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6.2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油症歷史不可忘 各界要求立法照顧受害者


日本油症受者代表三度來台關切,現身公聽會現場。

塑化劑摻入食品的食品安全風暴越演越烈,但32年前吃入有毒食品的數千名受害者與其第二代,仍承受塑毒折磨之苦且無「法」照顧,凸顯立法保障食品中毒受害者的迫切性。立法委員24日舉行「落實油症受害者照護」公聽會指出,暴露於這類有毒物質的患者,有許多疾病會延遲至中毒 20-30年後才會發病,歷年來行政機關所提供的僅是暫時性行政措施,要求國民健康局研擬專法保障受害者權益,並確實定期追蹤個案。國健局副局長允諾將免除住院的部分負擔。

《靈魂的旅程》導演陳文彬現身會場指出, 32年前事件發生時他才小學三年級,當時班上很多同學身上開始長膿包,而且是全家人一起患病。他指出許多受害者都是城市邊陲的弱勢者,伴隨著當時「客廳即 工廠」的生活環境,許多家庭從事電鍍工作,很可能加重毒害,需要政府負起照顧責任。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油症受害者與毒共存32年 亟待立法救濟

油症受害者的問題不能再拖了!

剖析多氯聯苯、戴奧辛類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與毒共存──廖脫如的故事

我們的島∣【沉默的黑網】之一:天羅地網

採訪、撰稿:朱淑娟;攝影、剪輯:陳慶鍾

拿出防電磁波布遮住客廳通往廚房的門,再從樓梯間小貯藏室拿出躺椅,撐開放在通道上,鋪好床,拿出鋁箱,鋁箱上再用防電磁波布蓋住。鋁箱是用一片片鋁板材料粘起來,再貼上鋁紙堵住空隙,以防電磁波從空隙鑽進來。

一切就緒後,把床移靠牆邊,不要影響家人進出廚房,關燈,撥開鋁箱上的黃色防磁波布罩住整個頭。終於可以睡覺了。

不過,甲寅里居民對電磁波已產生恐懼,許多人也陸續出現不明原因疾病。這個被電磁波包圍的城鎮,政府是不是應該有進一步的研究跟調查呢?而繼續在這裏擴建變電所、高壓電塔,是否應該站在民眾立場,有更謹慎的態度。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英國一家研究中心利用薄荷中發現可以趕跑蚜蟲的基因,由化學合成製造出含有抗蟲基因的小麥。他們並表示小麥是自花受粉,所以污染原生品種的風險將遠低於其他基改作物,這項成果目前靜待英國環境部核准試種。然而這是糧食問題的救星或是更大問題的開始,有些人仍有疑慮。現在還有利用細菌來修復珍貴的壁畫,他們的作法是:利用細菌吃掉古代畫師用來把畫作貼附在牆的動物膠,而將畫作完整保留下來。人類的科技真的不簡單,但是我們應該拿來作什麼呢?在福建有環保建材的公司用新的復合材料加工製作的新型農村沼氣池,他們認為這將引發農村沼氣池生產建設的第三次變革

中國不少大城市垃圾圍城的問題非常嚴重,最近有長久關注此議題的攝影家將北京被垃圾七環圍城的照片放在網路上,怵目驚心的畫面讓網友們瘋狂轉貼。城市太大了,很多問題都變得很棘手,澳洲提出了這麼樣的方案想緩解雪梨人口壓力,他們決定,7月起雪梨居民若移走,政府將給予7千美元(約台幣20萬元)補助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毒化大肚山!國道3號沙鹿交流道附近的棄土(毒)場

 

作者:蔡智豪(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

今年(2011)6月8日檢警破獲台中現有石業、陸昌化工廠涉嫌低價為廠商處理重金屬廢棄物、非法傾倒,汙染區域之一位於國道3號沙鹿交流道附近。6月20日台南市社區大學黃煥彰教授帶領團隊北上與台灣生態學會共同前往此汙染區域進行了解。在高速公路上遠眺,明顯地看到此棄土(毒)場位在沙鹿交流道南端的東側坡面溪谷上緣,高度確如新聞報載所述高度近八層樓。

現有石業棄土(毒)場週邊都是地瓜田,警方已於現場圍起「刑案現場的封鎖線」。令人驚奇的是該公司的棄土場於場區告示標榜號稱1993年經環評為全台灣第一家合法的棄土場,驚奇之處尚有棄土場辦公室外懸掛著縣長廖了以所題的公司牌匾及法務部司革會警政督察中心服務處的牌子,辦公區旁亦設置佛堂,這強烈的對比,不知佛堂神佛作何感受?

此區域毒土很毒,筆者皮膚觸碰毒土後疼痛數天,但心更痛。

精采內文

 

 
 

油症歷史不應遺忘 陳文彬:受害者都是底層的人

2011年6月27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靈魂的旅程》導演陳文彬,支持立法保落實症受害者照護立法院上週五(24日)召開公聽會討論如何落實油症患者的照顧,《靈魂的旅程》導演陳文彬現身會場指出, 32年前事件發生時他才小學三年級,當時班上很多同學身上開始長膿包,而且是全家人一起患病。他指出許多受害者都是城市邊陲的弱勢者,伴隨著當時「客廳即工廠」的生活環境,許多家庭從事電鍍工作,很可能加重毒害,需要政府負起照顧責任。

陳文彬說,他原本並未將此現象與中毒連結,直到日前與《油症‧與毒共存》紀錄片導演蔡崇隆接觸,才發現自己當年身邊有許多受害者。「我有義務提供這段記憶」,讓國家重視他們當年的疏忽與延宕,才能對當初受害、未知的第二三四代負起責任。因此他現身公聽會,支持「油症受害者支持協會」推動的《油症受害者救濟法》(草案) 立法工作。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列管資料,目前列冊服務的中毒的第一代受害者有1306人,第二代有210人,分布於18個縣市。但有多少人擔心受到歧視、隱匿病情而不願接受列管,則不得而知。

1979年油症(多氯聯苯、多氯呋喃中毒)事件發生時,陳文彬小學三年級。他回憶道,自己是鹿港人,在城市邊陲「頂番婆」長大,班上很多同學身上開始長膿包,有很重的臭味,後來發現不只是同學,還包括他們的家人。「中毒率非常高,但人人被下令不可談,校長、老師都說不可談論同學的病情,只說是吃了不乾淨的東西。」

頂番婆位在鹿港、和美與彰化市的交界,是所謂「水龍頭的故鄉」,因為電鍍業發達的關係。陳文彬回憶,發病的同學家裡,大部分家裡是做電鍍,「客廳即工廠」,電鍍膜所使用的物質不但很臭、而且很多,這些底層的勞動者接觸到的毒物非常多樣。

「我是警察子弟,家裡吃的是配給油,拿配給券去軍公教福利社換來的。」但是有很多同學家裡為了節省開銷,買了地下油行的油。

如果一開始惠明學校師生中毒的事件能讓政府獲得重視,或許大家就會注意,受害者就不會那麼多。但是當時政府要求他們「不要聲張」,受害者惠明學校前校長陳麗玉如此批評。

根據作家陳昭如在《被遺忘的一九七九——台灣油症事件三十年》著作中整理的大事紀,1980年省衛生處對外宣「80%以上的毒患者經政府免費治療後,都有痊癒的希望」。對此,陳麗玉批評,當時的政府根本就不專業且推卸責任。

陳文彬呼應說,「有些同學到五、六年級,被認為病已經好了,那只是因為臉上沒有症狀了,但我回想有同輩生下的孩子一出生就網膜剝離等病變。」他說,當時是因為很多弱勢的人們、底層的人,犧牲他們的家庭、健康、甚至是第二三代,才成就這樣的經濟;建議國家要有非常清楚的表示,來向受害者致歉,並向未來一代清楚紀錄曾經犯過的錯,「這樣才是真正的轉型正義」。

Top

 

我們的島∣【沉默的黑網】之一:天羅地網

採訪、撰稿:朱淑娟;攝影、剪輯:陳慶鍾

※ 我們的島記者朱淑娟,也是公民記者,為了電磁輻射公害議題,他另行在網誌上撰寫了深度報導內容,編輯室決定分享此版本給讀者,今日為第一篇,後續敬請持續關注。(精簡版可參看「我們的島」網站)

拿出防電磁波布遮住客廳通往廚房的門,再從樓梯間小貯藏室拿出躺椅,撐開放在通道上,鋪好床,拿出鋁箱,鋁箱上再用防電磁波布蓋住。鋁箱是用一片片鋁板材料粘起來,再貼上鋁紙堵住空隙,以防電磁波從空隙鑽進來。

一切就緒後,把床移靠牆邊,不要影響家人進出廚房,關燈,撥開鋁箱上的黃色防磁波布罩住整個頭。終於可以睡覺了。

(這樣多久,一直沒辦法睡?)「噢好久,一直看醫生,所有大醫院都跑了,看耳鼻喉科照腦波,醫生都說沒什麼毛病,後來也不看醫生了,我自己想辦法。」

1999年九二一地震,車籠埔斷層經過霧峰,霧峰甲寅里居民顏秀蘭的家幾乎全毀。貸款後重建家園,為了讓屋內通風,刻意留下許多窗戶,但如今她的家卻門窗緊閉,拉下窗帘,靠山區的窗戶還貼著鋁紙跟鋁板。

顏秀蘭打開三樓後門走到陽台,整個後山都是高壓電塔。霧峰變電所成立於民國23年,容量不斷擴充後,現在有四回線的34萬5千伏特輸電線路,八回線的16萬1千伏輸電線路,以及部分6萬9千伏特線路,已經發展成超高壓變電所。顏秀蘭的家距離變電所約50公尺,另外有一條輸電線路垂直距離只有8.8公尺。家中電磁波最高超過20毫高斯,是北美平均住宅1.1毫高斯的20倍。
「我如果知道要蓋變電所,我不用這麼辛苦,因為所有錢都在這裏又重新貸款,現在還在繳,地震完要繳20年。」顏秀蘭說,「94年12月通電時我就開始生病,我以為只有我自己,後來才知道電磁波對人體有害的。」

只要在家裏,顏秀蘭立刻感受到電磁波對她的影響。即使在夏天,她也一定要戴著帽子跟耳罩。「我一定要戴耳罩的,不戴就是不行,頭會開始麻、會很熱,等下會痛到很難受。耳朵會嘰嘰叫,好像有東西刺到耳朵裏一樣,七~~~這種聲音。很像孫悟空被戴頭套一樣,一回到家就受台電控制。」

不只是她,近年來陸續有住在變電所附近、或有高壓電纜線穿過住家周圍的民眾,罹患各種不明原因的疾病。霧峰甲寅里住戶林先生,屋頂有高壓電纜線穿過,「我住20多年,喉嚨痛已經一年多,看遍各大醫院都說我沒什麼問題,後來去某一家醫院,醫生說我是免疫系統有問題,是不是電磁波引起的。」

住在顏秀蘭隔壁的林女士,這一年來肚子也經常不明原因疼痛,「去醫院檢察都沒說什麼」。問她是不是懷疑是變電所造成的?她說:「不知要怎麼講,是他還是我們本身的,痛到不知道怎麼講。」

而台電把員工宿舍就蓋在變電所內,距離高壓電塔、輸電線路只有10米,室內電磁波超過20毫高斯。台電的宿舍區是甲寅里24鄰,鄰長林瑞乾說,這裏的眷屬宿舍共35戶,入住有33戶,單身宿舍45戶,住39戶,配住率滿高的。

台電台中供電區營運處副處長陳來進強調,員工白天在高壓設備旁邊工作,晚上睡的宿舍就在高壓鐵塔附近,「如果電磁場有超過建議範圍,當然我們會害怕,但目前遠低於833,民眾沒必要害怕電磁場。」

台電的用意是借此告訴民眾電磁波對人體無害,但每個人對電磁波的感受不盡相同,這樣的證明真能保證員工在往後的日子裏,健康不會受到影響?

變電所附近山區一棟房子是台電退休員工在50年前所購買,變電所陸續擴建,如今多條高壓電纜線筆直穿過他的屋頂,家中量測的電磁波約10個毫高斯。這位員工的兒子王宇聯說,他一家四口已經有三人得癌症,父親肺癌已往生,媽媽、妹妹都有子宮頸癌。

不只住家距離輸配電設施相當近,連學校也被高壓電塔包圍。甲寅里的僑榮國小是一個美麗的山邊小學,從校門口望過去,一座座巨大的高壓電塔就矗立在學校後山。電磁波對兒童的影響令人擔心。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高章說,小孩腦發育還不完整,發育過程有許多突出連結,波長會影響訊號干擾,腦也是一個訊號,理論上也應該有影響。

走進甲寅里,發現高壓電塔散落四處,高壓電纜線跨越住家屋頂凌空而過。藍色的天空被交織成一張張黑網,從遠方看去,整個村落就像被這張黑網團團圍住。

「這後面蓋的是第二棟,第一棟在前面先蓋,蓋時騙我們說要蓋宿舍。後來我們才發現,不對啊,本來這兩條是69kv,本來6條線,現加到12條。」

台電台中供電區營運處副處長陳來進也證實,民國95年才蓋34萬5千伏特輸電線路,但他強調,95年蓋345時跟顏秀蘭的家距離已超50、60公尺以上,「這個公用設施有所必要,如果50公尺也不能蓋,以台灣現在人口密度跟用電需求,您認為可能蓋出任何變電所嗎?」

不過,甲寅里居民對電磁波已產生恐懼,許多人也陸續出現不明原因疾病。這個被電磁波包圍的城鎮,政府是不是應該有進一步的研究跟調查呢?而繼續在這裏擴建變電所、高壓電塔,是否應該站在民眾立場,有更謹慎的態度。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抗蚜蟲基改小麥田間試驗 靜待英國環境部核准

本報2011年6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黃健強編譯,蔡麗伶審校

目前英國還沒有種植基改小麥。圖片節錄自:Graham Turner / 英國衛報。英國一家研究中心已利用薄荷中發現的基因,合成製造出含有抗蟲基因的小麥。該中心已向當局申請試種許可,若獲得通過,最快將會在2012年3月開始進行田間試驗。

這種基改小麥是藉由基因轉殖來抵抗蚜蟲。如果申請核准的話,這間Rothamsted 研究中心將會是英國第三個進行基改作物實地試驗的研究中心;其他兩間研究中心分別是在諾福克郡的John Innes Centre,以及在利茲大學(Leeds University)的研究中心,目前正試種不同種類的基改馬鈴薯。該項計畫將需要昂貴的24小時安全保護,以免遭到反基改人士破壞──目前英國尚未有商業種植基改作物的案例,但在美國、南美、中國和印度等地區,基改作物已有大量種植。

這項田間試驗計畫表定在2012年3月到2013年10月進行,審查機關開放公眾在8月19日前提出異議。

模擬薄荷基因  抗蚜蟲基因來自化學合成

Rothamsted 研究中心主任Maurice Moloney教授表示:「本單位研究植物和害蟲之間自然關係的化學生態學家,已發現了一種防止蚜蟲附著在小麥並破壞小麥的一種方法。」Moloney解釋,「當蚜蟲在壓力下時,它們會釋放一種費洛蒙來給其他蚜蟲,示意要趕快離開該地點。而這可種物質可從其他植物上找到。像薄荷裡就具有同樣的物質,若能活化該物質,蚜蟲就不會再靠近。」

這種化學物質為EBF (E)-beta-farnesene (EBF),同樣可在啤酒中找到該物質,因為它會自然地形成在啤酒花中。在英國環境部「環境釋出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Releases to the Environment,ACRE)列冊的名單中有超過300種植物可自然產生EBF,薄荷是其中之一。

此案中的新基因就類似薄荷的基因,然而這些基因並不是直接從薄荷中取得,而是藉由化學合成而產生有如同小麥基因的功能;這群基因中還有兩個其他基因是從細菌中產出的。

Moloney解釋,「大家都認為這種小麥吃起來會跟薄荷一樣,但並不是這樣,因為改造的基因只佔小麥的極小一部份。」

進行該基改工程的東英吉利大學食物安全科學家Shawn Mcguire博士,認為此基改小麥為全新的發展。他表示,小麥是自花受粉,所以透過異花授粉污染原生品種的風險將遠低於其他基改作物。

Mcguire指出,「在英國,小麥並沒有近似的野生品種,所以基改小麥試驗不會造成任何生物多樣性的風險。比起油菜和改良油菜籽,小麥比較不易混雜生長,所以花粉交流和基因交流的情形比較少發生。」

Mcguire還表示,因為費洛蒙只會影響蚜蟲,其生命力不像Bt小麥(植入Bt抗蟲蛋白質的基改小麥),我無法理解為甚麼要擔心基改小麥試驗。」

Rothamsted研究中心強調,這個試驗計畫正在審查階段,尚未成定局。John Innes Centre 的院長Dale Sanders指出,此案中的基改因子,在自然界相當常見。「EBF是從薄荷和啤酒花等植物中製造出來,這些產物人們經常食用。」

Moloney強調此試驗產生基因漂移的風險極低,他認為,在演化的時間尺度內,基因不會跨越「物種障礙」( species barriers)任意跳躍。如果我們從薄荷上獲取某項基因再轉移到小麥上,那麼這基因就只會在小麥上,並不會移轉到其他物種上。「如果基因不透過基改工程就會移轉到其他物種上,那麼這種轉移早就發生了。」

環保團體「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成員Claire Oxborrow則對這項試驗感到疑慮,她認為沒有必要發展基改小麥特別是把這種主要糧食做基因改造就具高度爭議,更別提「大家的納稅錢用來花在大家不接受或是沒有市場價值的試驗上。」

※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

Top

 

培養細菌 清潔瓦倫西亞教堂古壁畫

摘譯自2011年6月15日ENS西班牙,瓦倫西亞報導;葉育姍編譯;蔡麗伶審校

西班牙的藝術品修復專家正打算應用細菌來修復古老的壁畫。圖片來自:瓦倫西亞理工大學。西班牙的藝術家正採用一項修復古蹟的新技術──利用細菌來修復瓦倫西亞南部教堂中400年歷史的珍貴壁畫,這項新技術最早是為了修復同樣是稀世珍寶的義大利壁畫而開發出來的。

西班牙的藝術品修復者們正打算在瓦倫西亞桑托斯橫斯一座教堂裡,由17世紀安東尼奧帕羅米諾所創作的壁畫上試驗這項新技術。他們展示了一種能清潔藝術品的特殊菌種。不僅能以快速、具有專一性且尊重畫作的方式達到清潔畫作的目的,對修復工作者及周圍環境也不會有任何毒害。這項測試是由瓦倫西亞理工大學文物修復研究所以及先進食品微生物中心組成的團隊所完成的。

這項研究被發佈在最近Polytechnic City of Innovation所舉行的研討會上,與會者包括最早開發出這項技術的義大利科學家。 

Gianluigi Colalucci是修復西斯汀教堂的主要成員之一,他和同事將過去的專業經驗分享給正在嘗試修復西班牙桑托斯橫斯教堂的工作團隊。Colalucci及同事Carlo Giantomassi已經將這項由義大利微生物學家Giancarlo Ranalli所開發出來的技術應用在修復Campo Santo di Pisa的畫作上。該教堂位在著名的比薩斜塔旁。

他們採用的微生物是偽單孢菌科(Pseudomonas family)的一種,因為這項工程的關係,該微生物已被轉化成膠體。

Giantomassi告訴研討會與會者說,「我們使用的這些壁畫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的」。「以前的人使用一種不易被溶解的動物膠將畫作貼附在牆上,因此要將畫作從牆上拿下來,使用傳統的方法根本不可能做到。這種細菌能吃掉膠的部份,保持畫作的完整性。」

過去,修復人員使用一些易起反應的化學品來去除沉積在古老藝術品表面的外來物,但這些化學品不具有選擇性而且有毒。修復人員們也嘗試過利用機械方法將外來物沉積層磨掉,但這非常耗時而且會傷害到畫作本身。

桑托斯橫斯教堂裡的壁畫大約在1936年左右遭到大火破壞,在1960年代曾經以不適當的方法修復過。在文物修復研究所開始針對這些畫作進行修復工作時,瓦倫西亞計畫就啟動了。

在瓦倫西亞的桑托斯璜斯教堂裡的鹽風化壁畫。圖片來自:瓦倫西亞理工大學。研究者們遇到的難題是,如何處理鹽霜(由鹽的結晶堆積成白色似類疥癬的物質)、以及大量殘存在已取下壁畫上的動物膠。

因此,微生物學教授Rosa Maria Montes以及生物學家Pilar Bosch一同前往義大利,向原技術開發人員學習如何利用細菌去除義大利畫作上的外來物。

Bosch表示,「重力及蒸發作用使有機物質分解後產生的鹽類,遷移到畫作上,形成一層白色外殼而掩蓋住畫作,有時候也會造成畫作上顏料層的損失。」

回到瓦倫西亞後,西班牙團隊說他們已經培育出最合適的偽單孢菌菌種,能夠正確地吃掉在鴿巢後方、半月形穹頂上發現的鹽霜。

西班牙科學家還創造出一種使用細菌的新方法,能減少作用時間。

Bosch說,「在義大利,他們使用脫脂棉來操作這些微生物,而我們已經開發出一種塗佈在表面上的膠,能避免因水氣穿透過材料而引發的新問題。」

他解釋說:「我們利用細菌去除動物膠,一個半小時後。畫作表面變得乾淨且乾燥。在缺乏水分的環境下,剩餘的細菌會自動死亡。」

這個新方法已經在桑托斯橫斯教堂中兩個半月形拱頂上試驗過,科學家們打算將這個方法也用在另外兩個拱頂上。

瓦倫西亞研究計畫是由瓦倫西亞理工大學的研發計畫所贊助支持。Bosch的博士論文獲得西班牙科技與研發部門提供的研究經費,在該論文中完成瓦倫西亞計畫的定論。科學家們正考慮與私人企業開啟合作關係。

Bosch說,「在得到好的試驗結果後,我們將持續研究並改進這項技術,目標是能將這項技術運用到其他表面處理問題上。我們發現,在自然界中存在許多幾乎不挑食的的細菌種類,相信未來我們能利用不同菌種去清除其他物質。」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環保新材料引發農村沼氣池第三次變革

摘錄自2011年6月25日人民網福州報導

由福建思嘉環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用新型軟體強化材料聚氯乙烯-紅泥復合材料加工製作的新型農村沼氣池,完全顛覆了傳統磚混結構、混凝土板或玻璃鋼材料的沼氣池的概念,將引發農村沼氣池生產建設的第三次變革。

這種軟體氣囊具有良好的吸熱性和保溫性,以及易安裝、可折疊、好運輸、易修補、耐酸鹼、壽命長、高密封性等特點,而且污水處理率、COD、BOD、氨氮去除率等均達到國家一級A類標準。

在福建省、福州市及晉安區政府的扶持下,目前該技術已在雲南、貴州、四川、西藏等省(區)廣受當地群眾的歡迎。由中國30餘家沼氣池專業生產企業組成的軟體沼氣池專業組也於25日正式成立。

Top

 

網帖驚曝 北京被垃圾七環圍城

摘錄自2011年6月27日中國時報報導

新華網報導,長年拍攝「垃圾圍城」的攝影師王久良用黃色標籤將拍攝過的非法垃圾填埋場標註出來:在北京中心城區外,標籤已形成黃色的「七環」:垃圾填滿的幾十公尺深的大坑、生活在「垃圾圈」的人們、焚燒垃圾的濃煙、肆虐的蚊蠅和垃圾中覓食的奶牛,照片令人驚心。

北京市通州區宋莊鎮有2處非法垃圾填埋場。一處是一家養豬場,從城裡回收餿水,撈出能做為豬食的,其餘的送到前面的垃圾場。垃圾場的一角還有明顯的焚燒痕跡,焚燒完後用推土機推到旁邊池塘裡,填埋的垃圾有5、6米厚。王久良憂心「這些垃圾會汙染地下水,因不遠就是溫榆河。」

王久良指出,非法垃圾處理場經營者大多來自四川、河南、安徽,他們將城區的垃圾回收,運至農村租來的土地上,揀出可以賣錢的廢品後,剩餘的大部分垃圾留在原地填埋。

北京早在多年前便試點推行垃圾分類,但實際效果卻並不盡如人意。

Top

 

雪梨太擠了 搬離就發20萬

摘錄自2011年6月26日聯合新聞網報導

澳洲新南威爾斯省首府雪梨市是全澳洲人口最稠密的都市,省政府24日宣布,為緩解雪梨人口壓力,並促進雪梨以外地區的繁榮,7月起雪梨居民若移居該省其他地區,政府將給予7千美元(約台幣20萬元)補助。

這項獎勵措施在政治上是落實該省聯合執政的自由、國家兩黨的選舉支票,在經濟上則可促進該省其他地區人口及經濟的成長。

這項措施已經通過,從7月起政府將補助7千美元給賣掉雪梨住處,搬到該省其他地區,購買價值60萬美元(約台幣1740萬)以下住家的家庭。

 Top

 

論壇∣毒化大肚山!國道3號沙鹿交流道附近的棄土(毒)場

作者:蔡智豪(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

今年(2011)6月8日檢警破獲台中現有石業、陸昌化工廠涉嫌低價為廠商處理重金屬廢棄物、非法傾倒,汙染區域之一位於國道3號沙鹿交流道附近。6月20日台南市社區大學黃煥彰教授帶領團隊北上與台灣生態學會共同前往此汙染區域進行了解。在高速公路上遠眺,明顯地看到此棄土(毒)場位在沙鹿交流道南端的東側坡面溪谷上緣,高度確如新聞報載所述高度近八層樓。

現有石業棄土(毒)場週邊都是地瓜田,警方已於現場圍起「刑案現場的封鎖線」。令人驚奇的是該公司的棄土場於場區告示標榜號稱1993年經環評為全台灣第一家合法的棄土場,驚奇之處尚有棄土場辦公室外懸掛著縣長廖了以所題的公司牌匾及法務部司革會警政督察中心服務處的牌子,辦公區旁亦設置佛堂,這強烈的對比,不知佛堂神佛作何感受?

台南社大晁瑞光老師現場採樣檢測,數據為鉛(Pb)6,441ppm、鋅(Zn)20,100ppm、銅(Cu)4,354ppm、鎳(Ni)556ppm...。或許大肚山環境教育應是:「地質剖面表層為「毒土」,位於台中沙鹿區(市區)西側溪谷集水區上游,有汙染地下水及週邊農田的疑慮…」。

此區域毒土很毒,筆者皮膚觸碰毒土後疼痛數天,但心更痛。

【影片】毒化大肚山!國道3號沙鹿交流道附近的棄土(毒)場

圖1. 現有石業公司棄土(毒)場位在沙鹿交流道南端的東側坡面溪谷上緣,高度確如新聞報載所述高度近八層樓。(吳仁邦攝)

 

圖2.現有石業公司棄土(毒)場週邊都是地瓜田。

圖3.今年6月8日檢警破獲現有石業公司違法的棄土場,警方於現場圍起「刑案現場的封鎖線」。

圖4.台灣驚奇:現有石業公司的棄土場號稱1993年經環評為全台灣第一家合法的棄土場。

圖5.現有石業公司棄土場辦公室外公司牌匾是縣長廖了以題,旁懸掛法務部司革會警政督察中心服務處。

圖6.現有石業公司的棄土場旁設佛堂,不知神佛作何感受?

圖7.台南社大團隊北上與台灣生態學會至現場了解,晁瑞光老師採樣檢測。

圖8.現場毒土檢測數據:鉛(Pb)6,441ppm、鋅(Zn)20,100ppm、銅(Cu)4,354ppm、鎳(Ni)556ppm...

圖9.大肚山的環境教育:地質剖面表層為「毒土」,位於台中沙鹿區(市區)西側溪谷集水區上游,有汙染地下水及週邊農田的疑慮。

圖10.毒土很毒,筆者皮膚觸碰毒土後疼痛數天,但心更痛。

相關新聞:

聯合新聞網:汙泥摸黑倒,臭到快昏倒(2011/6/08)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7/6387432.shtml

中時電子報:有毒廢土 非法傾倒8樓高(2011/6/08)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0/112011060900303.html

中國時報:非法傾倒毒廢土 6收押10交保(2011/6/10)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0/112011061000832.html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