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8.3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號召全民賞蛾 台灣飛蛾之夜9月登場


脈紋野螟蛾。(攝影:施禮正)

在我們身邊翩翩飛舞的鱗翅類物種,除了蝴蝶,還有更多是飛蛾。相較於蝴蝶基礎資料的建置,台灣飛蛾更需積極趕上。為了喚起台灣民眾賞蛾風氣,進而達到保育目的,由特有生物研究中心蛾類研究團隊發起的「台灣飛蛾之夜(Taiwan Moth Nights)」,將於9月24-28日連續5天,以台灣為舞台,號召全台民眾一起守護蛾類多樣性。

在這5天,民眾可以拍下周邊觀察到的飛蛾影像及資料回傳到主辦單位,由專業的科學家彙整記錄後,將結果公布於網站上分享,以宣導蛾類的保育。特生中心解說教育組組長林旭宏表示,藉此達到大眾教育的效果,也讓科學家得以監測蛾類變遷的情形,進而掌握環境變動的狀況,也可據此擬出保育策略。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架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BBS TAIWAN號召全民科學家

隨手拍蝴蝶 全民都是科學家

10年有成:全球首次海洋生物普查結果出爐

慕光之城 守護台灣蛾類之美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轉型城鎮萊特斯頓:多元、分享、連結 開啟社區無限可能(下)

作者:鄭美華、蔡孟薰

糧食是城鎮轉型最關心的議題之一,TTL也不例外。因此在都市當中,更應當注意食物的來源從何來?讓人們知道從某地方運送過來本地的食物,食物里程達到什麼程度,所產生的碳排放又是如何,讓民眾了解這其中的關係,藉此發展出責任感,而不是讓居住在都市的人們誤以為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到需要或想要的東西,與其完全地倚靠消費行為來取得食物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要破除錯誤尾端的消費模式,就讓食物的產生脈絡清晰展開。

喚起居民對於食物的意識固然重要,但蘿絲.貝德羅女士也同步指出,若我們有機會找到18世紀的倫敦地圖,會發現當時倫敦市街的規劃有許多空間是保留來營造市場花園,而當時的食物來源就是這些稱之為市區農園(allotment)的綠帶。反觀現代人極力將食物的生產活動排除在自己關心的事情之外,認為食物就是來自於光鮮亮麗的TESCO等大型量販店,更認為價格低廉便是食物最大的特點。蘿絲貝德羅女士對此現象表示,現在人根本對吃到肚子裡的食物沒有半分認識,對於食物的態度也輕忽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狀況,潛藏在TESCO等大型量販店中食品背後的所有外部成本就在大眾這種心態下被無言的原諒或甚至忽視,也難怪有心改革的人無從著手進行改革。

精采內文

綠色人物∣ 馮永鋒 帶著俠客精神看自然環境

作者:張姿慧

這是馮永鋒寫的詩,字裡行間流露對大地萬物的關懷。即便詩人大都懷有一顆敏銳的心,但馮永鋒似乎不以個人情感抒發為走向,反倒是藉由感性的字句來批判中國環境現狀,是一位帶有社會責任的詩人。馮永峰說:「會抱著使命感來創作,這與自己的經歷及背景有著很深遠的關係。」

一直視「行動」為首要條件的馮永峰,不光只會喊口號,本身也是一個行動主義者。來台參加訪談交流行程中,他隨手只帶了一只望眼鏡,完全融入主辦單位安排的活動裡。不管是來義鄉原住民部落收穫季體驗,或是探訪社頂的生態旅遊區……,一抵達現場,他渾身細胞就自動綻放開來,像個孩子似的在沼澤裡打滾,或在溪水裡清洗衣服。在別人眼裡,他的行徑或許過於瘋狂,但馮永鋒說:「要喜歡大自然,要參與環保,光是討論、開會、培訓、下決心,是沒有用的。必須要親自到自然界中去看,看它們的苦難,看它們的美好,彼此融合,深入了解後,你才有能力為它做點什麼。」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坦尚尼亞官員在桑給巴爾港查獲了1041隻象牙,這表示最少有500隻大象遇害,這個消息震驚了長久為了大象努力的保育團體。悲觀來看,地球上沒有足夠的大象可以滿足亞洲對象牙的需要,因此我們更該努力推廣讓更多人拒絕購買象牙。如果經濟發展而犧牲環境,只是為了賺更多的錢搞些奢華的浪費,傷害其他的生物,這多麼叫人心痛。台塑六輕一年發生七次工安事故,把國民的怒火也燒出來了,經濟部正在舉行台塑六輕停工審查會議,可以說是「關鍵大審」。

南瑪都颱風帶來雨水,基隆的新山水庫進帳不少。自來水公司預估基隆市到今年底都不會缺水。然而南台灣卻開始淹大水了,適逢大潮海水上漲,屏東沿海地區的林邊、佳冬、東港部分地區積水嚴重,之前中國環境媒體才去參訪的來義鄉也因為土石流警戒,村落已經進行撤離。海的另一頭也不平靜,颶風艾琳橫掃美東,造成美國東部災損恐高達70億美元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市價徵收 不是土地正義

作者:詹順貴(律師、台灣農村陣線成員)

馬英九總統日前大張旗鼓舉行記者會,宣稱未來將採市價徵收,以捍衛土地正義,並表示《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將列為立法院下會期最優先法案,隔天行政院會火速通過。筆者迫不及待取得官方版草案研讀,結果大失所望。

首先,最根本的問題是,連續兩年,農民不辭辛勞夜宿凱道訴求土地正義,是盼停止浮濫徵收,修改圈地惡法。馬英九竟以為市價徵收,就是捍衛土地正義,隱然認為農民的反對徵收,不過是想坐地起價,其對輿情的冷感、無知,莫此為甚!土地徵收的本質,是行政機關用國家高權,不顧人民意願強制剝奪其財產權,再給一定補償。市價徵收只是用市價補償,本質仍是徵收,且是慷人民納稅公帑之慨。請讀者試想,若我們自己鍾愛之物或畢生心血所繫的家園,誰會願意別人用他們口中的市價,輕易從我們手中搶走?台灣還是個民主法治憲政的國家嗎?

精采內文

 

號召全民賞蛾 台灣飛蛾之夜9月登場

本報2011年8月3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在我們身邊翩翩飛舞的鱗翅類物種,除了蝴蝶,還有更多是飛蛾。相較於蝴蝶基礎資料的建置,台灣飛蛾更需積極趕上。為了喚起台灣民眾賞蛾風氣,進而達到保育目的,由特有生物研究中心蛾類研究團隊發起的「台灣飛蛾之夜(Taiwan Moth Nights)」,將於9月24-28日連續5天,以台灣為舞台,號召全台民眾一起守護蛾類多樣性。

台灣蛾類約4000多種,守護蛾類多樣性,特生中心推台灣飛蛾之夜。圖片來源:臉書「慕光之城」社團

在這5天,民眾可以拍下周邊觀察到的飛蛾影像及資料回傳到主辦單位,由專業的科學家彙整記錄後,將結果公布於網站上分享,以宣導蛾類的保育。特生中心解說教育組組長林旭宏表示,藉此達到大眾教育的效果,也讓科學家得以監測蛾類變遷的情形,進而掌握環境變動的狀況,也可據此擬出保育策略。

脈紋野螟蛾。(攝影:施禮正)蛾類活動多集中在夜間、形象不若蝴蝶正面,因此賞蛾風氣不如蝴蝶來得踴躍。事實上,蛾類與蝶類都屬於鱗翅目,種類比為10:1,賞蝶與賞蛾人口卻成正比。蛾類也是環境監測的重要指標,最近《Science》發表的一篇論文,由陳一菁博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婆羅洲神山調查蛾類,發現過去40年來,蛾類平均海拔已經上升67公尺。

「能有這樣的結果,是因有完整的生物監測資料做比對。」林旭宏表示,台灣蛾類基本資料建立尚在起步階段,台灣飛蛾之夜最主要的目的是喚起台灣賞蛾的風氣,透過賞蛾活動,讓民眾注意身邊的蛾類,關注周邊環境蛾類的消長,感受保育之迫切性。

台灣飛蛾之夜是效法歐洲盛行有年的「歐洲飛蛾之夜 (European Moth Nights)」,這是由匈牙利鱗翅學會(The Hungarian Lepidopterological Society)和瑞士盧塞恩昆蟲學會(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Luzern (Switzerland))共同舉辦的一項普查行動,自2004年開始,每年選定某個月的月缺前後5天,號召遍布全歐洲的「蛾友」,在各自所在地進行蛾類觀察。

林旭宏說,台灣的網路環境與數位攝影器材的普及、便利,使得越來越多的民眾願意去觀察這群夜晚的舞姬。未來這一個月內,民眾若對「台灣飛蛾之夜」或賞蛾有興趣,也想觀察,可以加入臉書「慕光之城」社團,下載活動邀請書,有詳細說明。研究團隊也將於近日從過去9-10月調查已知的650種蛾類中,找出100種大型常見的蛾類圖片,於臉書社團建立相簿,提供圖鑑功能,讓民眾可以先熟悉這些蛾種,增加印象。

追尋飛蛾芳蹤

蛾類休息時翅膀的收放方式通常都是張開平放。圖為白邊魔目夜蛾。(攝影:陳柏璋)絕大多數的蛾類都是夜行性,並且具趨光性,會圍繞著明亮的物體盤旋。台灣蛾類與蝶類最明顯的區別在於觸角,觸角成棍棒狀,多為蝴蝶,之外幾乎確定為蛾類。此外,觀察休息時翅膀的收放方式,蛾類通常張開平放;蝶類則通常合起。

由於蛾類同時具有日行性與夜行性種類,因此觀察或調查時間可選於白天或晚上。日行性蛾類可利用其訪花的習性,於蜜源植物附近找尋,或是逢機尋找停於植物上休息的個體。夜行性蛾類則可利用其趨光性,在有燈光的地方觀察,或是主動於漆黑環境點燈吸引蛾類。

延伸閱讀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轉型城鎮萊特斯頓:多元、分享、連結 開啟社區無限可能(下)

作者:鄭美華、蔡孟薰

※ 編按:繼昨天介紹了轉型城鎮萊特斯頓多元、豐富的社區活動,今天要帶各位讀者進一步認識其社區行動。台灣有七成以上的人口居住於都市地區,然而我們的糧食自給率僅有三成,我們從便利商店或者超市取得的食物,絕大部分都仰賴國外進口,在全球氣候變遷如此劇烈的時代,產地若有任何變異,則身處供應鍊後端的我們將毫無招架之力。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倫敦,為增加社區「韌性」,轉型城鎮萊特斯頓採取什麼做法?而經營社群時,人際關係建立是最重要的,對此,萊特斯頓的重點放在哪裡?在推行轉型運動時,政府又扮演什麼角色呢?請收看本日專欄。

糧食議題在社區:轉型城鎮萊特斯頓的作法

糧食是城鎮轉型最關心的議題之一,TTL也不例外。因此在都市當中,更應當注意食物的來源從何來?讓人們知道從某地方運送過來本地的食物,食物里程達到什麼程度,所產生的碳排放又是如何,讓民眾了解這其中的關係,藉此發展出責任感,而不是讓居住在都市的人們誤以為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到需要或想要的東西,與其完全地倚靠消費行為來取得食物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要破除錯誤尾端的消費模式,就讓食物的產生脈絡清晰展開。TTL成立至今,已經播放過《耕作為將來》(暫譯)《FARM FOR THE FUTURE》、《社區的力量:古巴如何度過石油危機》《THE POWER OF COMMUNTITY》,來喚起民眾對食物的意識。

喚起居民對於食物的意識固然重要,但蘿絲.貝德羅女士也同步指出,若我們有機會找到18世紀的倫敦地圖,會發現當時倫敦市街的規劃有許多空間是保留來營造市場花園,而當時的食物來源就是這些稱之為市區農園(allotment)的綠帶。反觀現代人極力將食物的生產活動排除在自己關心的事情之外,認為食物就是來自於光鮮亮麗的TESCO等大型量販店,更認為價格低廉便是食物最大的特點。蘿絲貝德羅女士對此現象表示,現在人根本對吃到肚子裡的食物沒有半分認識,對於食物的態度也輕忽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狀況,潛藏在TESCO等大型量販店中食品背後的所有外部成本就在大眾這種心態下被無言的原諒或甚至忽視,也難怪有心改革的人無從著手進行改革。

因此轉型城鎮萊特斯頓善用鄰近的堪稱大倫敦地區最大的有機栽種農園Hawkwood Nursery來生產在地所需要的各種食物,並透過與在地經營食品商店的商家進行合作,推出以轉型城鎮萊特斯頓為品牌的各種食物,讓有機栽種、轉型城鎮以及零售販賣等領域完整的統合在一起,除了保障食物來源的安全與供應無虞外,也促進在地經濟的蓬勃發展。

「分享」搭起社區連結

TTL非常強調「分享」的重要性,無論是社區居民彼此之間,或是與當地不同團體的分享,透過各方的經驗交流,加以運用各自既有的網絡,讓影響力透過更多管道傳遞出去。因此無形或有形網絡的建立,讓外地人也能加入,藉以達成公民社團的模式,讓連結度能達到緊度卻又廣大的效果,另一名TTL成員黛安娜.寇群(Diana Korchien)闡述一個概念:以萊特斯頓城鎮為例,該區內有3個轉型團體,這3個團體各自在自己社區生活的範圍去經營,且「在地範圍」未畫分得太大,讓經營的主力可以專心地投入在一群民眾,首要之項是讓這個族群的連結度更緊密,此後須拓展連結廣度時,再由這三個不同的轉型團體協力來舉行活動,將能發揮更無比的效能。

「人」是分享活動中最根本的元素,社區內涵括多種不同想法的人,面對參與者產生流失的狀態時,應當抱持什麼樣的態度?黛安娜提醒了我們,當組織成立之後,有人加入了而有人離開了,或是有人短暫的停留而又再離開,這是必然會有的情形,換個角度來想,這無所謂正不正確的參與者,而是適合的人在進入適當的組織、位置,就會發揮其個人的特質跟使命感,讓影響力推動地無遠弗屆,因此當適合的人參加了,宗旨便是去發掘所處的社區的優勢與特色,並對未來生活承諾可以達成的目標。

此外,轉型城鎮網絡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大規模的轉型城鎮會議(Transition Conference),與會對象包括了世界各地的轉型城鎮團體、有心想推動的城鎮轉型計畫的人們以及對轉型領域感到好奇的個人,非常地具開放性與多元性。透過這場會議,交流全球各地推動案例的經驗,相互勉勵並激盪更多創意想法,藉此來培力更多種子人才。

轉型城鎮與政府的關係

轉型城鎮在面對環境議題時,皆以積極正向的態度來對待,而比較少採取與政府抗議的手段來奪取目標,但近年來的轉型城鎮希斯羅,卻是透過抗議政府與開發商聯手進行的不當開發議題來集結民氣,從這點來看觸成轉型城鎮的議題也是相當多元的,但基本上一定都是跟在地居民息息相關,要不然根本部會有成功的可能。

這類由當地民眾發起並組織的草根化團體,強調大家在同一共同關切下一同發揮力量來面對現況、採取行動,當發現有值得讓政府共襄盛舉的工作時,便邀請政府加入工作行列或是給予相關的幫助,這樣一來不但凸顯在地群眾與在地的功能,政府也比較能接受這些非抗議手段所提出的訴求。

當然,組織能夠正常運作,除了人之外,尚需要經費。蘿絲.貝德羅女士表示,TTL過去嘗試跟政府爭取經費來執行計畫,雖僅獲得少許經費補助,大多還是得自行籌募資金,但當地政府在了解其推動糧食自足的方案時,在近期提供了一小塊土地,讓他們在未來得以去施展實驗方案。

結論:行動、活動大不同

蘿絲.貝德羅女士表示,所有轉型城鎮在進行的工作都是針對議題所提出的行動,而不是玩票性質的遊樂活動,但他們希望人們是抱持著輕鬆愉快的心情共同志願性地加入TTL的工作行列,為自己以及社區近一份心力。此外,她也提到近來倫敦市長推動的志願服務方案,乍看之下是邀請更多人按照自己的專長來提供服務給社區需要的人,但基本上有許多服務本來就是政府應當提供的,不應當由熱心的市民來取代政府的這項重要機能。因此,蘿絲強調,在轉型城鎮中人們或是不同的聯盟團體是自主地集結在一起,為著社區提供自己的專長,是去補強政府所欠缺的功能而非去取代政府原本應發揮的角色。

此外,她也提供許多在都市地區可行的作法。以食物生產為例,她舉出倫敦近來盛行在屋頂上種植蔬果,並表示有部分新蓋的超商在經過TTL的溝通後,同意使用其平屋頂來栽植蔬菜,而類似的作法或許也可以給台灣的城鎮來做參考。但重點是,要多方地與不同的團體進行溝通、尋求彼此合作最大的空間,這是在城鎮區域推動轉型運動最重要的關鍵。

Top

 

綠色人物∣ 馮永鋒 帶著俠客精神看自然環境

作者:張姿慧

青龍橋

男人被連根拔走,留下女人和雞鴨。

她們種玉米,撒農藥。

農村被連根拔走,留下空空的樹,

土地長滿雜草;糧食從城市運來。

多年前我種下核桃和柿子,

多年後,來採摘的都是些什麼人?

多年前我鋪下長長的天梯,

多少人爬上它的身體,多少人

站在遠處恐懼。人群像一長串

刀子,轟鳴而過的是濃煙。

最困難的尚未過去,

或者說,最困難的,尚未到來。

到來的永遠是那些逃難者,

他們去上班,又是去監獄。

8月18日,馮永鋒在墾丁社頂自然公園生態旅遊服務中心,以中國記者角度向座談人提問.

這是馮永鋒寫的詩,字裡行間流露對大地萬物的關懷。即便詩人大都懷有一顆敏銳的心,但馮永鋒似乎不以個人情感抒發為走向,反倒是藉由感性的字句來批判中國環境現狀,是一位帶有社會責任的詩人。馮永峰說:「會抱著使命感來創作,這與自己的經歷及背景有著很深遠的關係。」

平日除了透過「詩」的媒介傳達感受,1971年出生福建北部山村的馮永鋒,其實將大部分的時間及精力都拿來投入環保工作,至今長達十數年。從小在山村長大的他,對自然環境有著特別濃郁的情感。1995年自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轉往西藏日報擔任記者,派駐藏東工作的時日,因參加一場調查天然林砍伐的行動,開啟了他與環保工作的機緣。

隨後他又多次前往雲南,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報告,因而寫下「拯救雲南」一書。精闢深入的見解,直率敢言的作風,曾引起相關單位不滿,也帶給自己很多麻煩。但這樣的遭遇非但沒有嚇跑他,反而激起他俠客般的精神,讓他對環保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馮永鋒笑說,「我常把自己幻想成俠客,作為一個記者,本來就要有揭露事件的勇氣,還要有一股不達目的絕不放棄的精神,以及一顆願意分享的心。」

1998年,他轉往北京,在光明日報科技部,長期擔任從事環境保護的新聞報導工作。除了持續不斷揭露追蹤事件,工作之餘,他還寫下「不要指責環保局長」、「環保—向極端發展主義宣戰」、「沒有大樹的國家」、「邊做環保邊撒謊」等多本著作,堪稱是一位多產的環境作家。

馮永鋒於陽明山二子坪參加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的活動.

但馮永鋒說,他不想單單只作一個會寫作的環保主義者。因此,在2007年,他離開第一線記者工作,成立「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策劃「自然大學」等工作,希望透過NGO的力量,讓更多的人都能成為公民環保專家,並為中國環境做出改革。

一直視「行動」為首要條件的馮永峰,不光只會喊口號,本身也是一個行動主義者。為了吸取國外經驗,了解台灣當地民眾環境保護、民間環保組織及民眾公益經驗,此次,他特別來台參加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的兩岸環境媒體交流活動。

近十天的訪談交流行程中,他隨手只帶了一只望眼鏡,完全融入主辦單位安排的活動裡。不管是來義鄉原住民部落收穫季體驗,或是探訪社頂的生態旅遊區……,一抵達現場,他渾身細胞就自動綻放開來,像個孩子似的在沼澤裡打滾,或在溪水裡清洗衣服。在別人眼裡,他的行徑或許過於瘋狂,但馮永鋒說:「要喜歡大自然,要參與環保,光是討論、開會、培訓、下決心,是沒有用的。必須要親自到自然界中去看,看它們的苦難,看它們的美好,彼此融合,深入了解後,你才有能力為它做點什麼。」

正因如此,馮永鋒才決定去成立一個讓大眾實踐「關懷環境」的行動管道,致力於帶領公眾走進自然、觀察和感受自然,從而激發公眾關注和保護當地的環境。他進一步解釋,自然大學設有水學院、草木學院、鳥獸學院、垃圾學院、農學院、環境與健康學院和園林學院。活動包括自然大學樂水行、草木認知、垃圾之旅、樂鳥行、公眾環保課堂、環保資料分享、環境傷害事件調查等眾多項目。

他希望來參加自然大學的人心胸都是正派、坦蕩、可以互相支持的,因為在大自然面前,大家都是學生,都是同班同學。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坦尚尼亞查獲大批象牙 相當500頭大象遇害

摘譯自2011年8月25日ENS坦尚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坦尚尼亞馬尼亞拉湖國家公園中的大象。圖片來自:Imke Stahlmann相本。坦尚尼亞有關當局在24日表示,官員們在桑給巴爾(Zanzibar)港裝魚乾的麻袋內,查獲了1041隻象牙。桑給巴爾位在印度洋,坦尚尼亞東方22英里處。而裝載這些象牙的貨櫃文件顯示,其目的地是馬來西亞。

當局破獲此案的同時,為期一週的打擊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的培訓營隊正在波扎納的哈博羅內(Gaborone)舉行。該營隊由國際刑警組織與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IFAW)共同舉辦,共有南部非洲11個國家的27位保育警察參加。

IFAW的野生動物貿易計畫主任Kelvin Alie說,「這次行動清楚呈現了目前國際刑警組織在野生動物執法的培訓成果,IFAW在哈博羅內所推行的行動,對大象保護相當重要,特別是在剛果盆地備受威脅的象群。」「在我們進行打擊象牙貿易的執法訓練時,大象仍持續因為象牙走私而受害」。

另一方面,保育人士也對這次查獲行動表示「震驚」。「生而自由基金會」(Born Free Foundation)執行長以及「物種存續網絡」(Species Survival Network)執行長Will Travers說,「試想一下,在單單一個貨櫃中,就代表至少有521頭大象死亡。」「這個消息讓我們從心底受震撼,使我們更需下定決心,加倍努力打擊大象盜獵以及非法象牙貿易問題」。

華盛頓公約(CITES)1989年通過了全面性的象牙貿易禁令,在此之前的10年,已有70萬頭大象遭血腥屠殺。但從1989年至今,有不少人試圖重啟象牙合法貿易,CITES也兩度解禁。

Travers 表示,「許多專家認為,保育大象的戰爭不僅在非洲森林或草原,甚或是遠東地區的象牙市場,也在CITES的權力走廊內,非洲的大象需要我們採行動,現在就要。」

在175個締約國的CITES體制內,大象戰爭確實在上演,大象與象牙貿易問題,應該是其中最具爭議且分歧。

1999年,CITES批准辛巴威、納米比亞以及波扎納58噸象牙出口至日本。2008年,中國隨著日本之後成為「象牙貿易夥伴」,當時,贊成此議的英國提出的說詞是,適度滿足中國市場需要可減少盜獵。

2009年,CITES第二度批准象牙貿易,重達108噸的象牙銷往中國與日本。儘管國際社會譴責這樣的合法貿易只會刺激需求,進而增加盜獵。

停靠在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的船隻。圖片來自:Victor Ochieng相本。2010年,坦尚尼亞與尚比亞都向CITES提出出售庫存象牙的要求。然而,由23個有非洲象分布國家所組成的非洲大象聯盟(African Elephant Coalition),力阻此事發生。在每三年舉行一次的CITES會議上,可以預見會有更多對象牙貿易的要求。

保育人士指出,大象盜獵的問題持續擴大。Travers 說,「僅僅是今年就已查獲上萬公斤的非法象牙,而遠東地區的非法象牙價格也持續飛漲。」

最近一份由歐盟資助的報告《非法獵殺大象監視計劃(MIKE)》顯示,跨越非洲東部、南部與中部的盜獵趨勢正在增加。

生而自由的野生動物貿易專家Shelley Waterland說,「地球上沒有足夠的大象可以滿足亞洲對象牙的需要。」

「執法工作是必須的,但減少需求一樣重要。如果我們抱著要保持目前大象在其分布地狀況的希望,全面禁止任何的象牙貿易是唯一的辦法。」Waterland表示,「如果威脅的程度有增無減,許多脆弱的族群將無法存活下去。」

中國是目前被CITES認為非法象牙最大的單一消費國。Travers 說,「隨著中國人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許多人認為需求將會繼續上升。」

有鑒於問題的急迫性,生而自由呼籲將中國由核准的象牙貿易夥伴名單中撤除。

此外,保育人士指出,執法需要經費。Alie說,「大象分布境內的國家需要國際社會在財政上的支持,讓這些具有高度技巧以及動機的受訓者可以滿足保護大象的任務,並且阻止促進盜獵以及非法貿易的合法象牙交易。」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六輕停工 今關鍵大審

摘錄自2011年8月31日經濟日報報導

經濟部31日召開台塑六輕停工審查會議,本次重點敲定台塑過去一年七次工安事故停工排序,是「關鍵大審」。經濟部將祭出長達6小時馬松式審查,19位委員逐案審查台塑停工排序合理性。

政府停建國光石化案後,台塑考量近期國內環保氣氛恐怕難容另一大型石化投資,於是暫緩五期投資,且將五期中的部分投資案,例如多晶矽與氫化橡膠廠分拆到四期擴建案,丁基橡膠投資案(IIR)則移往大陸投資。

官員說,台塑IIR廠目前仍在經濟部投審會審查中,早先工業局出具給投審會的意見書是,要綜合考量台塑工安,一般預料,在台塑繳交政府滿意的工安成績單,投資案才可能過關。

經濟部工業局麥寮專案小組8月19日召開第一次會議,會中審查通過與7月30日事故同批、同材質六套(兩套先前已經停工)壓力容器停工,預計最遲在10月底完成檢修復工。

Top

 

南瑪都挾豪雨 基隆今年不缺水

摘錄自2011年8月30日聯合報基隆報導

南瑪都颱風帶來雨水,讓「口渴」多時的基隆市新山水庫進帳不少。自來水公司第1區管理處經理呂崇德昨天表示,東北季風下個月接著而來,陰雨綿綿,預估基隆市到今年底都不會缺水。

呂崇德表示,基隆的集水區已經1個多月沒有下雨,原本就要實施第1階段的夜間供水減壓措施,南瑪都颱風帶來的豐沛雨水,決定取消限水措施。水庫到昨天下午4時儲水量已超過610萬噸。

中央氣象局基隆氣象站主任梁珪漢說,南瑪都颱風帶來的降雨多下在雙溪、瑞芳山區,雨水流入基隆河,有助於新山水庫「解渴」。相較於南台灣飽受風雨肆虐,對基隆市民而言,南瑪都颱風是來對了。

他說,基隆氣象站監測27日發布颱風警報到昨天下午5點各地的累積雨量,降雨最多的地方是雙溪區太平測站,累積雨量為224.5毫米,雙溪測站以98.5毫米居次,瑞芳測站則有83.5毫米,基隆測站為61.5毫米。

基隆市的風雨雖然不大,但逛基隆廟口夜市的人潮並不多,顯得有點冷清。

Top

 

屏東沿海地區積水 來義堤防沖毀

摘錄自2011年8月30日自由時報屏東縣報導

屏東縣府統計,南瑪都颱風期間,全縣共協助居民撤離人數2千2百34人,若雨勢轉小,今天就可以陸續返回家園;至於昨天封閉的新潮州大橋、泗溝大橋、萬巒大橋,水位下降就可恢復通車。

南瑪都颱風帶來強風豪雨,加上適逢大潮海水上漲,沿海地區的林邊、佳冬、東港部分地區積水嚴重,台17線佳冬、林邊段水淹及膝,部分路段道路封閉,來義鄉也因為土石流警戒,來義、文樂等村落進行撤離。

東港、佳冬、林邊部分的市區積水在抽水站強力運作抽水後,慢慢退去,林邊大橋一度因雨勢過大封橋,溪水消退後已重新開放行駛,台17線交通恢復順暢。

林邊鄉長鄭信政表示,林邊鄉雖然有部分地區淹水,但情況並不嚴重,為了防範水災的發生,鄉公所實施許多預防性措施,包括對中圳埤設立水閘門、瑤仔口等有抽水設施,這次颱風就發揮很大作用,雖然有人對於中圳埤設水閘門有意見,但這是個人問題,他考量的是林邊鄉整體的治水,昨天下午林邊溪的水勢降低,他請國軍堆砂包後已重新開啟中圳埤閘門。

山區的來義鄉則因為土石流預警發佈紅色警戒,來義、古樓、望嘉、文樂等村民提早撤離,雖然來義村道路堤防被沖毀,但無人受困,而工程單位已投放消波塊進行搶修,村民安置到文樂國小、永久屋等地方。

車城鄉新街村清晨也因為四重溪暴漲一度淹水及膝,所幸很快便消退,未造成任何傷亡;牡丹鄉屏199縣道石門村往牡丹村及高士村的部分路段土石坍方及電桿倒塌,經工程人員搶救未影響通行,因山區雨勢大,牡丹村第6鄰昨天下午也做好撤離準備。

Top

 

美東颶風災損重 恐高達70億

摘錄自2011年8月30日法新社報導

 颶風艾琳橫掃美東,災害風險管理公司Eqecat公司估計,這颶風造成美國東部災損恐高達70億美元。

總統歐巴馬在白宮也對佛蒙特州及新英格蘭地區各州水患深表關切,他說,「從這樣規模風暴中復原需要時間。」

雖然美國東部多數地區已放晴,但危險情況仍未解除。國家氣象局(NWS)專家瓦里(David Vallee)表示,康乃狄克河(Connecticut River)等重要河川要到31日水位才至最高點。

不過,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的基礎建設受創有限,讓人鬆口氣,美股應聲上揚。

紐約27日採取史無前例防範措施關閉地鐵後,今早重新開放。但很多郊區火車及美國鐵路公司(Amtrak)通報受損嚴重。

Top

 

論壇∣市價徵收 不是土地正義

作者:詹順貴(律師、台灣農村陣線成員)

詹順貴,賴慧玲攝。

馬英九總統日前大張旗鼓舉行記者會,宣稱未來將採市價徵收,以捍衛土地正義,並表示《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將列為立法院下會期最優先法案,隔天行政院會火速通過。筆者迫不及待取得官方版草案研讀,結果大失所望。

首先,最根本的問題是,連續兩年,農民不辭辛勞夜宿凱道訴求土地正義,是盼停止浮濫徵收,修改圈地惡法。馬英九竟以為市價徵收,就是捍衛土地正義,隱然認為農民的反對徵收,不過是想坐地起價,其對輿情的冷感、無知,莫此為甚!土地徵收的本質,是行政機關用國家高權,不顧人民意願強制剝奪其財產權,再給一定補償。市價徵收只是用市價補償,本質仍是徵收,且是慷人民納稅公帑之慨。請讀者試想,若我們自己鍾愛之物或畢生心血所繫的家園,誰會願意別人用他們口中的市價,輕易從我們手中搶走?台灣還是個民主法治憲政的國家嗎?

其次,馬總統宣稱未來除非符合公益性或國家重大建設,不得徵收特定農業區。但長期來公共利益的闡釋權一直被政府壟斷,每一徵收案件是否為公益所 需,一向是政府機關說了算,儘管不少學者一再提出質疑,人民始終毫無置喙餘地。如再加上所謂國家重大建設,根本毫無標準可言,包括地方縣市首長只要會吵, 他要的「政績」,便很容易被列為「國家重大建設」。

證之現況,全台區段徵收案件,幾全位於特定農業區,以新竹「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特定區計劃」(即俗稱的璞玉計劃)為例,447公頃基地,高達99%是特定農業區,其審議程序毫無停歇跡象。更荒謬是今年8月22日內政部都委會審議時,當地政客民進黨前縣長林光華與國民黨縣黨部主委張逸華,竟宣稱此案是兩黨共識勢在必行。試問人民的私有財產,何時淪政黨密商俎上肉?

官方版值得稱許的是,明訂對中低收入戶的被徵收人,應提安置計劃。內政部於今年1月8日參酌民間版有關公共利益評估項目,發函要求未來徵收案件,都應做公共利益與必要性評估,用意固然值得肯定,目前官方版條文亦有著墨,但如何落實有待觀察,且因未提供被徵收人參與討論平台,成效恐令人難以期待。

公正補償各種損害

相較而言,民間版參考歐美對於強制徵收 嚴格要求的三大基本原則,即須有「公共利益」、須踐行「正當法律程序」、須為「公正補償」,直接明訂任何徵收案件,都須具備明確的公共利益與必要性,始能 徵收,因此要求需用土地機關必須提出公共利益評估報告,供被徵收人與外界公開檢驗。因為徵收是對人民基本權最嚴重的影響,所以參照美國制度,透過聽證程 序,來檢驗公共利益的存否;因為公共利益本質上是個不確定的法律概念,所以必須經社會大眾與決策者透過不斷地論辯與界定,才能獲得共識,將個案的公共利益 予以具體化,最後再透過公正的補償,彌補被徵收人因徵收的特別犧牲所受的各種損害(包括精神、情感層面,如家園被徵收的迫遷,對新環境的適應困難等)。

所以,補償不問是否是市價,甚或張金鶚教授所稱應再加成,都只是種最後的彌補措施,不會因此改變徵收本質,或使欠缺公共利益的徵收案件因而合法。但政府卻試圖用「市價徵收」粉飾所有問題,徹底抹殺人與土地的價值,既可惡又可恨,莫非要逼農民大選前再上凱道?

※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