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7.2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塗佈式太陽能電池 2013年上市

照片節錄自《朝日新聞》

可應用在大廈的外牆壁或汽車車身上的「塗抹式太陽能電池」終於可望實現。新型的太陽能電池將可塗抹在傳統式太陽能光電板難以設置的地方,同時也可大量生產。預計於2013年春天左右應該就可上市。

這種電池除了可應用在煙囪或高速公路的屋頂等曲面物體上以外,亦可應用在如同衣服等可彎曲的材質上。一般的太陽能光電板因內建玻璃之故,至少需要幾公分的厚度。但若採用這個技術則厚度只需約1毫米。至於重量,若是同樣的面積,可控制在低於矽合物的1/10以下。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加水就可充電的「水電池」 日本新上市

政府再度補貼 日本太陽能市場急速升溫

三星集團砸210億美元 投資太陽能電池等產業

益通與澳洲大學攜手研發量產高效太陽能電池

生態工作假期∣從樂活、慢活到細活 絲田水舌的永續生活實踐

作者:孫崇傑(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我們希望透過「絲田水舌」這樣概念的推動,藉由不斷的串連,讓大家透過瞭解生態、瞭解農業、瞭解創作的過程去品味他們的生活。當他們結束一連串農事勞動、樸素藝術創作、生態觀察的假期之後,雖然有因身體勞動後的疲累,但卻又能感受到充滿身心靈的精神滿足感,這就是「絲田水舌」一直想要往下走的動能。

透過「生活的美學」、「幸福的感動」、「細活的態度」,分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的嶄新魅力。在慢活、樂活之外,我們希望倡導「細活」的態度,細字可拆解為「絲」、「田」兩字,「絲」結合了創作、工藝及美學;「田」意味農耕、勞動和有機;活是「水」與「舌」的合成,「水」涵括生態、探索與休閒;「舌」乃學習、推廣和品味的延伸,我們希望透過此整合性的生活實踐,讓生態、生產、生活和生命的四生體系,展現時代的新價值,讓人重新找回幸福的感動。

精采內文

討沰的日子∣東莒四季

作者:廖億美

春芽: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東莒島的景觀也從冷峻的灰藍轉為淡雅的青綠,小島的梯田裡還有冬季種下等待收成的高麗菜與大頭菜,農夫將冬季播下的油菜花摘下作為田地的綠肥,有了養分的田地在春雨過後濕濕亮亮的,用鋤頭劃分成井然有序的泥土圓盤,農夫說那些是要準備給西瓜、香瓜成長的溫床,瓜類的種子播下,有的還會細心的用魚簍、漁網作成罩子,防止蟲類、鳥類啄食。此時潮間帶的藻類也開始生長了,因為這些藻類讓海水充滿了養分,滋養了沿岸邊的螺貝類,所以也是採收藤壺、龜爪、淡菜的好季節,熟悉海岸線的老漁夫,總會知道哪一塊石頭縫裡藏著這些鮮美的珍饈,每一趟出發都能夠帶回滿滿的收穫。

夏遊:夏天是最適合來東莒遊樂的季節,此時東莒島的自然環境相當「友善」,海流不像冬季那樣起伏不定,天空也不會霧濛濛的讓人憂鬱,這樣的天氣就連坐船都是很舒服開心的。夏天一到,整個東莒島就像是一個大型的遊樂場,來到島上的人可以選擇穿梭在古樸的聚落間體驗閩東人文風情,也可以到東犬燈塔見證百年歷史的英國建築,或是去東莒人的大冰箱-福正海灘討潮拾貝堆沙堡,晚上的時候還可以襯著星光去海灘踩星砂,夏天是最適合旅人的季節。

精采內文

綠色人物∣鐘丁茂創作台語彌撒曲抗癌 樂動人生


作者:朱淑娟(公民記者、本報特約記者)

7月18日,天氣持續因颱風影響而不穩定,時而陰雨、時而出太陽,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鐘丁茂選在這一天,邀請他的好朋友們在台中榮總、他的病房旁,參加他的「樂動生命」創作曲音樂發表會。

自從前年發現自己得了肺腺癌第四期後,他的太太林淑惠才發現原來鐘丁茂竟然會作曲,鐘丁茂說那必是天主賜給他的。於是在生命的最後,他要用創作的台語彌撒曲來榮躍天主,因為「我們都不應該哀傷生命的短暫」。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現代人習慣從網路分享訊息,環資電子報也是如此,然而我們需要無時無刻都上網嗎?台北市政府將從10月起在公車、醫院加裝「Wi-Fi AP無線上網」,大量的電磁波風險是否與「健康城市」的目標背道而馳?科技能助人也能害人,美國政府提倡利用乙醇為生質燃料,卻反而造成玉米產量增加和大豆出口量急速攀升。富裕的美國都如此,那其他地區怎麼辦呢?東非的飢荒狀況嚴重,60年來最嚴重乾旱,再加上糧價上漲、軍事衝突,共有1200萬人的生存受到了威脅

雖然面臨飢荒威脅,肯亞政府與非洲跨國執法組織盧薩卡協定工作隊,在查沃國家公園焚毀了重達五噸的查獲非法象牙,希望能喚起大眾盜獵對非洲象影響的意識。堆積成山的象牙代表了巡護員與保育員因為試圖保護大象而被盜獵者殺害,也代表失去親人的孤兒小象。而輕盈的蜻蜓與乾淨的水質、河川息息相關,目前需要多點人投入水域生態研究。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塗佈式太陽能電池 2013年上市

本報2011年7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林菁香編譯,翁御棋審校

圖片節錄自:朝日新聞報導。可應用在大廈的外牆壁或汽車車身上的「塗抹式太陽能電池」終於可望實現。新型的太陽能電池將可塗抹在傳統式太陽能光電板難以設置的地方,同時也可大量生產。預計於2013年春天左右應該就可上市。

研發的此技術的三菱化學,在實驗階段的光轉電效能已超過10%,創世界上首度成功的壯舉。該技術使用的並非傳統的玻璃板所夾帶的矽化合物,而是碳化合物。只要碳化合物乾燥硬化後,便可發揮類似「半導體」的作用,再加以配線便會跟光能反應而產生電力。

這種電池除了可應用在煙囪或高速公路的屋頂等曲面物體上以外,亦可應用在如同衣服等可彎曲的材質上。一般的太陽能光電板因內建玻璃之故,至少需要幾公分的厚度。但若採用這個技術則厚度只需約1毫米。至於重量,若是同樣的面積,可控制在低於矽合物的1/10以下。

塗抹式太陽能電池的一大課題,是能量轉換效率,世界各地對此技術都不斷地在競相開發中。三菱化學重新檢討其成分和結構,成功地突破了10%的能量轉換效率。雖然該電池不及矽化合物的20%左右,但已達到了坊間銷售的矽薄膜型太陽能電池的水準。

※新聞來源:朝日新聞

Top

 

生態工作假期∣從樂活、慢活到細活 絲田水舌的永續生活實踐

作者:孫崇傑(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編按:本次專欄介紹位在南投的絲田水舌,分享他們勞動假期背後的永續生活理念。

從災難世代中,反省人與土地的關係

身處於一個「災難世代」的概念中,在921地震之前,很執著地想把自身專業的工作完成,並藉由成果去滿足一些些的成就感。但是卻在災後重建工作中,因為在不同的地方認識了不同的人,也看到了不同的人在經過這樣的災難之後,必須重新爬起來面對自己的生活。就是在這樣期望由危機變轉機的思考下,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看待自己的生命。「絲田水舌」的成型,就是在災後這十年的過程中不斷累積出來的,藉由「實踐」去了解「生活」的意義。

從創作中感受到生命力

「生活的實踐」啟發,是從石雕老人林淵先生身上感受到的,對於一個65歲進入退休年齡的老先生,卻利用自己最後十來年的生命,創作出上萬件的樸素藝術石雕作品,剛開始你會覺得「石雕創作」是一種藝術、一種美的呈現,但當親身去體驗動手雕刻創作,卻有了新的、不一樣的體驗,你會發現,像自己這樣30幾歲的年輕人,一天動手雕刻3件作品,就覺得手快廢了,這時你就會不由得驚訝於林淵老先生這樣平均一天就有7件作品的產出,10年的創作生命累積近2萬件的創作,那樣的作品呈現給人的感動,不只是藝術本身的價值,而是那創作背後的動力與生命力。

在魚池鄉共和村「神隱內加道」的體驗,結合樸素藝術與環境劇場,為內加道帶來新的嘗試一根鑿刀一根鐵鎚在林淵老先生紀念工作室,體驗石雕創作的迷人之趣

在那樣的創作過程回來談到「絲」的部分,便是從創作引發出「美學」重要性的思考。生活美學從工藝創作,發現文化永續的價值,透過藝術及文化活動和慶典獲得永續文化活力。創意及藝術被視為是表達我們和宇宙大地的結合及互相依存的關係,同時以不同方式的藝術表現和美學生活,保存及分享美學永續價值。

以自然農法實踐、體驗勞動

回過頭來再進入另外一個階段,即開始跟農夫學習耕作,在耕作中你會期待收穫,你會覺得下田勞動、流汗、曬太陽、等待收成,用這樣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耕作、跟土地親近、去認識這一塊土地、去體認大地所蘊含的養分,可以培養出什麼樣的作物。生活中從居家廚餘堆肥養菌造土,減少廢棄物轉換成土壤的有機質,從手工插秧、撿螺、鋤草、收割、日曬稻榖,在那樣的參與勞動過程中,田間無數「穀東」的身影,滿足自己的糧食生產,「絲田水舌」的「田」也是架構在這樣參與「勞動」的意義上。

位於田份仔的新故鄉社區見學園區,讓大家認識廚餘製作及堆肥式廁所的原理,環保與能源的議題在此發酵。位於田份仔的新故鄉社區見學園區,讓大家認識廚餘製作及堆肥式廁所的原理,環保與能源的議題在此發酵。

種田其實是一件快樂的事,學習自然農法與生態農法,再相較於現行的慣行農法,進入深層的思考,農業為何需要這麼多的藥,這麼多的化學物質。這些東西對人體是不健康的,對環境也是不健康的。生產可以朝向更自然、更生態、更有機的方式,去深耕「農業」這件事。

農耕的參與是一件快樂的行動,輕踩土地感受播種到收成的喜悅農耕的參與是一件快樂的行動,輕踩土地感受播種到收成的喜悅

在串連的過程中,讓人瞭解生態、農業與品味生活

對應自己生活的歷程,當某日自己身處在桃米生態村的夜晚時,突然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在那裡你聽到了鳥聲、蛙聲、蟲鳴聲甚至於水聲,你看不見他們,但他們卻透過另一種聲音方式傳達了他們的存在。體會了這多樣、豐富的生態,體會到整個萬物生命存在的價值,你會發覺萬物都有他發聲的權利,這樣的體驗,讓自己有種莫名的感動,「水」生命的泉源、生態的感動,尊重自然萬物。

慢慢的,很多人希望透過我們去認識一個這樣生態村的營造,所以開始帶領大家透過生態旅遊的方式,去瞭解、體驗這樣的一個環境與生態,去感受這樣萬物的存在,而不只是只有人。

生態池的營造牽涉到保育及環境美學,夥伴們從實作中汲取知識,共同打造小而美的生態水池。生態式堆肥廁所的參與式工作坊,共同打造低碳零排放的生活方式

「絲田水舌」從樂活、慢活到細活的生活實踐

我們希望透過「絲田水舌」這樣概念的推動,藉由不斷的串連,讓大家透過瞭解生態、瞭解農業、瞭解創作的過程去品味他們的生活。當他們結束一連串農事勞動、樸素藝術創作、生態觀察的假期之後,雖然有因身體勞動後的疲累,但卻又能感受到充滿身心靈的精神滿足感,這就是「絲田水舌」一直想要往下走的動能。

如何讓我們在這過程裡面所感受到的生活方式,能夠讓一般的人也能夠感受得到,要如何感受?要怎樣做?這件事就開始有了一些思考與行動。

透過「生活的美學」、「幸福的感動」、「細活的態度」,分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的嶄新魅力。在慢活、樂活之外,我們希望倡導「細活」的態度,細字可拆解為「絲」、「田」兩字,「絲」結合了創作、工藝及美學;「田」意味農耕、勞動和有機;活是「水」與「舌」的合成,「水」涵括生態、探索與休閒;「舌」乃學習、推廣和品味的延伸,我們希望透過此整合性的生活實踐,讓生態、生產、生活和生命的四生體系,展現時代的新價值,讓人重新找回幸福的感動。

Top

 

討沰的日子∣東莒四季

作者:廖億美

春芽: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東莒島的景觀也從冷峻的灰藍轉為淡雅的青綠,小島的梯田裡還有冬季種下等待收成的高麗菜與大頭菜,農夫將冬季播下的油菜花摘下作為田地的綠肥,有了養分的田地在春雨過後濕濕亮亮的,用鋤頭劃分成井然有序的泥土圓盤,農夫說那些是要準備給西瓜、香瓜成長的溫床,瓜類的種子播下,有的還會細心的用魚簍、漁網作成罩子,防止蟲類、鳥類啄食。此時潮間帶的藻類也開始生長了,因為這些藻類讓海水充滿了養分,滋養了沿岸邊的螺貝類,所以也是採收藤壺、龜爪、淡菜的好季節,熟悉海岸線的老漁夫,總會知道哪一塊石頭縫裡藏著這些鮮美的珍饈,每一趟出發都能夠帶回滿滿的收穫。

夏遊:夏天是最適合來東莒遊樂的季節,此時東莒島的自然環境相當「友善」,海流不像冬季那樣起伏不定,天空也不會霧濛濛的讓人憂鬱,這樣的天氣就連坐船都是很舒服開心的。夏天一到,整個東莒島就像是一個大型的遊樂場,來到島上的人可以選擇穿梭在古樸的聚落間體驗閩東人文風情,也可以到東犬燈塔見證百年歷史的英國建築,或是去東莒人的大冰箱-福正海灘討潮拾貝堆沙堡,晚上的時候還可以襯著星光去海灘踩星砂,夏天是最適合旅人的季節。

秋潮:中秋節一過,馬祖就準備進入冬季的天氣了。有些人可能會說明明才進入秋天,怎會說要到冬季了呢?馬祖四面環海,受東北季風的吹拂,氣候冷得比其他地方都要快,所以老人家總說中秋節過去,冬天的衣服就要從衣櫃裡翻出來準備著。而此時的潮水受到月球引力的牽引,會出現一年一次的超級大潮水,退潮的水位比平時都要低,潮間帶延伸的更長更廣了,正因為如此,就連平時總在低潮線下的蠑螺,也可以撿拾到了,所以到海邊拾貝討沰都會有不錯的收穫。採收完夏令瓜果,在這樣的時節會種下白蘿蔔、高麗菜、大白菜等冬季蔬菜,大約等到農曆年前就能夠採收。馬祖冬季氣候乾冷,相當於台灣的高山氣候,所以種植出來的蔬菜非常甜脆,也是馬祖人最常寄去台灣分享給親朋好友的年節禮物。

冬藏:時序進入冬季,在東北季風的強烈吹襲下,氣候轉趨寒冷,居民也準備過冬了。這時候溫度溼度正適合,釀一缸老酒為來年暖心暖胃,這可是在馬祖生活不可或缺的飲品與料理。洛神花也要採收了,是這幾年在魚路古道培植的重要收穫,社區研發醃製的洛神花乾可是輕甜爽脆,手作的心意更是吃得到人情。而為抵禦冬天刮人的風,補牆工作也要趁著冬天動起來,石頭的砌法可是大有學問,無論是亂石砌、人字砌或是工字砌,都是在地智慧的彰顯。石材的顏色、質料、形式以及與在地物種生態之間所形成的微妙關係,都是東莒之所以為東莒的理由。(系列三)

《討沰的日子》-東莒秋潮工作假期招募計畫

欣賞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綠色人物∣鐘丁茂創作台語彌撒曲抗癌 樂動人生

作者:朱淑娟(公民記者、本報特約記者)

音樂會影音請看我

7月18日,天氣持續因颱風影響而不穩定,時而陰雨、時而出太陽,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鐘丁茂選在這一天,邀請他的好朋友們在台中榮總、他的病房旁,參加他的「樂動生命」創作曲音樂發表會。

自從前年發現自己得了肺腺癌第四期後,他的太太林淑惠才發現原來鐘丁茂竟然會作曲,鐘丁茂說那必是天主賜給他的。於是在生命的最後,他要用創作的台語彌撒曲來榮躍天主,因為「我們都不應該哀傷生命的短暫」。

音樂響起,躺在病牀上的鐘丁茂時而舉起右手,跟著節拍而搖動,時而跟遠道而來看他的朋友微笑點頭。原本音樂會地點在二樓會議廳,到了會場才知道改在11樓。林淑惠說,上午鐘丁茂一度危急,才改在靠近他病房的11樓。這裡是安寧病房,透著一股隱藏在寧靜下的躁鬱。

鐘丁茂生長在雲林縣莿桐鄉樹仔腳,小學前一年起幾乎天天一大清早就到教堂望彌撒,過去西班牙神父都說台語,但很遺憾後來親朋都無法再聽到台語傳教,才會發願作台語彌撒曲。林淑惠提到,因為音樂,這兩年的病中生活,鐘丁茂並未失志,反而過得很快樂、很滿足。

許多鐘丁茂的好朋友都來了,長期跟他一起為環境奮戰的張豐年醫師,才剛要說話就硬咽了,他説起九二一地震後兩人到崩塌地去勘察,結果鐘丁茂跌下來,縫了十幾針。在不為人知的許多場合挺身而出,結果被包圍、恐嚇。

林淑惠則提到,鐘丁茂常跟他說:「妳作我的妻子要堅強」,只要在外面遭受到什麼恐嚇回家一定跟她講,「他的用意是如果發生什麼意外,我才知道要到那裏去找兇手。晚上才講完,隔天一早又精神抖擻說要去哪抗議了。」

中興大學環工所教授莊秉潔、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后里農民、苗栗灣寶農民…都來了。中科三期、後龍科技園區案,第一時間站出來幫助農民的就是鐘丁茂。后里農民王婉盈提到,94年時鐘丁茂到她家裏吃了果園種的梨子後說:「這麼好吃的梨子,竟然要收你們的土地去給中科蓋聯外道路。」

捨不得梨園無端被徵收,跟著后里農民展開長期的追討。在那段日子裏,任何跟中科三期有關的場合,他總是站在農民這一邊。後來他生病了,他的學生阿凱繼續在后里駐點,跟著老師的腳步,也站在農民這一邊。

去年12月,我因中科三期的報導得到卓越新聞獎,鐘丁茂從電腦傳來一個信件:「妳得獎,讓我高興得不得了。」今天在病床邊,我跟他說:「這個獎也是要給您的。」他聽到我這麼講,開心地笑了。

還記得2009年4月6日那天,苗栗縣政府在後龍鎮公所舉行「後龍科技園區說明會」,那天我在會場聽到一個人對著台上大吼:「你們不可以這樣」。回頭一看原來是鐘丁茂,揹著相機,氣勢憾全場。

灣寶農民奮戰兩年多,今年4月14日內政部營建署終於駁回開發案,農民保住自己的家不必被徵收,鐘丁茂對此感到欣慰,灣寶農民則永遠都不會忘記他。自救會會長陳幸雄說:「鐘教授是我們灣寶的大恩人」。

今天才聽林淑惠提起,原來那天是鐘家家族掃墓的大日子,鐘丁茂才在家待了一會就急著要趕去後龍科技園區的說明會,引來兄長的不快。

四個月後,鐘丁茂發現罹患肺腺癌第四期。過不久,八八水災,躺在病床上看著電視,林淑惠說,鐘丁茂不時氣自己:「國土變這樣了,我竟然被困在這裏」。莊秉潔則說,鐘丁茂在病中對國光石化案也是時時關心。

今天鐘丁茂高齡96的母親也來了,始終安靜坐在第一排。音樂會到了最後,唱的是「求主賜我善渡一生」。鐘丁茂拿起麥克風吃力地說:「我太太,要我謝謝大家」。緩緩回到病房,告別了好友,期待再一次的相見。

Top

 
 

未評估健康風險 台北市公車無線上網10月上路

本報2011 年7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在顛簸及短暫搭乘的公車上,多少人會需要在公車上上網?台北市政府將從10月起在公車、醫院加裝「Wi-Fi AP無線上網」,環保團體認為,為了這種極少數人的需求,卻要多數搭公車的老人、青少年承受不必要的電磁波風險,一再強調「健康城市」的市長郝龍斌反而在做加害市民的事。環保團體26日到市府要求市長郝龍斌公開辯論,在此之前應暫緩推動政策。

無線上網基地台會產生射頻電磁波,包括行動電話機地台、廣播電台、電達、無線上網等都會產生射頻電磁波。今年5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附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研究指出,使用無線電話導致膠質瘤(惡性腦瘤)的風險增加,這跟手機使用有關,因此將射頻電磁輻射列入「2B可能致癌物」。

包括環保署、教育部等單位都在檢討射頻設施不應設在學校內,設置時與住家、醫院、學校也應保持一定距離,以減少民眾暴露於電磁波的風險。

但台北市政府卻要在公車、醫院等公共場所裝無線上網設備,讓市民毫無選擇承擔風險。沒有實際了解有多少人有公車上網的需求、也沒有舉行公聽會聽取司機及民眾的意見、而且事前完全沒有做健康風險評估。

75%司機反對公車裝無線上網

一位司機表示:「不准我們開車講手機,卻容許乘客在我背後上網,司機的生命不重要嗎?」未來公車的無線上網設備將裝在公車司機座位附近,司機每天開車8小時以上,時時刻刻暴露在電磁波危害中。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訪查,75%司機反對公車上裝無線上網,92%司機聽到手機電磁波跟塑化劑一樣都是「2B級癌物」時,要求應給司機安全的工作環境。不過一位司機說:「司機是小人物,說話沒人聽」,且擔心提出反對意見會影響工作,希望大家把他們的心聲反映給市府。

65歲的林女士則提到,許多老人家搭公車,還有的裝心律調整器,如果公車加裝無線上網,對這些人的健康影響很大。

台灣教師聯盟副會長吳麗慧說:「真的有必要這樣無時無刻上網嗎?」台北市路況不佳,在顛簸的公車上,看書都會影響視力了,加裝無線上網,對青少年在搖晃的公車上上網,對視力影響更大。

台北市資訊處專門委員張郁慧則出示一份97年檢測台北市高中以下學校無線上網電磁值資料,檢測值從0.020020~0.000069(毫瓦/平方公分),她表示,這個電磁波值小到接近零,所以公車無線上網也不必做健康風險評估。

不過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陳椒華表示,市府把0.020020~0.000069(毫瓦/平方公)解讀成電磁波接近零是錯的,因為如果沒有加裝的背景值只有0.0000001,加裝後電磁波值增加近萬倍。

立委田秋堇建議,公車裝無線上網的必要性應該再檢討,如果為了市民方便,醫院等公共場所都有休息室,只要在休息室加裝定點上網設備,不但同樣達到市民方便上網的目的,而且又不必讓市民承受不必要的風險。

※本文同步刊登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美國生質燃料需求 造成糧食價格上揚

本報2011年7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黃健強編譯,蔡麗伶審校

圖片節錄自:英國衛報報導 /  Charlie Neibergall/AP。美國政府提倡利用乙醇為生質燃料,造成玉米產量增加和大豆出口量急速攀升。

一份報告指出:「美國對生質燃料的需求驅使今年的糧食價格高漲。」,這份報告更預測糧食價格在未來的兩年不會跌價。

這份報告是由農業基礎政策組織的普渡大學經濟學家所提出,裡頭說到:「美國政府支持使用乙醇作為生質燃料,其中更包括補助津貼,這使得在過去的五年中玉米的需求量持續成長,中國進口大豆的量急速地增加也對價格和供應上造成壓力。」

「自從2005年開始,美國農民改種玉米和大豆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其他國家的農民也改種玉米,但需求依舊持續增加。」報告表示。

這份報告的其中一位作者,Wallace Tyner說到:「在2005年,我們用了1600萬英畝的農地(640萬公頃)來供應美國所有的乙醇量以及出口給中國的大豆。而去年使用1860萬公頃(4650英畝)才可以滿足(乙醇和大豆的)需求量。」

在本月稍早前,美國政府的農業部報告指出,美國乙醇提煉所使用玉米的數量首次超過牲畜和家禽的養殖業者。去年使用了玉米年產量的27%來提煉玉米乙醇。

愛荷華州立大學的農業及鄉村發展中心預估美國的玉米產量現在有40%是用來提煉乙醇。但Tyner表示原先用來提煉酒精的玉米芯和外皮可以作為牲畜的飼料。

另一個造成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是中國,自從上一次2008年的全球糧食價格上漲開始,中國便開始收購儲備大豆。

但報告主要強調美國政府授權乙醇提煉生產且每年提供乙醇提煉業者60億美元(37億英鎊)的補助。還有其他措施也使得玉米乙醇的產業炙手可熱。

創造Cheerios麥片、哈根達斯(Haagen-Dazs)以及其他知名品牌的General Mills,在與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採訪中也批評生物乙醇補助造成糧食價格上漲。該公司的總裁,Ken Powell說玉米和燕麥的價格在去年上漲了30%到40%。

General Mill的總裁,Ken Powell表示:「我們不應該讓糧食價格上漲,因為一旦玉米價格上揚,小麥也跟著漲。這都是相互牽連的。」

根據這份報告的預測,即使美國的乙醇提煉發展持穩,在至少接下來的一年內,糧食的價格不可能會降下來,因為全球的大豆和玉米產量的供應現在仍十分有限。

這份報告的作者表示並沒有足夠的農地可以用來改種玉米和大豆。

「我們不認為這些(糧食)價格在一年內會下跌,至少要許多年才可以看到明顯的價格下降。」Tyner說到。

這份報告也提醒說美國的玉米和大豆儲存量已經少到十分危險,因為農業部的計畫供應量只有標準量的一半。

報告的另一位作者, Christopher Hurt說:「這是非常驚人的數字。糧食櫃裡完全沒有東西,我們正消耗掉所有的糧食,至少就今年的收穫量基礎來看。」

※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

Top

 

東非饑荒可能擴大 威脅1200萬人生存

摘錄自2011年7月26日中央廣播電台報導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今天(26日)將首度空運糧食到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修(Mogadishu),當地部分由跟聯合國合作的脆弱臨時政府控制。

在20國集團(G20)主席國法國的要求下,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5日在羅馬召開緊急會議,共有191國參加,各方同意,「如果這場危機不快速控制跟扭轉,它可能迅速變成一場人道災難,影響大非洲之角(greater Horn of Africa)區域的許多地方」。

包括肯亞北部、衣索比亞東南部、索馬利亞南部跟吉布地經歷60年來最嚴重乾旱,再加上糧價上漲、軍事衝突等原因,索國南部的巴科勒(Bakool)和下謝貝利(Lower Shabelle)兩地區在本月20日被聯合國宣布已進入饑荒狀態。

世界銀行日前已宣布將投入5億美元協助解決東非糧食危機,其中1200萬用於重災區緊急援助,其他大部分則用於長期的農牧業發展。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呼籲各國捐獻16億美元。一場討論捐獻責任跟後勤補給的會議定於明天在肯亞首都奈洛比(Nairobi)召開。

Top

 

肯亞公開銷毀5噸非法象牙

摘譯自2011年7月20日肯亞,奈洛比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重達五噸的象牙將被焚毀。圖片來自:肯亞野生動物管理局。為了喚起大眾盜獵對非洲象影響的意識,盧薩卡協定工作隊(Lusaka Agreement Task Force)與肯亞政府20日在查沃國家公園(Tsavo National Park)焚毀了重達五噸的查獲非法象牙。

盧薩卡協定工作隊和肯尼亞野生動物管理局官員在19日堆起了一個象牙塚,並加了煤油等燃料準備燃燒,肯亞總統則在20日舉起火把點燃了這堆象牙。

2002年六月在新加坡沒收的象牙製品大部分都被焚毀,包括335跟象牙以及41,553枚印章。DNA分析指出,這批象牙應該來自尚比亞、馬拉威以及坦尚尼亞,而這批象牙是由馬拉威的利隆威(Lilongwe)輸出。

大象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大象及其產製品的國際貿易,是被聯合國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所禁止的。

該條約規定允許銷毀查獲的象牙,因為它沒有合法的商業價值。然而,非法的完整象牙目前的價格粗估每公斤超過1500美金。

肯亞將這場活動,當成是對盧薩卡協定中「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偕同執法」的一場盛會,這是一個區域政府間對野生動物保育的協定,並在奈洛比設立了一個打擊野生動物犯罪相關的機構。

這次焚毀走私象牙的行動,是這類區域行動的第一次,也是在非洲焚毀非法象牙的第三次。前兩次分別是1989年在肯亞以及1992年在尚比亞。

 燃燒中的象牙。圖片來自:Born Free USA。焚燒象牙是第一個非洲大象法執法日慶祝活動的高潮,慶祝的主題是促進合作以打擊非洲盜獵大象以及販賣象牙的問題。

慶祝活動包括第一屆非洲野生動物執法獎,設立非洲大象法執法專戶,這是以支持保育大象為著眼點的執法行動基金。

非洲野生動物執法監控系統將以慶祝活動一部分的方式展開。

通過區域資料庫與應用軟體,官員將監控對販運以及非法交易的執法效率。這項資料庫的建制以及區域和國際回報機制將由聯合國機構、各國政府、私人企業、民間社會和研究機構共同執行。

上週,駐地奈洛比的非洲各國外交官被要求協助他們的國家加入盧薩卡協定,與已經加入的國家一同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

盧薩卡協定特別工作組主任 Bonaventure Ebayi 說,「儘管生態系統對國際與區域經濟有重大貢獻,生態系統仍持續受到跨越國界的環境犯罪所威脅。」

環境犯罪已公認和其他重大組織犯罪有關,例如偽造文書、貪污、非法持有並使用武器,以及洗錢。

非營利組織生而自由(Born Free USA)執行長 Will Traver 說,「盜獵大象以及沒收象牙的新聞已經成為家常便飯。血腥、腐敗且無情的象牙貿易在70與80年代屠殺了60萬頭非洲象,而現在在非洲又死灰復燃了。」

Travers表示,根據生而自由所收集的數據顯示,過去6個月內有超過1.05萬公斤的象牙被海關與警方沒收,這代表著背後有1700頭大象因此喪命。

泰國、越南、莫三比克、中國、肯亞與葡萄牙都有查獲走私象牙。2011年4月在中國廣西的查緝中,查獲了707隻象牙,32只象牙手鐲以及一些犀牛角。

英國生而自由基金會野生動物貿易專家 Shelley Waterland 從英國飛往肯亞見證這次銷毀象牙的行動。「讓這把火把目光聚焦在這一日益嚴重的危機上,並激勵我們對血腥的象牙貿易採取行動,」Waterland 說,「不再販售庫存的象牙,也不再有象牙賣到每公斤1500美金,不再有巡護員與保育員因為試圖保護大象而被盜獵者殺害,也不再有失去親人的孤兒小象。」

「徵詢過許多國家之後,我在肯亞所傳達的訊息是相當明確的,」Waterland 表示,「象牙禁令必須全面恢復,我們必須提高我們的野生動物執法工作。」

國際象牙交易禁令在1989年10月由CITES締約國家所通過。不過,之後在非洲南部發生了兩次象牙庫存出清。第一次在1999年出售給日本,超過50噸的象牙每公斤大約60美金。最近一次是2008年,中國與日本在得到授權後取得了超過100噸,每公斤大約150美金。

不顧保育人士的警告,CITES常務委員會在2008年批准中國成為象牙貿易國。由於中產階級增加,中國成為對象牙需求最大的地方。

「隨著上百萬中國公民將足跡延伸到非洲大陸,建設道路、開礦以及伐木,他們與象牙貿易的暴力廣泛牽連,」生而自由組織宣稱。肯亞野生動物管理局定期會報告中國公民涉入象牙查獲案件的狀況。

設在倫敦的非營利組織環境調查署(EIA)呼籲銷毀所有非法的象牙存貨。

EIA執行董事 Mary Rice 說,「隨著如同在中國消費市場對象牙的貪婪,市場中有多達九成的非法象牙,沒有什麼安全或是無害合法的象牙交易這回事。這只會混淆消費者,刺激新的需求,並且讓黑市象牙更容易漂白。」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蜻蜓 水域生態的景氣燈號 研究人員缺稀

本報2011年7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環保署於7月公告的「動物生態評估技術」在水域生態系調查項目,將蜻蜓列為應調查、監測物種。蜻蜓的生存與乾淨的水質、河川息息相關,宛如水域生態健康與否的景氣燈號;然而作為河川、水質監測的指標性物種,因研究不易,使得投入研究的人少。隨著氣候極端化、河川水泥化工程不斷,蜻蜓及水棲昆蟲生存岌岌可危,也為台灣環境監測亮起紅燈。

羽化中的蜻蜓,張博鈞攝,出自其生態紀錄片〈戀戀火金姑〉

20年前小虎隊一曲〈紅蜻蜓〉,勾起台灣民眾懷舊的情感,農業社會時代,蜻蜓曾充滿在農田水溝旁,伴隨著潺潺溪水聲飛行。蜻蜓大部分都生活在無污染的池塘、湖泊、水田或沼澤這類靜止水域的環境,以及開闊的河川流動水域,只有1種樹穴蜻蜓居住在樹穴、木桶,可說是健康、乾淨環境的象徵。但隨著土地開發,蜻蜓的棲地不斷縮減,蜻蜓也一去不復返。

研究少  無以為繼

台北市立動物園保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賜隆、推廣組研究助理唐欣潔,以及農委會林試所研究人員葉文琪,都是少數幾位蜻蜓的研究調查者之一。陳賜隆表示,國內研究蜻蜓者少,蜻蜓飛行速度比蝴蝶快,超強的眼力(複眼),難以接近;體型小,除非有較好的配備,並不容易拍攝;製成標本則容易變黑,辨識不易。

目前台灣出版關於蜻蜓的圖鑑、專書,仍少見,研究上有其瓶頸。即使列為生物監測物種,他擔心環評公司人員訓練不夠,對於水蠆(蜻蜓幼蟲)種類不夠了解,是否能擔負起此項工作有待觀察。

氣候變遷、河川水泥化威脅生存

隨著氣候極端表現,暖化使得蜻蜓分布的緯度有北移的現象,陳賜隆認為,對於偏熱帶的蜻蜓,能存留的時間加長或許是好事,但對於溫帶的蜻蜓,則未必如此。

今年初過低的氣溫,也曾使得北部的善變蜻蜓凍死的情況十分明顯;而暴雨以及土石流,更可能導致棲地急速消失,整批的蜻蜓也隨之滅絕。陳賜隆即舉2004年敏督利颱風,暴雨沖刷,造成南投縣南山溪土石崩塌,使得簾格鼓蟌消失。至今,仍未有在南山溪發現簾格鼓蟌的紀錄回報。

人為因素也不少,池塘被填平、草埤、濕地陸域化、河川工程不當整治,無形中都造成蜻蜓的消失。宜蘭雙連埤陸域化的問題,就曾讓環團擔憂小紅蜻蜓滅絕。更多的河川、溪流水泥化工程持續進行,都讓蜻蜓銷聲匿跡。唐欣潔說,與其說保育蜻蜓,其實更該積極維護與管理溼地,避免陸域化持續進行。

從賞鳥到研究蜻蜓

到野外專門賞蜻蜓的,陳賜隆認為全台灣可能不到30人,大多是鳥友、釣魚者、溯溪以及登山客這幾個族群,兼著觀察蜻蜓的機會最大。這也是台北市野鳥學會得以出版蜻蜓圖鑑的原因,鳥友是重要的蜻蜓資料提供者。

陳賜隆本身即為「鳥人」出身,大學時期賞鳥,本身也是猛禽會會員,之後轉而研究兩棲爬蟲類至今,近10年來,又加上蜻蜓這個研究項目。

唐欣潔認為賞蜻蜓的人口不到10人。有昆蟲系背景的唐欣潔與陳賜隆合作,2003年誤打誤撞投入蜻蜓調查研究,原本以為蜻蜓的種類不多,應該不難進行;接觸之後發現蜻蜓種類豐富,光是台北市動物園園區內,從第一年20種,至今就已經發現84種。目前兩人的研究只能透過自假、自費進行。

保育蜻蜓 從宣導開始

無霸勾蜓雄蟲。圖片來源:嘎嘎昆蟲網/林義祥攝雖然蜻蜓的處境似乎不盡然如意,已知的155種蜻蜓,只有無霸勾蜓列為保育類昆蟲。因體型大,讓保育者擔心會因易於捕捉而需要保育,其實無霸勾蜓在台灣算是常見的種類。唐欣潔表示,隨著基礎資料的增加,或能於即將修正的保育名錄上有些調整。

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林務局會針對比較特殊、急迫的保育計畫邀請學者進行研究,而蜻蜓研究的學者少,即使要委託也不易。「蜻蜓保育或能從一般的訓練課程推廣,讓民眾有機會認識蜻蜓,培養興趣」,如特生中心生物多樣性研習課程即包含蜻蜓觀察訓練,林務局也將研擬與其他研究單位合作推廣蜻蜓保育的可能性。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