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1.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馬總統公布能源政策:核一二三不延役 核四2016前商轉

 

311福島核災與核四缺失不斷,讓核電成為全國矚目焦點,馬英九總統今日親自出席記者會,說明國家能源政策,定調為「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既有核電廠依規定除役後不再延役,核四兩部機組則在2016年前「穩定商轉」,屆時核一可配合提前「停轉」。

馬英九說,上述政策是在「不限電」、「維持合理電價」、「達成國際減碳承諾」的三大原則下推動。總統表示,環境基本法第23條明訂,「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這是一項法律規定,我們必須遵守」。不過,他並沒有提到何時要達成非核家園的年限,對於何謂合理電價,官員也未做說明。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核四 你好嗎?

環團拋出「核安三問」 籲總統正面接招

試運轉若糟 原能會:該槍斃就槍斃

林宗堯〈核四論〉全文

【氣候變遷Q&A】什麼是碳循環?

本報2011年11月3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就像是「水循環」描述水分子在河流、海洋、陸地和大氣之間的轉移,「碳循環」代表的是碳分子在地球不同的系統中,大氣以及動植物體內的循環過程。

碳循環是地球上生命自然和不可切割的一部分。當動物攝取了植物,葉片上的碳分子就會進入到動物體內。當動物死亡後,軀體腐爛,碳分子和氧氣結合形成二氧化碳。樹木在光合作用的過程即會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產物(葡萄糖)最終形成植物的枝幹。二氧化碳也可能會被海洋吸收,生生不息的循環。

精采內文

環球360°∣世界人口突破70億

作者:利奧•希克曼

今年的10月31日,一名男孩將會在印度的北方邦的一個小山村降生。儘管他的父母並不知道,但是他的出生將會被證明是我們人類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刻,因為他的到來將標誌著地球上的人口總數將達到70億。

我們不需要一盞指路明燈來向我們指明這名男孩出生的象徵意義,全世界多年前就都已經知曉這一即將到來的歷史時刻。畢竟,距離地球人口達到60億才僅僅過去了12年。而僅僅100年前,人類人口數量保持在16億。1798年,湯瑪斯•馬爾薩斯牧師出版了《人口原理》,在書中他指出「人口增長的能力無限大於地球為人類提供生存條件的能力」。自那時起,為人口增長急切地尋求解決方案就一直是一個熱點話題,而且每一代都會出現一個預言家預言如果我們不降低人口數量,對人類來說就意味著滅亡。然而人口數量依舊不為所動地倍數增長。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左邊照片上美麗的小丑魚來自印尼珊瑚大三角,這個地方是如何豐富、多樣呢?世界自然基金會出版內有400張以上照片的攝影書,珊瑚礁、鯨魚、海豚、鯊魚與繽紛的珊瑚魚類都在裡面。希望在看了海洋世界的繽紛後,也反思陸地的污染。中國九鋼老廠區將赤褐色的污水直接注入長江,排污口附近魚蝦都絕跡了。

電子業提早進入寒冬,高科技業虧損連連,放無薪假的新聞不間斷,但科學園區的負債幾乎要由全民買單,反中科熱血青年出面要求政府檢討科學園區政策,他們不想要負債人生,也反對搶水搶地污染農業的蚊子園區。桃園哈凱部落泰雅族人,再也不能忍受長達10年居住在老舊不堪的組合屋,希望政府儘速面對。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出現了一批開始過另類生活的人,他們在垃圾堆中翻找高級餐廳原封未動就丟棄的昂貴食物,除了省錢,也顯示出富人浪費糧食的殘酷現象。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搶救仁德糖廠百年老樹群

作者:晁瑞光(台南社大)

台南市社區大學環境志工,利用兩個週末假日的時間,完成仁德糖廠宿舍區老樹調查,並將成果製作老樹地圖,放在社大網站上供民眾下載使用。

一、仁德糖廠建於1909年,至今已有102年的歷史,近百歲老樹比比皆是,就地景、地貌都有其歷史的意義,為台南人重要的資產。

精采內文

 

馬總統公布能源政策:核一二三不延役 核四2016前商轉

本報2011年11月3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311福島核災與核四缺失不斷,讓核電成為全國矚目焦點,馬英九總統今日親自出席記者會,說明國家能源政策,定調為「確保核安、穩健減核、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逐步邁向非核家園」,既有核電廠依規定除役後不再延役,核四兩部機組則在2016年前「穩定商轉」,屆時核一可配合提前「停轉」。

馬英九說,上述政策是在「不限電」、「維持合理電價」、「達成國際減碳承諾」的三大原則下推動。

總統表示,環境基本法第23條明訂,「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這是一項法律規定,我們必須遵守」。不過,他並沒有提到何時要達成非核家園的年限,對於何謂合理電價,官員也未做說明。

另,經濟部長施顏祥替總統回答媒體問題時表示,為了更安全的核四,為了勢必會調整相關預算,這方面的規劃與完工確切期程,會在2012年上半年(也就是總統大選過後)才能規劃出來。

確保核四安全商轉  每四年檢討檢核時程

為了確保核四2016年安全穩定商轉,馬英九強調一定會經過「完整且嚴謹的試運轉測試」,且通過世界核能發電協會(WANO)評估,並邀請美國核管會(NRC)派專家來台協助原能會督導。依照經濟部提供的資料,目前政府規劃的核四安全確保機制如下圖:

記者提問,日前核安專家林宗堯提出〈核四論〉的諸多問題,包括最關鍵的核四重重轉包、分包的問題,在記者會資料中看不見有所回應。

對此,原能會主委蔡春鴻則承認,核四工程的確遇到空前的難題,他說這主要是「2000年前政府停建的決定所造成,到現在到不能完全克服」。但他也強調,一定「安全第一、工期次之」。

2030年千架風力機  陽光屋頂百萬座

為了逐步減核,馬英九說,將推動發展能源科技,擴大各類再生能源推廣,目前行政院經濟部已擬定「千架海陸風力機」與「陽光屋頂百萬座」,陸續開發路域風場與離岸風力發電,預計2030年風力莊智容量達4200百萬瓦(MW),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3100MW。

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方面,已規劃2025年達9952 MW,占總發電容量14.8%,其中新增裝置容量達6600MW,比《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所定的20年增加6500 MW目標還要早5年達成。總統表示,照目前規劃,2030年再生能源可達12502 MW(占16.1%),發電量達356億度,相當890萬家庭用戶年用電量。

行政院長吳敦義補充說明時指出,在減碳配套措施上,政府已在2009年通過能源管理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這些在前任政府任內8年都未完成的事,現在的政府做到了。而未來將持續推動能源稅法、溫室氣體減量法立法。

吳敦義接著表示,311福島核災後,歐洲許多國家提出廢核時間表,「但那是歐洲,他們有互相支援的智慧電網」,台灣是孤立的海島,有其地理條件上的限制,在減核政策上,他強調「穩健、務實」,還要能兼顧民生生計,「才不會連電梯都沒得做。」

如何抑制用電無限成長?  關鍵問題未處理

長期監督核電政策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成員洪申翰表示,從馬政府今日發表的政策看來,並未處理到最關鍵的問題:「用電需求是否要積極的管制」,如果讓需求無限制成長,到時核四商轉也還是會面臨缺電問題,而馬總統團隊雖有提到要能源稅、電價合理調整等議題,卻模糊其詞。他質疑,其實政府內部早有許多版本的電價調整版本與討論,但都礙於選票考量而不願提出。

洪申翰也批評,從經濟部的說詞來看,核四究竟何時可以完工、要投入多少經費,都說不清楚,但卻是今日能源政策的關鍵,這是很不合理、也很不負責任的公共政策。

整體看來,馬政府今日所揭示的低碳能源政策,是在核四非要商轉的前提下提出的,未來的能源願景,核四供電是很重要的一環。

另一方面,總統雖說「非核家園」是法律規定,必須遵守,但僅提出「穩健減核」,並未說明達成法律的時間表。

Top

 

【氣候變遷Q&A】什麼是碳循環?

本報2011年11月3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植物、生物、土壤以及大氣都是碳循環的一部分。照片節錄自英國衛報。就像是「水循環」描述水分子在河流、海洋、陸地和大氣之間的轉移,「碳循環」代表的是碳分子在地球不同的系統中,大氣以及動植物體內的循環過程。

碳循環是地球上生命自然和不可切割的一部分。當動物攝取了植物,葉片上的碳分子就會進入到動物體內。當動物死亡後,軀體腐爛,碳分子和氧氣結合形成二氧化碳。樹木在光合作用的過程即會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產物(葡萄糖)最終形成植物的枝幹。二氧化碳也可能會被海洋吸收,生生不息的循環。

雖然基本的碳循環過程尚未有重大的變化,在過去一百年來,人類已經大幅度地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將儲存在地底下數百萬年的碳分子──以石油、煤和天然氣的形式──因為燃燒這些化石燃料因而釋放碳分子到大氣中。強烈的科學證據顯示,這個過程導致了全球暖化。

※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報導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環球360°∣世界人口突破70億

作者:利奧•希克曼

今年的10月31日,一名男孩將會在印度的北方邦的一個小山村降生。儘管他的父母並不知道,但是他的出生將會被證明是我們人類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刻,因為他的到來將標誌著地球上的人口總數將達到70億。

當然,我們沒有辦法確切地知道這個男嬰的身份。但是根據人口統計學家的說法,這個日期、這個地點、這個性別是最有可能的。印度每年出生的人口數量是最多的,達2700萬,大約占全球新出生人口的1/5。作為印度人口最多的州,北方邦有將近2億人口,如果北方邦是一個國家的話,它將是世界上人口第六多的國家。該州絕大多數人口均出生在農村地區,其新生兒男女比例為男孩稍微高於女孩。

我們不需要一盞指路明燈來向我們指明這名男孩出生的象徵意義,全世界多年前就都已經知曉這一即將到來的歷史時刻。畢竟,距離地球人口達到60億才僅僅過去了12年。而僅僅100年前,人類人口數量保持在16億。1798年,湯瑪斯•馬爾薩斯牧師出版了《人口原理》,在書中他指出「人口增長的能力無限大於地球為人類提供生存條件的能力」。自那時起,為人口增長急切地尋求解決方案就一直是一個熱點話題,而且每一代都會出現一個預言家預言如果我們不降低人口數量,對人類來說就意味著滅亡。然而人口數量依舊不為所動地倍數增長。

但是,隨著人們對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和資源耗盡問題越來越關注,人口數量增長今年逼近另一個里程碑這一話題在環境問題的討論中已經變得棘手甚至是不受歡迎的。沒人喜歡討論這一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即便是簡單提到這個問題,也會有質疑者站出來指責你有種族歧視、殖民主義、憤世嫉俗的傾向。越來越多的諸如賈德•戴蒙、 喬治•蒙比爾特 、弗雷德•皮爾斯等環境思想家已經指出人口增長事實上並非是個真正的問題(聯合國預計到本世紀中葉,人口數量將穩定在90億左右,然後開始緩慢降低),而消費的迅速增長才是我們所面臨的最緊迫的環境問題。

他們說,即便到了2050年,這個一月中旬由法國的國家農業和發展研究機構聯合發佈的一份報告中提出的人口總數達到峰值的時間點,地球也有充足的資源為全世界的人類提供食物。問題是在消費方面,客觀存在著巨大的不平衡。例如:平均每個美國人的碳足跡相當於250個伊索比亞人的總和。法國發佈的報告明確地指出「富人必須停止過度消費。」

如果每個人肩並肩站著,那麼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容納在洛杉磯市內。我們所擁有的土地總和遠遠能夠滿足我們生存的需要,只是我們需要更明智、更公平地使用它們。但是,鑒於全球不平衡的現象如此難以消除,我們不禁要問:是否人口太多了,才導致我們無法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由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於一月份發佈的另外一份報告在標題中以醒目的方式提出了這一問題:「一個星球上是否有太多的人了?」報告給出的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前提條件是要通過生物技術、機械化、食品加工和灌溉技術來大幅度提高食品的產出。從根本上說,報告指出我們需要進行創新,並利用科技手段找出解決「人口爆炸」問題的方法。

1968年時全球人口總數為35億,自保羅•埃利希於那一年出版了那本至今仍飽受爭議的《人口爆炸》之後,這位斯坦福大學的人口研究教授就一直是這場爭論的傀儡領袖。該書以其赤裸裸的、類似《舊約全書》式的預言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他在書中預言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饑荒將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劫難,以及在我們的海中「所有重要的動物生命」將會如何因過度捕撈和污染而滅絕。埃利希呼籲道,人口增長必須停止,「如果靠自覺的方法不能奏效,那麼就採取強迫手段。」

1971年,他公開表示他甚至願意用金錢打賭英國到2000年將不會再作為一個國家存在,他補充說即便存在,英國也將是一個有著7億人口的赤貧小島。

當被問及他對2000年的預言,他承認他輸了,但是他補充道:「如果你仔細觀察英格蘭,你能看到什麼呢?跟其他所有人一樣,他們正遭遇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埃利希仍舊堅信他自己的很多預言,但是同時指出,許多他未曾料想過的創新使得他預言實現的時間推後了。例如:農業進行的所謂 「綠色革命」令全球糧食產量比他預想的有了大幅提升。科技創新能夠幫助我們持續增長嗎?

他說:「按照非常簡單的標準判斷,我們已經超過了地球所能承受的範圍。」「我們不是在利用自然資產的利息生活,我們是在利用自然資產本身。同過去千百萬年的標準相比較,我們的生命維持體系中的有效部分正在以幾千倍的速度被消耗掉。」

埃利希說,你不能將消費與人口增長這兩個問題分開看待。「在某種意義上,是消費破壞了我們的生命維持體系,而不是人口數量的實際增長,但是這兩方面會產生疊加效應。」

他說,比起抑制人口增長,減少消費是一個容易很多的工作。他說:「我的許多同事與我分享的一個觀點是,我們希望看到人口逐漸降低,但消費是迅速降低。1941至1945年間,我們在美國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消費習慣和經濟發展模式,然後又改變回來。如果你能找到有效的激勵機制,你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變消費模式。」

因此,假如你接受地球人口過多的觀點(對許多觀察者來說這都只是「假如」),我們有什麼解決方案呢?同控制消費水準相比,解決人口增長問題我們有兩個巨大的優勢。首先,我們知道要做什麼。如果你向婦女普及避孕知識,那麼你將有機會看到出生率的降低。其次,每個人都明白這個問題:你不可能在一個有限的星球上無限制地增加人口。

「但是許多經濟學家仍舊希望人們更多地消費以幫助我們的經濟回暖,但是這只能導致更多的資源被破壞。我們也沒有我稱為「消費避孕套」的東西。我的一個同事曾經開玩笑說政府應該在你瘋狂購物的第二天派一輛卡車到你家門口,主動提出把你購買的所有東西運回商店。這就等同於消費事後避孕丸。」

70億這個數位很引人注目,但是在這個數字的背後卻有著錯綜複雜的人口統計的現實情況。例如: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基本上是停滯不前的。即便是孟加拉等有著人口迅速增長傳統的國家,出生率比上一代也有了明顯的下降,但是仍高於每個婦女兩個孩子的自然比例。唯一一個生育率保持在工業時代之前的比例,即每個婦女有6個或者6個以上的孩子的地區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埃利希說,每個地區都應該有它自己的解決方案。「在美國,主要由於移民的到來,人口數量在過去的十年內增長了10%,對我們來說抑制人口增長至關重要,因為我們是超級消費者。但是,總的來說,在人口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富裕國家,我們應該集中降低人均消費水準。」

埃利希說,他現在比他寫《人口爆炸》的時候要悲觀很多。他說,不斷增加的移民是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必然結果,而且這個問題將會「變成一個不斷嚴重的政治夢魘。」

他也為失去的機會感到惋惜:「我們做過的唯一一件有益的事情就是「綠色革命」,但是從長遠看這或許是致命的錯誤。從魔法帽中變出來的高科技兔子通常會帶來令人不快的後果。坦白地說,我認為大多數人還遠沒有意識到我們需要做些什麼才能讓我們的世界到了⋯⋯比方說2050年還是一個能夠令人愉快生活的地方。」

另外一位傑出的環境思想家,首先提出蓋亞假說的英國獨立科學家詹姆斯•拉夫洛克也認為如果人口繼續無限制地增長,人類只會有暗淡的未來。他現在建議人們「及時行樂」,因為我們的後代的前景在他看來將是非常荒涼的。

他說:「如馬爾薩斯所說,我們確實一直在等待地球的崩潰,但是科技或者是什麼別的東西介入了,把整個遊戲改變了。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局限:它不可能無限地發展下去。我覺得我們可以勉強應付接下來這50年,但是崩潰遲早還是會來臨。」

拉夫洛克相信諸如英國之類的國家現在就象一艘救生艇:「在英國,我們的人口增長緩慢,還處於可控制的範圍之內。我們的食物供給增加了相當多,所以我們應該還過得去,只要我們的氣候不發生嚴重的變化。我們可以降低我們的卡路里攝取量而不影響我們的健康。事實上,正如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做到的一樣,我們已經改善了我們的健康狀況。

「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叫停所有移民,也不應該鼓勵人們出國。平均每個美國人所擁有的土地是我們的10倍。我們這裏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在某些方面,英格蘭像是一個大的城市。如果你想不斷地往這裏塞人,你將會付出代價。我把我們看成一個救生船,船長說:『我們沒法再接納任何人了,否則我們都會沉下去。』而美國則可以接納更多的移民,這並非從政治意義上說,而是從資源分享和土地共用的角度來說的。」

相關文章

世界人口今天70億(2) 2011年4月12日

少生育促減排 2010年9月13日

全球變暖:都是人口增長惹的禍? 2010年9月14日

中國必須調整生育政策 2010年9月15日

只生一個孩子,走向綠色生活? 2010年3月26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10月31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活力奔放的印尼珊瑚大三角 盡在WWF新書

本報2011年11月3日綜合外電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一本272頁史無前例令人震驚用照片、文章考察紀錄的巨作《珊瑚大三角》(The Coral Triangle),內容展現此全球最豐富的海洋環境中人、地區和物種的驚人多樣性。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Freund Factory合力操刀,讓野生生物攝影師Jurgen Freund 和Stella Chiu-Freund歷經18個月橫跨圍繞在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和東帝汶間600萬平方公里,包含陸地及海洋的珊瑚大三角(Coral Triangle)區。

世界自然基金會珊瑚大三角區計畫主席, Dr. Lida Pet-Soede博士談到,「此珊瑚大三角考察的目的在說明區域中人與野生生態的連結、他們所面臨的威脅、以及同心協力保護此世界海洋生態中心的夥伴。我們想讓世界對此議題豎起耳朵密切注意,所以我們委託世界級攝影團隊開始執行這項艱巨考察任務。」

這本書涵蓋珊瑚礁、鯨魚、海豚、鯊魚和色彩萬千穿梭在珊瑚礁中的各式魚類超過400張令人驚羨的照片,凸顯出此區獨有的生態豐富性,並隨處夾雜世界各地生態保育專家的相關文章。

從天上飛的鳥到海裡最小的生物,美的事物在這脆弱的海洋環境中無所不在。儘管大家都一定程度了解此區域了,不過珊瑚大三角這個特殊地方依然擁有令我們想像不到的豐富性。

Stella Freund觀察到:「我們在珊瑚大三角拜訪的地方多是一些人居的小島。眼見所及都是漁夫以及他們和妻子孩子所組成的家庭生活,在在都與海洋關係密切。這片海洋滋養著萬物但卻也承受滿大的壓力。」

Pet-Soede博士,「珊瑚大三角擁有豐沛的海洋生態但已掙扎於無法以它的有限資源來滿足人類的無窮需求。如果資源耗費的狀況已無法控制但又不緊急遏止的話,數以百萬以海洋為生的居民將受到牽連。」

珊瑚礁、漁業及糧食安全之珊瑚三角區國家領袖會議

(CTI-CFF)票選過去幾年最為顯著的成就包括CTI-CFF網站、CTI 學習網和CTI-CFF歷史書。這本珊瑚大三角已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亞洲開發銀行(ADB)和Freund Factory所共同出版。將在2011年10月份發行珊瑚大三角(The Coral Triangle)限量書。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江西湖口毒水直排長江

摘錄自2011年11月2日中國經濟網江西報導

九鋼老廠區排出的污水順著河溝直接注入長江,赤褐色的污水劃破了長江平靜的水面,附近村民稱排污口附近魚蝦絕跡。 江西萍鋼實業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以下簡稱九鋼)將近在咫尺的長江視作天然污水處理廠,肆無忌憚的把強鹼性污水通過明渠直接排入長江。而每天都在九鋼廠區附近巡視工作的湖口環保局工作人員卻對此視若無睹。

10月26日,在江西湖口縣金砂灣工業城,九鋼新老兩個廠區分別通過不同的明渠把強堿性污水直接排入長江。

截至2010年, 九鋼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投資100億元,主營收入達220億元,年實現利稅20億元。然而卻給長江生態帶來了破壞性的影響。

污水在九鋼老廠區門口東面經由一道閘門流入河溝,流淌數百米後直接流入長江。附近的村民告訴記者,這里的污水已經向河裏排了五六年了。

不僅是九鋼老廠區向外排污水,九鋼新廠區的排污更明目張膽。九鋼新廠區直接把強鹼性污水排進廠區門口的一道明渠,污水通過明渠流淌數百米,在金砂灣工業城正在修建的污水處理廠北面匯成一個數十畝的污水塘,然后通過湖邊的一個閘門流入長江。

湖口縣環保局監察大隊一位姓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老廠區流出的污水是因為九鋼正在進行技術升級改造,水泥泥漿流出廠區導致污水呈強鹹性。環保局工作人員與九鋼工作人員對於污水排入長江的表述都存在諸多矛盾,甚至九鋼工作人員對於新廠區污水的表述也是自相矛盾。

Top

 

不要負債人生 青年要求中科停工

本報2011年11月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反中科熱血青年聯盟高喊中科四期立即停工,為國庫舉債止血。電子業提早進入寒冬,高科技業虧損連連,放無薪假的新聞不間斷,不斷發展科學園區的政策及負債令人坐立不安,根據審計部統計,科學園區從2005年底負債672億餘,到2010年底,已經負債超過1,233億,而這些負債幾乎是全民買單。由各大學組成的反中科熱血青年2日對此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檢討科學園區政策,不要讓負債壓垮這世代年輕人,給他們一個可以安居的未來。

經建會推以數位內容產業及生物技術產業為主要內容的「兩兆雙星」計畫接連遭逢挫敗,據報導,今年虧損恐怕超過2,000億元,面板大廠友達科技也接連3季虧損達404.6億,預估未來兩季還會虧損,友達並因此祭出高層減薪,副總級以上主管減薪15%,並表示短期內不會擴廠。這使得高舉「友達」這塊「看板」的中科四期計畫,再遭人眼白。

政府至今仍以科學園區利多條件吸引面板業、DRAM廠入駐,反中科熱血青年聯盟的林樂昕即指質疑,面板業、DRAM廠是已趨成熟的產業,「政府還要拿人民的納稅錢「扶植」嗎?」科技產業近年來的虧損連連,已經造成不斷開發的科學園區土地,根本供過於求,科學工業園區作業基金的債務卻持續攀升。剝奪了人民權利和資源的科學園區,結果卻是賠錢。

林樂昕表示,政府應極力研究、培植的是具未來市場潛力的「幼稚產業」,讓年輕世代看到未來。

中科四期至今仍因數項條件未滿足環評通過的條件,未能設廠使用,原預估負債489億的中科四期計畫,目前雖已使用近百億經費,反中科青年疾呼停止開發,為負債止血。青年代表說,科學園區簡直像個無底洞的錢坑,不斷吞食人民的納稅錢,「政府為何要為錯誤的政策負債?」

整個631公頃的中科四期,招商至今,只有兩家傳統產業──生產繃帶、束腹帶、三角巾、護具、復健用具的「愛民衛材」,以及生產齒輪、汽機車零件、硬碟機零件的「和勤精機」。反中科青年陳慈慧表示,進駐名單中,根本沒有高科技廠商要進駐,科學園區供過於求的情形已然嚴重到必須與一般工業區搶廠商。

暑假前去彰化農村田野調查的台大學生李威寰則質疑,中科四期可預見成蚊子園區,「政府就為了這一點點的產業跟農人們搶水、搶地,讓農人失業,還要污染我們的蚵仔!」

科學園區舉債日日高昇,年輕世代扛不起。讓學子質疑中科四期成蚊子園區是有依據的,國內目前多處科學園區處於閒置狀態。據審計部資料顯示,銅鑼科學園區的閒置率達83.97%,中科一期(台中科學園區)有40%的廠房空蕩蕩,中科二期(虎尾科學園區)也還有47.43%的土地,沒有廠商進駐。聯盟計算,若再加上已開發卻沒有使用的閒置工業區土地,光是中台灣就有1466.46公頃,相當於57座大安森林公園面積閒置。而這些都是政府以人民納稅錢打造而成的。

剛從高師大研究所畢業的姚量議表示,政府根本不應該繼續開發耗資490億的中科四期,年輕人也不願意為政府錯誤的政策不斷負債。台大法律系學生陳平軒也說不想一畢業就面對負債累累的前程,政府可以將這些投資在中科四期的錢投資在更適合年輕世代的選項。反中科熱血青年聯盟表示,學生們已經無法在承受更高的債務,要求馬政府重新檢討台灣產業發展方向,馬上停止中科四期開發!

前來聲援青年的台北大學不動產城鄉環境系副教授廖本全則提醒全民負起檢驗中科四期的責任,宣稱要建廠的友達是不是放無薪假。他說,當初強烈表達要地要水的主角不見了,卻出現了原應到工業區的路人甲、路人乙,卻跑到科學園區,根本是一齣荒謬劇。

「中科四期所在的南彰化到雲林在中部區域計畫中叫做『黃金農業走廊』,根本不應做工業區的開發。」中科若繼續興建,未來仍會繼續負債300多億。廖本全說明,科學園區負債規劃分「自償」及「非自償」;自償所指的由科學園區自己貸款或發行公債以及由政府編列預算的非自償,都要問誰來償還?他為此下註解「這是一場騙局!」

「二林是農業生產的核心區也是缺水地區地層下陷,為何科學園區設在此地?」廖本全再度提及中科四期的決策過程是一場政治決定,政治力蒙騙專業,因此科學園區起不了經濟力的效用,呼籲政府停止這場荒謬劇。

Top

 

哈凱永久屋 一戶僅一房

摘錄自2011年11月2日立報報導

10月20日再上監察院抗議的桃園Haggy哈凱部落泰雅族人,要求政府重視哈凱部落住在老舊不堪組合屋長達10年的問題,希望儘速解決居住的基本需求。但哈凱族人代表批評,桃園縣政府原民局於10月27日召開重建說明會,卻又是會議前一天才以電話通知,導致部落多數族人無法出席;且會中為單方面告知部落永久屋設計圖,沒有討論空間。

哈凱部落族人因巴陵壩興建以及風災問題,成為復興鄉原鄉受災部落。讓部落族人多次到行政院、監察院前抗議,並發動網路連署的原因在於,部落認為政府為了石門水庫興建巴陵壩,破壞部落週遭生態;多年來哈凱部落地基下方河岸受側向淘刷作用逐漸造成下滑,加上多次颱風侵襲,巴陵壩終致毀壞,也造成沿岸部落災害,但始終不見政府相關單位如水利署承認疏失。
設計未考慮居住需求

目前雖已經決議要將哈凱部落搬遷到三光部落永久屋基地,但關於永久屋設計,縣府和部落族人仍然尚未達成共識。

哈凱部落族人戴禮娟說,部落族人對於每戶只有17坪可以居住的事實,已經默然接受,但至少在內部設計上,要請原民局給族人一些尊重。

「哈凱部落每戶的人數起碼都在5人以上,一個家庭有5個人,永久屋只設計一個房間,這並沒有考慮到居住問題。」戴禮娟說,10月27日原民局召開的說明會其實只是「告知會議」,族人的反應無法更改與落實,那麼開會的目的何在?

桃園縣政府原民局副局長林日龍說明,重建基地本為林業用地,改為建地有容積受限問題,每一戶能分到的面積就是只有17坪建地。

Top

 

紐約垃圾食物達人 專找餐廳丟棄食物

摘錄自2011年11月1日聯合晚報報導

紐約市布魯克林區最近出現一批「垃圾食物」達人,他們不是愛吃沒營養的東西,而是真的在垃圾堆中翻找高級餐廳丟棄的昂貴食物。

一般消費者白天要花7美元才能吃到星巴克的沙拉,數小時後,垃圾食物達人可以免費吃到同樣的食物,只不過得動手從垃圾中回收。

在紐約攻讀戲劇大學生艾希麗‧費德斯說:「在垃圾中尋寶,我每周可節省好幾百美元。」她並且帶領紐約郵報記者進行垃圾食物之旅,一個晚上從曼哈頓數家餐廳垃圾中找到的三明治、咖啡、壽司、碗裝沙拉、麵包、飲料等,總計42包,如果以售價計算,達160美元。

這些食物並非腐壞而被餐廳丟棄,有些包裝根本原封未動,也未被廚餘、垃圾汙染。

高級餐廳當天沒有賣完的食物都得丟棄,有些餐廳會在營業時間結束後把多餘的食物捐給慈善機構,慈善機構不收的食物就成為垃圾食物達人的目標。餐廳雖然因為垃圾被亂翻而不勝其擾,但也無可奈何。

從垃圾堆找食物 (dumpster-diving)已成趨勢,數千名紐約客甚至透過Meetup社交網站定期搜刮商店的垃圾堆。這些垃圾堆食物達人並非是反對浪費的環保人士、也不是一窮二白的遊民,純粹是為了省錢。而想要做這種達人,先決條件是有一副「鐵胃」。

Top

 

論壇∣搶救仁德糖廠百年老樹群

作者:晁瑞光(台南社大)

台南市社區大學環境志工,利用兩個週末假日的時間,完成仁德糖廠宿舍區老樹調查,並將成果製作老樹地圖,放在社大網站上供民眾下載使用。

一、仁德糖廠建於1909年,至今已有102年的歷史,近百歲老樹比比皆是,就地景、地貌都有其歷史的意義,為台南人重要的資產。

二、台南社大環境志工,過去曾參與台南市的老樹調查,最近也利用週末假日的時間,實際探查、記錄仁德糖廠宿舍區的老樹狀況,針對代表性老樹標記位置,並製作完成老樹導覽地圖,放在台南社大網站上,供大家下載使用。

三、區內發現老樹代表樹種有20種,核心區裡共103棵。

四、其中最大樟樹胸高樹圍315公分,在台南舊城這裡排名第九,第二大樟樹胸高樹圍282公分,在台南舊城這裡排名第十三。(神學院及聖功女中的最粗,450公分,台南女中紅樓前最高大,416公分)

五、區內現存有三棵竹柏樹,胸高樹圍都在100公分以上,最大一棵167公分,為台南舊城這裡排名第一,第二棵137公分,排名第二,過去量測記錄,台南舊城這裡都在80~100公分,大都分佈於日治時期的校園裡面,也突顯出這裡的珍貴。(竹柏長的很慢,胸圍80公分就很老了)

六、仁德糖廠宿舍區,這裡一直是台南市單車族的秘密景點,區內老樹林立,環境幽靜,從台南市文化中心出發,經巴克禮公園、櫻花公園,銜接上生產路的綠蔭道,穿過二空的小巷,就近入了一大片台糖的森林,然後經過虎山國小,就來到了仁德糖廠宿舍區,輕鬆休閒不想太累的人,就可以在這裡好好的休息、散步、畫圖、照相、吃冰、聊天~旁邊還有十鼓文化園區、保安車站等,是單車短程路線極佳的去處。

七、因為都會公園開發,至仁德糖廠週邊土地開發在急,大路已經開到旁邊,大家都擔心這塊南台南的綠地將會消失,因此特別希望市府、台糖公司都能用較為進步的思維,不單只是開發,同時還創造這裡的地景、歷史價值,留下土地的記憶給孩子,相對的週邊土地的價值也會有加分的效果。

透過細膩的規劃設計,蓋房子,老樹一樣可以現地保留,這才是台南人該有的生活氣質。(五妃街忠義路口的豪華住宅,門口的緬芝就是現地保留的)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