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4.2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藝術市集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422地球日 國光石化600天的關鍵時刻


22日早晨因為兩案併陳消息而趕到環署門口抗議的民眾。

環保署21、22日兩天舉行國光石化第五次環評審查會,21日經10個小時審查後,主席、台大環工所教授做出兩案併陳的決議:有條件通過、不予通過,將這兩個決議送環評大會做最後決定。今天也是422世界地球日,環評委員們將在地球生日上交給地球什麼樣的生日禮物,備受矚目。

從2009年6月9日國光石化第一次環評審查以來,國光石化區位選擇不當至今爭議不止。另外,有關白海豚保育、用水方案、溫室氣體排放、空氣汙染引發的健康風險、國家石化政策等等,直到審查600多天後,這些問題一問再問,國光石化依然無法明確回答。朱淑娟,整理了國光石化還未來回答的九大問題:

先做結論、再談條件?

五輕關廠的碳權可以抵換給國光?

【相關連結】

兩案並陳? 反國光民眾環署門口緊急大動員

國光終審──究竟誰搬石頭在砸腳?

地球日環團會馬總統 籲「國光撤案 台灣永續」

預言國光環評大逆轉? 青年創意發「蚵報」

你不可不知的核電真相 |真相八、核電無助節能減碳

作者: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核電擁護者均強調:「核能發電因其發電過程中,不直接排放出溫室氣體以及空氣污染物,被視為與火力電廠相較,其環境外部性較低。」但整個核電的能源鏈,從鈾礦提煉、硬體建設到廢棄物處理,均會排放出溫室氣體。

新加坡大學的Sovacool教授(2008)彙整了國際上103項關於核能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研究,依據研究時間、方法及資料透明度篩選出19項可信度較高的研究,統計分析後顯示核電的整體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值為每度66克二氧化碳當量,核燃料提煉端佔了38%。若保守以平均值與其他再生能源相比較,顯著屬於高碳能源。

此外,史丹佛大學Jacobsen教授(2009)也指出,除考量整個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外,若將興建核能的機會成本以及恐怖份子所造成的安全風險納入考量,則其碳排放量攤分後,核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高達每度180克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為其他再生能源3倍以上。

精采內文

地球日 |友善環境.珍愛大地——專訪248農學市集楊儒門

作者:陳韋綸

2008年7月,楊儒門,一個媒體時代中不可能不被熟悉的名字,與幾個來自台灣社會運動以及關注農業議題的朋友,在忠孝東路四段的空地上,豎起「248農學市集」的旗幟,耕耘一個標榜「無毒」、「安全」以及「友善」,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的場景。

在248農學市集或天母農學園,消費者買到的,他說,是「對環境友善、對身體健康」,真正的有機農產品。如今,除了東區與天母,信義計畫區、新北市中和,甚至新光三越A11館的超市內,248農學市集的標誌在台北各地發芽,靠的,是超過6成的老客戶;他們相信,在這裡買到的一把菜、一袋柑橘,都是對身體有所裨益,又不傷害環境。然而,這份信賴感,如楊儒門不斷地強調,關鍵在於如何使「生產者」與「消費者」產生連結。

精采內文

農村草根行 |哭泣的韭菜花

作者:卓馨怡

從未買個韭菜花讓人如此的掙扎。

第一次見著她身影時,只覺這兒的阿婆怎麼這麼厲害,看來都已有些年紀了還騎著腳踏車趴趴走。阿婆身形瘦弱、佝僂,全臉罩著頭巾,車籃裡散放著一些零星的韭菜花。

原來,天未曉,阿婆已起身協助兒子採摘韭菜花。而此時已近午時分,她仍一人蹲坐撿拾這所謂「太老」、兒媳挑剩不要的韭菜花,一支一支揀選、對齊、滾轉、綑綁,再騎著腳踏車至鄰近處賣給商人。雖然田是給兒子種,但生活起居是各過各的,連家庭支出都是她在付,平時靠老農年金的津貼,再加上撿這韭菜花貼補家用。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在地球日的今天,相信各位都像我一般非常掛念環保署裡的事,一早我也穿著地球日的GreenUp紀念T恤前去舉牌。目前地球日的百萬綠行動仍在熱烈招募全國人民的承諾,然而就像環資信託中心 主任孫秀如今早發言,如果沒有否決掉國光石化,我們累積的綠行動將被政府給歸零甚至扣成負數。反觀玻利維亞,他們在4月20號大力推動地球母親法案,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立法賦予自然界的權利和人類相同,這不就是現在環保署門口努力中的人們所想要的嗎?!

近日鳥友在台南學甲溼地發現黑面琵鷺,最高紀錄有近200隻,愛好鳥類生態攝影的國小教師李進裕拍下了牠們在枝頭棲息、練習築巢的珍貴畫面,似乎準備北返,這引起保育團體及愛鳥人士的關注。當感嘆候鳥在台灣覓食生存艱苦時,也許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也面臨危機,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2%,學者呼籲重建雜糧產業,的確應儘速擬出具體的解決方案,這比乙烯自給率更對國家安全有重大影響,用工業毀壞台灣最重要的糧倉更是不智之舉。也許大部分住在都市裡的人都感覺不到自己跟環境的關係了,花博下週就要結束,台北好好看也將陸續撤掉,這種短期綠地換容積的政策肥了建商、害了市民。公民團體想問郝市長:下個月的鮮花在哪裡?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期待地球日的大禮──國光終結日,官員下台時。

作者:munch

終戰時刻,風聲四起。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聽聞總統與環保團體下午4點將有會談,現場會宣佈什麼?或是什麼可供即時宣佈?在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環境日,一場適時的會面,極其耐人尋味。

對於國光石化,論戰至今,豈是單一石化廠的興建與否,而是在不斷辯證中,開啟台灣石化政策的總檢討,甚至在日本核災發生之際,反思台灣整體能源政策的規劃,甚至關連未來產業結構的佈局。

反國光石化是道門,敲開忽視太久的工業開發問題,通往環境永續的思考,如果以單一石化廠興建論斷來做終結,未免太小看這場民間聚合的巨大力量。

精采內文

 
 
 

國光石化600天 還沒回答的問題(1)先做結論、再談條件?

本報2011年4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環保署21、22日兩天舉行國光石化第五次環評審查會,今(21)日經10個小時審查後,一如預料,主席、台大環工所教授做出兩案併陳的決議:有條件通過不予通過,將這兩個決議送環評大會做最後決定。

但令人質疑的是,明明是明天上午才要接續討論,什麼條件、國光能否做到都不知道,竟然可以在委員討論前就預下結論。

從2009年6月9日國光石化第一次環評審查以來,國光石化區位選擇不當至今爭議不止。另外,有關白海豚保育、用水方案、溫室氣體排放、空氣汙染引發的健康風險、國家石化政策等等,直到審查600多天後,這些問題一問再問,國光石化依然無法明確回答。但明天卻還是可能出現有條件通過這個選項

2011年1月27日第四次審查時請國光石化在4月30前補件再審,今天送來的環評書跟上次差不多(縮小規模方案)。工業區南界北移1500公尺,東界西移500公尺,原開發範圍2914公頃,縮小後變為2129公頃,減少780公頃

原開發案兩期總計120萬噸乙烯,縮小後只剩一期120萬噸乙烯。但不是所有產品的產能都都減一半,例如芳香烴廠從280萬噸減為250 萬噸,只減一點點。整體而言,縮小規模方案的總產能約是原方案的九成

問題一、國家石化政策未定、可以審查個案?

今天審查會前,王功、芳苑、大城鄉民再度北上,守候在會場外全程監督。會議一開始,立法委員田秋堇質疑,石化政策環評還沒定案,不應該審查國光石化個案。但環保署綜計處長葉俊宏表示法律無此規定。事後主席表示,這一點將留待環評大會時,由環保署長決定。

而事實上,這項爭議過去多次被提起,今年2月11日石化政策環評公聽會中,彰化環保聯盟副理事長蔡嘉陽建議,石化政策是個案 (例如國光石化、六輕五期) 的指導性計畫,未完成政策環評前應暫停個案審查。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在公聽會中也表達,先審政策環評再審個案,就像先有容積率再蓋房子,雖然法律沒要規定,但有瑕疵,如果政策環評還沒過,個案環評就過了,會加深人民對政策的不信任。他強調,「這絕對不是法律問題,而是社會對經濟發展的信任問題」。

問題二、不抽地下水?還是別人抽給你用?

縮小規模後,總用水量從每天37萬噸減為22萬噸,長期用水(106年起)每天22萬噸,由大度攔河堰供水。短中期(105年前)用水每天最高2.69萬噸,要調撥農業用水(原本要在濁水溪自強大橋上游河道設攔河堰自行取水2.21萬噸,今取消)。另外,全期不足用水要用到自來水。

用水方案是歷次審查被批評最嚴厲的項目。環評書中指「由現有供水系統調配,不另鑿井」、「不影響農業用水、不增抽地下水」。芳苑鄉自救會總幹事林連宗質疑:「請問本地農業及民生用水是不是抽地下水?」

張豐年醫師指這是「借刀殺人」,自己說不抽地下水,結果是自來水公司或農田水利會抽地水供應國光。

雲林環保聯盟理事長張子見表示,六輕設了後也沒用雲林的地下水,但雲林地層還是繼續下陷,因為枯水期農田水利會拼命打深井抽深層地下水,去補集集攔河堰不足的水。而調撥農業用水都已證明會加巨地層下陷。

專家委員高瑞琪說,從日本福島核災經驗,地面水如果受汙染,地下水就是維生用的備用水,地下水應該要盡量保留。

問題三、農田水利會可常態賣水給國光?

環評委員劉益昌今天再問,依「農業用水調度使用協調作業要點」,只有「枯旱或水源水量不足」時才能調撥農業用水,而國光石化卻是「常態調撥」,究竟農田水利會有沒有權利賣水給工業?平原生態系不見了怎麼辦?

彰化農田水利會上次會議說明,配合國家重大用水調撥農業用水行之有年,只要節約使用,兼顧農業用水之外可調度到其他用途。但今天水利會並未到場。

究竟彰化農田水利會調撥農業用水給國光,是否已違反水利法,環保署上次會議表示將行文給水利署、農委會,請其表達意見。但沒下文。

問題四、專家會議結論的海水淡化 為何不是主方案?

國光石化指出,如果大度堰不能如期供水,將以海水淡化為替代水源。環評委員林震洋指出,過去水資源專家會議的共識就是要求要海水淡化,並考量以再生能源、廢熱回收做為海水淡化能源,不是還要以大度堰是否供水為前提

包括環評委員陳莉、陳震東也強調,海水淡化應是主方案,才能消除抽用地下水的疑慮。而且專家委員高瑞琪提醒,海水淡化1000公噸就要環評。

國光石化在2010年12月6日第三次環評審查表明海水淡化有困難,工程困難、水質不穩、缺乏薄膜技術。國光董事長陳寶郎也在2010年8月12日專家會議中強調,海水淡化成本高又消耗能源,最近印度新的海水廠每噸水成本1.15元美金,約新台幣35元。

問題五、大度攔河堰環評沒過,國光憑什麼過?

台中生態學會張豐年醫師表示,大度堰問題多,當地抗爭激烈,最後有可能不過。國光環評如果過了,事後大度堰環評沒過,程序將失去正義。國光用人民納稅錢幫財團開水源。

中部地區水資源缺乏,為了供應國光石化、中科四期等工業用水,水利署在烏溪下游興建大度攔河堰,堰址在彰化市、彰化縣和美鎮、大肚鄉交界處附近,即國道一號大肚溪橋下。此處多數是農作。

國光說,大度堰是利用品質較不好的水,似乎是表示不會影響環境,並非如此。大度堰總長921公尺,最大水量每天80萬噸,工程期限六年,總工程經費229 億。其中從大度堰到國光石化的輸水管路66公里,就佔了157億。張豐年質疑,水是公共財,國家不應用人民納稅錢為財團開發水源。

2009年11月23日環評大會審查大度堰時,決議因大度堰對河口地下水鹽化、海岸漂砂、河床飛砂有影響。且堰址下游2.5公里處就是感潮河段,影響河口及海域水質生態,開發對環境有重大影響,應進入二階環評審查。

【國光石化小檔案】
中油投資43%的國光石化(彰化縣西南角(大城)海浦地工業區),是經濟部工業局預定中的第八座輕油裂解廠。選址彰化縣大城鄉外海填海造陸,連同專用港總計編定範圍7173公頃,開發面積2129公頃。

大城溼地是台灣西海岸最後一塊完整的泥質灘地,有豐富的生態,也是彰化漁民賴以為生的場域。國光石化排放的空汙影響全台民眾健康,引發社會各界關注,要求停建國光,讓台灣脫離汙染產業的經濟模式。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國光石化600天 還沒回答的問題 (2) 五輕關廠的碳權可以抵換給國光?

本報2011年4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國光石化縮小規模後每年排碳1,291萬噸,聲稱採最佳可行技術、廢熱再回收,降到729萬噸/年。環保署在4月18日發出的新聞稿已幫國光石化想好對策,其中之一是:於民國105年前取得中油高廠老舊製程淘汰碳權(排放量至少370萬噸/年)。而這點在今天的第五次審查會中也引發不同討論。

問題六:五輕關廠的碳權可抵換給國光?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張家緯投書指出,依國際總量管制概念,一工廠關廠騰出的碳權應收為國家統籌管理,如推行排放交易,碳權也屬國家財產(也就是全民的資產),無權轉移給企業。而依環保署「開發行為溫室氣體排放增量評估及抵換規劃計算指引」,也未將關廠碳權列為開發行為可採用的抵換來源。

去行的專家會議,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系助理教授李堅明認為,關廠後碳權就應該收回來,不可以自由處分,為何還可以從那裏得到碳權?

不過環保署強調,提出可行的減碳方法及數量,要求國光承諾,並建議環評委員同意將其納入未來假如通過該案時必須履行的負擔,並無違法。

問題七:減碳友善措施是否可行?

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指出,環評書中許多數據都令人質疑,例如六輕除燃煤電廠外,每年要排放4200萬噸二氧化碳,國光石化即使用60%天然氣、40%燃油,每年應該還會排放3000萬噸。國光石化與六輕規模相當,國光竟然一年只排1200萬噸,「令人難以置信」。

徐光蓉指出,國光指採取友善措施後每年排放729萬噸,並表示其中100萬噸採取有效措施,但風力、太陽能用每年8760小時計算,「太陽能連晚上都會發電嗎?」還說要去印尼種樹,但三月底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清潔發展機制,印尼總共61個計畫,沒有一個是種樹的計畫。

縮小規模後VOC排放從4262噸減到2388噸,徐光蓉質疑,這個數據與中油三輕計算不符,三輕乙烯產能60到80萬公噸,VOC一年2000多公噸,但國光的產能120萬噸,但VOC卻與三輕差不多,令人質疑數據的可信度。

另外環保署建議國光做的碳捕集及封存,並用石灰石加速風化法將二氧化碳以石灰石中和後排入海洋等等措施,也被質疑有些在國外還只停留在研究階段。專家委員陳柄煌認為,應交代哪些措施已成熟、哪些只在理論或研究階段。

問題八:開發國光石化符合節能減碳?

2008年我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已達11.53噸,排名世界第17,但如果算人口500萬以上的國家,我國排名第6。政府提出「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與期程」,2020年要回到2005年的排放水準。但如國光石化、六輕五期若是開發,到2020年溫氣體排放量會達到420到467百萬公噸,比2005年總排放增加45%。

在2011年3月5日台大舉行的「氣候變遷、產業政策與風險管制」研討會中,台大國發所教授周桂田所說,國光石化石不是經濟與環保對立的問題,而是檢視台灣在氣候變遷下,未來20年產業走向的抉擇。

工業部門二氧化碳排放佔全國總排放量約50%,化工業佔工業部門約40%(產值只佔工業部門的19%),石化業又佔化工業的90%,石化業是驅動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源,高耗能、高排放、高能源密集度產業不符合產業轉型需求。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表示,馬總統在民國100年元旦文告中提到,台灣經濟必須轉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產業要淘汰。石化業是高汙染、高耗能、低附加價值的產業,但為什麼還可以發展?國光石化如通過環境影響評估而設廠,對於政府宣示的節能減碳、環保救國決心,將受到嚴重質疑。

問題九:白海豚影響減輕了嗎?

2010年8月25日「白海豚影響與因應」專家會議做出結論,為保留中華白海豚育幼及覓食廊道,國光石化工業區應外移到退潮時水深10公尺以外。但國光石化在2010年12月3日第三次環評審查時卻強調,這個方案不可行。原因是,填土深度平均約20公尺有工安風險,且工期將長達12~20年。

環保署4月19日新聞稿指出,開發單位基於成本及安全考量,新提出的規模縮小方案並未採納外移方案,這將是未來環評大會否決開發計畫的重要因素。而今天審查會並未討論此項。

國光表示將提撥一億元成立生態、環境及健康保險基金。並在堤頭設置食物誘導設施等等保護措施。且強調造成白海豚南北遷移機率不高。

2011年1月27日第四次環評審查,周蓮香由其團隊成員發表聲明:台灣西海岸族群不到100隻,在這種族群脆弱下不建議設工業區或工業港。雖推測南北遷移造成完全阻斷的機率不高,但仍有許多不確定的長期影響。

團隊強調接受業者委託提出減緩措施,這些措施是建立在「一定要蓋」的前提下,而且這些措施有很高的實驗性質,必須經由嚴格監督,但不代表就可以避免衝擊。

立委田秋堇質疑,國光石化今天對周蓮香團隊的聲明隻字未提,有欺騙之嫌。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你不可不知的核電真相 |真相八、核電無助節能減碳

作者: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核電擁護者均強調:「核能發電因其發電過程中,不直接排放出溫室氣體以及空氣污染物,被視為與火力電廠相較,其環境外部性較低。」但整個核電的能源鏈,從鈾礦提煉、硬體建設到廢棄物處理,均會排放出溫室氣體。新加坡大學的Sovacool教授(2008)彙整了國際上103項關於核能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研究,依據研究時間、方法及資料透明度篩選出19項可信度較高的研究,統計分析後顯示核電的整體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值為每度66克二氧化碳當量,核燃料提煉端佔了38%。若保守以平均值與其他再生能源相比較,顯著屬於高碳能源。

此外,史丹佛大學Jacobsen教授(2009)也指出,除考量整個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外,若將興建核能的機會成本以及恐怖份子所造成的安全風險納入考量,則其碳排放量攤分後,核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高達每度180克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為其他再生能源3倍以上。

圖1 各類發電技術碳足跡比較(公克二氧化碳當量/每度電)

 

據美國能源專家羅文斯(Amory Lovins)的估算,核電成本已達每度電14美分(近5塊台幣),高於其他電力型態。以減碳的經濟性來評估,若以燃煤發電廠為基準,用核電取代燃煤發電機組,一美金僅能減少約8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其他再生能源、汽電共生等能源效率提升的效果,多於核電有1.5至11倍。

以台灣為例,核四的興建預算高達2700億以上,提供2700MW的裝置容量,若拿核四來替代傳統火力,溫室氣體削減量約為1700萬公噸。但另一方面,依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估算,約需花1700億的補助,既可達成6500MW的裝置容量,若以再生能源替代傳統火力,溫室氣體削減量則可達1900萬公噸。若計算單位成本的減碳量,再生能源可高達為核四的1.8倍。

表3 核四廠與再生能源減碳效果比較

 

核四

再生能源

預算(億)

2737

1700

裝置容量(MW)

2700

6500

容量因數

87%

34%

電力產出(百萬度/yr)

20577.24

19359.60

替代燃煤火力之減碳量

(萬噸)

1687

1890

每億元投資可減少之二氧化碳量(噸)

6,250

1,1160

 

諸多支持核電作為減碳工具人士,均持「核電可以作為火力發電與再生能源之間過渡選項」的看法,但此論點顯然與核電業者的見解不同。法國核能公司EDF的執行長Carlo de Riva受訪時曾表示:「若提供再生能源誘因,將會替代碳交易市場的所提供的減碳誘因,因此使碳變得便宜,導致核能無法發展。」顯見核電與再生能源發展有其互斥性。

而美國佛蒙特法學院的資深研究員Mark Cooper於今年9月所發表《核電的政策挑戰:成本高漲與替代方案排擠》(Policy Challenges of Nuclear Reactor Construction: Cost Escalation and Crowding Out),分析結果指出法國在能源效率提昇以及再生能源發展上的成效,遠不及其他條件類似的歐洲國家。而在美國境內,未尋求新增核電廠的州,在再生能源佔比上是對照組的10倍,而在能源節約成效上,也達到3倍之多。

此外,在氣候危機與金融危機夾擊之時,如何推動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建構綠色經濟,被視為重要國家發展方向。但WWF委託著名顧問公司Ecofys所進行的綠色新政評分卡,指出最佳的綠色新政,應是推動建築物效率提昇、再生能源收購價格等。而會妨礙綠色新政推展的政策則包括對煤礦開採的補貼、對能源密集產業的優惠待遇、核電的補貼、私人運具及航空公司的補貼、缺乏整合性的水資源管理政策。而該報告中指出對核電的補貼,將排擠其他再生能源投資,更強調核電的獲益,多是集中於少數大公司之手,無助達成綠色新政中同時處理環境問題以及貧富差距的理想。

Top

 

地球日 |友善環境.珍愛大地——專訪248農學市集楊儒門

作者:陳韋綸

編按:濃煙與有毒廢棄物進入空氣與河川,殺蟲劑與化學肥料進入盤中飧,森林與野生動物消逝速度加劇,在「空氣污染代表繁榮」的價值觀下,環境持續遭到破壞。

1970年2,000萬名美國人走上街頭,反對充滿工廠廢氣、石油外洩、廢水、殺蟲劑與高速公路的未來,要求「健康而可持續的環境」,第一個地球日於焉誕生。

40年後,有一群人反省「人與土地」間疏離的關係,並試圖透過「農學市集」的方式,重建以「友善環境」及「信任」為本的消費網絡。時屆地球日前夕,我們該如何透過再平常不過的「購買」行為,身體力行愛地球呢?且聽聽農學市集的推動者楊儒門怎麼說。

圖說:楊儒門是248農學市集的推手。二手生活:「友善環境」的體現

「這些我都知道!」午後天母農學園,跑銀行、與工作夥伴開會、媒體採訪,大小事讓楊儒門忙得不亦樂乎,好不容易歇會兒,椅子還沒坐熱的他,筆者問及這個開幕屆滿一年的天母農學園,如何實踐「對環境友善」時,楊儒門又跳了起來,飛快地指天畫地,介紹、細數每張桌椅。

楊儒門所知道的「對環境友善」,原來早在天母農學園裝潢設計之初,便已注入空間內每個角落:「這裡看到東西,全都是回收物——撿回來的。」楊儒門甚至愉悅地哼出「撿回來的」四個字。原來桌椅、書櫃,都是工作團隊和他,以二手家具或是廢木材再製,並且使用不含甲醛、綠建築標章的木料漆,重新粉刷而成。

圖說:位於天母的248農學市集,試圖建構回歸土地、友善環境的生活、消費方式。248農學市集:創造人與環境的平衡連結

2008年7月,楊儒門,一個媒體時代中不可能不被熟悉的名字,與幾個來自台灣社會運動以及關注農業議題的朋友,在忠孝東路四段的空地上,豎起「248農學市集」的旗幟,耕耘一個標榜「無毒」、「安全」以及「友善」,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的場景。在248農學市集或天母農學園,消費者買到的,他說,是「對環境友善、對身體健康」,真正的有機農產品。如今,除了東區與天母,信義計畫區、新北市中和,甚至新光三越A11館的超市內,248農學市集的標誌在台北各地發芽,靠的,是超過6成的老客戶;他們相信,在這裡買到的一把菜、一袋柑橘,都是對身體有所裨益,又不傷害環境。然而,這份信賴感,如楊儒門不斷地強調,關鍵在於如何使「生產者」與「消費者」產生連結。

信任的樣子: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面對面

「今天如果我貼一個有機標籤,跟你說:『這是有機』,你會不會覺得奇怪?」楊儒門表示,在有機標籤被信任度不高的今天,農學市集要讓農友直接面對消費者,「讓消費者直接看到種植的人,聽他講自己的產品是怎麼栽種的。相信了,再去買,這就是溝通!」

對土地溫柔的生產方式,才是真有機

有機認證在台實行20餘年,至今卻稍嫌步履蹣跚的原因是:當農民以每年3萬元的代價,取得有機認證標籤之後,卻無法保證自己的產品能夠被市場接受。「這是商業行為,賣不出去,一切都都沒意義。」楊儒門表示。另一方面,當前有機認證的概念,聚焦於消費者食用安全,卻相對犧牲農友的利益,以及對環境的友善。他比喻這是「有法規卻沒有靈魂」的有機產品,「如果今天鏟平整座山栽種有機,這我們不會接受。」楊儒門強調真正的有機,是在最低限度的土地利用下,生產出對消費者身體有益的糧食。

在聊天中,建立友善地球的購買網絡

「理念,是不可能從0分直接變成100分的。」知道了這點,248農學市集開張前,楊儒門與工作團隊,花了半年時間拜訪農友,參訪農場,要的不是速成,而是願意改變的意願。「如果農友願意改變耕作方式,市集也願意等。」而當農友載運自己的心血來到台北時,疑惑為什麼賣一把菜,也要東問西問、「問那麼多」的時候,工作團隊能做的也只有溝通:「今天一把菜也可以在大賣場買呀!但是什麼樣的產品,才是對環境友善。」他說,說服沒有關鍵,真的就是花時間溝通而已。「我們都跟農友說:5%的產品在市集賣,95%要賣給和你聊天的那個人。」

只有這個「東問西問」的人,就是之後會跟你買的顧客。如今,248農學市集的熟客佔了6成,就是這些人,將農友的心血,透過口耳相傳、媒體與網路推廣出去。事實上,市集販賣的產品,早已獲得肯定,不僅每周都有媒體前來採訪,就連法國米其林主廚來到台灣,也指定一嚐248農學市集販賣的「來春嬤麥芽糖」。「這是小麥草剁碎和糯米共同發酵製成,用途多多,滷肉時加一點,讓肉看起來超Q,或是和蘿蔔熬煮的水,有清肺的效果!」楊儒門信手拈來,講得透徹又令人心動。原來,好東西是可以被消費者接受的,只是,還得須要248農學市集這樣一群有心人,把這些對土地好的產品闢出通路,而每一個環節,哪個不需踏破鐵鞋?

圖說:真正的有機,是對土地做最低限度的利用。對環境的堅持,要用味蕾和身體感受

昔日,楊儒門與工作夥伴,投身社會運動,經歷街頭抗爭歷練,如今,248市集更像是走入人群,他希望台北每個行政區內,起碼有兩個農學市集。有可能嗎?楊儒門堅定表示:絕對有可能!「如今消費習慣正在改變,消費者希望對身體好、對環境好,也不願花錢看醫生。」楊儒門與248農學市集,與你的味蕾與身體親自溝通,感受他們對於環境與農業的堅持。

Top

 

農村草根行 |哭泣的韭菜花

作者:卓馨怡

農村草根行 哭泣的韭菜花 卓馨怡 攝影

蕊蕊韭菜花,當花苞綻開時,彷彿像掉落一地的眼淚,花花白白……

從未買個韭菜花讓人如此的掙扎。

第一次見著她身影時,只覺這兒的阿婆怎麼這麼厲害,看來都已有些年紀了還騎著腳踏車趴趴走。阿婆身形瘦弱、佝僂,全臉罩著頭巾,車籃裡散放著一些零星的韭菜花。

原來,天未曉,阿婆已起身協助兒子採摘韭菜花。而此時已近午時分,她仍一人蹲坐撿拾這所謂「太老」、兒媳挑剩不要的韭菜花,一支一支揀選、對齊、滾轉、綑綁,再騎著腳踏車至鄰近處賣給商人。雖然田是給兒子種,但生活起居是各過各的,連家庭支出都是她在付,平時靠老農年金的津貼,再加上撿這韭菜花貼補家用。

阿婆年輕時做過台糖的蔗工,也曾飄洋過海到日本去砍甘蔗,因為工錢較高,兒子當時才3歲,但是為了生活也不得不拋下幼子與家人。「要去的時候,哭的要死。」不捨、不忍心。

後來她也做過大樓地下室的安全設施的配置。她說:真危險!上面工程在進行,東西吊掛著,而人在地下室,會驚呢!工作期間還出過一次意外。直到2年前才因身分資格早已不符規定(年紀太大了,常得躲巡察)才沒有做。

她的言談中反覆出現「艱苦啊!」「艱苦!」的悲嘆。生活的辛苦,再加上年紀大身體的偶發狀況和膝蓋不適等問題……,此些都在頹圮的工寮前和一地散落的韭菜花間錯落交雜出隱藏在社會底層的現實人生。

阿婆手中那一大把5斤的韭菜花只要20元,價格低賤得讓我不知如何掏錢,如果給了紙鈔會不會以為我在施捨?最後我拿了50元銅板換到兩大把10斤的韭菜花。

但,這兩把韭菜花早已超過那金錢所代表的價值了。

你,到過相思寮嗎?

我不曉得你有沒有來過,我也不確定你瞭不瞭解這地方的風土民情,但是如果你沒有來過、又不是很清楚,而你卻盲目依從,甚或你就是批准中科四期園區預定用地的計畫的裁決者(尤其有條欲強行穿過相思聚落的60米道路),這麼做,究竟為何呢?是圖利特定企業?還是真想要為百姓謀福?

如果庶民所追求的只是平安、幸福,政府的施為真否能為人民帶來幸福,讓人民平安的過日子?

相思寮,一個二林鎮、太平路上的小村落。即使在二月的寒冬,你仍可凝望一片青鬱平疇蔗田,尤其在朦朧霧氣籠罩的靜謐清晨,和倦鳥返家休憩的日暮時分,充分寫意著台灣鄉間的美麗。

但這樣的美景還能持續多久?

當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已愈來愈惡化,難道我們居住的環境一定要工廠林立、科技廠房充斥,才能代表進步與文明嗎?

如果,今日為了國家機器運作或財團利益,而罔顧公平正義,那麼社會的核心價值究竟在哪裡?又如何去相信對「在地人」所畫出的美麗願景與藍圖會成真?我們除了不捨後代的子孫無緣再見祖先曾在此胼手胝足刻苦生根的家園,我們更擔憂的是,從此以後對環境傷害,並對人的尊嚴與對土地的情感輕易的被踐踏,終至無以復存。

賣韭菜花的阿婆一家,以前所住的是台糖的工寮,但因韋恩颱風(民國85年)來襲時受毀,後來重建,目前是水泥磚房(一旁仍留有當時殘存破敗的竹編牆)。由於未擁有地權的保障,以致於他們不敢把房子蓋得太好,可以將就著住就好,也因為這樣,一旦強制徵收時,他們只能獲得地上物僅約數十萬的補償。

請告訴我,幾十萬如何買到一個可以安心落腳的地方?

「兒子為什麼不出去工作?」

「外頭找不到工作,才留下來種田啊!」

一個已經74歲的老人,說到自己的過往和現在的境遇,數度傷心哽咽、掩面而泣。如何再想像叫她搬離這塊還可稍微棲身,賴以維生的地方?

我問不出口有關徵收的問題。

「家」在相思寮

農村草根行 哭泣的韭菜花 卓馨怡 攝影阿洲伯,一個沒事就會騎著腳踏車到厝邊隔壁晃晃、聊天的「作田人」,習慣戴頂帽子,此時正以他慣有的姿勢以腳代椅蹲坐著,望著鄰長家寬大的場圃。即使眾人言語喧嘩,他的臉部並沒有太多表情,時而靜默,時而誠懇低緩的回應幾句,但滿是風霜所刻畫的皺紋,彷彿已述說了他在這裡的歲月。即使帽子遮掩了他大半黝黑削瘦的臉,卻怎麼也藏不住那飄遠的目光中隱約透露著對未來的不確定……,「外頭如果沒工作了,回來至少還有土地,種種東西,還可以活,但政府連地都要徵收……」

阿美嬸,一個樂天開懷、熱情好客的婦人,住在置放著一堆撿來的柴枝、種著幾畦青菜,養著狗和貓的三合院裡,即使屋子前的稻埕已經很乾淨了,她也要拿出小板凳請人坐,再泡個茶請大家解個渴。「我尪(丈夫)79,播田、種土豆、種蘆筍,無愛住都市,住在這兒會當(可以)一面作(做)、一面運動,歇睏日(假日)媳婦會回來拿菜。」「拔蘿蔔,過年做菜頭粿,兒子會回來。」原本大家想去幫忙做粿的,結果她早早就起身忙碌且俐落炊完。

對這些已經7、80歲,一輩子生活在此地的老人家,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利用土地種些東西,農忙時耕作,閒暇時在這天寬地闊間走走串串門子,除了維持自己基本的溫飽,甚至還能照顧到後輩子女。

如果離開家園,離開了這塊土地,他們還有什麼?靠什麼生活?

宗仔阿姆和其小嬸住在離中心聚落幾百公尺遠的地方,週遭是一大片甘蔗田。兩人都有一頭燙捲的灰白髮,掛著金圈的小耳飾,長袖加花背心,即使初不相識,也讓人覺得她們就像位熟悉又親切的鄰家長輩。宗仔阿姆說起這幾天身體的狀況,「無眠,耳朵一直吱、一直叫。」「一天,頭痛,只煮麵線湯來吃。」她們心裡的擔憂已不自覺反應到生理上,無形的壓力沉重地籠罩在心裡不散,這才是讓人更擔心的問題。

再說到以前做工:「以前做會社工,會社趕人,才搬來這兒。」「努力打拚,才起厝(蓋房子),才有厝住,這馬擱袂來趕阮(這時又要來趕我們)。」「想講(想說),老囉看ㄟ較好命,結果不肯給人住,欲煩死啊,想到就睏袂去(睡不著)……毋知要搬去叨位(不知要搬往何處)。」

「彼時人心惶惶,她一個月瘦了7公斤。」紀錄片導演這麼說。

難怪從我們開始聊起有關中科這話題,宗仔阿姆的小嬸一臉嚴肅與憂心的樣子,極少參與對話。

2位70多歲的老人家,陪著我們坐在好不容易憑著血汗建立起的紅磚瓦屋與大廳堂前,抬頭可看天,望遠可見田。但一紙紙寄來的公文和補償金發放通知,強制地要趕走棲身在此地的他們,日後可再見這樣的天和田嗎?

政府不是說要好好照顧人民?如果真是一個體現民主人權的國家,居住的自由怎麼會突然如此粗暴,說要拿就拿走?如果真要趕人,不是也要有合理的配套措施安撫人心?

「阮這一代若是都走了也就算了……那知道會這樣……尚好是免搬。」宗仔阿姆道出了內心最深沈的渴望。

當哪天塵歸塵,土歸土,是真的一切都管不著了,再也無需北上抗爭、奮力在地自救,更需憂心操慮是否家拆地廢。

「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漢書》中早已提到我們是如何慎重地在看待遷移這檔事!他們與這塊地、這間厝,不正如骨肉相依附?何苦臨老還被迫分離?

回想起過去,在這兒發生的點點滴滴,宗仔阿姆拭去眼眶中的淚滴,放起孫女幫她找到年輕時學的日本歌謠,在我們的央求下,她哼唱著,雖然歌詞不復完整,但似乎又憶起那個屬於遙遠、年輕時的夢與故事。

如果「家」只是一棟房子,可以論斤秤兩賣,那麼要搬個家或許並不難;然而,「家」如果是牽繫了祖先世代耕耘的血汗、烙印了生命成長的足跡、交織了鄰里往來的真情、伴隨了家畜寵物、一草一木相圍繞的甜蜜富足、凝聚了假日年節兒女歸來時的溫馨與最終華髮歲月時的落葉歸根,那麼我就不知道如何去搬遷這個超重又綿密繁複的家了。

請告訴我,我要如何去置放那一磚一瓦所蓋起的美麗家園?我要如何去撿拾那一步一履的兒時軌跡?我要如何去移動整個村子的共生情誼?我要怎麼帶走我那些親愛的動物同伴?我又要如何告別這兒的藍天大地和心已歸屬的「老家」?

「相思寮」對一般人而言或許只是地圖上的一角,或許只是「相思」一辭所勾起的綺夢遐思;但對於真實生活在此的賣韭菜阿婆來說,家是一個可避風雨的棲身維生處,即使補償的錢下來了,也買不起可以住的地方和一片韭菜田。對阿洲伯而言,家代表了繁衍與活命的希望。對阿美嬸而言,家是一個讓子女可以回來團圓、探視父母、補充生活必需品的地方,而廚房的大灶和菜頭粿,更是家傳的珍寶。對宗仔阿姆來說,家是花了一輩子心血所建造成的舒適與安心堡壘。家,負荷了他們將生命與土地緊緊相連的深沈寄託,無以替代。

相思難了

農村草根行 哭泣的韭菜花 卓馨怡 攝影有些村落走過了,或許會被遺忘;有些地方去過了,也不一定會再去。但相思寮的某些片段,卻令人難忘,難以放下。

嚼著那兩大把老硬卻仍充分被利用的韭菜花梗,想起村中那掉落一地無人撿拾的酸楊桃,相思寮的人彷彿也被遺落在台灣社會的邊緣一角。而他們猶原真誠良善,努力地在這片土地上堅韌的活著。

歷史之承載力量,有時不易察覺,有時不堪一擊;存在時,沒有人真正去瞭解它的內涵與價值。但如果等到所有的都已失去,我們才驚然發覺它的意義與厚度,會不會為時已晚?如果在宣揚高經濟產值、高科技的發展下,可以是科技與人文並存;如果歷史的承載與未來的想像之間存在著融合的可能空間,我們何不一試?

我期盼見到一個政府與人民雙贏的局面,而不是抗爭與對立的交惡與殘酷。我期盼,伴著日升月落,韭菜花可以一直在相思寮生長著,即使阿婆得艱苦的去把那灑落滿園、滴滴如淚珠般的花蕊揀起,但終究能自食其力的活下來!

Top

 
 
 

地球日41周年 台灣綠行動「還有成長空間」

本報2011年4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黃慧珊報導

今(22)日是世界地球日,你是否已穿上地球日GreenUp紀念T恤,為地球發聲?

台灣地球日發起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邀請民眾穿紀念T為地球慶生。今日同時公佈「百萬綠行動」階段成果,該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今年本土綠行動的成長較去年緩慢,自公佈啟動一個月的時間,僅接近百萬,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根據目前綠行動統計結果,國內響應最熱烈的地區是北部,個人部分佔總響應人數53.16%、團體部份則占總響應團數61.8%;其次則依序為中部(23.12%)、南部(19.24%)、東部(3.04%)、離島與其他地區(1.44%),而北部個人綠行動筆數是中部的2倍、團體綠行動則是3倍。

從議題來看,參與承諾的民眾在八個綠議題的分佈相當平均,最高的是「資源回收再利用」佔12.95%、其次是「保育生物」12.89%、「綠色能源」12.86%,而最低是「綠倡議」佔11.64%,顯示台灣人民在環境政策法案的關注度偏低。

八大綠議題下,台灣地球日共設計24個行動指南,其中最多人承諾願意響應的綠行動是「短程選擇步行、騎腳踏車或搭大眾運輸工具」,佔11.77%;其次則為「保護原生種動植物、不隨意放生」(11.26%)、「加強垃圾分類、落實資源回收,如3C產品、電池」(11.11%)。眾多綠行動中,深受環保團體關心的守護大成溼地的「支持濁水溪口公益信託計畫」,該行動僅佔5.2%,排名13,為「綠倡議」議題中最低的行動指南,低於「支持減碳三法和法案通過」(8.5%)、「支持具有環保政見的候選人,致電議員或立委」(6.4%)此兩項行動。承諾比例最低的「透過網路視訊進行綠色會議」,佔4.2%。顯示步行、腳踏車的觀念已與民眾生活結合,但環保法案政策的參與,仍與民眾生活有一段距離。

今年是地球日41周年,國際地球日發起的「十億綠行動」網站綠行動數已破1億、尚距目標9億。去年台灣「百萬綠行動」成果為260萬,占全球綠行動總數4200萬的6.2%;今年台灣以500萬為目標,目前即將突破百萬。

自3月底起,全台各地陸續舉辦活動響應,本週末將是高峰。台灣地球日小組召集人,也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夏道緣指出,由於地球日前夕發生日本311大地震,群眾與媒體的關注力移至福島核電危機,大大減低地球日訊息的曝光。夏道緣召集人認為,地震後人類更應好好思考「人類是否有用『對的方式』與地球相處」。

扭轉氣候變遷的關鍵

國際「十億綠行動」(Billion Acts of Green)的目標是在2012地球高峰會前募集到10億個綠行動,藉此向各國執政者施壓,要求端出具體的氣候變遷對策。夏道緣呼籲民眾不要小看個人力量,只要願意站出來響應,每個人都是扭轉氣候變遷的關鍵力量。

今天也是國光石化環評第五次專案小組會議的延續會議,環評結果將決定台灣將邁向排碳大國還是永續島嶼。夏道緣呼籲,如果民眾還不知道要送給地球什麼禮物,請在422這一天,為地球走出來,到環保署前面和大家一起監督國光石化環評,阻止國光石化危害健康、破壞農漁、摧殘環境的悲劇發生,回饋這塊承載我們生命的土地。

各地響應活動本週登場

近年來從網路到實體,從企業、政府、學校到民間團體都主動舉辦活動響應地球日,顯示社會環境意識明顯提升、民間推動地球日9年有成。

在網路方面,台灣地球日網站持續推動綠行動承諾活動,此外,在Yahoo!奇摩綠生活頻道及痞客邦公益家分別有「棲地守護行動」及「地球降溫,資源重生」網路活動。Yahoo透過綠地圖標出台灣八大重要棲地,介紹棲地重要性及當前本土環境重大問題。痞客邦則舉辦二手物創意改造徵件活動,透過募集資源再利用的綠創意,降低地球負擔。

根據地球日網站公佈,本週台灣各地將有許多地球日響應活動展開。包括結合有機、環保、藝術、樂活的「台北地球日」綠色市集、亞洲樂活有機產業展,以及由地方政府主辦的「我愛淡水河」、「地球環境季」等活動都將在週末熱鬧登場。

綠行動 不能沒有你

今年環境資訊協會也推出「募集呵護地球行動基金」活動,只要捐款1000元幫助環境資訊協會推動地球日的行度,就能獲得一件有機棉製成的「地球日紀念T恤」。夏道緣邀請民眾在422當天穿上地球日T恤上街,勇敢宣示自己愛護地球的態度。

百萬綠行動大募集將一直進行到6月底,各活動單位主動可上地球日網站(www.earthday.org.tw)填報綠行動,共同達到500萬目標,讓世界看見小島嶼的驚人「綠動力」。

Top

 

地球日 玻利維亞力推《地球母親法》

摘譯自2011年4月20日ENS玻利維亞,拉巴斯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2011年4ˋ月20日,玻國慶祝國際地球母親日。圖片來自:玻國政府。 玻利維亞4月20日慶祝世界地球日,在政治中心舉行了一場慶典。在一項傳統儀式上,國家當局發表演說讚揚《地球母親法》( Law of Mother Earth ),世界上第一個由國家立法,賦予自然界和人類相同的權利。

總統莫拉萊斯(Evo Morales)是玻利維亞首位原住民領袖,在政治人物以及非政府組織的共同支持下推動了地球母親法案。此項法案預期將會在執政黨為多數的國會順利通過。

玻利維亞外交部長喬克萬卡(David Choquehuanca)在慶典上告訴群眾,「在玻利維亞,我們尋求回到平衡,那是一種無論是人與人之間或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生活。而今日我們必須反思與提高關懷地球的意識,並且採取即時的措施讓地球回到昔時的自然平衡。」

地球母親法第一條開宗明義,揭示人類的每一項行為,必須「在地球母親的循環和進展之間,求取動態平衡。」

受到玻利維亞的啟發,聯合國大會在2009年宣布4月22日為國際地球母親日(International Mother Earth Day),宣示要為了現代與後世子孫,求取經濟、社會和環境間的平衡。

2009年10月,聯合國大會提名總統莫拉萊斯為「地球母親的世界英雄」。

莫拉萊斯政府打算設置「地球母親部門」來實施地球母親法,將會為自然界建立新的權利,包括:

  • 維持生命完整性和自然進程之權利
  • 細胞結構或是基因不受到改造之權利
  • 進行重要循環與進程而不受人類改變之權利
  • 獲得純淨水資源之權利
  • 獲得乾淨空氣之權利
  • 處於平衡狀態之權利
  • 免於毒性物質與輻射污染之權利
  • 不受大型基礎建設或開發案而破壞當地生態環境與棲地族群之權利

另外,此法也主張促進和諧與和平,消除所有的核能與生化武器。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學甲溼地 「黑面琵鷺」築巢畫面曝光

本報2011年4月22日台北訊,康杰修整理報導

台南市學甲區農會規劃的「學甲溼地生態園區」,20日首度有鳥友發現國際明星鳥「黑面琵鷺」棲息、練習築巢,為北返作準備的行蹤,最高紀錄聚集將近200隻的成鳥。

發布此一鳥友攝得珍貴畫面的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邱仁武表示,目前「黑面琵鷺」除了「飽腹儲量」,還為「北返築巢」做練習的準備,似乎已經作好準備北返的動作了,引起保育團體及愛鳥人士的關注。

黑面琵鷺在學甲溼地生態園區棲息、練習築巢。圖片來自:李進裕。

根據愛好鳥類生態攝影的漚汪國小教師李進裕指出,當地的黑琵大約下午5時後,會分批飛往附近魚塭覓食,生態習性和曾文溪主棲地的黑琵相同,但急水溪的黑琵多了一種和埃及聖鹮的「樹棲版」類似,相當有趣。

坐落在學甲區北方、鄰近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的筏仔頭部落,因位在急水溪畔,溪水常氾濫,當地民眾20多年前就已遷村,急水溪河床農地無法跟著遷移,由於沒法耕種,農民都選擇休耕,學甲區農會目睹該地區鳥類等生態非常豐富,為減少農民損失,向林務局爭取變身成溼地生態園區。

學甲區農會委託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進行溼地鳥類監測作業,已經紀錄到包括小辮鴴、埃及聖鹮、小白鷺、中白鷺、高蹺鴴、中杓鷸、赤足鷸、鷹斑鷸、紅冠水雞、小濱鷸、磯鷸、東方環頸鴴、夜鷺及黑腹燕鷗等近百種鳥類、螃蟹及各種植物等。

根據該會鳥調人員的紀錄,黑面琵鷺是在今年2月間開始飛到該生態園區的沙灘地,最高紀錄在200隻左右,3月間還紀錄到127隻,3月底只剩下5、60隻,目前還有3、40隻左右,都是長出繁殖羽毛的成鳥。

邱仁武表示,這是此處首度發現大批黑面琵鷺族群蹤跡,屬於今年黑面琵鷺的新棲息處,因位處急水溪北堤防內側,在退潮時,水位降低,露出淺灘,人為干擾不多、食物來源充足,又有堤防擋風,難怪黑琵喜歡在此棲息、覓食,堤防旁邊還有木麻黃樹,黑琵會飛上木麻黃樹梢爭咬樹枝,似乎是為北返築巢做練習準備。

邱仁武期待,未來此溼地只要好好規劃及保護,可望成為黑琵的新家,並可成為當地生態旅遊「新的好所在!」。

Top

 

落實糧食安全 民間籲重建雜糧產業

本報2011年4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圖片來自:munch。因應糧食安全,總統馬英九雖將糧食安全提升到國安層次,然而具體方法仍無解。由台大農藝所集合產官學及民間團體即於21日舉辦「雜糧產業與糧食自給率之提升」,即企圖以恢復雜糧產業,提升我國糧食自給率。來自各地的農民分享雜糧耕種的經驗,打破政府農業單位長期以來認為台灣「很多東西不能種」的迷思。

2007-2008年國際糧價飆漲造成全球糧食恐慌,經此教訓,各國紛紛尋求糧食安全解套。與台灣比鄰的南韓與日本,糧食自給率都達到44%、40%,仍不斷提升中,並以雜糧耕作作為解方。地狹人稠的台灣糧食自給率則為32%,但現行農業政策是否能達成目標,也為各界焦點。

畜試所恆春分所主任陳嘉昇即以「兼用型有機雜糧」展望台灣雜糧耕作的前景,他以玉米、大豆輪作方式,不但能友善環境,也讓生產的作物完全利用。他說台灣政府官員認為很多作物不能種,是源於其他問題(如成本及價格的考量),政府理應釐清問題再發展解決方法。

在全省契作買小麥的喜願行總監施明煌也提到,台灣到處都能種小麥。小麥種植飽含60歲以上農民的歷史記憶與情感,耕種技術尚不至於脫軌。

施明煌說,一開始種小麥是在全球性的糧價上漲威脅下,為了生存而啟動。現在種小麥成為顯學,他擔心因為操作不夠謹慎,可能不利於價格,導致快速衰亡。2011年喜願預計生產47公噸麵粉,並發展各項產品,帶動台灣小麥復興運動。

施明煌建言,政府要釋放小麥種原,並協助小麥的風味與質性差異化比較。

台灣雜糧研究曾經歷輝煌歲月,農業試驗所副所長呂秀英表示,1960年雜糧研究人員編制甚至多到十幾位,隨著加入WTO,1990年起政策也隨之倏變,原來的保價收購改為補助農民休耕,農民在成本和效益考量下,降低耕作意願,耕種面積隨之逐年遞減。若要重建雜糧作物研究,則須從研究人力、作物以及環境面向努力。

雜糧採購當以飼料穀物收購為最大宗,座談會安排台灣區飼料工業同業公會顧問林俊臣以飼料玉米收購為例,說明影響收購價格因素、國內收購方式。

林俊臣表示,影響收購價格的因素與原產地栽種面積與收成、期貨、匯率、石油價格、海運指數、以及國內供需庫存量有關,難以固定價格購買。採購方式則分由買家競最高標的合購競賣以及由賣家起標最低價的合購競買兩種方式。

林俊臣說,國內生產的玉米具有新鮮、無基改、品質良好等優勢,飼料業者樂於採購;他建議當產量達到一定規模,可於競標平台成立專區銷售。他也建議政府應建立明確的分級制度,以利公平交易。

台大農業經濟學系教授陳郁蕙教授則分析台灣糧食安全之困境,一方面國際糧價控制在幾個企業手中,另一方面台灣迫於地狹人稠,糧食倚賴進口的情形難以改善。綜合糧食自給率雖水稻高達96.9%,雜糧卻不到1%,形成明顯的落差,因此補貼政策,應更多元化,在雜糧補貼方面,除了補助飼料玉米,大豆、小麥也應入列。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期待能發展對環境友善的補貼方式,他說,隨著石油匱乏,台灣慣行農業過度仰賴需石油運輸的農藥和肥料,否則無法耕種;唯有從現在開始改善耕作方式,讓土地變好,否則糧食安全無從解套。

有別於「很多東西不能種」的思維,阿里山鄉的雜糧耕種經驗卻相反。來自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的秘書楊佩珍表示,當地以有機自然農法耕種的薏仁、紅豆都是原生種,所有雜糧生產都有產量不足的現象,因此當地每年不斷增加耕作面積及產量。「已經做很久,(政府部門)都沒有人關心到原住民這塊。」

楊佩珍說,雜糧物種多屬耐旱,不需要很多水;也因沿襲老一輩的耕種方式不用肥料。但是,所有政策都未考慮原住民。即使是「小地主大佃農」也嘉惠不到,因此他們常須自掏腰包租地耕種有機雜糧。他在會場上邀請專家來研究,期待可種出更多作物。

台大某同學詢問,雜糧推廣有沒有有適地適性的問題?現正於宜蘭縣三星鄉行健村指導農民有機耕種,台灣社群支持協會(CSA Taiwan)楊政宏表示,推種雜糧時,農改場說種不出來,但在民間專家蘇榮燦協助下,種了5分地薏仁。楊政宏認為不是種不出來,而是如何從價格考量中跳脫思考框架。

楊政宏認為有機農業的問題在於「配銷」,農民應充分認知有機的價值以及兼顧配銷的面向。「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行銷」,只要有心全台灣都種得出來。

包括農糧署主秘李蒼郎及組長莊老達都表示,會將意見反映在未來的政策中,莊老達也承諾近期內會了解協助阿里山鄉的現況。

Top

 

花博快落幕 「台北好好看」就要消失?

本報2011年4月22日台北訊,莫聞整理報導

花博將在4月25日閉幕,花團錦簇的展區也會陸續撤除。先前北市府以「臨時綠地換容積」的市容妝點作法,原本只是配合花博會的臨時政策,但市府打算納入正式地方法規中長期實施。如此做法,只是製造一堆讓建商賺取容積的臨時公園,民間數個關心公共空間的團體昨(21)日召開記者會大力抨擊,要求給市民「永久的地」!

此外,北市府正打算將「臨時綠地換容積」的臨時政策,納入《都市更新自治條例》與《台北市景觀自治條例》,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自然步道協會等團體抨擊,市府這項作法,是企圖藉由虛假的綠地草皮,正當化開發商掠取容積暴利的惡行。

自然步道協會榮譽理事長林淑英說,從去年11月發現羅斯福路上冒出幾塊美麗的公園,深感欣喜,但失望的是,這些臨時公園年底就要消失。他認為政府在做土地規劃時並未考量到正義、永續等問題。

OURs理事長黃瑞茂提到,過去政府已經占用太多的公園用地來興建公共設施,忽略暴烈化氣候下,公園所能帶來的降溫、保水等效益,如今又將短期綠地換容積法制化,是嚴重退步的政策,會令城市失去自我調節的能力。他呼籲強調生態城市的市府要有更積極的做法,應開放更多市區公有地作為市民空間使用。市府應就市中心綠地公園不減少的前提下,進行花博會後展館繼續留在公園中的評估,不應便宜行事,不負責任地將災難留給城市與市民。

而短期綠地的開放性,也讓民眾質疑拿容積獎勵的公正性。由學生組成的「大猩猩游擊隊」成員劉哲瑋拿出一張照片,指出在中正區南門里的短期綠地,四周以灌木圍起,鄰近居民以為是私有地不敢進入。他問,社區無法使用的公園綠地,憑甚麼可以拿公共負擔的容積獎勵?

社區營造學會的專員廖畯瑋也說,公有地利用應該能反應市民的生活價值,國外也有案例將公有地開放作為市民園圃。公有地的開放、設計過程應更民主多元,而不只是單一的綠美化。

反對的民眾陳小易提到,號稱可以提供0.7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短期綠地,其實未來會造成更大的環境壓力。而且一塊地在開發前的養護是建商應盡的社會責任,只花兩三百萬的養護費即賺回上千萬的利潤對社會相當不公平,要鼓勵都市更新還有其它多種作法,此政策只是肥了建商、害了市民。

民間團體表示,下周起開始進行議會拜會,透過公民力量展現反對「假公園、換容積」的謬誤作法,並會在本周末於台博館登場的「地球日」綠色藝術市集上,發起市民行動連署行動。

Top

 

論壇∣期待地球日的大禮──國光終結日,官員下台時。

作者:munch

land02

終戰時刻,風聲四起。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聽聞總統與環保團體下午4點將有會談,現場會宣佈什麼?或是什麼可供即時宣佈?在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環境日,一場適時的會面,極其耐人尋味。

對於國光石化,論戰至今,豈是單一石化廠的興建與否,而是在不斷辯證中,開啟台灣石化政策的總檢討,甚至在日本核災發生之際,反思台灣整體能源政策的規劃,甚至關連未來產業結構的佈局。

反國光石化是道門,敲開忽視太久的工業開發問題,通往環境永續的思考,如果以單一石化廠興建論斷來做終結,未免太小看這場民間聚合的巨大力量。

所以不只終結國光,還要提出永續政策。

至於政府高層,不必以為國光案終結,就能收攏憤怒的民心,憤怒之所在,不只荒謬的興建政策,更在一路走來的環評過程。

環保署與工業局一路護航,錯誤的評估,失當的言論,甚至扭曲的數據,早已成為政府體制最壞的示範,也是不斷加深社會憤怒的源頭。

這些官員,沒有為政府加分,反而製造社會分裂下,讓更多國民仇恨政府無能,環評失能,徹底對國家失望。

現今終結國光石化,無法平息眾怒,唯有失職官員撤換下台,才能讓人感受政府的覺悟誠意,贏回早已失落的民心。

選前,太多統計數據,顯示著一個政權的傾覆,挽回民心的親民劇本開始運行。

但是,永續行動不是公關活動,不能全面性的政策檢討,只想以個案收攏民心,面對接踵而至的不當開發,風暴不會平息。

政府要政策總檢討,應該先撤換成為民意巨石的不當官員,他們推動不當政策,掩蓋憤怒民意,等到環境大火延燒全國,發現風向轉變,開始隨風搖擺,但是大火早已漫成政權巨災,總是有人必須出面負責!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期待台灣環境的大禮,應是國光終結日,官員下台時。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