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8.1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大肚溪口廢爐渣毒性超標 兩岸媒體同見證

 

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邀請的中國環境媒體人,14日午間與長期關注爐渣議題的台南社大講師晁瑞光,在大肚溪口親眼見證有毒爐渣分佈狀況。

中國媒體回憶,認為中國當地鋼鐵業大多挖完就跑,地面下必定有不少不可見人的東西。但台灣的黃煥彰、晁瑞光等人決心對抗公部門,除了自費購買儀器、不斷揭露,與立法委員合作,希望讓不完善的法律與執法得到改進「我們不可能一出生就在歐盟!」中國環球時報記者梁若喬感嘆,要採高標準來檢驗環境,需要公民自力救濟,努力爭取。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中國環境記者組團來台 採訪國光石化、阿塱壹與爐渣等議題

田中驚見2座山 竟是爐渣廢土

焚化爐底渣 埋在石門水庫保護區

台61線 宛如爐渣掩埋場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四)水的故事

作者:蔡孟薰

在芬霍恩(Findhorn)生態村,水的故事並非僅止於隱藏在城鎮一角、散發惡臭的污水處理場當中。相反地,這邊的人們效法自然系統中植物、土壤、岩石、空氣與微生物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以之設計一套能運用自然工作方式的污水淨化系統,他們將這套系統稱為「活生生的機器」(Living Machine,即生物淨水系統)。在當地負責管理這套「活生生機器」的人員帶領之下,們看到污水淨化程序始於來自社區三百位居民的污水,這些污水透過管線,先送到埋藏在一座綠油油小山丘底下的3個大型水槽當中,在這兒,各類生活污水會受到充分「液化」,以減少水中的懸浮物在後續淨化程序中無法處理的狀況。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莫聞

為上周六是台灣白海豚獲評為「極度瀕危」等級滿三年的日子,保育團體呼籲政府採取更積極作為,保護不到100隻的白海豚,林務局則回應年底前會完成保育範圍測定。同樣是保育鯨豚,德國政府正打算研發「水下氣泡隔音」,以避免海岸風力機的水下施工傷害鯨魚聽力,讓綠能設施的環境衝擊降到最低。

中國渤海再漏油,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日前坦承,蓬萊19-3油田B平臺海底發現新的溢油點,距原溢油點10.8米,尚未完全控制住。不幸的是,英國北海海域也發生漏油事件,地點在蘇格蘭亞伯丁以東約180公里處,估計受影響海域面積長31公里,寬4.3公里。

在遼寧省大連市,數千名居民在市政府外抗議,要求當地一家化工廠搬走,期間有示威者與防暴員警輕微衝突,幸沒有人受傷。當局之後宣佈有關化工廠停產和搬遷的消息。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圈地、搶水與滅農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台灣,農鄉緊接著成為工業與都市拓殖、建商財團炒作以及地方政府解決財政困境共同圈地的「地倉」,更恐怖的是,在水資源爭奪下,成為工業部門搶水的「水倉」。繼集集攔河堰截水專管供應六輕,中科四期也要搶奪彰化農業用水,濁水溪流域的劫難將會成為全台灣的浩劫。台灣水資源管理徹底失控、地層下陷、生態改變、有田無水,政府難辭其咎。

精采內文

 

大肚溪口廢爐渣毒性超標 兩岸視線同作證

本報2011年8月15日彰化訊,賴品瑀報導 兩岸環境媒體在台南社大講師晁瑞光帶領下,在大肚溪口親眼見證有毒爐渣分佈狀況。「我們不可能一出生就在歐盟!」中國環球時報記者梁若喬,為台灣公民自力救濟、為環境發聲而感嘆。

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邀請的中國環境媒體人,14日午間與長期關注爐渣議題的台南社大講師晁瑞光,在大肚溪口親眼見證有毒爐渣分佈狀況。

爐渣為鋼鐵工業產生的廢棄物,依製程與處理方式的不同,有些對環境無害、也有些卻含有劇毒。台灣鋼鐵業從50年代開始發展,爐渣與集塵灰因無法可管四處流竄。

理應從1974年廢棄物清理法誕生後,便只能出現於掩埋場的爐渣,卻在近兩年的戴奧辛鴨、戴奧辛鴨蛋事件,讓全民驚覺,原來,在路邊、魚塭、農地,遍地一粒粒的灰黑小球,原來不是土壤或石頭,而可能是含有高濃度重金屬和戴奧辛的集塵灰。

民間團體自費購買土讓檢測儀器從2010年4月,由中華醫事學院副教授黃煥彰首度披露台61線遭到爐渣入侵後,不斷在各路段遭民眾發現類似現象。因此晁瑞光哀傷的推測,也許台61線是為了將毒爐渣回填至路面下而建造的。

晁瑞光拿出由民間自費購買的檢測儀器,當場測出土壤超標。並說明雖然用了與政府單位同型號的儀器,然而政府仍不理會,堅持只做有毒事業廢棄物的溶出檢驗,而拒絕採用土壤的標準去檢測。「這是部分真實!」海南日報記者張杰大喊,關於對政府的不信任,兩岸皆是如此。

倒在地上的告示牌中國媒體回憶,認為中國當地鋼鐵業大多挖完就跑,地面下必定有不少不可見人的東西。但台灣的黃煥彰、晁瑞光等人決心對抗公部門,除了自費購買儀器、不斷揭露,與立法委員合作,希望讓不完善的法律與執法得到改進,例如,目前檢測的項目新增了一些。但以大肚溪口為例,政府作為消極,只立了告示牌,並挖了一道溝阻止車輛進入,然而目前告示牌早被風吹倒在地,土溝反而讓集塵灰暴露在外,隨風到處飄散。約定的調查隊,更已遲到多時仍未出現。「我們不可能一出生就在歐盟!」中國環球時報記者梁若喬感嘆,要採高標準來檢驗環境,需要公民自力救濟,努力爭取。

檢視廢爐渣大肚溪出海口本是台灣最大的水鳥棲息地之一,但目前卻是12座野生動物保護區中狀況最差的之一。它地理位置處於中彰交界,而受廢爐渣污染的狀況,更在環保局、河川局、工程局、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中成了一顆大皮球,無人管。

發現在大肚溪出海口台17、台61線中間溪畔與高灘地上也遭到有毒爐渣入侵的是,長期關注中部環境的施月英,她表示,在看了公視的節目「我們的島」之後,驚覺當地遍地大大小小的集塵灰,竟就和電視上出現的一樣,於是她利用公民新聞平台「peopo」公民新聞網發表所見,揭露此事。

對於台灣這種公民記者、獨立媒體打先鋒,傳統媒體跟隨報導的模式,中國媒體人聽得津津有味。台灣公共電視記者郭志榮認為,關心環境的公民團體,除了需要專業知識,更要學習媒體的運用。而和台灣的環境資訊中心類似的騰訊綠色頻道,也是由各方的大量環境資訊組成,主編蘇桂麗對此回應,相對於台灣的新聞自由,他們小心地在「安全範圍」內盡量揭露。

慢性釋出毒素的廢爐渣污染,尚未受全民矚目

相較於塑化劑、三聚氰胺轟動全國,慢性釋出毒素的廢爐渣污染土壤、地下水,甚至海洋,但尚未受全民廣泛的矚目,為何要關注此議題?晁瑞光感性發言,已經發生了十幾年,再不做就來不及了,不能將問題留給後世,只期待將來的科技可以解決。而,這樣的憂慮,不分國籍。

Top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四)水的故事

作者:蔡孟薰 編按:龍頭一開水就來,排水管另一端則連接著污水處理場或直接是河川大海,結果河溪變成排水溝,海洋成為全球的大垃圾場。人類的一滴水,竟讓遠方的海洋生物陷入生存危機!在注重生態、利用自然力量的芬霍恩,又是如何改寫這套水的故事?

眾人參觀Linving Machine水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凡是人類所居住之處,一定都有水的存在。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當中,水成了一扭開水龍頭即傾流而出的萬能透明液體,既可以拿來飲用,也可以用來洗去髒污、澆灌作物。但人們使用過後的水卻不受到大眾重視,如同乾淨的水來自管線配送,等到變成污水,也同樣透過管線默默送往遠離一般大眾視野所及的污水設施,再重新加以處理、淨化,最終放流到河川或是海洋中。

在芬霍恩(Findhorn)生態村,水的故事並非僅止於隱藏在城鎮一角、散發惡臭的污水處理場當中。相反地,這邊的人們效法自然系統中植物、土壤、岩石、空氣與微生物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以之設計一套能運用自然工作方式的污水淨化系統,他們將這套系統稱為「活生生的機器」(Living Machine,即生物淨水系統)。

利用生物活生生的力量

在當地負責管理這套「活生生機器」的人員帶領之下,我們有機會參觀芬霍恩的污水處理系統,了解其中的運作原理和處理細節。首先,我們看到污水淨化程序始於來自社區三百位居民的污水,這些污水透過管線,先送到埋藏在一座綠油油小山丘底下的3個大型水槽當中,在這兒,各類生活污水會受到充分「液化」,以減少水中的懸浮物在後續淨化程序中無法處理的狀況。

這些充分「液化」的污水接著會在儲存槽的厭氧環境中靜置1.5天,然後藉由重力,自然導入整個系統裡最為關鍵的「溫室」當中處理。稱其為溫室並不為過,因為它的確是一棟全長30公尺、寬約10公尺的建物,以確保污水淨化過程能維持在攝氏8度左右。在溫室的前半段,所導入的污水會先注入長滿蘇格蘭當地原生種的蘆葦與芒草等的大型水槽(Open Aerobic Tanks),在這過程中,適當比例的氧氣也開始加入污水當中,讓水中的細菌與植物能有效地淨化水質。也正因如此,前半段的空氣中瀰漫著一絲刺鼻的臭味。

利用不同的植物,層層淨化污水 利用不同的植物,層層淨化污水

到了中段,這些經過加氧處理及植物、微生物初步淨化的水,會導向另外一個稱為淨化槽(Clarifers)的水槽。在這階段,來自上個階段污水中殺滅的細菌及其他懸浮固體,會沉降在埋藏於地下兩公尺的槽底。亦即理論上,這階段處理完的污水所含有的固態物質顆粒會大幅減少;而上述這些死亡細菌所形成的固態顆粒可以作為初級生物所食用,並會透過幫浦抽出到小山丘底下的大槽,與其他新注入的生活污水重新混和與液化,作為下一輪生物分解的養分。在這個水槽的表面,長滿類似浮萍、水芙蓉或布袋蓮之類的植物,以隔絕陽光接觸到植物層底下的水體,避免水中死亡的細菌發酵發臭。

而從淨化槽流出的水,將導入3個前後相互連結、稱之為「生態流化床」(Ecological Fluidized Bed,以下簡稱EFB)的水槽,水會從第一個水槽溢流向後面兩個水槽,並透過在管線與槽中所舖設的沸石與其他水生植物進行最終階段的淨化程序。來自於淨化槽的水會透過機械幫浦讓水在低氧環境中循環,理論上已經讓水中含氧量趨近於零,因此在EFB的第一與第二個水槽,主要是透過植物進一步去除水中的氨含量,使之成為氮化物或氮鹽;最後一個EFB水槽則是用來於去除水中的氮化物。

利用簡單的儀器過濾污水(無添加化學藥劑)

這套可處理污水約在8000加崙左右、整個淨化程序耗時約4天的淨水系統,有著相當令人亮眼的數據表現(請見下表):

處理前

處理後

BOD: 250mg/l

BOD: < 10mg/l

TSS: 160mg/l

TSS: < 10mg/l

TKN: 40mg/l

TKN: < 10mg/l

NH4: 50mg/l

NH4: < 2mg/l

NO3:50mg/l

NO3: < 5mg/l

TP: 7mg/l

TP: < 5mg/l

BOD:生物需氧量
TSS:總懸浮顆粒
TKN:量測水中含氮(Nitrogen)量水準
NH4:量測水中含氨(Ammonia)量水準
NO3:量測水中含氮化物(Nitrate)量水準
TP:水總含磷(Phosphorous)

在芬霍恩生態村已住了40幾年的克雷格.吉布森(Craig Gibsone)向大家說明,為了確保這座污水淨化系統能永續運作,在經歷過幾次慘痛教訓後,社區居民們也願意共同合作,致力不讓任何有害、有毒的化學物質(像是「通樂」、「穩潔」之類的清潔化學品)混入生活污水當中,避免破壞整個淨水系統中微生物與植物的作用,因為這些乍看之下微不足道的微生物與植物,實際上是一個個對於環境相當敏感的活生生的小機器,很容易就因為有毒化學品污染而一次死光光。

可以說,水在芬霍恩的故事,猶如鳳凰自火中重生,透過這種小巧、高效的生態淨水系統,以及居民上下一心的通力合作,曾經替人們提供多項服務而髒污的水再度獲得純淨。

以自然淨化污水的台灣經驗

在台灣,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新任主委李鴻源上台後,就曾對媒體表示要做好都市污水處理,不見得一定要透過舖設地下污水管線;他在台北縣副縣長任內,即曾推動在大漢溪沿岸設置人工溼地來淨化周遭城鎮(如樹林市)所排放的生活污水,藉由自然植物與微生物的自淨化功能來處理污水,並同時透過人工溼地作為生態復育、環境教育的場域。

舉例來說,鹿角溪人工溼地便是這樣一座佔地16公頃的近自然淨水設施,透過不同的單元(草澤溼地區、近自然式溪流淨化區、生態池區、漫流地區、次生林區、沉砂林區),理論上能處理 12,000公噸的生活污水,而透過重力取水設計(也就是污水在上述六個功能單元,是透過重力位能的差異來移動的,沒用上半分電力在幫浦打水的這件事情上)省下約37萬多台幣的電費以及100公噸左右的CO2排放。

由以上例子可看出,類似芬霍恩這樣種活生生的污水處理機器,台灣也有,而且效能也不差。

只是或許我們仍應該試著去思考,在台灣,究竟有多少土地可以開發為人工溼地?因為人工溼地之所以有效,主要取決於讓污水可以在一段不算短的時間(3-6天不等)內於各個不同功能單元間滯留(retention),因而需要不小的土地才能做到。在鹿角溪案例中,是利用既有河川的高灘地來加以改造,但在其他河川或許不見得有類似的條件可以做到;因此如何在台灣寸土寸金的現實狀況下,以不耗能、儘量不使用大量化學物質進行污水處理,將會是邁向永續發展中水資源再生利用議題的一大挑戰。

根據芬霍恩生態村Living Machine的管理人表示,若需要處理城鎮乃至於城市規模的生活污水,只需要修改這套系統的部分(例如擴充污水處理量、提高系統對於更多污水中化學物品的耐受能力等),理論上亦可應用於更大規模的淨水作業。或許,在傳統污水處理系統與人工溼地之外,可以考慮讓這套系統移植到台灣,嘗試芬霍恩這套新穎有趣的污水處理系統,重新改寫水資源在台灣循環再使用的故事。

Top

 
 

感動救不了白海豚 環團籲總統付出行動

本報2011年8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陳錦桐攝影

今年年初數十位小朋友將寫滿「救救白海豚」的明信片寄至總統府,總統直呼感動之餘,卻未見積極的保育對策,白海豚族群存亡岌岌可危。今(13)日是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發表保育紅皮書,將台灣白海豚族群列入「極度瀕危」等級滿3年日子,媽祖魚保育聯盟、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等數個環保團體,今早抬著白海豚公仔繞行凱達格蘭大道,並至總統府遞陳情書,呼籲總統馬英九趕快展開保育行動。

以媽祖魚保育聯盟為首的數個環保團體,要求總統馬英九重視白海豚保育,否則只能到博物館看標本。

國光石化撤了  威脅還在

國光石化雖於4月宣布不在彰化大城落腳,但威脅白海豚生存的因素從未減少。棲地破壞與消失、污染、水下噪音、漁具誤纏及淡水注入減少是白海豚生存的 5大威脅,要克服及解決這些危機,需要跨部會整合提出行動方案,包括保護區劃設、不當漁法取締、杜絕不當開發以及增加食物來源。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國光石化曾是白海豚最大的威脅,現在決定不蓋在彰化了,大惡雖已去除,但仍有些小惡影響白海豚生存以及海洋生態,例如,集集攔河堰使得淡水補注減少,六輕污染也造成河川生態改變。而濁水溪上游仍有水資源開發案蠢蠢欲動,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員林愛龍即提醒民眾關注相關開發案之合理性。

事實上白海豚目前困窘的處境,和政府長期漠視保育,不斷為工業用水興建攔河堰、水力發電廠及水庫有關,此外,對於現行法令也執法不力。

環團幫白海豚抗議:「我是國寶,政府去不愛護」

少數違法底拖漁船  未徹查

根據《漁業法》,沿岸3海浬禁止使用底拖魚法,至今仍未禁絕。有多次出海監測經驗的甘宸宜表示,近岸漁業雖禁止底拖船,海巡署也認真執法,但海巡署只能抓,之後將案件送往地方政府漁業局審理,由漁業局決定要不要罰;縣市漁業局迫於現實壓力,常常不起訴、不處罰。這也讓認真執法的海巡署人員感到灰心。

甘宸宜與漁會、漁民接觸的經驗得知違法的人常常都是少數幾位,並且是慣犯,大多數的漁民都是守法的,卻因少數不守法的人承受罵名。

2011年8月12日拍到的白海豚,瘦骨嶙峋,不但白海豚餓肚子,也顯示台灣海洋不健康。圖片來源:媽祖魚保育聯盟記者會前一天,聯盟工作人員又出海監測,並且拍到了白海豚的蹤影,從圖片顯示,白海豚的背脊肌理呈現凹陷的況態,顯示白海豚應是處於食物不足的情況。甘宸宜說,白海豚的狀況也反映了台灣海洋生態;而不當漁法不但威脅白海豚的生命,也導致漁業資源的耗竭。

不當漁法包括底拖網、三層網以及流刺網。底拖網將海洋中的小魚、底棲生物搜刮一空,導致漁業資源崩解,白海豚也因此沒有食源。三層網以及流刺網則直接造成白海豚受傷,被三層網誤纏的白海豚往往難以掙脫。

最近一隻死亡的白海豚,編號為TW03,解剖後結果疑似飢餓多時,外表則充滿傷痕,疑似與流刺網有關,科學家證實刺網的傷害為直接死因。

彰化環盟副理事長蔡嘉陽表示,法令明定3海浬不得使用底拖漁法,卻不嚴格執法,3海浬外的生態又不維護;政府不作為、不保育,卻只凸顯白海豚保育與漁民之間的衝突,意圖逃避該盡的責任。「白海豚是海洋生態的指標,白海豚並不會影響漁業資源,政府應該講清楚。」蔡嘉陽說,為了漁業永續、海洋資源,政府應維護棲地。不管是劃設重要棲息地、不當漁法取締或食源都是可以同時並行的,「哪一樣可以立即進行就趕緊進行吧!」

環團幫白海豚抗議:「我是國寶,政府去不愛護」

白海豚快滅絕  一個都不能少

1992年經科學家證實出現在台灣西岸的白海豚是獨立種群,2008年IUCN正式將台灣西岸這個獨立種群的中華白海豚列入「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等級。依據IUCN的分法,若從CR等級再降級,就是滅絕。依據林務局13日發布的新聞稿表示,白海豚族群數約在 75-100隻之間。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會理事長文魯彬也說,白海豚不是只屬於台灣,而是屬於全世界的;不只屬於這一代的,也該留給下一代。「再不保育白海豚,後代子孫可能只能在博物館看標本。」蔡嘉陽悲觀表示。

林務局從去年即表示將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白海豚重要棲息範圍,於今年5月11日通過「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經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審議通過劃設,現正進行境界測繪工作。保育組長管立豪表示,目前與漁業署分工著手漁民的宣導溝通,輔導台中漁民轉型操作海上生態旅遊;並與民間團體協助積極辦理中華白海豚保育教育工作。至於公告日期,管立豪表示預定年底完成。而未完成公告之前,白海豚仍處於十面埋伏,保育仍為空談。

Top

 

德國研發「水下氣泡隔音」 保護鯨魚聽力

本報2011年8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黃健強編譯,蔡麗伶審校

躍出水面的海豚。圖片節錄自:衛報報導/Phil Sandlin/AP。德國政府正在研究利用氣泡包覆水下施工場地,保護波羅的海中的鯨魚和海豚,免於岸邊風力發電廠的噪音污染。

海洋哺乳類動物是以聲波定位來獵食和導航游動,而研究專家表示,安裝風力機的打樁作業所產生的噪音,會干擾牠們找尋同伴和食物的能力。

鯨豚保育團體的生物學家Karsten Bresing說到:「這些動物主要係仰賴牠們的聽覺感知能力,因此我們需要(提供)一個聽覺上乾淨的環境。」

因此,德國聯邦保育機構已提出研究報告,指出一個巧妙的解決方法:藉由氣泡帷幕來包覆住噪音干擾。這項技術是用海底的輸送管來釋放氣泡,以製造出隔音屏障,簡單而低成本。

因著廢核趨勢,德國的風力發電技術已位居領先地位,政府也支持鼓勵海岸風力發電廠的發展。

綠色和平組織成員Thilo Maack指出,如果氣泡帷幕可以減輕對野生動物的衝擊,那麼政府應該採取行動。但他也表示當局,也應該研究是否有更安靜的施工方法,如鑽洞埋基樁等。他表示,我們需要再生能源來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但也必須確定風力發電不會傷害港灣的鯨豚。
※ 參考資料:衛報報導

Top

 

蓬萊19-3油田B平臺海底出現新溢油點

摘錄自2011年8月12日新華社青島報導

12日從中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瞭解到,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日前已向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承認,蓬萊19-3油田B平臺海底發現新的溢油點,距原溢油點10.8米。

中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表示,目前康菲公司對溢油風險點的排查無實質性進展。自B平臺發生溢油以來,到8月3日歷時2個月,康菲公司未查明B平臺附近海域溢油點的詳細情況以及C平臺是否還存在溢油隱患;對切斷溢油源採取的只是臨時性措施,溢油一直未得到完全控制,始終沒有拿出詳細可靠的封堵措施。

康菲提出B平臺的封堵計畫僅是一個減壓和B23井棄井的措施計畫,由於尚未完成對B平臺溢油點的海底溢油通道探測,因此其封堵計畫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措施。

據介紹,目前蓬萊19-3油田C平臺附件海域持續有油花溢出並形成油膜帶,B平臺雖然臨時安裝了集油罩,但附近海底仍然有油花間歇性溢出。

Top

 

英國北海海域發生漏油事件

摘錄自2011年8月14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殼牌石油公司英國分公司公告,發生漏油的地點在蘇格蘭(亞伯丁)以東約180公里處。估計受油污影響的海域面積長31公里,寬4.3公里。 公告說,漏油已經獲得控制。漏油油井被關閉,輸油管也已經減壓,現在正用遠程控制的潛水裝置監控漏油情況。相關石油平臺仍在運行。該公司期待海浪會驅散油污,並認為不會污染海岸。

Top

 

大連數千人集會促搬走化工廠

摘錄自2011年8月14日星島日報報導

在遼寧省大連市,數千名居民在市政府外抗議,要求當地一家化工廠搬走,期間有示威者與防暴員警輕微衝突,幸沒有人受傷。當局之後宣佈有關化工廠停產和搬遷的消息。

14日上午,數千名居民帶著標語,在市政府前的廣場外集會,高喊口號,要求當地一家化工廠搬走。當局出動防暴員警戒備,期間有示威者與防暴員警輕微衝突,沒有人受傷。

新華社下午報導,大連市委市政府決定,大連福佳大化的PX項目立即停產,並正式決定搬遷有關項目。 當局事後一直封鎖大連示威的消息,除了刪除財新網等報導外,微博網站也把「PX」、「大連」和「大連示威」設為敏感詞,無法搜索。

上周颱風「梅花」吹垮大連福佳化工公司防洪堤,險釀儲有劇毒化工原料的巨罐洩漏,引起當地居民大恐慌。PX是生產人造纖維的原料,嚴重損害人體,包括致癌。2007年,福建廈門也曾出現反對興建PX廠的抗議活動。

Top

 
 

論壇∣圈地、搶水與滅農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二次戰後綠色革命席捲全球,強調高投入(機械、化學藥劑)、高產出以及高利潤的「農業生產論」成為農業發展政策的核心思維,政府計畫性的以農業生產成就工商盛景與都市繁華,讓台灣農鄉從社會的「糧倉」,轉為供應經濟起飛密集勞力的「人倉」,並逐步淪為都市生活的附庸與工商經濟的邊緣。

1980年代,歐美國家反思農業發展,認為糧食生產並非農業唯一目標與價值,因而強調農業「後生產論」與「多功能論」的觀點,肯定農業與農地的經濟生產、環境生態與社會文化等多元價值。

但台灣,農鄉緊接著成為工業與都市拓殖、建商財團炒作以及地方政府解決財政困境共同圈地的「地倉」,更恐怖的是,在水資源爭奪下,成為工業部門搶水的「水倉」。繼集集攔河堰截水專管供應六輕,中科四期也要搶奪彰化農業用水,濁水溪流域的劫難將會成全台灣的浩劫。台灣水資源管理徹底失控、地層下陷、生態改變、有田無水,政府難辭其咎。

糧食自給率徘徊在30-32%的台灣難道不會有糧食危機嗎?氣候變異下世界性糧食減產,看似穩定的糧食自由貿易結構瓦解,糧食生產國將減少甚至不出口糧食以維持其社會安定,一旦糧食進口路斷,將讓台灣有錢也買不到糧,而缺糧的台灣,遲早必須面對無農地、農水與農民的農業生產窘境。

如果一個政府有最基本的格局,自然要用盡各種方法為國家保護農地、農水與農民。相反的,若一個政府毀掉農田、移撥農水、不尊重並且保護農民,這樣的政權是在摧毀這個國家的生存權。簡單的說,有人把台灣當作暫住的飯店,而這些人的飯店,卻是你、我無可遁逃的家園。請一起守護農地、農水與農民。

※ 本文以「糧倉→人倉→地倉→水倉 :從台灣農業政策思維落後談圈地、搶水與滅農」登載於2011/08/10自由廣場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