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6.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臉書執行長 只吃自己宰殺的肉


Mark Zuckerberg的臉書頁面

臉書創辦人暨執行長查克柏格(Mark Zuckerberg)新挑戰,他只吃自己宰殺肉,並在自己的臉書塗鴉牆上發佈「我剛殺了一隻豬與一隻山羊」的訊息,讓他臉書個人網頁上的847名好友非常驚訝。他自承,目前只吃自己宰殺的動物的肉。

因為大部分肉食者人類為整個肉食消費過程,包括飼養、宰殺、屠宰、包裝等等環節,均一無所知。查克柏格的舉動,預料會激發更多人對此話題的論辯。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動保團體批:豬肉認證制度漏洞多 不保障動物福利

殘酷至極!如果動物屠宰廠有透明玻璃牆……

改變肉食習慣的根源 才能抑止迫切的糧食危機

素食者的生態貢獻

【氣候變遷Q&A】(1) 氣候變遷是怎麼一回事?人類就是禍首嗎?

任何進程,導致氣候系統的調節-從火山噴發到週期性的太陽活動,都可以說是造成「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

然而今日,氣候變遷其實是「人為氣候變遷(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的簡稱。也就是指人類是氣候變遷的主因。人類主要影響氣候的方式是經由排放能使氣溫上升的溫室氣體。
氣候變遷一詞與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是通用的-反應出了科學家在過去一世紀以來所觀察到的氣候暖化趨勢。嚴格來說,氣候變遷比起全球暖化一詞更為精確,不僅是因為上升的氣溫會造成其他的氣候變化,像是改變降雨的模式。

精采內文

環球360°∣不丹首都大擴張 城市化引發環境危機

連鎖速食店早餐環保大評比。

作者:達娃•T•旺楚克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不丹首府辛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一個美麗小鎮蛻變成一座混凝土鑄就的現代化都市。然而,城市的擴張卻是以環境嚴重惡化為代價的。

不僅如此,氣候變遷也讓這座城市更加岌岌可危。據倫敦國際環境與發展學會近期公佈的報告顯示,辛布是全球15座受氣候暖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這座城市盤踞在海拔2248米到2648米的陡坡上,地勢陡峭,有些地方的坡度甚至超過了30%,極易發生山體滑坡的現象。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2007年公佈的評估報告顯示,氣候變遷將導致暴雨、大雨等大規模降水現象的頻發,而這恰恰會增加山體滑坡的風險。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陸蟹


 

想問各位讀者,每次到風光明媚的墾丁,終究百看不厭的是什麼?是豪華的大飯店,還是天造地設的陽光、海洋?海生館邊依然原始的京棧大飯店預定地,由於陸蟹保育方案未決,細部計畫還需要繼續審議,這個開發案位處墾丁國家公園內,為什麼需要討論在國家保護區內的旅館開發行為那麼久,真是叫人疑惑。03年的德班協議中有154個國家同意,在2012前達到將全球12%海域面積劃設為保護區的目標,目前台灣的只有6%,距目標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呼籲政府加速實踐,而開倒車的作法更是萬萬不可。除了政府趕快劃出更多保護區,民間可以再作些什麼?淨灘、護沙、參加珊瑚礁體檢、吃對海鮮,並且把這些消息推廣給更多人,都是我們可以一起努力的。海洋承受陸地流入的垃圾與毒素,所以我們每天減少垃圾,也是對海洋有益的,聯合國指出,含稀有金屬產品回收率極低,如果我們能好好回收這些貴重金屬,不但減少垃圾,也可以減少開採與能源的浪費呢。

今天環球360專欄中不丹首都的故事,多麼似曾相識,又一個可愛小城把自己給毀了。除了不斷消費的城市生活,是否有其他的選項?台北市議會昨日無異議通過「保留松山菸廠作為台北市第二座森林公園」,這些議員終於選擇用一座森林公園拒絕又一座大商城,這個消息叫人充滿期待。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土徵修法 回歸憲政體制!

 

作者: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台灣農村陣線成員)

由民間團體所提出的「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在立法院再度被國民黨所掌控的程序委員會否決,無緣進入委員會討論,這實在讓人氣憤與難過!

現行土地徵收條例制定於民國89年,其中有許多結構性的偏差,對人民財產權及基本人權造成了嚴重的戕害,根本沒有符應憲法的要求,早就為人所詬病。近年來,在民眾激烈抗爭下,政府終於同意修法,但是政府的許多作為,卻讓人不禁懷疑主政者當初的承諾。5月30日在「土地強制徵收學術研討會」中,獲邀參與修法的學者終於按耐不住,對內政部目前的修正草案進行評析,其結語竟是:「不禁消極、悲觀地認為…土地徵收法制仍將是原地踏步,但實質上法治觀念將是開倒車;而所謂修正土地徵收條例以回應社會期待,終是虛應故事罷了。」

精采內文

 

 
 

臉書執行長 只吃自己宰殺的肉

本報2011年6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黃雅琳編譯,蔡麗伶審校

臉書執行長查克柏格(Mark Zuckerberg)。圖片節錄自:英國衛報報導。臉書創辦人暨執行長查克柏格(Mark Zuckerberg)新挑戰,他只吃自己宰殺肉,並在自己的臉書塗鴉牆上宣稱,「基本上已是一位素食者」。

據英國衛報綠色生活部落格一名部落客指出,這位身價數十億的年輕富翁,日前發佈「我剛殺了一隻豬與一隻山羊」的訊息,讓他臉書個人網頁上的847名好友非常驚訝。他自承,目前只吃自己宰殺的動物的肉。

根據《財星》(Fortune)雜誌報導,這個主意來自一名叫庫爾(Jesse Cool)的主廚,她開了一間餐廳,地點靠近查克柏格在加州帕羅奧多市的住處。她為查克柏格引介了幾位當地農民,由他們示範如何完美地宰殺他的第一隻雞、豬與山羊。「他用一把刀切斷了豬的喉嚨,這是殺豬最仁慈的方式」,庫爾說道。

查克柏格後來在寫給財星雜誌的電子信件中解釋,探究宰殺動物的過程,是他最新的年度挑戰。去年,他挑戰學中文;前年則是每天打領帶。他說:

今年我個人的挑戰是,對自己必須吃的食物一直心存感謝。我想很多人忘記了,有生命因為你吃肉而死亡,所以我的目的是,不讓自己忘記這個事實,並對我所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既然我現在唯一吃的肉是我自己所宰殺的動物,所以今年基本上我已經成為一名素食者。目前為止,這是個美好的經驗。我現在吃許多更健康的食物,並且在永續農作與動物飼養方面也學到很多。

去年在自己家中吃烤豬肉時,我開始思考這件事。一大堆人告訴我,即使他們愛吃豬排,他們真不願去想這隻豬曾經活著的事實。這對我來說似乎很不負責任。我對於人們選擇吃的東西沒有意見,但我真的認為他們應該負責任並對吃的食物心存感激,而不是試圖忽略食物的來源。

只因他晚餐吃的肉是自己屠宰的,是否可自稱「基本上是個素食者」?有些素食者可能想就這點與查克柏格辯論,但比起每天戴領帶,這個挑戰確實更發人深省。

對素食者而言,多會希望讓更多肉食者知道動物成為盤中飧的完整過程。因為大部分肉食者人類為整個肉食消費過程,包括飼養、宰殺、屠宰、包裝等等環節,均一無所知,而且以後也不打算深究。查克柏格的舉動,預料會激發更多人對此話題的論辯。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綠色生活部落格

Top

 

【氣候變遷Q&A】(1) 氣候變遷是怎麼一回事?人類就是禍首嗎?

本報2011年6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學家進入南極洲,以研究氣候變化。圖片節錄自:George Steinmetz/Corbis。地球暖化是人為造成的?還是氣候科學家間的爭論仍未定案?如果氣候變遷持續發生,我們該如何關注? 氣候變遷會影響到誰?什麼時候會影響?如何影響?最糟的情境是? 提出的解決方案能否實現?以及我們能否負擔得起呢?

以上這些和其他無數重要的問題都已經在科學期刊、報導和書籍中進行過深度探討,但是大眾難以親近這些知識。因此,英國衛報設立了「氣候變遷常見終極問答集」(Ultimate Climate Change FAQ)。環資電子報將精心挑選此問答集中各式提問與解答,進行選譯辭彙、解說氣候變遷相關疑義,編譯成【氣候變遷Q&A】專輯,以增進大眾對於氣候變遷的認識。【氣候變遷Q&A】將於每周四推出,歡迎與我們一起來關心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火山的噴發也會改變氣候,圖為2010年4月NASA拍攝冰島的艾雅法拉冰河火山(Eyjafjallajokull)噴發的情況。圖片來自:NASA。任何進程,導致氣候系統的調節-從火山噴發到週期性的太陽活動,都可以說是造成「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

然而今日,氣候變遷其實是「人為氣候變遷(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的簡稱。也就是指人類是氣候變遷的主因。人類主要影響氣候的方式是經由排放能使氣溫上升的溫室氣體。

氣候變遷一詞與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是通用的-反應出了科學家在過去一世紀以來所觀察到的氣候暖化趨勢。嚴格來說,氣候變遷比起全球暖化一詞更為精確,不僅是因為上升的氣溫會造成其他的氣候變化,像是改變降雨的模式。

※人類是否就是造成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

科學家相信二氧化碳是促成氣候變遷的因素,而燃煤發電廠所排放的二氧 化碳是一主要來源。圖片節錄自: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正如世界上最受人敬重的許多科學機構已經證實了地球正持續暖化,他們同時也指出人類造成了暖化現象。一篇由巴西、加拿大、中國、法國、德國、印度、義大利、日本、俄羅斯、英國和美國的各國國家科學研究院所發表的2005聯合聲明中指出:「最近幾十年來的暖化現象有極大機率的可能性是由人類活動所造成。」

世界上頂尖的科學機構所發表大量最新的科學聲明與報導也指出同樣的結論。像是英國皇家學院所發表的2010氣候科學摘要表示:「強而有力的證據顯示出過去半世紀以來的暖化現象,主要是由人類活動所造成,像是燃燒石化燃料、土地使用改變包括農業活動與毀林。」

人類會導致氣候改變的這個想法或許不符合直覺,但是背後的基礎科學能夠充分被理解。每一年,人類活動造成數十億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層。這些排放量留住了熱能(反之,這些熱能會溢散到外太空)-就像是在地球表層蓋上一件隱形的毯子。

假使科學家真的發現其他對於現今暖化現象的合理解釋,那也會造成一個棘手的問題。就像羅伯特漢森( Robert Henson )在氣候變遷指引中所:「如果有新發現造成氣候變遷的原因,那麼為何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造成暖化這背後的基礎物理學無法推得其他原因?」

唯一能夠百分之百證實人類該為氣候暖化負責的方法是在兩個一模一樣的地球上進行實驗來測試,其中一個有人類的影響,另一個沒有。顯而易見的,此項實驗不可行。所以大部分的科學家謹慎地不去指涉人類是暖化現象背後的絕對因素。儘管如此,現階段認為人類導致暖化的此項證據是非常強烈的。

※【氣候變遷Q&A】系列:
► (1) 氣候變遷是怎麼一回事?人類就是禍首嗎?
► (2) 什麼是溫室效應?近代有過全球降溫嗎? (6/9出刊,敬請期待)
► (3) 樹木、森林和氣候變遷有什麼關聯性?火山噴發如何影響氣候? (6/16出刊,敬請期待)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報導之一

Top

 

環球360°∣不丹首都大擴張 城市化引發環境危機

作者:達娃• T•旺楚克

辛布地勢陡峭,有些地方的坡度甚至超過了30%,極易發生山體滑坡的現象。圖片來自 tlupic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不丹首府辛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一個美麗小鎮蛻變成一座混凝土鑄就的現代化都市。然而,城市的擴張卻是以環境嚴重惡化為代價的。

不僅如此,氣候變遷也讓這座城市更加岌岌可危。據倫敦國際環境與發展學會近期公佈的報告顯示,辛布是全球15座受氣候暖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這座城市盤踞在海拔2248米到2648米的陡坡上,地勢陡峭,有些地方的坡度甚至超過了30%,極易發生山體滑坡的現象。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2007年公佈的評估報告顯示,氣候變遷將導致暴雨、大雨等大規模降水現象的頻發,而這恰恰會增加山體滑坡的風險。

1961年不丹啟動了該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這也是辛布城市化進程的開始。當時的發展速度還很緩慢。但是到了上世紀70年代,隨著不丹王國向外界敞開國門,城市化也真正開始步上軌道。也是從那時起,市中心便開始大興土木,城市近郊的發展也如火如荼。

據不丹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10年,辛布的總人口為104214,而且這一數字還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長著。未來,隨著城鄉人口流動現象的日益普遍,辛布將進一步擴張。

任何一個來到辛布的人都能目睹城市擴張帶來的環境影響。過去,生態資源豐富的溼地間稀疏地點綴著一些城市化的建築,如位於巴貝薩的汙水處理廠以南,靠近河邊火葬場、並且緊鄰蘭加帕卡住宅區的游泳館及Changlimithang體育館等。而如今,大部分的溼地都變成了住宅區、購物區、運動及休閒場所。倖存下來的少數也面臨著消失的風險。

正如人們所料,城市化對動植物造成了不利影響。就拿林沙錐(Capella nemoricola)這種曾經在辛布很常見的鳥類來說吧,據不丹皇家自然保護協會的生態學家瑞貝卡普拉德漢說,1999年後,人們就再也沒有觀測到這種鳥類了。

辛布的垃圾處理問題一直不盡如人意。隨著人口的增多,這一問題愈加惡化。據記錄顯示,2009年,不丹首都共產生了約1.8萬噸垃圾。這就意味著每天產生差不多5萬公斤的垃圾,這個數字早已讓垃圾管理體系不堪重負。然而,據估計,到2020年,每天產生的垃圾將達到8.1萬公斤左右。

2009年時,當地的垃圾主要是由有機物及一些廢紙和塑膠製品構成。然而如今,電子垃圾,尤其是冰箱、電腦、手機等廢棄物與其他垃圾一起傾倒在露天場所,增加了土壤和下游水源受危險化學物污染的風險。

隨著越來越多的不丹人在辛布定居下來,機動車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據不丹皇家警察交管局的資料顯示,該國的機動車數量為53382輛,其中有29139輛分佈在辛布及西部主要城市。機動車數量越多,公路建設需求也就越高。而不丹地處山區,生態環境非常脆弱。隨著全長11公里的辛布至巴貝薩高速公路上的車流量增多,許多鳥類棲息地已遭到破壞。同時,正在施工的辛布河分流工程也導致了鳥類棲息地的進一步破壞。

過去幾年裡,辛布以及印度不丹兩國邊境上的彭措林鎮的空氣品質都有所下降。日常空氣污染水準常常會超過WHO所制訂的標準。生質及化石燃料的燃燒、工業排放、土路上的揚塵、新開工的建設工地上及築路過程中加熱瀝青等都是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

辛布的建築在設計時未能充分考慮冬季的保暖問題。從長遠而言,對建築設計加以改進能夠實現節能和省錢的雙贏。《綠色建築手冊》一書的作者T•伍利和S•凱米斯認為,不丹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室內採暖。如果能夠對建築設計加以改進,就能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

例如,就一般家庭而言,窗戶的熱量損失平均占全部熱量損失的15%到30%。然而,設計合理的大玻璃窗卻能夠透過太陽能被動供暖的方式節約能源。雖然安裝雙層玻璃窗的初期成本很高,但是,由於它能夠減少18%的能量損失,因此,這筆投入最終還是物有所值的。據另一位知名建築師H•吉拉爾代介紹,先進的保溫材料可使建築物的能量消耗減少差不多90%左右。

雖然有這麼多解決辦法,但獲得採納的卻很少。儘管如此,這個地處偏遠的國度卻依然在奮力地追趕著世界的步伐。

相關連結:

喜馬拉雅山脈地區迎來城市化高峰 2011年5月20日

深陷恐懼的尼泊爾 2011年5月31日

喀什米爾的城市叢林 2011年5月20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5月31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墾丁後灣 墾管處承諾陸蟹優先

本報2011年6月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後灣指標性物種凶狠圓軸蟹,學者建議列為保育對象。圖為彰化海岸的凶狠圓軸蟹。位於屏東車埕鄉後灣村、鄰近海生館的墾丁國家公園遊憩區(一),長久以來未開發,保持完整原始樣貌。2007年因京城建設在此購地,計畫興建京棧大飯店,整地時,意外發現珍貴陸蟹棲地,引發一連串保育、開發論述。本案因土地涉及國家公園腹地,因此必須先通過墾丁國家公園遊憩區(一)細部計畫審議。

2月18日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因陸蟹保育方案未決,退回遊憩區(一)細部計畫,昨(1)日下午營建署再召開國家公園專案小組進行審查。此案雖歷時兩年多,但因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墾管處)無法提出具體的陸蟹保育方案,又未具體規劃土地利用,無法說服委員。會議以補件再審作結,墾管處承諾優先保育陸蟹。

專家:旅館開發需確保陸蟹無損失

針對2月18日國家公園委員會會議結論,要求墾管處針對遊憩區(一)陸蟹熱點、歷年族群數量調查、棲地範圍以及基地進出聯外道路、地下水位變化再予澄清。

墾管處表示,已於5月23日邀請劉烘昌、白金安、邱郁文以及李榮祥等4位陸蟹研究學者、專家研議開發與陸蟹保育對策,在開發強度上建議公有地不納入開發總建蔽率量體計算,總建蔽率最高為私有地之30%,其餘土地全部列為陸蟹保育區。開發程序則劃設陸蟹保育區,第一期改善為陸蟹棲地完成且確認陸蟹保育目標數量無虞後,方同意第二期旅館開發行為。

細部計畫充滿開發思維

然而細部計畫充滿開發思維,審議委員、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林子淩質疑細部計畫之功能。

林子淩表示,第二次通盤檢討寫得很清楚,細部計畫主要是區塊功能如何定位、區分,那些地方適合當旅館,那些區塊屬於生態敏感區應該規劃為綠帶,或有些地規劃為車站等等。而墾管處所提的計劃定位不清楚,還夾雜飯店開發計畫,混淆細部計畫功能。他認為應先釐清細部計畫要審什麼,回歸審查其土地功能。

營建署國家公園組組長陳貞蓉也說明,細部計畫應先確認環境面、生態面以及資源面後,再回歸空間利用、土地管制規範事宜;這也包含地區特殊性,如遊憩區(一)發現陸蟹棲息地,在發揮遊憩功能之餘,應兼顧陸蟹保育。此外,未來開發注意事項、方式與經營管理都應揭露。

林子淩認為細部計畫只有用地問題,不該涉及「旅館」的財務預算,陳貞蓉則說國家公園每年都須編列預算,細部計畫應提出財務結構,兩人為此爭執不下。

後灣。

資料不足  委員無從提供建議

審議委員、景觀設計專家陳其澎表示,細部計畫未提及是否開挖地下室,或開挖多深。

陳其澎認為,地下開挖勢必影響地下水位,也影響陸蟹族群,墾管處應具體說明。林子淩也認為,細部計畫提到水文資料都只是流向及水質,未提供陸蟹保育所需的地下水位資料,顯示資料不足。

前林業事業所所長金恆鑣認為,國家公園委員會的功能在於提供諮詢,他說,墾管處提供的資料過於貧乏,只有調查沒有研究,委員難以發揮功能,無從提供建議。

金恆鑣說,墾管處未說明陸蟹的重要性,例如在生態系的地位、沒有陸蟹會造成甚麼影響;地下水位與陸蟹的關係也未能佐以科學研究的資料,因此無法預估地下水位下降會減損多少陸蟹。他建議墾管處要多作研究,要有科學的依據。

委員之一、台大城鄉所教授林建元說,墾管處應對國家公園內眾多遊憩區欲進行之公共設施排列優先次序,以便檢視開發之必要性。而陸蟹生存環境才是最重要的,非陸蟹隻數,他建議找專家了解何者對陸蟹沒有傷害。

陳其澎也要求墾管處提供5月23日專家會議發言紀錄,而非轉述或提供結論;也不是給陸蟹族群推估數量,而是會不會影響陸蟹族群。應先陸蟹保育再討論開發強度。

萬應公廟  確定不拆除

前次會議提及細部計畫未將車站、野外育樂用地、停車場、廣場等4種必要公共設施規劃在內,墾管處代理處長李登志表示,將於萬應公廟附近規劃近30個車位,萬應公廟也確定不拆除。

墾管處將依據委員建議再提細部計畫,並移除開發計畫,只針對遊憩區(一)土地及空間提出使用計畫。

Top

 

少1趴都不行! 民間連署要求政府落實2012台灣海洋保護區12%

本報2011年6月2日台北訊,黃慧珊報導

6月8日世界海洋日即將來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起「少一趴都不行! 12%海洋保護區連署行動」(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1053120163800),呼籲政府加速設立海洋保護區,在2012年兌現在「德班協議」所達成的共識──將12%的海域劃為海洋保護區,以維繫海洋生態,並確保台灣海洋資源永續。

台灣海洋保護區僅占5% 不及國際協議一半

沙灘百人拼字 墾丁民眾支持海洋保育區  2011年1月16日 ,綠色和平彩虹勇士號東亞之旅,於墾丁白砂進行沙灘巨型拼字活動,當地民眾踴躍響應,以人體排列出「支持海洋保育區」標語。(照片提供:綠色和平)

根據2003年世界保護區大會的德班協議(Durban Accord),來自154個國家近3000位代表共同簽署同意在2012前達到將全球12%海域面積劃設為保護區的目標。然而,目前台灣海洋保護區面積約6%,距國際協議目標尚有一半之多的差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的廖運志,同時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指出,設置「海洋保護區」具有多重意義,在自然層面上,它代表保育完整的棲地,並積極保育物種、保存生物多樣性;在政經層面上,需訂定相關法律及政策,執行有效的管理計畫,避免人為活動的破壞,以及增加漁業資源的永續使用;在學術研究方面,則強調生態全面性的調查,環境教育課程的設計,並出版相關的學術性刊物等。

而在這些層面中,和台灣人飲食文化最息息相關的就是漁業資源了。根據去年農委會的資料顯示,近年我國遠洋、養殖、沿近海漁業全面減產,在資源有限、成本提高下,台灣的高魚價時代已來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我國長期過漁,在漁業資源枯竭之際,呼籲政府及民間都能支持加速設立海洋保育區,讓漁業資源得以永續。

呼應民間環保團體日前共同發起呼籲政府實踐「海洋部」政策的連署,陳瑞賓表示,姑且不論國內海洋管理的多頭馬車組織架構,海洋保育最終都必須回歸政策面。因為真正要落實劃12%的海洋保育區時,無論執行單位是那個部會,都需要橫向整合,因此政府一定要拿出政策落實的魄力。而海洋保護區的劃設面積,將會是2012海洋委員會成立後,一項重要的施政指標。

 

除了維持漁業永續,劃設海洋保育區也開啟生態觀光契機。陳瑞賓舉墾丁近年興起的豆丁海馬風潮為例,當地業者帶潛水客看豆丁海馬,一人以2000元計算,再加上其他食宿花費,一年至少為當地帶來數億元的收入。而針對日前終於脫離國光石化開發案的彰化大城溼地,陳瑞賓表示,在當地的濕地觀光行程中,體驗一趟牛車就要1500元,這絕對不會比蚵農原先賣蚵的收益來的差。類似的案例,都有助於舒緩漁民擔心劃設保護區後就沒了收入的問題。

Top

 

2011全民瘋海洋 淨灘、珊瑚礁體檢守護行動樂趣多

本報2011年6月2日台北訊,黃慧珊報導

科學指導員跟隨著參與珊瑚礁總體檢的志工們,隨時提供適當的協助。  照片提供: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研究室對於地球生命起源的海洋、人類賴以維生的海洋,我們做了什麼?又可以做些什麼呢?今年海洋日,從國際到在地都舉辦了許多守護行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地球日網站成立海洋日專頁(http://www.earthday.org.tw/node/5304)逐一介紹,邀請全民一同響應海洋守護行動、與海同樂。

你就是海底素人醫生!2011珊瑚礁總體檢開跑

為了守護海洋與海岸,許多民間志工長期以來不間斷地自發性進行首護行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以舉例,2007年開辦的台南七股舉辦工作假期,號召志工以竹枝攔沙,保護每年平均以30公尺倒退中的潟湖海岸線。此外,環資在2009年也將珊瑚礁總體檢與民間潛水志工結合,是台灣民間第一個監測水下、同時守護岸上的行動。運用國際間通用的志工體檢技術,由民間潛水紀錄指標性魚種和大型無脊椎動物的數量,再經數據化分析海底生態。

孫秀如指出,總體檢3年來,明顯發現台灣周圍的珊瑚礁都已處在過度漁撈與活珊瑚覆蓋率下降的瀕危狀態,指標性魚類及大型無脊椎動物數量都十分稀少,我國珊瑚礁海域生態劣質化程度令人擔憂。除了監測水下,志工也淨灘,更詳細記錄、分係海灘廢棄物的數量與種類,希望將長期監測的結果數據化,以提供決策者參考、促使大眾正視海洋廢棄物問題。孫秀如說,看見這麼多民間團體在為環境保護努力,政府也應該拿出誠意、回應正向的改變與決策,而不是永遠讓志工收拾殘局。

今年珊瑚礁總體檢共規劃11梯次,從6月持續至9月下旬。孫秀如歡迎所有熱愛潛水的志工共同參與海洋的保育行動,記綠下台灣海下的真實情況;不會潛水的志工則在岸上負責淨灘行動,一同守護海洋。

守護海洋撇步多個人做起累積大力量

對於海洋所面臨的危機,人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夏道緣介紹,國際發起「Wear Blue, Tell Two」活動,邀大家在6月8日當天穿上藍色衣物或配戴藍色飾品,主動告訴身邊親友,為什麼你要在這天穿藍色,並同時告訴對方2個保護海洋的重要理由,擴大個人影響力。

在本土行動上,除了舉辦海洋保護區連署,夏道緣介紹,今年也特別規劃海洋日專門網頁,「台灣環境資訊中心」十年來持續批露的海洋環境議題,今年專頁整理過去收集的專文與報導,兼具生活性及知識性,讓民眾了解海洋的美麗與哀愁,探討我們的行動是否追得上海洋被破壞的速度,邀請大家一同親近海洋、保育海洋。

「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是台灣人經常遭受的指責,如何維持國人愛吃海鮮的傳統,又同時兼顧漁業資源呢?今年環資號召民眾響應「永續海鮮挑食計畫」。夏道緣介紹,愛海洋可以從餐桌做起。海洋日網頁提供「愛海洋‧菜單卡」讓民眾免費下載,卡片上詳細說明拒吃魚翅、海參、生魚片、蝦、吻仔魚及魚子醬的原因,可在舉辦宴會時宣傳海洋保育與永續海鮮的觀念,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台灣地球日「2011世界海洋日」網頁:http://www.earthday.org.tw/node/5304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2011海洋日專題」:http://e-info.org.tw/feature/ocean

ICC國際淨灘行動-TAIWAN:http://www.icctaiwan.org.tw/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http://reefcheck.blogspot.com/

2011珊瑚礁總體檢&淨灘時間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

活動地點

6/23-26

澎湖東嶼坪珊瑚礁體檢&淨灘工作假期

珊瑚礁體檢、淨灘

澎湖東嶼坪

7/8-10

蘭嶼珊瑚礁體檢活動

珊瑚礁體檢

蘭嶼

7/22-24

基翬珊瑚礁體檢&淨灘工作假期

珊瑚礁體檢、淨灘

台東基翬

8/6-8

杉原珊瑚礁體檢&淨灘工作假期

珊瑚礁體檢、淨灘

台東杉原

8/13

龍洞一號珊瑚礁體檢活動

珊瑚礁體檢

東北角龍洞一號

8/14

野柳珊瑚礁體檢活動

珊瑚礁體檢

野柳

8/27

鼻頭角珊瑚礁體檢活動

珊瑚礁體檢

鼻頭角

8/28

番仔澳珊瑚礁體檢活動

珊瑚礁體檢

番仔澳

9/3-5

小琉球珊瑚礁體檢活動

珊瑚礁體檢

小琉球

9/17-19

綠島珊瑚礁體檢活動

珊瑚礁體檢

綠島

 

龍洞和美國小珊瑚礁體檢活動

珊瑚礁體檢

龍洞灣

Top

 

貴金屬材料回收率不彰 危及再生能源產業

合國建議:產品應採易回收設計 摘譯自2011年5月26日ENS比利時,布魯塞爾報導;林可麗編譯;范仕穎審校

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人行道上廢棄的電子產品。圖片來自:Greening Youth Foundation。聯合國26日發表報告指出,對發展乾淨科技而言不可或缺的金屬,可能產生短缺,因為原礦不再便宜、也不再容易取得了。

這些金屬大多應用於油電混合車以及風力發電的電池中,但是含有這些金屬的現有產品多半直接丟棄,而非回收。

這份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國際小組彙整的報告,名為《金屬的回收率現況報告》(Recycling Rates of Metals: A Status Report),其中指出「即使在一些國家以及地區有人為回收付出極大的努力,許多金屬回收率仍然低得讓人沮喪,『回收社會』看來不過是一個遙遠的希望而已。」這份報告是在英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以及在布魯塞爾「綠色週」會議中發表,綠色週也是歐洲最大的年度環境會議。

回收率低得令人沮喪

報告指出,回收效率不彰尤其令人沮喪,因為金屬基本上是「絕對可回收的」物質。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執行長史坦納(Achim Steiner)表示,「理論上,金屬可以一次又一次重複使用,這樣可以將採礦以及加工原礦材料的需求降到最低,因此節省大量的能源與水資源,也將環境破壞的程度降到最低。將回收率提高將可以為轉型到低碳、節省資源的綠色經濟產生莫大的貢獻,並且可以增加綠色就業機會。」

小組共同主席魏茨澤克(Ernst von Weizsaecker)表示,「從這份討論金屬回收率的報告中的數據顯示,高科技產業用的這些『炙手可熱』的金屬回收率低得驚人。」他呼籲採取策略性的行動以增加這些金屬的回收率。

報告中研究的60種金屬中僅有1/3最終回收率超過50%,而34種特用金屬(specialty metals)的回收率則少於1%。

優先挑戰:改進設計以利回收

魏茨澤克表示,「工業設計應該改進以製造利於回收的產品,即使產品中所含的金屬數量很低,並且應該發展更先進的科技來分離金屬。這是對新一代的工程師而言最有意思的挑戰!」

據估計,回收金屬比從原礦冶鍊金屬的能源效率好2倍到10倍。在此同時,採礦占全球能源消耗量的1/7,並且過程中排放的汙染物會導致氣候變遷。

耶魯大學產業生態學教授葛雷德(Thomas Graedel)、同時也是這份報告的八位作者之一,他表示,這份「金屬回收率」的報告是目前為止第一次針對如何採集、加工,以及在新產品中重複使用金屬的情形,所嘗試蒐集準確以及一致的資訊。

葛雷德表示,「之前發布過的回收率數據是以不同的方式定義的,這些數據差異性很大,並且我們沒有辦法確認比較這些數據的方法。這份報告將可以幫助我們評估未來的回收率以及找出如何成功提升回收率的方法。」

報告指出,鉛是回收率最高的金屬。接近80%含鉛的產品在生命週期使用的尾端被回收,這些含鉛產品主要是電池。

超過一半的鐵,以及鋼與不銹鋼其他的主要成分,還有白金、黃金、銀跟其他貴金屬皆受到回收。

電子產品  黃金回收率不到2成

雖然在工業應用用途中黃金回收率為70%到90%,但是電子產品中的黃金回收率只有10%至15%。

這份報告建議應重視一個情形,許多含有貴重金屬的產品都在衣櫥跟衣櫃裡「冬眠」,而其他像是手機的產品,則常常被直接丟棄。

UNEP發言人納陶(Nick Nuttall)在研討會中表示,「我跟在場的每個人一樣內疚,這樣的習性很像鵲鳥或是松鼠,總是在巢裡蒐集很多雜物,我家裡跟辦公室的抽屜跟櫥櫃到處都是舊的手機充電器、USB線、沒用的筆電之類的電子產品。我總覺得這些有天會派上用場,但是當然最後都沒有真的再用過,因為總是被最新的型號比下去。」

目前世界各地,幾乎沒有回收其他的金屬,即使像是銦(indium)這樣有價值的金屬,用途廣泛於半導體、節能的發光二極體、高級的醫療顯影用途、太陽能電池等,也通常沒有回收。

太陽、風電科技所需金屬  極少回收

報告指出,高效能太陽能電池中的特用金屬碲(tellurium)以及硒(selenium)鮮少被回收,用在風力發電渦輪磁鐵的金屬銣(neodymium)以及鏑(dysprosium),用在油電混合車電池的鑭(lanthanum),以及LED用的鎵(gallium)也是一樣。

葛雷德博士表示,「直接把這些金屬丟掉而不回收這些金屬,我們等於增加了環境的成本,也增加稀有金屬短缺的可能性。如果我們不能讓這些材料的價格維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很多的現代科技就無法實現。」

目前尚無法估計工業界還有多久會出現短缺特用稀土金屬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對全球礦藏的的總藏量了解不多。

葛雷德博士說,「我們不認為材料有立即短缺的可能性,但是我們完全無法根據目前極為有限的地質探勘做出任何預測。」

UNEP創新以及產品生命週期管理專家索尼曼(Guido Sonnemann)表示,「理論上,回收金屬的數量可以抵消需要開採的相同數量金屬。因為對金屬材料的需求整體來說持續增加,回收不能抵消所有的金屬礦開採,但是可以讓採礦業更永續。」

報告指出,鼓勵將產品設計得更容易拆解,讓不同材料可以更容易分開,這樣可以大大提升回收的情形。

某些工業化國家的政府機構,日本,以及美國正在發展稀有金屬的回收方法,但將會需要時間才能付諸實行。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台北大巨蛋再添變數 市議會要公園不要巨蛋

本報2011年6月2日台北訊,莫聞整理報導

台北市議會昨(1日)下午無異議通過「保留松山菸廠作為台北市第二座森林公園」,提案議員林奕華於發言時感性地說:「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應該要做的事情,包括連馬總統都不斷強調世代正義的概念,幫台北市下一代的小朋友多留一座森林公園,才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市議會應該要做的事情。」

昨市議會決議內容如下:

1. 依據教育局所提與遠雄簽訂契約前,已違約延長期限兩次(分別延長6個月及4個月),目前訂於2011年7月2日到期前,須完成領取建造執照及融資簽約,若屆時無法取得,7月2日到期不得再延長,亦不得增訂相關附帶契約延長履約期限。

2. 對於松山菸廠該地區都市發展的現況,及未來環境需求,建議環保局善盡環保審查的職責,除現有法規規範外,應充分考量未來環境衝擊,謹慎審查,建議另覓地點,如關渡平原等地區興建。

※ 公民記者「好奇寶寶」全程錄影
http://www.peopo.org/curiosity/post/83736

 Top

 

論壇∣土徵修法 回歸憲政體制!

作者: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台灣農村陣線成員)

717夜宿凱道行動,農民將抗議用的秧苗帶回美濃耕種,收成「土地正義」。圖片提通:台灣農村陣線

由民間團體所提出的「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在立法院再度被國民黨所掌控的程序委員會否決,無緣進入委員會討論,這實在讓人氣憤與難過!

現行土地徵收條例制定於民國89年,其中有許多結構性的偏差,對人民財產權及基本人權造成了嚴重的戕害,根本沒有符應憲法的要求,早就為人所詬病。近年來,在民眾激烈抗爭下,政府終於同意修法,但是政府的許多作為,卻讓人不禁懷疑主政者當初的承諾。5月30日在「土地強制徵收學術研討會」中,獲邀參與修法的學者終於按耐不住,對內政部目前的修正草案進行評析,其結語竟是:「不禁消極、悲觀地認為…土地徵收法制仍將是原地踏步,但實質上法治觀念將是開倒車;而所謂修正土地徵收條例以回應社會期待,終是虛應故事罷了。」

行政院回應民間強烈修法的呼聲竟然僅是「虛應故事罷了」,這是何其忽視、甚且是藐視民間社會,相信其必將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內政部即將再度召開修法最後一次會議,惜受邀學者大抵無暇出席,因此修法者恐無機會再聽見外部的聲音。由於此次修法事關重大,筆者願意在此關鍵時刻再進一言:

第一、在民主憲政國家,土地徵收法制應是「備而不用」,而非像我國將其列為最優先、甚且是唯一的手段。這是因為土地徵收涉及人民基本人權的剝奪,嚴重違背憲法對於人民權利的保障,因此,倘要實施,一定要符合非常嚴謹的前提要件,如公益性、必要性、比例性、最後手段、完全補償等,而且是缺一不可。這也表示,主政者的心態必須調整,土地徵收不應再被當成政績,它的問題也絕非僅只是補償多寡的問題(如市價補償),而是主政者必須調整心態,確實踐行前述所有的前提要件。

第二、為了確實踐行土地徵收的前提要件,土地徵收法制因此非常重視徵收的法定程序。政府除了需提供充分及正確的資訊外,並且要賦予土地被徵收人陳述意見的機會,而且這個陳述意見的機制應是讓土地被徵收人(如大埔或二重埔農民)與需用土地人(如苗栗及新竹縣政府)處於平等的位置,並且由徵收權人(內政部)客觀及審慎地予以評估,而不是像現在的偏頗作法,完全交由縣市政府「球員兼裁判」的決定一切。這隱含重要意涵,即目前徵收的主要問題是在於結構面,而非僅是技術層次;另外,這也表示,前述徵收的前提要件(如公共利益)是必須透過民眾的充分參與,共同來形塑、定義其內涵,由此來形成共識,絕非是由權力的擁有者單方面來獨斷

第三、土地具有多元的價值,必須充分的予以肯認及尊重,而非僅是著重於經濟價格。目前土地徵收背後的思維大抵是完全建構於狹隘的經濟觀點,掌權者以為只要是促進經濟成長,增加就業機會,政府就取得徵收的權利。這個觀點其實是非常的偏頗,因為,對於許多民眾而言,土地的價值絕非是用金錢來衡量,土地是他們認同的地方,是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因此,目前農民對於政府浮濫徵收的抗爭,顯示出其正面積極性,就是要重拾我們對於土地的價值觀。

第四、不要再把土地徵收當成是解決政府財政問題的手段,也不要再藉由土地徵收,讓地方菁英進行土地的開發與炒作。長期以來,不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皆出現嚴重的財政問題,為了獲得地方建設所需經費,政府不斷地濫用徵收權,由此來獲得所需的土地及建設經費。同時,地方菁英也經由這個途徑,進行土地的開發及炒作,由此累積個人財富。但是,他們犧牲的、掠奪的,是社會的弱勢,及那些缺乏政治權力的人民,這種作為是劫貧濟富,完全不符合社會正義。

總之,目前偏頗的土地徵收法制及發展模式應該是要終止了,盼請行政院及立法院能夠正視問題,趕緊修法,讓土地徵收條例回歸憲政體制,不要再執行這種欠缺合理性及正當性的土地徵收。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