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7.1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捕鯊須「全魚上岸」 台灣即將踏出亞洲第一步


漁民正在將捕獲的魚翅裝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漁業署擬修改行政辦法,規定漁民捕鯊,必須全魚上岸,否則將開罰。對此,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國際人道對待動物協會(HSI)兩團體表示肯定。台灣若在短期內實現修法,則將成為亞洲第一個規範鯊魚全魚入港的國家。

漁業署對媒體表示未,來將根據《漁業法》修訂三大洋作業管理辦法,明訂捕鯊必須「鰭不離身」,全魚上船,否則開罰。國際間雖有美國、哥斯大黎加都已 採取相同措施,但在亞洲仍未有國家如此先進。兩團體根據美國保育組織今年初的研究報告,台灣是全球排名第4的捕鯊大國,此一政策對於全球海洋保育是極為重 要的一步。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婚宴不吃魚翅 料理照樣美味

人生最幸福的一天 不需要殘忍飲食

保護鯊魚護海洋 荒野啟動愛鯊計畫

美國華盛頓州立法 禁止捕售鯊魚魚翅

離島圓夢曲∣ 海‧風 小門嶼的小島生活

作者:洪三元

日升東山也會西落,風起風會停,花謝花再開,這是大自然的運轉法則,適者生存是不變的道理,東北季風帶來狂風怒吼,卻也是大海休養生息的日子,風大無法出海的日子提供海洋生態恢復生機的空間。當電線杆上的變電箱不再演出花火秀,電線的和弦也不再配合伴奏,滿天的雪花不再飄舞,便是收起船錨的時刻,是島上子民們提起精神,乘風破浪出海捕魚討生活的時候。菲律賓北上的黑潮經過鵝鸞鼻一分為二,其中一股沿著台灣西岸北上的洋流挾帶豐富幼魚,帶到澎湖海域的珊瑚礁後,在此棲息繁衍下一代,造就澎湖海域的豐富漁場,不論是海洋動物的種類或是數量,都是渾然天成。北方冷氣團一再發功,洄游魚類隨著東北季風南下避冬,進入底棲性魚類豐富的漁場,而各島嶼更是提供魚類避冬的絕佳場所。

不論是捕撈底棲魚類或者是乘風出海圍捕洄游性魚類,個個老船長都是箇中翹楚,憑著豐富的經驗,駕著漁船穿梭各島嶼間,巧妙避開每一處暗礁,順著水流下網,總能收穫滿滿,滿載豐富漁獲回到港口,與等在岸邊的家人團聚,這一個豐收時刻是人生最大的滿足,以海為田是島嶼子民的宿命,乘風破浪是家常便飯,大夥也練就出不畏風浪的堅忍性格。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義大利環保團體日前警告,大量的觀光客正逐漸損害威尼斯潟湖環境,再加上大量的房地產開發、貧乏的運輸網路,也同樣威脅潟湖生態。而我們的阿塱壹古道,仍在與時間賽跑,近日屏東縣的滿州鄉及牡丹鄉要求縣長同意開通台26線,並強調如縣府堅持以保留區方式阻擾,將封閉阿塱壹古道反制。他們的發聲提醒我們,還需要多溝通多討論。

環保署在6月17日舉行「電磁波預警機制風險評估第八次專家會議」,討論環保團體要求將「電磁波環境建議值」更名為「急性傷害瞬間基本限制值」。但是在日前公開的會議記錄中,居然漏列關鍵發言。過程中也有不少爭議的大巨蛋案,同樣引起怨憤,綠黨宣布將於12月3日發動4萬人大遊行,讓市府見證人民的力量

當我國政府還在不停製造出必須勞動人民出面抗議的事件時,日本全國忙著收拾福島核災的殘局。核災後大力推廣再生能源的大企業軟體銀行(Soft Bank),近日再推出新的節能政策,將朝向比去年度節省30%以上而努力。30%!如果全世界早點開始朝這個目標努力的話,現在哪會有這麼多污染與恐懼?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新坡校陂被剃光頭-校陂小鷿鷈的家族破碎了、搶救新坡鬼中橋

作者:大堀溪文化協會

新坡國小的校陂,讓許多人的腦海留下難以抹滅的美好印記,那傳說紛紜的鬼中橋和叛逆頑童尤其熱愛的水沖坑,也讓不少人夢魂牽引。至於最近X先生拍攝到的小鷿鷈家族和各種群聚的冬候鳥,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校陂特色;自然、生態、神秘、無可取代的原始風味,是這個陂塘可能成為全國最具特色的陂塘之一的傲人條件。

但是很不幸的,昨天我到池邊散步,驚駭的發現,小鷿鷈的家不見了,也就是整個池塘周邊的草全被除光了。媽呀,是誰這麼狠心啊!

住在池畔的劉先生告訴我,這幾天白腹秧雞夜晚整夜「補窩、補窩」的叫個不停,他說他知道,這是妻離子散後的孤獨叫聲。是他二十多年來第一次聽到這麼淒慘的叫聲。他說小時候資源缺乏,大人也曾經捕白腹秧雞來吃,可是有一次捕過以後,就連續聽到好幾個晚上這種整夜「補窩、補窩」的叫聲,大人終於因此告誡孩子以後不可以補這種水鳥來吃。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