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5.1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揪團去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環境惡化 珊瑚「軟骨」 環團、企業、民間疾呼:搶救海洋!

菲律賓阿尼洛保護區(洪聖雯提供)
圖片來源:洪聖雯

全球氣候變遷效應持續發威,陽光如火舌舔舐大地,氣溫屢破新高,人們可以撐起洋傘、躲進冷氣房,但「海洋熱帶雨林」珊瑚卻無處可逃,因環境惡化面臨「軟骨」甚至「白化」的生存威脅,此將導致海洋、漁業資源枯竭,成為「寂靜的海洋」。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保護區面積卻僅佔領海面積5%,遠遠落後國際訂定的12%目標。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澎湖共生藻協會、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分會及志工代表,昨(10日)於2011台灣珊瑚礁總體檢起跑記者會上,齊聲籲請政府及各界正視海洋保育的重要及迫切...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2011珊瑚礁體檢開跑 同步監測海下與海岸環境健康狀況

國際珊瑚礁保育 台灣不缺席

【達爾文200】達爾文、演化論與珊瑚礁的未來

2010珊瑚礁體檢:小琉球最劣 綠島黑海綿病肆虐

【糧食安全何去何從?】農委會宣布:2020糧食自給率提高到40%

圖片來自:喜願小麥。

作者:朱淑娟(環境資訊協會特約記者)

30年來台灣人口成長,但耕地面積卻逐漸減少,包括耕地、林地、魚塭從民國70年的90萬公頃,98年減到81萬公頃,消失一成。糧食自給率從民國70年的53.8%,逐漸下降到32%,引發糧食安全疑慮。

過去我國並未訂定糧食自給率目標,昨天(10日)農委會舉行「糧食安全會議」,提出2020年糧食自給率目標提高到40%。但40%是否就足以保障糧食安全?而即使要提高到40%,是否真能達成、還有多少困難要突破?

※〈糧食安全何去何從?〉系列報導
 農委會宣布:2020糧食自給率提高到40%
 糧食自給率低  還有大批農田休耕

離島圓夢曲|鳥嶼‧天堂

鳥嶼東北面海岸長年受東北季風和海浪侵蝕,形成了形似鳥巢的地形。

作者:王盈欽

澎湖,多數人眼中的偏遠離島,卻是我的第二故鄉。一般人對離島教師的觀感,總認為離島對他們只是跳板。當年剛接任鳥嶼教師,我也是抱持同樣的想法。然而轉念一想,離鄉背井又拋妻棄女來到了澎湖,何不放開心胸好好好享受這裡風情。我在鳥嶼待了三年,從一個外來客,到後來被視為比澎湖人更像澎湖人。這段日子我見識過澎湖許多離島風情,然而我還是最愛鳥嶼。鳥嶼居民個性純樸善良且樂天知足,在這裡我重新體會到兒時回憶中裡對老師的尊崇。每天下班後,我會到學校旁的海濱游泳,離開時,身影伴隨著夕陽,心裡的感動無以復加,原來天堂一點都不遠,就在心裡的安詳處。

 精彩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葉人豪

圖片來源:青蛙小站

夏日炎炎!近日氣溫突然升高,使得原本已經令人擔心的供水問題又在次浮上檯面。水利署日前公布吉將啟動第二階段限水,將會影響中部農業灌溉,農民擔心政府會不會又「救工業、棄農業」。而科技業也非常關心限水問題,除了開始自發性的減少用水之外,如果情形沒有改善,不排除啟動水車購水。

台灣正苦無降水,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則面臨著天災的肆虐。連日的豪雨及融雪,造成密西西比河水位上漲至歷史新高,許多地方已經變成一片汪洋,目前已有超過1300戶居民撤離;除了豪雨之外,龍捲風的侵襲也造成超過300人的死亡,災害損號估計超過55億美元

持續關注上週苗栗縣政府的放流牛蛙烏龍事件,保育人員和縣府於9日合力捕捉,但目前僅捉回3成,成效仍然有限!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核四完工不商轉? 騙騙外行人罷了

作者:魏慧玲(前日商半導體液晶產業公司台灣代表)

日本核災之後,台灣各界也興起反核熱潮,政治人物及各界對核四廠都被逼不得不表態,但是眾多探討核四的爭論中,有人主張核四停工,有人則主張核四不商轉即可,更有人提出「核四已經蓋了七八成了,不如讓它蓋完,只要不商轉即可。」甚或「可以備而不用」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好像也有道理,既然已經快蓋好了,不如蓋完「不商轉」就好,還可以留個「備而不用」的尾巴。

事實上,我們工程界的人都知道,如果核四蓋一半停工,就是我們業界所謂的現況結案,這時廠商只能提出花費成本內容請款結案。所有的工程師都知道,核四完工政府需要付更多的錢,現在就停工付的比較少。那公開宣稱蓋完不商轉,不正是向所有核四廠的廠商及利益團體釋出「放心,核四不運轉,你們的錢可以照賺」這樣的訊息?

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514「我家不要電磁輻射傷害」大遊行

主辦單位: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
時間:2011年5月14日(六) 13:00~13:30 集合
集合地點:行政院衛生署 (台北市大同區塔城街36號)

●13:00~13:30 集合
●13:30記者會
●14:00 出發
●遊行路線:塔城街-忠孝西路-公園路-常德街-中山南路-凱道(總統府前)

-要求總統履憲、政府立法保證人民生活財產安全—
●訴求:「我家不要電磁輻射傷害」,要求總統履行憲法、政府立法,保證人民生活財產安全。為確保民眾免於受到電磁輻射對生命安全的威脅,希望大家一起站出來,要求政府明確立法以保證人民生活財產的安全。敬邀全國各地防治電磁輻射的自救會,以及所有對電磁輻射安全問題關心的民眾,大家踴躍的參與。

 
 
 

環境惡化 珊瑚「軟骨」 環團、企業、民間疾呼:搶救海洋!

健檢海洋 珊瑚礁體檢志工招募中
本報2011年5月10日台北訊,詹嘉紋、林育朱、夏道緣報導

2010年小琉球體檢結果顯示此區珊瑚礁嚴重裂化,底質多被藻類覆蓋,活珊瑚覆蓋率低於10%,區內其他生物如魚類也被捕撈殆盡。全球氣候變遷效應持續發威,陽光如火舌舔舐大地,氣溫屢破新高,人們可以撐起洋傘、躲進冷氣房,但「海洋熱帶雨林」珊瑚卻無處可逃,因環境惡化面臨「軟骨」甚至「白化」的生存威脅,此將導致海洋、漁業資源枯竭,成為「寂靜的海洋」。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保護區面積卻僅佔領海面積5%,遠遠落後國際訂定的12%目標。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澎湖共生藻協會、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分會及志工代表,昨(10日)於2011台灣珊瑚礁總體檢起跑記者會上,齊聲籲請政府及各界正視海洋保育的重要及迫切,儘速加快海洋保護區的劃設、落實保護區的執法及維護,並邀請更多企業及潛水志工支持,一同加入守護珊瑚礁,守護海洋的行列。

推動民間珊瑚礁體檢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對照前年(2009)全台六處珊瑚礁體檢結果,東北角、小琉球及蘭嶼的珊瑚覆蓋率不到三成,屬劣化狀況,而去年(2010)則以小琉球劣化最嚴重,顯示台灣的海洋仍然飽受氣候及人為開發破壞的雙向威脅。

墾丁南灣眺石保護區多年保育有成,區內偶可見到大量魚群的蹤跡。(郭兆陽提供)中研院研究員、共生藻協會理事長陳昭倫表示,珊瑚生存與海水酸化、水溫息息相關。過量的「二氧化碳(CO2)」就如同「邪惡的雙胞胎(Evil Twins)」,不但使海水升溫,影響珊瑚生存,也讓海水酸化,珊瑚無法生成以碳酸鈣為主的珊瑚骨骼,就像得了「軟骨症」一樣。根據前兩年的體檢結果,可以看出台灣珊瑚附概率平均仍達20~25%。「我們的先天體質算是非常不錯,可惜後天失調。」

陳昭倫說,很欣慰看見有企業願意站出來挺環境, 但政府必須正視台灣海洋的問題,並加以積極保護。

台灣珊瑚礁劣化  海洋保護區應擴展

珊瑚礁有如海中熱帶雨林,是許多生物的避難所及育苗場,珊瑚礁生態系健全及平衡,連帶影響其他生物族群數量的消長。陳瑞賓指出,海洋生物除面對全球氣候變遷,還要承受人類過度捕撈或開發的壓力,不利它們族群的自然復原,因此劃設海洋保護區降低人類干擾,將刻不容緩。

他認為,國際上針對海洋保護區的重要性已訂有《德班協定》,目標2012年前各國領海應有12%面積劃入保護區,目前台灣海洋保護區僅占領海面積5%,保育進度及觀念遠落後國際!因此籲請政府及各界正視海洋保育的重要及迫切,儘速加快海洋保護區的劃設、落實保護區的執法及維護。

台灣海洋體質優於太平洋其他地區  更應大力保護

墾丁南灣眺石保護區多年保育有成,珊瑚礁健康狀態良好。「台灣的人民把海洋生物當成是海鮮、食物,沒想過他們是野生動物,就像是在陸地上吃掉獅子、老虎一般。」陳昭倫強調,台灣海洋「體質」不錯,整個太平洋僅有2成4的珊瑚礁覆蓋率,而在台灣有2成5至5成,但目前卻面臨兩大環境壓力,一指全球環境變遷所造成的氣候異常現象,二是過魚嚴重,大型可食之無脊椎動物都不見了,使珊瑚的「空屋率」太高,久之也將造成珊瑚的死亡。

而在近年為海洋保護奔走的同時, 陳昭倫指出最讓他感動的兩件事,像是各地潛水志工以及民間環保團體自發性參與珊瑚礁體檢,因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號召,匯集了民間與學術的力量。另一個部份則是來自企業的經費支持,台灣的企業喜愛為「善」,但對於環境保護工作贊助相對較少,但在台灣珊瑚礁總體檢行動上,兩岸企業所組成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分會,即促成企業參與了保育行動。

在地體檢、各界出力、國際串連,讓「潛水」也可以做保育

2011台灣珊瑚礁總體檢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合辦,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分會贊助,招募具潛水執照的民眾,運用國際通用的體檢技術,訓練志工將水底所見化成科學數據。

活動將從5月28日舉辦的「綠島」場次展開,至9月3日的「小琉球」場次結束,預計將進行7個地點的調查(東北角、台東杉原、台東基翬、綠島、蘭嶼、澎湖東嶼坪及小琉球),資料結果也將提供國際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讓台灣的海洋保育工作在國際行動上不缺席。

第二年加入珊瑚礁體檢行動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分會代表張麗芬表示,為了防止海洋沙漠化,2010年台灣分會正式成立,同時發起「SEE Taiwan,守護海洋家園」計畫,贊助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郭道仁執行的珊瑚礁總體檢及軟絲復育專案。此一由兩岸企業所贊助成立的協會,成立的宗旨是希望能推動企業家承擔更多的生態和社會責任;對於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台灣分會,以關心海洋作出發,實際行動回饋台灣社會,並為海洋保育推動盡一份心力,深感高興。

參加過6次體檢行動的資深潛水志工陳玄州參加過多次珊瑚礁總體檢行動的資深志工陳玄州也提出,自己有多年潛水經驗,很了解台灣珊瑚礁的美麗之處,但是近幾年來看到台灣珊瑚礁狀態逐年變差,感到十分憂心。

「潛入海底,總能看見琳瑯滿目的廢棄物,有漁網、飲料瓶,甚至還有馬桶!」他感慨地說,大家都以為潛水天堂只存在國外,其實台灣就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美景,只是還來不及好好發揚就被破壞了。他很高興可以潛水員的身分直接回饋自己所喜愛的海底世界,希望號召更多同好一同響應。

民間組織、潛水志工、學術界、企業團體共同呼籲政府重視海洋保育

健康狀態良好的珊瑚礁生態系生物多樣性極高,提供許多生物棲息及育苗場所,而這些自然資源也可為人民甚至國家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成功案例可見澳洲大堡礁及菲律賓諸多海洋保護區。

菲律賓阿尼洛保護區同時也是著名潛點,珊瑚礁健康狀態良好且生物繁多。

陳瑞賓呼籲更多在地社區投入2011年民間第三屆台灣珊瑚礁總體檢,除持續監測台灣珊瑚礁健康狀態,將提升社區的環境保育意識。保護區劃設需要科學數據支持,且後續維護成功與否視在地社區、業者及民眾認同與否,同時願意戮力於海洋保護區的維持及管理。

有興趣參與民間行動的讀者,可前往台灣珊瑚礁總體檢行動網站: http://reefcheck.blogspot.com/

※關於珊瑚礁總體檢:

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Reef Check Fundation) 於1997年發起的全球的體檢行動,當時是為了對全球珊瑚礁進行現況調查,提供科學上的數據,證實珊瑚礁已受到過漁、非法漁業和汙染的情形,而調查結果也確實震驚全球。

參與珊瑚礁總體檢的潛水志工,除了需具備有水肺潛水的技術,也要先接受科學指導員的行前教學,方可下水進行珊瑚礁的健康檢查。而這樣的行動也希望藉由實地操作和體驗,讓潛水業者與潛水員了解並協助紀錄珊瑚礁受到威脅的程度,進而採取保育的行動;平常優游大海的潛水愛好者,也可以轉化一般的潛水遊憩成為守護海洋的力量;而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總部,也鼓勵這些潛水志工在習得體檢方法後,自發性的進行珊瑚體檢,並將資料傳回加州總部為珊瑚在全球平台上做紀錄。

珊瑚礁總體檢調查方法是以「穿越線」(transect)法為基礎。潛水志工在海底分別沿著3m和10m等深線,以捲尺拉出一條100m長的穿越線。然後再以穿越線為中心、調查範圍內的特定魚類及無脊椎動物。這些特定的生物是經過海洋生物學家篩選出來,從牠們的數量或大小可以判斷人類活動對珊瑚礁造成的影響。另外,潛水志工還需沿著穿越線每隔固定間隔便紀錄海底底質,藉由分析底質是死亡珊瑚、活珊瑚、沙質等來算出珊瑚覆蓋率。

至於相關海域特殊情形,例如有無毒炸魚、珊瑚白化、船錨、垃圾等也是潛水志工紀錄的項目。

台灣的珊瑚礁體檢自2009年開始由民間參與,全台進行六個潛點調查。今年將新增台東三仙台旁的基翬,共七個潛點。以體檢的結果顯示,前年(2009)全台六處珊瑚礁體檢結果,以東北角、小琉球及蘭嶼的珊瑚覆蓋率不到三成,屬於劣化狀況,而去年(2010)則以小琉球劣化最嚴重,台灣的海底世界,在面對人為開發的壓力,同時面臨氣候變遷的影響,正遭逢極大的挑戰。

2011年台灣珊瑚礁總體檢總計有七個地點,包含東北角、綠島、蘭嶼、台東杉原、基翬、澎湖東嶼坪及小琉球。

Top

 
 
 

【糧食安全何去何從?】(1) 農委會宣布:2020糧食自給率提高到40%

本報2011年5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圖片來自:喜願小麥。30年來台灣人口成長,但耕地面積卻逐漸減少,包括耕地、林地、魚塭從民國70年的90萬公頃,98年減到81萬公頃,消失一成。糧食自給率從民國70年的53.8%,逐漸下降到32%,引發糧食安全疑慮。

過去我國並未訂定糧食自給率目標,昨天(10日)農委會舉行「糧食安全會議」,提出2020年糧食自給率目標提高到40%。但40%是否就足以保障糧食安全?而即使要提高到40%,是否真能達成、還有多少困難要突破?

台灣的糧食安全何去何從?

什麼是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的定義各界有不同看法。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認為,糧食安全應包括數量、合理價格水準、安全的品質。因此,政策擬定指標時不應只有單一指標,而是多種指標。

陳吉仲特別提醒,未來糧價可能居高不下,對弱勢族群衝擊相當大,政府應強化食物救助機制,照顧弱勢族群生活。

國內糧食救助自2003年開辦,平均每年約2000公噸,他建議可比照美國,將每年消費支出的20%設定為食物券給付金額,每年只需要178億。

家扶基金會研究發展室主任魏季李說,糧食安全應以滿足基本食物需求為主,物價一上漲首當其衝的是弱勢族群,家扶扶助三萬多家庭,收入未達兩萬元的有75%,糖一包上漲五元對他們的影響就很嚴重。

台灣糧食自給率在「絕對低的狀態」

今年初起,走進熟悉的麵包店,發現吐司每包從52元漲到57元,小蛋糕也漲了兩元,平常買一盒減20元的優惠也取消。愛吃麵包的人對麵包漲價感覺特別深刻,記得三年前也大漲過一次,連同這一次前後漲了兩成。

不只麵包,包括麵食、奶粉、豬肉、雞肉、雞蛋全面上漲。台灣大宗物價指數從2006年起,麵食製品、進口飼料平均漲了六、七成。

雖然台灣稻米自給率還有九成,但小麥、玉米、黃豆、蔗糖總進口量893萬公噸,佔供給的98%,導致台灣以熱量計算的綜合糧食自給率只有32%。

台大農經系教授林國慶指出,相較於日本糧食自給率41%、韓國45%、英國70%,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法國都超過100%。他認為,我國的糧食自給率相較先進國家,處於「絕對低的狀態」。

而氣候變遷影響作物收成、石油上漲運輸成本提高,糧食進口價格立刻上漲。加上全球人口成長、生質能搶糧,國際穀價未來十年還會高於過去十年。有些國家作物欠收時禁止出口,進口國就算有錢也可能買不到糧食。

2020年提高糧食自給率到40%,如何提高?

要在2020年將現行糧食自給率再提高8%,農委會農糧署署長陳文德提出的策略包括:活化休耕地種植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鼓勵在地飲食、鼓勵多吃米食、另外希望國人的飲食能從現在2700大卡,減到2500大卡。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助理教授蔡培慧表示,糧食自給率逐漸下降是許多內、外因素造成的。1970年為了提高農民所得實施保購收購,公糧爆增後外賣,但在美國抗議傾銷後停止外銷,於是調整內部結構推動稻田轉作計畫。

林國慶表示,糧食自給率是衡量糧食安全的指標之一,自給率愈高代表糧食安全程度愈高。但在現行的政策架購下卻是困難重重。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認為,目標很重要,但最好不要單一指標,否則容易造成扭曲。糧食安全是長期問題,不只看現在,還要看40年或50年。他也提醒糧食安全要做最壞情況的準備,國外糧食買不到了怎麼辦?

好的農地應保留下來

蕭代基指出,好的農地要保護下來,農業用水、肥料短缺時如何處理。這些都要做結構性改革,但結構性的問題最困難,因為有很多利益團體。他也提到法令鬆綁導致農地蓋農舍的問題相當嚴重。

民國89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通過,農地開放自然人可買賣,耕地分割從5公頃降到0.25公頃,放寬農舍申請規定。農委會表示,原本的用意是讓農民在農地上興建可以放置農機的地方並居住,但實施後卻發現農舍興建多數不是以農業經營為目的。

蔡培慧表示,農地不種米、種房子。美濃、埔里、宜蘭就有許多豪華農舍。監察院去年9月16日糾正農委會、內政部,指集村農舍位於特定農業區已破壞農業生產環境並造成汙染。

去年7月14日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也被質疑可能淪為農地炒作的工具。雖然農委會強調,農村再生條例中沒有一條規定涉及農地徵收,絕不會強制徵收土地。但條例中首創農村社區、農村再生發展區名詞,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質疑,是否不受非都市土地分區管制?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糧食安全何去何從?】(2) 糧食自給率低 還有大批農田休耕

本報2011年5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圖片來自:喜願小麥。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林國慶指出,目前我國領取休耕補償給付的休耕面積達20萬公頃,如再加上未領取休耕給付的棄耕面積,已達90萬公頃,已超過耕作面積,休耕政策應重新檢討。

台灣省農會總幹事張永成也認為,休耕給付應限於無力或無法農作的農民,而只要領了給付的田,支配權應交給政府,讓想從事農作的人耕作。否則農地租金都從休耕補償金起跳,導致租地成本過高,不耕作反而每公頃又可領45000元,「整個制度是在鼓勵大家不要做」。

糧食依賴進口的基礎已改變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助理教授蔡培慧指出,1995年農委會政策白皮書明白寫著台灣放棄糧食自主,只要維持糧食供需平衡就好。但當時開放糧食進口時一桶石油平均價格20到30美元,石油價格不斷翻漲,2008年還曾漲到140美元,當時認為糧食可以依賴進口的基礎已經改變。

民國91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必須進口14萬噸糙米,占國內消費量一成。為了避免生產過剩,農委會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鼓勵休耕。糧食自給率不足,台灣還有大量休耕地,浪費資源。

大成長城公司總經理胡麒麟表示,石油價格會影響玉米價格,業者最擔心價格波動,希望能提升自給率,他建議把休耕給付用來鼓勵種植玉米、黃豆。

補貼制度應重新檢討

蔡培慧指出,台灣農業預算太多用於消極性補貼,500億用於農民年金、補貼肥料生產者一年60到60億、休耕補貼100多億,應改為環境補貼。

綠農的家負責人洪輝祥建議,小農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土地問題、環境問題。農業補貼應改為積極性補貼,例如可補貼農民除草。一公頃稻田人工除草要60,000元,可促進就業。

另外他建議應鼓勵農民少用化肥,不但可以減少傷害農地,而且生產的作物還可提高收入。他舉例,一般用化肥的稻穀每公斤賣18元,有機稻穀可賣50~70元,碾好的米每公斤賣到120元。

休耕地活化 困難重重

農委會農糧署署長陳文德提出,未來休耕田將鼓勵種植進口量大的雜糧作物。但學者認為,因有休耕補償,農民復耕意願低。有些農地休耕長達七、八年,或堆置廢棄物、地力喪失、或農水路失修,復耕恐怕有困難。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黃琮琪認為,農地不當利用、農地分散化的問題還沒解決,要落實糧食安全難度還很高。他建議應先把優良農地保護下來,分散的土地再合理利用。

農業的未來在小農

台灣農民年齡高(平均61歲且後繼難尋) ,耕地小(76.6%小於一公頃,平均1.1公頃),小農生產成本高。農委會推動小地主大佃農,用意是讓擁有小面積農地的農民,將農地承租給有意願耕種的佃農,擴大耕地、成本降低、提高競爭力,同時吸引年輕人從事農作。

農委會統計,政策從98年5月推動到99年8月止,完成租地3721公頃,每人12.7公頃。但這樣的成績無論如何都不能算好。

洪輝祥則認為,小農才是台灣的希望,但一有天災農產品價格稍漲消費者就有怨言。長期以來農產品價格偏低,導致農家收入不好,又要承受天災的風險,大家都覺得「做農沒前途」,想當農夫的人就會愈來愈少。

黃琮琪指出,政府不敢讓糧價上漲,多數小農就沒意願生產,生產成本這麼高,鼓勵種植的配套都沒出來,「糧食安全發展的決心依然很遙遠」。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鳥嶼‧天堂

作者:王盈欽

編按:作者王盈欽,為台南人,曾在澎湖縣白沙鄉鳥嶼國中擔任教師數年,雖然最後轉任至台南的學校,但是鳥嶼始終讓他魂牽夢縈。往後數年總會撥空回鳥嶼,而島上居民始終記得這樣一位比澎湖人還澎湖人的王老師。

澎湖,多數人眼中的偏遠離島,卻是我的第二故鄉。一般人對離島教師的觀感,總認為離島對他們只是跳板。當年剛接任鳥嶼教師,我也是抱持同樣的想法。然而轉念一想,離鄉背井又拋妻棄女來到了澎湖,何不放開心胸好好好享受這裡風情。我在鳥嶼待了三年,從一個外來客,到後來被視為比澎湖人更像澎湖人。這段日子我見識過澎湖許多離島風情,然而我還是最愛鳥嶼。鳥嶼居民個性純樸善良且樂天知足,在這裡我重新體會到兒時回憶中裡對老師的尊崇。每天下班後,我會到學校旁的海濱游泳,離開時,身影伴隨著夕陽,心裡的感動無以復加,原來天堂一點都不遠,就在心裡的安詳處。

 

景觀天堂

 
鳥嶼東北方玄武岩地形高聳陡峭,此中更有一處因長年受東北季風及海浪侵蝕而形似鳥巢的地形,鳥嶼因而得名。此外沿岸地形景觀豐富,不僅有節理分明的柱狀玄武岩,還可觀察到鱗狀風化岩、海枯石爛的潮間帶,也經常被報章雜誌報導。
 
在這裡,我時常放慢腳步讓自己融入周圍的寧靜與純樸,不必煩惱要安排什麼活動,就是放空,讓心真正靜下來。在這個過程中,才體會到心靈有疲憊,多麼需要好好放鬆。偶爾天氣好的夜晚,我還會躺在外面讓眾星壟罩壓榨出全身的壓力,也不時可以欣賞到大自然的煙火-流星。

落日餘暉下,漁船才正要出航。鳥嶼東北面海岸長年受東北季風和海浪侵蝕,形成了形似鳥巢的地形。

美食天堂

鳥嶼至今還擁有超過200艘漁船,是國內少見的傳統典型漁村,此外也有著豐沛的漁特產(丁香、小卷、紫菜及各種鮮魚),真正在地澎湖人都知道鳥嶼的漁產鮮度及美味,堪稱頂級。回到台灣三年多,我依舊念念不忘澎湖海產的美味。
 
遊樂天堂
 
鳥嶼一年四季都適合到訪,交通船鮮少因東北季風停駛。有別於其他離島的玻璃纖維船,鳥嶼的交通船是木殼船,船殼較重,速度雖慢,行駛起來卻是四平八穩,比較能承受大風浪,加之距離本島不遠,幾乎全年不停駛。每年秋冬發佈寒流來襲之際,就是要開始忍受東北季風吹襲之時。在這段期間搭乘交通船,就像花50元進行海盜船體驗。我猶記得曾有一次行經澎澎灘附近,海流及浪高突然加劇,船長必須以低速檔加快油門全速前進,無奈狂風吹襲又得倒退,船艙內的乘客或故作鎮靜,或老神在在繼續打盹,而我則是心裡猛念佛號祈求保佑,不安的表情還被熟識的家長看見,下船時她笑著對我說:「很刺激吧!這是別的地方沒有的體驗喔!」在這樣拉鋸之下耗費了半小時才完成了夏天只需10 分鐘左右的航程。
鳥嶼的潮間帶在大退潮時裸露出面積據說是島上面積3倍,實際數字則不可考。每月農曆初一到初三及十五到十八,我總在下午下課後往海邊前進。越是融入鳥嶼生活,越是能體會出居民所說「大海就是他們的大冰箱」,我曾跟著居民抓過章魚、海膽、螃蟹及各種螺類等。除了潮間帶探險令我回味無窮,跳港經驗也令我印象深刻。跳港是多數離島的小孩都曾有的童年回憶,以往我總是喜歡在傍晚時分搭船回鳥嶼之際,站在船頭發號司令指揮學生跳港。在我離開鳥嶼回台前,終於克服心理障礙,決定獻出的我第一次跳港經驗。鳥嶼生活讓我覺得最興奮不僅是能親手為自己採集食物,還有可以把腳踩在大海當中,恣意玩水也無需害怕。
 
在鳥嶼我擁有許多美好的回憶和許多在台灣本島無法進行的體驗。這些道地的漁村生活,為我所織就的這些回憶,讓我即便回到台灣依舊對於鳥嶼生活無法忘懷。

Top

 

第二階段限水 農民剉咧等

摘錄自2011年5月10日聯合晚報彰化報導

雨水遲遲不來,水利署即將啟動第二階段限水措施,中部稻作正值抽穗期,農民非常關心政府會不會又「救工業、棄農業」,若缺水問題排擠農業灌溉,會造成稻米歉收或影響米質。

彰化縣竹塘鄉稻農莊典男表示,再過1個月左右,南彰化的稻米就可採收,現在正是稻田最需要水源的階段,若缺水,稻米結穗不佳,農民「剉咧等」。希望搶水大戰別排擠到農業灌溉,就算水源分配,政府也應以農為先。

台中區農改場水稻副研究員許志聖則說,水稻從幼穗到抽穗開花階段,是水稻最需要充足水源的階段,目前南彰化水稻正值此時,若缺水灌溉,稻米的白堊質會增加,造成米粒的「白粒」增多。二林鎮農會總幹事蔡詩傑表示,農業為國家之本,現在全球缺糧,政府更應重視農業生產, 水資源分配要更謹慎。不能因為缺水造成農損,用水仍應依農業優先;工業用水應尋求廢水再回收利用等方式解決。

竹塘鄉農會總幹事詹光信也表示,政府須提早因應水資源運用與管理問題,不要每1年都得擔心缺水問題,「缺水當然要優先照顧農民。」

Top

 

第3階段限水20% 竹科擬買水備戰

摘錄自2011年5月10日自由時報綜合報導

全台缺水,產業恐受影響,面對分別於18日、23日展開的第2階段限水,竹科及中科廠商均嚴陣以待,水利署與廠商開會時表示,再不下雨,7月份將實施第3階段限水。

由於新竹地區人口持續增加,而且竹科廠商接單滿載,用水需求量只增不減,每日用水量佔新竹地區整體用水50萬噸近3三成的比例。自來水第3區管理處副理陳銘璋說,昨天(9日)上午調查,寶山水庫蓄水百分比剩43.6%,寶二水庫蓄水百分比剩27.8%,旱情是近9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已啟動頭前溪沿岸的10口抗旱井,隨時準備抽水應急。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表示,竹科廠商從3月底,已自發性減少用水3%,目前每天用水量約13萬多噸,等於每天節約3900噸,第2階段供水減少5%若無法滿足需求,將視情況,啟動水車購水。

台積電、聯電等晶圓大廠表示,第二階段限水後若無法滿足生產需求,將啟動水車購水計畫;用水大戶面板廠表示,目前廢水回收都在7, 8成,友達通過綠建築認證的中科廠廢水回收幅度還高達9成,加上廠區也都有蓄水池,就算進入第2階段限水措施,對面板廠影響都還算輕微,一旦進入所謂第3階段分區限水,最壞的結果就是買水因應。

Top

 

雨量破紀錄! 美密西西比河淹成湖

摘錄自2011年5月10日TVBS報導

連日豪雨,加上山區積雪融化,美國密西西比河水位,上漲到史上新高,美國當局炸開堤防,來抒解河川壓力,周遭低窪地區全被大水淹沒,水深及腰,淹水範圍,已經廣達將近9個台灣面積大小,超過1300戶民眾被迫強制撤離。

水陸兩用車可深入災區,協助撤離民眾,大水也漸漸逼近曼菲斯,有些地方水深及腰。不過,許多民眾從沒看過這麼多的水,尤其可能達到歷史紀錄,還特別跑來災區瞧瞧。淹水情況超過當初預期,停車場變成汪洋一片,許多汽車都泡在水裡,已經有超過1300戶民眾撤離,但大水逐漸蔓延,危險的地區,當局已經挨家挨戶的通知民眾,盡快搬到臨時避難所。

另外,美國陸軍工兵在路易西安納州,打開疏洪道,以起重機拉開部分閘門,將河水導入湖中,這是疏洪道自1931年完工後,第10次開啟,希望抒解密西西比河的蓄水,不過,路易西安納一些很有經濟價值的農田,將被河水掩沒犧牲。

Top

 

美龍捲風 災損最高55億美元

摘錄自2011年5月10日法新社報導

災難專家9日表示,龍捲風和雷雨4月底橫掃美國東南部,所到之處留下一片狼藉,估計天災保險損害金額最高達到55億美元。

根據災害評估公司AIR Worldwide的估計,在4月22日到28日之間席捲7州、造成共354人死亡的超強暴風,帶來的災難損害大約在37億到55億美元的範圍內。

這場美國自從1925年至今最致命的龍捲風,夷平了數千棟民宅,且光是在重災區阿拉巴馬州的杜斯卡洛薩(Tuscaloosa),就有高達5000棟房屋在風暴中傾頹。

根據AIR Worldwide,共有超過200個龍捲風成形著陸,其中更有2個達到破壞力最大的EF5級,狂風時速達到每小時320公里。

AIR的首席科學家杜蓋特(Tim Doggett)表示:「這是超過20年來,首度出現2個EF5級龍捲風在同一天襲擊,也就是4月28日。」另外還出現12個EF4級龍捲風。

 Top

 

苗栗放流烏龍 牛蛙僅捉回3成

摘錄自2011年5月10日蘋果日報苗栗報導

苗栗縣政府在旅遊服務中心、客家大院,錯放牛蛙擺烏龍,保育人員及縣府9日合力捕捉,共捕獲重18.6公斤的31隻美國牛蛙,保守估計只捉回3成,縣府表示暫時收容,日後將會同保育團體繼續捉捕,再按數量要求承包廠商退款。

苗栗縣政府上5日在旅遊服務中心、客家大院共七個大小不一的生態池,放流總量420公斤重的虎皮蛙和牛蛙,雖然縣府對外宣稱:「廠商只帶來三袋、重約36公斤的牛蛙。」但苗栗縣自然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洪維鋒等保育人士不以為然說:「昨捉捕到9成是牛蛙,縣府官員說法讓人無法苟同。」

縣府人員、生態學會等20人9日上午各自拿著網子,沿著客家大院池塘展開捕蛙行動,不到半小時就捉了快30隻牛蛙,但多數牛蛙見狀則逃到石縫或布袋蓮等深水處,截至傍晚,共捉到31隻牛蛙,按每隻約600公克估算,勉強捉回3成放流牛蛙。

太巴塱青年團成員萬中興說,政府在東部擁有的公有地,超過一半是原住民傳統領域,擔心東發條例一旦立院通過,就代表政府可以跳過土地法規的限制,直接變更土地地目給財團使用,將與討論中的原住民自治法產生矛盾、衝突,因為原民自治最大的目標就是自治政府擁有土地權。

Top

 

論壇∣核四完工不商轉? 騙騙外行人罷了 

作者:魏慧玲(前日商半導體液晶產業公司台灣代表)

日本核災之後,台灣各界也興起反核熱潮,政治人物及各界對核四廠都被逼不得不表態,但是眾多探討核四的爭論中,有人主張核四停工,有人則主張核四不商轉即可,更有人提出「核四已經蓋了七八成了,不如讓它蓋完,只要不商轉即可。」甚或「可以備而不用」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好像也有道理,既然已經快蓋好了,不如蓋完「不商轉」就好,還可以留個「備而不用」的尾巴。

事實上,我們工程界的人都知道,如果核四蓋一半停工,就是我們業界所謂的現況結案,這時廠商只能提出花費成本內容請款結案。所有的工程師都知道,核四完工政府需要付更多的錢,現在就停工付的比較少。那公開宣稱蓋完不商轉,不正是向所有核四廠的廠商及利益團體釋出「放心,核四不運轉,你們的錢可以照賺」這樣的訊息?

更重要的是,核四蓋好不商轉根本就是不可行的,原因是所謂「蓋好」就要驗收,但是不運轉又如何確定「它」可以順利運轉呢?那如何驗收呢?因為已經確定「不商轉」不放燃料棒,不測試是否可以順利運轉,那廠商大可隨便做做樣子假裝完工,反正,不正式運轉誰看得出裡面是真材實料?這樣不更是大大圖利廠商?擺明不必保證工程品質又可拿錢?

或者有人說,蓋好不商轉但是如果「未來有需要」可以再運轉。這種說法更是可怕,因為:其一,既是政策決定不要核電,那又留個尾巴為何?到時有需要,難道不可以用替代能源、綠色能源?這算那門子非核?

其二,大家都知道房子不住人要再住人時,房子結構也好、管線也好,都年久失修,等於要重新裝潢。廠房也一樣,蓋好等到未來要再運轉時,絕對不是大家想像的「可以不花錢就上路」;剛好相反的是,為維持未來「有需要可以再運轉」的條件,勢必於工程完工驗收後仍需與廠商簽訂定期維護合約,以確保核電廠維持在堪用狀態,如此作法不商轉卻持續花費維護,花的錢可能不會比重新蓋新廠便宜到那去。因此,這種備而不轉的邏輯,明顯是欺騙外行人的說法。

總之,就我們工程界的角度,聽到所謂的核四可以蓋好但不商轉的論調,直覺就是來欺騙大眾的,必須出來講話,讓大家了解其中的「奧妙」。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葉人豪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