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0.1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終結「路殺」 守護大山背梭德氏赤蛙

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的產業道路,緊鄰粗坑溪,每年10月梭德氏赤蛙繁殖期,必須從山壁到溪底交配產卵。因馬路帶來的車流,往往造成梭德氏赤蛙死亡,不忍心赤蛙慘遭壓死,荒野新竹分會自2010年10月定期在傍晚時分,安排志工守護赤蛙過馬路,今年10月第二度進行守護工作,並以守護「梭德氏赤蛙的婚禮」為題邀請大眾祈福,喚起民眾關心「路殺」(roadkill),拯救車輪下的死亡動物。

梭德氏赤蛙雖是常見物種,但站在自然資源立場卻不容忽視。林務局官員鄭伊娟說,不能單以物種來看保育,而須以整體環境面來看,期待社區居民能體認梭德氏赤蛙對環境的價值,進而維護這獨特的物種及環境。兩棲專家林德恩也說,梭德氏赤蛙是乾淨溪流的指標,牠們只在乾淨的水域繁殖產卵,是粗坑溪水質的監測員。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梭德氏赤蛙簡介

避免野生動物車禍 軟體建設優於硬體工程

設計生態廊道 社區也來參一腳

夜訪蛙的國度

綠色人物∣國際空中攝影大師 要用想像力喚醒環境意識

本報2011年10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曾與盧貝松合作拍攝環保紀錄片電影〈搶救地球〉的國際空中攝影大師亞祖貝彤(Yann Arthus-Bertrand),最近接受專訪,談到他經由相片和影片,演繹出人類活動所帶來的環境衝擊,並藉此提高人類對環境議題的敏感度。

亞祖貝彤也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愛心大使,他不僅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下,執行令人驚嘆的空拍攝影著作──鳥瞰地球(Earth from Above);另響應2011年國際森林年推出「森林與人」攝影展,更在最近聯合國大會上為沙漠化出聲。

精采內文

綠色電報∣雨水回收:雨撲滿

作者:方志豪

植物生長所需就是陽光、空氣、水與土壤。現在我們有屋頂農園了,屋頂已有陽光、空氣與土壤,為獨缺「水」,本篇就來介紹雨撲滿的概念與綠集合的雨撲滿參賽作品,供大家參考囉!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幾位國際推動有機農業及發展社區協力農業的重要推手,這幾天來台參訪全島農民與農地,位在新北市的土城彈藥庫也是其中一站。

桃園煉油廠設在北桃園的龜山多年,平均一年發生一次工安事件,在居民長期抗爭下,縣府因此積極尋覓新地點,最近傳出屬意觀音鄉觀塘工業區。在地環保團體及綠黨最近發起連署,痛批這只是「從門口搬到花園」。爭議多時的台塑仁武廠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經9次專家小組審議,初步核定的整治計劃,估計要花7億4千萬元補救。連連大火的六輕煉油廠,近期復工後竟釀悲劇!一位保養員在廠區墜樓身亡,死前對親友留下簡訊遺書,疑是因六輕為復工讓員工加班趕工造成壓力過大,外界聞之譁然。石化業帶來的遺憾是否得不償失?很多朋友可能反問那有沒有可能減少對石化的依賴?近來日本馬桶製造商,為了宣傳環保概念,推出了一款使用排泄物作動力來源的馬桶機車,它將利用「便便的力量」,從九州駛向東京。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台灣農村陣線聲明:落實農地農用、農舍農用

檢討農發條例第18條 修正農舍興建辦法

作者:台灣農村陣線

近日豪華農舍風波爭議四起,台灣農村陣線本於支持台灣小農與捍衛農業環境之立場,呼籲朝野應於本會期儘速修法,結構性的改革現行法規對於農舍興建之規定過於寬鬆、模糊之積弊,維護農民權益與農業的永續生產環境。

目前農舍胡亂開發之亂象始於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之修法,不僅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規定興建農舍之農地面積至少需0.25公頃(756.25坪),參加集村興建農舍及於離島地區興建農舍者甚至無此限制。若在修法前(2000年)取得或擁有農地者,也不受0.25公頃面積限制,因此目前許多農舍的農地面積皆少於0.25公頃。

農地炒作與興建豪宅的方便之門至此大開,宜蘭、花蓮、新竹、南投、高雄等地區之優良農地迅速出現許多豪華農舍,許多交通設施方便之特定農業區,更是大規模出現個別農舍及建商興建的集村農舍。豪華農舍的浮濫開發,不但蠶食農地,所製造的生活污水與日照陰影等等,不利鄰田農作生長。但在豪華農舍如雨後春筍出現的同時,一方面造成農地細碎化,同時造成農地價格飆漲,致使許多實際從事農業經營的小農,無法以合理價格取得農地,滿足農業生產需求。長此以往,不利台灣永續發展。

精采內文

 

終結「路殺」 守護大山背梭德氏赤蛙

本報2011年10月14日新竹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新竹橫山鄉大山背的梭德氏赤蛙。(攝影:Liang-Li Liu)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的產業道路,緊鄰粗坑溪,每年10月梭德氏赤蛙繁殖期,必須從山壁到溪底交配產卵。因馬路帶來的車流,往往造成梭德氏赤蛙死亡,不忍心赤蛙慘遭壓死,荒野新竹分會自2010年10月定期在傍晚時分,安排志工守護赤蛙過馬路,今年10月第二度進行守護工作,並以守護「梭德氏赤蛙的婚禮」為題邀請大眾祈福,喚起民眾關心「路殺」(roadkill),拯救車輪下的死亡動物。

來自學界、民間及政府代表,13日為梭德氏赤蛙擬出初步的保育方向。

2007年底荒野志工組成蛙調小組,與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的研究團隊合作,定期調查。蛙調小組組長施芬如說明,志工在路面上常發現路死青蛙的屍體,特別在每年10月,數十隻蛙類的屍體曝露在路邊;在逐一清查線索之後,發現這些大批死亡的青蛙以梭德氏赤蛙居多,10月正是牠們的繁殖期,牠們平常蟄居於樹底下不易為人察覺,繁殖期卻必須過馬路到河裡交配產卵。

蛙調小組組長施芬如表示,根據這些發現,從2009年起,他們決定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13日,在梭德氏赤蛙出現之前,荒野新竹分會邀請了台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呂光洋、開南大學觀光系助理教授劉良力、新竹縣農業處代表、林務局保育組技正鄭伊娟、特生中心兩棲類專家林德恩、荒野總會工作人員一行人,到大背山現場探勘,並交換意見。

梭德氏赤蛙雖是常見的物種,從北到南都可見其身影,但站在自然資源立場卻不容忽視。鄭伊娟說,不能單以物種來看保育,而須以整體環境面來看,期待社區居民能體認梭德氏赤蛙對環境的價值,進而維護這獨特的物種及環境。林德恩也說,梭德氏赤蛙是乾淨溪流的指標,牠們只在乾淨的水域繁殖產卵,是粗坑溪水質的監測員。

位於大山背的產業道路是豐鄉村聯外的唯一道路,村民多數為果農,人口持穩定狀態,也都是私人土地。在此條件下,取得居民認同是守護梭德氏赤蛙的關鍵。農業處代表即表示,將與村長合作在當地舉辦居民說明會,期待透過說明會讓居民珍惜當地生態獨特的景象,並結合休閒農業,成為當地觀光資源。

此外,現場也有專家建議是否發展社區巡守隊,讓居民願意守護梭德氏赤蛙,並讓梭德氏赤蛙成為當地的旗艦物種。農業處至少已先承諾將立4面警告及解說牌。

除此之外,呂光洋也建議邊坡能以植物或竹編物減少梭德氏赤蛙進入溪底垂直降落造成的衝擊。至於梭德氏赤蛙過馬路產卵能不能成為當地的觀光資源,劉良力表示,取決於社區能不能動起來。

Top

 

綠色人物∣國際空中攝影大師 要用想像力喚醒環境意識

本報2011年10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曾與盧貝松合作拍攝環保紀錄片電影〈搶救地球〉的Yann Arthus-Bertrand。圖片節錄自:IPS報導/ Tressia Boukhors。國際空中攝影大師亞祖貝彤(Yann Arthus-Bertrand),最近接受專訪,談到他經由相片和影片,演繹出人類活動所帶來的環境衝擊,並藉此提高人類對環境議題的敏感度。

亞祖貝彤也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愛心大使,他不僅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下,執行令人驚嘆的空拍攝影著作──鳥瞰地球(Earth from Above);另響應2011年國際森林年推出「森林與人」攝影展,更在最近聯合國大會上為沙漠化出聲。

2005年他創立美麗星球基金會(goodplanet foundation),以一般社會大眾為訴說對象。基金會在法國學校張貼特定環境議題的海報,也舉辦環境相關議題的展覽。

亞祖貝彤表示,身為攝影記者和電影製作人,他的工作就是藉由想像力來影響民意。本篇由IPS特派員Tressia Boukhors的專訪中,談到民意在決定環境未來和能源政策所扮演的角色。

問:你的書熱銷超過3百萬本,並已翻譯成24國語言,什麼力量讓你投身在這麼廣的環保議題上?

答:我小時候地球只有20億人,但到了10月31日竟將增至70億人。這無非說明我們人類對地球環境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也顯示環境永續經營的必要。20億人類賴以為生的農業將因氣候變遷首先遭受衝擊。這不該稱作是我們的罪惡,而是我們應有這個責任去保護地球,而我因此利用〈鳥瞰地球〉來傳達這個概念。

問:製作此部大片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答: 非政府組織和民間團體的投入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非政府組織在教育和醫療方面,尤其在非洲地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即使在這集體無視環境危機的的年代,我仍因從事保護地球的任務而開心不已。面對環境變遷、石油枯竭以及金融危機,我們已找不出另一條可行之路走,所以仍然秉持初衷持續前進。

〈瞬間看地球〉(6 Billion others)這部片讓地球上不同的人有機會了解彼此,其著眼的目標正是「聯合國千禧年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所要扶助的對象──該計畫預計在2015年徹底根除赤貧和饑餓、普及國民教育、促進性別平等、對抗愛滋、確保環境永續發展能力。

問:環保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答:環境保護影響層面很廣,而最主要的莫過於為了人類福祉,接著是對生物多樣性的關注。環境保護就是在降低貧窮並且達到千禧年目標,我們從不反對負責任的開發建設。

為了改變人類的行為,讓他們對環境多一些責任感。我們必須說服他們從內心真正想改變,而不是因為恐懼負面結果而被迫改變。

像我來說,照片和電影就是一種打動人類內心的方法,我們可以很容易地了解,且經由大眾媒體的宣傳,力量足以影響大家的觀點。

問:為何一些環保努力和氣候會議,最終還是無法影響政策?未來要如何避免這種情形?

答:我們有這些政客是我們活該,因為他們所反映的就是民意所向──欠缺積極的環保行動,只有無止境的經濟發展、和不斷地無視環境危機。

已故的經濟學家Kenneth Bouldin曾說過:「經濟學家和瘋子,就是兩種讓經濟毫無節制發展的人」,但我這邊還要再加上「政客」。

我們始終不明白我們正在破壞環境,但現在不是悲觀的時候,必須採取行動了。我們必須體認到,資源消耗少一點,就是對環境多一些照顧,但人類總是沒意願改變。我們必須設法讓社會大眾對環境議題多一點敏感度,以認清氣候變遷這一事實。

我確信面對氣候變遷所付出的努力是一項巨大工程,但只有說服人類意識到這是大家的責任的時候,我們才真的能將此工程落實。

問:福島核災發生後,你有看到任何發展再生能源的新方法嗎?

答:核電已變成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經換算幾乎為一天8500萬桶石油。然而,我們要了解,核災不是不可能發生的,像福島核災就是一例。

往後我們預期會有更多比福島核災更嚴重的災害,現在,我們必須正視替代性再生能源的問題。

※ 資料來源:IPS報導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綠色電報∣雨水回收:雨撲滿

作者:方志豪

植物生長所需就是陽光、空氣、水與土壤。現在我們有屋頂農園了,屋頂已有陽光、空氣與土壤,為獨缺「水」,本篇就來介紹雨撲滿的概念與綠集合的雨撲滿參賽作品,供大家參考囉!

雨撲滿的概念夠簡單吧,我們都可以在生活中實踐,Let’s go!

※若您喜歡Green Inside文章,歡迎加入FB Green Inside 粉絲團

※本文轉載自http://www.greeninside.com.tw

Top

 

國際友善農業推手 串訪土城彈藥庫

本報2011年10月14日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10月9日,初微雨的午後,土城捷運站出現幾位來自國外的友人,等著同去土城彈藥庫。一襲傳統服裝的不丹農林部科學家多傑‧旺楚克(Dorji Wangchhuk)出現台北街頭,引起不少人側目;不久,美國社區支持型農業(CSA)的重要推手伊利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也到了捷運站。

由綠色陣線協會、曾文社區大學、秋圃基金會主辦的「小農、有機:未來的農業──米之神、美國CSA、不丹農業」,邀請了國外幾位推動有機農業及發展社區協力農業的重要人物,以10天的時間走遍台灣全島參訪農民與農地,這一天目標是土城彈藥庫,參訪愛綠聯盟致力的社區型農業。

土城彈藥庫的農民面臨徵地問題,居民力爭保育北縣的中央公園,悍衛他們五代人的埤塘老家,力保這塊擁有豐富生態的「土城綠寶石」。經過三年多打拼,土城彈藥庫的農夫們,終於有了彈藥庫合作社,踏上自產自銷第一步。

走進彈藥庫崗哨不久,聯盟的成員廖崇賢騎著摩托車迎接一行人。他停好機車,當起導覽,為韓德森講解沿路的農田及自然景觀。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on Kaen Foundation)創辦人德查‧史雷佩德拉﹝Daycha Sirpatra﹞、美國社區支持型農業的重要推手伊利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以及不丹農林部科學家多傑.旺楚克9日微雨的傍晚走訪土城彈藥庫。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on Kaen Foundation)創辦人德查‧史雷佩德拉﹝Daycha Sirpatra﹞、美國社區支持型農業的重要推手伊利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以及不丹農林部科學家多傑.旺楚克9日微雨的傍晚走訪土城彈藥庫。

這是伊利莎白韓德森第二次來土城彈藥庫。去年農民齊聚凱道過夜前,她也來過台灣,拜訪了幾個社區型農園,對同樣遭受土地徵收之苦、致力於社區型農業的土城愛綠聯盟印象深刻,因此今年再度拜訪。一路上,她告訴我們去年踏足的地方,也主動詢問農地種植的作物。

平日在機場工作的廖崇賢每到周末便充當起社區導覽員,他會介紹每塊農地的主人以及種植的作物,讓參訪的民眾知道可以向誰購買所需的作物。愛綠聯盟強調將人帶進來,直接和農民購買的社區型農業。他認為只有直接向農民購買,才能減少中盤轉賣的成本,讓農民得到最佳收益,而民眾也能有實惠的價格。

到了聯盟據點,靈魂人物劉麗蘭以響亮的聲音招呼大家,協會的前後任理事長廖年興、邱顯寧、阿國也都到齊,歡喜之情寫在臉上。經過簡單的招呼,韓德森、多傑‧旺楚克以及稍後到達的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on Kaen Foundation)創辦人德查‧史雷佩德拉(Daycha Sirpatra)先走訪附近幾塊園圃。

剛種下黃豆的田地,因為黃豆怕水,而將田地拱高,留著清晰的田埂,韓德森還記得去年這塊地是平的,指出差異並詢問用意。劉麗蘭說明,這裡幾塊地類似實驗室性質,嘗試種各種作物,試種成功之後再推廣出去,鼓勵閒置農地的主人種種看。之前幾次成功的經驗,包括水果玉米、洛神花,水果玉米甚至尚未推出,就已經讓熟客買光了。

劉麗蘭認為黃豆種植有其必要性,此次種苗是來自台東麗山部落。隨著夏日腳步的遠離,幾塊休養了一季的土地也即將開工種植冬天作物,首選是白蘿蔔。

韓德森依稀記得這塊土地曾經是平的,現在劉麗蘭在此種下來自麗山部落的黃豆種苗。從這裡當起點,或許有朝一日這裡也成為大豆產地。

聯盟的成員也帶大家到一處廢棄的彈藥倉庫,母親節前到7月的夜晚,最適合坐在門口的台階觀賞螢火蟲閃亮的身影。愛綠的夥伴對於當地生物下過苦功調查,因此 當飯後韓德森詢問屋外幾種叫聲時,廖崇賢得以回答其中一種叫聲來自果子狸求偶,另一種則來自蛙類。廖崇賢說,台灣蛙類約30多種,而當地經過調查發現有 18種青蛙。

廢棄的彈藥倉庫,每年母親節到7月之間是夜觀螢火蟲最好的地點這一天的晚宴是由聯盟的成員盡量以當地的農產品做出來的。除了常見的高麗菜、空心菜,還有城市裡吃不到的紅番薯葉、角豆;以金(南)瓜為主加上其他蔬菜裹 上麵粉炸出來的天婦羅,飄著香氣。看似平常的炸豆腐,用心之處是夾上自製的洛神花果醬;煎得香酥的菜頭粿、炒米粉則為賓客旅途的疲憊補充體力。聯盟的人最 推崇的莫過於桶子雞,經過一下午的燻烤,令人忍不住拿起筷子夾一口品嘗鮮甜的滋味。

晚上的活動還包括杵麻糬,原料是糯米飯,幾位來賓都小試身手,但顯然大家比較珍惜交換意見的機會。多傑表示,不丹有10次5年計畫,最後一次5年計劃的結 束是2013年,他們期待能達到糧食自給率60%。不丹主要靠9種作物維持自給自足的狀態,沒有出口,也沒有進口;但會與印度交換彼此所需的糧食。韓德森 提到比爾蓋茲在非洲協助當地人,卻是發展基因改造作物。在這之前,韓德森曾與比爾蓋茲討論過,但比爾蓋茲顯然更信任生物科技。

伊利莎白試做台灣傳統美食紅龜粿 多傑‧旺楚克與劉麗蘭

劉麗蘭特別讓來賓有機會製作台灣傳統美食紅龜粿,並讓賓客帶走自製的紅龜粿當點心。每位賓客「有吃又有得」,活動也在此畫上句點,眾人不捨地表達感謝,並互道珍重,期待與國外友人再度相聚。

這一連串熱情的安排,讓多傑十分欣賞。多傑表示,劉麗蘭在從事有機、自然農法十分用心,他也感受到劉麗蘭溫暖的心,從晚餐的種種安排就看出用心的程度。他認為政府應鼓勵類似的組織,除了政府,社區民眾也能支持。他說土城愛綠聯盟非常創新。

「台灣‧不丹文化經濟協會籌備處」專案特助黃貞綾說,這次協會得知有此參訪行程,主動聯繫不丹政府,由官方推薦多傑來台分享不丹的有機農業現況。

伊利莎白韓德森剛從北京飛抵台北,她在北京參加CSA研討會,來自中國各地400多位民眾參加,兩天每天持續10小時的討論,累壞了韓德森,但韓德森說他非常受農民這股熱情感動。CSA在中國是新的嘗試,未來發展還須觀察。韓德森也說,CSA是關乎正義,讓農民維持工作尊嚴,也讓消費者關注食物的來源, 支持農民、支持優質生產環境。

左起/ 多傑‧旺楚克(Dorji Wangchhuk)、伊利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德查‧史雷佩德拉(Daycha Sirpatra),三位分別來自不丹、美國和泰國的友人,為了土地正義以及有機農業相聚在台灣這塊小小島嶼。享用晚餐之餘,更多時間是交換彼此的經驗。

※ 本文與上下游News & Market 新聞市集合作刊登

 Top

 
 

桃園煉油廠南遷 縣民連署怒批「從門口搬到花園」

本報2011年10月14日桃園訊,特約記者康杰修報導

圖片取自連署網站桃園煉油廠設在北桃園的龜山多年,平均一年發生一次工安事件,兩年前還發生離譜的下油雨事件,反對桃園煉油廠的龜山居民長期抗爭要求遷廠,縣府因此積極尋覓新地點,最近傳出屬意觀音鄉觀塘工業區。在地環保團體及綠黨最近發起連署,痛批這只是「從門口搬到花園」,在地力量及網路社群力量結合串連的威力下,這股堅持反對煉油廠南遷到底的力量不可忽視。

「反中油桃煉廠遷設觀音自救會」發起人潘忠政表示,多年前台塑六輕本來要建在觀音,當時在地居民全力反對才轉而落腳雲林麥寮,後來事實證明,六輕不僅沒有帶動雲林沿海發展,還不斷排放毒氣讓居民淪為致癌的高危險群,「沒有建設新市鎮,反而帶來癌症村」,證明當年反對六輕的抗爭沒有白費,現在更不可能讓桃煉廠來汙染家鄉、貽害子孫。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強調,桃園煉油廠原本區位就像是在家門口,中油想要搬到西南邊的觀音,和當地花卉休閒產業嚴重衝突,「誰會去烏煙瘴氣的地方賞花?」該案也對大園鄉許厝港重要溼地惡化中的生態危機火上加油,這顯示政府毫無國土規劃的視野。先前國光石化的爭議,就該藉著石化政策環評的契機,全面檢討、調整產業結構,石化業倚賴出口到中國大陸以去化過剩產能,就不能再以遷廠或更新的名義擴張,而要逐步縮減產能到合於內需,以轉向高值化及生態工業區來發展。

潘翰聲對於桃園其他地區的影響也感到擔憂,石化廢氣的危害眾所皆知,觀塘工業區雖靠海,但因為風向的關係,對於桃園在地居民的影響層面還是不容輕忽,除了最靠近的觀音之外,煉油廠廢氣的嚴重影響範圍恐將涵蓋觀音、新屋、大園、中壢、平鎮、楊梅等桃園縣人口密集地區,一旦興建,未來數十年對民眾健康的危害恐將難以估計。

綠黨桃園聯絡點陳主耀痛批,縣府把北桃園的煉油廠南遷,一樣都是污染桃園,他們絕對無法接受。由於桃園位在台北都會區的下風處,長期承受林口火力電廠及都會區交通、工業廢氣的「臭屁」,造成中壢地區全台酸雨濃度最高,林口長庚醫院今年初的調查就發現,桃園小學一年級學童的過敏性鼻炎比例竟高達43.2%,高於全國平均,顯示居民健康已受到嚴重影響,無法再忍受這種「環境不正義」!

陳主耀表示,桃園居民的環保意識已透過這次事件被點燃,喚醒在地居民對家鄉環境與自身健康的關注,綠黨桃園聯絡點已與在地環保團體聯合發起Facebook連署,目前已有超過有1800位民眾參與,希望透過網路社群結合在地民眾的力量,力阻觀音煉油廠興建,守護桃園被摧殘多年的環境。

※ 「向觀音煉油廠說NO」連署(需有Facebook帳號) http://tinyurl.com/3uec3l4

Top

 

台塑撥7.4億 補救仁武廠污染

摘錄自2011年10月13日蘋果日報報導

爭議多時的台塑仁武廠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事件,經9次專家小組審議,確定廠內外都遭含氯有機溶劑污染;初步核定的整治計劃,估花7億4千萬元進行土壤及地下水整治,廠內地下水預估20年完成,廠外中華及五和兩里地下水需耗時3年。當地里長說,污染發生近兩年,「被污染地下水不知已流多遠,現在整治太慢了。」

台塑仁武廠在2008年7月被環保署發現,廠區內氯乙烯廠及氟氯烴廠土壤、地下水驗出氯乙烯、二氯乙烯、二氯乙烷及三氯乙烯等物質,濃度超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隔年2月被前高縣環保局公告為污染控制廠址,擴大調查還發現廠外中華、五和里地下水中氯乙烯、二氯乙烷超標,被高市環保局罰8083萬元,廠方不服提行政訴願,目前訴願中。

據台塑仁武廠提出整治計劃,廠內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物以二氯乙烷及氯乙烯為主,還有四氯乙烯、三氯乙烯等物質,具毒性及潛在致癌性,慢性暴露會損害肝腎功能,其中二氯乙烷驗出值是標準近150倍,污染相當嚴重。台塑仁武廠副理蕭壽原說,整治計劃經專家小組審議後,公告供民眾審閱,近期正式執行,整治費用約7億元,廠內地下水整治20年才能完成。

高市環保局土壤及水污染防治科科長郭景聖說,廠外在污染發生後已要求廠方加裝防堵設備,污染已控制,但因地下水待處理,民眾仍應避免使用。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憂,廠外污染調查不夠周延,污染範圍及嚴重程度恐被低估;此外,雨季及旱季地下水位高度差異大,恐影響整治規劃,呼籲廠方及環保局增加監測井密度及監測頻率。

在污染範圍內的五和里里長許有長認為,「污染防治早就該做,不能等到發生才補救;何況污染發生已兩年多,地下水早就不知流到多遠了,現在防治太慢了。」 

Top

 

六輕保養員廠區墜樓 疑留簡訊死諫

摘錄自2011年10月14日自由時報報導

近年因連連大火而被停工的雲林縣麥寮六輕煉油廠,近期復工後昨竟釀悲劇!煉油二廠的機械技術保管員張倍逢,13日上午十點多,竟從煉油機械二廠25米高的4樓墜樓身亡;死亡前1小時,親友陸續接獲他發送的簡訊遺書,內容寫著「…無法達到政府、公司、工程要求,我個人對公司感到非常抱歉、我將在煉二廠HYD#3STR以死負責」,下一句更寫著「希望公司對工安要求不能因主管權力而有所寬鬆」,由於死因不單純,外界聞之譁然!

雲林縣政府勞工處、勞委會中區勞動檢查所人員,初步排除工安事件;這是六輕建廠13年來第一起員工墜樓意外。

對於張倍逢竟「以死負責」,且在「簡訊遺書」暗示有主管運用權力,對工安採取寬鬆的標準,外界高度關注,期盼台塑有所交代。

同事說,張倍逢個性內向老實,對工作自我要求相當高,最近曾因工作未達上級要求,壓力太大而頗自責。雲林縣政府勞工處調閱死者近幾個月工作資料發現,確實長時間加班,9月28日加班5小時,已違勞基法規定。

雲林縣議員王鐵道公開表示,被縣府停工處分的六輕,為了拚趕復工,要求員工超時加班,甚至一天工作13個小時,許多六輕員工受不了加班壓力,終於鬧出人命,他希望鴻海集團富士康中國員工連續跳樓的悲劇,勿在台灣重演。

張倍逢任職的煉油二廠,去年曾發生兩起事故︰去年3月31日因管路氫氣外洩引發大火、去年7月25日因重油外洩引發大火。

Top

 

「便便」變燃料 日本推環保馬桶車

摘錄自2011年10月12日新頭殼報導

一般人聽過的車輛燃料總不出汽油、天然氣、太陽能等,但近來日本某馬桶製造商,為了宣傳環保概念,竟推出了一款造型特殊的馬桶機車,更驚人的是,這台機車還是使用排泄物作動力來源,馬桶製造商希望利用這「便便的力量」來完成九州至東京的旅程。

影片中,駕駛人將日本馬桶製造商TOTO所推出的「Toilet Bike Neo」馬桶機車,騎至台前供媒體觀賞。眼前這輛馬桶機車,不僅座位打造成馬桶造型、就連駕駛的安全帽上也有「便便」標誌,而這輛機車最大的特色便是以排泄物中的「沼氣」(biogas)作動力來前進。

目前這輛馬桶機車已在10/6從日本九州出發,預計花一個月的時間前往東京,而試騎過的TOTO董事長還說:「原本還以為騎了會很想上廁所,想不到座墊還挺舒適的呢!」

Top

 

論壇∣台灣農村陣線聲明:落實農地農用、農舍農用

檢討農發條例第18條 修正農舍興建辦法 作者:台灣農村陣線

蘇嘉全豪華農舍,引爆爭議已久的農舍氾濫問題(圖片節錄自中國時報資料畫面)近日豪華農舍風波爭議四起,台灣農村陣線本於支持台灣小農與捍衛農業環境之立場,呼籲朝野應於本會期儘速修法,結構性的改革現行法規對於農舍興建之規定過於寬鬆、模糊之積弊,維護農民權益與農業的永續生產環境。

目前農舍胡亂開發之亂象始於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之修法,不僅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規定興建農舍之農地面積至少需0.25公頃(756.25坪),參加集村興建農舍及於離島地區興建農舍者甚至無此限制。若在修法前(2000年)取得或擁有農地者,也不受0.25公頃面積限制,因此目前許多農舍的農地面積皆少於0.25公頃。

農地炒作與興建豪宅的方便之門至此大開,宜蘭、花蓮、新竹、南投、高雄等地區之優良農地迅速出現許多豪華農舍,許多交通設施方便之特定農業區,更是大規模出現個別農舍及建商興建的集村農舍。豪華農舍的浮濫開發,不但蠶食農地,所製造的生活污水與日照陰影等等,不利鄰田農作生長。但在豪華農舍如雨後春筍出現的同時,一方面造成農地細碎化,同時造成農地價格飆漲,致使許多實際從事農業經營的小農,無法以合理價格取得農地,滿足農業生產需求。長此以往,不利台灣永續發展。

對此,台灣農村陣線認為:所謂農地,應指專供生產作物所用之土地;所謂農民,應指參與土地勞動、生產健康食物的人。當前我國之糧食自給率僅32%,遠低於世界各先進國家之水平;然而糧食為國家重要之戰略物資,因此世界各國無不全力保護本國農地,以確保糧食生產供應無虞。特定農業區之土地皆屬優良農地,為我國重要之糧食生產基地,本應加強保護,限制作為農業用途使用;於優良農地上興建農舍,勢將減少農耕面積,不利糧食生產,有害糧食安全,因此農舍興建,應本於農地農用、農舍農用原則,且符合嚴格法律要件之前提下,方能容許例外興建農舍

然而,我國現行法令對於農舍定義僅從「量體」規範(例如:高度、樓層、坪數),建議從量體規範之外,應增訂對於農舍建築機能之定義,以避免實務上農舍可從鐵皮屋至千萬豪宅的離譜現象。此外,現行《農發條例》第18條以及《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僅以最小土地面積須達0.25公頃作規範,缺乏明確的土地作農業使用的標準,以致農舍濫建,本末倒置,違背農地農用原則。

我們也要指出,農村並非不能蓋房子,非都市土地的使用分區本來就劃有可供興建住宅的建地。但農委會與內政部土地重劃局事權不一並缺乏橫向聯繫,且非都市鄉村區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未經通盤檢討,鄉村區乙種建築用地長期未經盤點,農村社區土地重劃又與現況脫節。讓農民的住宅需求、年輕人投入農業生產的需求以及移居鄉村的需求全部湧入以農用為目的農舍,農地變成鄉村住宅的替代基地而被大肆炒作。

對此,我們認為農地為無法增生且具國土生態保安的珍貴固定資源,其交易應嚴格管制,確保每筆農地交易都應提出農地農業使用證明文件,並由主管機關據實查報核可方得移轉、買賣。如此或可遏止農地資本化的炒作,又能確保真正農民的居住與生產需求。

此外,針對農地買賣移轉之爭議,我們認為台灣需要創新的制度設計,既可保留農地移轉的權利,又可確保農地農用的原則。例如德國的土地儲備制度,農地可出售給公部門作為儲備之用,平時作涵養生態、租售給有意投入農業的青年務農、或遇公共建設之需時,可向想保有農地的農民換地。但台灣缺乏類似的制度設計,農民若有農地移轉的需求,大多是透過市場機制賣給建商財團炒作開發,或是期待政府實施區段徵收或土地重劃開發農地。我們強調,農地移轉並非只有市場買賣一途,尊重農民的意願與農地農用之原則並非是二選一的單選題。

針對台灣農地開發亂象,台灣農村陣線認為:

1.政府應確立提高糧食安全之目標,明確定義「農地農用」之原則及可操作之定義及程序,並積極提高現有休耕地之復耕與生產。

2.立即檢討《農業發展條例》第18條,修正《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訂定落日條款,未來興建農舍以及農地移轉皆必須取得農地使用證明,並增加農舍建築機能的定義,由主管機關與稅捐機關定期查核。

3.內政部應盡速訂定針對非都市土地鄉村區通盤檢討之作業規範,強化鄉村區住宅(乙建)調整與變更機制,徹底區分住宅與農舍使用。

4.建立農地儲備制度,讓有農地移轉需求的農民可釋出農地給公部門,做為生態、農業與日後土地規劃之使用。

5.對於農民經濟收入與生計,應從改善產銷結構與建立環境給付制度等農業政策著手。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