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1.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聯合國將制定全球藍碳市場 強調海洋碳匯功能

一道彩虹跨過德國瓦登海一處鹽沼上方(Peter Femto攝影)

聯合國機構宣布,將設置一個直接提供經濟利益的全球性藍色碳市場,給以保護海洋棲地為主的計劃,以增進海洋與海岸地區的管理。「海洋與海岸永續發展藍圖」表示,該機構打算與現有的國際碳市場合作,定義並實現一個藍色碳市場,來保護海洋與沿海碳匯。

海洋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碳匯。實際上,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性碳匯,吸收了所有二氧化碳排放的26%。海洋之所以成為最大碳匯的原因之一乃源自其生物泵作用,可以將海洋表面的二氧化碳移除,轉變成生物的一部分,也可經由擾動將二氧化碳移往深海。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小溼地vs.碳炸彈 看全球暖化下溼地如何儲碳?

本土研究證實:亞熱帶海岸溼地 固碳效果佳

2010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遭少數國家把持

環保、能源發展 北歐向前看 挪威二氧化碳 海底鎖千年

【看啥小魚可以吃】幽藍深海的獵食者:白帶魚

作者:蔡南益(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志工)

「帶,冬月最盛,一釣則群帶銜尾而升,故市者獨多。或言帶無尾者,非也,蓋為群帶相銜而尾脫也。」明朝的<閩中海錯疏>這段話是中國最早的白帶魚文獻紀錄,清楚的描寫出白帶魚的兇狠。白帶魚一旦上鉤就會遭受族群中其他個體的攻擊,一隻咬一隻,經常是一隻上鉤就可以拉起一串的白帶魚!清朝的<本草綱目拾遺>中也有類似的描述:「一魚上釣,則諸魚皆相銜不斷,掣取盈船。」白帶魚的兇狠習性可見一斑。但隨著魚群的數量減少,這樣驚人的盛況今日已難得一見。

精采內文

綠色電報∣EcoATM-回收手機妙招~太潮啦!!!

作者:方志豪

大家想想看家裡的抽屜裡躺著幾支舊手機?舊手機常導致的窘境是某一天手機壞掉了,拿出抽屜裡的備用手機一看,備用手機居然放到壞掉了!

台灣的手機有兩項數據很驚人,第一項:「近三年總約賣出兩千四百萬支手機,回收量卻不到八百萬支,回收率只有30%。」第二項:「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統計,台灣手機持有率是世界第一,平均每個人有兩支手機,全台超過2,500萬個門號用戶。」 我第一次看到這數據都嚇傻了!因此大家都應該正視手機回收的問題,並且找到適當的管道回收舊手機。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台灣的人均碳排放居高不下,今天頭條的海洋碳匯功能,及林試所提出的森林土壤超強固碳力,有山有海的我們可要好好把握。

水太多的泰國,災民不甘為了保住曼谷而遭到犧牲,開閘洩洪,孔三窪閘門開開關關,成了階級、政治的問題。趕在明年的組織再造前,水利署提出「新世紀水資源政策綱領」修正,但當中缺乏國土規劃具體作法,也少了水資源保育思維,遭環團杯葛。讓人視為房價飆漲元兇的國有地標售最近送進立法院,是否要全面禁售國有地,財政部似乎顯得很為難。當大人還在政策前龜毛時,小學生先出馬了,台中的吳善文小朋友,去年夏天得知門前一棵老樟樹即將因闢路砍掉,到處寫信求救,如今這棵老樹已長出綠芽重生。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空洞口號掩蓋安全問題 「穩健走向非核家園」只是誆騙社會

針對11/3總統府及經濟部能源政策發佈記者會的回應聲明稿

作者: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馬政府版本的能源政策放任用電需求持續無止境的成長,不願實施具體的政策作為來抑制用電需求,真正達到節能環保的目標。經濟部能源局早就有數個能源稅的版本送交行政院,但吳院長總是以政治選票考量拖延立法進度,消極杯葛能源稅法。在產業結構調整上也是如此,完全不見具體的施行手段,甚至讓這個能源政策立基在「電子業、鋼鐵業以及石化業在2016年時規模較2010年擴增30%」進行規劃,錯誤任由高耗能產業的擴張。

直到今日上午,馬總統依舊喊著上述空洞的政策口號,迴避真正能發揮影響的法案和政策工具,放任用電需求持續攀升。事實上,照下午經濟部對外公佈的規劃,台灣未來十數年將繼續以每年用電需求成長近3.7%的速度往上飆升,到了2020年時,用電需求將會比2010多出40%,也就是說,屆時就算讓核四機組加入運轉,都還是會有缺電的危機,必須再增建發電機組破壞環境。

精采內文

論壇∣回應台東縣宣佈推動「台東縣景觀自治條例」

作者:蔡侑霖(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

原住民族失去土地,與台灣在近代發展歷程中擁抱資本主義,恐怕才是造成今日台東會陷入收入所得偏低與人口外流困境的主因,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必須簡短地回顧台灣近代發展史。首先,台東人口中有相當高比例的原住民,在日治時期開始進入定耕農業的原住民,儘管由日本政府授與現代的私有地產制度,然而大量傳統生存領域也同時被統治者所佔有。進入國民政府的時代,阿美與卑南等族群被歸入「平地山胞(隨後在原住民族運動的推進下改為平地原住民)」,沒有被授與原住民保留地,他們被日本政府所剝奪的土地由國民政府繼承,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原住民族一樣,土地在現代(以及殖民)國家的統治下流失,是貧窮的開始。

精采內文

 

聯合國將制定全球藍碳市場 強調海洋碳匯功能

摘譯自2011年11月1日ENS法國,巴黎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一道彩虹跨過德國瓦登海一處鹽沼的上方。(Peter Femto/攝影)五個聯合國下的機構在1日宣布,將設置一個直接提供經濟利益的全球性藍色碳市場,給以保護海洋棲地為主的計劃,以增進海洋與海岸地區的管理。

「海洋與海岸永續發展藍圖」表示,該機構打算與現有的國際碳市場合作,定義並實現一個藍色碳市場,來保護海洋與沿海碳匯。

海洋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碳匯。實際上,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性碳匯,吸收了所有二氧化碳排放的26%。

海洋之所以成為最大碳匯的原因之一乃源自其生物泵作用,可以將海洋表面的二氧化碳移除,轉變成生物的一部分,也可經由擾動將二氧化碳移往深海。

世界上由生物所吸收的碳當中,有55%是海洋生物所完成,所以稱之為藍碳。

其中一半以上的碳是海洋植物棲地所吸收,包含紅樹林、鹽水沼澤,海草與海藻。這些植物只覆蓋了不到0.5%的海床,但是卻在調節氣候與減緩氣候變遷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O)、政府間海洋委員會(IOC)、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國際海事組織(IMO)以及聯合國農糧署(UNFAO)等五個通過該發展藍圖的機構警告,雖然海洋佔有地球表面的70%,其中受到保護的面積不到1%。

這些機構表示,他們將努力創造一個全球性的海洋與海岸棲地共識,與「全球藍碳基金」進行碳市場的交易。

這些機構表示,海洋以及其生態系統的關鍵角色一直被忽視。他們的目標在確保海洋以及海岸生態系統,在2012年6月將舉辦的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中不會被忽略。

他們在報告中強調,世界上主要海洋生態系統中,有60%已經退化或者被以非永續的方式利用,導致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損失。

過去50年間,紅樹林的覆蓋面積少了30-50%,而珊瑚礁則減少了20%的覆蓋率,使許多沿海人口稠密的地區變得越來越脆弱。

海洋吸收了將近26%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這造成了海洋酸化,威脅到部分的浮游生物,並危及整個海洋食物鏈,仰賴海洋與海岸水域的人類生計也受到威脅。

這些機構在1日表示,「這並不是新鮮事,由於人類活動以及科技發展,導致的氣候變遷所累積的壓力加劇了這些現象。」

「位於深海的生態系其生物多樣性往往具有重大的價值,但通常都沒有被好好研究,幾乎沒有採取任何的保護。」

國際社會在聯合國「1992里約高峰會」以及「2002約翰尼斯堡高峰會」中都承諾要解決這些問題。

但聯合國的機構承認,所作的承諾仍然無效,所訂的目標也都沒有達成。無論是承諾在2015年以前將魚類數量恢復到永續的水平,或是在2012年以前設立海洋保護區網絡都沒有達到。

報告中發現,很少有國家立法減少以造成海洋死亡區域增加的陸源性海洋污染。有超過400處海洋區被列為「生物性死亡」。

報告作者指出,「要全面達成這些目標,需要由各國家、政府間組織以及國際社會作出更多的努力。」

他們表示,目前的狀況是缺乏政治意願與資源、機構的能力不足、缺乏科學數據以及市場失衡。

「綠化藍色經濟需要科學與技術的推動,」他們做出結論,「但成功取決於良好的政策施行以及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需要來自國際社會以及世界各國與業界的承諾與資金。」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nov2011/2011-11-01-01.html

Top

 

【看啥小魚可以吃】幽藍深海的獵食者:白帶魚

作者:蔡南益(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志工)

※ 編按:晚餐想要吃點海味,到了魚市場/超級市場,什麼是影響你挑選的主因呢?是價格、偏好,還是產地?而你知道那尾將成為桌上佳餚的白帶魚,在海中是什麼模樣?牠的習性又是什麼?今日專欄,除了看看這擁有銀亮身軀的凶狠角色,也請一同來關心海洋資源逐漸減少的危機!

「魚類的定義是什麼?」這是我大學魚類學老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白帶魚的透明背鰭從頭後延伸到身體末端,圖:蔡南益。如同小朋友的塗鴉般,當時我腦袋裡浮現出的「典型」魚類有著紡錘狀的外形,後端有尾巴,背上有背鰭,兩側有胸鰭,肚子有腹鰭,身體蓋滿了透明鱗片,但卻又有一些奇形怪狀的魚在挑戰這典型的魚類形象,白帶魚便是其中之一。

海中的銀色寶劍

兇惡的長牙大口,細窄的頭部後方有著長帶狀的身軀,高聳透明的背鰭從頭後延伸至身體末端,尾鰭退化為細絲狀或者消失,腹鰭也退化消失,再配上由許多細小銀鱗鋪織而成的銀亮體表,與其說是魚,更像是一把劍,一把來自幽藍深海的神祕寶劍,然而其兇惡的習性其實更甚刀劍!

「帶,冬月最盛,一釣則群帶銜尾而升,故市者獨多。或言帶無尾者,非也,蓋為群帶相銜而尾脫也。」

明朝的<閩中海錯疏>這段話是中國最早的白帶魚文獻紀錄,清楚的描寫出白帶魚的兇狠。白帶魚一旦上鉤就會遭受族群中其他個體的攻擊,一隻咬一隻,經常是一隻上鉤就可以拉起一串的白帶魚!清朝的<本草綱目拾遺>中也有類似的描述:「一魚上釣,則諸魚皆相銜不斷,掣取盈船。」白帶魚的兇狠習性可見一斑。但隨著魚群的數量減少,這樣驚人的盛況今日已難得一見。

垂直漂浮的神秘行為

白帶魚是鱸形目鲭亞目帶魚科的迴游性魚類,夏季時會移動到黃海產卵,冬季時再洄游至台灣過冬。在台灣沿海至少有兩個種類-白帶魚(Trichiurus lepturus)以及日本帶魚(T. japonicus)(注 1),前者為全球性分布,後者僅分布於西北太平洋。雖然台灣各地皆可捕獲,但以北部與西部沙泥底質海域產量較豐。白帶魚以小型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為食,若食物缺乏時甚至會同類相食。白天,白帶魚棲息在約一百公尺,或者更深的海裡,夜晚則會成群巡游到表層水域,因此,捕抓白帶魚的船隻多選在夜間作業。

除了日夜的垂直洄游外,白帶魚還有一神祕的行為,就是常成群維持頭上尾下的姿勢漂浮在水中,但其用意目前仍是謎團。以往常見的捕捉方式為底拖網,延繩釣,以及定置魚網,但現在有許多人改以船釣,而這轉變也反映出,白帶魚的族群結構已經悄悄的改變。

環境改變,魚漸稀

釣白帶魚是受歡迎的海釣活動「以前歸海攏是,白(帶)魚多到會咬腳(注 2)!」家住花蓮,人稱溪伯的老討海人江清溪說起白帶魚的轉變語氣滿是感嘆。白帶魚最大體長可逾兩公尺,溪伯說以前放棍(注 3)抓到的多是一、兩斤重的大白帶魚,現在要抓到這種體型的機會少的可憐。而且不只是大魚不見,整體魚獲量也大幅下跌,雖然相較其他魚類數量仍多,但收獲已大不如前。由於效益不佳,現在花蓮港以延繩釣捕白帶魚的漁民少了許多,近幾年倒是多了一批另有正職的兼差漁民,晚上開船出去用釣竿釣白帶魚,半是消遣半賺外快。溪伯的兒子文龍目前也是冬天跟著溪伯捕魚,夏天開賞鯨船,空閒時還兼做室內裝潢。時值壯年的文龍為維持生計需要如此多才多藝,也證明了這年頭討海不易。

海在變,魚在變,人只好也跟著變。

永續海洋資源,攸關存亡

與其選擇鮪魚、魚翅做為料理材料,白帶魚是對環境衝擊較小的種類,被列入「台灣海鮮指南」的「建議吃」種類。圖為乾煎白帶魚,肉質細嫩。攝影:蔡南益。隨著人類的發展愈來愈快,海洋環境也正劇烈地改變,如何永續地使用自然資源已是人類攸關存亡的重要議題。因此,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邵廣昭老師根據各種海鮮的捕撈方式、生態習性、族群數量、養殖形式去做評等,製作出台灣海鮮指南的初步建議名單(注4),將市面常見的56種海鮮分成:「建議吃」、「想清楚」、以及「避免吃」三種等級,其中白帶魚被評選為「建議吃」等級,是對環境較友善,較具永續精神的海鮮種類,而且其價格平易近人,無論是乾煎、清湯或煮粥都是烹煮方便的美味料理。因此下次想買魚時不妨考慮買段白帶魚,調整自己的購物習慣,以實際行動支持環境永續的理念,疼愛自己也保護海洋。

注1.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格式:邵廣昭  台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version 2009/1, (2011-10-26)
注2. 意指魚數量很多。
注3. 「放棍」為延繩釣的台語。
注4. 台灣海鮮指南

※ 專題介紹:海洋具有遊憩、經濟、調節氣候等重要功能,卻因氣候變遷、人為污染、過漁等因素而漸失生機,國內外專家不斷呼籲:2050年,或許我們會無魚可吃!為了讓讀者更了解如何挑選海鮮才能達到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專欄特別與黑潮文教基金會合作,每月初於週五推出【看啥小魚可以吃】專題,希望透過介紹海鮮相關的故事,提醒每個享用海鮮的消費者都有責任去認識他盤子裡的食物,並以崇敬之心感謝大海的賜予,吃出海島人該有的海鮮文化。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綠色電報∣EcoATM-回收手機妙招~太潮啦!!!

作者:方志豪

大家想想看家裡的抽屜裡躺著幾支舊手機?舊手機常導致的窘境是某一天手機壞掉了,拿出抽屜裡的備用手機一看,備用手機居然放到壞掉了!

台灣的手機有兩項數據很驚人,第一項:「近三年總約賣出兩千四百萬支手機,回收量卻不到八百萬支,回收率只有30%。」第二項:「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統計,台灣手機持有率是世界第一,平均每個人有兩支手機,全台超過2,500萬個門號用戶。」

我第一次看到這數據都嚇傻了!因此大家都應該正視手機回收的問題,並且找到適當的管道回收舊手機。

本週介紹的是「美國創業公司ecoATM」的回收手機妙招,其介紹如下:

【ecoATM簡介】

ecoATM是一種一款自助式廢舊手機回收機,它吞的是舊手機,吐的是新鈔票,操作起來簡單智慧環保。

【回收方式】

1. 將不用的廢舊手機放入回收機中,回收機不會損壞你的手機,同時也不會讀取或備份手機裡的任何資訊。

2. 回收機會根據機器裡面的近4,000款手機的資料庫資訊來識別手機型號。

3. 然後它會利用人工智慧和視覺識別技術來判斷手機的損壞程度,接著顧客需要將機器的USB接線口和手機相連以了解手機的內部問題。

4. ecoATM會根據手機的具體情況來給出一個報價。

5. 你可以接受報價並提取現金,也可以拒絕給出的報價取回自己的手機。

據悉,未來這款回收機還將可以識別除了手機之外的其它廢舊產品,如MP3,數位相機,筆記型電腦,印表機甚至隨身碟等存放裝置。

建議點閱:EcoATM網站(這設計真是太潮啦!!!)

Top

 

氣候變遷救星出列 森林土壤藴碳機

本報2011年11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森林土壤是碳寶庫。(圖片來源:羅東林管處)我們都知道樹木、森林儲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卻不知森林土壤也蘊藏無限碳機!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最近一項針對全台近150萬公頃國有林地土壤固碳力的調查,發現30公分厚土壤及枯枝落葉層的碳儲存量約7,791萬公噸,此項發現初步證實森林土壤極具緩和全球氣候變遷的潛力。

林試所在2006年起採用挖穴法,將國有林事業區不同深度的土壤掘起稱重後,進行土壤碳含量的調查統計。林試所助理研究員杜清澤解釋,研究指出30公分以上的土壤及枯枝落葉層的碳含量約占土壤一半以上,越往下的土地,含碳力逐漸降低。

越接近表面的土壤碳含量高,是來自枯枝和落葉,兩者是有機碳的主要來源;而地表枯落物的分解累積量,則隨海拔增高、溫度愈低而減少,換句話說,越高越冷的地方隨著枯落物分解累積量減少,含碳量也跟遞減。

此外,杜清澤也以「土壤類型」及「植被類型」分析,土壤類型上,極育土的有機碳含量高於弱育土,弱育土又高於新成土;植被類型則以箭竹林最高,天然林次之,人工林再次之,竹林最低。

林試所表示,土壤是全球碳庫重要的來源,土壤碳庫是陸地植被碳庫的2-3倍,也是大氣碳庫的2倍多;約占陸地面積1/3的森林生態系土壤更具有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影響。

依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IPCC)的建議,世界各國土壤碳含量的調查估算多採1公尺的深度。杜清澤表示,此次研究限於經費,只做30公分深土壤研究,也已於2010年起接受林務局委託,展開全台國有林班地1公尺以上的土壤碳庫調查,「但研究結果差異應不大。」杜清澤表示,新的計畫已完成大甲溪以北的工作,此項調查結束後,也將結合林務局辦理的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資料,將可精確的估算出台灣地區的土壤碳含量及林地對於氣候變化的影響。

台灣地區森林覆蓋度高達59%,此項研究顯示森林土壤極具生態保育價值。杜清澤表示,此項研究是台灣目前正積極建立的基礎研究之一,是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的基礎資料,更可提供決策者在制定土壤碳吸存量規劃的參考。

蘊含如此碳機的森林土壤,若遭破壞,生態損失也將一目了然。

 Top

 
 

曼谷災民開閘洩洪 引爆中央地方政爭

摘錄自2011年11月3日自由時報報導

泰國持續3個多月的水災死亡人數2日突破4百人,首都曼谷繼續與惡水搏鬥,雖然政經心臟市中心暫時挺住洪峰,但郊區與北區積水及腰,部分地區甚至更深;由於北區災民不願成為市中心的替死鬼,本週強行破壞孔三窪閘門意圖洩洪,總理盈拉則屈服於民意,下令孔三窪閘門打開到1公尺高,結果反而使曼谷全區再陷危機。在這場泰國逾50年來最慘洪災中,此閘門已成為曼谷夢魘。

政府說,目前造成427人喪生,多數罹難者是溺斃,但至少36人是因淹水區未斷電而觸電死亡,這些死者八成集中在曼谷周邊幾個府。

曼谷市中心在堤防與沙包牆交織的網絡保護下,日前躲過洪峰侵襲,大部分地區都沒有淹水,但沒有受到堤防保護的郊區多個社區淹水。孔三窪居民本週親自動手,敲掉運河防洪閘門的一側,目的在讓洪水流出他們的社區,流向曼谷市中心。總理盈拉也迫於地方民意,下令把水閘門由70公分開到1公尺高,讓已解除警報的市內19個區再陷入水患威脅。

泰國政府控制孔三窪閘門的目的在力保邦倉(Bang Chan)工業區,及市中心的金融心臟。曼谷市副市長提拉宗表示,孔三窪閘門開到1公尺高,現在曼谷全部50個區都面臨水患的風險。

孔三窪閘門如今成為泰國階級對立象徵,泰國水患到目前為止的最大受害者,都是支持盈拉的為泰黨的較貧窮民眾;市中心精英階層因為郊區民眾的犧牲而受到保護。

Top

 

水資源政策綱領急就章 環團大喊卡

本報2011年11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環團召開記者會,要求水利署暫緩修訂水資源政策綱領。在馬政府聲稱組織再造明年上路前際,水利署提出「新世紀水資源政策綱領」修正,並於3日開會討論;因未將國土規劃與保育的具體作法落實,遭環團杯葛。立委田秋堇與環團於3日記者會上要求暫緩修正,並建議新組織上路後再提。

攸關全民用水的水資源政策,是依據經濟部水利署於2006年核定的「新世紀水資源政策綱領」,因缺乏國土規劃與水源涵養的水資源政策,不斷遭各界質疑。田秋堇表示,在經濟部體制下的水利署,長久以來表現欠缺水資源保育思維,只重視水資源經營管理,因此組織再造調整併入環境資源部,意即在極端氣候表現下,應重視水源涵養,水利署必須與林務局的保育並肩作戰。聯盟常務理事吳麗慧也強調,環境資源部能統籌管理水質、水量及水資源保育,如有修正必要,應等部會統整完成再提修訂案。

台南市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黃安調高分貝抨擊整個修正計畫中隻字未談國土規劃。「水資源規劃管理從源頭的森林、河流,一直到陸地,最後流向海洋,這過程包含山、林、土、海,不談這些地方保育,如何談安全乾淨的水資源?」

現行水資源管理,問題叢生。黃安調舉南部目前水資源亂象,包括二仁溪整治,公部門整治好,地方開始淹水。顯示事權未經統一,中央認為自己事情做好了,卻不管地方政府淹水。另外,柴頭港溪不斷加高的河堤,竟然高達265公分,「變成河川大怪獸!」;而政府更為了水泥公司,在大崗山冷泉旁炸山開挖,造成斷流,當地冷泉徒有虛名。

黃安調再舉台61線爐渣鋪路,影響沿路濕地,爐渣級配甚至連153公分的超大顆爐渣都用上了。目前環保署雖介入處理,但因樣本採集的差異和民間調查所得結果出入甚大,形成「各唱各的調」。他質問,這些爐渣汙染了涵養水源的濕地,還談得上水資源管理嗎?

黃安調批修正版的水資源政策仍頻頻回首,缺乏新世紀思維。黃安調說,水利署的修正建議取消污水下水道建設、建立合理及公開透明之水價調整機制等保育概念,並欠缺規劃集水區保育專責管理機制;對於山地保育及森林涵養的保育思維也看不到,仍只顧「強化集水區經營」等。修正案不但不見新世紀思維,還頻頻回頭,黃安調諷刺說「簡直可以稱為舊世紀水資源政策綱領」。

除了落實水污費之外,黃安調也建議修正案須反映與水資源相關的各種環境社會成本,如水源設施應依其對生態之衝擊程度課徵生態保育費;農業用水調撥應課徵糧食安定基金及氣候調適基金;耗水大戶另應課徵水源開發(保育)基金;道路及集水區開發應課徵水患防治費等。

黃安調表示,越來越多新興產業將風險不明的化學物質排入溪流,他表示聯盟於烏山頭鑿井檢測出水質含酚量已超標,此將形成環境荷爾蒙,不但影響河川生態,甚至人體健康;政府應發展對應的政策,確保水源安全。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粘麗玉主任表示,未來修正有關農田水利會轉型部分,應明文解決灌排合渠的問題及農業用水調撥機制的透明化;另外,應明文規範各河川之生態與環境品質基流量,考量氣候變遷造成的流量驟變,修正有關流量歷線中河川流量機率衍生的基準(如Q80、Q75等)。

Top

 

禁售國有地? 財政部口氣兩頭圓

摘錄自2011年11月3日公視新聞台北報導

國有地標售被認為是房價飆漲的元兇,因此,3日立法院財政委員有立委提案修訂國有財產法,要求全台國有土地統統不准賣,除非事先獲得行政院專案核准,對此,財政部長李述德表示不反對修法方向,只是修法案一旦通過,未來國財局標售國有地的程序會比較複雜。

財政部指出,尊重立委的提案,但考量全面禁售衝擊太大,如果連小面積土地都不能賣,擔心引發不同意見,而小面積土地的定義,傾向維持目前以500坪的標準。

Top

 

小學生救大樹 寫信四處求救 感動許多人

摘錄自2011年11月3日自由時報台中報導

「我家對面大樹要被砍掉…我好傷心,請你救救它們好嗎?」台中市小六女童吳善文,99年7月得知門前一棵老樟樹即將因闢路砍掉,焦急地向公所、老樹媽媽謝粉玉和民代求救,後來又寫信給台中市長胡志強,終於在100年5月移植到附近公園,樟樹經細心照顧,如今已長出綠芽重生,胡志強2日參加「樟樹阿公入新厝」活動,要大家向她學習,做「保護樹木的勇士」。

吳善文除了救這棵樟樹,還成為「十呆環境保護基金會」的小小志工,在老樹媽媽協助下,將工程沿線10多棵的樟樹、榕樹、芒果樹,移植到學校、球場和空地,成為護樹尖兵。

Top

 

論壇∣空洞口號掩蓋安全問題 「穩健走向非核家園」只是誆騙社會

針對11/3總統府及經濟部能源政策發佈記者會的回應聲明稿

作者: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1.忽視核四工程錯誤危機,放任台電繼續胡搞。

馬英九率行政院長吳敦義、經濟部長施顏祥、原能會主委蔡春鴻(左至右)說明能源政策原能會蔡春鴻主委終於也在今日總統府記者會上承認,「核四工程如今遭遇了極大的困難」,可惜的是,馬政府依舊只想以「最後會由國內外專家審核才能運轉」一詞敷衍媒體和社會大眾,拖延斷然正面處理核四工程錯誤危機的時機,刻意忽略核工專家林宗堯、原能會高階官員、民間團體過去在數次的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會達成的認知共識:核四這樣蓋下去,絕無法安全運轉。

在今日總統府記者會給的資料中,零零總總列了數頁「確保核四安全商轉」的策略方法,然而實情是,這些作法早在先前的安全監督會議上都有提出,但一方面台電自己沒能力確實落實,另一方面,所提出來地改善方案依舊無法根本解決十數年來的結構性工程錯誤,所以到現在核四依舊在錯誤工程中虛耗,並衍伸出更多的問題和意外事故。例如「請奇異公司增派人力」或是「落實三級品保作業」等,都是台電在先前核安委員會上一再拍胸脯保證的內容,不過到現在依舊沒能力確實實施,一切只停留在口頭的掩耳盜鈴。

從這份能源政策來看,馬總統將持續放任沒能力蓋核電廠的台灣電力公司繼續錯誤工程,浪費全民數百億的血汗稅金,完全提不出解決方法。

2.不負責任地迴避公共工程該向全民交代的明確完工期程、經費,甚至連能否安全運轉都毫無評估。

馬政府版本的能源政策將核四列為未來數年能源供需的關鍵公共建設,但諷刺的是,馬政府卻完全無法提出核四的明確完工期程、未來總經費規劃以及到底能否成功安全運轉,僅欲以「反正2016年前會運轉」來搪塞社會大眾,甚至對外說出等明年選後才會對外報告的荒謬發言。

一個重大的公共建設本來就該向全民如實報告明確的完工期程與經費規劃,如今政府卻用如此態度回覆全民的疑問,一心只想在選前逃避關於核四工程錯誤所導致的種種問題,懼於透露真相給全民知曉。很明顯的,這個能源政策充斥著選舉考量,只想閃避爭議,然而這種不負責任的政策規劃, 卻要求全民買單,實是台灣民主政治的悲哀。

3.依舊對核廢料處理模糊其詞,欲用「高階核廢料境外處理」誤導大眾。

經濟部今日下午坦承,台灣缺乏核廢料再處理技術,所以高放射性輻射廢棄物(用過燃料棒,或稱高階核廢料)將選擇「境外處理」的方式。然而這只是誤導媒體和社會的障眼說法,讓大家誤以為高階核廢料只要拿到達到國外「再處理」就可以處理完畢,消失不見。事實上,「再處理」只是從用過燃料棒中再取出可用的核燃料,提煉後的高放射性核廢料一樣要送回國內儲放,不穩定性甚至比先前更高,一樣無法處理。

4.只有口號卻不願端出具體政策工具,放任用電需求無止境成長,導致未來必須再增建發電機組污染環境。

馬政府版本的能源政策放任用電需求持續無止境的成長,不願實施具體的政策作為來抑制用電需求,真正達到節能環保的目標。經濟部能源局早就有數個能源稅的版本送交行政院,但吳院長總是以政治選票考量拖延立法進度,消極杯葛能源稅法。在產業結構調整上也是如此,完全不見具體的施行手段,甚至讓這個能源政策立基在「電子業、鋼鐵業以及石化業在2016年時規模較2010年擴增30%」進行規劃,錯誤任由高耗能產業的擴張。

直到今日上午,馬總統依舊喊著上述空洞的政策口號,迴避真正能發揮影響的法案和政策工具,放任用電需求持續攀升。事實上,照下午經濟部對外公佈的規劃,台灣未來十數年將繼續以每年用電需求成長近3.7%的速度往上飆升,到了2020年時,用電需求將會比2010多出40%,也就是說,屆時就算讓核四機組加入運轉,都還是會有缺電的危機,必須再增建發電機組破壞環境。

由此可見,台灣能源供需真正的關鍵,即是主事者能不能以具體的政策手段抑制用電成長,否則,不管是蔡英文版本的「2025非核家園」或是馬總統今日發佈的「穩健減核」政策都無法達成國際減碳承諾和國內供電的穩定,依舊會因用電需求的盲目增長,需要再投入大筆原可省下的經費開發新電源。

以下是馬政府版和其他能源政策進步國的政策目標比較:

國家 馬版非核家園 愛爾蘭 德國 瑞士 比利時
電力需求目標 2020年時比2010年增加40% 2020年時比2008微幅增加2.4% 2020年比2010年減少7%。 2020年不得比2010年增加5%以上,2020年後要維持零成長。 2020年比2010年增加13%

 

核電佔比 16.85% 0% 23% 40% 55%
非核時程 2056 近年均有針對是否設置核電進行政策辯論,但既有政策中均未納入核電。 2022 2034 2025
減碳效果 2020年比2005年增加28%。 2020年較1990年降低14% 2020年較1990年降低14% 2020年較1990年降低20% 2020年較1990年降低15%

對照核電佔比達55%的比利時,他們已在三天前宣佈2025年將全面廢核,可看出馬政府今日推出的能源政策只是一堆空洞的口號,所謂「逐步邁向非核家園」只是誆騙社會!

Top

 

論壇∣回應台東縣宣佈推動「台東縣景觀自治條例」

作者:蔡侑霖(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

針對近來公民團體對於東海岸開發的疑慮,台東縣政府10/05發佈新聞稿回應,重點可分為二:

擁抱資本主義恐怕才是造成今日台東會陷入收入所得偏低 與人口外流困境的主因。

其一,針對台東目前面臨的收入所得偏低與人口外流的狀況,台東縣長認為還是該透過發展產業與創造就業來面對。

其二,在強調必須發展產業之餘,縣長不忘強調必須兼顧永續環境,並提出將制訂「台東景觀自治條例」,為未來開發案做好永續環境的把關工作。總體而言,這個回應除了宣示繼續擁抱資本主義外,也重彈經濟發展與永續環境不必然衝突的老調,既沒有什麼新意,在維護環境正義上的決心與誠意也都令人質疑。

原住民族失去土地,與台灣在近代發展歷程中擁抱資本主義,恐怕才是造成今日台東會陷入收入所得偏低與人口外流困境的主因,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必須簡短地回顧台灣近代發展史。首先,台東人口中有相當高比例的原住民,在日治時期開始進入定耕農業的原住民,儘管由日本政府授與現代的私有地產制度,然而大量傳統生存領域也同時被統治者所佔有。進入國民政府的時代,阿美與卑南等族群被歸入「平地山胞(隨後在原住民族運動的推進下改為平地原住民)」,沒有被授與原住民保留地,他們被日本政府所剝奪的土地由國民政府繼承,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原住民族一樣,土地在現代(以及殖民)國家的統治下流失,是貧窮的開始。

儘管平地原住民可能在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下取得土地耕作,然而與其他台灣農民一樣,在「以農養工」的工業化政策下,農業剩餘被當成工業化的基礎。以稻米為例,政府所取得的低價稻米在外銷後得到的外匯,可用來進口工業化所需的設備。低糧價政策可以壓低工業勞工的薪資水準。農民所得在政府的糧價控制下自然偏低,當農業難以養家活口時,人們只好放棄土地而外移。一旦依附土地維生變得很困難,再加上家裡如有急用,土地自然很容易變成商品,而這種商品化的趨勢,在財團開始進入收購土地時,更迅速蔓延。

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台東縣政府的答案是:更加擁抱資本主義。從這幾年台東縣政府對於大型開發案的立場來看,所謂的發展產業與創造就業,其實是指特定模式的發展,通常是引進大型財團投資大型度假村,而不是其他可能的選項(社會型企業、合作經濟等)。問題是,我們真能指望更加地擁抱資本主義能解決資本主義創造出來的所得偏低與人口外流的問題嗎?另外,擁抱資本主義真能與永續環境共存嗎?

對於資本主義與永續環境是否能並存的問題,「環境現代化」論者是抱著樂觀的態度,他們認為,隨著環境意識的進展,與科技的進步,環境問題是可以「被管理的」,只要政府、資本家,與非政府組織相互合作,建立制度化的監督機制與市場誘因(例如獎勵採用節能省碳的技術),廠商在利潤誘因下,會主動配合,以技術解決環境問題(就以美麗灣度假村為例,不就標榜著三層薄膜技術的廢水處理嗎?)。晚近幾年,我們的確看到許多「綠標章」的堆動,資本家(不論是高科技製造業或觀光業)一再宣稱自己採用最新科技,不會造成環境問題,而各級政府部門,也一再重申維護永續環境的決心,在法規範制度方面,從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問世後,也似乎有越來越清楚的環境規範,台東縣政府宣稱將制訂「台東景觀自治條例」,也是此一「管理式」的「環境現代化」觀點下的產物。

都蘭山上往北遠眺都蘭海岸。

然而,誠如邱花妹在探討台灣的高科技產業發展與環境爭議時發現的,期待資本家主動落實永續環境的訴求與台灣政府做有效的環境管理,根本不切實際。首先,對於資本家而言,永續環境的宣稱通常只是一個「漂綠(green wash)」的動作。

再者,在學術討論中,台灣國家的性格被認為是「發展型國家」,也就是各級政府政策將追求經濟發展視為優先於一切的目標,這表示,公部門不單單只具管制者的角色,而是在各種重大投資案中,不但要扮演催生的接生婆,更要扮演畜養的角色。所以公部門的角色本來就有永續環境規範者與促成重大投資的畜養者這雙重角色,公部門的選擇通常是以促成重大投資案為優先。

對環境影響評估的強勢介入,以及在行政法庭對中科三期的判決確定後,依然允許廠商繼續運作,都顯示公部門的角色嚴重地向投資者傾斜。這種角色傾斜在「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這裡的「民間」其實是指資本,而不是公民團體)下諸如BOT、ROT的個案中恐怕更為嚴重,因為此時公部門不只是管制者,也不只是畜養者,而根本是共同開發者,等於是與投資者站同一陣線,在這種狀況下,當然更無法堅持永續環境的訴求。以美麗灣度假村的案例來看,台東縣政府在環評上的操作痕跡斑斑,也無視行政法院對於環評違法的判決,而那些真正想稱職地維護永續環境的公務員們,必須面對來自廠商與行政長官的壓力,最終通常是主動或被動調職的結果。

因此,我們必須要問,如果公部門不執行現有的環境規範制度,多一個「台東景觀自治條例」,到底會有什麼不同呢?只是令人質疑,這是台東縣政府在面對逐漸高漲的反對聲浪下,推出的擋箭牌。

美麗灣飯店突兀地矗立在杉原沙灘上。事實上,「環境現代化」論者,以及資本家與台東縣政府的觀點,無法回應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必須將各種環境資源轉化為商品(包含觀光業),從而才能進行資本積累,這涉及到不斷地剝奪自然環境。而在剝奪自然資源的同時,環境正義的問題卻永遠不是公部門與資本家所願意思考的。在東海岸的開發案中,至少涉及到,在允許資本家使用公有土地牟利時,卻不願意歸還被國家政府強佔的原住民傳統領域,讓原住民成為這些公有土地的管理者。還牽涉到,在資本得以全球流動的今天,一旦環境遭受破壞,資本可以易地投資,不需要承擔環境後果,必須承擔後果的,還是一般平民百姓,例如對於世居東海岸沿線的原住民而言,一旦沿海生態遭受破壞,還能補得到魚嗎?

此外,在發展政策上,分配正義的問題也必須被重新思考。如果是過去的土地侵奪與擁抱資本主義造就今日的所得收入偏低與人口外流,我們為什麼不逆向思考?與其更加擁抱資本主義、促成重大投資案,不如重新回過頭來支持農業與合作經濟,鼓勵當地生產當地消費的在地型經濟。近年來,在一些公民團體的堅持下,台灣社會中已經出現這樣的努力,台東縣政府何不順勢而為?

從今年英國的街頭抗爭,美國的攻佔華爾街行動,一直到台灣的農民抗爭,還有對東海岸開發的憂慮,一再證明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已經受到挑戰。在社會與環境的不正義隨處可見的狀況下,不回應這些問題,不依照行政法院的判決處理目前美麗灣度假村的爭議,從而只是宣示擁抱資本主義,「台東景觀自治條例」的推出,無異只是一個「漂綠」的橡皮圖章與櫥窗裝飾,恐怕只會引來公民團體更深入與持久地批判與挑戰!

※本文轉載自部落客報到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