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珊瑚礁體檢開跑 同步監測海下與海岸環境健康狀況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2011珊瑚礁體檢開跑 同步監測海下與海岸環境健康狀況

2011年05月05日
本報2011年5月5日台北訊,記者黃慧珊報導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起的「珊瑚礁體檢」行動將自本月起跑,監測澎湖東嶼坪、台東杉原、三仙台等離島及偏遠地區的珊瑚礁及海岸廢棄物狀況。

「台灣珊瑚礁體檢」是響應全球海洋生態監測行動,以招募民間潛水志工參與海洋生態監測的方式,推廣海洋保育行動。今年的「台灣珊瑚礁體檢」將從5月底自綠島開跑,接續6月澎湖東嶼坪,7月蘭嶼、台東基翬,8月台東杉原、東北角至9月小琉球完成總體檢。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介紹,位於台東三仙台的基翬是新監測點,希望喚起更多人對東部海岸開發壓力的重視。 更多「台灣珊瑚礁總體檢」訊息請上官方部落格

2010年台灣海域珊瑚礁體檢結果,整體珊瑚礁活珊瑚覆蓋面積介於25-50%,依世界珊瑚礁體檢基金會的標準為「尚可」。然小琉球因早期觀光業興盛嚴重破壞生態,劣化最嚴重,覆蓋率已不到10%,綠島雖覆蓋率高,但也出現珊瑚病害--黑海綿病,台東杉原則因海岸開發與大雨沖刷,水下濁度極高,令人憂心。此外,在全台六處調查點,指標性魚類及經濟性無脊椎動物幾已不見蹤跡。

參加珊瑚礁體檢的潛水志工除了紀錄特定物種數量,也會在體檢行動結束後,順手撿除鈎纏在珊瑚礁上的垃圾。不論是海拋或是由陸地上所沖刷而下的廢棄物,對於珊瑚礁的健康都有直接影響。根據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Taiwan Ocean Cleanup Alliance)」公佈去年台灣參與 ICC國際淨灘行動統計成果,國內70%的海岸垃圾來自民眾日常生活或前往海岸休憩時隨意棄置,其中絕大多數是一次性使用的容器,嚴重汙染海洋與海岸景觀。

除了每年9月的ICC國際淨灘日,根據ICC報告,2010年9月台灣ICC國際淨灘行動共有37個團體響應,完成30場次,淨灘總長度為12.68公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泰迪表示,去年30,304件海岸廢棄物中,有70%來自於海岸遊憩與日常生活。其中,台灣海岸最常見到的廢棄物為塑膠袋(19.06%),平均1.5公尺的海岸線就有一個被隨意棄置的塑膠袋;排名第二的則是玻璃飲料瓶(16.65%),據統計,台灣連鎖飲料店每年製造的一次性飲料杯用量累積高達15億個。

針對離島海洋廢棄物監測,發起「台灣珊瑚礁總體檢」的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協會自2008至2010年連續在三級離島-澎湖東嶼坪進行淨灘與珊瑚礁體檢工作假期,結果顯示,塑膠飲料瓶為最大宗的海岸廢棄物,而漁網、浮具、浮標、螢光棒等海上活動用具則亦為海岸廢棄物的大宗來源。依據監測結果,陳瑞賓提出建議地方政府依據在地環境限制制訂相關規定,例如在三級離島東嶼坪可搭配每週兩班交通船,將離島垃圾運至澎湖本島或台灣本島處裡。他同時呼籲遊客自備環保杯,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並儘可能將垃圾帶離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