生物。日前永續生質燃料資格認證制度正式出爐,這套標準,來自農民和生質燃料生產者到煉油廠商、監管機構、民間社會和政府間組織等120多個機構的全球性共識。希望能確保生質燃料生產,並簡化產業合規程序。

昨晚民間團體舉辦一場燭光祈福音樂會,為幫日本核災災民祈福,更呼籲台灣政府省思核能政策。大家也許不知道,全國的民間用電節約省1年,不夠台積電之類的大工廠用1年,所以非核家園的理想,除了全民努力,還需要政府進行產業調整。而鄰近日本的南韓,將由總理親自統領,對國內現有21座核反應爐展開全面安全檢查,一旦發現有問題將立即關閉。相較之下,4座反應爐都全球名列14大危險核廠的我國,更該好好檢驗。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海嘯碑文記事:不要把核電廠蓋在比這還低的地方

作者:Wenli

這兩天,Youtube上有一個2006年播出的日本舊節目「失敗如此發生」引起了一陣討論,它的副標題是:「海嘯的失敗沒有被傳承」。

影片:「”TUNAMI”失敗は伝わらない」

2006年6月16日,是發生在明治29年(1896年)的「明治三陸地震」110週年。當天NHK對此曾經製播了一段專輯,談到在岩手縣宮古市的某個山丘上,有一座建於昭和8年(1933年)的大津浪(海嘯)紀念碑。上面簡單而沈重地刻著幾行字:

定居高地子孫得安樂
思及大海嘯慘劇
不要把房子蓋在比這還低的地方

明治二十九年和昭和八年
海嘯及於此處,村落全毀
先後僅兩人與四人生還
不管過了多久都要謹記在心

精采內文

 
 
 

【特稿】台灣獼猴:殺或保育?

本報2011年3月2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獼猴。圖片來自:維基百科。隨著採收季節的來臨,野生動物偷食農產品造成農損,使得農業與保育的兩難再度浮上檯面。住在台東縣成功鎮的宋老爸今年76歲了,種了20幾年的臍橙,卻因台灣獼猴而展開臍橙大作戰。宋老爸除了養2隻狗、一天3至5次隔一柱香時間的鞭炮巡禮,再加上加高的網子當圍籬,全都讓猴子一一破解。後來縣府雇工驅趕,有效期限仍只限縮在日間。

唯有趕盡殺絕

宋老爸接受獼猴造成的農損,繼續發揮想像力與台灣獼猴鬥智鬥志,但多數的農民卻力倡撲殺造成農損的台灣獼猴。農民認為獼猴數量太多不該列為保育類動物,並視《野生動物保育法》為惡法,受此限制無法保護自己的收成。

台東縣東河鎮農會總幹事葉富山堅持猴害無法處理,只有撲殺一途。他還說中國某省開放觀光客生吃猴腦,如果政府同意開放,不但可以解決猴害,還可帶動觀光產業。

依據野保法21條,野生動物「危害農林作物、家禽、家畜或水產養殖者」,得予以獵捕或宰殺。但除非趕盡殺絕,否則人與猴之間的交互作用難以避免。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蘇秀慧認為,防治方法有很多種,都不傷害猴子,政府不該表現出無知、沒有作為,也不該只對部分區域來處理,應該要檢討,並且通盤防治。

未有族群數增加的數據

攝影:賴品瑀。目前並沒有任何科學數據支持獼猴的族群增加。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蘇秀慧則說,2001年之後就未再進行全面性的族群調查,林務局保育組長管立豪推估全台族群數為25萬,但未經比較。即使證明數量增加,也無法說明是人為餵食的後果,亦或自然結果。

蘇秀慧表示,民眾認為台灣獼猴的族群數增加,印象來自於媒體報導。當媒體報導某地的獼猴造成的搶食或農損,觀眾並不會認知是局部現象,而誤以為台灣獼猴數量增加。這些報導卻凸顯出人與猴的互動次數增加,或這些互動的經驗被放大。

保育應著重解決衝突

但族群數並不是保育的重點。保育不僅只是崇高的道德表現,在全球生物多樣性快速衰退之際,保育被視為救命之道;而台灣獼猴除了是靈長類,全球視為保育對象;牠們更是台灣特有種,無論從全球或本土觀點,保育等級都不可降低。

蘇秀慧表示,台灣獼猴數量並未受威脅,保育重點應為化解人與猴活動重疊所產生的衝突。以搶食為例,民眾由媒體得到台灣獼猴具有攻擊性,搶食人類的食物,卻未了解攻擊非其本性。蘇秀慧說,獼猴原本不知道人類手中的東西可以吃,但當人類餵食了獼猴,讓牠們認為人類手上的食物是可以吃的,便發生攻擊人類搶食的行為了。這是學習而來的。

不知如何與野生動物互動

事實上政府三申五令,包括立法嚴禁餵食野生動物,但對於觸法的民眾,總是柔性勸導,輕輕帶過;但對台灣獼猴為了食物而傷到人,則認為罪該萬死。

「台灣民眾不知道如何與野生動物互動」蘇秀慧說。因此,當民眾遇到野生動物就出現不適當的行為,民眾也未能從教育或大眾傳播的管道學習。也因此,野生動物無法在自己的棲息地自由活動。

管立豪也說,常有民眾或團體投訴台灣獼猴,除了農民,鳥會也曾投訴,認為台灣獼猴捕食幼鷹,破壞生態。但老鷹也會捕捉幼猴,大型的猛禽,如熊鷹,這類生物鏈頂端的物種,是獼猴的天敵。管立豪相信只要生態系健全,獼猴的數量是能達到抑制的。而種種言論指出,對於獼猴的指責,多出於人類的自我中心。

對於台灣獼猴的保育,仍有許多改善之處。無論如何,保育應為全民所共同致力的,不應由農民獨力承受損失,關懷生命協會保育主任林憶珊即認為政府應建立保育基金,提供補償機制,而非出現讓農民視野生動物為敵這種無奈的場面。

嬰兒般的形體

伊莎貝‧阿言德(Isabel Allende)在其著作《天鷹與神豹的回憶首部曲-怪獸之城》描述了貪戀美食的饕客,在亞馬遜河上吃猴子的事蹟,書上說,剝完皮的猴子,看起來就像人類的嬰兒。這段描寫一點都不誇張。管立豪說,台灣早期確實有些民眾會吃猴肉,他的朋友就是其一,後來不吃了。本來他的朋友認為吃猴肉沒什麼,猴肉也不難吃。直到有一次,偶然經過廚房,看到如阿言德所描寫的情境,他從此不再碰猴肉。

管立豪說,猴子是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很相似,全世界沒有國家會降低對猴子的保育等級。因此葉富山提議開放猴腦生吃,恐怕無法實現。

Top

 

生物多樣性 |國際社區林業的故事:以印度和尼泊爾為例

作者:李鍾旻

隨著永續發展的概念逐漸在全球環境政策中醞釀成熟,致力於維護社會永續發展以及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已然成為國際上對於自然資源管理的宗旨與潮流。在當今時代下,社區林業已成為了林業經營的新趨勢,世界各國不但逐步將其概念納入森林經營政策中,更努力的推動相關措施。社區林業其實就是一種以夥伴關係存在的林業經營策略。在這樣的模式下,透過國家政府與社會大眾的合作,不以營利為目的,共同對國家自然資源進行協同管理與維護。

社區林業的概念最早始於國際機構贊助開發中國家的一些林業管理計畫,以勞務生產的目的改善當地經濟。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早期即積極推行以森林為主題的國際開發援助。而後這種觀念逐漸發展為整合環境保護與社區發展,同時重視社區民眾自身參與維護地方自然資源的社區經營模式。在印度和尼泊爾,社區林業的發展過程主要由政府所主導,用以協助林業部門經營森林,他們在社區林業經營上的成功,即為值得仿效的模範。

印度的聯合森林經營計畫

印度是目前已知少數世界上最早開始發展社區林業的國家之一,目前多樣的社區林業已在印度境內各地全面發展,也成為印度的一項特色。當地政府相當重視社區林業,將其作為鄉村發展和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重點工作。

印度境內大部分的森林都為政府所有,只有少部分林地屬於私人。從前由於印度境內工業的發展,大量林地持續遭到開墾,森林品質曾一度惡化。直至七零年代,印度政府始推行造林相關政策,廣植樹木,並接受國際組織的資金捐助。只是由於商業上的因素,當時所種植的種類主要以速生樹種為主。

九零年代初,印度政府開始執行「聯合森林經營計畫」以維護當地森林。在這樣的政策下,經由政府授權,將遭到開墾、需要改善的森林交給社區管理,由社區提供維護以及勞務的工作。透過社區民眾與林務單位共同管理與保護、撫育森林,改善該區域以使其獲得妥善經營。這些由政府透過計畫,交付予社區管理的森林,經常都是已崩塌損毀的森林,而比較有生產力的森林則還是由國家政府直接進行管理。如此社區提供勞動與保護以改善這些退化林地、崩塌的區域,培育林地,讓森林環境能夠成長復甦。

在這樣的模式下,國家所管理的森林能夠維持其原貌,另一方面國家可以得到重新被活化的森林,同時社區居民也可從中分享收益。待林木長成,居民可被允許採集區域內非林木的森林副產物,並可從部分販售林木所得中獲利。此後不但使得國家森林覆蓋率提高,也因利用森林資源使國家經濟獲得了廣大的益處。如今印度當地所發展的聯合森林經營計畫,也逐漸偏向考量地方社區利益,而不單以政府政策為首要考量,同時該計畫是國際社區林業中的典範。

尼泊爾的社區林業計畫

另一個顯著的例子則是尼泊爾當地的社區林業。在過去由於人們的大量開發,尼泊爾森林破壞嚴重,森林面積一度急劇減少。當地遂發展出國家森林由當地社區經營管理的模式。然而當時主要著重於社區居民的協助保護與參與,造林計畫本身主要則由政府部門規劃管理,而非社區本身,也造成了效益較低的結果。

直至九零年代,尼泊爾政府在政策上進行調整,頒布新的森林法,讓社區直接參與森林保護。新的法令在政策上支持居民對森林的合理利用並賦予責任,由參與式森林保育轉變為協同森林利用。這些由社區管理的森林,普遍集中在尼泊爾人口密集的中海拔山區。政策將林地交予當地社群管理,並允許社區居民可以依社區的需要來使用林地。雖然林地在名義上仍屬尼泊爾當地政府所有,社區被賦予了經營森林以及合理使用的權力,包括林區的管理權、使用權和決策權都在社區。在合理的利用下,森林副產物也成為民眾的重要經濟來源,這些森林的副產物,包括菇類、藥材等。

在這樣的模式下,恰好使對森林資源需求量最高、人口密度最高的森林區域得到妥善的管理。於這種參與式的社區管理方式,不僅使尼泊爾的林業資源得到了有效的保護,社區居民亦可從森林副產物中獲利,大幅提高居民保護與培育森林資源的意願與自覺。如此一來,既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也解決了林區老百姓基本的生活問題。由於成效顯著,社區林業管理模式在全國各個地得到了良好的推廣與共鳴。

永續經營的目標

台灣的社區林業在政策上同樣屬於政府主導的模式,透過林業單位與在地居民的合作以經營森林。台灣社區林業起步較晚,自2002年政府始實施「社區林業計畫」,始採社區取向的林業經營政策,知識方法與法規政策尚處於啟蒙階段。國內執行社區林業計畫常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由於社區內人才數量有限以及社區人口外流等因素,這樣的條件也對社區林業的推展產生阻力。藉由國外的案例做為借鏡,在推動計劃的同時若能兼顧到改善民眾生活水平,達到雙方互利,並依時代背景與國家狀況適時修正,將更能充分運用社區的力量,並對森林資源達到更有效的管理。

提到「社區林業」的議題,總不免會舉出「永續經營」的自然資源管理概念。如同前面的例子,人們的思維主導著環境的盛衰。過去從天災、能源問題,到近來舉世所關注的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關鍵議題,事實上許多災害皆是肇因於人們對保育的意義欠缺考慮,恣意對環境進行破壞所致。之所以強調永續的概念,便是基於期盼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存的考量。發展社區林業的宗旨就是希望能夠以「永續經營」的方式,藉著維護環境、保育生物多樣性,達到提昇生活品質、人民安居樂業的目標。假若想要我們人類能夠長久生存立足,還須靠你我共同的努力才能達成。

【參考資料】

林務局社區林業申辦資訊網
社區管理:尼泊爾自然資源管理的有效模式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淡化海水可否成為世界水危機的因應之道?

本報2011年3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葉育姍編譯;蔡麗伶審校

投資者和決策者越來越提倡利用水淡化技術將海水作成淡水。如同在一份EcoSeed的特別報導裡回顧的,由於現今的淡水不足以供給這個星球上所有居民每天飲用及衛生上的需求,水淡化技術所受到的關注正與日俱增。

水淡化技術是指從海水或苦鹹水中去除鹽份而產出飲用水的過程。根據國際海水淡化協會的統計,全世界有超過13000座淡化工廠,每天生產的總水量超過120億加侖。雖然這個數字看起來可能好像很多,但是這只代表全球耗水量的0.2%。一份來自Lux Research的報告顯示,為了滿足人口增加帶來的需求,全球產出的淡化水在2020年前必須增為現在的3倍。這份報告也指出,由於全球的淡水需求量預估會在往後10年裡以9.5%的年複合增長率增加,水淡化技術是合理可行的。

儘管水淡化技術引來相當多的注意,與傳統的水源比起來,淡化水並不具有價格競爭力。淡化過程所需的建造、營運及維護費用使淡化水的價格至少是傳統水源的3倍。有一些人認為逆滲透法(一種使鹽水在高壓下通過過濾薄膜的方法)會比一般採用的蒸餾法便宜。美國薄膜技術協會估計,現有的傳統水源供應價格為每1千加侖0.9到2.5美元。同量的水以苦鹹水淡化技術需要1.5到3美元,而採用海水淡化技術會需要3至8美元。

除了高費用,淡化技術也對環境有害。從海水去除鹽份後產出的剩餘物為鹽鹵,其含鹽量為海水的2倍,也含有一些會影響海洋生物的污染物。將鹽鹵傾倒回海裡會影響海洋生態,如果棄置在陸地上,它會滲透土壤並且污染備用地下水。美國環保署發現淡化工廠每年至少殺死34億條魚和其他海洋生物,這代表著2.125億美元的漁業損失。淡化工廠也破壞了其附近水域裡高達90%的浮游生物和魚卵。當逆滲透法確實將所有的硼去除,淡化技術可能也對人類的健康有害。眾所周知的,硼會引起動物生殖及發展方面的問題,也會刺激人類的消化道。

或許最大的隱憂在於淡化工廠需要倚賴化石燃料、釋放出溫室氣體而加速全球暖化這個事實。全球暖化增加了乾旱和缺水的問題,很矛盾地,正好是淡化工廠試圖解決的問題。Surfrider基金會和聖地牙哥Coastkeeper 估計,一座每天生產5300萬加侖的淡水工廠所釋放的溫室氣體近乎2倍於處理與再使用等量淡水的過程。

淡化技術的革新確實為減少這類的問題帶來希望。大學和水處理公司已經開始發展可使用再生能源的未來淡化工廠。麻省理工學院和南韓浦項工科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能將鹽驅離逆滲透膜的小晶片。

水的再循環是將它淨化成飲用水的一種方式。然而,採用海水淡化這種方式帶來了眾多包括驅動廢水循環機制所需的能源等問題。根據國家研究委員會,水的再分配可能比水淡化更有效率且更便宜。許多研究支持委員會的報告。他們指出,替代的管理以及效率方案可以較低的價格減少供水問題,而不會有大規模淡化工廠所帶來的環境與健康危害。

※資料來源:ENN

Top

 

全方位生質燃料機構RSB開始運作

本報2011年3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張桂芳編譯;蔡麗伶審校

永續生質燃料圓桌會議(Roundtable on Sustainable Biofuels),於3月23日在荷蘭鹿特丹宣布2011世界物質燃料市場(World Biofuels Markets 2011)的RSB資格認證制度正式出爐。

RSB認證系統提供運營商,對其原料和燃料來源的持續性和可追溯性所需之保障。該項全新的RSB系統有助於協助這些運營商,步上合乎法規並順利獲得進入歐盟市場認證,及其他受管制市場的軌道上。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經濟與環境治理小組的主任胡安馬可阿爾瓦雷斯(Juan Marco Alvarez)表示:「RSB標準的誕生歷經4 年,由來自農民和生質燃料生產者到煉油廠商、監管機構、民間社會和政府間組織等120多個機構,共同為建構一全球性共識的努力之下而產生的結果。」

RSB認證系統的舵手RSB服務處,是RSB機構專事服務的部門,提供認證過程、使用許可、稽核員培訓等相關活動的管道。

RSB執行秘書阿爾溫寇平斯Alwin Kopse表示:「RSB認證系統提供一套獨特的網路工具,大大簡化合規的複雜性。」

「我們很高興能夠提供生質燃料運營商,一個真正全面的標準和包羅萬象的網路工具,來幫助簡化從種植到油箱等整個合規過程。」

獲得RSB認證生質燃料的運營商將能夠:

  • 確保他們的客戶其產品生產過程是可信賴的,讓RSB認證的運營商在採購過程中佔有優勢的定位。
  • 「掌握產品的生物量 /生質燃料」透過各種保管流程模式,沿著整個供應鏈進而追朔該產品的原產地。
  • 在生質燃料可持續生產的市場中被認可為領頭羊。對於監管機構及主要燃料買家而言,其重要性與日俱增。
  • 受益於RSB積極致力於優先認證其整個供應鏈的洞察先機,以同時為其供應商和客戶爭取到實質可觀的福利,進而獲取競爭優勢。

該項RSB由多方利益相關者提出的倡議,乃是由成功開發出全球性生質燃料生產可持續發展標準,和認證制度的瑞士洛桑理工學院(EPFL)能源中心所主辦。

此項RSB的全球可持續發展標準凝結了包括120多個組織,從農民到煉油廠商、監管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等來自全球各地機構的共識,為確保生質燃料生產,同時簡化產業合規程序而設計。

※ 資料來源:WWF

Top

 

燭光暖樂聲響 為日本核災民祈福

摘錄自2011年3月28日公視報導

為幫日本災民祈福,也呼籲台灣政府省思核能政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諾努客(NO NUKE)行動團隊在27日晚舉辦一場燭光祈福音樂會,吸引上百名群眾參與。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丘延亮表示,「Humanity is one,人類都是一樣的」,從車諾比到福島,核災離台灣人民越來越近,這是全人類的苦難,而不是遠方的悲劇,希望所有人能彼此攜手反核,跨出希望政治的第一步。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則表示:「以核災影響威力和台灣核電廠密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住在核電廠附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福島災民,希望大家為自己也為下一代,都能共同反核,在4/30一起站出來參與反核遊行。」

「政府就是一直說我們需要核電廠,不然會限電,經濟不能發展,日本核災出來,他們還是在講一樣的話。我們需要在現在面對這問題,不要再等20年還要講一樣的話。這首歌意思是說,這些受害者、弱勢者(指核電廠工人與周遭居民)的處境被用更大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給抹煞了,這是不對的,」陳柏偉強調。

林生祥與來自日本的樂手大竹研同樣也獻唱了《非核家園進行曲》,「希望反核運動不需要再有下一個10年」,林生祥說。陳柏偉演唱《核能四廠欲砌落》、《青春之歌》、《幸福》等曲目,他在演唱青春之歌時說,每個人都有很多理想,但核電廠一爆炸,就什麼都沒了。

曾分別針對日本、台灣核電廠員工進行訪調工作的法國社會學家Paul Jopin指出,多數核電廠員工都長期暴露在輻射線中,他們犧牲奉獻,只為了讓社會有電用,還要避免核災發生,非常犧牲。他先是用日文說「把我的心送給你」,為正在搶救福島核電廠的「勇士們」祈福,也呼籲台灣政府能終結核能政策。

晚會結束時,群眾將手中的蠟燭吹熄。「把燭光點在心上,存在我們心裡,這份祝福已送給所有受苦受難的受災者。」丘延亮說。

Top

 

廢核路迢迢 全國省1年電 不夠台積電用1年

摘錄自2011年3月27日中國時報報導

廢核爭議再度上演,但台灣早在「二兆雙星」產業政策推動下,變成「高能源密集」經濟體,核電廠前年發電量不過4百億度,單單台積電、聯電、友達、奇美年用電量就用掉百億度;台電推行1年的「電費折扣獎勵節能措施」,省了19億度,不及台積電1年用電量30億度的6成多,現階段根本難以廢核。

能源局統計,2000年至2009年止,台灣總用電度數由1600億度增加到2000餘億度,工業用電量從870億度增加到1100億度,兩者各成長2成6,但電子業用電量,從150億度增加到330億度,卻成長1.15倍,顯示電子業對經濟成長貢獻大,但用電量也驚人。

例如:台積電92年用電量約17億度,前年已達30億度;面板業龍頭友達,前年製程用電量近30億度,奇美電雖未公告用電量,但應與友達差不多,聯電略低僅17億度。中油2008年外購電力16.88億度,中華電信則是用13億度。

前台電主管指出,在全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共識下,不要核電廠,只能選擇風力、太陽能與天然氣發電,但前二者現在技術根本不成熟,台電這幾年雖然努力提高天然氣發電比重,但要擴大規模,就得多蓋液化天然氣儲槽,不然就得把天然氣儲存在液化天然氣(LNG)船上,但船舶本身也另有危險。

現今之計,僅剩下民眾省電節能,台電前年透過電費折扣獎勵節能,總計有1287萬戶次達到獎勵門檻,省下用電度數僅19億度,扣減電費26億元,這些電力還不夠一家晶圓廠或面板廠用電量,非核家園的理想,現階段仍遙不可及。

Top

 

韓國將全面檢查核電廠安全

摘錄自2011年3月28日BBC中文網報導

韓國政府表示,下月將對國內現有21座核反應爐展開全面安全檢查;一旦發現有問題將立即關閉。

韓國政府稱,總理金滉植將親自負責統領安全檢查工作,特別是對投入使用期已經超過20年的核反應爐將加倍嚴查。

另外據介紹,韓國還計劃將以諸如地震、海嘯等大規模自然災害接連發生的情況為假想,對現有核設施在多重意外中是否能防止核洩漏的能力進行全面綜合評估。

韓國現有的4座核電廠中的21個核反應堆提供了全國電網中36%的電力供應;剩餘所需64%的電力來自火力電站。

韓國政府表示,在大力加強核安全管理的同時,現有的核能發展戰略不會改變。

韓國計劃在2017年前再增建7座核反應爐,以確保電力供給。

Top

 

論壇∣海嘯碑文記事:不要把核電廠蓋在比這還低的地方

作者:Wenli

這兩天,Youtube上有一個2006年播出的日本舊節目「失敗如此發生」引起了一陣討論,它的副標題是:「海嘯的失敗沒有被傳承」。

影片:「”TUNAMI”失敗は伝わらない」

2006年6月16日,是發生在明治29年(1896年)的「明治三陸地震」110週年。當天NHK對此曾經製播了一段專輯,談到在岩手縣宮古市的某個山丘上,有一座建於昭和8年(1933年)的大津浪(海嘯)紀念碑。上面簡單而沈重地刻著幾行字:

高き住居は児孫に和楽
想へ惨禍の大津浪
此処より下に 家を建てるな

明治二十九年にも 昭和八年にも
津波は此処まで来て部落は全滅し
生存者僅かに 前に二人後ろに四人のみ
幾歳経るとも要心あれ

定居高地子孫得安樂
思及大海嘯慘劇
不要把房子蓋在比這還低的地方

明治二十九年和昭和八年
海嘯及於此處,村落全毀
先後僅兩人與四人生還
不管過了多久都要謹記在心

這類的鎮魂碑和慰靈碑,事實上總共有200個左右(這個網頁可以看到宮古地區海嘯紀念碑的詳細表列與照片),廣泛散佈在三陸海岸地區沿岸的丘陵地和高地上。1896年的明治三陸地震引起了最高達38.2公尺的海嘯;而1933年的昭和三陸地震,也在同一個區域留下了28.7公尺的海嘯記錄。這兩次地震的共同點都是陸地上的震度並不很強,但隨後湧到的大海嘯卻幾乎把整個區域夷為平地。

宮古大津浪紀念碑。這塊石碑所在的 姉吉聚落在這次地震及海嘯中,幾乎平安無事宮古大津浪紀念碑。這塊石碑所在的姉吉聚落在這次地震及海嘯中,幾乎平安無事。明治三陸地震造成了2萬2千人死傷,37年後的昭和三陸地震則奪去了3千人的性命。然後是這次的東北太平洋海岸大地震。這200個紀念碑,儘管被很仔細地一一拍攝、抄錄下來,很可惜地仍然沒有發揮建立者所希望達到的目的。

NHK的節目,就是在探討:為什麼在前人留下這麼明顯直白的警告之後,同樣的悲劇卻還是每隔幾十年就重演一次?

結論是:再怎麼大的災害,經過幾個世代後都會被遺忘。即使有如此明顯的警告、即使人們在理智上完全認知到海嘯是一種巨大的天災,但是在幾十年的區間中,人們會開始用各種理由來說服僥倖的自己:「在我的一生中,應該不會碰到這種事。」人們也不會或不願意識到,在自己在世的幾十年當中,一定會遭遇到同樣規模的災害。

換句話說就是:「我知道海嘯很可怕。我也知道這裡發生過不只一次海嘯。海嘯以後也還會來;但我應該不會碰上。」營生也不是可以隨便放棄的東西,於是日子也就一天天這麼樣過了下去。(補充:在我寫完這篇文章幾小時後,日本那邊有一條新聞:福島電廠機組的設計者出面表示:1960年代設計福島電廠機組時,曾經設想幾種極端狀況:渦輪機因事故或地震撞擊原子爐、M9.0地震、墜機直擊機組。但他的上司認為「何必去擔心那種千年才會有一次的狀況」而一笑置之。這個設計者表示,「當時因為不認為會發生M8以上的地震,所以也沒有把10公尺以上的大海嘯列入設計條件。女川電廠、柏崎刈羽電廠的緊急電源系統,也都有同樣的弱點。」結果這被付諸一笑的「千年一遇」的狀況,僅僅40年後就發生了。)

不管是日本或台灣,海嘯和地震如果用30年當成區間的話,或許可以說是「發生機率百分之多少」的機率問題。畢竟我們都已經被專家、媒體與政府訓練得非常習慣以機率來看事情。但如果將區間拉大到以百年計算,就變成了「百分之百」會發生的災害。但是社會會忘記遭受天災時的想法,記憶也會隨著時間風化。就在大家都忘得差不多的時候,海嘯就再度發生,而反覆造成同樣嚴重的損失。

從大海嘯災難中生還的人,會在遠離海岸的高地上重新開始生活,但三陸海岸地區可供居住的平地不算多,居民的營生也多以漁業、養殖業為主。靠海維生的人,終究沒有辦法長時間離開海岸。於是,跟上一次被海嘯徹底摧毀的木造家屋相去無幾的聚落,又紛紛被重建起來,而且再一次逐漸靠近海洋,直到又一道海嘯越過堤防為止。

《影片:東日本大震災 大津波が釜石の町を襲う

另一個因素,可能是對科技的過剩信心。同樣在岩手縣的釜石市,擁有世界最大的防波堤。上面這支長達15分鐘的影片,非常清楚記錄了一開始現場人們在高處,只預期會看到壯觀浪潮的樂觀氣氛,但影片剛過9分鐘,海嘯開始越過堤防,沖入港區時,眾人情緒瞬間驚恐萬狀、直轉直下的落差。幾分鐘前還在談笑的市民,這時只能絕望的呼喊要山下的人快逃,但卻一點用也沒有。2009年才剛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的巨大防波堤,在短短幾分鐘內就和釜石港一起毀滅了。

對於這個沈重的訊息,日本網友反應不一。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則是這麼說的:

這次可能得豎一塊刻著「不要把核電廠蓋在比這還低的地方」的石碑了。

但願我們永遠不需要豎起同樣的石碑。

※延伸閱讀:

1.石碑「ここより下に家を建てるな」 繰り返される津波の被害

2.岩手県宮古市の丘の上には,「ここより下に家を建てるな」と書かれていたりします。

3.東京電力曾經這麼說…

※番外篇,比較不那麼嚴肅的回應:

在遊戲裡,古代文書或石碑都是重要道具呢

三陸海岸石碑「不要把政權交給民主黨」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廢業夫妻成長日記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