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5.2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西寶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中科搶水 搶到農民水源頭


 

「中科搶水到此為止,搶水工程立即停工!」懷抱著對灌溉水源不足的焦慮,彰化縣溪州鄉農民24日帶著枯黃的稻子迢迢來到立法院,控訴政府在農民陷入缺水困境時,還同意彰化農田水利會調撥農業用水每日6.65萬噸,供應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做為中期用水。

農民包萬添難掩憤怒,「為什麼還要來跟我們搶水,讓我們沒飯吃,當我們農民是什麼東西?」國科會中科管理局在彰化縣二林鎮開發「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這個開發案從2009年4月第一次環評起,爭議從沒停過。搶地、搶水、廢水排放至今還搞不定,甚至多項環評結論做不到還提環差變更。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糧食安全何去何從?】(4) 糧食安全 先保有足夠灌

圳溝的呼喊

戳破限水休耕的神話

治水荒 切忌病急亂投醫

移樹的故事∣又名樂園 老雨豆樹和它的朋友觸口歲月

珍貴的老樹

作者:廖靜蕙(環境資訊協會特約記者)

位於嘉義縣番路鄉的林務局觸口自然教育中心,是當地闔家參訪的聖地。這裡既是樹木銀行、生態公園,同時為林務局觸口工作站。此地最常被提起的莫過於「得來不易的珍貴老樹,如茄苳、雨豆樹、阿勃勒等」,只要看各大休閒旅遊網站,就會知道這些老樹的魅力。

區內目前約有10棵樹。技正林清松如數家珍般地介紹此處的狀況。最具號召力的雨豆樹,樹齡約在70-80歲之間,原產地為熱帶美洲及西印度,因其樹冠呈傘形十分優雅,而成為庭園綠蔭樹、行道樹首選。原主人不能繼續照顧下,因此樹種深具紀念價值,便由樹木銀行接手照顧。2006年初入園至今,生長狀況良好,已成樹木銀行的元老了。

精采內文

生態工作假期∣以情感與土地聯繫的保育假期協奏曲——記花蓮蓮花池保育假期

花蓮蓮花池

作者:陳靜怡(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

我想大多數的人乍聽到「必須要繳錢工作的假期」,心中都會忍不住白眼對待,想說那個笨蛋會花錢「買」罪受?在此說明這無關對與錯,只是點出了普遍人們的價值觀,認為花錢就必須得到「享樂」。因此,我更想與大家分享,在這保育假期的過程中,我所得到的經驗與看法:「這是另一種旅遊體驗的模式,讓人不單單是走馬看花買名產,而是藉由大家投入志工服務的行動,真真實實、紮紮穩穩地認識那塊土地,進而對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有另一番的省思。」

而保育假期(Conservation Holiday)的概念也確實如此,希望參與的志工們能獲得三種無形的資產,就是可以學會如何與人接觸合作(Contact),替環境服務盡心力 (Serve),並且接受環境教育(Education),之後,再將這些概念去推廣發散,進而影響每個人去實實在在地愛護環境。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扇貝


 

福島核災後各國紛紛對核電廠進行檢查,美國對阿拉巴馬州北部的布朗斯費裡核電廠發出了最高的「紅色」警告,因為它在發生事故時,會有爐心毀損的疑慮。反觀我國,希望政府與台電嚴肅而徹底的檢視,不能空口表示很安全、沒問題就帶過了。而當時日本311地震引起的大海嘯,除了重創日本,也行進了1萬7千公里到達智利,造成智利扇貝產業損失慘重,養殖者失去了生計。世界的每件事情環環相扣,就像目前密西西比河洪水成災,來自美國中西部的北方大量的降雪,而這些雪又來自北極融冰,追根究底,人為因素造成的氣候變遷是最終的禍首。近幾十年的人類生活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破壞環境,不傷害地球的生活著好像很難,歐盟現在正在考慮全面禁止使用塑膠袋,避免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但更希望讀者們領先法律,率先讓自己更少使用塑膠袋吧!何況這也可以讓自己離環境賀爾蒙遠一點,雖然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它,台灣最近便因為知名瓶裝飲料中黑心添加物,陷入致癌與男性雌化的恐慌,專家出面安慰我們只要停用48小時,人體便能將它代謝掉,不必太過擔心。然而我們還是該持續檢視,我們到底吃下了多少不健康的化學物呢?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致任何一位關心此事的你(妳)——回應女巫店暫停歇業一事

張懸與許多獨立樂團、歌手都曾在女巫店演出。

 

作者:張懸(知名創作歌手)

非商業區不得經營酒吧等場所看似合理,但台灣對於營業分區長年未因社會現況調整重劃,以致所謂在商業區開業經營非企業型表演文化,門檻是真實的高不可攀,在現行法令下也無處可去。

長期以來,推動文化表演藝術常只有治標不治本的單點幫助。
長期以來,現行法令中明顯的漏失與無視只有單點的依據。

事實是我們的社會越來越求對於藝術質感的追求,越來越強調各個層面的軟實力?無論對於個人創作或是消費品質,軟實力永遠不會來自政府的恩惠,而是需要「得以發展延續的環境」。

我們一直以來損失的是文化和音樂產業深根發展的可能。我們損失的是明明可以享受參與,但連買都不再買得到的音樂經驗。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